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斐济病毒属,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该病有范围广、突发和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危害隐蔽等主要特点。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据2009年统计,全国已经有9个南方的省市发生过,广东、广西、湖南等发生面积约500万多亩,失收面积多达10万亩。水稻苗期和分蘖前期染病,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导致基本绝收;拔节和孕穗期染病,产量损失可达10-30%,尤以晚稻发病最为严重,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该病危害的认识,掌握该病的防控技术和措施,为有效地预防该病在本地区的发生和蔓延、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南方水稻;水稻黑条矮缩病;增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12-1 1 发病症状 水稻发病后典型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2 病害发生规律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可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病毒主要在小麦、玉米、禾本科杂草病株上越冬,田间病毒通过玉米(杂草)――早稻――晚稻――玉米(杂草)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高效传毒介体。当白背飞虱飞到病株上时,病株上的病毒会直接传染给白背飞虱,被传染病毒的飞虱转到健株为害时,直接把病毒传染到健株,健株非常重要,病毒如果感染这个地方,直接会导致水稻生长停止。在水稻整个成长期都能把病毒感染上,对于越小苗龄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强,潜伏期越短;感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就越大。如在分蘖前期感染发病作物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可损失30-50%。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抵抗力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常规稻比杂交稻抗病性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晚造发生比早造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越冬作物面积比较小,相对病源少,因此早造发生不是很严重,经过早造传播后,发病面积增加,带毒的稻飞虱数量增大,因而往往造成晚造发生面积较大。该病一旦在水稻上发生,通常减产20%以上,重病田达50%以上,甚至基本失收。玉米苗期发病可造成绝收,后期感染发病也能引起一定的产量损失。 3 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是“治虱防矮” 要按照“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前期保后期,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他措施,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 3.1 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 压缩感病品种,加强种子处理。主要做好三大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田要因地制宜逐步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尽量不种感病品种,推广抗病耐病品种;二是严把药剂拌种关,推广种植包衣品种,提倡用呋喃丹种子包衣和吡虫啉等药剂拌促,建议在重病区实施种子统供,统一配方,统一拌种包衣,早期防治传毒昆虫;三是压低种子带毒率,建议种子生产商尽可能在无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制种,使广大农户购买到的品种不是其本身就是带毒种子。 3.2 清除杂草,控制毒源,拨出病株,加强田间管理 早春开始及时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白背飞虱适宜的栖息场所。水稻移栽后如果发现已感染黑条矮缩病的病株,应及时拨出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健壮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水稻抗耐病能力。合理轮作,切断稻田自身毒源。 3.3 化学防治 消灭传毒介体白背飞虱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药剂浸种或拌种。稻种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按1:300的比例拌种后播种,或用丁硫克百威拌种。再次苗期亩用25%吡蚜酮40g(或25%噻嗪酮50g)+7.5%辛菌•吗啉胍45ml+申嗪植白金叶面喷施剂108ml,对水50kg喷雾 1-2次(移栽前必喷送嫁药)。其次移栽后3-7d亩用48%的毒死蜱100ml+25%吡蚜酮30-40g+7.5%辛菌•吗啉胍45ml+申嗪植白金叶面喷施剂108ml,对水50kg喷雾。(或在移栽时亩施5%丁硫•毒死蜱颗粒剂3kg或3%克百威颗粒剂3-4kg)。最后移栽10-15d后再亩用25%吡蚜酮30-40g+7.5%辛菌•吗啉胍45ml+申嗪植白金叶面喷施剂108ml,对水50kg喷雾。
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斐济病毒属,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该病有范围广、突发和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危害隐蔽等主要特点。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据2009年统计,全国已经有9个南方的省市发生过,广东、广西、湖南等发生面积约500万多亩,失收面积多达10万亩。水稻苗期和分蘖前期染病,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导致基本绝收;拔节和孕穗期染病,产量损失可达10-30%,尤以晚稻发病最为严重,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该病危害的认识,掌握该病的防控技术和措施,为有效地预防该病在本地区的发生和蔓延、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南方水稻;水稻黑条矮缩病;增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12-1 1 发病症状 水稻发病后典型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2 病害发生规律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可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病毒主要在小麦、玉米、禾本科杂草病株上越冬,田间病毒通过玉米(杂草)――早稻――晚稻――玉米(杂草)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高效传毒介体。当白背飞虱飞到病株上时,病株上的病毒会直接传染给白背飞虱,被传染病毒的飞虱转到健株为害时,直接把病毒传染到健株,健株非常重要,病毒如果感染这个地方,直接会导致水稻生长停止。在水稻整个成长期都能把病毒感染上,对于越小苗龄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强,潜伏期越短;感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就越大。如在分蘖前期感染发病作物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可损失30-50%。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抵抗力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常规稻比杂交稻抗病性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晚造发生比早造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越冬作物面积比较小,相对病源少,因此早造发生不是很严重,经过早造传播后,发病面积增加,带毒的稻飞虱数量增大,因而往往造成晚造发生面积较大。该病一旦在水稻上发生,通常减产20%以上,重病田达50%以上,甚至基本失收。玉米苗期发病可造成绝收,后期感染发病也能引起一定的产量损失。 3 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是“治虱防矮” 要按照“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前期保后期,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他措施,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 3.1 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 压缩感病品种,加强种子处理。主要做好三大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田要因地制宜逐步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尽量不种感病品种,推广抗病耐病品种;二是严把药剂拌种关,推广种植包衣品种,提倡用呋喃丹种子包衣和吡虫啉等药剂拌促,建议在重病区实施种子统供,统一配方,统一拌种包衣,早期防治传毒昆虫;三是压低种子带毒率,建议种子生产商尽可能在无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制种,使广大农户购买到的品种不是其本身就是带毒种子。 3.2 清除杂草,控制毒源,拨出病株,加强田间管理 早春开始及时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白背飞虱适宜的栖息场所。水稻移栽后如果发现已感染黑条矮缩病的病株,应及时拨出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健壮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水稻抗耐病能力。合理轮作,切断稻田自身毒源。 3.3 化学防治 消灭传毒介体白背飞虱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药剂浸种或拌种。稻种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按1:300的比例拌种后播种,或用丁硫克百威拌种。再次苗期亩用25%吡蚜酮40g(或25%噻嗪酮50g)+7.5%辛菌•吗啉胍45ml+申嗪植白金叶面喷施剂108ml,对水50kg喷雾 1-2次(移栽前必喷送嫁药)。其次移栽后3-7d亩用48%的毒死蜱100ml+25%吡蚜酮30-40g+7.5%辛菌•吗啉胍45ml+申嗪植白金叶面喷施剂108ml,对水50kg喷雾。(或在移栽时亩施5%丁硫•毒死蜱颗粒剂3kg或3%克百威颗粒剂3-4kg)。最后移栽10-15d后再亩用25%吡蚜酮30-40g+7.5%辛菌•吗啉胍45ml+申嗪植白金叶面喷施剂108ml,对水50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