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各国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繁荣的对外贸易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在对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并研究了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一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是否发达,而衡量一国对外经济关系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本文首先介绍了对外贸易的概念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其次讨论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分别从理论概述、实证研究和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阐述,然后从其相关性和存在的缺陷对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了总结,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进出口贸易 政策建议
一、对外贸易的概述与发展
(一)概念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劳务交换活动,是构成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对外贸易可以划分为出口贸易、进口
贸易和过境贸易。
(二)发展
1)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其对外贸易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各国前来访问、观光、经商的人络绎不绝,不仅陆上贸易有所发展,且海上贸易尤为兴旺。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还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 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个卖国求和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了最黑暗、最耻辱的时期。对外贸易也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工具。
3) 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全球排名第32位到自2004年后便位居全球第三,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在全球的位次也不断提升。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 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经济发生波动时,对外贸易也随之发生波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往往不景气。由此可见,二者呈现出较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出口方面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是指将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向国外输
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话题。从总体上看, 出口贸易的发展的确可以在许多方面创造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条件, 但具体到一国而言,这些机制的作用往往会受到所在国自身条件的限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国内外学者就这二者的相关性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出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能够为国内生产者扩大市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可以为经济增长积累必要的资金,弥补一国的外汇短缺。其三,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溢出效益,促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积累。其四,能使我国更深地参与国际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益处。
但是,中国入世后也面临着压力与制障:一是面临原有出口贸易动力的减弱;二是面临大国模型下的出口扩张难度增加的压力;三是中国出口发展面临产品升级的压力;四是面临行业协会组织薄弱的压力。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关税羁绊、配额羁绊、反倾销羁绊和保障羁绊的制障。
2)进口方面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是指将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输入本国。长期以来,我国专家学者们都比较重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低估甚至忽视了进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情况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有所改变,也就是说,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进口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相关的经验
研究文献也就陆续出现了。
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间接的、动态的,传导机制也是多角度的。进口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它有利于提高国内产业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并优化资源配置;第二,它有利于促进“技术外溢”和制度引进;第三,有利于激发技术创新弥补供给缺口;第四,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五,有利于缓和贸易摩擦。
经过一些学者的一系列回归分析和研究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进口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瓶颈。其次,从长期看,进口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
三、对外贸易的分析
(一)相关性
1.我国的GDP与进出口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变量,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三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之间却构成长期的均衡关系。
2.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从总体来看,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是很大,这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还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
3.在强调出口的同时,必须把进口考虑进去。虽然一些研究显示,
进口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并不表明进口对经济增长就没有什么贡献。因为进口与出口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进口促进了出口,对经济增长起着间接的作用。
(二)存在的缺陷
1、过分强调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决非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一国经济增长应取决于多种因素。除对外贸易外,还有生产要素、科学技术、资本流动等因素。
2、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是不变的。诺克斯认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理论适用于19世纪,其理由是,英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带动了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这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到了20世纪,由于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一学说不再适用。原因是,中心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未通过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加而传递到其他国家。战后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国民经济并未得到较大的提高。
3、对外贸易并非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如进口尤其是奢侈品进口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国内储蓄率的降低,外汇储备的减少,贸易收支逆差,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出口乃至总需求的继续增长,不但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反而会造成通货膨胀。而且, 出口增加与投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出口增加所引发的过度需求本身并不会形成生产能力,因而会助长通货膨胀。
4、经济增长并非完全取决于贸易顺差。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单单取决于出口贸易或者贸易顺差,还依赖于资本流动和科学技术。
5、出口增加带动经济增长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是,出口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而进口则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由于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这显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体现出来。
四、政策与建议
鉴于我国外贸运行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建议对外贸易政策应保持基本稳定,在总结各地方和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而不要频繁变动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一些对外贸易政策建议如下:
1、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并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2、抓住机遇, 适当增加进口, 以平衡发展进出口贸易,有条件、有选择地加大从贸易顺差国的进口力度同时本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有选择地合理增加进口:如重点支持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积极鼓励节能降耗、减排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
进口, 并且在机械设备进口方面提高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增加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压缩使用国内木材和矿产;适当扩大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高耗水农产品的进口等。
3、树立新的外贸发展方针,实施贸易开放政策,加速与世界接轨。
4、按确定规模、差别对待的原则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5、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本来意义,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6、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继续实施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
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们需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第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第二,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的最终需求,这在当前尤为重要。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动荡,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竭尽全力寻求良方。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社会解决方案去应对一下挑战?这里的社会解决方案就是,在平等和公正目标下,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来实现财富和产品的合理配置,使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在发展中相互受益。在这里,我们确定经济问题解决方案的社会内涵有两个标准:或是目的的社会性;或是福利供给必须是个人之间的相互贡献或者是义务参与。社会解决方案犹如中医和中药,虽然可能不会药到病除,或许可以治根治本。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各国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繁荣的对外贸易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在对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并研究了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一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是否发达,而衡量一国对外经济关系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本文首先介绍了对外贸易的概念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其次讨论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分别从理论概述、实证研究和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阐述,然后从其相关性和存在的缺陷对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了总结,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进出口贸易 政策建议
一、对外贸易的概述与发展
(一)概念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劳务交换活动,是构成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对外贸易可以划分为出口贸易、进口
贸易和过境贸易。
(二)发展
1)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其对外贸易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各国前来访问、观光、经商的人络绎不绝,不仅陆上贸易有所发展,且海上贸易尤为兴旺。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还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 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个卖国求和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了最黑暗、最耻辱的时期。对外贸易也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工具。
3) 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全球排名第32位到自2004年后便位居全球第三,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在全球的位次也不断提升。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我国的外贸规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资也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00多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7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308亿美元。
继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98.1亿美元,创当月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 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与前6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经济发生波动时,对外贸易也随之发生波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往往不景气。由此可见,二者呈现出较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出口方面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是指将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向国外输
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话题。从总体上看, 出口贸易的发展的确可以在许多方面创造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条件, 但具体到一国而言,这些机制的作用往往会受到所在国自身条件的限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国内外学者就这二者的相关性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出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能够为国内生产者扩大市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可以为经济增长积累必要的资金,弥补一国的外汇短缺。其三,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溢出效益,促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积累。其四,能使我国更深地参与国际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益处。
但是,中国入世后也面临着压力与制障:一是面临原有出口贸易动力的减弱;二是面临大国模型下的出口扩张难度增加的压力;三是中国出口发展面临产品升级的压力;四是面临行业协会组织薄弱的压力。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关税羁绊、配额羁绊、反倾销羁绊和保障羁绊的制障。
2)进口方面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是指将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输入本国。长期以来,我国专家学者们都比较重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低估甚至忽视了进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情况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有所改变,也就是说,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进口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相关的经验
研究文献也就陆续出现了。
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间接的、动态的,传导机制也是多角度的。进口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它有利于提高国内产业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并优化资源配置;第二,它有利于促进“技术外溢”和制度引进;第三,有利于激发技术创新弥补供给缺口;第四,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五,有利于缓和贸易摩擦。
经过一些学者的一系列回归分析和研究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进口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瓶颈。其次,从长期看,进口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高。
三、对外贸易的分析
(一)相关性
1.我国的GDP与进出口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变量,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三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之间却构成长期的均衡关系。
2.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从总体来看,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是很大,这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还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
3.在强调出口的同时,必须把进口考虑进去。虽然一些研究显示,
进口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并不表明进口对经济增长就没有什么贡献。因为进口与出口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进口促进了出口,对经济增长起着间接的作用。
(二)存在的缺陷
1、过分强调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决非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一国经济增长应取决于多种因素。除对外贸易外,还有生产要素、科学技术、资本流动等因素。
2、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是不变的。诺克斯认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理论适用于19世纪,其理由是,英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带动了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这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到了20世纪,由于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一学说不再适用。原因是,中心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未通过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加而传递到其他国家。战后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国民经济并未得到较大的提高。
3、对外贸易并非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如进口尤其是奢侈品进口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国内储蓄率的降低,外汇储备的减少,贸易收支逆差,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出口乃至总需求的继续增长,不但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反而会造成通货膨胀。而且, 出口增加与投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出口增加所引发的过度需求本身并不会形成生产能力,因而会助长通货膨胀。
4、经济增长并非完全取决于贸易顺差。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单单取决于出口贸易或者贸易顺差,还依赖于资本流动和科学技术。
5、出口增加带动经济增长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是,出口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而进口则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由于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这显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体现出来。
四、政策与建议
鉴于我国外贸运行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建议对外贸易政策应保持基本稳定,在总结各地方和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而不要频繁变动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一些对外贸易政策建议如下:
1、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并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2、抓住机遇, 适当增加进口, 以平衡发展进出口贸易,有条件、有选择地加大从贸易顺差国的进口力度同时本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有选择地合理增加进口:如重点支持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积极鼓励节能降耗、减排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
进口, 并且在机械设备进口方面提高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增加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压缩使用国内木材和矿产;适当扩大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高耗水农产品的进口等。
3、树立新的外贸发展方针,实施贸易开放政策,加速与世界接轨。
4、按确定规模、差别对待的原则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5、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本来意义,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6、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继续实施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
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们需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第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第二,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的最终需求,这在当前尤为重要。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动荡,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竭尽全力寻求良方。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社会解决方案去应对一下挑战?这里的社会解决方案就是,在平等和公正目标下,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来实现财富和产品的合理配置,使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在发展中相互受益。在这里,我们确定经济问题解决方案的社会内涵有两个标准:或是目的的社会性;或是福利供给必须是个人之间的相互贡献或者是义务参与。社会解决方案犹如中医和中药,虽然可能不会药到病除,或许可以治根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