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关简介
一、早期的美国海关
为了满足财政的需要,使刚刚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不致于夭折,1789年7月4日由美国国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由华盛顿总统签署的《关税法案》正式授权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4个星期之后,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五法案》建立了美国海关及其在各进境地口岸的业务机构。
在美国海关成立后的近125年里,美国政府几乎全部的开支,国家早期的发展及基础建设费用均是由海关所征收的关税来支付的。依靠海关所征收的关税,美国政府购买了路易丝安那、俄勒冈、佛罗里达和阿拉斯加的大片土地;建设了从马里兰州到西弗吉尼亚州的国家公路以及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跨州铁路。另外,华盛顿市的城市建设、航标灯塔设施以及陆军及海军学院的建设费用也是由海关征收的关税来支付的。到1835年,海关征收的关税使美国还清了所有的债务。现在,美国海关征收的关税仍然是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美国海关在其发展的早期还负责管理退伍人员的退休金、编制进出口统计、征收医院税和制定计量标准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海关又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统计局、公共卫生署和国家标准局的前身。
美国海关作为一个执法部门和“国家税收的征管及保障
机关”,自1789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机构调整。1875年,美国海关并入美国财政部。1927年,美国海关成为美国财政部的一个局。1973年,美国海关正式更名为美国海关署,仍隶属美国财政部。
二、1995年-2003年的美国海关
1995年,美国海关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机构调整后,演变成为一个由“人员、作业流程和伙伴关系”三要素构成的,以在口岸提供服务为重点的新的政府部门。美国海关署长经美国财政部部长授权,负责政策的制定并在位于华盛顿的美海关总部监督海关各项业务的开展。
保证货物合法进、出口、征收和捍卫关税和查缉走私是美国海关的3项基本职责,具体内容包括:
对进口货物进行估价、征收关税、间接税、规费及罚款;
查缉违禁物品,包括毒品和违禁药物;
检查人员、行李、货物及邮件并管理某些航行法规;
查缉和拘押从事旨在规避海关和其他法规的瞒骗性活动
的人员;
执行美国有关禁止非法贸易活动的法规,包括有关配额
和进口商品标志的规定和反倾销法并为版权、专利和商标提供海关记录,从而保护美国的商业、劳务和知识产权; 实施进出口限制和禁止性措施,包括限制和禁止可用于
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关键性技术出口及洗钱,捍卫美国的利益及安全;
为编制国际贸易统计搜集准确的进出口信息。
美国海关除了执行海关的法规以外,还为至少40个部门实施400多项其他的法规。这些法规中的一部分涉及与环境有关的生活质量问题,如:机动车安全与排放控制,水污染标准,杀虫剂管理,氟利昂走私以及濒危动植物保护等;另有一些涉及美国农业保护,商业、公共卫生及消费者安全等。
美国海关总署设署长和副署长各1名,共有10个业务办公室,分别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调查、国际事务、议会与公共事务、现场业务、海关法规、战略贸易、财务、信息技术及内部事务。其中调查办公室下辖航空行动处、海外办事处和国内调查现场办公室;现场业务办公室下辖海关管理中心、各入境地海关和现场实验室;战略贸易办公室下辖规范审计现场办公室和战略贸易中心;内部事务办公室负责各派驻现场的内务分支机构。美国海关当时拥有工作人员约2万人。
三、2003年以后的美国海关
2002年11月25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关于成立国土安全部的法案,国土安全部在总统签字60天后正式成立,收编了包括原隶属于财政部的海关署在内的23个联邦机构的23万大军,其中海关署被分为两块,原海关80%的人员被收编到海关边境保护局,20%的人员被收编到移民海关执法局。
2003年3月1日,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CBP,Bureau of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成立,原隶属海岸警卫
队、移民归化局和农业部的边境巡逻、移民、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机构一起并入新组建的海关边境保护局,统管边境执法,海关对保障国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拥有4万余名雇员,原美国海关署长伯纳任局长,同时仍保留美国海关署长的称号。同日,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成立,加西亚任局长。两机构均隶属于美国土安全部中的边境与交通安全委员会(BTS,Border and Transport Security Directorate)。成立国土安全部的法案及其修正案明确规定,移民海关执法局(ICE)局长和海关边境保护局(CBP)局长各自直接向国土安全部(DHS)下辖的边境与交通安全委员会报告工作,二机构无从属关系。
2003年3月上旬,美海关驻华代表处新任海关参赞余安迪(Andy Yu)上任,目前余安迪正式编制在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中。
(一)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CBP)
CBP的成立使美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进入美国口岸的人员与货物。近30年来,美国就政府改革进行过多次调研,均主张改进边境管理方式,统一边境管理机构。CBP的组建旨在整合口岸执法部门的管理资源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能与效率,实现在利用一切可支配的资源保护和防御美国免遭侵害的同时便利合法贸易与合法旅行的目标。
1、CBP的首要使命与主要职责
CBP的首要使命是防范恐怖分子和恐怖武器进入美国。
为此,CBP将着力增强美国边境及各口岸的安全,并把美国的安全区扩展至美国的地理边境之外,从而使美国的边境由第一道防线变为最后一道防线。
CBP的主要职责还有:缉捕非法入境者和查禁毒品及其他违禁品,保护农业及经济利益免遭有害动植物和疾病侵害,保护美国商业免遭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规范与便利国际贸易,征收进口关税,执行美国贸易法律。
目前,CBP在全国设有20个现场作业管理中心,317个口岸海关,在加拿大和加勒比设14个预通关站点,一线监管员19,000余人。平均每日监管进出境旅客110余万人、货柜车/集装箱5.7万余个、船舶580艘、飞机2459架、汽车32.36万辆。
2、CBP的安全与便利战略
作为美国单一的边境管理机构,CBP对保护美国及其国民承担至关重要的责任。CBP采取的增强安全与便利合法贸易及旅行的战略是:
--改进风险目标甄别系统,推进提前获取抵达美国的人员与货物的信息;
--与其他国家(地区)政府和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以推进“向外扩展安全区”;
--使用预先检查技术,配置有关装备;
--增加边境安全监管人力;
--会同其他机构联手打击贸易瞒骗、知识产权侵权、洗钱等活动,以及协调对非法毒品的控制下交付。
(二)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
ICE拥有约3万名工作人员,是联邦政府中最大的调查机构之一。该局是国土安全部下辖的主要调查机构,被赋予了多项职责:截断恐怖融资、反洗钱、打击非法武器买卖、打击移民诈骗和贩卖人口、拘留并驱逐外来犯罪分子和其他美国认为应当驱逐的外国人。另外,该局还监督国内移民和海关法律的实施,对约9000项联邦设施实施保护,其3万名工作人员中有5千5百名为拥有刑事执法权的调查人员,旗下有134架飞机和91艘轮船供其执行阻截任务,在全国200个地方运作,并有30个海外办事处。
该局下设6个部门:1、调查部门:负责一系列涉及国家安全、海关和移民的调查工作,对包括恐怖主义融资、移民诈骗、网络犯罪、非法武器出口、儿童色情、偷渡和移民法律在工作场所的实施情况在内的许多方面开展调查;2、拘留与遣返部门:通过拘留和遣返非法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保证公共和国家安全;3、空中和海上阻截部门:负责支持空中和海上的调查与阻截工作;4、联邦保护部门:负责保证美国本土和海外领土上联邦政府拥有或租借的8800多项设施的安全;5、移民与海关情报部门:负责支持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各个部门的工作,并在该局与国土安全部下辖的其他情报机构之间的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6、联邦空中执法部门。
(三)“9.11”后美国海关推出的反恐安全行动
美国盾牌计划(Project Shield America):美国海关打击
国际恐佈主义有两方面使命:一是保护美国公众,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他恐怖器具进入美国;另一是防止国际恐怖分子和犯罪组织从美国及美国以外获得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材料和技术,以及军火、资金及其它支持。2001年12月4日,美国海关推出美国盾牌计划,旨在同美国有关企业合作,制止列名武器和军民两用战略敏感技术出口,防范其技术产品被恐怖分子和资助恐怖分子的国家所利用和获取。2002财政年度,美国海关同4300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发现了50多条线索。
集装箱安全倡议(CSI):美国海关2002年1月推出这项计划,旨在增强海运货物集装箱的安全,防止其被恐佈分子利用。海运集装箱货运是国际贸易的关键环节,每年进出全球各主要港口的海运货物集装箱多达2亿只,美国进口总值中近50%是海运集装箱货物。CSI的核心是美国海关向重要的境外海港派驻检查员,在货物集装箱运往美国之前先行甄别。美国海关的派驻官员与实施CSI港口的海关官员一道工作时,能够监测该港运往美国集装箱中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运往美国的海运集装箱近70%经由世界20个大港发出,因此美国海关首先将这20大港作为推行CSI的重点(其中涉及我国港口为:香港、上海和深圳,中美CSI合作具体情况详见“中美海关交往与合作”)。美国海关还将在其他输美集装箱量大且具备设施与技术条件的港口推广CSI。
海关-商界反恐伙伴计划(C-TPAT):美国海关推出的这
项计划是其应对恐佈威胁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旨在由政府和商界共同构建和维护一个安全的供应链,保证贸易高度守法以提供可靠的通关风险布控信息,使海关既能快捷办理加入C-TPAT企业的进口通关手续并即时解决其所遇问题,又能确保边境安全与反恐。C-TPAT利用目前商界为保障国际货运不被恐怖分子及其同谋利用而采用的安全程序,并进一步强化了要求。加入C-TPAT的企业需自我评估其供应链的安全程序,找出薄弱环节,加强安全措施;还需承诺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服务供应商共同努力来增强其在全球的安全程序与安全进程。至2002财政年底,逾513家进口商、48家承运商、60家报关行及38家货代公司加入了C-TPAT。美国海关在2003财政年度招收港务局、出口商及其他外国企业加入C-TPAT。2004年4月23日,我与美方就牟署长访问美国和中美CSI合作有关事宜进行磋商时,美方提出希我与其开展C-TPAT合作,在美方提出请求时,向美方确认有关公司提供的关于其采取的安全措施的信息是否属实。
24小时(提前申报)规则 ( 24-Hour Rules): 2002年8月,美国海关提出实行24小时提前申报规则的建议,2002年12月2日,“24小时规则”正式生效。这项规则规定,自2002年12月2日当日启航的船舶起,对于所有输往美国的海运货物,承运人必须于货物在境外港口装船之前24小时向美国海关申报货运舱单信息;对于2002年12月2日已在途的船舶不执行此规则。
30点智能边境协议(30-Point Smart Border Accord):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里奇与加拿大副总理Manley于2001年12月签署了“智能边境”声明及其30点行动计划,以在便利人员与货物合法流动的同时,增强美国与加拿大间边境的安全。行动计划的4大基点是:人员安全流动、货物安全流动、保障设施安全、信息共享与协同执法。
美国海关简介
一、早期的美国海关
为了满足财政的需要,使刚刚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不致于夭折,1789年7月4日由美国国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由华盛顿总统签署的《关税法案》正式授权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4个星期之后,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五法案》建立了美国海关及其在各进境地口岸的业务机构。
在美国海关成立后的近125年里,美国政府几乎全部的开支,国家早期的发展及基础建设费用均是由海关所征收的关税来支付的。依靠海关所征收的关税,美国政府购买了路易丝安那、俄勒冈、佛罗里达和阿拉斯加的大片土地;建设了从马里兰州到西弗吉尼亚州的国家公路以及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跨州铁路。另外,华盛顿市的城市建设、航标灯塔设施以及陆军及海军学院的建设费用也是由海关征收的关税来支付的。到1835年,海关征收的关税使美国还清了所有的债务。现在,美国海关征收的关税仍然是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美国海关在其发展的早期还负责管理退伍人员的退休金、编制进出口统计、征收医院税和制定计量标准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海关又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统计局、公共卫生署和国家标准局的前身。
美国海关作为一个执法部门和“国家税收的征管及保障
机关”,自1789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机构调整。1875年,美国海关并入美国财政部。1927年,美国海关成为美国财政部的一个局。1973年,美国海关正式更名为美国海关署,仍隶属美国财政部。
二、1995年-2003年的美国海关
1995年,美国海关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机构调整后,演变成为一个由“人员、作业流程和伙伴关系”三要素构成的,以在口岸提供服务为重点的新的政府部门。美国海关署长经美国财政部部长授权,负责政策的制定并在位于华盛顿的美海关总部监督海关各项业务的开展。
保证货物合法进、出口、征收和捍卫关税和查缉走私是美国海关的3项基本职责,具体内容包括:
对进口货物进行估价、征收关税、间接税、规费及罚款;
查缉违禁物品,包括毒品和违禁药物;
检查人员、行李、货物及邮件并管理某些航行法规;
查缉和拘押从事旨在规避海关和其他法规的瞒骗性活动
的人员;
执行美国有关禁止非法贸易活动的法规,包括有关配额
和进口商品标志的规定和反倾销法并为版权、专利和商标提供海关记录,从而保护美国的商业、劳务和知识产权; 实施进出口限制和禁止性措施,包括限制和禁止可用于
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关键性技术出口及洗钱,捍卫美国的利益及安全;
为编制国际贸易统计搜集准确的进出口信息。
美国海关除了执行海关的法规以外,还为至少40个部门实施400多项其他的法规。这些法规中的一部分涉及与环境有关的生活质量问题,如:机动车安全与排放控制,水污染标准,杀虫剂管理,氟利昂走私以及濒危动植物保护等;另有一些涉及美国农业保护,商业、公共卫生及消费者安全等。
美国海关总署设署长和副署长各1名,共有10个业务办公室,分别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调查、国际事务、议会与公共事务、现场业务、海关法规、战略贸易、财务、信息技术及内部事务。其中调查办公室下辖航空行动处、海外办事处和国内调查现场办公室;现场业务办公室下辖海关管理中心、各入境地海关和现场实验室;战略贸易办公室下辖规范审计现场办公室和战略贸易中心;内部事务办公室负责各派驻现场的内务分支机构。美国海关当时拥有工作人员约2万人。
三、2003年以后的美国海关
2002年11月25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关于成立国土安全部的法案,国土安全部在总统签字60天后正式成立,收编了包括原隶属于财政部的海关署在内的23个联邦机构的23万大军,其中海关署被分为两块,原海关80%的人员被收编到海关边境保护局,20%的人员被收编到移民海关执法局。
2003年3月1日,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CBP,Bureau of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成立,原隶属海岸警卫
队、移民归化局和农业部的边境巡逻、移民、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机构一起并入新组建的海关边境保护局,统管边境执法,海关对保障国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拥有4万余名雇员,原美国海关署长伯纳任局长,同时仍保留美国海关署长的称号。同日,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成立,加西亚任局长。两机构均隶属于美国土安全部中的边境与交通安全委员会(BTS,Border and Transport Security Directorate)。成立国土安全部的法案及其修正案明确规定,移民海关执法局(ICE)局长和海关边境保护局(CBP)局长各自直接向国土安全部(DHS)下辖的边境与交通安全委员会报告工作,二机构无从属关系。
2003年3月上旬,美海关驻华代表处新任海关参赞余安迪(Andy Yu)上任,目前余安迪正式编制在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中。
(一)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CBP)
CBP的成立使美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进入美国口岸的人员与货物。近30年来,美国就政府改革进行过多次调研,均主张改进边境管理方式,统一边境管理机构。CBP的组建旨在整合口岸执法部门的管理资源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能与效率,实现在利用一切可支配的资源保护和防御美国免遭侵害的同时便利合法贸易与合法旅行的目标。
1、CBP的首要使命与主要职责
CBP的首要使命是防范恐怖分子和恐怖武器进入美国。
为此,CBP将着力增强美国边境及各口岸的安全,并把美国的安全区扩展至美国的地理边境之外,从而使美国的边境由第一道防线变为最后一道防线。
CBP的主要职责还有:缉捕非法入境者和查禁毒品及其他违禁品,保护农业及经济利益免遭有害动植物和疾病侵害,保护美国商业免遭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规范与便利国际贸易,征收进口关税,执行美国贸易法律。
目前,CBP在全国设有20个现场作业管理中心,317个口岸海关,在加拿大和加勒比设14个预通关站点,一线监管员19,000余人。平均每日监管进出境旅客110余万人、货柜车/集装箱5.7万余个、船舶580艘、飞机2459架、汽车32.36万辆。
2、CBP的安全与便利战略
作为美国单一的边境管理机构,CBP对保护美国及其国民承担至关重要的责任。CBP采取的增强安全与便利合法贸易及旅行的战略是:
--改进风险目标甄别系统,推进提前获取抵达美国的人员与货物的信息;
--与其他国家(地区)政府和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以推进“向外扩展安全区”;
--使用预先检查技术,配置有关装备;
--增加边境安全监管人力;
--会同其他机构联手打击贸易瞒骗、知识产权侵权、洗钱等活动,以及协调对非法毒品的控制下交付。
(二)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
ICE拥有约3万名工作人员,是联邦政府中最大的调查机构之一。该局是国土安全部下辖的主要调查机构,被赋予了多项职责:截断恐怖融资、反洗钱、打击非法武器买卖、打击移民诈骗和贩卖人口、拘留并驱逐外来犯罪分子和其他美国认为应当驱逐的外国人。另外,该局还监督国内移民和海关法律的实施,对约9000项联邦设施实施保护,其3万名工作人员中有5千5百名为拥有刑事执法权的调查人员,旗下有134架飞机和91艘轮船供其执行阻截任务,在全国200个地方运作,并有30个海外办事处。
该局下设6个部门:1、调查部门:负责一系列涉及国家安全、海关和移民的调查工作,对包括恐怖主义融资、移民诈骗、网络犯罪、非法武器出口、儿童色情、偷渡和移民法律在工作场所的实施情况在内的许多方面开展调查;2、拘留与遣返部门:通过拘留和遣返非法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保证公共和国家安全;3、空中和海上阻截部门:负责支持空中和海上的调查与阻截工作;4、联邦保护部门:负责保证美国本土和海外领土上联邦政府拥有或租借的8800多项设施的安全;5、移民与海关情报部门:负责支持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各个部门的工作,并在该局与国土安全部下辖的其他情报机构之间的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6、联邦空中执法部门。
(三)“9.11”后美国海关推出的反恐安全行动
美国盾牌计划(Project Shield America):美国海关打击
国际恐佈主义有两方面使命:一是保护美国公众,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他恐怖器具进入美国;另一是防止国际恐怖分子和犯罪组织从美国及美国以外获得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材料和技术,以及军火、资金及其它支持。2001年12月4日,美国海关推出美国盾牌计划,旨在同美国有关企业合作,制止列名武器和军民两用战略敏感技术出口,防范其技术产品被恐怖分子和资助恐怖分子的国家所利用和获取。2002财政年度,美国海关同4300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发现了50多条线索。
集装箱安全倡议(CSI):美国海关2002年1月推出这项计划,旨在增强海运货物集装箱的安全,防止其被恐佈分子利用。海运集装箱货运是国际贸易的关键环节,每年进出全球各主要港口的海运货物集装箱多达2亿只,美国进口总值中近50%是海运集装箱货物。CSI的核心是美国海关向重要的境外海港派驻检查员,在货物集装箱运往美国之前先行甄别。美国海关的派驻官员与实施CSI港口的海关官员一道工作时,能够监测该港运往美国集装箱中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运往美国的海运集装箱近70%经由世界20个大港发出,因此美国海关首先将这20大港作为推行CSI的重点(其中涉及我国港口为:香港、上海和深圳,中美CSI合作具体情况详见“中美海关交往与合作”)。美国海关还将在其他输美集装箱量大且具备设施与技术条件的港口推广CSI。
海关-商界反恐伙伴计划(C-TPAT):美国海关推出的这
项计划是其应对恐佈威胁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旨在由政府和商界共同构建和维护一个安全的供应链,保证贸易高度守法以提供可靠的通关风险布控信息,使海关既能快捷办理加入C-TPAT企业的进口通关手续并即时解决其所遇问题,又能确保边境安全与反恐。C-TPAT利用目前商界为保障国际货运不被恐怖分子及其同谋利用而采用的安全程序,并进一步强化了要求。加入C-TPAT的企业需自我评估其供应链的安全程序,找出薄弱环节,加强安全措施;还需承诺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服务供应商共同努力来增强其在全球的安全程序与安全进程。至2002财政年底,逾513家进口商、48家承运商、60家报关行及38家货代公司加入了C-TPAT。美国海关在2003财政年度招收港务局、出口商及其他外国企业加入C-TPAT。2004年4月23日,我与美方就牟署长访问美国和中美CSI合作有关事宜进行磋商时,美方提出希我与其开展C-TPAT合作,在美方提出请求时,向美方确认有关公司提供的关于其采取的安全措施的信息是否属实。
24小时(提前申报)规则 ( 24-Hour Rules): 2002年8月,美国海关提出实行24小时提前申报规则的建议,2002年12月2日,“24小时规则”正式生效。这项规则规定,自2002年12月2日当日启航的船舶起,对于所有输往美国的海运货物,承运人必须于货物在境外港口装船之前24小时向美国海关申报货运舱单信息;对于2002年12月2日已在途的船舶不执行此规则。
30点智能边境协议(30-Point Smart Border Accord):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里奇与加拿大副总理Manley于2001年12月签署了“智能边境”声明及其30点行动计划,以在便利人员与货物合法流动的同时,增强美国与加拿大间边境的安全。行动计划的4大基点是:人员安全流动、货物安全流动、保障设施安全、信息共享与协同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