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网上试题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 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C. 货币局制度 D. 无法定货币安排
13. 欧洲经济区(EFA)与欧洲联盟相比,区内没有( )。 A. 共同的外贸政策 B. 共同农业政策 C. 共同的货币政策 D. 四大流通便利 14. 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A. 战后欧洲、日本发展迅速,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B. 战后美国一直倡导和维持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C. 美、加、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
2. 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3.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而使落后国家失去了发展经济的机遇。
4. 生产力,或称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5.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6. 哈佛大学的多国企业研究中心坚持必须在7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能算是跨国公司。
7. 德国模式的实质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
8. 特别提款权由5种主要西方货币组成定价,因而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
9.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10. APEC的建立,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机构已由基本属于民间性协商机构向官方的政策协调和协调机构过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经济全球化: 2. 垂直型直接投资: 3. 保护贸易政策: 4. 关税同盟: 5. 汇率目标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 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 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
休克疗法,本来是医学上的治疗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创造性地将其用于经济改革实践中。指通过实施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厉经济措施。后来成为转型国家实行激进改革的纲领,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980s年代末期,萨克斯被波兰等东欧国家聘为政府经济顾问,这些国家面临反危机和经济转轨的双重任务。萨克斯决定把他在玻利维亚的经验应用到东欧。1992年初俄罗斯经济转轨时也聘请萨克斯担任政府经济顾问,推行“休克疗法”。 曾任波兰第一副总理、财政部长(1994-1997年),被称为波兰改革的总设计师的科勒德克认为,人为的“休克疗法”
并未带来经济增长的奇迹,波兰的成功来自抛弃了“休克疗法”,而非相反。另外,匈牙利、爱沙尼亚、亚美尼亚、立陶宛、捷克等对转轨第一阶段效果不满意的国家,纷纷抛弃“休克疗法”而转向渐进改革。这些国家经过1990-1993年的负增长,1994年以后开始步入回升轨道并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 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
A.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B.本国的就业结构 C.本国的经济状况。 D.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12.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
A.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 B.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
C.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13. 特别提款权是( )在第二次美元危机时创造的储备资产。 A. 世界银行 B. 本国中央银行 C. 国际金融公司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4. 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 )。
A. 社会发展的需要 B. 经济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 C. 生产国际化的要求 D. 规避金融管制
15. 下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16. 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 )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A. 美国模式 B. 日本模式 C. 法国模式 D. 德国模式 17. 产业组织政策包括相互配套的两方面政策,即( )。 A. 反垄断政策 B. 产业合理化政策 C. 经济计划化 D. 产业结构政策
18. 1970s年代发达国家产生“停滞膨胀”的根本原因主要有( )。 A. 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
B. 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C.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D. 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19.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明显成绩,同其选择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其中的发展模式有( )。
A. 中东模式 B. 雁形模式 C.东亚模式 D. 拉美模式
20. 波兰、匈牙利分别是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两种转轨战略的典型,它们的不同特点主要有( )。 A. 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 B. 价格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C. 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 D. 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1.在19世纪末20世纪,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的一统天下。
3.. 北美自由贸易区兼顾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的优点,这两种分工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贸易发展的条件。
4.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5.需要指出的是,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就意味着完全的自由。
6.关税减让原则规定:缔约国在与贸易相关的事项中相互之间不得有任何歧视。 7. 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输出通货膨胀并获取了大量的铸币税。 8.新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焦点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
9. 日本政府强调工厂与企业的区分,为破解“马歇尔两难问题”提高了重要的理论思路。
10. 就东欧国家而言,“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世界市场: 2.横向跨国并购: 3.自由贸易政策: 4.特别提款权:
5.出口导向型战略: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2. 何谓“特里芬两难”?
3.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挑战? 五、论述题(本题共15分)
分别论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市场经济的模式,并比较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世界经济概论》(一)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1分)。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1分);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1分)。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2.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2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寡头垄断力量(1分)。
3. 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1分),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1分),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1分)。
4.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1分)。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1分),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1分)。 5. 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为外向型发展战略(1分),其主要特点是一国以大量的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整体或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WTO的宗旨是:(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1分);(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1分);(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1分);(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2分)。
2. 答:特里芬两难指美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1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
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2分);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1分)。
3. 答:战后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国家主权日益受到挑战(1分)。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以下每要点1分):(1)跨国公司的侵蚀;(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限制;(3)国际经济组织的替代;(4)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美国模式: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展开分析,每小点3分,共9分。
(2)举出一种模式认为它更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意义,简单写明原因,共6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 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C. 货币局制度 D. 无法定货币安排
13. 欧洲经济区(EFA)与欧洲联盟相比,区内没有( )。
A. 共同的外贸政策 B. 共同农业政策 C. 共同的货币政策 D. 四大流通便利 14. 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A. 战后欧洲、日本发展迅速,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B. 战后美国一直倡导和维持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C. 美、加、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
D. 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用差别待遇对付外部竞争
15. 战后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协调的领域日益广泛,几乎涉及经济的所有部门和领域,主要有( )。A. 国际贸易政策协调 B. 汇率政策协调 C.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D. 国家发展政策协调 16. 发达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是( )。 A. 保障经济运行环境 B. 实现四大经济运行目标 C. 规范市场行为 D. 为国有经济扫清障碍
17. 8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 )。 A.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B. 放松商品价格管制 C. 金融自由化 D. 产业结构的调整
18. 自然和社会条件都比较优越,其资金、人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都适于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是( A. 石油生产国 B. 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C.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D. 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
19. 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激进改革,主要原因有( )。 A. 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经在俄罗斯达成社会共识 B. 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
C. 尽快摧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
D. 叶利钦等人只不过是承袭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设想 20. 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 A. 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
B. 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
。 )
C. 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D. 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1.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2. 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3.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而使落后国家失去了发展经济的机遇。
4. 生产力,或称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5.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6. 哈佛大学的多国企业研究中心坚持必须在7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能算是跨国公司。
7. 德国模式的实质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
8. 特别提款权由5种主要西方货币组成定价,因而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
9.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10. APEC的建立,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机构已由基本属于民间性协商机构向官方的政策协调和协调机构过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经济全球化: 2. 垂直型直接投资: 3. 保护贸易政策: 4. 关税同盟: 5. 汇率目标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 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 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世界经济概论》(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济全球化:就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1分),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2分)。
2.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1分),一般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1分),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1分)。
3.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2分);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分)。
4. 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1分),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1分)。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1分)。
5. 汇率目标区:英国学者威廉姆逊等人提出的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方案(1分),指通过协商规定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的目标幅度,幅度可达10%,当汇率波动超越目标区里,就实行干预(1分)。其旨在既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又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1分);(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2分);(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1分);(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分)。
2. 答:(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每要点1分)。
3. 答: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开始凸现(1分):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1分)。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1分);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1分)。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1分)。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评分标准:
只答要点最多得9分(每要点1.5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 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 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 A.营业规模 B.经营环境 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B. 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C. 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D. 投资周期长、风险大 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 A.全面性和世界性
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 A.对外贸易总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11.米德冲突发生在( )。
A. 固定汇率制度下 B. 浮动汇率制度下 C. 任何汇率安排下 D.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
12.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 A.投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B.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C.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D.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13. 以下组织形式中,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是( )。 A. 自由贸易区 B. 经济联盟 C. 共同市场 D. 关贸总协定 14. 发展中国家之间一体化组织的失败或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 A. 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雷同
B. 难以就实施共同工业计划达成分工协作 C. 畸形产业结构难以迅速纠正
D.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15. 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多种,其中( )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A. 美国模式 B. 日本模式 C. 法国模式 D. 德国模式
16. 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其影响在美国也表现的最为突出,主要有( )。 A. 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 B. 促进了制度创新
C. 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D. 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发展规律 17. 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 )。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融入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明显的收益 C. 增长或发展的竞争迫使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 D. 发达国家的积极帮助和引诱
18. 经过10多年的转轨,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主要表现为(A. 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 C. 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D. 经过了“休克疗法”,经济体制已起死回生 2.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
A. 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 B. 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C.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D. 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0. 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主要表现在(A. 加入APEC并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 B. 倡导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C. 参加亚欧合作会议
D. 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 )。
1. 世贸组织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2. 发达国家及其他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中,推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是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3. 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优化。
4. 垂直型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
5. 所谓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6. WTO将进一步拓展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和管辖范围,强化制度约束,提高处理贸易争端的能力。 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一是固定汇率制,二是政府干预制。 8.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原则是自由企业制度和平等竞争原则。
9. 欧洲联盟包括欧洲政治联盟和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两部分,它大大扩展了欧共体的活动领域,也赋予了欧共体的结构和决策体制以新的特征。
10. 就东欧国家而言,“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跨国公司: 2.保护贸易政策: 3.进口替代型战略: 4.混合跨国并购: 5.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表现。 2. 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类型?
3. 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试选取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
世界经济概论》(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1分),对于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2分)。
2.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2分);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分)。
3.进口替代型战略: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内向型发展战略(1分),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本地区)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1分),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外国经济依附性的目的(1分)。
4.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1分),目的在于减少单一行业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1分),增加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整体实力(1分)。
5.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是以经典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的(1分)。因此,在经济运行中一贯强调自由竞争、自由放任(1分),主张经济活动依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自发地运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前提下,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每要点1分)
2. 答:(1)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1分)。(2)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也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1分)。(3)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1分)。(4)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2分)。
3. 答: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分)。(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位不断上升(2分)。(3)综合国力日益增强(1分)。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古典分工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和相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自然资源禀赋论;
(2)现代分工理论: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分工论,协议分工理论,重叠需求国际分工理论。(以上每一理论1分,共7分)。
(3)任选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8分。如果只写要点而不进行论述最高得4分。
概论》试题(四)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1.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 2.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分工完全专业化。
3. 国际直接投资以获取股息、债息为主要目的,而不谋求对企业的控制权。 4. 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只要跨越国界,都应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计价。
5. 《牙买加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制。
6. 北美自由贸易区兼顾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的优点,这两种分工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贸易发展的条件。
7. 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8.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垄断企业之间的国际联合。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资本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参与。 10.“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协议国际分工: 2. 全球经营策略: 3. 结构性通货膨胀: 4. 广场协议: 5. 长波理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 2. 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 3. 区域货币合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五、论述题(本题共15分)
分析评价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你认为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吸引外资战略调整有何意义?
《世界经济概论》(四)参考答案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协议国际分工: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是指两国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相近的情况下(1分),通过相互达成协议分别专门生产其中的一种产品(1分),以实现规模经济,造成国际分工。该理论认为,两国不存在比较优势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1分)。
2. 全球经营策略:是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要求(1分),在其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所制订与实施的具体策略和手段(1分)。全球经营策略包括,所有权选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内财务链与转移价格、研究与开发等四个方面的策略(1分),是跨国公司实行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3. 结构性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解释“滞胀”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体制内发展不平衡(1分),发展较快的部门便会形成劳动力供应紧张,引起物价的急剧上涨(1分);而发展不快的部门因失业的劳动力不易转移,成为社会上的失业人口,因而使社会出现高物价与高失业并存的停滞膨胀现象(1分)。
4. 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西德、法5国财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1分)。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1分)。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到1988年,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1分)。
5. 长波理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波动理论(1分)。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存在着50年左右的长周期,这种长期波动是由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中某些内生因素(技术创新)引起的(1分)。长波理论所涉及的经济周期一般长达50至60年,能较好地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进行经济预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四点内容(1分):(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1分);(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1分);(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1分);(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1分)。
2. 答: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今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软化”(1分)。所谓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2分);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2分)。
3. 答: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是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1分)。最优货币区应该是由那些彼此间的商品、劳动力以及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也比较协调的国家所组成的独立货币区(1分)。这里所说的“最优”,是指区内国家通过协调各自的货币、财政政策和对区外货币的汇率浮动,达到区内国家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1分)。总的来说,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包括要素自由流动、汇率统一以及经济政策协调这三方面的内容(1分)。最优货币区的成员国,必须放弃一定的政策自主性(1分)。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三方面优势的整合:所有权优势、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个转移途径、区位优势。(以上三方面分别论述,各3分共9分,只写要点最多得5分)。
(2)联系中国“现阶段吸引外资战略调整”的实际,分析论述,6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五)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当每个国家的厂商都追求本国的代表性需求时,国际贸易就不可能发生。
3.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目前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已远远超过了投向发达国际的资本。
4.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
5. 结构学说认为,各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世界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6.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贸易规模扩大,称为贸易创造效应。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得国民经济更加平稳地运行,减轻了危机、减少了失业,因而是为全社会的利益服务的。
8. 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9. 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特征之一,是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并存。
10. 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曾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能否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的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国际经济一体化:
2. 国际直接投资:
3. 特别提款权:
4. 广场协议:
5. 二元经济模型: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
2. 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 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试选取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
《世界经济概论》(五)参考答案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1分)通过某种协定或条约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1分)。一体化所表达的是各国经济在内在体制上的统一(1分),而经济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范围上的扩大(1分)。
2.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投资为媒介(1分),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1分),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1分),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1分)。
3.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2分)。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1分),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1分)。
4. 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西德、法5国财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1分)。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2分)。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到1988年,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1分)。
5. 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一个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分)。该模型认为,不发达国家存在两种经济部门:一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1分)。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传统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1分)。二元经济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将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分)。
四、简答题(本题15分)
1. 答: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2分)。(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2分)。(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1分)。
2. 答:(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每要点1分)
3. 答: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1分)。然而,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1分),反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1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1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1分)。政治上的不稳定又反过来使经济进一步恶化。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古典分工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和相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自然资源禀赋论;
(2)现代分工理论: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分工论,协议分工理论,重叠需求国际分工理论。(以上每一理论1分,共7分)。
(3)任选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8分。如果只写要点而不进行论述最高得4分。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
(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
(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包括的内容更丰富,它除了收入水平的变动,还涉及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变动。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是指国家境内投资的生产资源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这两个概念都是衡量一国一年内经济总量变动的指标,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国家国土范围内的生产总量,其中包括外国投资者在一个国家的投资所生产的产品价值;而后者是一个国家居民投资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包括他们在境外的投资所生产的产品价值。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劳动的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谓具体劳动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它体现在某种劳动的特殊目的、使用的特殊工具、以特定的操作方法作用于特殊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等诸方面。可以说具体的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它体现着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支出。这种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因而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包含在商品之中,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同样,由它决定的商品二因素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并与商品的二因素联系起来是马克思的贡献,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规律及其体现的矛盾。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在一年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公式可写为:
长期内,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在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比重增大和可变资本的比重相对减少,一定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趋于减少。由于剩余价值是社会总资本中可变资本带来的,可变资本比重的下降,使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因而减少。这就造成平均利润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竞争、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结果却使得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是:
(1)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2)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
(3)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并存;
(4)社会的阶级矛盾。
这些矛盾的加深说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比较说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这种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可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这种方法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从资本家对雇用工人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提高剩余价值率。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反过来又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主要方法。
2、论述我国国有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我国国有经济虽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的特征,但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是:政企不分,企业负盈不负亏;国家和企业管理者缺乏约束机制,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经济范围过宽、战线太长、资金分散,不容易提高经济实力;分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影响经效率,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为此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作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从而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比较灵敏地调整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向。
(2)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明晰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注重国有资产的经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3)有效地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发挥作用,培育竞争、有序的市场。
(4)处理好长远规划和短期调整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战略目标,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布局进行统筹安排。
(5)在分配制度上,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材料分析题(16分)
以上数据显示了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首先,该城市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全民所有制职工基本上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在该城市中这部分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左右,表明处于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的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各类收入均没有超过总收入的18%,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小。
其次,从1998到1999年的变化来看,按劳分配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仅一年内就下降了14.3%;与此相反,其它各种分配方式的比重都有增长。
第三,在居民收入的来源中,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所占比重比不上其他收入,但是增长速度最快。从1998年到1999年,该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就增长了50%。
该城市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的变革。之所以产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原因就在于:
(1)在改革过程中,该城市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并没有在市场化中放弃或失去它的主体地位。
(2)随着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分配形式、分配渠道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使得居民能够把闲散资金以投资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居民能够通过各种投资活动获得收入,形成居民个人按资产分配方式。
总之,该城市的分配制度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正朝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向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已见成效。
《世界经济概论》网上试题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 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C. 货币局制度 D. 无法定货币安排
13. 欧洲经济区(EFA)与欧洲联盟相比,区内没有( )。 A. 共同的外贸政策 B. 共同农业政策 C. 共同的货币政策 D. 四大流通便利 14. 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A. 战后欧洲、日本发展迅速,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B. 战后美国一直倡导和维持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C. 美、加、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
2. 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3.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而使落后国家失去了发展经济的机遇。
4. 生产力,或称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5.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6. 哈佛大学的多国企业研究中心坚持必须在7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能算是跨国公司。
7. 德国模式的实质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
8. 特别提款权由5种主要西方货币组成定价,因而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
9.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10. APEC的建立,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机构已由基本属于民间性协商机构向官方的政策协调和协调机构过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经济全球化: 2. 垂直型直接投资: 3. 保护贸易政策: 4. 关税同盟: 5. 汇率目标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 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 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
休克疗法,本来是医学上的治疗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创造性地将其用于经济改革实践中。指通过实施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厉经济措施。后来成为转型国家实行激进改革的纲领,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980s年代末期,萨克斯被波兰等东欧国家聘为政府经济顾问,这些国家面临反危机和经济转轨的双重任务。萨克斯决定把他在玻利维亚的经验应用到东欧。1992年初俄罗斯经济转轨时也聘请萨克斯担任政府经济顾问,推行“休克疗法”。 曾任波兰第一副总理、财政部长(1994-1997年),被称为波兰改革的总设计师的科勒德克认为,人为的“休克疗法”
并未带来经济增长的奇迹,波兰的成功来自抛弃了“休克疗法”,而非相反。另外,匈牙利、爱沙尼亚、亚美尼亚、立陶宛、捷克等对转轨第一阶段效果不满意的国家,纷纷抛弃“休克疗法”而转向渐进改革。这些国家经过1990-1993年的负增长,1994年以后开始步入回升轨道并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 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
A.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B.本国的就业结构 C.本国的经济状况。 D.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12.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
A.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 B.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
C.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13. 特别提款权是( )在第二次美元危机时创造的储备资产。 A. 世界银行 B. 本国中央银行 C. 国际金融公司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4. 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 )。
A. 社会发展的需要 B. 经济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 C. 生产国际化的要求 D. 规避金融管制
15. 下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16. 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 )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A. 美国模式 B. 日本模式 C. 法国模式 D. 德国模式 17. 产业组织政策包括相互配套的两方面政策,即( )。 A. 反垄断政策 B. 产业合理化政策 C. 经济计划化 D. 产业结构政策
18. 1970s年代发达国家产生“停滞膨胀”的根本原因主要有( )。 A. 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
B. 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C.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D. 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19.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明显成绩,同其选择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其中的发展模式有( )。
A. 中东模式 B. 雁形模式 C.东亚模式 D. 拉美模式
20. 波兰、匈牙利分别是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两种转轨战略的典型,它们的不同特点主要有( )。 A. 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 B. 价格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C. 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 D. 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1.在19世纪末20世纪,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的一统天下。
3.. 北美自由贸易区兼顾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的优点,这两种分工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贸易发展的条件。
4.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5.需要指出的是,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就意味着完全的自由。
6.关税减让原则规定:缔约国在与贸易相关的事项中相互之间不得有任何歧视。 7. 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输出通货膨胀并获取了大量的铸币税。 8.新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焦点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
9. 日本政府强调工厂与企业的区分,为破解“马歇尔两难问题”提高了重要的理论思路。
10. 就东欧国家而言,“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世界市场: 2.横向跨国并购: 3.自由贸易政策: 4.特别提款权:
5.出口导向型战略: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2. 何谓“特里芬两难”?
3.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挑战? 五、论述题(本题共15分)
分别论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市场经济的模式,并比较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世界经济概论》(一)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1分)。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1分);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1分)。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2.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2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寡头垄断力量(1分)。
3. 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1分),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1分),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1分)。
4.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1分)。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1分),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1分)。 5. 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为外向型发展战略(1分),其主要特点是一国以大量的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整体或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WTO的宗旨是:(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1分);(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1分);(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1分);(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2分)。
2. 答:特里芬两难指美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1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
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2分);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1分)。
3. 答:战后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国家主权日益受到挑战(1分)。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以下每要点1分):(1)跨国公司的侵蚀;(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限制;(3)国际经济组织的替代;(4)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美国模式: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展开分析,每小点3分,共9分。
(2)举出一种模式认为它更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意义,简单写明原因,共6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 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C. 货币局制度 D. 无法定货币安排
13. 欧洲经济区(EFA)与欧洲联盟相比,区内没有( )。
A. 共同的外贸政策 B. 共同农业政策 C. 共同的货币政策 D. 四大流通便利 14. 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A. 战后欧洲、日本发展迅速,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B. 战后美国一直倡导和维持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C. 美、加、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
D. 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用差别待遇对付外部竞争
15. 战后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协调的领域日益广泛,几乎涉及经济的所有部门和领域,主要有( )。A. 国际贸易政策协调 B. 汇率政策协调 C.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D. 国家发展政策协调 16. 发达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是( )。 A. 保障经济运行环境 B. 实现四大经济运行目标 C. 规范市场行为 D. 为国有经济扫清障碍
17. 8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 )。 A.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B. 放松商品价格管制 C. 金融自由化 D. 产业结构的调整
18. 自然和社会条件都比较优越,其资金、人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都适于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是( A. 石油生产国 B. 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C.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D. 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
19. 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激进改革,主要原因有( )。 A. 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经在俄罗斯达成社会共识 B. 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
C. 尽快摧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
D. 叶利钦等人只不过是承袭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设想 20. 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 A. 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
B. 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
。 )
C. 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D. 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1.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2. 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3.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而使落后国家失去了发展经济的机遇。
4. 生产力,或称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5.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6. 哈佛大学的多国企业研究中心坚持必须在7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能算是跨国公司。
7. 德国模式的实质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
8. 特别提款权由5种主要西方货币组成定价,因而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
9.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10. APEC的建立,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机构已由基本属于民间性协商机构向官方的政策协调和协调机构过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经济全球化: 2. 垂直型直接投资: 3. 保护贸易政策: 4. 关税同盟: 5. 汇率目标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 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 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世界经济概论》(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济全球化:就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1分),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2分)。
2.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1分),一般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1分),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1分)。
3.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2分);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分)。
4. 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1分),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1分)。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1分)。
5. 汇率目标区:英国学者威廉姆逊等人提出的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方案(1分),指通过协商规定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的目标幅度,幅度可达10%,当汇率波动超越目标区里,就实行干预(1分)。其旨在既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又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1分);(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2分);(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1分);(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分)。
2. 答:(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每要点1分)。
3. 答: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开始凸现(1分):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1分)。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1分);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1分)。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1分)。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评分标准:
只答要点最多得9分(每要点1.5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 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 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 A.营业规模 B.经营环境 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B. 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C. 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D. 投资周期长、风险大 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 A.全面性和世界性
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 A.对外贸易总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11.米德冲突发生在( )。
A. 固定汇率制度下 B. 浮动汇率制度下 C. 任何汇率安排下 D.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
12.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 A.投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B.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C.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D.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13. 以下组织形式中,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是( )。 A. 自由贸易区 B. 经济联盟 C. 共同市场 D. 关贸总协定 14. 发展中国家之间一体化组织的失败或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 A. 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雷同
B. 难以就实施共同工业计划达成分工协作 C. 畸形产业结构难以迅速纠正
D.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15. 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多种,其中( )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A. 美国模式 B. 日本模式 C. 法国模式 D. 德国模式
16. 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其影响在美国也表现的最为突出,主要有( )。 A. 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 B. 促进了制度创新
C. 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D. 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发展规律 17. 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 )。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融入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明显的收益 C. 增长或发展的竞争迫使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 D. 发达国家的积极帮助和引诱
18. 经过10多年的转轨,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主要表现为(A. 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 C. 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D. 经过了“休克疗法”,经济体制已起死回生 2.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
A. 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 B. 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C.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D. 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0. 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主要表现在(A. 加入APEC并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 B. 倡导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C. 参加亚欧合作会议
D. 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 )。
1. 世贸组织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2. 发达国家及其他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中,推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是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3. 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优化。
4. 垂直型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
5. 所谓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6. WTO将进一步拓展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和管辖范围,强化制度约束,提高处理贸易争端的能力。 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一是固定汇率制,二是政府干预制。 8.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原则是自由企业制度和平等竞争原则。
9. 欧洲联盟包括欧洲政治联盟和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两部分,它大大扩展了欧共体的活动领域,也赋予了欧共体的结构和决策体制以新的特征。
10. 就东欧国家而言,“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跨国公司: 2.保护贸易政策: 3.进口替代型战略: 4.混合跨国并购: 5.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表现。 2. 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类型?
3. 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试选取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
世界经济概论》(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1分),对于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2分)。
2.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2分);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分)。
3.进口替代型战略: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内向型发展战略(1分),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本地区)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1分),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外国经济依附性的目的(1分)。
4.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1分),目的在于减少单一行业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1分),增加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整体实力(1分)。
5.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是以经典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的(1分)。因此,在经济运行中一贯强调自由竞争、自由放任(1分),主张经济活动依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自发地运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前提下,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每要点1分)
2. 答:(1)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1分)。(2)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也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1分)。(3)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1分)。(4)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2分)。
3. 答: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分)。(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位不断上升(2分)。(3)综合国力日益增强(1分)。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古典分工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和相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自然资源禀赋论;
(2)现代分工理论: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分工论,协议分工理论,重叠需求国际分工理论。(以上每一理论1分,共7分)。
(3)任选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8分。如果只写要点而不进行论述最高得4分。
概论》试题(四)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1.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 2.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分工完全专业化。
3. 国际直接投资以获取股息、债息为主要目的,而不谋求对企业的控制权。 4. 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只要跨越国界,都应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计价。
5. 《牙买加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制。
6. 北美自由贸易区兼顾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的优点,这两种分工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贸易发展的条件。
7. 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8.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垄断企业之间的国际联合。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资本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参与。 10.“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协议国际分工: 2. 全球经营策略: 3. 结构性通货膨胀: 4. 广场协议: 5. 长波理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 2. 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 3. 区域货币合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五、论述题(本题共15分)
分析评价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你认为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吸引外资战略调整有何意义?
《世界经济概论》(四)参考答案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协议国际分工: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是指两国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相近的情况下(1分),通过相互达成协议分别专门生产其中的一种产品(1分),以实现规模经济,造成国际分工。该理论认为,两国不存在比较优势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1分)。
2. 全球经营策略:是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要求(1分),在其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所制订与实施的具体策略和手段(1分)。全球经营策略包括,所有权选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内财务链与转移价格、研究与开发等四个方面的策略(1分),是跨国公司实行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3. 结构性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解释“滞胀”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体制内发展不平衡(1分),发展较快的部门便会形成劳动力供应紧张,引起物价的急剧上涨(1分);而发展不快的部门因失业的劳动力不易转移,成为社会上的失业人口,因而使社会出现高物价与高失业并存的停滞膨胀现象(1分)。
4. 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西德、法5国财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1分)。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1分)。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到1988年,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1分)。
5. 长波理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波动理论(1分)。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存在着50年左右的长周期,这种长期波动是由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中某些内生因素(技术创新)引起的(1分)。长波理论所涉及的经济周期一般长达50至60年,能较好地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进行经济预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答: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四点内容(1分):(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1分);(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1分);(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1分);(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1分)。
2. 答: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今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软化”(1分)。所谓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2分);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2分)。
3. 答: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是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1分)。最优货币区应该是由那些彼此间的商品、劳动力以及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也比较协调的国家所组成的独立货币区(1分)。这里所说的“最优”,是指区内国家通过协调各自的货币、财政政策和对区外货币的汇率浮动,达到区内国家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1分)。总的来说,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包括要素自由流动、汇率统一以及经济政策协调这三方面的内容(1分)。最优货币区的成员国,必须放弃一定的政策自主性(1分)。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三方面优势的整合:所有权优势、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个转移途径、区位优势。(以上三方面分别论述,各3分共9分,只写要点最多得5分)。
(2)联系中国“现阶段吸引外资战略调整”的实际,分析论述,6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五)
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
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当每个国家的厂商都追求本国的代表性需求时,国际贸易就不可能发生。
3.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目前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已远远超过了投向发达国际的资本。
4.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
5. 结构学说认为,各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世界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6.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贸易规模扩大,称为贸易创造效应。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得国民经济更加平稳地运行,减轻了危机、减少了失业,因而是为全社会的利益服务的。
8. 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9. 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特征之一,是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并存。
10. 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曾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能否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的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国际经济一体化:
2. 国际直接投资:
3. 特别提款权:
4. 广场协议:
5. 二元经济模型: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
2. 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 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试选取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
《世界经济概论》(五)参考答案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1分)通过某种协定或条约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1分)。一体化所表达的是各国经济在内在体制上的统一(1分),而经济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范围上的扩大(1分)。
2.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投资为媒介(1分),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1分),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1分),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1分)。
3.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2分)。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1分),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1分)。
4. 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西德、法5国财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1分)。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2分)。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到1988年,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1分)。
5. 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一个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分)。该模型认为,不发达国家存在两种经济部门:一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1分)。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传统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1分)。二元经济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将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分)。
四、简答题(本题15分)
1. 答: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2分)。(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2分)。(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1分)。
2. 答:(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每要点1分)
3. 答: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1分)。然而,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1分),反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1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1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1分)。政治上的不稳定又反过来使经济进一步恶化。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答案要点:
(1)古典分工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和相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自然资源禀赋论;
(2)现代分工理论: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分工论,协议分工理论,重叠需求国际分工理论。(以上每一理论1分,共7分)。
(3)任选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8分。如果只写要点而不进行论述最高得4分。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
(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
(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包括的内容更丰富,它除了收入水平的变动,还涉及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变动。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是指国家境内投资的生产资源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这两个概念都是衡量一国一年内经济总量变动的指标,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国家国土范围内的生产总量,其中包括外国投资者在一个国家的投资所生产的产品价值;而后者是一个国家居民投资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包括他们在境外的投资所生产的产品价值。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劳动的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谓具体劳动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它体现在某种劳动的特殊目的、使用的特殊工具、以特定的操作方法作用于特殊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等诸方面。可以说具体的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它体现着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支出。这种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因而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包含在商品之中,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同样,由它决定的商品二因素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并与商品的二因素联系起来是马克思的贡献,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规律及其体现的矛盾。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在一年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公式可写为:
长期内,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在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比重增大和可变资本的比重相对减少,一定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趋于减少。由于剩余价值是社会总资本中可变资本带来的,可变资本比重的下降,使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因而减少。这就造成平均利润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竞争、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结果却使得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是:
(1)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2)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
(3)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并存;
(4)社会的阶级矛盾。
这些矛盾的加深说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比较说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这种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可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这种方法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从资本家对雇用工人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提高剩余价值率。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反过来又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主要方法。
2、论述我国国有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我国国有经济虽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的特征,但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是:政企不分,企业负盈不负亏;国家和企业管理者缺乏约束机制,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经济范围过宽、战线太长、资金分散,不容易提高经济实力;分配制度中缺乏激励机制,“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影响经效率,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为此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作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从而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比较灵敏地调整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向。
(2)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明晰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注重国有资产的经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3)有效地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发挥作用,培育竞争、有序的市场。
(4)处理好长远规划和短期调整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战略目标,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布局进行统筹安排。
(5)在分配制度上,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材料分析题(16分)
以上数据显示了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首先,该城市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全民所有制职工基本上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在该城市中这部分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左右,表明处于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的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各类收入均没有超过总收入的18%,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小。
其次,从1998到1999年的变化来看,按劳分配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仅一年内就下降了14.3%;与此相反,其它各种分配方式的比重都有增长。
第三,在居民收入的来源中,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所占比重比不上其他收入,但是增长速度最快。从1998年到1999年,该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就增长了50%。
该城市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的变革。之所以产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原因就在于:
(1)在改革过程中,该城市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并没有在市场化中放弃或失去它的主体地位。
(2)随着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分配形式、分配渠道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使得居民能够把闲散资金以投资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居民能够通过各种投资活动获得收入,形成居民个人按资产分配方式。
总之,该城市的分配制度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正朝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向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已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