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类的生日
给我们自己一个问候
中国民间称农历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
汉时东方朔的占书说,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是个好日子。魏晋以后,人们开始重视“人日”。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这一天要“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所谓七菜羹,就是七种蔬菜煮成的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是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而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打起精神,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了。这一天,人们还登高饮酒,吟诗作赋,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们将剪刻得更小的人形戴在两鬓,既讲吉利,又作装饰。剪五色绸或金属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进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旧态而成新人的意思。“华胜”是花状的首饰,宗懔说戴“华胜”的习俗是从晋代开始的,饰品的形状取自西王母所戴首饰的模样。
宗懔还说人日要登高赋诗,这自然是诗人们的习惯。最著名的人日诗要数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在隋文帝开皇四年(584)的岁末奉旨出使南方的陈朝,这首诗就写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诗人见大雁由南归北,自己却不能回家——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而七天和两年的时间对比,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后来晚唐李商隐的《人日即事》诗尾联还曾櫽括了薛诗:“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另一个和人日有关的著名故事发生在唐代大诗人杜甫和高适之间。杜甫旅居成都时,在好友高适及表弟王十五等亲友的资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居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人日”那天,在蜀州(今崇庆县)任刺史的高适想念杜甫,写了一首题为《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寄赠杜甫,诗写道: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诗中有“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句子,当时杜甫未及时作答。后来杜甫离开四川,漂泊湖湘。大历五年(770),他整理文稿时重读高适的这首诗,见物思人,潸然泪下,挥毫而作《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见寄》诗:“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清咸丰四年(1864),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特地在人日拜谒杜甫草堂,留下了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这幅对联至今仍悬挂在杜甫草堂工部祠大殿外。此联一出,骚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久之便成了当地的风俗。
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为草堂撰有一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就是记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
竹枝惨戚云不动,剑器联翩日将夕。
陆游的这首《踏碛》,写了三峡地区的民俗——人日踏碛。正月初七日,鬼门关(石门关)外的蘷州,千家万户倾巢而出,登上八阵图的碛坝,女人家唱着古巴渝的歌谣,男人们和着这占老的旋律应节弄剑,歌舞翩跹,一直到傍晚。
明代神瓮、唐代器物、百名诗童齐诵杜诗……人们步入节日里的杜甫草堂,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古代,被浓厚庄严的诗意包围着。
现代人一般不过人日,不过作为年的最后一天,还是要做些形式上的讲究,比如这一天晚上鞭炮就放的格外响亮。据说古人有在这一天戴花的习惯,想象着某个年代的女人正月初七都杨二车娜姆一样大花在头,也是令人喷饭的曼妙之景。有些地方这一天要吃面条,据说吃了之后就能用面条缠住岁月的飞毛腿,可以长寿。还有些地方这一天要吃“捞鱼生”,据说可以越捞越高,步步高升。用面条绑住岁月的双腿,用生鱼片来象征步步高升,愿望虽然美好,实现起来却隔了千山万水,格外辛苦。所以人日虽然说是人类的生日,能够记住这一天的,反而是凤毛麟角。
正月初七:人类的生日
给我们自己一个问候
中国民间称农历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
汉时东方朔的占书说,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是个好日子。魏晋以后,人们开始重视“人日”。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这一天要“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所谓七菜羹,就是七种蔬菜煮成的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是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而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打起精神,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了。这一天,人们还登高饮酒,吟诗作赋,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们将剪刻得更小的人形戴在两鬓,既讲吉利,又作装饰。剪五色绸或金属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进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旧态而成新人的意思。“华胜”是花状的首饰,宗懔说戴“华胜”的习俗是从晋代开始的,饰品的形状取自西王母所戴首饰的模样。
宗懔还说人日要登高赋诗,这自然是诗人们的习惯。最著名的人日诗要数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在隋文帝开皇四年(584)的岁末奉旨出使南方的陈朝,这首诗就写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诗人见大雁由南归北,自己却不能回家——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而七天和两年的时间对比,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后来晚唐李商隐的《人日即事》诗尾联还曾櫽括了薛诗:“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另一个和人日有关的著名故事发生在唐代大诗人杜甫和高适之间。杜甫旅居成都时,在好友高适及表弟王十五等亲友的资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居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人日”那天,在蜀州(今崇庆县)任刺史的高适想念杜甫,写了一首题为《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寄赠杜甫,诗写道: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诗中有“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句子,当时杜甫未及时作答。后来杜甫离开四川,漂泊湖湘。大历五年(770),他整理文稿时重读高适的这首诗,见物思人,潸然泪下,挥毫而作《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见寄》诗:“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清咸丰四年(1864),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特地在人日拜谒杜甫草堂,留下了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这幅对联至今仍悬挂在杜甫草堂工部祠大殿外。此联一出,骚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久之便成了当地的风俗。
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为草堂撰有一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就是记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
竹枝惨戚云不动,剑器联翩日将夕。
陆游的这首《踏碛》,写了三峡地区的民俗——人日踏碛。正月初七日,鬼门关(石门关)外的蘷州,千家万户倾巢而出,登上八阵图的碛坝,女人家唱着古巴渝的歌谣,男人们和着这占老的旋律应节弄剑,歌舞翩跹,一直到傍晚。
明代神瓮、唐代器物、百名诗童齐诵杜诗……人们步入节日里的杜甫草堂,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古代,被浓厚庄严的诗意包围着。
现代人一般不过人日,不过作为年的最后一天,还是要做些形式上的讲究,比如这一天晚上鞭炮就放的格外响亮。据说古人有在这一天戴花的习惯,想象着某个年代的女人正月初七都杨二车娜姆一样大花在头,也是令人喷饭的曼妙之景。有些地方这一天要吃面条,据说吃了之后就能用面条缠住岁月的飞毛腿,可以长寿。还有些地方这一天要吃“捞鱼生”,据说可以越捞越高,步步高升。用面条绑住岁月的双腿,用生鱼片来象征步步高升,愿望虽然美好,实现起来却隔了千山万水,格外辛苦。所以人日虽然说是人类的生日,能够记住这一天的,反而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