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锤炼作文语言
语言是衡量一篇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尺。任何新颖的选题、巧妙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鲜明、生动、精美、凝练、恰当的语言可以使一篇文章文采飞扬。下面就如何锤炼文章的语言谈些看法。
一、 恰当使用动词
恰当地使用动词,能使作文中所描述的事物、情景、人物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触其物、如观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在写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动词进行锤炼。如“奶奶临死前,想摸摸我的小脸,可她一点力气也没有,只看了我们一眼,便闭上了双眼”这句话中,没有生动的动词,读后让人觉得平淡。其实,亲人的辞世是最让人悲痛的事。但由于此句中缺少形象性的动词的运用,使得语言表达起来苍白无力,感染力差。不妨让学生对这句话中的动词进行锤炼:“奶奶临死前,将她干枯的手臂抬起来,放下,又挣扎着抬起来,想摸摸我的小脸。可她终究没有做到,便用眼睛将我们泛泛地扫了一遍,最后,安详地闭上双眼,像睡着了一样。”这段话中,抬、放、扫等动词的运用,表现出奶奶临死前对亲人的不舍和惦念,也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周到,给人的感受真实、具体,印象深刻。再如,“小红饿极了,却发现冰箱里的牛奶不知什么时候被哥哥喝光了,她看了哥哥一眼”一句,句中“看”没有把小红当时的心情描述出来,如果改成“瞟”、“瞪”等动词,则能表现出小红对哥哥喝光牛奶一事不满的心理。
二、 合理运用修辞
写作时,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春》,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眼睛,像星星”、“嗡嗡地闹着的成千成百的蜜蜂”,描写得非常生动。还有《我的“长生果” 》一文中“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从视、听两方面具体形象地说明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悦心情,富有美感。
三、 巧妙运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短小精悍,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等语句,含义深刻,不但说服力强,还使文章增色不少。此外,恰如其分地引用诗词、歌词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 寓情于语言文字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带着“情”写作,才能写得生动感人。作家峻青热爱他的家乡,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感觉都非常亲切。他带着赞美家乡的情感写出《海滨仲夏夜》一文。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燃烧的晚霞,灿烂的满月,晚来的海风,柔软的沙滩,明亮的星光,蔚蓝的大海,都浸润着喜悦赞叹的感情色彩,读起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意境幽远,景色怡然,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五、 变换表述形式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舍弃常规的表述形式,换种角度看问题,换个形式表述问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如《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学生读后不禁会问:“朵”常用来表示花的数量,用“朵”来形容星星,而不用“颗”,作者是什么用意?细细分析,加上学生的联想,学生在头脑中虚构出一幅流星如花儿般美丽的画面,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而现实中,不少学生写作文时忽略了这一点,在作文中只注重空洞的叙述,缺乏具体的描写,文章平淡无奇。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小刚把丽丽的文具盒碰在了地上,可他连理都没理,就走出了教室。我看着散落一地的
文具,正俯身捡的时候,丽丽回来了,以为是我碰掉的,把我大训了一通。我好委屈啊!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学生作文中颇具代表性。丽丽是怎么说我的?我的心情如何?描写得不具体,不妨指导学生变动如下:
小刚这个冒失鬼,一不留神把丽丽的文具盒碰掉在地。他也许是有什么急事吧,对散落在地上的文具连看都没看一眼,便冲出了教室。正当我帮丽丽捡拾地上的文具时,丽丽从门外进来了。她怒眼圆睁,嘴里嚷着:“我跟你有愁吗?拿我的文具撒什么气啊?”还说:“哼,不用你捡,我自己来捡!”我很委屈,眼泪含在眼圈里,但我没有解释一句,因为,我知道,行动胜过一切语言。
变换了表达形式的语段,有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衬托,人物的心理描写变得更加生动、鲜明。
如何锤炼作文语言
语言是衡量一篇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尺。任何新颖的选题、巧妙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鲜明、生动、精美、凝练、恰当的语言可以使一篇文章文采飞扬。下面就如何锤炼文章的语言谈些看法。
一、 恰当使用动词
恰当地使用动词,能使作文中所描述的事物、情景、人物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触其物、如观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在写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动词进行锤炼。如“奶奶临死前,想摸摸我的小脸,可她一点力气也没有,只看了我们一眼,便闭上了双眼”这句话中,没有生动的动词,读后让人觉得平淡。其实,亲人的辞世是最让人悲痛的事。但由于此句中缺少形象性的动词的运用,使得语言表达起来苍白无力,感染力差。不妨让学生对这句话中的动词进行锤炼:“奶奶临死前,将她干枯的手臂抬起来,放下,又挣扎着抬起来,想摸摸我的小脸。可她终究没有做到,便用眼睛将我们泛泛地扫了一遍,最后,安详地闭上双眼,像睡着了一样。”这段话中,抬、放、扫等动词的运用,表现出奶奶临死前对亲人的不舍和惦念,也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周到,给人的感受真实、具体,印象深刻。再如,“小红饿极了,却发现冰箱里的牛奶不知什么时候被哥哥喝光了,她看了哥哥一眼”一句,句中“看”没有把小红当时的心情描述出来,如果改成“瞟”、“瞪”等动词,则能表现出小红对哥哥喝光牛奶一事不满的心理。
二、 合理运用修辞
写作时,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春》,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眼睛,像星星”、“嗡嗡地闹着的成千成百的蜜蜂”,描写得非常生动。还有《我的“长生果” 》一文中“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从视、听两方面具体形象地说明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悦心情,富有美感。
三、 巧妙运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短小精悍,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等语句,含义深刻,不但说服力强,还使文章增色不少。此外,恰如其分地引用诗词、歌词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 寓情于语言文字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带着“情”写作,才能写得生动感人。作家峻青热爱他的家乡,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感觉都非常亲切。他带着赞美家乡的情感写出《海滨仲夏夜》一文。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燃烧的晚霞,灿烂的满月,晚来的海风,柔软的沙滩,明亮的星光,蔚蓝的大海,都浸润着喜悦赞叹的感情色彩,读起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意境幽远,景色怡然,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五、 变换表述形式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舍弃常规的表述形式,换种角度看问题,换个形式表述问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如《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学生读后不禁会问:“朵”常用来表示花的数量,用“朵”来形容星星,而不用“颗”,作者是什么用意?细细分析,加上学生的联想,学生在头脑中虚构出一幅流星如花儿般美丽的画面,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而现实中,不少学生写作文时忽略了这一点,在作文中只注重空洞的叙述,缺乏具体的描写,文章平淡无奇。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小刚把丽丽的文具盒碰在了地上,可他连理都没理,就走出了教室。我看着散落一地的
文具,正俯身捡的时候,丽丽回来了,以为是我碰掉的,把我大训了一通。我好委屈啊!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学生作文中颇具代表性。丽丽是怎么说我的?我的心情如何?描写得不具体,不妨指导学生变动如下:
小刚这个冒失鬼,一不留神把丽丽的文具盒碰掉在地。他也许是有什么急事吧,对散落在地上的文具连看都没看一眼,便冲出了教室。正当我帮丽丽捡拾地上的文具时,丽丽从门外进来了。她怒眼圆睁,嘴里嚷着:“我跟你有愁吗?拿我的文具撒什么气啊?”还说:“哼,不用你捡,我自己来捡!”我很委屈,眼泪含在眼圈里,但我没有解释一句,因为,我知道,行动胜过一切语言。
变换了表达形式的语段,有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衬托,人物的心理描写变得更加生动、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