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国"考

  摘 要:本文试图对“德”之字形进行考证,查阅资料,翻阅甲骨文和某些考证字形字源方面的书籍,并且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中“以德治国”的出现应该早于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   关键词:甲骨文;德;西周;轴心时代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6-0-01   现代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自古至今,“德”一直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对“礼”的教育居于首位。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依靠道德建设来管理国家,就好比是北斗星,很多星辰都能拱卫在周围一样的受到老百姓的拥戴。孟子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意即强调统治者对于自己的管理应该以是否合乎“德”作为准绳。那么,“德”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德”究竟又是谁的智慧呢?   德,甲骨文字典作“”,解释为“从彳从,即直字。” “彳”即路,“” 下面是一只眼睛,上面一根直线,表示走在路上,眼睛所见,是笔直的,所以该字即“直” 字。商朝和西周均出现这个字。问题是,“”等同于现在意义上的“德”吗?   我们知道,周王朝推翻商纣王的时间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史学界集合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学者200余人于1996年-2000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经历多方考证,包括钟鼎铭文、史书记载、当时天文观测的记载、墓葬考察,最终确定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即子月出兵,丑月收兵。大概40天时间,周王便推翻了殷商政权。速度之快,让高歌凯旋的周感到一种芒刺在背的压力,因为胜利来得如此之快,难以置信。当周人在祭祀祖先时,看见身后的殷人穿着周人的服装祭祀周人的祖先,周人表现出一种难得的理性精神,他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在深深思索,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也穿着别人的服装祭拜别人的祖先,会如何呢?   这给周人一个深沉的疑问。他们总结出商纣王失败的原因,即商人不得人心。为什么不得人心呢?当时,周武王集合了大约八百个诸侯国起兵攻打商纣王,周武王的先锋部队正欲迎击商纣王,这时,商纣王的先锋部队转身攻击商纣王,结果是商纣王的先锋部队成了周武王的先锋部队。所以商纣王不得人心。   那怎么就不得人心呢?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神,古代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祭神,这在古典古籍中均有记载。祭品就是牺牲品。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牺牲品有哪些呢?马、牛、羊、猪、狗、鸡。有太牢和少牢之分,《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用马祭祀,是所有牺牲品中规格最高的祭祀,所谓“白马之盟”。但是,如果发生大事,这所有的牺牲品不足以祭祀,而是杀人和民来祭祀。   民,指的是奴隶,字形“”,《文》:“眾萌也。”众萌即众氓,众多低贱的人之群体性名词,古指黎明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人,指的是贵族,字形“” ,象一人侧面之形。先秦古籍中指贵族。   商纣王时期,祭祀神灵,不仅杀奴隶,还杀平民,更有甚者,还杀“人”,即贵族, 所以,商朝的祭祀除了天子之外,人人自危所以不得人心。   胜利的周王能想到这一点是相当不错的。既然商人不得人心,不把人当人,那我们的新政权就要改变这一点,把人当人,得民心。于是,周公便想到了“以德治国”。“德”字,在周朝以前,写法如第一段的字形。这个字形还只是眼睛所见的“直”,而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出土的何尊(见图),首次出现带有“心”的德,即“”原有的字形下面多了“心”,表示心里所见的正直,即“德”的真正含义。另外,“中国”二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也在这件镇国之宝上。   这件镇国之宝,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   上文提到的“德”,字形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这件作品上,所以,“以德治国”是周人的概念。   这是我们民族智慧里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早了至少两百年,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为什么把这个时间段称为轴心时代呢?因为在这几百年间,世界各个古国都出现了伟大的人物以及他们伟大的智慧。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集体意识。   “以德治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德”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德”塑造着我们的真善美,能够让我们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

  摘 要:本文试图对“德”之字形进行考证,查阅资料,翻阅甲骨文和某些考证字形字源方面的书籍,并且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中“以德治国”的出现应该早于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   关键词:甲骨文;德;西周;轴心时代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6-0-01   现代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自古至今,“德”一直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对“礼”的教育居于首位。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依靠道德建设来管理国家,就好比是北斗星,很多星辰都能拱卫在周围一样的受到老百姓的拥戴。孟子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意即强调统治者对于自己的管理应该以是否合乎“德”作为准绳。那么,“德”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德”究竟又是谁的智慧呢?   德,甲骨文字典作“”,解释为“从彳从,即直字。” “彳”即路,“” 下面是一只眼睛,上面一根直线,表示走在路上,眼睛所见,是笔直的,所以该字即“直” 字。商朝和西周均出现这个字。问题是,“”等同于现在意义上的“德”吗?   我们知道,周王朝推翻商纣王的时间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史学界集合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学者200余人于1996年-2000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经历多方考证,包括钟鼎铭文、史书记载、当时天文观测的记载、墓葬考察,最终确定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即子月出兵,丑月收兵。大概40天时间,周王便推翻了殷商政权。速度之快,让高歌凯旋的周感到一种芒刺在背的压力,因为胜利来得如此之快,难以置信。当周人在祭祀祖先时,看见身后的殷人穿着周人的服装祭祀周人的祖先,周人表现出一种难得的理性精神,他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在深深思索,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也穿着别人的服装祭拜别人的祖先,会如何呢?   这给周人一个深沉的疑问。他们总结出商纣王失败的原因,即商人不得人心。为什么不得人心呢?当时,周武王集合了大约八百个诸侯国起兵攻打商纣王,周武王的先锋部队正欲迎击商纣王,这时,商纣王的先锋部队转身攻击商纣王,结果是商纣王的先锋部队成了周武王的先锋部队。所以商纣王不得人心。   那怎么就不得人心呢?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神,古代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祭神,这在古典古籍中均有记载。祭品就是牺牲品。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牺牲品有哪些呢?马、牛、羊、猪、狗、鸡。有太牢和少牢之分,《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用马祭祀,是所有牺牲品中规格最高的祭祀,所谓“白马之盟”。但是,如果发生大事,这所有的牺牲品不足以祭祀,而是杀人和民来祭祀。   民,指的是奴隶,字形“”,《文》:“眾萌也。”众萌即众氓,众多低贱的人之群体性名词,古指黎明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人,指的是贵族,字形“” ,象一人侧面之形。先秦古籍中指贵族。   商纣王时期,祭祀神灵,不仅杀奴隶,还杀平民,更有甚者,还杀“人”,即贵族, 所以,商朝的祭祀除了天子之外,人人自危所以不得人心。   胜利的周王能想到这一点是相当不错的。既然商人不得人心,不把人当人,那我们的新政权就要改变这一点,把人当人,得民心。于是,周公便想到了“以德治国”。“德”字,在周朝以前,写法如第一段的字形。这个字形还只是眼睛所见的“直”,而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出土的何尊(见图),首次出现带有“心”的德,即“”原有的字形下面多了“心”,表示心里所见的正直,即“德”的真正含义。另外,“中国”二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也在这件镇国之宝上。   这件镇国之宝,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   上文提到的“德”,字形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这件作品上,所以,“以德治国”是周人的概念。   这是我们民族智慧里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早了至少两百年,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为什么把这个时间段称为轴心时代呢?因为在这几百年间,世界各个古国都出现了伟大的人物以及他们伟大的智慧。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集体意识。   “以德治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德”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德”塑造着我们的真善美,能够让我们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


相关文章

  •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 作者:彭立荣 东岳论丛 2002年01期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治国方略传统的弘扬,是对马 ...查看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1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摘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规范和调节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法制和德治相结合.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以 ...查看


  • "以德治国"现实意义
  • 浅谈"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 [摘 要] 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随着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提出, ...查看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 ...查看


  •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郑海洋 江泽民同志今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以强调,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强调以德治国,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查看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一般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总结出"法治"与"德治"的这种辩证关系客观上要求我们要&qu ...查看


  • 试论以德治国的理论渊源――孔子的德治思想
  • 摘要:在国家乃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德治都是一个必须廓清的问题.孔子第一个对德治思想进行完整准确阐释并影响后世二千余年. 孔子的德治思想建构于"仁"与"礼"的基础上.考察孔子德治思想之于现世的影响,不难 ...查看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调查问卷
  • 正确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研究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 ) A 男 B 女 2. 您的年级( ) A大一 B大二 3. 您的政治面貌( ) A党员 B预备党员 C团员 D群众 E 其他民主党派 4. 您觉得我国现有法律是否完善( ) ...查看


  • 高三复习教案.§第39讲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第39讲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教学目标 :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含义.本质.目的:明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 ...查看


  • 中国的"德治"传统
  •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 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的不少诗篇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