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6-10知识点(1)

小学语文(29)2011年暑期培训复习提纲 朱志明:《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 1.理解写字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有效,就是要不断提高写字教学的课堂效率 生动,就是要使枯燥、乏味的写字教学 变得直观、形象、有趣,使教和学轻松快乐! 笔画教学8个笔画和复合笔画重点练习8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横钩,横折,竖钩。不要指望一次练习就到位。需要反复,循环练习。

100个基本字的结构掌握必须多练,多悟。 1.用口诀突破读帖瓶颈2.用动画使之生动从《写字指导纲要》提供的557个范字中找出100关键字

——字根 高频字 代表性的字 技能,可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写字属于运动技能。

技能形成的特点:反复练习

技能形成的标志:自动化

技能形成规律的运用,即: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终身不忘;1000遍以上——运用自如;3000遍以上——形成母语。有效、生动、高效课堂教学,反复练习写字技能应该贯穿于写字教学的全过程!

2.了解写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正确和写美观是两个层次——一个是课文后面的生字,我们要求认真写,写正确!另一个是关键字,要反复写,写美观。

100个关键字,要反复练写,从一年级开始到五年级练写到位。

一年级重点练习8个基本笔画和前20个关键字。

二年级巩固8个笔画,巩固前20个关键字,重点练写后20个关键字。 三年级学习写钢笔字,重点练习8个基本笔画和前50个关键字。

四年级巩固8个笔画,巩固前50个关键字,重点练习后30个关键字。

五年级巩固前80个关键字,重点练习后20个关键字,并且掌握结体的基本规律。每个字都有充裕的时间反复练写。

3.掌握执笔、基本笔画及100个基本字的结构。

写字教学要抓好三个方面:执笔、笔画、结构

执笔的问题长期困扰着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执笔的错误常见的有三种情况:手腕内勾、执笔太低,笔靠在虎口。我们是采用书空的办法来纠正的。

有趣3.用描写降低临写难度4.用比较提高临写质量5.用背临使之学以致用6.用规律使之举一反三

口诀教学工——仰横短,竖画斜,覆横长,字形扁。

口——字形小,中宫紧。

教——内收外方有穿插,横对撇尖写反文。 动画教学可以使写字教学中的细节得到了放大和强调!

1.用口诀突破读帖瓶颈 2.用动画使之生动有趣 3.用描写降低临写难度 4.用比较提高临写质量

5.用背临使之学以致用

6.用规律使之举一反三:正——端正,匀——匀称,中宫紧凑——结实,收放有致——饱满

李吉林:情境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部分) 4.掌握情境教学的概念,了解情境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也可以说,情境教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教育目标,即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情境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情绪倍增。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

国古代诗词的“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了关于“情境”的论述,提出“心物交融”说。结合现代心理学阐述的理论,说明人的情感是在对物的认识、体察中产生,即“物”对“情”的作用;

而人的情感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审美意象”即形成。此时,儿童便能表示出对课文中人与事的态度,做出是与非的判断。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通过鲜明的形象,不仅能更好地感知教材,而且促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伴随着情感进一步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促进词语的选择,组合构成;根据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相连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使我理出“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对“物”的认识的相互作用的脉络。由此产生一个新的设想,即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观察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从而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在第二阶段“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儿童在观察、体验情境时,之所以能激起热烈的情绪,我直觉地感到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于是,新的设想又开始酝酿,即能否通过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因为美是通过具体形象表现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的。学龄期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去感受美的运用生动的手段创设富有美感的情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情境实际上成为儿童的审美容体,当老师把儿童带入情境时,儿童即成为审美主体。由于情境具有一定的感知强度,这种“诉诸感觉的东西”必然“引起强烈的感动”。儿童在一次又一次地倾听与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起他们有音乐感的耳朵,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儿童的审美能力也就可以这样一步步地培养起来。当儿童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他们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逐渐加深对情境的体验,就形成了审美体验,从而引起联想或展开想象。儿童由直觉而渐次地深入地理解美的实质,这就是情境内在的广远的意境,

字,明确对事物美的实质的认识。。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情境教学的实验探索过程。当我回过头来看实验走过的路,方才领悟,前三个阶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是单一地进行的;相反地,在“片断语言训练”,“提供作文题材”,“进行审美教育”这三个阶段的每个历程中,都包含着语文知识的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等诸多因素。老师根据教材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即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凭借儿童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伴随着情感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同时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

这样做,语文教学就不再是单纯地为解释词语而解释词语,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也不再是孤立地进行某一单项的训练,而是把词句的理解,语言的运用以及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揉合在一起了。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训练贯穿其中,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诸方面的任务,促使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教学实践已显示了情境教学极大的优越性,终于走出了一条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我们民族自己的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5.了解情境教学把学生带入情境的六种途径手段。

(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 具体阐述:

一、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概括起来,必须注意三点:(1)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2)带入情境要有序;(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二、实物演示情境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便是“实物演示情境”。

用实物演示情境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呢?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儿童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此外,为了指导学生练习写一些短小的说明文,也常以某一实物作为对象,让学生观察、表述。实物是具体的,也需认真加以选取。为了使儿童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需选取典型的个体。

以实物演示情境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原型实物;二是模拟的替代实物。既然是以实物创设情境,就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考虑其整体性,形成真切感,教学效果就明显 三、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用画面创设情境,常用哪些形式呢?(1)放大的挂图;(2)剪贴画;(3)简易粉笔画;(4)现成的课文插图。(5)电教画面。 无论是运用放大插图,还是课本插图;无论是运用简笔画,还是剪贴画,都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绘,引导学生感知的角度及侧重点,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由此看来,教师运

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人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四、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这就是说音乐的这种情感性质决定了使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

音乐创作者在乐曲中表现的是他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视觉形象的综合感受,转化成深沉的形象。当它以音响的运动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鸣。这使我想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的:“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

李:这种通感,也可称为联感,决定了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事实也正是这样。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 音乐不需要通过语言为中介,而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和联想,心驰而神往之。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有些接近儿童生活的课文,有相适应的歌曲,不妨让学生自己轻唱或哼唱,同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利用课间操,边唱边做动作,更可增强学习效果。 五、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

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即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XX”;而扮演角色,则是担除具有相当的1、示范性要求外,还要具有2、主导性、3、形象性、4、启发性及可知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

以表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角色的扮演。不过,每次表演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了理解教材语言,或为了运用语言训练表达。因为这种表演,全属即兴,不仅有感知、记忆,也包含着想象与思维的活动

六、语言描绘情境

以上所运用的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及以表演体会情境,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 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人情境。

当情境在儿童眼前展现时,如缺乏教师语言(词)调节支配儿 童的认知活动,那么儿童往往会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对整个情境的感受。形象与词的分离,就难以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上面所讲的五种途径必须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事实上,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必须运用“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途径,这是符合儿童认知、情感活动特点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由于教师语言的作用,往往又强化了情境,渲染了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儿童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主动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

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无论是与直观手段结合进行,还是单独运用,对教师运用语言

性。

第一点主导性:既然语言支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就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主导性。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观察后怎么表达,关键是依赖教师语言的主导。其实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也是从教师的语言体现出来的。教师的语言描绘要能体现出主导性,决定于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教材的掌握。只有充分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其语言的主导性。 第二点形象性: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听觉。由于分析器的作用,从教师的语调、语义而引起思维与想象的活动。但是,如果教师的语言概念化,显得贫乏干瘪,学生会因不理解或无兴味而抑制思维活动的进行。所谓“语言描绘情境”,即教师用语言对某一情境作具体描摹,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

第三点启发性:情境教学着眼儿童的发展,教师的语言描绘,就必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积极进行,由“此”想到“彼”,由“表”想到“里”,由“因”想到“果”,由“个别”想到“一般”。

第四点可知性:教师语言描绘的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都建筑在学生的可知性上,教师的语言包含的概念、形象,在学生记忆的表象中应或多或少有所贮存,但并不等于教师的语言涉及的概念、形象是学生全部熟知的。因此“可知”并不是“已知”;“可知”既包含“已知的”,也包含着“未知的”,是利用“已知”到“未知”,结合直观手段,使“未知”成为“可知”。这样的语言,学生既可理解,又有收获。

以上所述的创设情境的五个直观途径,运用是很灵活的。可单独选取一种创设情境,也可把几种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但都需与语言描绘结合。常见的音乐、图画与语言描绘结合,音乐与表演的结合;加上背景,

就是音乐、表演与图画的结合。

6.掌握生活展现情境的三个注意要点、图画再现情境的五种形式及语言描绘情境的五个原则。

生活展现情境必须注意三点:(1)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 (2)带入情境要有序; (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图画再现情境的五种形式:(1)放大的挂式进行识字教学。

高年级识字教学:

高年级采取阅读前集中进行归类识字的办法。 首先把全册生字进行排队,一般分成三类:一类是可以按偏旁归类的;二类是可以用熟字结构带出的;三类是本册尚不能归类的。然后第九册生字举例:除去已认识的和本册中不便归类的以外,尚有84个,占图; (2)剪贴画; (3)简易粉笔画; (4)现成的课文插图。 (5)电教画面。

语言描绘情境的五个原则: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可知性。

7.理解汉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汉字数量多,易混淆,难度大。

①数量多。据统计汉字约有6万之多,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音、形、义。②易于混淆。汉字有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同一个汉字由于字义的变化读音也随之变化,同一个汉字同一个音,由于使用范围的不同,字义之间又发生变化;相反的,又有许多汉字,字形与字义不同,但却同一个读音;而有些字只有一笔之差,读音和表示的意思却迥然不同。汉字中有众多数量的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形近字,造成汉字的容易混淆。③难度大。这么多数量的、又易混淆的汉字,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都有一个音节,即一字一形,一字一音,一字一义。 8.掌握运用情境教学识字的方法与注意点。 识字方法:

识字教学是百花齐放,不仅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还有拼音识字,部件识字,循环识字等等。首先要教好汉语拼音这一识字拐棍,另一方面,也不必待汉语拼音完全巩固直呼熟练后再教识字,可通过拼读生字音节来求得逐步巩固,直至熟练,即在运用中求巩固。

低年级识字教学:

一、利用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使独体字形象化。

二、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境,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三、 凭借情境丰富语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总之,强调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各种形

全册生字73%,共花三课时教完。一课时教学按偏旁部首归类的16个字,两课时教与熟字及熟字声旁同音的68个字。这种归类识字好处:这样教由于一课识字量大,教学既是高速度,学生又可接受,所以学生学习情绪兴奋,体验到自己学习的潜在能力,就可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实践证明,归类识字运用的不仅有汉字的规律,有学生认识的迁移的规律,也充分利用了儿童乐于成功的心理因素。所以高年级的归类识字可行和有效是勿用置疑的。

张民选:《公平而卓越:国际视野中的教育质量新标杆》

9.掌握质量、标准、准则及教育质量的概念,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民教育”、“全纳教育”、“有质量的全民教育”及“拒绝平庸”等教育命题。

 质量:事物、产品、工作的优劣程

度。  标准:衡量事物的依据、指标和尺

度。

 准则:判断、检验事物的标准,判断事物价值的原则。

 教育质量可以依据多项指标、尺度

和准则来评判,而教育质量的尺度指标和判断准则在不同的情景中、对不同的人,又不尽相同。

 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

标》: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普及男女儿童的小学基础教育。

 200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强调:这

个世界必须意识到“如果我们希望

创造一个和平幸福的未来,那么,为男女儿童提供平等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今天的唯一选

择”。

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从

促进社会融合、保障基本人权出发,特别要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包括残疾儿童、家

庭贫困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少数族裔子女、移民及客籍工人子女、母语为非本国通用语言儿童等群体的教育状况。学校要消除歧视,不排斥任何人。

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

育局联合召开“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就是“全纳教育”。没有“全纳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全民教育”,没有“全民教育”就不可能实现“有质量的全民教育”。

最早提出“拒绝平庸”命题的文献是美国教育部专家委员会在1983年发表的报告《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该报告惊呼:“我国社会的教育基础正在受到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的腐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

10.理解“公平而卓越的教育”的内涵,掌握全新的教育质量尺度。

 内涵:“公平而卓越的教育”的教育

内涵是:这是一种全民、全纳的教

育,为了提高所有人的学业成就,并关注差异、开发人的潜能,且注重终身发展。

学习的尺度不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而是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知识去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测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阅读、数学和科学? 关注学生的用什么策略学习:记忆、理解、概括、精致、控制,等等。 这种国际教育模式注重创新与技能。 理由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

 2005年,英国颁布的《置世界于世

界一流教育之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并维持一个世界的一流教育体

系,就要首先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国际装备,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生活,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工作”。  因此,“在这个国家,如果不将国际

维度作为年轻人学习经历中一个非

常重要和真实的组成部分,就不可能真正地教育好年青一代。”  人类生活半径日益扩大:农耕、工

业和知识经济时代

理由二:学会共同生活

 1968年生物学家哈定发表《公地悲

剧》,提出:“羊群悲剧效应”,即如果每个人都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导致所有人的悲剧。因此,他提出,必须保护人类公共利益:有限资源、共同规范、共存环境。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

限》,警告人类我们面临许多“世界

性问题”。1979年罗马俱乐部又提出《学无止境》,为了克服“全球性问题”,人类必须发展教育,增进人类理解,保护人类的环境、粮食、能源等共同利益。

 9.11事件、甲型HINI流感、世界金

融危机、地球气候变暖等全球行问题,进一步刺激了各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视。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于

2001年召开了主题为“学会共同生

活”的国际教育大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生活、和平进步,建设和谐世界。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以提升各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 全新的教育质量尺度:从关注若干学生个体到关注整个学校,到整个区域、到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观。

 以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为参照,到

全球、以各国为参照的质量观。  从知识掌握单一评价维度到包涵学

业成就、社会公平、投入绩效、学生参与、 教师专业和学校效能等多维度评价的质量观。

 从“选拔优秀学生”到“改善教育政

策”的质量测评观。  “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显现

了这种新的质量观。  PISA测评的对象是各国(经济体)

中15岁(完成义务教育年龄)少年

群体。2009年共有65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学生参加。

 测试的领域为阅读、数学和科学三

大领域及相关素养,并尝试测试问题解决能力、 财经素养等。  测试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一领域主测,两个领域辅测,若干领域试测;九年为 完整一轮。

技术技能培养的重点:

 生活和生产技能  设计与制作为核心 的复杂问题处理技能

 信息技术技能  人际交往技能  终身学习能力

 检测尺度:素养成绩与影响因素

小学语文(29)2011年暑期培训复习提纲 朱志明:《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 1.理解写字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有效,就是要不断提高写字教学的课堂效率 生动,就是要使枯燥、乏味的写字教学 变得直观、形象、有趣,使教和学轻松快乐! 笔画教学8个笔画和复合笔画重点练习8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横钩,横折,竖钩。不要指望一次练习就到位。需要反复,循环练习。

100个基本字的结构掌握必须多练,多悟。 1.用口诀突破读帖瓶颈2.用动画使之生动从《写字指导纲要》提供的557个范字中找出100关键字

——字根 高频字 代表性的字 技能,可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写字属于运动技能。

技能形成的特点:反复练习

技能形成的标志:自动化

技能形成规律的运用,即: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终身不忘;1000遍以上——运用自如;3000遍以上——形成母语。有效、生动、高效课堂教学,反复练习写字技能应该贯穿于写字教学的全过程!

2.了解写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正确和写美观是两个层次——一个是课文后面的生字,我们要求认真写,写正确!另一个是关键字,要反复写,写美观。

100个关键字,要反复练写,从一年级开始到五年级练写到位。

一年级重点练习8个基本笔画和前20个关键字。

二年级巩固8个笔画,巩固前20个关键字,重点练写后20个关键字。 三年级学习写钢笔字,重点练习8个基本笔画和前50个关键字。

四年级巩固8个笔画,巩固前50个关键字,重点练习后30个关键字。

五年级巩固前80个关键字,重点练习后20个关键字,并且掌握结体的基本规律。每个字都有充裕的时间反复练写。

3.掌握执笔、基本笔画及100个基本字的结构。

写字教学要抓好三个方面:执笔、笔画、结构

执笔的问题长期困扰着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执笔的错误常见的有三种情况:手腕内勾、执笔太低,笔靠在虎口。我们是采用书空的办法来纠正的。

有趣3.用描写降低临写难度4.用比较提高临写质量5.用背临使之学以致用6.用规律使之举一反三

口诀教学工——仰横短,竖画斜,覆横长,字形扁。

口——字形小,中宫紧。

教——内收外方有穿插,横对撇尖写反文。 动画教学可以使写字教学中的细节得到了放大和强调!

1.用口诀突破读帖瓶颈 2.用动画使之生动有趣 3.用描写降低临写难度 4.用比较提高临写质量

5.用背临使之学以致用

6.用规律使之举一反三:正——端正,匀——匀称,中宫紧凑——结实,收放有致——饱满

李吉林:情境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部分) 4.掌握情境教学的概念,了解情境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也可以说,情境教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教育目标,即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情境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情绪倍增。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

国古代诗词的“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了关于“情境”的论述,提出“心物交融”说。结合现代心理学阐述的理论,说明人的情感是在对物的认识、体察中产生,即“物”对“情”的作用;

而人的情感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审美意象”即形成。此时,儿童便能表示出对课文中人与事的态度,做出是与非的判断。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通过鲜明的形象,不仅能更好地感知教材,而且促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伴随着情感进一步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促进词语的选择,组合构成;根据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相连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使我理出“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对“物”的认识的相互作用的脉络。由此产生一个新的设想,即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观察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从而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在第二阶段“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儿童在观察、体验情境时,之所以能激起热烈的情绪,我直觉地感到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于是,新的设想又开始酝酿,即能否通过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因为美是通过具体形象表现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的。学龄期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去感受美的运用生动的手段创设富有美感的情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情境实际上成为儿童的审美容体,当老师把儿童带入情境时,儿童即成为审美主体。由于情境具有一定的感知强度,这种“诉诸感觉的东西”必然“引起强烈的感动”。儿童在一次又一次地倾听与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起他们有音乐感的耳朵,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儿童的审美能力也就可以这样一步步地培养起来。当儿童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他们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逐渐加深对情境的体验,就形成了审美体验,从而引起联想或展开想象。儿童由直觉而渐次地深入地理解美的实质,这就是情境内在的广远的意境,

字,明确对事物美的实质的认识。。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情境教学的实验探索过程。当我回过头来看实验走过的路,方才领悟,前三个阶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是单一地进行的;相反地,在“片断语言训练”,“提供作文题材”,“进行审美教育”这三个阶段的每个历程中,都包含着语文知识的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等诸多因素。老师根据教材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即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凭借儿童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伴随着情感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同时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

这样做,语文教学就不再是单纯地为解释词语而解释词语,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也不再是孤立地进行某一单项的训练,而是把词句的理解,语言的运用以及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揉合在一起了。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训练贯穿其中,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诸方面的任务,促使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教学实践已显示了情境教学极大的优越性,终于走出了一条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我们民族自己的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5.了解情境教学把学生带入情境的六种途径手段。

(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 具体阐述:

一、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概括起来,必须注意三点:(1)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2)带入情境要有序;(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二、实物演示情境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便是“实物演示情境”。

用实物演示情境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呢?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儿童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此外,为了指导学生练习写一些短小的说明文,也常以某一实物作为对象,让学生观察、表述。实物是具体的,也需认真加以选取。为了使儿童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需选取典型的个体。

以实物演示情境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原型实物;二是模拟的替代实物。既然是以实物创设情境,就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考虑其整体性,形成真切感,教学效果就明显 三、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用画面创设情境,常用哪些形式呢?(1)放大的挂图;(2)剪贴画;(3)简易粉笔画;(4)现成的课文插图。(5)电教画面。 无论是运用放大插图,还是课本插图;无论是运用简笔画,还是剪贴画,都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绘,引导学生感知的角度及侧重点,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由此看来,教师运

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人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四、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这就是说音乐的这种情感性质决定了使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

音乐创作者在乐曲中表现的是他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视觉形象的综合感受,转化成深沉的形象。当它以音响的运动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鸣。这使我想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的:“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

李:这种通感,也可称为联感,决定了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事实也正是这样。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 音乐不需要通过语言为中介,而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和联想,心驰而神往之。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有些接近儿童生活的课文,有相适应的歌曲,不妨让学生自己轻唱或哼唱,同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利用课间操,边唱边做动作,更可增强学习效果。 五、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

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即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XX”;而扮演角色,则是担除具有相当的1、示范性要求外,还要具有2、主导性、3、形象性、4、启发性及可知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

以表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角色的扮演。不过,每次表演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了理解教材语言,或为了运用语言训练表达。因为这种表演,全属即兴,不仅有感知、记忆,也包含着想象与思维的活动

六、语言描绘情境

以上所运用的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及以表演体会情境,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 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人情境。

当情境在儿童眼前展现时,如缺乏教师语言(词)调节支配儿 童的认知活动,那么儿童往往会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对整个情境的感受。形象与词的分离,就难以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上面所讲的五种途径必须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事实上,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必须运用“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途径,这是符合儿童认知、情感活动特点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由于教师语言的作用,往往又强化了情境,渲染了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儿童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主动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

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无论是与直观手段结合进行,还是单独运用,对教师运用语言

性。

第一点主导性:既然语言支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就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主导性。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观察后怎么表达,关键是依赖教师语言的主导。其实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也是从教师的语言体现出来的。教师的语言描绘要能体现出主导性,决定于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教材的掌握。只有充分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其语言的主导性。 第二点形象性: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听觉。由于分析器的作用,从教师的语调、语义而引起思维与想象的活动。但是,如果教师的语言概念化,显得贫乏干瘪,学生会因不理解或无兴味而抑制思维活动的进行。所谓“语言描绘情境”,即教师用语言对某一情境作具体描摹,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

第三点启发性:情境教学着眼儿童的发展,教师的语言描绘,就必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积极进行,由“此”想到“彼”,由“表”想到“里”,由“因”想到“果”,由“个别”想到“一般”。

第四点可知性:教师语言描绘的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都建筑在学生的可知性上,教师的语言包含的概念、形象,在学生记忆的表象中应或多或少有所贮存,但并不等于教师的语言涉及的概念、形象是学生全部熟知的。因此“可知”并不是“已知”;“可知”既包含“已知的”,也包含着“未知的”,是利用“已知”到“未知”,结合直观手段,使“未知”成为“可知”。这样的语言,学生既可理解,又有收获。

以上所述的创设情境的五个直观途径,运用是很灵活的。可单独选取一种创设情境,也可把几种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但都需与语言描绘结合。常见的音乐、图画与语言描绘结合,音乐与表演的结合;加上背景,

就是音乐、表演与图画的结合。

6.掌握生活展现情境的三个注意要点、图画再现情境的五种形式及语言描绘情境的五个原则。

生活展现情境必须注意三点:(1)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 (2)带入情境要有序; (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图画再现情境的五种形式:(1)放大的挂式进行识字教学。

高年级识字教学:

高年级采取阅读前集中进行归类识字的办法。 首先把全册生字进行排队,一般分成三类:一类是可以按偏旁归类的;二类是可以用熟字结构带出的;三类是本册尚不能归类的。然后第九册生字举例:除去已认识的和本册中不便归类的以外,尚有84个,占图; (2)剪贴画; (3)简易粉笔画; (4)现成的课文插图。 (5)电教画面。

语言描绘情境的五个原则: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可知性。

7.理解汉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汉字数量多,易混淆,难度大。

①数量多。据统计汉字约有6万之多,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音、形、义。②易于混淆。汉字有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同一个汉字由于字义的变化读音也随之变化,同一个汉字同一个音,由于使用范围的不同,字义之间又发生变化;相反的,又有许多汉字,字形与字义不同,但却同一个读音;而有些字只有一笔之差,读音和表示的意思却迥然不同。汉字中有众多数量的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形近字,造成汉字的容易混淆。③难度大。这么多数量的、又易混淆的汉字,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都有一个音节,即一字一形,一字一音,一字一义。 8.掌握运用情境教学识字的方法与注意点。 识字方法:

识字教学是百花齐放,不仅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还有拼音识字,部件识字,循环识字等等。首先要教好汉语拼音这一识字拐棍,另一方面,也不必待汉语拼音完全巩固直呼熟练后再教识字,可通过拼读生字音节来求得逐步巩固,直至熟练,即在运用中求巩固。

低年级识字教学:

一、利用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使独体字形象化。

二、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境,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三、 凭借情境丰富语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总之,强调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各种形

全册生字73%,共花三课时教完。一课时教学按偏旁部首归类的16个字,两课时教与熟字及熟字声旁同音的68个字。这种归类识字好处:这样教由于一课识字量大,教学既是高速度,学生又可接受,所以学生学习情绪兴奋,体验到自己学习的潜在能力,就可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实践证明,归类识字运用的不仅有汉字的规律,有学生认识的迁移的规律,也充分利用了儿童乐于成功的心理因素。所以高年级的归类识字可行和有效是勿用置疑的。

张民选:《公平而卓越:国际视野中的教育质量新标杆》

9.掌握质量、标准、准则及教育质量的概念,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民教育”、“全纳教育”、“有质量的全民教育”及“拒绝平庸”等教育命题。

 质量:事物、产品、工作的优劣程

度。  标准:衡量事物的依据、指标和尺

度。

 准则:判断、检验事物的标准,判断事物价值的原则。

 教育质量可以依据多项指标、尺度

和准则来评判,而教育质量的尺度指标和判断准则在不同的情景中、对不同的人,又不尽相同。

 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

标》: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普及男女儿童的小学基础教育。

 200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强调:这

个世界必须意识到“如果我们希望

创造一个和平幸福的未来,那么,为男女儿童提供平等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今天的唯一选

择”。

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从

促进社会融合、保障基本人权出发,特别要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包括残疾儿童、家

庭贫困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少数族裔子女、移民及客籍工人子女、母语为非本国通用语言儿童等群体的教育状况。学校要消除歧视,不排斥任何人。

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

育局联合召开“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就是“全纳教育”。没有“全纳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全民教育”,没有“全民教育”就不可能实现“有质量的全民教育”。

最早提出“拒绝平庸”命题的文献是美国教育部专家委员会在1983年发表的报告《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该报告惊呼:“我国社会的教育基础正在受到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的腐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

10.理解“公平而卓越的教育”的内涵,掌握全新的教育质量尺度。

 内涵:“公平而卓越的教育”的教育

内涵是:这是一种全民、全纳的教

育,为了提高所有人的学业成就,并关注差异、开发人的潜能,且注重终身发展。

学习的尺度不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而是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知识去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测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阅读、数学和科学? 关注学生的用什么策略学习:记忆、理解、概括、精致、控制,等等。 这种国际教育模式注重创新与技能。 理由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

 2005年,英国颁布的《置世界于世

界一流教育之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并维持一个世界的一流教育体

系,就要首先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国际装备,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生活,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工作”。  因此,“在这个国家,如果不将国际

维度作为年轻人学习经历中一个非

常重要和真实的组成部分,就不可能真正地教育好年青一代。”  人类生活半径日益扩大:农耕、工

业和知识经济时代

理由二:学会共同生活

 1968年生物学家哈定发表《公地悲

剧》,提出:“羊群悲剧效应”,即如果每个人都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导致所有人的悲剧。因此,他提出,必须保护人类公共利益:有限资源、共同规范、共存环境。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

限》,警告人类我们面临许多“世界

性问题”。1979年罗马俱乐部又提出《学无止境》,为了克服“全球性问题”,人类必须发展教育,增进人类理解,保护人类的环境、粮食、能源等共同利益。

 9.11事件、甲型HINI流感、世界金

融危机、地球气候变暖等全球行问题,进一步刺激了各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视。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于

2001年召开了主题为“学会共同生

活”的国际教育大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生活、和平进步,建设和谐世界。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以提升各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 全新的教育质量尺度:从关注若干学生个体到关注整个学校,到整个区域、到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观。

 以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为参照,到

全球、以各国为参照的质量观。  从知识掌握单一评价维度到包涵学

业成就、社会公平、投入绩效、学生参与、 教师专业和学校效能等多维度评价的质量观。

 从“选拔优秀学生”到“改善教育政

策”的质量测评观。  “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显现

了这种新的质量观。  PISA测评的对象是各国(经济体)

中15岁(完成义务教育年龄)少年

群体。2009年共有65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学生参加。

 测试的领域为阅读、数学和科学三

大领域及相关素养,并尝试测试问题解决能力、 财经素养等。  测试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一领域主测,两个领域辅测,若干领域试测;九年为 完整一轮。

技术技能培养的重点:

 生活和生产技能  设计与制作为核心 的复杂问题处理技能

 信息技术技能  人际交往技能  终身学习能力

 检测尺度:素养成绩与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提纲(1)
  • 1.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3.我国学校课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孔子首创私人办学,开设了"礼.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题
  •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题(一) 一. 古诗名句积累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 ...查看


  • 教育类毕业论文情境教学法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 学校代码: 学 号: Hefei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 BACHELOR DISSERTATION 论文题目:情境教学法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学位类别: 教育学学士 学科专业: 小学教育(中文方向) 作者姓名: 赵颖 ...查看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20110929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一) 一.德育研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家校共育"的个案研究.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学业较差学生的行为形成原因研究 学业优秀学生的行为 ...查看


  • [转载]韩国和中国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比较
  • 韩国和中国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比较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20年后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主流.通过对韩国和中国的小学一年级课程表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谁在培养合格的公民,谁在培养-- 韩国小 ...查看


  •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作者:袁润辉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10期 [摘 要]程序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教学,是涉及到有效教学之根本的策略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程序性知识往往表现得不 ...查看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
  • 作者:马明亮 中国西部科技 2010年04期 一.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先后提出各种不同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然而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仍然觉得很茫然,究其原因: ( ...查看


  • 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探索
  • 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探索 文/仲照飞孙春峰 摘要:所谓的小学语文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全面关注并迎合学生主观能动性,创设各类生动感知情境,令其在各类话题探究流程中形成独特的人文素质和书写表达实践能力.由此,笔者开始针对小学语文体验式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笔记
  •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A1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A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 ...查看


  • 关于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1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科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调查 题 目: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 姓 名: 陈丽娟 学 号: 专 业: 小学教育 入 学 时 间: 2014年3月 所 在 电 大: 陆河电大 年 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