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回族研究回族
——为中国回族学网创办而作
高发元教授
在不少人眼里,回族信教,不吃猪肉,会做生意,不讲理。显然是一个不完整、被扭曲的形象。近来,网络上对回族也多有诟病。回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也许通过对回族某些诟病的辨析,可有所了解。
网络上对回族人物的诟病多集中于清代后期回民起义领袖和民国时期的个别人物。清代后期,西北和云南回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回族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和革命斗争,毛泽东在他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其牺牲者为人民英雄。这无疑是正确的评价,也是最权威的评价,勿庸赘言。民国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情况较为复杂,随着日本的入侵,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主要矛盾。其间的回族人物有共产党员,有国民党员,有无党派人士,他们虽然政治主张各异,但都爱国,都守住了不当汉奸卖国贼的底线。如被诟病的马步芳,并非一无是处,他率军与日寇殊死战斗,上万人为国捐躯。
回族历来人才辈出,如古代杰出政治家赛典、沐英,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和伍儒,元大都(北京城)的设计者建筑学家也黑迭而丁,军事科学家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世界伟大航海家郑和,清官海瑞,思想家李贽,文学艺术家米芾、米友山父子、萨都拉、高克恭、丁鹤年、马锦、丁澎、改琦,为伊斯兰教中国化作出历史贡献的经学大师王岱與、马注、刘智、马德新、马联元,近代人民英雄杜文秀,抗日名将左宝贵,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青年马骏、郭隆真、刘清扬,抗日英雄马本斋等,灿若星辰,光耀中华。只是他们的回族身份鲜为社会所知,甚至回族许多人也不甚了了。
所谓回民起义建“伊斯兰国”、“杜文秀是卖国贼”。这两大罪名岂不说早已被罗尔纲、田汝康等著名汉族史学家所批驳,仅从二条史实也可看得明白。
其一,大理政权297名统属职官中,回族仅占13名,比例不到5%,文职36名内阁参军中回族占百分之十几。不难看出大理政权是一个各民族联合政权而不是伊斯兰国。
其二,杜文秀深谙历史,颇有自知之明,建立大理政权只称帅不称王。试想连王都不称,还建伊斯兰国?至于“杜文秀是卖国贼”的罪名,同样在几十年前就已被史学家们所澄清。卖国贼通常要签订卖国条约,要割地赔款。如袁世凯,李鸿章一类。既无条约,又不见割地赔款,杜文秀哪来的卖国?事实是杜文秀曾经怒斥过不怀好意的英国人,在大理政权危急时刻也没有乞求过外国势力,最后为了保全守城军民的生命而壮烈牺牲。回族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道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和民国的诞生。杜文秀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所谓“伊斯兰教反对科学”。这近乎让不了解伊斯兰教的人深信不疑。然而这是误解。把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是一种陈旧观念。宗教信仰并不妨碍对科学的追求,许多著名科学家本身就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就伊斯兰教而言如果反科学,那如何解释伊斯兰教对科学曾经的光辉绝唱。
如何解释我国前二部汉译《古兰经》均出自非穆斯林(汉族)之手。如何解释许多回族经学大师、著名阿訇和著名伊斯兰文化学者学贯中阿,博学多才。如何解释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回族伊斯兰经学大师马德新也是自然科学家。马德新从天方游学归来,用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撰写了五十多部伊斯兰教著作和《朝觐途记》、《寰宇述要》二部科学著作。《朝觐途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文献。《寰宇述要》是一部天文学著作。有研究自然科学史的学者考证,马德新是我国古代到国外研究自然科学并有著作传世的第一人。
所谓“沙甸建伊斯兰国”。人们也许不知道,这正是“文革”中酿成震惊中外的“沙甸事件”的重要起因。“沙甸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村庄被夷为废墟,虽然得到平反昭雪,但毕竟已造成创伤。个别人罔顾事实,故意炒作,无异于再把伤口撕开,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极不道德的。
党中央对“沙甸事件”的平反决定是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调查组成员有两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他们是无神论者,但作为学者,他们懂得对不同文明的尊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懂得维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那个所有宗教都被禁止的极左时期,精神可嘉,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所谓回族“信教而不入流”。言外之意是回族还没有认同中华文化。这显然是主观臆断。事实上回族在过去600多年形成时就已融入中华民族。汉语是国家主流用语,以儒学为主导的汉文化是国家主流文化,回族是较早通用汉语和掌握汉文化的民族之一。
在宋代即有回族先民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元皇庆三年(1314年),云南科举会试五个名额,色目人(回族)就占了2名,说明当时回族的汉文化水平已相当高。明清时期,回族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蔚然成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航海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回族不仅是汉文化的积极学习者和受益者,还是积极的宣传者。
回族和回族先民在经济文化交流的古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乌兹别克斯坦,在演讲中列举了北方古丝绸之路五位著名代表人物(张骞、玄奘、赛典赤、陈诚、伍儒)其中赛典赤、伍儒是回族,他们从北方丝绸之路而来,最后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天文学家。把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高潮的郑和下西洋的统帅、世界伟大航海家郑和也是回族。
民国时期,留学埃及回族学生,把我国的经典名著尤其是儒家代表作《论语》首次翻译介绍到阿拉伯世界。学成归来,为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在大学开办阿拉伯语和阿拉伯历史文化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阿拉伯外交人才,同时把《古兰经》以及《一千零一夜》等翻译介绍给国人。这批回族留埃学生被称为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著名回乡沙甸,人们只知其教门兴盛,而不知其政治和经济社会状况。沙甸现有人口万人。沙甸经济繁荣,工业年产值最高可达数十亿元。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自然地清真寺和到麦加朝觐的人就多了,不再为生活奔波而有时间和精力念经礼拜的人也多了。经济是沙甸兴盛的基础。而繁荣的经济来自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沙甸人对党和国家自然是感激不尽,哪有不入流之理?沙甸文化教育也十分发达。有清一代,出文官武将大小官吏55人,学士116人,其中进士48人。民国以来更是人才辈出。
改革开放近40年间,又涌现出一批对沙甸经济社会举足轻重的干部、企业家、学者、作家、诗人和书画家。今日沙甸已形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完整的基础国民教育体系,并在三十多年前就实现免费教育。民族兴旺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国民教育是沙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国民教育,在沙甸始终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沙甸的经堂教育也开办得很好。经堂教育是回族宗教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堂教育也开设部分国民教育课程,旨在培养爱国爱教的宣教人才和有知识有信仰的劳动者。沙甸的人才队伍包括干部、文化人、企业家和宗教人士。他们是沙甸的中间力量,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国爱教信念。沙甸区委下设党总支和支部10个,有数百名中共党员。区公所下设11个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沙甸区委对沙甸实行全面的领导。区委和区公所通过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对清真寺和有关宗教活动进行管理。这就是沙甸,这就是有人鼓噪的那个“伊斯兰国”。沙甸是回族的一个缩影。
回族在600多年前就已融入中华民族而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回族地区始终有党的领导;同全国一样实行国民教育。离开决定回族地区社会走向的这三大基本事实,孤立地审视回族地区的伊斯兰教,只会是误判误导。把回族地区想象成法外之地,并“向伊斯兰回归向阿拉伯回归”,是十分荒唐可笑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巨变,回族地区也不例外。当前回族地区的主要问题不是被政治化的宗教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即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其次是经济社会如何协调发展,伊斯兰教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
“回族不讲理”,这是从有关回族的“事件”中得出的一种看法。回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脾气”,如:“宁可吃亏,不可受气”,有时发生民事纠纷会做出不冷静的反应,导致“先有理后无理”,给人留下不讲理的印象。其实回族是很讲道理的。回族有一套源自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如:视爱国为信仰的一部分,在国家生死存亡或重要历史转折关头,都会有回族的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敢当时代的弄潮儿。
回族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此孙中山赞赏有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通晓法文的回族青年军官马毓宝代表中国赴法作战,屡立军功,不幸牺牲,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赢得了荣誉,孙中山书挽联“黄胄光荣”,黎元洪挽以“邦家之光”。抗日战争中,回族自发的在全国和许多地方成立抗日组织,宣传动员回族群众参加抗日战争。无论正面战场或游击战场都有回族将士杀敌的身影。以马本斋为代表的多支回民支队让日寇闻风丧胆。马本斋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面对日寇的威胁利诱,正气凛然,绝食而亡,气节堪比文天祥。回族经商讲诚信,视不义之财为“哈拉姆”(非法);做好事忌张扬,“左手做的好事不让右手知道”;回族生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寺食品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惠及各民族消费者。回族追求“两世吉庆”,活着要过好日子,归真了要进天堂;要过好日子就必须勤奋而不懒惰,要进天堂就必须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回族奉行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中庸”和“中道”思想,于国家讲和平,于社会讲和谐,于家庭讲和睦,于婚姻讲责任,尤其是男人的责任。回族丧葬极为简朴,按伊斯兰教规,穆斯林去世,无论国王与臣子、贵族与平民、富翁与乞丐,都是三层白布裹身,无任何陪葬品。这不仅仅是节约,更重要的是平等,平等是伊斯兰教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活着要平等,归真了也不忘平等,不懈的追求,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当然对盗墓贼只会是遗憾。
回族人口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一,对国家的贡献却是超常的。然而,这并不为社会所知,在社会视野里回族不是民族的回族而是只有宗教信仰的回族,而且是宗教信仰也被歪曲了的民族。所以,回族的社会形象不完整,被扭曲。网络上对回族的诟病,有偏见,也有无知,多半是无知。偏见可怕,有时无知更可怕。无知一旦被偏见裹胁,就会给国家、社会或个人造成危害。“沙甸事件”就是典型例证,带有偏见的所谓“沙甸建伊斯兰国”的谣传居然大行其道而骗了很多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形象关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也关乎国家形象。当今网络谣言比比皆是,偏见成为时髦,民族宗教乃至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也成为诟病对象。因此,在全社会开展普及民族宗教知识的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教育,无疑是医治良方。有鉴于此,从民族团结出发,有必要从历史到现实,经济到社会,宗教生活到世俗生活等方面全面宣传回族文化,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回族展示给社会。这是创办中国回族学网的一大动因。
回族源于唐代,形成于元末明初,由域外来华穆斯林与汉族等民族融合而成;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擅长经商;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各地。回族不仅有自己的族源,还有同样作为民族必须有的文化——回族文化。回族文化不等同于汉文化,也不等同于伊斯兰文化,也不是这两者的简单相加。回族文化是以汉文化为生存土壤,以伊斯兰信仰为终极价值取向的新型文化。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同为体系完备,高度发展的文化,它们有许多共通之处。
源于这两种文化的回族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极强,所以回族千百年与汉族等民族杂居,既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能跟上社会主流。通用汉语文是回族形成的主要标志,也是回族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的关键所在。回族有自己的族源和自己的文化,所以回族不是汉族,也不是阿拉伯民族,回族就是回族。回族继承了先民的伊斯兰信仰传统,并以婚姻家庭为纽带传承,所以回族是穆斯林民族。回族无疑是人类学民回族源于唐代,形成于元末明初,由域外来华穆斯林与汉族等民族融合而成;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擅长经商;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各地。回族不仅有自己的族源,还有同样作为民族必须有的文化——回族文化。
回族文化不等同于汉文化,也不等同于伊斯兰文化,也不是这两者的简单相加。回族文化是以汉文化为生存土壤,以伊斯兰信仰为终极价值取向的新型文化。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同为体系完备,高度发展的文化,它们有许多共通之处。源于这两种文化的回族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极强,所以回族千百年与汉族等民族杂居,既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能跟上社会主流。通用汉语文是回族形成的主要标志,也是回族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的关键所在。回族有自己的族源和自己的文化,所以回族不是汉族,也不是阿拉伯民族,回族就是回族。回族继承了先民的伊斯兰信仰传统,并以婚姻家庭为纽带传承,所以回族是穆斯林民族。
回族无疑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民族形成,民族语言,民族关系,民族与宗教,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重要命题的珍贵个案。我国回族学研究始于明清时期回族先贤的“以儒诠经”。“以儒诠经”用中国人熟悉的汉语文和儒家思想诠释伊斯兰教,从学术层面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民国时期的回族学研究曾为国家振兴,民族解放,救亡图存鼓与呼。改革开放以来的回族学研究发展迅速,全面展开,成果累累,涌现出大批学者,大批研究刊物,大批研究组织和研究机构,已进入有成果,有队伍、有刊物、有组织、有机构、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有望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一门显学。当下,影响深远,沿线穆斯林人口众多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回族学研究和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创新回族学研究,加快回族学学科建设,这是创办中国回族学网的又一动因。
中国回族学网应运而生,是回族学发展的需要。办好中国回族学网,要坚持正确导向,守规矩,不添乱;兼容并蓄,改革创新,办出特色。中国回族学网作为创新回族学研究的平台和全面展示回族文化的窗口,将以弘扬回族文化为己任,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来源:中国回族学网
了解回族研究回族
——为中国回族学网创办而作
高发元教授
在不少人眼里,回族信教,不吃猪肉,会做生意,不讲理。显然是一个不完整、被扭曲的形象。近来,网络上对回族也多有诟病。回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也许通过对回族某些诟病的辨析,可有所了解。
网络上对回族人物的诟病多集中于清代后期回民起义领袖和民国时期的个别人物。清代后期,西北和云南回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回族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和革命斗争,毛泽东在他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其牺牲者为人民英雄。这无疑是正确的评价,也是最权威的评价,勿庸赘言。民国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情况较为复杂,随着日本的入侵,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主要矛盾。其间的回族人物有共产党员,有国民党员,有无党派人士,他们虽然政治主张各异,但都爱国,都守住了不当汉奸卖国贼的底线。如被诟病的马步芳,并非一无是处,他率军与日寇殊死战斗,上万人为国捐躯。
回族历来人才辈出,如古代杰出政治家赛典、沐英,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和伍儒,元大都(北京城)的设计者建筑学家也黑迭而丁,军事科学家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世界伟大航海家郑和,清官海瑞,思想家李贽,文学艺术家米芾、米友山父子、萨都拉、高克恭、丁鹤年、马锦、丁澎、改琦,为伊斯兰教中国化作出历史贡献的经学大师王岱與、马注、刘智、马德新、马联元,近代人民英雄杜文秀,抗日名将左宝贵,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青年马骏、郭隆真、刘清扬,抗日英雄马本斋等,灿若星辰,光耀中华。只是他们的回族身份鲜为社会所知,甚至回族许多人也不甚了了。
所谓回民起义建“伊斯兰国”、“杜文秀是卖国贼”。这两大罪名岂不说早已被罗尔纲、田汝康等著名汉族史学家所批驳,仅从二条史实也可看得明白。
其一,大理政权297名统属职官中,回族仅占13名,比例不到5%,文职36名内阁参军中回族占百分之十几。不难看出大理政权是一个各民族联合政权而不是伊斯兰国。
其二,杜文秀深谙历史,颇有自知之明,建立大理政权只称帅不称王。试想连王都不称,还建伊斯兰国?至于“杜文秀是卖国贼”的罪名,同样在几十年前就已被史学家们所澄清。卖国贼通常要签订卖国条约,要割地赔款。如袁世凯,李鸿章一类。既无条约,又不见割地赔款,杜文秀哪来的卖国?事实是杜文秀曾经怒斥过不怀好意的英国人,在大理政权危急时刻也没有乞求过外国势力,最后为了保全守城军民的生命而壮烈牺牲。回族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道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和民国的诞生。杜文秀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所谓“伊斯兰教反对科学”。这近乎让不了解伊斯兰教的人深信不疑。然而这是误解。把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是一种陈旧观念。宗教信仰并不妨碍对科学的追求,许多著名科学家本身就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就伊斯兰教而言如果反科学,那如何解释伊斯兰教对科学曾经的光辉绝唱。
如何解释我国前二部汉译《古兰经》均出自非穆斯林(汉族)之手。如何解释许多回族经学大师、著名阿訇和著名伊斯兰文化学者学贯中阿,博学多才。如何解释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回族伊斯兰经学大师马德新也是自然科学家。马德新从天方游学归来,用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撰写了五十多部伊斯兰教著作和《朝觐途记》、《寰宇述要》二部科学著作。《朝觐途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文献。《寰宇述要》是一部天文学著作。有研究自然科学史的学者考证,马德新是我国古代到国外研究自然科学并有著作传世的第一人。
所谓“沙甸建伊斯兰国”。人们也许不知道,这正是“文革”中酿成震惊中外的“沙甸事件”的重要起因。“沙甸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村庄被夷为废墟,虽然得到平反昭雪,但毕竟已造成创伤。个别人罔顾事实,故意炒作,无异于再把伤口撕开,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极不道德的。
党中央对“沙甸事件”的平反决定是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调查组成员有两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他们是无神论者,但作为学者,他们懂得对不同文明的尊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懂得维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那个所有宗教都被禁止的极左时期,精神可嘉,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所谓回族“信教而不入流”。言外之意是回族还没有认同中华文化。这显然是主观臆断。事实上回族在过去600多年形成时就已融入中华民族。汉语是国家主流用语,以儒学为主导的汉文化是国家主流文化,回族是较早通用汉语和掌握汉文化的民族之一。
在宋代即有回族先民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元皇庆三年(1314年),云南科举会试五个名额,色目人(回族)就占了2名,说明当时回族的汉文化水平已相当高。明清时期,回族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蔚然成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航海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回族不仅是汉文化的积极学习者和受益者,还是积极的宣传者。
回族和回族先民在经济文化交流的古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乌兹别克斯坦,在演讲中列举了北方古丝绸之路五位著名代表人物(张骞、玄奘、赛典赤、陈诚、伍儒)其中赛典赤、伍儒是回族,他们从北方丝绸之路而来,最后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天文学家。把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高潮的郑和下西洋的统帅、世界伟大航海家郑和也是回族。
民国时期,留学埃及回族学生,把我国的经典名著尤其是儒家代表作《论语》首次翻译介绍到阿拉伯世界。学成归来,为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在大学开办阿拉伯语和阿拉伯历史文化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阿拉伯外交人才,同时把《古兰经》以及《一千零一夜》等翻译介绍给国人。这批回族留埃学生被称为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著名回乡沙甸,人们只知其教门兴盛,而不知其政治和经济社会状况。沙甸现有人口万人。沙甸经济繁荣,工业年产值最高可达数十亿元。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自然地清真寺和到麦加朝觐的人就多了,不再为生活奔波而有时间和精力念经礼拜的人也多了。经济是沙甸兴盛的基础。而繁荣的经济来自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沙甸人对党和国家自然是感激不尽,哪有不入流之理?沙甸文化教育也十分发达。有清一代,出文官武将大小官吏55人,学士116人,其中进士48人。民国以来更是人才辈出。
改革开放近40年间,又涌现出一批对沙甸经济社会举足轻重的干部、企业家、学者、作家、诗人和书画家。今日沙甸已形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完整的基础国民教育体系,并在三十多年前就实现免费教育。民族兴旺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国民教育是沙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国民教育,在沙甸始终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沙甸的经堂教育也开办得很好。经堂教育是回族宗教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堂教育也开设部分国民教育课程,旨在培养爱国爱教的宣教人才和有知识有信仰的劳动者。沙甸的人才队伍包括干部、文化人、企业家和宗教人士。他们是沙甸的中间力量,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国爱教信念。沙甸区委下设党总支和支部10个,有数百名中共党员。区公所下设11个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沙甸区委对沙甸实行全面的领导。区委和区公所通过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对清真寺和有关宗教活动进行管理。这就是沙甸,这就是有人鼓噪的那个“伊斯兰国”。沙甸是回族的一个缩影。
回族在600多年前就已融入中华民族而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回族地区始终有党的领导;同全国一样实行国民教育。离开决定回族地区社会走向的这三大基本事实,孤立地审视回族地区的伊斯兰教,只会是误判误导。把回族地区想象成法外之地,并“向伊斯兰回归向阿拉伯回归”,是十分荒唐可笑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巨变,回族地区也不例外。当前回族地区的主要问题不是被政治化的宗教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即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其次是经济社会如何协调发展,伊斯兰教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
“回族不讲理”,这是从有关回族的“事件”中得出的一种看法。回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脾气”,如:“宁可吃亏,不可受气”,有时发生民事纠纷会做出不冷静的反应,导致“先有理后无理”,给人留下不讲理的印象。其实回族是很讲道理的。回族有一套源自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如:视爱国为信仰的一部分,在国家生死存亡或重要历史转折关头,都会有回族的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敢当时代的弄潮儿。
回族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此孙中山赞赏有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通晓法文的回族青年军官马毓宝代表中国赴法作战,屡立军功,不幸牺牲,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赢得了荣誉,孙中山书挽联“黄胄光荣”,黎元洪挽以“邦家之光”。抗日战争中,回族自发的在全国和许多地方成立抗日组织,宣传动员回族群众参加抗日战争。无论正面战场或游击战场都有回族将士杀敌的身影。以马本斋为代表的多支回民支队让日寇闻风丧胆。马本斋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面对日寇的威胁利诱,正气凛然,绝食而亡,气节堪比文天祥。回族经商讲诚信,视不义之财为“哈拉姆”(非法);做好事忌张扬,“左手做的好事不让右手知道”;回族生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寺食品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惠及各民族消费者。回族追求“两世吉庆”,活着要过好日子,归真了要进天堂;要过好日子就必须勤奋而不懒惰,要进天堂就必须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回族奉行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中庸”和“中道”思想,于国家讲和平,于社会讲和谐,于家庭讲和睦,于婚姻讲责任,尤其是男人的责任。回族丧葬极为简朴,按伊斯兰教规,穆斯林去世,无论国王与臣子、贵族与平民、富翁与乞丐,都是三层白布裹身,无任何陪葬品。这不仅仅是节约,更重要的是平等,平等是伊斯兰教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活着要平等,归真了也不忘平等,不懈的追求,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当然对盗墓贼只会是遗憾。
回族人口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一,对国家的贡献却是超常的。然而,这并不为社会所知,在社会视野里回族不是民族的回族而是只有宗教信仰的回族,而且是宗教信仰也被歪曲了的民族。所以,回族的社会形象不完整,被扭曲。网络上对回族的诟病,有偏见,也有无知,多半是无知。偏见可怕,有时无知更可怕。无知一旦被偏见裹胁,就会给国家、社会或个人造成危害。“沙甸事件”就是典型例证,带有偏见的所谓“沙甸建伊斯兰国”的谣传居然大行其道而骗了很多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形象关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也关乎国家形象。当今网络谣言比比皆是,偏见成为时髦,民族宗教乃至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也成为诟病对象。因此,在全社会开展普及民族宗教知识的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教育,无疑是医治良方。有鉴于此,从民族团结出发,有必要从历史到现实,经济到社会,宗教生活到世俗生活等方面全面宣传回族文化,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回族展示给社会。这是创办中国回族学网的一大动因。
回族源于唐代,形成于元末明初,由域外来华穆斯林与汉族等民族融合而成;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擅长经商;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各地。回族不仅有自己的族源,还有同样作为民族必须有的文化——回族文化。回族文化不等同于汉文化,也不等同于伊斯兰文化,也不是这两者的简单相加。回族文化是以汉文化为生存土壤,以伊斯兰信仰为终极价值取向的新型文化。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同为体系完备,高度发展的文化,它们有许多共通之处。
源于这两种文化的回族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极强,所以回族千百年与汉族等民族杂居,既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能跟上社会主流。通用汉语文是回族形成的主要标志,也是回族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的关键所在。回族有自己的族源和自己的文化,所以回族不是汉族,也不是阿拉伯民族,回族就是回族。回族继承了先民的伊斯兰信仰传统,并以婚姻家庭为纽带传承,所以回族是穆斯林民族。回族无疑是人类学民回族源于唐代,形成于元末明初,由域外来华穆斯林与汉族等民族融合而成;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擅长经商;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各地。回族不仅有自己的族源,还有同样作为民族必须有的文化——回族文化。
回族文化不等同于汉文化,也不等同于伊斯兰文化,也不是这两者的简单相加。回族文化是以汉文化为生存土壤,以伊斯兰信仰为终极价值取向的新型文化。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同为体系完备,高度发展的文化,它们有许多共通之处。源于这两种文化的回族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极强,所以回族千百年与汉族等民族杂居,既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能跟上社会主流。通用汉语文是回族形成的主要标志,也是回族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的关键所在。回族有自己的族源和自己的文化,所以回族不是汉族,也不是阿拉伯民族,回族就是回族。回族继承了先民的伊斯兰信仰传统,并以婚姻家庭为纽带传承,所以回族是穆斯林民族。
回族无疑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民族形成,民族语言,民族关系,民族与宗教,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重要命题的珍贵个案。我国回族学研究始于明清时期回族先贤的“以儒诠经”。“以儒诠经”用中国人熟悉的汉语文和儒家思想诠释伊斯兰教,从学术层面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民国时期的回族学研究曾为国家振兴,民族解放,救亡图存鼓与呼。改革开放以来的回族学研究发展迅速,全面展开,成果累累,涌现出大批学者,大批研究刊物,大批研究组织和研究机构,已进入有成果,有队伍、有刊物、有组织、有机构、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有望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一门显学。当下,影响深远,沿线穆斯林人口众多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回族学研究和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创新回族学研究,加快回族学学科建设,这是创办中国回族学网的又一动因。
中国回族学网应运而生,是回族学发展的需要。办好中国回族学网,要坚持正确导向,守规矩,不添乱;兼容并蓄,改革创新,办出特色。中国回族学网作为创新回族学研究的平台和全面展示回族文化的窗口,将以弘扬回族文化为己任,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来源:中国回族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