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读

在现代文阅读中,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是中考阅读题每年都要考查的内容, 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它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 经过提炼概括,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全文或局部的主要内容。

此类试题的考查内容涉及以下方面:概括文意、段意或文章主旨; 筛选并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 分析理解文章、文段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 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 理解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把握叙事内容, 提炼文章线索, 概括表达方式; 理解、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情感态度。

随着中考对考生能力的日益注重,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题型日趋丰富, 不断推陈出新, 且有了与其他考点相结合的特点。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

一、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1.标题型, 根据文章拟出题目;2. 提炼型, 概括文章主旨, 提炼中心论点。

二、归纳局部的内容要点:1.归纳型, 理清作者思路, 划分文章层次,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事物特征, 概括相关内容;2. 合成型, 概括相关信息, 结合其他考点进行考查。

知识梳理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这类归纳概括题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的综合判断或推理, 它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 要求考生针对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概括具体的内容; 二是阐述抽象的内容; 三是解说含蓄的内容。针对“归纳内容要点”, 中考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是结合层次分析, 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某段段意、某个词汇定义的归纳概括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中的“中心意思”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考生除了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外, 还要掌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抓住重点或本质进行概括。

考生在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揽全文, 把握文章文意, 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 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 把握全文脉络, 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点要求:一是准确, 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 不能偏离文章的重点内容; 二是简练, 言简意赅, 不能啰唆; 三是通顺明白, 不能含糊其辞。针对“概括中心意思”中考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 二是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或作者写作的目的、用意。

技法点拨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这一目的, 考生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牢记文题, 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 对照考题, 找到答题区间, 筛选出相关材料, 选好答题角度, 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第三, 快速浏览全文, 验证答案。具体的答题方法, 考生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第一, 从题目所覆盖的范围来看,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 可以针对某一句群、某一段落, 也可以针对全篇材料。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有:

1. 抓主干, 即要紧扣关键文句, 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落。

2. 取精华, 即综合句意。有些文段, 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 这就需要考生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 提取内在“公因式”, 概括出内容要点。

3. 巧联系, 即整体透视。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 的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彰显, 甚至借助“弦外之音”, 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现。考生如果单独分析某个句子就会割裂、曲解文意, 所以必须综观全文, 联系主旨, 归纳出要点。

4. 明文体。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 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也不同, 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议论文中的记叙各有其特殊作用。注意这些区别, 有助于考生理解归纳文意。

5. 扣题目。考生在回答主观题时, 要注意紧扣题干要求, 要有针对性, 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 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合, 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 、字数限制等。 第二, 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 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 抓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 文章标题、开头、结尾,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都是考生尤其要注意的关键内容。抓住这些关键内容不失为一种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好途径。

2. 巧归纳。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 归纳各层层意, 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 是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也是最传统的方法。

3. 识文体。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思想, 记叙文常通过写人记事, 抒情类文章一般借景状物, 议论文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说明文常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4. 善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 作品产生的背景, 甚至与文章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 都是我们在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时所不能不了解的。这些纵横联系, 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 从而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典型例析

一、(2009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

□朱晖

那年冬天, 她到一所大学签名售书。

虽然天气很冷, 长长的签名队伍却把场面映得火热。一名学生拿着书走到她的面前, 小心翼翼地递了过来:“麻烦您给我签个名吧。”她不经意地扫了一眼, 立刻发现这是一本盗版书:书的纸张十分粗糙, 里面的内容更是错字连篇。定睛再看看他, 衣衫单薄, 笔直地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面部表情战战兢兢。不用猜, 这一定是个家境贫寒的学生。

签还是不签? 她面临两难的选择。签的话, 无疑是对盗版书籍的一种认可; 不签呢, 他必然会遭到周围学生的嘲笑, 这对于一个贫穷的学生来说, 自尊将会受到严重伤害。踌躇了片刻, 她还是流利地在盗版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然后微笑着递还给他。他似乎明白了微笑里的含意, 涨红了脸, 轻轻地道了声谢, 迅速抽身离去。

转眼10年过去了, 她再次发布新书, 并应邀接受了一名记者的采访。采访结束时, 记者又随便和她聊了几句。

“您如何看待盗版书籍? ”

“作为一名作家, 我当然反感, 而且号召大家共同抵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如果有人非常喜欢您的书, 但又没钱买正版的, 迫不得已到地摊上去淘盗版的呢? ” 她顿时语塞。想了片刻, 说:“其实我以前遇到过类似情况, 一名贫穷的大学生拿着盗版书找我签名, 我很矛盾, 但最终还是签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

记者不再追问, 拿出一个盒子递给她:“这是您的一位读者委托我转交给您的, 里面装着一封信和一本书, 希望您有空时务必拆开看看。”

她笑着说:“不会是哪位读者对我的作品有意见吧。不过请放心, 我一定会好好拜读的。” 她没有想到, 那本书, 原来是她多年前签售的盗版书, 而那封信, 写着这样一段话:“感谢您

当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保护了一个贫困生的尊严, 但是也令他惴惴不安, 深感有愧于您。或许您不知道, 当时他穷得每天只敢吃两顿饭, 为了省钱买您的书(尽管是盗版的), 他整整三天只喝食堂的免费菜汤。您也许觉得奇怪, 为什么非要讨您的签名? 那是因为, 他非常崇拜您, 如果拥有一本您亲自签名的书, 将成为他抵御人生严冬的精神力量。”

“他想蒙混过关, 但还是被您看了出来。在您犹豫的那一刻, 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几乎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是您没有拆穿他, 而是递还了一个微笑, 那是他一生中见到的最美丽的微笑。那一刻他发誓:总有一天要堂堂正正地站在您面前, 真诚地说声‘对不起’。从此, 他不再对未来悲观失望, 因为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清泉滋润着他; 从此, 他宁愿四处借书或到处摘抄也没有买过一本盗版书, 因为他不能辜负了您最动人的微笑。毕业后, 他感受过白眼, 遭遇过不公, 体味过艰辛, 但从没想过放弃, 因为他还亏欠您一句‘对不起’。经过多年打拼, 他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抱着一颗感恩的心, 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底层, 关注弱者, 还尽其所能地资助了两名贫困山区的学生。一个月前, 他逛书店, 无意中发现了您当年的那本书, 于是欣然买下, 现将那本盗版的书交还给您处理„„看到信的署名, 想必您应该知道我是谁了。”

晚上, 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你的礼物令我很激动, 虽然我仍然坚持自己对盗版书籍的态度, 但我却为自己曾经做过的那件小事而骄傲。”

不久, 她收到记者的回复:“终于可以向您说声‘对不起’了。为了这句话, 我努力了10年。”

这个记者就是我。

(选自《青年博览》, 有删改)

1. 标题“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考点解析:“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的含义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牢记文题, 通读全文, 把握文意, 然后对照考题, 找到答题区间, 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 选好答题角度, 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失误分析:考生出现失误, 问题往往出在自己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够, 也就是没有深入地阅读文章, 自然无法提取到有效信息。

答案点拨:(1)为这声饱含歉疚之情的“对不起”, “我”足足等了10年。

(2)在作家的激励下, “我”终于成材。

(3)现在可以有资格对作家说声“对不起”, 表达了“我”了却心愿后的解脱感。

(4)感激作家当时的理解与宽容。

(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

2. 概述文章内容。(100字左右)

考点解析:概述文章内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题干对答题字数作了要求, 考生在答题时, 注意控制答题字数。

失误分析:考生出现失误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 另外还有组织语言的能力不足, 对字数把握不准等。

答案点拨“我”:买了一本盗版书请作家签名, 作家在明知盗版的情况下还是微笑着给“我”签了名。这种谅解与尊重激励“我”努力奋斗。十年后, 在作家的新书发布会上, 已成为记者的“我”, 巧妙地把当年的盗版书和一封信交给了作家, 终于对作家说了声迟到的“对不起”。

二、(200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蜘蛛脚与翅膀

□刘心武

跟老伴从电影院出来, 在人行道上缓步前行, 议论着观影心得。忽然觉得身后有竹竿点地的声响, 一回头, 是一位戴墨镜的盲人, 立即意识到, 不该占住脚下的盲道, 让开后, 道歉道:“对不

起, 真不好意思! ”盲人却并不移动, 叫出我的名字来。老伴好吃惊。我倒并不以为稀奇。想必他从电视里听过我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一问, 果然。于是说:“感谢您听我的讲座, 欢迎批评指正啊! ”本是一句客气话, 没想到他认真地指正起来:“你讲得好, 可是, 你有的发音不对啊。你说史湘云后来‘再蘸’, 其实应该是‘再醮’, 那‘醮’字发‘叫’的音啊。奇怪的是, 你明明是认得‘醮’字的呀。你前面讲贾府在清虚观打醮, ‘醮’这个字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 你都正确地发出‘叫’的音啊! 寡妇‘再醮’, 就是她再次举行了祈福仪式, 改嫁的意思啊„„”

万没想到, 他跟着讲出这样一番话来:“这世界上, 大概只有我知道你为什么出这么个错儿„„那一定是, 五十多年前, 在钱粮胡同宿舍大院里, 你总听见我奶奶说‘再蘸’‘再蘸’的。那是俗人错语呀, 你到电视上讲, 哪能这么随俗错音呀, 应该严格按照正规工具书来啊! ”说到这儿, 他脸微微移向我老伴:“嫂夫人,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

我惊喜交集, 双手拍向他双肩, 大叫:“喜子! 是你呀! ”

他用左拳击了我胸膛一下:“苟富贵, 毋相忘! 你还记得我! ”

老伴问他:“您怎么只听两句, 就认出他来了啊? ”喜子笑眯眯地说:“他要没上电视, 我也未必听出是他。我们半个多世纪没见过了。当然, 我一直记得他那时候的语音。那时候我们都没变声呢。”

我说:“我在明处, 你全看见了。可你是怎么过来的? ”他说:“我从盲人学校毕业以后, 到工艺美术工厂, 先当工人, 后来当技师, 现在当然也退休啦。不夸张地说, 我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过了。活到老, 学到老, 咱们这代人, 不全有这么个心劲吗? ”

回到家, 我给老伴详细讲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那时候, 喜子奶奶常唠叨喜子他妈是“寡妇再蘸”, 给好些气受。其实, 对他妈最不满的是, 他的姐姐、妹妹都正常, 他生下来却双眼失明。那时候他常坐在他家门外一张紧靠墙的破藤椅上晒太阳。有一次, 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 就拿粉笔, 以他为中心, 往黑墙上画出蜘蛛脚, 还嘎嘎怪笑。我开头也觉得这恶作剧很过瘾, 但是, 见到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久久不散, 就有点良心发现, 过了一阵, 别的朋友散去了, 我就过去把那些蜘蛛脚全擦了, 另画出了两只大翅膀。说来也怪, 我也没告诉他我的修改, 喜子却微笑了, 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老伴听了, 说:“做人, 你要继续保持善良的禀性„„”

(选自《今晚报》, 有删改)

分析文中喜子的形象。

(1)喜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喜子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考点解析:这是一道比较新颖的综合考查题目, 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 具体考查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及表现此性格的事件, 要求考生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加以证明。这样既考查了考生的概括能力, 又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要求考生写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某一特点, 并举出相应的事例。考生的失误在于对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不准, 而且人物形象特点与事例不相对应, 导致出错率较高。再就是, 考生不能够真正深入文章, 读懂文章, 根本找不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特点, 既然找不出特点, 理由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答案点拨:形象示例:勤奋乐观向上

理由示例:

“勤奋”的理由: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过了, 活到老, 学到老

“乐观向上”的理由:面对小伙伴的侮辱, 喜子却微笑了, 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能力提升

一、(2009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 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 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 都非要成真吗?

有两种不同的梦。

第一种梦, 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 梦想升官发财, 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 梦想得诺贝尔奖金, 等等。对于这些梦, 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 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 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 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 如果不能, 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第二种梦, 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 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 陶渊明梦见桃花源, 鲁迅梦见好的故事, 但丁梦见天堂, 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 它的价值在其自身, 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 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 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 说他白天辛苦打柴, 夜晚大做其富贵梦, 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 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 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 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 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 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可是, 说到第二种梦, 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意扩大一些, 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 包括生命的感悟, 艺术的体验, 哲学的沉思, 宗教的信仰, 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 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 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 不妨说,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 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 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 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 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 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 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 但是, 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 从不做精神的梦, 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 则即使梦想成真, 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 略有改动)

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超过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枝头落花

□谢大光

初到江南, 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 辗转不能成眠, 清晨推窗望去, 雨却停了。天顶上, 浓云尚未散开, 低低压着房檐; 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 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 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 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 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 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 增添了不少生气。

咦, 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 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 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 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 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 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 枝丫交错, 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 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

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 前后左右, 俯仰四顾, 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 花与子并生枝头, 十分壮观。如今看去, 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 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 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 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亭立, 含苞待放; 有的半开半合, 微露金蕊; 有的翩然怒放, 喷红流彩; 有的花瓣已落, 子实新萌; 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 果实已初具规模, 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啊, 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 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 一阵微风吹过, 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 水珠洒落地上, 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 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 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 那么坦然, 那么安宁, 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 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 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 花落了, 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 开起花来复瓣繁英, 十分好看, 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 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 千百年来, 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 哀婉的。黑暗的时代, 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 于是,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 或是伤春怨女, 红颜薄命, 或是落魄文人, 怀才不遇, 只好将花喻已, 抒解愁肠。君不见, 《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 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 这是一种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 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 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 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 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 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选自《谢大光散文》)

1. 文章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 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 请分条概括。

2. 文章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 而文章的标题却是“枝头落花”, 这样写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束花

□病雪

星期天和一个女孩相约去省医院看望一个动手术住院的老朋友。在楼下, 我们买了一大把包扎得十分精致的红色康乃馨, 然后向住院部的护士小姐打听老朋友所住的病床, 忙忙碌碌的护士小姐头也没抬就告诉了我们一个病床号。

我们轻轻敲门, 屋里传来一个妇人沙哑的声音:“请进。”门推开了, 屋里屋外的人都吃了一惊。杂乱的病床上蜷缩着一个头上缠满绷带的小男孩, 白色的绷带使小男孩本来就缺乏血色的脸蛋看起来更加苍白。小男孩看见我们, 眼睛中闪电般掠过一丝诧异后, 又继续呻吟起来。坐在旁边的母亲眼中布满血丝, 一脸茫然的表情, 木讷地站起来, 慌乱地整理着床头, 想给我们腾出一个坐的地方。

我们知道走错了房间。但女孩一点也不窘迫, 她从容地把康乃馨放在了床头柜上, 用手轻轻拽拽小男孩蓝色条纹的被子, 温和地对他说了声:“祝你早日康复。”男孩的脸上顿时一脸灿烂, 像洒满了阳光。女孩再回过头来, 与不知所措的母亲热情地寒暄了几句, 然后和她握手道别。

走出病房, 女孩说, 小男孩的床头连一束花都没有, 而我们手中正好有一束花。说到这里, 对生活一直充满浪漫想象的女孩眼中分明湿润起来。女孩也是不幸的, 从小就被一种怪病纠缠着, 尽管如此, 她的内心却一直拥有一股清泉般的纯净, 理想和自信从未远离, 生活在她的眼

中始终展现着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后来, 我们又下楼花了五十元钱买了一束红色康乃馨送给老朋友。

很久以后, 这件事情仍然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愚钝的我老是在想, 如果是自己单独前往, 会不会在发现走错房间后就立即把门关上, 从而留在自己记忆中的永远是小男孩那张被痛苦扭曲的脸。所以我要感谢那位女孩, 处境并不见得比小男孩好多少的她, 其大度和从容的做法, 使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小男孩洒满阳光的脸。把花送出去的结果, 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美丽的一面。那束送给小男孩的红色康乃馨也一直像火红的阳光照在我心里, 让我心底里残留的自私像阴影一样无处遁形。

其实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这样一束鲜花。它可以是递给蹒跚前行的耄耋老人的一只有力的手臂; 可以是借给在痛苦中挣扎的人的一个能够依靠的宽厚的肩膀; 可以是说给历经挫折的人的一句安慰的话语; 可以是送给街头流浪者的一个关切的眼神。我们手中的这束鲜花, 对久经干旱的农民是甘霖, 对独行沙漠的旅人是绿洲, 对迷茫的探索者是希望, 对冰冻的心灵是温情。 (选自《家庭》)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的事情。(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 说说“我”要感谢女孩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高处有阳光

□流沙

前段时间, 江南持续下了二十多天的雨。在这个雨季, 一位做教师的朋友离了婚。因为心绪不宁, 驾车时又撞上了护栏, 差点殒命。在学校里, 又因为工作方面的事情, 和上司大吵了一场。

他的心情实在糟透了。

大家都劝他暂时离开这座多雨的城市, 选择三亚、大连、青岛这些有阳光的城市去散散心。他选择去了三亚, 旅程是六天。

他乘机去三亚那天, 正下着暴雨。飞机因为这场暴雨延迟了起飞, 雨稍小后, 乘客开始登机。飞机刺破乌云, 慢慢爬升, 最后升到了云端之上, 阳光突然从云层里透露出来, 洒在机舱上。随着飞机的继续爬升, 阳光越来越灿烂, 许多乘客都把目光投向窗外, 大家都在感叹着:“哦! 多炫目的阳光啊。”

一个小女孩还朗诵起了课文:“阳光像金子, 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里的禾苗, 因为有了阳光, 更绿了。山上的小树, 因为有了阳光, 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 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早晨, 我拉开窗帘, 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也捉不住阳光, 阳光是大家的。阳光像金子, 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小女孩背完, 一位空姐刚好经过, 她微笑着轻轻抚摩着小女孩的头, 说:“你朗诵得真好。” 一会儿, 机舱里响起了音乐。空姐通过广播说:“江南这二十多天都在下雨, 而在一万米高空, 我们躲过了积雨层, 现在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但在云层下面, 却仍然是阴雨绵绵。” 朋友说, 他当时还沉浸在小女孩脆脆的朗诵声中, 觉得这篇课文令人回味无穷。当空姐说完这段话后, 他心里突然一动, 就像是一阵风, 把他郁积在心头的烦闷一扫而空。谁说连绵的阴云上面没有阳光? 阳光永远都在, 不过是因为云层太厚无法穿透而已, 如果升到万米高空, 阴云似乎便踩在了脚底下, 而阳光自会迎面而来。

朋友在三亚玩了两天, 他就乘机返回了。回到家后, 他与前妻作了最后的了断; 车子拖到了4S 店维修,4S 店的维修工说, 其实这车伤得并不严重; 他还向上司道了歉, 上司知道他家庭有变故, 拍着他的肩原谅了他。

朋友说, 这是一次奇妙的旅行, 那个背诵“阳光是金子”的小女孩, 还有那个解说天气的空姐, 似乎是刻意为他安排的, 他在万米高空, 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被她们在无意间“说服”了。 其实, 人生无论怎样阴云密布, 太阳永远都是存在的, 它就在我们的头顶, 在我们灵魂的高处。我们只要能穿越阴云的厚度, 就会迎来阳光满怀。

(选自《慧语》)

1. 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明白”“糊涂”

□符号

“糊涂”与“明白”是一对冤家, 如影随形, 相克相生。又常常互相换位, 演绎出不少故事。 比如这“揣着明白装糊涂”, 即是一例。梅兰芳创演的京剧《宇宙锋》中的主角赵艳容, 为抗秦二世纳她为妃, 父亲赵高逼婚, 不惜佯装疯癫, 借机在金銮殿上痛骂佞臣昏君, 居然如愿以偿。她在赵高、秦二世眼里是真疯, 在观众眼里则是装疯。梅大师惟妙惟肖的表演, 塑造了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典型形象, 令观众大快朵颐, 对大千世界也又长了一分见识。赵女其实有点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那位狂人, 头脑清醒着呢!

我上大学时, 正赶上批判反动学术文人的运动。在一个月只有两元助学金的拮据中, 我仍从旧书摊买下了一套十八本洋洋百万言的《胡适思想批判》, 为紧跟形势, 不落后于时代, 手不释卷。可是翻遍十八本书中近千篇文章, 竟找不到一篇是胡适的原文, 顶多也就是批判者引出被批判者的原文一两段。直到二十多年后, 胡适的著作内地公开出版, 才有缘得见“原汁原味”的胡适, 再加上读到如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类文章, 才终于如梦初醒, 认识上彻底翻了个个儿。这时才明白, 当年那“明白”实在是“揣着糊涂装明白”。自然那责任是不该全由不满二十岁的小青年来负的。

现如今, “揣着糊涂装明白”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事看来仍然不少。有的明明“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 却偏偏要装聋作哑, 讳莫如深, 闪烁其词, 神秘兮兮; 也有的明明远未弄清, 无法论定, 却硬要言之凿凿, 一口咬定, 做毋庸置疑状、理直气壮状。然而对于重事实、重历史、有阅历、有头脑的人们, 真用得上郑板桥的那句经典话:“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一说有人地地道道的火眼金睛, 任你怎么天花乱坠, “义正词严”, 铺天盖地, 连篇累牍, 还真难得让他糊涂; 一说人有时候“糊涂”一点, 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要什么时候都“洞若观火”“透彻洞察”。有时“糊涂”一点, “阿Q ”一点, 倒不失为自我解脱、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然而太多、太“大面积”, 则未必不是一种圆滑, 一种流弊, 一种悲哀。有些事明明你知我知大家知, 就是没人来捅穿那层窗户纸。捅窗户纸的人可是需要大智大勇的, 你看, 捅破“市场经济”窗户纸的顾准——今日备受尊崇的“吴市场”吴敬琏的老师与战友, 今天看来, 当年让他得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也是绰绰有余的。跟道破皇帝身上什么新衣也没穿的那个小孩一样, 不肯“揣着明白装糊涂”, 却要“揣着明白讲明白”, 乃是一种较真, 一种“迂腐”, 一种“懵懂”, 一种大无畏!

“糊涂”与“明白”, 让这个世界多元、多彩, 面对舞台“明白”“糊涂”的各色剧目, 人们以普通心态静观肃思, 是大有兴味与大获教益的。

(选自《工人日报》)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论点。

2. 用文中句子回答:作者当年“揣着糊涂装明白”的原因是什么?

3. 文章告诉我们, “明白”的标准是什么?

第12版-第14版

《好梦何必成真》

好梦不必成真(或:好梦不一定成真、好梦何必成真)

《枝头落花》

1.(1)它为花蕊挡风遮雨;(2)它不留恋枝头的繁华, 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3)它落而无憾, 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2. 不矛盾。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 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 才会有花果满枝的盛事, 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

《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束花》

1. “我”和女孩探望病人时, 误走入了一个小男孩的病房, 女孩把康乃馨放到小男孩病房的床头柜上, 并祝愿小男孩早日康复。2. 因为她大度与从容的做法, 使得小男孩的脸上充满了阳光,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高处有阳光》

1. 朋友是一个乐观向上、充满阳光的人。2. 文章通过叙述朋友的种种境遇, 特别是他的一次阳光旅行, 表现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从而阐明了我们每一个人, 不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 都要以阳光的心情来对待生活, 这样, 我们就会迎来阳光满怀的道理。

《“明白”“糊涂”》

1. 人生有时需要一点糊涂, 而社会更需要明白人。2. 这是作者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3. “明白”的标准是重事实、重历史、有阅历、有头脑、有大智大勇。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读

在现代文阅读中,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是中考阅读题每年都要考查的内容, 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它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 经过提炼概括,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全文或局部的主要内容。

此类试题的考查内容涉及以下方面:概括文意、段意或文章主旨; 筛选并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 分析理解文章、文段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 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 理解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把握叙事内容, 提炼文章线索, 概括表达方式; 理解、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情感态度。

随着中考对考生能力的日益注重,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题型日趋丰富, 不断推陈出新, 且有了与其他考点相结合的特点。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

一、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1.标题型, 根据文章拟出题目;2. 提炼型, 概括文章主旨, 提炼中心论点。

二、归纳局部的内容要点:1.归纳型, 理清作者思路, 划分文章层次,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事物特征, 概括相关内容;2. 合成型, 概括相关信息, 结合其他考点进行考查。

知识梳理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这类归纳概括题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的综合判断或推理, 它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 要求考生针对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概括具体的内容; 二是阐述抽象的内容; 三是解说含蓄的内容。针对“归纳内容要点”, 中考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是结合层次分析, 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某段段意、某个词汇定义的归纳概括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中的“中心意思”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考生除了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外, 还要掌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抓住重点或本质进行概括。

考生在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揽全文, 把握文章文意, 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 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 把握全文脉络, 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点要求:一是准确, 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 不能偏离文章的重点内容; 二是简练, 言简意赅, 不能啰唆; 三是通顺明白, 不能含糊其辞。针对“概括中心意思”中考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 二是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或作者写作的目的、用意。

技法点拨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这一目的, 考生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牢记文题, 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 对照考题, 找到答题区间, 筛选出相关材料, 选好答题角度, 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第三, 快速浏览全文, 验证答案。具体的答题方法, 考生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第一, 从题目所覆盖的范围来看,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 可以针对某一句群、某一段落, 也可以针对全篇材料。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有:

1. 抓主干, 即要紧扣关键文句, 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落。

2. 取精华, 即综合句意。有些文段, 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 这就需要考生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 提取内在“公因式”, 概括出内容要点。

3. 巧联系, 即整体透视。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 的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彰显, 甚至借助“弦外之音”, 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现。考生如果单独分析某个句子就会割裂、曲解文意, 所以必须综观全文, 联系主旨, 归纳出要点。

4. 明文体。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 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也不同, 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议论文中的记叙各有其特殊作用。注意这些区别, 有助于考生理解归纳文意。

5. 扣题目。考生在回答主观题时, 要注意紧扣题干要求, 要有针对性, 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 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合, 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 、字数限制等。 第二, 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 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 抓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 文章标题、开头、结尾,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都是考生尤其要注意的关键内容。抓住这些关键内容不失为一种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好途径。

2. 巧归纳。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 归纳各层层意, 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 是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也是最传统的方法。

3. 识文体。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思想, 记叙文常通过写人记事, 抒情类文章一般借景状物, 议论文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说明文常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4. 善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 作品产生的背景, 甚至与文章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 都是我们在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时所不能不了解的。这些纵横联系, 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 从而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典型例析

一、(2009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

□朱晖

那年冬天, 她到一所大学签名售书。

虽然天气很冷, 长长的签名队伍却把场面映得火热。一名学生拿着书走到她的面前, 小心翼翼地递了过来:“麻烦您给我签个名吧。”她不经意地扫了一眼, 立刻发现这是一本盗版书:书的纸张十分粗糙, 里面的内容更是错字连篇。定睛再看看他, 衣衫单薄, 笔直地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面部表情战战兢兢。不用猜, 这一定是个家境贫寒的学生。

签还是不签? 她面临两难的选择。签的话, 无疑是对盗版书籍的一种认可; 不签呢, 他必然会遭到周围学生的嘲笑, 这对于一个贫穷的学生来说, 自尊将会受到严重伤害。踌躇了片刻, 她还是流利地在盗版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然后微笑着递还给他。他似乎明白了微笑里的含意, 涨红了脸, 轻轻地道了声谢, 迅速抽身离去。

转眼10年过去了, 她再次发布新书, 并应邀接受了一名记者的采访。采访结束时, 记者又随便和她聊了几句。

“您如何看待盗版书籍? ”

“作为一名作家, 我当然反感, 而且号召大家共同抵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如果有人非常喜欢您的书, 但又没钱买正版的, 迫不得已到地摊上去淘盗版的呢? ” 她顿时语塞。想了片刻, 说:“其实我以前遇到过类似情况, 一名贫穷的大学生拿着盗版书找我签名, 我很矛盾, 但最终还是签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

记者不再追问, 拿出一个盒子递给她:“这是您的一位读者委托我转交给您的, 里面装着一封信和一本书, 希望您有空时务必拆开看看。”

她笑着说:“不会是哪位读者对我的作品有意见吧。不过请放心, 我一定会好好拜读的。” 她没有想到, 那本书, 原来是她多年前签售的盗版书, 而那封信, 写着这样一段话:“感谢您

当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保护了一个贫困生的尊严, 但是也令他惴惴不安, 深感有愧于您。或许您不知道, 当时他穷得每天只敢吃两顿饭, 为了省钱买您的书(尽管是盗版的), 他整整三天只喝食堂的免费菜汤。您也许觉得奇怪, 为什么非要讨您的签名? 那是因为, 他非常崇拜您, 如果拥有一本您亲自签名的书, 将成为他抵御人生严冬的精神力量。”

“他想蒙混过关, 但还是被您看了出来。在您犹豫的那一刻, 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几乎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是您没有拆穿他, 而是递还了一个微笑, 那是他一生中见到的最美丽的微笑。那一刻他发誓:总有一天要堂堂正正地站在您面前, 真诚地说声‘对不起’。从此, 他不再对未来悲观失望, 因为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清泉滋润着他; 从此, 他宁愿四处借书或到处摘抄也没有买过一本盗版书, 因为他不能辜负了您最动人的微笑。毕业后, 他感受过白眼, 遭遇过不公, 体味过艰辛, 但从没想过放弃, 因为他还亏欠您一句‘对不起’。经过多年打拼, 他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抱着一颗感恩的心, 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底层, 关注弱者, 还尽其所能地资助了两名贫困山区的学生。一个月前, 他逛书店, 无意中发现了您当年的那本书, 于是欣然买下, 现将那本盗版的书交还给您处理„„看到信的署名, 想必您应该知道我是谁了。”

晚上, 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你的礼物令我很激动, 虽然我仍然坚持自己对盗版书籍的态度, 但我却为自己曾经做过的那件小事而骄傲。”

不久, 她收到记者的回复:“终于可以向您说声‘对不起’了。为了这句话, 我努力了10年。”

这个记者就是我。

(选自《青年博览》, 有删改)

1. 标题“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考点解析:“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的含义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牢记文题, 通读全文, 把握文意, 然后对照考题, 找到答题区间, 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 选好答题角度, 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失误分析:考生出现失误, 问题往往出在自己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够, 也就是没有深入地阅读文章, 自然无法提取到有效信息。

答案点拨:(1)为这声饱含歉疚之情的“对不起”, “我”足足等了10年。

(2)在作家的激励下, “我”终于成材。

(3)现在可以有资格对作家说声“对不起”, 表达了“我”了却心愿后的解脱感。

(4)感激作家当时的理解与宽容。

(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

2. 概述文章内容。(100字左右)

考点解析:概述文章内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题干对答题字数作了要求, 考生在答题时, 注意控制答题字数。

失误分析:考生出现失误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 另外还有组织语言的能力不足, 对字数把握不准等。

答案点拨“我”:买了一本盗版书请作家签名, 作家在明知盗版的情况下还是微笑着给“我”签了名。这种谅解与尊重激励“我”努力奋斗。十年后, 在作家的新书发布会上, 已成为记者的“我”, 巧妙地把当年的盗版书和一封信交给了作家, 终于对作家说了声迟到的“对不起”。

二、(200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蜘蛛脚与翅膀

□刘心武

跟老伴从电影院出来, 在人行道上缓步前行, 议论着观影心得。忽然觉得身后有竹竿点地的声响, 一回头, 是一位戴墨镜的盲人, 立即意识到, 不该占住脚下的盲道, 让开后, 道歉道:“对不

起, 真不好意思! ”盲人却并不移动, 叫出我的名字来。老伴好吃惊。我倒并不以为稀奇。想必他从电视里听过我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一问, 果然。于是说:“感谢您听我的讲座, 欢迎批评指正啊! ”本是一句客气话, 没想到他认真地指正起来:“你讲得好, 可是, 你有的发音不对啊。你说史湘云后来‘再蘸’, 其实应该是‘再醮’, 那‘醮’字发‘叫’的音啊。奇怪的是, 你明明是认得‘醮’字的呀。你前面讲贾府在清虚观打醮, ‘醮’这个字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 你都正确地发出‘叫’的音啊! 寡妇‘再醮’, 就是她再次举行了祈福仪式, 改嫁的意思啊„„”

万没想到, 他跟着讲出这样一番话来:“这世界上, 大概只有我知道你为什么出这么个错儿„„那一定是, 五十多年前, 在钱粮胡同宿舍大院里, 你总听见我奶奶说‘再蘸’‘再蘸’的。那是俗人错语呀, 你到电视上讲, 哪能这么随俗错音呀, 应该严格按照正规工具书来啊! ”说到这儿, 他脸微微移向我老伴:“嫂夫人,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

我惊喜交集, 双手拍向他双肩, 大叫:“喜子! 是你呀! ”

他用左拳击了我胸膛一下:“苟富贵, 毋相忘! 你还记得我! ”

老伴问他:“您怎么只听两句, 就认出他来了啊? ”喜子笑眯眯地说:“他要没上电视, 我也未必听出是他。我们半个多世纪没见过了。当然, 我一直记得他那时候的语音。那时候我们都没变声呢。”

我说:“我在明处, 你全看见了。可你是怎么过来的? ”他说:“我从盲人学校毕业以后, 到工艺美术工厂, 先当工人, 后来当技师, 现在当然也退休啦。不夸张地说, 我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过了。活到老, 学到老, 咱们这代人, 不全有这么个心劲吗? ”

回到家, 我给老伴详细讲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那时候, 喜子奶奶常唠叨喜子他妈是“寡妇再蘸”, 给好些气受。其实, 对他妈最不满的是, 他的姐姐、妹妹都正常, 他生下来却双眼失明。那时候他常坐在他家门外一张紧靠墙的破藤椅上晒太阳。有一次, 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 就拿粉笔, 以他为中心, 往黑墙上画出蜘蛛脚, 还嘎嘎怪笑。我开头也觉得这恶作剧很过瘾, 但是, 见到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久久不散, 就有点良心发现, 过了一阵, 别的朋友散去了, 我就过去把那些蜘蛛脚全擦了, 另画出了两只大翅膀。说来也怪, 我也没告诉他我的修改, 喜子却微笑了, 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老伴听了, 说:“做人, 你要继续保持善良的禀性„„”

(选自《今晚报》, 有删改)

分析文中喜子的形象。

(1)喜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喜子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考点解析:这是一道比较新颖的综合考查题目, 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 具体考查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及表现此性格的事件, 要求考生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加以证明。这样既考查了考生的概括能力, 又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要求考生写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某一特点, 并举出相应的事例。考生的失误在于对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不准, 而且人物形象特点与事例不相对应, 导致出错率较高。再就是, 考生不能够真正深入文章, 读懂文章, 根本找不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特点, 既然找不出特点, 理由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答案点拨:形象示例:勤奋乐观向上

理由示例:

“勤奋”的理由: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过了, 活到老, 学到老

“乐观向上”的理由:面对小伙伴的侮辱, 喜子却微笑了, 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能力提升

一、(2009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 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 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 都非要成真吗?

有两种不同的梦。

第一种梦, 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 梦想升官发财, 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 梦想得诺贝尔奖金, 等等。对于这些梦, 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 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 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 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 如果不能, 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第二种梦, 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 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 陶渊明梦见桃花源, 鲁迅梦见好的故事, 但丁梦见天堂, 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 它的价值在其自身, 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 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 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 说他白天辛苦打柴, 夜晚大做其富贵梦, 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 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 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 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 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 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可是, 说到第二种梦, 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意扩大一些, 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 包括生命的感悟, 艺术的体验, 哲学的沉思, 宗教的信仰, 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 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 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 不妨说,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 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 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 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 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 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 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 但是, 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 从不做精神的梦, 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 则即使梦想成真, 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 略有改动)

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超过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枝头落花

□谢大光

初到江南, 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 辗转不能成眠, 清晨推窗望去, 雨却停了。天顶上, 浓云尚未散开, 低低压着房檐; 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 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 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 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 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 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 增添了不少生气。

咦, 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 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 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 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 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 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 枝丫交错, 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 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

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 前后左右, 俯仰四顾, 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 花与子并生枝头, 十分壮观。如今看去, 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 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 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 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亭立, 含苞待放; 有的半开半合, 微露金蕊; 有的翩然怒放, 喷红流彩; 有的花瓣已落, 子实新萌; 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 果实已初具规模, 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啊, 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 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 一阵微风吹过, 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 水珠洒落地上, 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 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 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 那么坦然, 那么安宁, 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 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 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 花落了, 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 开起花来复瓣繁英, 十分好看, 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 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 千百年来, 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 哀婉的。黑暗的时代, 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 于是,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 或是伤春怨女, 红颜薄命, 或是落魄文人, 怀才不遇, 只好将花喻已, 抒解愁肠。君不见, 《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 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 这是一种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 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 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 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 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 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选自《谢大光散文》)

1. 文章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 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 请分条概括。

2. 文章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 而文章的标题却是“枝头落花”, 这样写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束花

□病雪

星期天和一个女孩相约去省医院看望一个动手术住院的老朋友。在楼下, 我们买了一大把包扎得十分精致的红色康乃馨, 然后向住院部的护士小姐打听老朋友所住的病床, 忙忙碌碌的护士小姐头也没抬就告诉了我们一个病床号。

我们轻轻敲门, 屋里传来一个妇人沙哑的声音:“请进。”门推开了, 屋里屋外的人都吃了一惊。杂乱的病床上蜷缩着一个头上缠满绷带的小男孩, 白色的绷带使小男孩本来就缺乏血色的脸蛋看起来更加苍白。小男孩看见我们, 眼睛中闪电般掠过一丝诧异后, 又继续呻吟起来。坐在旁边的母亲眼中布满血丝, 一脸茫然的表情, 木讷地站起来, 慌乱地整理着床头, 想给我们腾出一个坐的地方。

我们知道走错了房间。但女孩一点也不窘迫, 她从容地把康乃馨放在了床头柜上, 用手轻轻拽拽小男孩蓝色条纹的被子, 温和地对他说了声:“祝你早日康复。”男孩的脸上顿时一脸灿烂, 像洒满了阳光。女孩再回过头来, 与不知所措的母亲热情地寒暄了几句, 然后和她握手道别。

走出病房, 女孩说, 小男孩的床头连一束花都没有, 而我们手中正好有一束花。说到这里, 对生活一直充满浪漫想象的女孩眼中分明湿润起来。女孩也是不幸的, 从小就被一种怪病纠缠着, 尽管如此, 她的内心却一直拥有一股清泉般的纯净, 理想和自信从未远离, 生活在她的眼

中始终展现着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后来, 我们又下楼花了五十元钱买了一束红色康乃馨送给老朋友。

很久以后, 这件事情仍然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愚钝的我老是在想, 如果是自己单独前往, 会不会在发现走错房间后就立即把门关上, 从而留在自己记忆中的永远是小男孩那张被痛苦扭曲的脸。所以我要感谢那位女孩, 处境并不见得比小男孩好多少的她, 其大度和从容的做法, 使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小男孩洒满阳光的脸。把花送出去的结果, 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美丽的一面。那束送给小男孩的红色康乃馨也一直像火红的阳光照在我心里, 让我心底里残留的自私像阴影一样无处遁形。

其实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这样一束鲜花。它可以是递给蹒跚前行的耄耋老人的一只有力的手臂; 可以是借给在痛苦中挣扎的人的一个能够依靠的宽厚的肩膀; 可以是说给历经挫折的人的一句安慰的话语; 可以是送给街头流浪者的一个关切的眼神。我们手中的这束鲜花, 对久经干旱的农民是甘霖, 对独行沙漠的旅人是绿洲, 对迷茫的探索者是希望, 对冰冻的心灵是温情。 (选自《家庭》)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的事情。(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 说说“我”要感谢女孩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高处有阳光

□流沙

前段时间, 江南持续下了二十多天的雨。在这个雨季, 一位做教师的朋友离了婚。因为心绪不宁, 驾车时又撞上了护栏, 差点殒命。在学校里, 又因为工作方面的事情, 和上司大吵了一场。

他的心情实在糟透了。

大家都劝他暂时离开这座多雨的城市, 选择三亚、大连、青岛这些有阳光的城市去散散心。他选择去了三亚, 旅程是六天。

他乘机去三亚那天, 正下着暴雨。飞机因为这场暴雨延迟了起飞, 雨稍小后, 乘客开始登机。飞机刺破乌云, 慢慢爬升, 最后升到了云端之上, 阳光突然从云层里透露出来, 洒在机舱上。随着飞机的继续爬升, 阳光越来越灿烂, 许多乘客都把目光投向窗外, 大家都在感叹着:“哦! 多炫目的阳光啊。”

一个小女孩还朗诵起了课文:“阳光像金子, 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里的禾苗, 因为有了阳光, 更绿了。山上的小树, 因为有了阳光, 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 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早晨, 我拉开窗帘, 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也捉不住阳光, 阳光是大家的。阳光像金子, 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小女孩背完, 一位空姐刚好经过, 她微笑着轻轻抚摩着小女孩的头, 说:“你朗诵得真好。” 一会儿, 机舱里响起了音乐。空姐通过广播说:“江南这二十多天都在下雨, 而在一万米高空, 我们躲过了积雨层, 现在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但在云层下面, 却仍然是阴雨绵绵。” 朋友说, 他当时还沉浸在小女孩脆脆的朗诵声中, 觉得这篇课文令人回味无穷。当空姐说完这段话后, 他心里突然一动, 就像是一阵风, 把他郁积在心头的烦闷一扫而空。谁说连绵的阴云上面没有阳光? 阳光永远都在, 不过是因为云层太厚无法穿透而已, 如果升到万米高空, 阴云似乎便踩在了脚底下, 而阳光自会迎面而来。

朋友在三亚玩了两天, 他就乘机返回了。回到家后, 他与前妻作了最后的了断; 车子拖到了4S 店维修,4S 店的维修工说, 其实这车伤得并不严重; 他还向上司道了歉, 上司知道他家庭有变故, 拍着他的肩原谅了他。

朋友说, 这是一次奇妙的旅行, 那个背诵“阳光是金子”的小女孩, 还有那个解说天气的空姐, 似乎是刻意为他安排的, 他在万米高空, 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被她们在无意间“说服”了。 其实, 人生无论怎样阴云密布, 太阳永远都是存在的, 它就在我们的头顶, 在我们灵魂的高处。我们只要能穿越阴云的厚度, 就会迎来阳光满怀。

(选自《慧语》)

1. 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明白”“糊涂”

□符号

“糊涂”与“明白”是一对冤家, 如影随形, 相克相生。又常常互相换位, 演绎出不少故事。 比如这“揣着明白装糊涂”, 即是一例。梅兰芳创演的京剧《宇宙锋》中的主角赵艳容, 为抗秦二世纳她为妃, 父亲赵高逼婚, 不惜佯装疯癫, 借机在金銮殿上痛骂佞臣昏君, 居然如愿以偿。她在赵高、秦二世眼里是真疯, 在观众眼里则是装疯。梅大师惟妙惟肖的表演, 塑造了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典型形象, 令观众大快朵颐, 对大千世界也又长了一分见识。赵女其实有点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那位狂人, 头脑清醒着呢!

我上大学时, 正赶上批判反动学术文人的运动。在一个月只有两元助学金的拮据中, 我仍从旧书摊买下了一套十八本洋洋百万言的《胡适思想批判》, 为紧跟形势, 不落后于时代, 手不释卷。可是翻遍十八本书中近千篇文章, 竟找不到一篇是胡适的原文, 顶多也就是批判者引出被批判者的原文一两段。直到二十多年后, 胡适的著作内地公开出版, 才有缘得见“原汁原味”的胡适, 再加上读到如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类文章, 才终于如梦初醒, 认识上彻底翻了个个儿。这时才明白, 当年那“明白”实在是“揣着糊涂装明白”。自然那责任是不该全由不满二十岁的小青年来负的。

现如今, “揣着糊涂装明白”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事看来仍然不少。有的明明“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 却偏偏要装聋作哑, 讳莫如深, 闪烁其词, 神秘兮兮; 也有的明明远未弄清, 无法论定, 却硬要言之凿凿, 一口咬定, 做毋庸置疑状、理直气壮状。然而对于重事实、重历史、有阅历、有头脑的人们, 真用得上郑板桥的那句经典话:“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一说有人地地道道的火眼金睛, 任你怎么天花乱坠, “义正词严”, 铺天盖地, 连篇累牍, 还真难得让他糊涂; 一说人有时候“糊涂”一点, 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要什么时候都“洞若观火”“透彻洞察”。有时“糊涂”一点, “阿Q ”一点, 倒不失为自我解脱、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然而太多、太“大面积”, 则未必不是一种圆滑, 一种流弊, 一种悲哀。有些事明明你知我知大家知, 就是没人来捅穿那层窗户纸。捅窗户纸的人可是需要大智大勇的, 你看, 捅破“市场经济”窗户纸的顾准——今日备受尊崇的“吴市场”吴敬琏的老师与战友, 今天看来, 当年让他得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也是绰绰有余的。跟道破皇帝身上什么新衣也没穿的那个小孩一样, 不肯“揣着明白装糊涂”, 却要“揣着明白讲明白”, 乃是一种较真, 一种“迂腐”, 一种“懵懂”, 一种大无畏!

“糊涂”与“明白”, 让这个世界多元、多彩, 面对舞台“明白”“糊涂”的各色剧目, 人们以普通心态静观肃思, 是大有兴味与大获教益的。

(选自《工人日报》)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论点。

2. 用文中句子回答:作者当年“揣着糊涂装明白”的原因是什么?

3. 文章告诉我们, “明白”的标准是什么?

第12版-第14版

《好梦何必成真》

好梦不必成真(或:好梦不一定成真、好梦何必成真)

《枝头落花》

1.(1)它为花蕊挡风遮雨;(2)它不留恋枝头的繁华, 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3)它落而无憾, 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2. 不矛盾。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 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 才会有花果满枝的盛事, 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

《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束花》

1. “我”和女孩探望病人时, 误走入了一个小男孩的病房, 女孩把康乃馨放到小男孩病房的床头柜上, 并祝愿小男孩早日康复。2. 因为她大度与从容的做法, 使得小男孩的脸上充满了阳光,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高处有阳光》

1. 朋友是一个乐观向上、充满阳光的人。2. 文章通过叙述朋友的种种境遇, 特别是他的一次阳光旅行, 表现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从而阐明了我们每一个人, 不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 都要以阳光的心情来对待生活, 这样, 我们就会迎来阳光满怀的道理。

《“明白”“糊涂”》

1. 人生有时需要一点糊涂, 而社会更需要明白人。2. 这是作者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3. “明白”的标准是重事实、重历史、有阅历、有头脑、有大智大勇。


相关文章

  • 高考现代文阅读5
  • 3.概括有三种方法: ①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 ...查看


  •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1
  •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说]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 ...查看


  • 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5--现代文阅读
  •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5 现代文阅读 第三版块:现代文阅读(33分) 现代文阅读有33分,必考题是18分.我们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 ...查看


  • 阅读理解能力
  • 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 ...查看


  • 关羽崇拜阅读答案
  • 关羽崇拜 李国文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 ...查看


  • 高中科技类文本教学的经验
  • 高中科技类文本教学的经验 王梨烨 科技类文本的阅读理解是高考的必考题,历来是高三教学当中的重要专题.在长期的高中教学当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对这一问题的教学有了一定的积累.把我个人的经验展现给诸位同事,以共勉. 一 理解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 ...查看


  •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 ...查看


  • 记叙文文体常识
  • 记叙文文体常识: 1.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 3.表达方式: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外貌.神态.动作. 语言.心理.细节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 ...查看


  • 现代文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与鉴赏 第一部分(必做题)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考纲陈述: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 章思路:(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