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2)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3)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不能仰视或者俯视。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2、国际单位制中

(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3、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参照物: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1)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相同时间,比路程) (2)在相同路程内,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相同路程,比时间)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计算公式:

(1)

(2)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1

(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

-1

(4)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m/s=3.6km/h。(5)v =,变形可得:s =vt ,t 。

3、直线运动

(1)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

s t

s t s v

s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 固体>V液体>V气体。 (2)固体传声性能比气体好。

(3)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传声速度是340m ,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传播的距离增加0.6m 。

(3)在温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声音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匀速传播的。

4、回声

(1)回声与原声间隔≥0.1s ——听见回声

回声与原声间隔≤0.1s ——加强原声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频率:物体在1s 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 Z )。

(弦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管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所含空气柱的长短。一般来说,长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低,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高。) (3)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4)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 HZ ~20000 HZ ,, 频率低于20 HZ 的声波——次声波, 频率高于20000 HZ 的声波——超声波。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1)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2)响度还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3)增大响度的方法:声音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喇叭、听诊器的方法来减少声音分散,使声音集中传播来增大响度。)

3、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它是用于区分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 (2)音色由发音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只要符合上述两条之一的可确定为噪声)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声音强弱的等级以“分贝”(符号是dB )为单位来划分。0dB 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噪声的危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

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

3、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在人耳处减弱。(

四、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 (1)回声定位——声呐

(2)动物运用超声波进行交流及寻找食物。 (3) “B 超”

2、声波传递能量

(1)超声波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1)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通常情况下温度采用摄氏温度,用t 表示,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二、温度计

1、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构造:

(1)玻璃外壳内是内径很细而且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 (2)泡内装有适量的(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外壳上标有均匀的刻度及符号。

3、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

4、分类: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按测温物质分有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5、体温计:量程是35℃~42℃,;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即分度值是0.1℃。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读体温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故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可以表示人体的温度。

6、温度计的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

(3)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5)读数时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熔化和凝固

1、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3、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海波、冰、各种金属)和非晶体(松香、沥青、玻璃、蜡)。 (2)晶体非晶体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由液态变成固态时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非晶体则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对于同一种晶体,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2)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并且能够吸收热量;特点是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熔点)。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并且能够放出热量,特点是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

(3)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降低。

(4)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时的晶体物质的状态可能是固体、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

4、海波熔化和蜂蜡熔化

1晶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才开始熔化;○2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1)海波的熔化说明:○

但温度不变。

1非晶体吸热时先变软后变稀,最后变成液体;○2非晶体熔化过(2)蜂蜡的熔化说明:○

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三、汽化和液化

1、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过程要吸热;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过程要放热。 (3)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①液体的温度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3、沸腾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液体沸腾的条件:

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

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5、蒸发致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高烧病人用酒精降温等)

6、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一切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部分气体,在体积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液化。

(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先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使它液化。)

7、液化的优点:液化后使气体的体积缩小便于贮存和运输。另外,还可将混合气体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灯丝变细等是常见的升华现象) (2)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窗玻璃上结的“窗花”是凝华现象)

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华过程中放热。

(1)在生活、生产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如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进行人工降雨、存放食品。

(2)舞台上的白云是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其周围气温迅速降低,处于低温区内的水蒸气被液化成小水珠,许多细小的水珠聚在一起,在空中漂浮而成为“白云”。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天然光源(如:太阳、闪电、萤火虫、水母、斧头鱼、灯笼鱼等) (2)人造光源(篝火、火把、点燃的油灯和蜡烛、发光的电灯等)。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线:用来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3、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8

(2)常用字母c 表示,其值接近于3×10m/s。

8

(3)空气中的光速比真空中略小,计算时也可取为3×10m/s。 (4)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这个值的

3, 4

(5)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这个值的

2。 3

二、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现象:

(1)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时,在界面处一部分光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1)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物理名词,如右图所示: 1入射点O : ○2入射光线AO :射向反射面的光线。 ○

3反射光线OB :被反射面反射的光线。 ○

4法线ON :过入射点O 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

5入射角i :入射光线AO 与法线ON 的夹角。 ○

6反射角r :反射光线OB 与法线ON 的夹角。 ○

3、作图

(1)ON 常画成虚线。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描述了“三线”、“两角”的关系,可缩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4、反射现象

光路可逆:入射光线沿原来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将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平行线入射到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将沿着一个方向平行射出,其它方向没有反射光线。如图2-14。

(2)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将沿各个方向射出去,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2-15。

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光在这些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我们不管站在哪个角度,它们总是能把一部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3)注意:无论发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在反射时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注意:

1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用等大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

3薄玻璃板:避免出现两个像 ○

2、实像和虚像:

(1)实像是指从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在空间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明亮区域,是真实存在的,既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又可以显示在光屏上。

(2)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像

3、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2)利用平面镜成像。

(3)利用平面镜反射光来使微小形成放大,以便观察。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实验表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

部分光线发生反射,部分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光线在界面处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OM 是空气和水的分界面 (2)AO 是入射光线,

(3)入射光线AO 与界面OM 的交点O 叫做入射点

(4)过入射点所作的垂直于界面的直线ON 叫做法线, (5)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 叫做入射角,

(6)反射光线OC 与法线的夹角r ′叫做反射角,

(7)折射光线OB 与法线的夹角r 叫做折射角。(

3、光的折射规律有关内容: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

2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

5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零。○(

4、光路: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并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 红外线:这是因为在可见光谱的红光外侧有一种不可见的红外线, 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照相、

(2)红外线夜视仪、

3、 紫外线:这是因为在可见光谱的紫光外侧有一种不可见的紫外线 紫外线的应用:

(1) 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2) 制成紫外线灯来灭菌; (3) 制成验钞机;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透镜的定义及分类:

(1)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塑料、水晶等)制成。通常它的一个侧面或者两个侧面磨成球面的一部分。

(2)透镜可分两类:凸透镜、凹透镜。

2、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一类透镜

3、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一类透镜

4、透镜

(1)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主光轴上有一特殊点叫做透镜的光心(4、实验探究:动手试一试,看看透镜对平行入射光有什么作用。

5、太阳光是互相平行的,叫平行光,

6、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7、纸片上不能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但可看到一直径比凹透镜大得多的光斑,现象表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8、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3-3中A 、B 、C 所示。

A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

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 :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C :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

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图3-3

(2)通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3-4中A 、B 、C 所示。

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A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镜前焦点

B :正对着凹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经凹

图3-4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的主要构造是镜头。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2、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明胶相当于物体,银幕相当于光屏,投影片上的字和画通过这一凸透镜后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然后由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

4、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被观察物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被放大的正立的物体虚像。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

(1)目的: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打火机。

(3)实验要求:实验过程中要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像规律:

1物距: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 表示; ○

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来v 表示; ○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 表示。 ○

注意: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在焦点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分虚实)

2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在二○

倍焦距以内成反大实像。(二倍焦距分大小)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必倒立,且物与像分居透镜两侧,一定是放大的。

4物体在焦点以外移动时,像也随之沿同方向移动。物、像移动速度有快、慢之分,与物○

体所处位置有关系,当成放大的像时像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当成缩小的像时,像的速度小于物体的速度。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缩小的像,像刺激视网膜上的视神经,视神经把信号传输给大脑,大脑作出反应,眼睛就看见物体了。

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1)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焦距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见远处的物体。

(2)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看见近处的物体。可见,眼睛是通过改变焦距来看见远近不同的物体。

3、比较近视眼、远视眼。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前。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后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 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 ),

3、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5、使用步骤:

(1)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2)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3)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二、密度

6、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7、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

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8、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 ——质量——千克(KG ) V ——体积——立方米(M3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2)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3)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不能仰视或者俯视。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2、国际单位制中

(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3、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参照物: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1)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相同时间,比路程) (2)在相同路程内,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相同路程,比时间)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计算公式:

(1)

(2)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1

(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

-1

(4)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m/s=3.6km/h。(5)v =,变形可得:s =vt ,t 。

3、直线运动

(1)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

s t

s t s v

s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 固体>V液体>V气体。 (2)固体传声性能比气体好。

(3)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传声速度是340m ,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传播的距离增加0.6m 。

(3)在温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声音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匀速传播的。

4、回声

(1)回声与原声间隔≥0.1s ——听见回声

回声与原声间隔≤0.1s ——加强原声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频率:物体在1s 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 Z )。

(弦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管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所含空气柱的长短。一般来说,长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低,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高。) (3)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4)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 HZ ~20000 HZ ,, 频率低于20 HZ 的声波——次声波, 频率高于20000 HZ 的声波——超声波。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1)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2)响度还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3)增大响度的方法:声音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喇叭、听诊器的方法来减少声音分散,使声音集中传播来增大响度。)

3、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它是用于区分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 (2)音色由发音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只要符合上述两条之一的可确定为噪声)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声音强弱的等级以“分贝”(符号是dB )为单位来划分。0dB 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噪声的危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

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

3、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在人耳处减弱。(

四、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 (1)回声定位——声呐

(2)动物运用超声波进行交流及寻找食物。 (3) “B 超”

2、声波传递能量

(1)超声波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1)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通常情况下温度采用摄氏温度,用t 表示,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二、温度计

1、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构造:

(1)玻璃外壳内是内径很细而且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 (2)泡内装有适量的(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外壳上标有均匀的刻度及符号。

3、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

4、分类: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按测温物质分有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5、体温计:量程是35℃~42℃,;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即分度值是0.1℃。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读体温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故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可以表示人体的温度。

6、温度计的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

(3)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5)读数时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熔化和凝固

1、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3、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海波、冰、各种金属)和非晶体(松香、沥青、玻璃、蜡)。 (2)晶体非晶体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由液态变成固态时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非晶体则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对于同一种晶体,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2)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并且能够吸收热量;特点是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熔点)。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并且能够放出热量,特点是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

(3)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降低。

(4)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时的晶体物质的状态可能是固体、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

4、海波熔化和蜂蜡熔化

1晶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才开始熔化;○2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1)海波的熔化说明:○

但温度不变。

1非晶体吸热时先变软后变稀,最后变成液体;○2非晶体熔化过(2)蜂蜡的熔化说明:○

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三、汽化和液化

1、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过程要吸热;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过程要放热。 (3)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①液体的温度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3、沸腾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液体沸腾的条件:

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

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5、蒸发致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高烧病人用酒精降温等)

6、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一切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部分气体,在体积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液化。

(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先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使它液化。)

7、液化的优点:液化后使气体的体积缩小便于贮存和运输。另外,还可将混合气体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灯丝变细等是常见的升华现象) (2)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窗玻璃上结的“窗花”是凝华现象)

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华过程中放热。

(1)在生活、生产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如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进行人工降雨、存放食品。

(2)舞台上的白云是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其周围气温迅速降低,处于低温区内的水蒸气被液化成小水珠,许多细小的水珠聚在一起,在空中漂浮而成为“白云”。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天然光源(如:太阳、闪电、萤火虫、水母、斧头鱼、灯笼鱼等) (2)人造光源(篝火、火把、点燃的油灯和蜡烛、发光的电灯等)。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线:用来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3、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8

(2)常用字母c 表示,其值接近于3×10m/s。

8

(3)空气中的光速比真空中略小,计算时也可取为3×10m/s。 (4)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这个值的

3, 4

(5)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这个值的

2。 3

二、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现象:

(1)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时,在界面处一部分光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1)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物理名词,如右图所示: 1入射点O : ○2入射光线AO :射向反射面的光线。 ○

3反射光线OB :被反射面反射的光线。 ○

4法线ON :过入射点O 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

5入射角i :入射光线AO 与法线ON 的夹角。 ○

6反射角r :反射光线OB 与法线ON 的夹角。 ○

3、作图

(1)ON 常画成虚线。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描述了“三线”、“两角”的关系,可缩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4、反射现象

光路可逆:入射光线沿原来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将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平行线入射到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将沿着一个方向平行射出,其它方向没有反射光线。如图2-14。

(2)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将沿各个方向射出去,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2-15。

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光在这些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我们不管站在哪个角度,它们总是能把一部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3)注意:无论发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在反射时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注意:

1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用等大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

3薄玻璃板:避免出现两个像 ○

2、实像和虚像:

(1)实像是指从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在空间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明亮区域,是真实存在的,既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又可以显示在光屏上。

(2)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像

3、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2)利用平面镜成像。

(3)利用平面镜反射光来使微小形成放大,以便观察。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实验表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

部分光线发生反射,部分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光线在界面处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OM 是空气和水的分界面 (2)AO 是入射光线,

(3)入射光线AO 与界面OM 的交点O 叫做入射点

(4)过入射点所作的垂直于界面的直线ON 叫做法线, (5)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 叫做入射角,

(6)反射光线OC 与法线的夹角r ′叫做反射角,

(7)折射光线OB 与法线的夹角r 叫做折射角。(

3、光的折射规律有关内容: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

2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

5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零。○(

4、光路: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并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 红外线:这是因为在可见光谱的红光外侧有一种不可见的红外线, 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照相、

(2)红外线夜视仪、

3、 紫外线:这是因为在可见光谱的紫光外侧有一种不可见的紫外线 紫外线的应用:

(1) 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2) 制成紫外线灯来灭菌; (3) 制成验钞机;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透镜的定义及分类:

(1)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塑料、水晶等)制成。通常它的一个侧面或者两个侧面磨成球面的一部分。

(2)透镜可分两类:凸透镜、凹透镜。

2、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一类透镜

3、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一类透镜

4、透镜

(1)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主光轴上有一特殊点叫做透镜的光心(4、实验探究:动手试一试,看看透镜对平行入射光有什么作用。

5、太阳光是互相平行的,叫平行光,

6、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7、纸片上不能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但可看到一直径比凹透镜大得多的光斑,现象表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8、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3-3中A 、B 、C 所示。

A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

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 :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C :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

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图3-3

(2)通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3-4中A 、B 、C 所示。

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A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镜前焦点

B :正对着凹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经凹

图3-4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的主要构造是镜头。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2、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明胶相当于物体,银幕相当于光屏,投影片上的字和画通过这一凸透镜后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然后由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

4、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被观察物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被放大的正立的物体虚像。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

(1)目的: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打火机。

(3)实验要求:实验过程中要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像规律:

1物距: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 表示; ○

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来v 表示; ○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 表示。 ○

注意: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在焦点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分虚实)

2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在二○

倍焦距以内成反大实像。(二倍焦距分大小)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必倒立,且物与像分居透镜两侧,一定是放大的。

4物体在焦点以外移动时,像也随之沿同方向移动。物、像移动速度有快、慢之分,与物○

体所处位置有关系,当成放大的像时像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当成缩小的像时,像的速度小于物体的速度。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缩小的像,像刺激视网膜上的视神经,视神经把信号传输给大脑,大脑作出反应,眼睛就看见物体了。

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1)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焦距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见远处的物体。

(2)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看见近处的物体。可见,眼睛是通过改变焦距来看见远近不同的物体。

3、比较近视眼、远视眼。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前。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后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 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 ),

3、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5、使用步骤:

(1)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2)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3)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二、密度

6、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7、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

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8、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 ——质量——千克(KG ) V ——体积——立方米(M3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相关文章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中国教学大师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全集
  • [大师版] 2013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分类解析(26个专题,120页) 07-04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全套教案(139页) 07-03 2012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解析集(全国14套,82页) 05-24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 ...查看


  • 九年级物理教学论文 关于风筝的原理与帆船逆风航行的原理 人教新课标版
  • 关于风筝的原理和帆船逆风航行的原理的对比 人人小的时候都放过风筝,我也玩过,但小的时候很少研究过它的原理,最近有学生问过我,才想起研究它. 网上查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风产生压力,一种说法是用流体压强解释. 风产生压力解释是这样:风对风筝 ...查看


  • 广东省梅州市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手机版)
  •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人民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沪科版 鲁科版 城市列表 电子课本网 > 切换城市 > 广东省梅州市教材版本 广 ...查看


  •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公开课教案 机械效率
  • 班级: 姓名: 组别: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机械效率(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 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重力]课堂实录
  • 十三.2.重力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把重力的学习由<大纲>要求的"理解"层次定位于"了解"层次,要求有所降低. 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 ...查看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视频 - Google 视频
  • 第 1 - 20 个搜索结果,共约 200 条"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视频"的结果(0.06 秒) - 所有分类 所有来源 列表视图 › 网格视图 › 所有片长 短(0 – 4 分钟) 中(4 – 20 分钟) 长(≥ 20 ...查看


  • 广州各区期末试卷(初中)
  • 初一试题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语文) http://bbs.eduu.com/thread-1780967-1-1.html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2(语文)http://bbs.eduu.com/thread-17 ...查看


  • 八年级物理简单的声现象[人教版]
  •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查看


  •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单词unit1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单词 第01课A部分 1. textbook [ˈtekstbuk] n. 教科书,课本; adj. 经典的; 合乎规范的; 2. conversation [ˌk ɔnv əˈsei ʃən] n. 交谈,会话; 交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