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工作效率”教学案例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 戴长红
背景: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直到如今,它依然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二期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巧设疑能帮助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工作效率》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理解工作效率的含义,掌握工作量、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
教学经过:
一、问题引入
师:今天上课我们先来个小小的抢答比赛,看谁抢答正确。
(媒体出示书P39情境图)
张阿姨2小时做了14个维尼熊,李阿姨3小时做了18个维尼熊。谁做得快些?
(由于教师说要进行比赛,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纷纷举手要发言。学生的回答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折,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让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
1、观察、猜测
问:从题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你认为谁快?为什么?
2、讨论、比较
同桌说说:根据问题应该怎样比较?
反馈:
由于他们用的时间和做的数量都不一样,所以得算一算他们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个。(引出不完全的工作效率概念)
3、教学生画树状图 理清数量关系
4、师生共同归纳:
当我们遇到工作时间、工作量都不一样时,要比较谁做的快,可以用
相同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数量进行比较。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得出了正确比较的方法,这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以及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得非常棒。)
5、建立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的概念
(1)认识例题中的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2)根据所给条件判断各量。
小巧每分钟打60个字
一共打了600个字
打了10分钟
小亚看一本书240页的童话书
每天看24页。
(3)计算:
1王师傅5小时种15棵树苗,每小时种( )。 ○
2小明3分钟做了90道口算题目,她每分钟做 ( )。 ○
3小胖8天读了32页书,平均每天读( )。 ○
比较:这些计算出的数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4)引入“工作效率”的定义:
我们把每个小时(每分、每天等)完成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5)你还知道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工作效率呢?
6、理解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怎样求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讨论得出: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课本第45页,算一算:
2、拓展练习
利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编应用题。
四、课堂总结
反思:
1、设疑时要把握好时机。在新课程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如本堂课用抢答的形式引入,究竟谁做得快些?学生就被吸引纷纷开始动脑筋,结合课本上所讲的内容进行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开动起来,在解疑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2、设疑时要紧扣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应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设疑,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关键性和承启性。如在学生进行了一些工作效率的计算后提问:“这些计算出的数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得出“它们都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从而顺利推出工作效率的概念。再如在学生了解工作效率后,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工作效率呢”,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数学原型,巩固了概念。
2010年10月
设疑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工作效率”教学案例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 戴长红
背景: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直到如今,它依然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二期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巧设疑能帮助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工作效率》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理解工作效率的含义,掌握工作量、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
教学经过:
一、问题引入
师:今天上课我们先来个小小的抢答比赛,看谁抢答正确。
(媒体出示书P39情境图)
张阿姨2小时做了14个维尼熊,李阿姨3小时做了18个维尼熊。谁做得快些?
(由于教师说要进行比赛,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纷纷举手要发言。学生的回答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折,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让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
1、观察、猜测
问:从题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你认为谁快?为什么?
2、讨论、比较
同桌说说:根据问题应该怎样比较?
反馈:
由于他们用的时间和做的数量都不一样,所以得算一算他们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个。(引出不完全的工作效率概念)
3、教学生画树状图 理清数量关系
4、师生共同归纳:
当我们遇到工作时间、工作量都不一样时,要比较谁做的快,可以用
相同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数量进行比较。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得出了正确比较的方法,这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以及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得非常棒。)
5、建立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的概念
(1)认识例题中的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2)根据所给条件判断各量。
小巧每分钟打60个字
一共打了600个字
打了10分钟
小亚看一本书240页的童话书
每天看24页。
(3)计算:
1王师傅5小时种15棵树苗,每小时种( )。 ○
2小明3分钟做了90道口算题目,她每分钟做 ( )。 ○
3小胖8天读了32页书,平均每天读( )。 ○
比较:这些计算出的数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4)引入“工作效率”的定义:
我们把每个小时(每分、每天等)完成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5)你还知道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工作效率呢?
6、理解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怎样求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讨论得出: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课本第45页,算一算:
2、拓展练习
利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编应用题。
四、课堂总结
反思:
1、设疑时要把握好时机。在新课程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如本堂课用抢答的形式引入,究竟谁做得快些?学生就被吸引纷纷开始动脑筋,结合课本上所讲的内容进行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开动起来,在解疑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2、设疑时要紧扣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应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设疑,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关键性和承启性。如在学生进行了一些工作效率的计算后提问:“这些计算出的数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得出“它们都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从而顺利推出工作效率的概念。再如在学生了解工作效率后,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工作效率呢”,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数学原型,巩固了概念。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