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类文言文阅读训练

议论类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执事:供使令的人

B. 浩然:广阔,盛大

C. 汩没:沉沦,埋没

D. 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苏辙希望拜见韩太尉的一组是

①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②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④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 ⑤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⑥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A. 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引用孟子的话和司马迁的事例,是为了论述“文章是人气质的体现”的观点。

B. 作者之所以毅然离开家乡,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沉没下去,他想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体会天地的广博。

C. 在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见韩太尉的迫切愿望。

D. 作者为了自己能够拜见韩太尉,在文章中极力贬低自己,对韩太尉极尽阿谀奉承之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B中“浩然”为“伟大正直”之意。)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④⑤⑥

2. A(A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B中前“其”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孟子的;后“其”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C中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用来;后“以”为介词,表凭借。D中前“且”与“夫”构成复音词“且夫”,表示下文有进一步的议论;后“且”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3. B(①句是苏辙介绍自己喜欢做文章,④句是苏辙离开家乡的原因,⑥句是苏辙说自己年轻,不能了解熟悉官府政务。①④⑥三句都不能说明苏辙希望拜见韩太尉。其他三句均符合题干要求。)

4. D(D中“在文章中极力贬低自己,对韩太尉极尽阿谀奉承之词”错,在材料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见韩太尉的迫切愿望,但并没有极力贬低自己,对韩太尉极尽阿谀奉承之词。因此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不符合原文内容。)

5. 第(1)句的关键词为“文”(文章)、“气”(气质)、“养”(修养)、“致”(获得)。第(2)句的关键词为“百氏”(诸子百家)、“陈迹”(陈旧经验)、“汩没”(沉沦、沉没)、“知”(体会)。译句应为:(1)(我)认为,文章是人气质的体现,然而文章不是通过练习就能写得好的,而人的气质却可以通过修养来获得。(2)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留下的陈旧经验,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会沉没下去,所以毅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体会天地的广博。

议论类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执事:供使令的人

B. 浩然:广阔,盛大

C. 汩没:沉沦,埋没

D. 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苏辙希望拜见韩太尉的一组是

①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②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④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 ⑤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⑥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A. 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引用孟子的话和司马迁的事例,是为了论述“文章是人气质的体现”的观点。

B. 作者之所以毅然离开家乡,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沉没下去,他想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体会天地的广博。

C. 在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见韩太尉的迫切愿望。

D. 作者为了自己能够拜见韩太尉,在文章中极力贬低自己,对韩太尉极尽阿谀奉承之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B中“浩然”为“伟大正直”之意。)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④⑤⑥

2. A(A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B中前“其”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孟子的;后“其”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C中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用来;后“以”为介词,表凭借。D中前“且”与“夫”构成复音词“且夫”,表示下文有进一步的议论;后“且”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3. B(①句是苏辙介绍自己喜欢做文章,④句是苏辙离开家乡的原因,⑥句是苏辙说自己年轻,不能了解熟悉官府政务。①④⑥三句都不能说明苏辙希望拜见韩太尉。其他三句均符合题干要求。)

4. D(D中“在文章中极力贬低自己,对韩太尉极尽阿谀奉承之词”错,在材料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见韩太尉的迫切愿望,但并没有极力贬低自己,对韩太尉极尽阿谀奉承之词。因此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不符合原文内容。)

5. 第(1)句的关键词为“文”(文章)、“气”(气质)、“养”(修养)、“致”(获得)。第(2)句的关键词为“百氏”(诸子百家)、“陈迹”(陈旧经验)、“汩没”(沉沦、沉没)、“知”(体会)。译句应为:(1)(我)认为,文章是人气质的体现,然而文章不是通过练习就能写得好的,而人的气质却可以通过修养来获得。(2)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留下的陈旧经验,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会沉没下去,所以毅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体会天地的广博。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教学建议
  • 徐: 现将高中语文教学意见里面的书目.近期召开高三全县集体备课分工发给你,请组织教师认真准备,形成电子稿,于3月10日前发给我. 集体备课分工: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作文 王善国 高中语文教学建议(修订稿) 高一 一.总目标 1. 初步树立 ...查看


  • 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 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1.阅读法:课堂上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朗读(诵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 2.讲授法:教师借助教学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性情的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讲 ...查看


  • 九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 九年级下学期又即将开学,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打算在这个学期进行三轮的复习. 一.基本情况分析: 九年级共有12名学生,其中男生9名,女生3名.从上学期的成绩上来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存在,而后进生则占大量.同时,学生的丢分大部分源于基础题,其 ...查看


  • 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 2011年安徽省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 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 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君子好逑.(<诗 经??关雎>) ②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修订说明
  • 作者:刘真福 <语文教学通讯> 2001年10期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 ...查看


  • 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稿doc
  • 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稿 逸 夫 中 学 沈 兰 大家好!我是逸夫中学的老师沈兰,非常荣幸能够坐在这里和大 家一起交流中考语文复习的工作,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谈不上什么经验,只能算是我们学校在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的汇报. 一.思想上 ...查看


  • 八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 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 一.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下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评析 1.试卷的结构和题型:2014-2015学年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的试卷结构和题型与中招试卷基本吻合.命题人是依据课标命制的,体现了他对课程 ...查看


  • 九年级语文工作总结
  • 九年级语文工作总结 黑石中学:陈守国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3)班和(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在重大责任面前为优化下学期教学,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端正思想,师生互赏 认真学习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中 ...查看


  • 安徽省近五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备考建议
  • 桐城市黄岗中学:舒林 安徽省中考语文一直保持其"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大格局照旧,小枝节变化,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的导向功能. 安徽省中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