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简介
实验室简介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90年经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评选,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在东南大学建立的开放性研究机构。1995年z 通过国家教委验收。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显著,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8人,其中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0人,
副教授11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国家八六三计划通信主题第一届专家组组长钟仪信教授担任。程时昕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并兼任国家八六三通信主题专家和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项目总体组组长。实验室现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z 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科研站,设有特聘教授岗位。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60名左右,目前在实验室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共有180余名。另外每年来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人员,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约15名左右。实验室
定期发布“开放课题指南”,接受承担开放课题研究的各方学者。
近五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八六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44项。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所承担的国家八六三、“九五”重中之重课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已验收的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被评为特优或优。近五年来发表论文346篇,专著8本,其中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等论文21篇,收入SCI 和EI 检索论文9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际最具影响的IEEE 国际通信会议上连续9年发表论文,论文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实验室在CDMA 与扩展频谱通信、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应用等方向上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从理论研究、系统仿真、算法优化、软硬件设计与调试、直到现场试验完全自主地完成复杂系统研究开发的优势和特色。由本实验室牵头承担的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开发”,在国内首次进行了现场实验,掌握了多项国际独创性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地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国家。为中国企业生产CDMA 移动通信设备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实验室人员将继续努力,攀登科技高峰,为通信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欢迎国内外有志于通信事业的同行和朋友前来参观访问,共同求索,相携前进。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座落于风景优美的
东南大学礼西,该建筑色调古朴,人文气息浓厚。目前实验室办公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
实验室中心机房有28台工作站,有先进的
EDA 通信电路设计软件和系统仿真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在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本室具有了一套自顶向下的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电路自动综合、仿真与设计在内的通信专用芯片的研究设计能力。
学术梯队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重大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的推进、面向未来移动通信应用的先期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系统研究开发的全面展开、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加快建设具有良性互动并相对稳定的基础研究队伍、实验系统研究开发队伍、高技术成果转化研发队伍、以及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成为本实验室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目前已建成一个以杰出青年教师群体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在基础理论研究、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研究开发、高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核心课程教学几个方面,均形成了有竞争力的教师队伍。目前,本实验室共有教师40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5
人、副教
授11人、博士后10人。45岁以下研究人员占82.5%。主要研究人员中有11名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研究人员,通过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项目,增强了学科的凝聚力,实现了本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这支队伍能够迎接本实验室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实验室主任
程时昕教授
1936年1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59至1960年在清华大学从事PCM 与抗干扰仿真研究;1963至1965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学院进修,从事数字通信系统与编码技术研究。1979至1982年为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移动通信研究,任名誉研究员。1982年回国后任南京工学院副教授、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1985年至2002年曾任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加拿大康科迪尔(Concordia )大学和瑞士联邦工学院(ETH )的客座教授。
1990年到2003年5月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
验室主任。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影响。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自适应均衡技术与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我国通信网向ISDN 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八六三项目“基于小波变换的宽带MC-CDMA 系统性能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诺基亚移动通信公司的“移动通信新方法的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曾任国家八六三通信高技术专家首届领导小组成员、1993年国际个人通信研讨会ISPC’93和1999年国际宽带通信会议IFIP PC’99程序委员会委员、1998和2000年苏黎世国际宽带通信研讨会IZS’98、IZS’2000和第七届国际个人通信/室内通信/移动通信/研讨会PIMRC’96的国际顾问。现为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会士,URSI 中国委员会委员。
尤肖虎教授
尤肖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8月出生。1988年在东南大学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入选者,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院士层次人选。同时又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电子学报》杂志编委,国
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无线通信分项专家组组长,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尤肖虎教授长期从事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等十项国家级项目。1999年初任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组长,负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01年继续担任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第四代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总体专家组组长。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工作中获 “突出贡献奖”,受到江泽民主席的高度评价。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新闻(第5
项)。在国际
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被国内外引用近百次,参编出版英文和中文专著各一部,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
照片左起分别为:
高西奇 、酆广增、朱世华、项海格、毕光国、程时昕、邬贺铨 、李少谦 、卫 国 、王 京 、尤肖 虎 、赵春明
学术带头人
程时昕教授
1936年1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59至1960年在清华大学从事PCM 与抗干扰仿真研究;1963至1965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学院进修,从事数字通信系统与编码技术研究。1979至1982年为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移动通信研究,任名誉研究员。1982年回国后任南京工学院副教授、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1985年至2002年曾任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加拿大康科迪尔(Concordia )大学和瑞士联邦工学院(ETH )的客座教授。
1990年到2003年5月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在国内外均
有较高的影响。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自适应均衡技术与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我国通信网向ISDN 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八六三项目“基于小波变换的宽带MC-CDMA 系统性能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诺基亚移动通信公司的“移动通信新方法的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曾任国家八六三通信高技术专家首届领导小组成员、1993年国际个人通信研讨会ISPC’93和1999年国际宽带通信会议IFIP PC’99程序委员会委员、1998和2000年苏黎世国际宽带通信研讨会IZS’98、IZS’2000和第七届国际个人通信/室内通信/移动通信/研讨会PIMRC’96的国际顾问。现为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会士,URSI 中国委员会委员。
毕光国教授
1939年2月出生于上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IEEE 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理事。先后从事微波通信,数字通信,扩频和CDMA 通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和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先后讲授过多种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培养了七十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数/话综合无线数据通信系统,ISDN 多功能终端,直扩/跳频混合扩频码分多址(CDMA)通信,通信中的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神经网络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高效编码调制技术在个人通信中的应用,小波变换与分析技术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WATM 通信,WCDMA 关键技术等
10余项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帧同步方法和最佳帧同步码,正交互补对集的构造方法,非线性外差检测相干光通信,基于神经网络的抗干扰接收技术,扩频CDMA 通信技术和编码调制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他曾编著《数字通信》一书,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学术会议上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权威刊物IEEE Trans. on Commu., IEEE Trans. on SP.,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IEE Proceedings on Commun.以及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等。他受聘为IEEE Trans. On Commun., IEEE Trans. on SP., IEEE Trans. on VT, IEEE Trans. On CAS等多种国际国内权威刊物评审论文。他还受聘为国际科学与技术发展协会 (IASTED)电信技术委员会委员。他最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宽带(UWB )无线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高速分组数据传输技术,移动无线互联网,无线接入网QoS 保障等。
尤肖虎教授
尤肖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8月出生。1988年在东南大学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入选者,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院士层次人选。同时又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电子学报》杂志编委,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无线通信分项专家组组长,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尤肖虎教授长期从事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等十项国家级项目。1999年初任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组长,负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01年继续担任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第四代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总体专家组组长。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工作中获 “突出贡献奖”,受到江泽民主席的高度评价。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新闻(第5项)。在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被国内外引用近百次,参编出版英文和中文专著各一部,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
赵春明教授
赵春明,1959年11月生,1982年和1984年于南京邮电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于西德凯撒斯劳藤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在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从事宽带移动通信理论、信道编译码、自适应算法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参加国家八五攻关重大项目一项、负责和参加国家863重大课题六项,负责其中三项有关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九五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发,1996年获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2000年获国家八六三计划先进个人──重要贡献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 IEEE Transactions 等国际权威杂志论文10余篇。目前为东南大学移动
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无线与移动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
沈连丰教授
1952年7月生,1982年3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南京东大移动互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从事专业为通信与信息系统。曾任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顾问和香港通信科技中心高级顾问,多次应邀前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通信科技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学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为扩频通信、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和无线因特网技术等。曾获江苏省和原机电部科技进步奖4项,已获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出版编、译、著专业书籍四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承担多项全军重点工程、国家重
点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均作为主要研制者或项目负责人;研究特色为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执教研究生的“信息论和编码”、“现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设计基础”等课程。
高西奇教授
1967年3月生。1997年3月在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信号处理及其在通信中应用研究,之后主要从事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信号处理理论与实现技术研究,目前承担国家八六三重大课题“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无线传输链路技术研究”,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自1992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与Siemens 合作)“Research on Beyond 3G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iques ”,国家攀登计划课题“神经网络信息处理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八六三课题“个人通信中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矢值小波变换图象编码方法研究”和“分形图象编码方法研究”等10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于1998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曾成功地研制出小容量多址接入系统硬件、以及全软件小波视频编码实时应用系统,成果转化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完成有关OFDM 、MC 和CDMA 方面的发明专利6项,在IEEE Transactions和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及IEEE 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近40篇,被SCI 和EI 收录37篇次。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 Electronics Letter 等国际学术期刊论文评阅人。
陈晓曙教授
1963年6月出生,1991年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参加GloMo 计划中WINGs 项目的研究;现为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暨国家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教授,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分布式自组织移动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作为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主要参研人员完成了“YTM系统研究与开发”(国家七五攻关项目)、“PCNs中微区构造和信道指配方法的研究”(863计划项目)、“IS-95 CDMA 通信系统A 接口IS-634协议软件开发”(信产部攻关项目)、“CDMA20001X 系统IP 互联功能的实现”(863计划项
目)、“基于LAN 平台的W-PABX 系统研究”(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等20多项国家、部省研究课题,于199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上海市优秀产学研项目三等奖,有7个项目通过省级科技鉴定;先后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陈明教授
陈明,男,1968年10月生,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3年和1996年于南京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分配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至今。
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①信息论与编码;②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带信号处理算法研究;③新型无线网络结构及其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研究。截至2004年2月,在国内外学术
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2篇,其中9篇被SCI 收录,23篇被Ei 收录; 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2篇,其中被ISTP 收录1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863科研项目1项、横向科研合作项目4项;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完成本实验室和芬兰Nokia 公司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项。
教学方面:截至2004年2月,主讲本系硕士研究研究生的学位课程《随机过程》达12次;编写出版了该课程的教材《通信与信息工程中的随机过程》; 2002年该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优秀研究生课程”,2003年该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开放课程”。
博士后
博士后
1997年以后博士后名单
科学研究
科研方向
科研方向
∙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本研究方向将研究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
加强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同时,获得对未来移动通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知识产权;研究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软件与芯片,为实现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利用现代信号处理方法提高移动通信系统
性能,是国际上移动通信系统研究领域和产业界十分重视的战略性制高点和创新源泉。新一代高速移动通信将对信号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允许采用更为复杂的信号处理技术。
∙
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应用 实验室极为重视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方向将致力于基于Internet 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系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宽带无线互联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体制结构及应用需求。
目前部分具体研究方向简介
CDMA 系统的研制
CDMA通信是用互相准正交的扩频码来区分用户的一种通信方式,CDMA 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与第二代“全球通”(GSM )通信系统相比,CDMA 通信系统在支持大容量、高质量的话音业务的基础上,还可支持高速数据业务、移动多媒体业务,最高数据速率可达到307.2kbps 。
本室是国内最早从事CDMA 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承担了八六三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九五”重大课题,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ma2000-1x 移动台及基站实验系统。此外,在移动通信传输技术、自适应算法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新型移动通信系统的实现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申报CDMA 接收技术方面的相关
核心技术专利十余项,具备了从理论研究、系统仿真、算法设计到实验系统研制的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目前,本室正与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手机专用ASIC 芯片、空间接口协议软件。
MIMO 系统的空时编码理论研究
传统的编码理论是基于单输
入单输出信道的,好的编码可以使得信道传输的效率非常接近Shannon 极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速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要求,因此需要利用有限的带宽来传输更多的数据。基于多天线发送和多天线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 )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单位频谱的利用率。空时编码就是针对这个MIMO 无线信道衰落的统计特性,设计合理的空时码和解码算法,使得传输效率达到MIMO 信道的Shannon 极限,从而更好地提高带宽效率。仿真实验表明,使用空时编码传输,将使信道的传输效率提高3到4倍左右。未来第四代通信系统中,在多载波传输、多码道传输、多天线传输模式中,广泛地存在着多输入多输出的向量信道,因此空时编码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
在本室和芬兰Nokia 移动电话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中,空时编码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列入了研究课题中,课题组成员先后发表了近20篇有关学术论文,并提交了2个国际专利申请。
信息安全技术
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已经从早期单一的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非法接收盗用的保密通信技术,扩展到了今天的密码技术、认证技术、物理防御技术、检测技术、风险分析技术等多个安全技术范畴。其中,密码技术和认证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密码技术使得被传输的数据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认证技术通过认证、授权、访问控制、抗否认性、可服务性、个人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防止合法用户的权益受到侵害。
本室是国内从事保密通信技术和信
息安全技术研究的最早单位之一。目前,承接了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无线局域网(WLAN )安全技术”,力求在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领域提出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为未来产业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同时提供可支持固定、散步和漫游方式的安全无线局域网实验网络。
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虚拟专用网
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利用公共数据网络构建专用数据网络,使用加密、隧道等技术,可以把私有数据流与其它数据流分离,从而达到“专用”的目标;同时并没有物理地构建一个专用数据网络,而是利用了已有的公共网络基础设施,从而具有“虚拟”的特点。 由于VPN 组建专网技术的低成本和高灵活性,VPN 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目前,我室正与有关企业积极合作,开展移动虚拟专用网络的研究与开发。该系统基于cdma-2000 1x,采用Mobile IP技术,在保证通信安全的前提
下,实现移动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企业专网。
新一代移动无线通信
(B3G )
移动业务正从话音业务为主向以IP 接
入和多媒体业务为主的方向发展,手持
移动终端将逐步成为人机接口的主要设
备。世界各国在竞相研究开发3G 系统
的同时,也均在开展B3G 技术的研
究,在概念和技术上寻求创新与突破,
从而将无线通信的传输容量和速率有十
倍、甚至百倍的提高。B3G 的主要特
征将是甚高速、多媒体和宽带Internet
接入,将桌面多媒体网络服务推向移动
用户。在网络结构方面,将采用IP 、分布式、自组织和多层的无线宽带个人通信的新体制及新模式。在空中接口技术上,将采用分布式的接入方式,显著提高空间无线信道的容量。围绕B3G 系统的理论、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将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必将产生一系列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通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B3G 系统的研究开发,也将是通信产业界争夺的重点,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产生经济发展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课题组与相关课题组联合开展B3G 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未来分布式无线通信网络结构、高速全IP 数据空中接口技术、复杂无线通信环境下空时信息处理与编码、以及多载波传输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重点和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韩国电信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
无线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的结合将会引起一
场新的革命。无线互联网使人们能够以无线接入的方式来
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和各种各样的通信需求,人们对无线互
联网的宽带、高速要求与日俱增。
我们实验室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基于“无线电缆+无线光纤”为
主导概念并综合各种实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的解决方案:在
小范围应用场合,目前以蓝牙技术(Bluetooth )为核心,发
展以无线个域网(WPAN )为背景的各类设备和网络,今后
将向宽带高速WPAN 的方向发展;对于大信息量的区域连
接,目前以本地多点分布服务系统(LMDS )为核心,研究其在城域网(MAN )和局域网(LAN )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组网,今后还将研究与卫星的连接及如何向着更宽频带发展;在高速移动的应用场合,将结合GPRS 、WAP 协议的应用,配合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有关互联网应用的研究,开发关键芯片,研制主要软件,以解决手机、便携式电脑及其它通信设备访问互联网的需求并构成各类系列产品。
基于蓝牙的无线个域网(WPAN )
随着无线通信和因特网的发展,人们正越来越习惯
于一刻也不脱离“网络”,进行几乎不受时间和空
间制约的信息交换,这就要求功能强大的固定网络
能够进行无线延伸,无线个域网(WPAN )是继无
线城域网(WMAN)和无线局域网(WLAN )之后提
出的新概念。IEEE 于1999年3月将WPAN 的研究
发展纳入IEEE 802系列,建立了IEEE 802.15工作
组,专门制定有关WPAN 的有关标准,并将蓝牙
(Bluetooth )标准采纳为IEEE 802.15的一部分。蓝
牙是一种典型的无线区域自组织网络(Ad hoc),
它为工作在小范围的个人操作空间或正进入该空间
的设备提供低功耗和低复杂度的无线连接,支持全球漫游,可以实现信息的多跳。它能使蜂窝电话系统、无绳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和互联网等现有网络增添新功能;使各类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等设备增添无线传输和组网的功能。WPAN 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在未来通信网络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IP 平台的PCNs
随着IP 技术的成熟和其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网络趋于
统一在IP 平台上。个人通信网是在未来公众路上移动通
信系统(Future Public Land Ma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FPLMTS)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具有用户容量
大,用户入网方式灵活,并可提供多种业务的特点,目
前普遍认为PCN 是个人通信的高级阶段。基于IP 平台
的PCNs 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接口标准,
所有符合这个标准的PCNs 接入设备都可以连入PCNs
网络中,并实现相应的功能。
LAN-WPABX 系统是在局域网平台上实现的无线PABX
系统,它将先进的无线分组接入通信技术、第三层分组
交换技术和IP 网络技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通过管理服
务器和接入点交换机,无线话机之间,以及无线话机和
LAN 网络上的PC 终端可以进行直接通话。它克服了传统WPABX 接入和交换相分离的缺点,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LAN-WPABX 系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可以作为PCNs 的一个接入环节,它为PCNs 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技术开放和性能验证的平台,并为无线接入网的研究提供无线接入和网络管理的实验平台。该系统已研制成功,并通过了由江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将进入实用开发阶段。
AD HOC
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
无线接入网技术、无线网络中的路由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的
两个重要方面。目前作为有线网络的用户环路占用的资金大
于市话网的投资的50%,而且故障频繁。但无线接入网具有
组网灵活、扩容方便、维护费用和运营成本低、安装快捷、
系统简单、覆盖范围广等优点。本室研究无线接入网的主要
方向是高效的无
线多点接入技术
和灵活的网络管
理技术。分布式
无线移动信息网
络是目前研究的
热点,它可以自
动组网,并具有
很高的抗毁性
能,在应急救灾、野外勘探以及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
景,它的主要代表就是Ad Hoc网络。
Ad Hoc网络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对等式网络, 使用无线通信
技术 ,网络中的节点互相作为其邻居(在其直接通信范围内的
节点)的路由器 ,通过节点转发实现节点间的通信。我们将在
最近提出的DSR 、AODV 等路由协议的基础上研究适合AD
Hoc 多跳结构的高效的路由算法;以及适用于解决无中心网络
结构的隐藏终端问题的MAC 方法;还将进一步研究与固定网
络的互联问题。
超宽带(UWB )无线通信系统
特点:利用极短脉冲进行通信;信号由亚
纳秒级的脉冲串组成;频带覆盖了从低频
到若干GHz 以上的很宽的频带。
优点:系统容量极大;多径分辨力强;亚
毫瓦量级功率工作;可与现有系统共存,
频谱使用效率高;保密性强,时间分辨力
高。
应用:近距离高速无线通信系统;保密通
信;高精度的定位测距系统;穿透墙壁的透视检测系统。
科研项目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限传输链路技术研究”,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高西奇教
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5-2004.12,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高西奇、程时昕、Harald Haas、赵春明、毕光国、洪伟、吴镇扬、潘志文、王捷、衡伟、陈明、赵新胜、黄清、仲文等。
“ Beyond 3G/4G总体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尤肖虎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9-2005.6,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尤肖虎、曹淑敏、王京、卫国、李少谦、杨林村、杨峰义、杨贵亮、孙毅、何红永、周宗仪、高西奇等。
“ 超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及其共存与兼容技术”,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樊祥宁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1.11-2003.11,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樊祥宁、窦怀宇、毕光国、徐平平、张小东、黄勇富、王江、欧阳永艳等。
“Beyond 3G 蜂窝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试验系统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
目,负责人:高西奇教授/东南大学,项目起讫时间:2003.11-2005.12,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高西奇、陶小峰、周世东、王向阳、潘志文、衡伟、赵新胜、黄清、仲文、杨琳、赵春明、陈明、王捷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SoC 平台3(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蒋良成教授,
项目起讫时间:2003.07.-2005.10,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蒋良成、赵春明、李德磊、牟中平、王捷、杜永强、刘郁蓉、黄鹤、付学群、李嘉、庄学群等。
“Beyond3G/4G系统测试技术研究及综合测试(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
人:郭强 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4-2004.03;主要参加者:郭强、陈国安、黄清、万屹、魏然、张翔、赵新胜、王捷、衡伟、陈明等。
“ 超宽带(UWB )无线传输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张在琛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7-2003.12. ;主要参加者:张在琛、毕光国、窦文斌、徐平平、樊祥宁、张小东 等。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尤肖虎教授,项目起
讫时间:2000.01-2003.12。
“ WPAN 环境下宽带高速跳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沈连丰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1.01-2003.12。
“无线接入网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曹秀英教授,项目起讫时间:
2003.01-2005.12。
“信号处理的准信息论方法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陈阳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
2003.01-2003.12。
“ 基于超宽带技术的小区域高速无线多媒体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徐平平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4.01-2004.12;主要参加者:徐平平、毕光国、张在琛、樊祥宁、翟旭平、余旭涛等。
“ 周期平稳理论在复杂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若干算法的研究”,博士点基金,负责人:沈连丰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9-2005.09;主要参加者:沈连丰、宋铁成、徐平平、刘云、傅永生、李文峰、徐智勇、黄忠虎、邱晓华、顾燕、胡静、鲍淑娣等。
“宽带无线个域网共享访问协议及组件开发”,国家教育部,负责人:沈连丰教授,项目起讫时间:
2002.07-2004.12;主要参加者:沈连丰、宋铁成等。
“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教育部,负责人:衡伟 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6-2003.06。
“CDMA 无线接入系统”,江苏省科技厅,负责人:沈连丰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0.12-2003.12。
“移动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省科技厅,负责人:徐平平教授,项目起讫时间:
2003.04-2005.10;主要参加者:徐平平、沈连丰、宋铁成、刘云、胡静、夏玮玮、杨红旗、肖婕、傅永生、刘彤 、鲍淑娣、徐智勇、顾燕、李文峰、谷金山等。
“基于CDMA 网络多媒体警报发放试验系统研究”,江苏省人防,负责人:赵新胜副教授,项目起讫
时间:2002.12-2003.12。
“ xxx 无线信号xxxxxx ”,xx 项目,负责人:王霄峻讲师,项目起讫时间:2002.07-2007.07。
“ xxxxxx 数据模拟系统开发”,xx 项目,负责人:刘萍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12-2004.12。
“xxxx 组网xxxx 数据x 技术研究”,xx 项目,负责人:曹秀英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1-
2003.08。
“蓝牙技术中的安全问题研究”,xx 项目,负责人:曹秀英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1-2003.12;主
要参加者:曹秀英、耿嘉、马逵、马跃、王兴猛等。
“ xxxx 探测技术研究”,xx 项目,负责人:黄清,项目起讫时间:2003.05-2003.08。
“基于声压-振速组合传感器的目标检测及参量估计技术研究”,xx 项目,负责人:黄清教授,项目
起讫时间:2003.04-2005.03;主要参加者:黄清、郭强、候莅聪、杜夔、翟恒星等。
“ 基于声压-振速组合传感器的鱼雷低频线谱被动自导技术研究”,xx 项目,负责人:黄清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1-2003.12;主要参加者:黄清、裴文江、苗慧贤、孙庆庆、杨长虹等。
国际合作项目
“TD-SCDMA 物理层仿真系统”,合作单位:America /Analog Devices,Inc,负责人:毕光国教授,项
目起讫时间:2003.08-2004.02。
“ B3G/4G多载波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合作单位:日本/富士通 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时昕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9-2004.08。
“小波包变换在TD-SCDMA 的应用研究”,合作单位:日本/富士通 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负责
人:程时昕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1.09-2003.08。
“ 移动通信新方法的研究”,合作单位:芬兰/诺基亚 公司,负责人:程时昕教授、陈明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1.04-2004.04。
“"Joint Research for Beyond 3G Mobile”,合作单位:德国/西门子 公司,负责人:尤肖虎教授,项目
起讫时间:2001- 2003。
“ 高速无线分组传输关键技术(2)”,合作单位:Korea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负责人:潘志文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6-2004.05。
“高速无线分组传输关键技术(1)”,合作单位:Korea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负责人:潘志文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4-2003.03。 横向协作项目
“WCDMA 无线资源管理基于QOS 的信道配置研究”,委托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新
胜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1-2003.12。
“ HSDPA RRM算法建模和网规问题研究”,委托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明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1-2003.07。
“基于OFDM/TDD/CDMA无线传输系统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研究”,委托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
司,负责人:赵新胜副 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1-2003.12。
“ MPLS 宽带网技术支持语音业务和移动性研究”,委托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新胜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12-2003.12。
“BL-1301型蓝牙无线耳机”,委托单位:张家港贝尔讯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铁成教授,项目
起讫时间:2002.04-2003.08。
起讫时间:2003.12-2004.12。
科研成果
2003年度,本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9项,其中部省级以上项目26项(包括国家八六三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防科研项目8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横向合作项目6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到858.18万元。2003年发表核心论文57篇,收入SCI 、EI 和ISTP 检索论文54篇,专著2本,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鉴定成果2项。本年度,实验室参与主办了在上海举办的“未来移动通信交叉学科国际论坛”,尤肖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尤肖虎教授和毕光国教授作了大会报告,同时参与主办了在南京举办的“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 and Signal Processing”。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本实验室尤肖虎教授牵头承担的“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重大研究成果转化方面,与有关企业合作,继2002年度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手机芯片设计并研制成功首款cdma2000-1x 手机用工程样片之后,成功地开发了商用cdma2000-1x 手机基带处理芯片,并研制出基于该芯片的无线模块产品,通过了国际CDMA 发展组织制定的cdma2000-1x 终端产品的CDG 测试,取得了信息产业部传输所(入网证颁发单位)的测试证书。目前该芯片及其应用产品的中试工作已经完成,进入批量投放市场阶段。同时,WCDMA 终端芯片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预计2004年6月完成工成样片的研制。结合上述芯片的开发,承担了863计划重大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SoC 平台研究开发”。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简介
实验室简介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90年经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评选,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在东南大学建立的开放性研究机构。1995年z 通过国家教委验收。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显著,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8人,其中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0人,
副教授11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国家八六三计划通信主题第一届专家组组长钟仪信教授担任。程时昕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并兼任国家八六三通信主题专家和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项目总体组组长。实验室现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z 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科研站,设有特聘教授岗位。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60名左右,目前在实验室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共有180余名。另外每年来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人员,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约15名左右。实验室
定期发布“开放课题指南”,接受承担开放课题研究的各方学者。
近五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八六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44项。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所承担的国家八六三、“九五”重中之重课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已验收的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被评为特优或优。近五年来发表论文346篇,专著8本,其中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等论文21篇,收入SCI 和EI 检索论文9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际最具影响的IEEE 国际通信会议上连续9年发表论文,论文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实验室在CDMA 与扩展频谱通信、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应用等方向上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从理论研究、系统仿真、算法优化、软硬件设计与调试、直到现场试验完全自主地完成复杂系统研究开发的优势和特色。由本实验室牵头承担的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开发”,在国内首次进行了现场实验,掌握了多项国际独创性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地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国家。为中国企业生产CDMA 移动通信设备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实验室人员将继续努力,攀登科技高峰,为通信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欢迎国内外有志于通信事业的同行和朋友前来参观访问,共同求索,相携前进。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座落于风景优美的
东南大学礼西,该建筑色调古朴,人文气息浓厚。目前实验室办公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
实验室中心机房有28台工作站,有先进的
EDA 通信电路设计软件和系统仿真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在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本室具有了一套自顶向下的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电路自动综合、仿真与设计在内的通信专用芯片的研究设计能力。
学术梯队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重大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的推进、面向未来移动通信应用的先期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系统研究开发的全面展开、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加快建设具有良性互动并相对稳定的基础研究队伍、实验系统研究开发队伍、高技术成果转化研发队伍、以及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成为本实验室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目前已建成一个以杰出青年教师群体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在基础理论研究、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研究开发、高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核心课程教学几个方面,均形成了有竞争力的教师队伍。目前,本实验室共有教师40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5
人、副教
授11人、博士后10人。45岁以下研究人员占82.5%。主要研究人员中有11名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研究人员,通过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项目,增强了学科的凝聚力,实现了本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这支队伍能够迎接本实验室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实验室主任
程时昕教授
1936年1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59至1960年在清华大学从事PCM 与抗干扰仿真研究;1963至1965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学院进修,从事数字通信系统与编码技术研究。1979至1982年为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移动通信研究,任名誉研究员。1982年回国后任南京工学院副教授、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1985年至2002年曾任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加拿大康科迪尔(Concordia )大学和瑞士联邦工学院(ETH )的客座教授。
1990年到2003年5月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
验室主任。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影响。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自适应均衡技术与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我国通信网向ISDN 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八六三项目“基于小波变换的宽带MC-CDMA 系统性能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诺基亚移动通信公司的“移动通信新方法的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曾任国家八六三通信高技术专家首届领导小组成员、1993年国际个人通信研讨会ISPC’93和1999年国际宽带通信会议IFIP PC’99程序委员会委员、1998和2000年苏黎世国际宽带通信研讨会IZS’98、IZS’2000和第七届国际个人通信/室内通信/移动通信/研讨会PIMRC’96的国际顾问。现为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会士,URSI 中国委员会委员。
尤肖虎教授
尤肖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8月出生。1988年在东南大学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入选者,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院士层次人选。同时又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电子学报》杂志编委,国
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无线通信分项专家组组长,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尤肖虎教授长期从事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等十项国家级项目。1999年初任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组长,负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01年继续担任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第四代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总体专家组组长。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工作中获 “突出贡献奖”,受到江泽民主席的高度评价。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新闻(第5
项)。在国际
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被国内外引用近百次,参编出版英文和中文专著各一部,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
照片左起分别为:
高西奇 、酆广增、朱世华、项海格、毕光国、程时昕、邬贺铨 、李少谦 、卫 国 、王 京 、尤肖 虎 、赵春明
学术带头人
程时昕教授
1936年1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59至1960年在清华大学从事PCM 与抗干扰仿真研究;1963至1965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学院进修,从事数字通信系统与编码技术研究。1979至1982年为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移动通信研究,任名誉研究员。1982年回国后任南京工学院副教授、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1985年至2002年曾任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加拿大康科迪尔(Concordia )大学和瑞士联邦工学院(ETH )的客座教授。
1990年到2003年5月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在国内外均
有较高的影响。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数字移动通信自适应均衡技术与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我国通信网向ISDN 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八六三项目“基于小波变换的宽带MC-CDMA 系统性能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诺基亚移动通信公司的“移动通信新方法的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曾任国家八六三通信高技术专家首届领导小组成员、1993年国际个人通信研讨会ISPC’93和1999年国际宽带通信会议IFIP PC’99程序委员会委员、1998和2000年苏黎世国际宽带通信研讨会IZS’98、IZS’2000和第七届国际个人通信/室内通信/移动通信/研讨会PIMRC’96的国际顾问。现为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会士,URSI 中国委员会委员。
毕光国教授
1939年2月出生于上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IEEE 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理事。先后从事微波通信,数字通信,扩频和CDMA 通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和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先后讲授过多种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培养了七十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数/话综合无线数据通信系统,ISDN 多功能终端,直扩/跳频混合扩频码分多址(CDMA)通信,通信中的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神经网络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高效编码调制技术在个人通信中的应用,小波变换与分析技术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WATM 通信,WCDMA 关键技术等
10余项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帧同步方法和最佳帧同步码,正交互补对集的构造方法,非线性外差检测相干光通信,基于神经网络的抗干扰接收技术,扩频CDMA 通信技术和编码调制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他曾编著《数字通信》一书,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学术会议上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权威刊物IEEE Trans. on Commu., IEEE Trans. on SP.,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IEE Proceedings on Commun.以及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等。他受聘为IEEE Trans. On Commun., IEEE Trans. on SP., IEEE Trans. on VT, IEEE Trans. On CAS等多种国际国内权威刊物评审论文。他还受聘为国际科学与技术发展协会 (IASTED)电信技术委员会委员。他最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宽带(UWB )无线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高速分组数据传输技术,移动无线互联网,无线接入网QoS 保障等。
尤肖虎教授
尤肖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8月出生。1988年在东南大学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入选者,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院士层次人选。同时又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电子学报》杂志编委,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无线通信分项专家组组长,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尤肖虎教授长期从事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等十项国家级项目。1999年初任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组长,负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01年继续担任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第四代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总体专家组组长。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工作中获 “突出贡献奖”,受到江泽民主席的高度评价。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新闻(第5项)。在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被国内外引用近百次,参编出版英文和中文专著各一部,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
赵春明教授
赵春明,1959年11月生,1982年和1984年于南京邮电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于西德凯撒斯劳藤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在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从事宽带移动通信理论、信道编译码、自适应算法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参加国家八五攻关重大项目一项、负责和参加国家863重大课题六项,负责其中三项有关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九五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发,1996年获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2000年获国家八六三计划先进个人──重要贡献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 IEEE Transactions 等国际权威杂志论文10余篇。目前为东南大学移动
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无线与移动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
沈连丰教授
1952年7月生,1982年3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南京东大移动互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从事专业为通信与信息系统。曾任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顾问和香港通信科技中心高级顾问,多次应邀前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通信科技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学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为扩频通信、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和无线因特网技术等。曾获江苏省和原机电部科技进步奖4项,已获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出版编、译、著专业书籍四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承担多项全军重点工程、国家重
点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均作为主要研制者或项目负责人;研究特色为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执教研究生的“信息论和编码”、“现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设计基础”等课程。
高西奇教授
1967年3月生。1997年3月在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信号处理及其在通信中应用研究,之后主要从事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信号处理理论与实现技术研究,目前承担国家八六三重大课题“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无线传输链路技术研究”,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自1992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与Siemens 合作)“Research on Beyond 3G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iques ”,国家攀登计划课题“神经网络信息处理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八六三课题“个人通信中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矢值小波变换图象编码方法研究”和“分形图象编码方法研究”等10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于1998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曾成功地研制出小容量多址接入系统硬件、以及全软件小波视频编码实时应用系统,成果转化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完成有关OFDM 、MC 和CDMA 方面的发明专利6项,在IEEE Transactions和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及IEEE 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近40篇,被SCI 和EI 收录37篇次。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 Electronics Letter 等国际学术期刊论文评阅人。
陈晓曙教授
1963年6月出生,1991年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参加GloMo 计划中WINGs 项目的研究;现为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暨国家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教授,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分布式自组织移动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作为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主要参研人员完成了“YTM系统研究与开发”(国家七五攻关项目)、“PCNs中微区构造和信道指配方法的研究”(863计划项目)、“IS-95 CDMA 通信系统A 接口IS-634协议软件开发”(信产部攻关项目)、“CDMA20001X 系统IP 互联功能的实现”(863计划项
目)、“基于LAN 平台的W-PABX 系统研究”(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等20多项国家、部省研究课题,于199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上海市优秀产学研项目三等奖,有7个项目通过省级科技鉴定;先后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陈明教授
陈明,男,1968年10月生,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3年和1996年于南京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分配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至今。
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①信息论与编码;②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带信号处理算法研究;③新型无线网络结构及其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研究。截至2004年2月,在国内外学术
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2篇,其中9篇被SCI 收录,23篇被Ei 收录; 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2篇,其中被ISTP 收录1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863科研项目1项、横向科研合作项目4项;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完成本实验室和芬兰Nokia 公司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项。
教学方面:截至2004年2月,主讲本系硕士研究研究生的学位课程《随机过程》达12次;编写出版了该课程的教材《通信与信息工程中的随机过程》; 2002年该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优秀研究生课程”,2003年该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开放课程”。
博士后
博士后
1997年以后博士后名单
科学研究
科研方向
科研方向
∙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本研究方向将研究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
加强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同时,获得对未来移动通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知识产权;研究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软件与芯片,为实现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利用现代信号处理方法提高移动通信系统
性能,是国际上移动通信系统研究领域和产业界十分重视的战略性制高点和创新源泉。新一代高速移动通信将对信号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允许采用更为复杂的信号处理技术。
∙
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应用 实验室极为重视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方向将致力于基于Internet 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系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宽带无线互联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体制结构及应用需求。
目前部分具体研究方向简介
CDMA 系统的研制
CDMA通信是用互相准正交的扩频码来区分用户的一种通信方式,CDMA 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与第二代“全球通”(GSM )通信系统相比,CDMA 通信系统在支持大容量、高质量的话音业务的基础上,还可支持高速数据业务、移动多媒体业务,最高数据速率可达到307.2kbps 。
本室是国内最早从事CDMA 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承担了八六三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九五”重大课题,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ma2000-1x 移动台及基站实验系统。此外,在移动通信传输技术、自适应算法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新型移动通信系统的实现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申报CDMA 接收技术方面的相关
核心技术专利十余项,具备了从理论研究、系统仿真、算法设计到实验系统研制的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目前,本室正与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手机专用ASIC 芯片、空间接口协议软件。
MIMO 系统的空时编码理论研究
传统的编码理论是基于单输
入单输出信道的,好的编码可以使得信道传输的效率非常接近Shannon 极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速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要求,因此需要利用有限的带宽来传输更多的数据。基于多天线发送和多天线接收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 )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单位频谱的利用率。空时编码就是针对这个MIMO 无线信道衰落的统计特性,设计合理的空时码和解码算法,使得传输效率达到MIMO 信道的Shannon 极限,从而更好地提高带宽效率。仿真实验表明,使用空时编码传输,将使信道的传输效率提高3到4倍左右。未来第四代通信系统中,在多载波传输、多码道传输、多天线传输模式中,广泛地存在着多输入多输出的向量信道,因此空时编码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
在本室和芬兰Nokia 移动电话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中,空时编码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列入了研究课题中,课题组成员先后发表了近20篇有关学术论文,并提交了2个国际专利申请。
信息安全技术
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已经从早期单一的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非法接收盗用的保密通信技术,扩展到了今天的密码技术、认证技术、物理防御技术、检测技术、风险分析技术等多个安全技术范畴。其中,密码技术和认证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密码技术使得被传输的数据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认证技术通过认证、授权、访问控制、抗否认性、可服务性、个人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防止合法用户的权益受到侵害。
本室是国内从事保密通信技术和信
息安全技术研究的最早单位之一。目前,承接了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无线局域网(WLAN )安全技术”,力求在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领域提出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为未来产业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同时提供可支持固定、散步和漫游方式的安全无线局域网实验网络。
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虚拟专用网
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利用公共数据网络构建专用数据网络,使用加密、隧道等技术,可以把私有数据流与其它数据流分离,从而达到“专用”的目标;同时并没有物理地构建一个专用数据网络,而是利用了已有的公共网络基础设施,从而具有“虚拟”的特点。 由于VPN 组建专网技术的低成本和高灵活性,VPN 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目前,我室正与有关企业积极合作,开展移动虚拟专用网络的研究与开发。该系统基于cdma-2000 1x,采用Mobile IP技术,在保证通信安全的前提
下,实现移动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企业专网。
新一代移动无线通信
(B3G )
移动业务正从话音业务为主向以IP 接
入和多媒体业务为主的方向发展,手持
移动终端将逐步成为人机接口的主要设
备。世界各国在竞相研究开发3G 系统
的同时,也均在开展B3G 技术的研
究,在概念和技术上寻求创新与突破,
从而将无线通信的传输容量和速率有十
倍、甚至百倍的提高。B3G 的主要特
征将是甚高速、多媒体和宽带Internet
接入,将桌面多媒体网络服务推向移动
用户。在网络结构方面,将采用IP 、分布式、自组织和多层的无线宽带个人通信的新体制及新模式。在空中接口技术上,将采用分布式的接入方式,显著提高空间无线信道的容量。围绕B3G 系统的理论、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将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必将产生一系列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通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B3G 系统的研究开发,也将是通信产业界争夺的重点,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产生经济发展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课题组与相关课题组联合开展B3G 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未来分布式无线通信网络结构、高速全IP 数据空中接口技术、复杂无线通信环境下空时信息处理与编码、以及多载波传输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重点和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韩国电信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
无线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的结合将会引起一
场新的革命。无线互联网使人们能够以无线接入的方式来
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和各种各样的通信需求,人们对无线互
联网的宽带、高速要求与日俱增。
我们实验室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基于“无线电缆+无线光纤”为
主导概念并综合各种实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的解决方案:在
小范围应用场合,目前以蓝牙技术(Bluetooth )为核心,发
展以无线个域网(WPAN )为背景的各类设备和网络,今后
将向宽带高速WPAN 的方向发展;对于大信息量的区域连
接,目前以本地多点分布服务系统(LMDS )为核心,研究其在城域网(MAN )和局域网(LAN )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组网,今后还将研究与卫星的连接及如何向着更宽频带发展;在高速移动的应用场合,将结合GPRS 、WAP 协议的应用,配合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有关互联网应用的研究,开发关键芯片,研制主要软件,以解决手机、便携式电脑及其它通信设备访问互联网的需求并构成各类系列产品。
基于蓝牙的无线个域网(WPAN )
随着无线通信和因特网的发展,人们正越来越习惯
于一刻也不脱离“网络”,进行几乎不受时间和空
间制约的信息交换,这就要求功能强大的固定网络
能够进行无线延伸,无线个域网(WPAN )是继无
线城域网(WMAN)和无线局域网(WLAN )之后提
出的新概念。IEEE 于1999年3月将WPAN 的研究
发展纳入IEEE 802系列,建立了IEEE 802.15工作
组,专门制定有关WPAN 的有关标准,并将蓝牙
(Bluetooth )标准采纳为IEEE 802.15的一部分。蓝
牙是一种典型的无线区域自组织网络(Ad hoc),
它为工作在小范围的个人操作空间或正进入该空间
的设备提供低功耗和低复杂度的无线连接,支持全球漫游,可以实现信息的多跳。它能使蜂窝电话系统、无绳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和互联网等现有网络增添新功能;使各类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等设备增添无线传输和组网的功能。WPAN 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在未来通信网络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IP 平台的PCNs
随着IP 技术的成熟和其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网络趋于
统一在IP 平台上。个人通信网是在未来公众路上移动通
信系统(Future Public Land Ma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FPLMTS)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具有用户容量
大,用户入网方式灵活,并可提供多种业务的特点,目
前普遍认为PCN 是个人通信的高级阶段。基于IP 平台
的PCNs 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接口标准,
所有符合这个标准的PCNs 接入设备都可以连入PCNs
网络中,并实现相应的功能。
LAN-WPABX 系统是在局域网平台上实现的无线PABX
系统,它将先进的无线分组接入通信技术、第三层分组
交换技术和IP 网络技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通过管理服
务器和接入点交换机,无线话机之间,以及无线话机和
LAN 网络上的PC 终端可以进行直接通话。它克服了传统WPABX 接入和交换相分离的缺点,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LAN-WPABX 系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可以作为PCNs 的一个接入环节,它为PCNs 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技术开放和性能验证的平台,并为无线接入网的研究提供无线接入和网络管理的实验平台。该系统已研制成功,并通过了由江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将进入实用开发阶段。
AD HOC
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
无线接入网技术、无线网络中的路由技术是无线通信技术的
两个重要方面。目前作为有线网络的用户环路占用的资金大
于市话网的投资的50%,而且故障频繁。但无线接入网具有
组网灵活、扩容方便、维护费用和运营成本低、安装快捷、
系统简单、覆盖范围广等优点。本室研究无线接入网的主要
方向是高效的无
线多点接入技术
和灵活的网络管
理技术。分布式
无线移动信息网
络是目前研究的
热点,它可以自
动组网,并具有
很高的抗毁性
能,在应急救灾、野外勘探以及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
景,它的主要代表就是Ad Hoc网络。
Ad Hoc网络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对等式网络, 使用无线通信
技术 ,网络中的节点互相作为其邻居(在其直接通信范围内的
节点)的路由器 ,通过节点转发实现节点间的通信。我们将在
最近提出的DSR 、AODV 等路由协议的基础上研究适合AD
Hoc 多跳结构的高效的路由算法;以及适用于解决无中心网络
结构的隐藏终端问题的MAC 方法;还将进一步研究与固定网
络的互联问题。
超宽带(UWB )无线通信系统
特点:利用极短脉冲进行通信;信号由亚
纳秒级的脉冲串组成;频带覆盖了从低频
到若干GHz 以上的很宽的频带。
优点:系统容量极大;多径分辨力强;亚
毫瓦量级功率工作;可与现有系统共存,
频谱使用效率高;保密性强,时间分辨力
高。
应用:近距离高速无线通信系统;保密通
信;高精度的定位测距系统;穿透墙壁的透视检测系统。
科研项目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限传输链路技术研究”,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高西奇教
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5-2004.12,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高西奇、程时昕、Harald Haas、赵春明、毕光国、洪伟、吴镇扬、潘志文、王捷、衡伟、陈明、赵新胜、黄清、仲文等。
“ Beyond 3G/4G总体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尤肖虎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9-2005.6,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尤肖虎、曹淑敏、王京、卫国、李少谦、杨林村、杨峰义、杨贵亮、孙毅、何红永、周宗仪、高西奇等。
“ 超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及其共存与兼容技术”,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樊祥宁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1.11-2003.11,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樊祥宁、窦怀宇、毕光国、徐平平、张小东、黄勇富、王江、欧阳永艳等。
“Beyond 3G 蜂窝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试验系统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
目,负责人:高西奇教授/东南大学,项目起讫时间:2003.11-2005.12,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高西奇、陶小峰、周世东、王向阳、潘志文、衡伟、赵新胜、黄清、仲文、杨琳、赵春明、陈明、王捷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SoC 平台3(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蒋良成教授,
项目起讫时间:2003.07.-2005.10,项目总经费:xxx 万元人民币;主要参加者:蒋良成、赵春明、李德磊、牟中平、王捷、杜永强、刘郁蓉、黄鹤、付学群、李嘉、庄学群等。
“Beyond3G/4G系统测试技术研究及综合测试(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
人:郭强 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4-2004.03;主要参加者:郭强、陈国安、黄清、万屹、魏然、张翔、赵新胜、王捷、衡伟、陈明等。
“ 超宽带(UWB )无线传输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重大项目,负责人:张在琛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7-2003.12. ;主要参加者:张在琛、毕光国、窦文斌、徐平平、樊祥宁、张小东 等。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尤肖虎教授,项目起
讫时间:2000.01-2003.12。
“ WPAN 环境下宽带高速跳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沈连丰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1.01-2003.12。
“无线接入网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曹秀英教授,项目起讫时间:
2003.01-2005.12。
“信号处理的准信息论方法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陈阳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
2003.01-2003.12。
“ 基于超宽带技术的小区域高速无线多媒体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徐平平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4.01-2004.12;主要参加者:徐平平、毕光国、张在琛、樊祥宁、翟旭平、余旭涛等。
“ 周期平稳理论在复杂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若干算法的研究”,博士点基金,负责人:沈连丰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9-2005.09;主要参加者:沈连丰、宋铁成、徐平平、刘云、傅永生、李文峰、徐智勇、黄忠虎、邱晓华、顾燕、胡静、鲍淑娣等。
“宽带无线个域网共享访问协议及组件开发”,国家教育部,负责人:沈连丰教授,项目起讫时间:
2002.07-2004.12;主要参加者:沈连丰、宋铁成等。
“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教育部,负责人:衡伟 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6-2003.06。
“CDMA 无线接入系统”,江苏省科技厅,负责人:沈连丰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0.12-2003.12。
“移动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省科技厅,负责人:徐平平教授,项目起讫时间:
2003.04-2005.10;主要参加者:徐平平、沈连丰、宋铁成、刘云、胡静、夏玮玮、杨红旗、肖婕、傅永生、刘彤 、鲍淑娣、徐智勇、顾燕、李文峰、谷金山等。
“基于CDMA 网络多媒体警报发放试验系统研究”,江苏省人防,负责人:赵新胜副教授,项目起讫
时间:2002.12-2003.12。
“ xxx 无线信号xxxxxx ”,xx 项目,负责人:王霄峻讲师,项目起讫时间:2002.07-2007.07。
“ xxxxxx 数据模拟系统开发”,xx 项目,负责人:刘萍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12-2004.12。
“xxxx 组网xxxx 数据x 技术研究”,xx 项目,负责人:曹秀英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1-
2003.08。
“蓝牙技术中的安全问题研究”,xx 项目,负责人:曹秀英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1-2003.12;主
要参加者:曹秀英、耿嘉、马逵、马跃、王兴猛等。
“ xxxx 探测技术研究”,xx 项目,负责人:黄清,项目起讫时间:2003.05-2003.08。
“基于声压-振速组合传感器的目标检测及参量估计技术研究”,xx 项目,负责人:黄清教授,项目
起讫时间:2003.04-2005.03;主要参加者:黄清、郭强、候莅聪、杜夔、翟恒星等。
“ 基于声压-振速组合传感器的鱼雷低频线谱被动自导技术研究”,xx 项目,负责人:黄清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1-2003.12;主要参加者:黄清、裴文江、苗慧贤、孙庆庆、杨长虹等。
国际合作项目
“TD-SCDMA 物理层仿真系统”,合作单位:America /Analog Devices,Inc,负责人:毕光国教授,项
目起讫时间:2003.08-2004.02。
“ B3G/4G多载波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合作单位:日本/富士通 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时昕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9-2004.08。
“小波包变换在TD-SCDMA 的应用研究”,合作单位:日本/富士通 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负责
人:程时昕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1.09-2003.08。
“ 移动通信新方法的研究”,合作单位:芬兰/诺基亚 公司,负责人:程时昕教授、陈明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1.04-2004.04。
“"Joint Research for Beyond 3G Mobile”,合作单位:德国/西门子 公司,负责人:尤肖虎教授,项目
起讫时间:2001- 2003。
“ 高速无线分组传输关键技术(2)”,合作单位:Korea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负责人:潘志文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6-2004.05。
“高速无线分组传输关键技术(1)”,合作单位:Korea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负责人:潘志文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04-2003.03。 横向协作项目
“WCDMA 无线资源管理基于QOS 的信道配置研究”,委托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新
胜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1-2003.12。
“ HSDPA RRM算法建模和网规问题研究”,委托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明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1-2003.07。
“基于OFDM/TDD/CDMA无线传输系统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研究”,委托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
司,负责人:赵新胜副 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3.01-2003.12。
“ MPLS 宽带网技术支持语音业务和移动性研究”,委托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新胜副教授,项目起讫时间:2002.12-2003.12。
“BL-1301型蓝牙无线耳机”,委托单位:张家港贝尔讯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铁成教授,项目
起讫时间:2002.04-2003.08。
起讫时间:2003.12-2004.12。
科研成果
2003年度,本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9项,其中部省级以上项目26项(包括国家八六三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防科研项目8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横向合作项目6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到858.18万元。2003年发表核心论文57篇,收入SCI 、EI 和ISTP 检索论文54篇,专著2本,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鉴定成果2项。本年度,实验室参与主办了在上海举办的“未来移动通信交叉学科国际论坛”,尤肖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尤肖虎教授和毕光国教授作了大会报告,同时参与主办了在南京举办的“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 and Signal Processing”。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本实验室尤肖虎教授牵头承担的“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重大研究成果转化方面,与有关企业合作,继2002年度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手机芯片设计并研制成功首款cdma2000-1x 手机用工程样片之后,成功地开发了商用cdma2000-1x 手机基带处理芯片,并研制出基于该芯片的无线模块产品,通过了国际CDMA 发展组织制定的cdma2000-1x 终端产品的CDG 测试,取得了信息产业部传输所(入网证颁发单位)的测试证书。目前该芯片及其应用产品的中试工作已经完成,进入批量投放市场阶段。同时,WCDMA 终端芯片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预计2004年6月完成工成样片的研制。结合上述芯片的开发,承担了863计划重大项目“第三代移动通信SoC 平台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