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 都市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及和这个核心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社区组合地区。一般是人口众

多且稠密的地区。

2、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

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3、 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国家的经济核

心区。

4、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

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5、 都市圈:又叫城市群,集合城市,拥有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如上海。

6、 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地区的一般称呼。

7、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8、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

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9、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10、 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11、 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

城市化方式。

12、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

13、 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

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14、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

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15、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

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16、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

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称郊区城市化。它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17、 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由于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这

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18、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

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政府部门为了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19、 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20、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

特点和发展方向。

21、 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

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22、 非基本的活动: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23、 基本部门:有时也把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

24、 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25、 基本职能:指为城市以外地区提供服务,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可分为离心型和向心型

两类;

26、 非基本职能:指为城市本身提供服务,为城市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可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类。

27、 城市首位律:各国城市很少有相同之处,但在这方面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这种现象已构成了一种规律

性关系

28、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城市人口的比值.

29、 首位度指数: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

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30、 首位比:最大城市人口占区域内城市人口的比重。

31、 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32、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问答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趋势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问题研究。

趋势:①对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加强

②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③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④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⑤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解决市带县问题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但不更动现有行政地域划分体系,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1)在我国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

(2)在城市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并和国际上的城市统计建立起可比的基础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出现后于乡村,它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形成的, 在原始公社制度中,人类定居下来,开始进行偶然的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促使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产品剩余,为交换的经常性提供了条件,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使市集日益繁荣和扩大形成城市。因此,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之。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例如城市腹地的大小、条件和城市与腹地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大

5、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①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②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6、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①大、中、小位置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7、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

(1)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2)转运功能、区级贸易与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

8、我国的城市化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

9、城市化的测度

一、主要指标法

1) 主要指标法

2) 土地利用指标

二、复合指标法

10、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1)短暂发展时期

(2)起伏波动时期。1958,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9-1961为期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为控制城市的发展,一是全面加强户籍制度,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划分,二是提高市镇建制的标准,使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趋完整。

(3)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

(4)过渡时期。由于这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落实政策的结果,非经济发展所致,因此是迈向正常发展前的过渡时期。

(5)乡村城市化时期。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取得很大成绩,促进乡村城市化发展。

(6)快速城市化时期 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11、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预测:一、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二、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三、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1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答: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进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以经济增长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 工业化与城市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仍在,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城市就业的主要部门。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13、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

答:人口城市化若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就是发生在乡村系统和城市系统之间的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拉力角度看,人口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从推力的角度看,除了各国普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外,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促进农村人口外流的推力。

1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有哪些?

基本部分:⑴离心型的基本活动⑵向心型的基本活动;

非基本部分:⑴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⑵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

15、城市基本/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过程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 “乘数效应”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16、简述城市职能各种分类方法。

答:1、一般分类方法:它是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缺点是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统计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的城市类别仍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但是定量指标的使用不充分,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

3、统计分析方法:开始探索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认为确定的数量指标来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首先是统计参数的平均值,然后是标准差。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认为城市职能分类因该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但是分类结果比较简单。

5、多变量分析法:常用的分析技术是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由计算机对多种因子计算后,再由研究者分析,对特征概括和命名。

6、还有贝里基于长波理论的城市职能分类思想。也有在分形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利用城市形态进行智能分类的先例。

17、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18、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一般描述方法

(二)、统计描述

(三)、统计分析法

(四)、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五)、多变量分析法

19、试分析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分布的关系。

答:1)、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我国城市按人口平均和按工业职工平均的工业产出水平确实存在着逐级提高的总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下又掩盖了许多个体间的差异。

2)、单个城市的产出水平和城市规模之间在统计上是一种弱正相关关系,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

20、中心地理论

(一) 背景

以抽象演绎的方法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它周围的腹地所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

(二) 理论假设

1. 均质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

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

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

2. 经济人

消费者:遵循距离最小化原则

经营者: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三) 廖士景观的形成与克氏模型的不同在于:

a.“理想地表”的假设更充分;

b.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向上(从低级货物的门栏需求开始)建立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克氏则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向下建立中心地体系;

c.克氏只有3种K值的中心地体系,而廖士推论了一个更一般的中心地体系;

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

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

(3)克氏忽视了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强调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横向联系。

(5)许多理论概念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6)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名词解释:

1、 都市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及和这个核心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社区组合地区。一般是人口众

多且稠密的地区。

2、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

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3、 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国家的经济核

心区。

4、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

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5、 都市圈:又叫城市群,集合城市,拥有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如上海。

6、 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地区的一般称呼。

7、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8、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

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9、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10、 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11、 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

城市化方式。

12、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

13、 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

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14、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

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15、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

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16、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

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称郊区城市化。它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17、 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由于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这

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18、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

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政府部门为了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19、 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20、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

特点和发展方向。

21、 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

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22、 非基本的活动: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23、 基本部门:有时也把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

24、 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25、 基本职能:指为城市以外地区提供服务,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可分为离心型和向心型

两类;

26、 非基本职能:指为城市本身提供服务,为城市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可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类。

27、 城市首位律:各国城市很少有相同之处,但在这方面却有这么多的共同点,这种现象已构成了一种规律

性关系

28、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城市人口的比值.

29、 首位度指数: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

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30、 首位比:最大城市人口占区域内城市人口的比重。

31、 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32、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问答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趋势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问题研究。

趋势:①对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加强

②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③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④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⑤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解决市带县问题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但不更动现有行政地域划分体系,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1)在我国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

(2)在城市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并和国际上的城市统计建立起可比的基础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出现后于乡村,它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形成的, 在原始公社制度中,人类定居下来,开始进行偶然的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促使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产品剩余,为交换的经常性提供了条件,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使市集日益繁荣和扩大形成城市。因此,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之。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例如城市腹地的大小、条件和城市与腹地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大

5、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①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②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6、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①大、中、小位置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7、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

(1)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2)转运功能、区级贸易与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

8、我国的城市化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

9、城市化的测度

一、主要指标法

1) 主要指标法

2) 土地利用指标

二、复合指标法

10、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1)短暂发展时期

(2)起伏波动时期。1958,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9-1961为期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为控制城市的发展,一是全面加强户籍制度,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划分,二是提高市镇建制的标准,使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趋完整。

(3)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

(4)过渡时期。由于这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落实政策的结果,非经济发展所致,因此是迈向正常发展前的过渡时期。

(5)乡村城市化时期。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取得很大成绩,促进乡村城市化发展。

(6)快速城市化时期 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11、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预测:一、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二、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三、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1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答: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进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以经济增长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 工业化与城市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仍在,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城市就业的主要部门。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经济增长。

13、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

答:人口城市化若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就是发生在乡村系统和城市系统之间的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拉力角度看,人口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从推力的角度看,除了各国普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外,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促进农村人口外流的推力。

1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有哪些?

基本部分:⑴离心型的基本活动⑵向心型的基本活动;

非基本部分:⑴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⑵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

15、城市基本/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过程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 “乘数效应”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16、简述城市职能各种分类方法。

答:1、一般分类方法:它是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缺点是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统计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的城市类别仍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但是定量指标的使用不充分,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

3、统计分析方法:开始探索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认为确定的数量指标来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首先是统计参数的平均值,然后是标准差。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认为城市职能分类因该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但是分类结果比较简单。

5、多变量分析法:常用的分析技术是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由计算机对多种因子计算后,再由研究者分析,对特征概括和命名。

6、还有贝里基于长波理论的城市职能分类思想。也有在分形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利用城市形态进行智能分类的先例。

17、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18、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一般描述方法

(二)、统计描述

(三)、统计分析法

(四)、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五)、多变量分析法

19、试分析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分布的关系。

答:1)、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我国城市按人口平均和按工业职工平均的工业产出水平确实存在着逐级提高的总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下又掩盖了许多个体间的差异。

2)、单个城市的产出水平和城市规模之间在统计上是一种弱正相关关系,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

20、中心地理论

(一) 背景

以抽象演绎的方法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它周围的腹地所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

(二) 理论假设

1. 均质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

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

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

2. 经济人

消费者:遵循距离最小化原则

经营者: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三) 廖士景观的形成与克氏模型的不同在于:

a.“理想地表”的假设更充分;

b.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向上(从低级货物的门栏需求开始)建立他的中心地体系,而克氏则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向下建立中心地体系;

c.克氏只有3种K值的中心地体系,而廖士推论了一个更一般的中心地体系;

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

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

(3)克氏忽视了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强调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横向联系。

(5)许多理论概念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6)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相关文章

  • 考研著名高校城市规划
  • 当然是 同济 A+ 清华,重庆,华南理工,华中科技,哈工大,天大,西建,都可以,二类的也有很多.一楼的楼主的答案就很好,全是2009年招考城市规划的学校! 回答者: jiashen4402 | 二级 | 2009-2-16 23:52 兄弟 ...查看


  • 城市化说课稿
  • <城市化>说课稿 单位: 姓名: 电话:(人教版)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 ...查看


  •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_顾朝林
  •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3-0007-05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北京100084) STUDYONBUILDINGHARMONIO ...查看


  •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21050140/32050700 总学时: 48学时,其中讲授/理论44学时,上机/课外实践4学时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 ...查看


  •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单元内容解读
  • 作者:于蓉 地理教育 2011年09期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的现代语言和工具,是地理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地理科学的技 ...查看


  • 主要地理学家
  • 1.胡焕庸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驰骋于地理学研究的众多领域,特别是在人口地理学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被誉为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01年11月20日生于江苏宜兴县(今宜兴市).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赴巴黎大学进修.19 ...查看


  • 城市地理学重点 1
  •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 ...查看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查看


  •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英文标题]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SINCE 1978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 Sciences N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