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环保论坛○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33期
浅谈环境因子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刘杨平1黄迎春2王鹤立1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083;
2.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中国北京100023)
【摘要】概述了几种环境因子对硅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在适宜的范围内,光照越强,越有利于硅藻的光合作用,光质和光周期也会对硅藻的细胞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温度升高时,会促进细胞内的化学和酶促反应,温度过低和温度过高都会对硅藻细胞造成损害。酸碱度会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膜电荷的变化、酶的活性、生长环境中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盐度对硅藻生活环境中的水活度、细胞的渗透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方面等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硅藻;环境藻类是自然界中一种最原始的生物,是地球生态链中最基础的一部分。硅藻是微藻中的一种,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普遍,淡水、半咸水、海水及陆地上潮湿的地方都有硅藻的身影。硅藻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现已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等领域,如水产养殖。近年来关于硅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废水处理、环境监测、再生能源等方面,硅藻在这些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在硅藻的生长过程中,光、温度、盐度、pH 值等环境因子的变化都会使硅藻的生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藻种之间,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会有很大差异。
1.光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光是藻类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藻的生长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产生构成自身细胞物质的有机物。光合作用是硅藻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理生化反应。除了光合作用,光照条件还会影响到硅藻的营养吸收、营养转化、群落、种群。因此,光是影响硅藻生长和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其中包括光强、光质、光周期的变化等。
光强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加快, 从而有利于硅藻细胞的生长。有关光照强度对藻类影响的研究最多。硅藻因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硅藻的最适宜光强范围为1000~7000lx。例如,尖刺拟菱形藻和盔形舟形藻都属于适宜强光环境的硅藻,前者适宜的光照度在7000lx ,甚至更高[1],后者在5500lx 时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2]。而东方弯杆藻和月形藻属于适宜弱光环境的硅藻,光照度在500~1500lx的范围[3]。中肋骨条藻的适宜光照强度则和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较低时,低光照强度(1500lx)的最大藻数量反而较高光照强(7000lx)度稍大, 温度较高时, 低光照强度(1500lx)的最大藻数量远小于高光照强度(7000lx)的最大藻数量[1]。当光照强度高到一定程度后,即使是再提高光照强度,也不会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这种现象叫光饱和现象。光照过度对藻类是有害的,庄树宏等研究发现,强光照射下的底栖藻类细胞内叶绿素a 的含量大量减少,细胞失绿,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降低。叶绿素a 受到强光照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叶绿素酶的活性在强光下被激活所致[4]。类胡萝卜素是光合作用的辅助色素,不直接参加光合反应,有捕捉光能并将光能传到叶绿素的功能,还能作为细胞对高辐射的防护物质,保护叶绿素免遭破坏,硅藻细胞色素体中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对其高光强有害辐射下的生长代谢具有重要作用[5]。
光质是用来描述光线因为光谱组成不同所造成的照明效果的差异性质。光质影响硅藻生长的许多方面,如光合作用、化学组成、生长速率、群落、种群动态和适应模式等。不同种类的硅藻对光质的敏感程度不同。庄树宏等研究发现,红光、绿光、蓝光都可以使底栖硅藻的叶绿素a 的含量增长,在红光的照射下,藻类细胞内叶绿素a 的含量最高。硅藻类群落总体增长动态为弱光适应型、红光敏感型和蓝光抑制型,其细胞生长的敏感光照依次为:红光>白光>绿光>蓝光。红光能高效激活叶绿素分子,因而可加速光合速率,并导致藻类细胞内叶绿素等细胞内含物的提高和细胞分裂的加快,而蓝光对藻类细胞的生长具抑制和伤害作用[4][6]。王伟等研究证明中华盒形藻的增殖率在蓝光照射时下要比红光大,叶绿素、蛋白质的合成明显受蓝光促进。该藻在红光的照射下时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脂类含量在蓝光、红光下均有所下降[7]。Wenderoth 和Rhiel 研究发现,取自沃登海中的底栖硅藻在蓝光照射下时,垂直迁移达到最大值,同时细胞浓度是白光照射下时的1.8倍[8]。
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一般来说,光照持续时间延长,藻类的生长率也增加。如果采用间歇光照,可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硅藻的生长。
2.温度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温度也是影响硅藻生长和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对于硅藻来说,存在最低温度、适宜温度和最高温度,适宜温度就是使硅藻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低于最低温度和高于最高温度硅藻都无法生长。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时,细胞内的化学和酶促反应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硅藻的生长也会越来越快。但是超过一定温度后,细胞组分、蛋白质和核酸会受到不可逆的损害,这样的损害是化学性的,这时细胞机能就急剧下降到零。相反,当温度降低时,细胞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速率会减慢,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当降低到一定温度后,细胞质膜就发生了“冻结”,无法正常运输营养物质和产生质子梯度[9],硅藻就会停止生长。但低温一般不会导致硅藻死亡,硅藻可以在低温下较长期地保存其生活能力,因此才有可能用低温保藏硅藻。金德祥等研究结果证明,骨条藻扭、鞘藻和中华盒形藻三种浮游硅藻对高温所受的影响比低温剧烈[10]。另一方面,温度也会影响水体中各类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从而间接影响藻类的生长。
绝大多数硅藻在5~40℃的范围内都能存活,适度范围在15~30℃。但品种不同,存活温度和适宜温度又各有不同,可分为低温种、高温种和中温种。大多数的硅藻是中温性的,如骨条藻和扭鞘藻的适宜温度是在20~25℃,铲状菱形藻属于低温种,最适宜温度在15℃,小环藻属于高温种, 生长的适宜温度在30~40℃之间(金德祥等,1965;周洪琪等,1996;曾艳艺等,2007)。
3.pH 值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水体的pH 值对硅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液体中CO 2在光合作用中的可用性;影响呼吸作用中有机碳源的氧化效率;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胞对环境中营养物的吸收和利用;影响细胞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影响生长环境中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从而改变营养物质的供给;影响代谢产物的再利用和毒性[11]。
天然水体中酸碱度是比较稳定的,海水的pH 值一般在8.1~8.3之间[3]
,主要取决于游离CO 2的含量及碳酸平衡:
CO 2(溶解于水中)+H 2O =HCO 3-+H +=CO 32-+2H +
但在人工培养的情况下,由于营养元素的加入,以及硅藻在生长过程中同培养液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均能使培养基的pH 值发生变化,使其不再满足硅藻细胞对酸碱度的要求,从而影响藻类细胞的生存和生长[3]。大多数硅藻的最适pH 值为7.8~8.2的微碱性环境,但不同种类之间pH 值的适宜范围也不同。比如,新月筒柱藻和新月菱形藻都适合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在适宜的范围内,培养液pH 值越高,CO 2利用率越高。但当pH 值超过一定范围时,CO 2的利用率将受到限制[11]。
4. 盐度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硅藻属于水生生物,其生活的水环境中的盐度变化也是其生存和生长的重要因子。与其他环境条件一样,硅藻只有在盐度适宜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和生长。关于盐度对硅藻生长影响的机制的研究报道不多,目前认为盐度会影响硅藻生活环境中的水活度、细胞的渗透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等。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对硅藻的(下转第648页)
725
科技信息○建筑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33期
压力短管刚性,减小焊缝收缩变形。
3.2要严格控制各组合面的间隙,间隙过大是产生变形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焊接速度和焊接线能量是关键。
3.3在焊接过程中,所有焊接的顺序尽可能使焊接进展时所施加热量均衡(注:焊接线能量确定时)。
3.4在组装好的构件中,先焊收缩量较大的接头,如立环的对接焊缝,后焊收缩量较小的接头,要尽可能没有约束力或约束力较小为好。
组合焊缝焊接参数
焊层打底层填充层盖面层
焊条直径(mm )
焊接电流(A )
焊接电压(V )
层数
厚度(mm )
Ф3.2Ф4.0Ф3.2
105~120150~180110~130
22~2822~2822~28
11~21
3~43~53~4
4.伸缩节的焊接工艺
4.1纵缝的焊接
4.1.1纵缝主要有:压力短管、长环、短环和刚体环,由4名焊工对称施焊,焊接时严格控制焊接电流、焊层厚度和焊接速度。
4.1.2焊接参数:
纵缝焊接规范参数
焊层打底焊道填充焊道盖面焊道
焊条直径(mm )
5.质量检查
5.1几何尺寸和焊缝外观按照设计图纸和DL/T5013-93《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相关条款执行。
5.2几何尺寸主要项目是压力短管圆度和长环内壁与压力短管内壁的距离,在焊接过程中实时进行测量,发现超标立即调整焊接方法并采用火焰进行校正,焊接完毕各项尺寸均达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5.3焊缝按设计要求打磨,满足其它部件装配要求。
5.4在检测中发现,压力短管周向收缩量大,内径最小值均接近负极限偏差值,分析原因主要是内支撑法兰刚性不足和焊接线能量偏大,在以后制造时需注意改进。
5.5厚壁件制作完成后组装双层波壳体、导流环和波芯体,在组装过程中各部件与厚壁件组合结合间隙、几何尺寸等均符合要求,伸缩节整体水压试验一次合格。
焊接电流(A )焊接电压(V )层数厚度(mm )
φ3.2φ4.0φ3.2
90~110130~15095~110
22~2822~2822~28
11~21
3~43~53~4
4.2组合焊缝的焊接
4.2.1立环与长环和压力短管的焊缝为组合焊缝,由4名焊工按中心对称布置,焊接时采用分段多层多道退步焊接。严格控制焊接热输入,焊接速度控制在焊接热输入范围内,以保证均匀受热,并且焊完一层温度降至室温测量各项尺寸,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焊接,防止焊接收缩变形过大影响伸缩节安装精度。焊接完毕按设计要求进行打磨。
4.2..2焊接参数:
6.结束语
厚壁件现场制作,受条件限制影响因素多,操作难度大,通过认真研究技术工艺,细心操作,严格控制保证了厚壁件的质量,为以后积累了很好的经验。科
[责任编辑:张新雷]
(上接第746页)[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3]蒋仁勇.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J ].求是,
作者简介:武雪强(1976.9—),女,汉族,吉林梨树人,助理馆员,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2003(3).
[4]鞠福琴.学习型社会中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7).[5]史承业.建设学习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一流服务[J ].图书馆论坛,2003.
[责任编辑:韩铭]
(上接第725页)相对生长速率、细胞干重、胞外多糖产率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不同的硅藻对盐度的要求有显著的区别,据此可将硅藻划分为淡水种、海水种和半咸水种。底栖硅藻的最适盐度范围一般是在25~40‰。拟菱形藻和骨条藻都属于广盐性种类, 骨条藻的适盐范围从7~50‰[10],拟菱形藻的适盐范围是0~36‰[12],而披针舟形藻可在盐度8~60‰的范围内存活[13],是典型的广盐性种类。
以上单独概述了几种环境因子对硅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但生长在水环境中的硅藻是同时受到这些因子的作用,此外还有营养因子对硅藻的影响[14][15],硅藻的生长情况是这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水环境中,这几种因子也会互相影响,某种因子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在对硅藻进行人工培养时,因充分考虑到各个影响因素。科
(3):197~200.
[8]Klaus Wenderoth, Erhard Rhiel. Influence of light quality and gassing on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diatoms inhabiting the Wadden Sea [J].HelgolandMarine Research,2004(3):211~215.
[9]Michael T.Madigan, John M. Martinko.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M ]. 科学出版社,2009:215-238.
[10]金德祥,陈真奋,刘师成,等. 温度和盐度对三种海洋浮游硅藻生长繁殖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65,7(4):373-384.
[11]陈峰,姜悦. 微藻生物技术[M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46,58~68,116~124.
[12]Dortch Q,Robichaux R,Pool S,etal.Abundance and vertical flux of Pseudonitzschia in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J].MarEcol Prog Ser,1997,146:249-264.
[13]马美荣, 李朋富, 陈丽,等. 盐度和营养限制对盐田底栖硅藻披针舟形藻生长及胞外多糖产率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09(1):95-102.
[14]丁蕾,支崇远. 环境对硅藻的影响及硅藻对环境的监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13-16.
[15]邹宁,孙东红,郭小燕. 培养条件对底栖硅藻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05,25(6):11-13.
作者简介:刘杨平(197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污水的微生物治理。
黄迎春(1964—),女,土家族,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王鹤立(197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水处理技术。
●
【参考文献】
[1]于萍, 张前前, 王修林,等. 温度和光照对两株赤潮硅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38-40.
[2]钱振明, 邢荣莲, 汤宁, 等. 光照和盐度对8种底栖硅藻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成分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8,21(1):46-52.
[3]湛江水产专科学校主编. 海洋饵料生物培养[M ]. 农业出版社,1980:83~
92,127~134.
[4]庄树宏, Hendrik Sven. 光照强度和波长对底栖藻类群落的影响I ———光和色素的变化[J ].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9,12(2):108~113.
[5]Krinsky N I.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carotenoid:pigments,In:GieseA.C.ed. Photophysiology [M ].New York:AcademicPress.1986,123~195.
[6]庄树宏,Hendrik Sven. 光强和光质对底栖藻类群落影响Ⅱ. 群落和种群的动态和适应模式[J].生态学报,2001,21(12):2057~2066.
[7]王伟. 光质对中华盒形藻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
[责任编辑:翟成梁]
648
科技信息○环保论坛○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33期
浅谈环境因子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刘杨平1黄迎春2王鹤立1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083;
2.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中国北京100023)
【摘要】概述了几种环境因子对硅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在适宜的范围内,光照越强,越有利于硅藻的光合作用,光质和光周期也会对硅藻的细胞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温度升高时,会促进细胞内的化学和酶促反应,温度过低和温度过高都会对硅藻细胞造成损害。酸碱度会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膜电荷的变化、酶的活性、生长环境中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盐度对硅藻生活环境中的水活度、细胞的渗透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方面等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硅藻;环境藻类是自然界中一种最原始的生物,是地球生态链中最基础的一部分。硅藻是微藻中的一种,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普遍,淡水、半咸水、海水及陆地上潮湿的地方都有硅藻的身影。硅藻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现已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等领域,如水产养殖。近年来关于硅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废水处理、环境监测、再生能源等方面,硅藻在这些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在硅藻的生长过程中,光、温度、盐度、pH 值等环境因子的变化都会使硅藻的生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藻种之间,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会有很大差异。
1.光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光是藻类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藻的生长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产生构成自身细胞物质的有机物。光合作用是硅藻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理生化反应。除了光合作用,光照条件还会影响到硅藻的营养吸收、营养转化、群落、种群。因此,光是影响硅藻生长和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其中包括光强、光质、光周期的变化等。
光强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加快, 从而有利于硅藻细胞的生长。有关光照强度对藻类影响的研究最多。硅藻因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硅藻的最适宜光强范围为1000~7000lx。例如,尖刺拟菱形藻和盔形舟形藻都属于适宜强光环境的硅藻,前者适宜的光照度在7000lx ,甚至更高[1],后者在5500lx 时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2]。而东方弯杆藻和月形藻属于适宜弱光环境的硅藻,光照度在500~1500lx的范围[3]。中肋骨条藻的适宜光照强度则和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较低时,低光照强度(1500lx)的最大藻数量反而较高光照强(7000lx)度稍大, 温度较高时, 低光照强度(1500lx)的最大藻数量远小于高光照强度(7000lx)的最大藻数量[1]。当光照强度高到一定程度后,即使是再提高光照强度,也不会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这种现象叫光饱和现象。光照过度对藻类是有害的,庄树宏等研究发现,强光照射下的底栖藻类细胞内叶绿素a 的含量大量减少,细胞失绿,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降低。叶绿素a 受到强光照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叶绿素酶的活性在强光下被激活所致[4]。类胡萝卜素是光合作用的辅助色素,不直接参加光合反应,有捕捉光能并将光能传到叶绿素的功能,还能作为细胞对高辐射的防护物质,保护叶绿素免遭破坏,硅藻细胞色素体中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对其高光强有害辐射下的生长代谢具有重要作用[5]。
光质是用来描述光线因为光谱组成不同所造成的照明效果的差异性质。光质影响硅藻生长的许多方面,如光合作用、化学组成、生长速率、群落、种群动态和适应模式等。不同种类的硅藻对光质的敏感程度不同。庄树宏等研究发现,红光、绿光、蓝光都可以使底栖硅藻的叶绿素a 的含量增长,在红光的照射下,藻类细胞内叶绿素a 的含量最高。硅藻类群落总体增长动态为弱光适应型、红光敏感型和蓝光抑制型,其细胞生长的敏感光照依次为:红光>白光>绿光>蓝光。红光能高效激活叶绿素分子,因而可加速光合速率,并导致藻类细胞内叶绿素等细胞内含物的提高和细胞分裂的加快,而蓝光对藻类细胞的生长具抑制和伤害作用[4][6]。王伟等研究证明中华盒形藻的增殖率在蓝光照射时下要比红光大,叶绿素、蛋白质的合成明显受蓝光促进。该藻在红光的照射下时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脂类含量在蓝光、红光下均有所下降[7]。Wenderoth 和Rhiel 研究发现,取自沃登海中的底栖硅藻在蓝光照射下时,垂直迁移达到最大值,同时细胞浓度是白光照射下时的1.8倍[8]。
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一般来说,光照持续时间延长,藻类的生长率也增加。如果采用间歇光照,可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硅藻的生长。
2.温度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温度也是影响硅藻生长和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对于硅藻来说,存在最低温度、适宜温度和最高温度,适宜温度就是使硅藻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低于最低温度和高于最高温度硅藻都无法生长。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时,细胞内的化学和酶促反应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硅藻的生长也会越来越快。但是超过一定温度后,细胞组分、蛋白质和核酸会受到不可逆的损害,这样的损害是化学性的,这时细胞机能就急剧下降到零。相反,当温度降低时,细胞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速率会减慢,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当降低到一定温度后,细胞质膜就发生了“冻结”,无法正常运输营养物质和产生质子梯度[9],硅藻就会停止生长。但低温一般不会导致硅藻死亡,硅藻可以在低温下较长期地保存其生活能力,因此才有可能用低温保藏硅藻。金德祥等研究结果证明,骨条藻扭、鞘藻和中华盒形藻三种浮游硅藻对高温所受的影响比低温剧烈[10]。另一方面,温度也会影响水体中各类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从而间接影响藻类的生长。
绝大多数硅藻在5~40℃的范围内都能存活,适度范围在15~30℃。但品种不同,存活温度和适宜温度又各有不同,可分为低温种、高温种和中温种。大多数的硅藻是中温性的,如骨条藻和扭鞘藻的适宜温度是在20~25℃,铲状菱形藻属于低温种,最适宜温度在15℃,小环藻属于高温种, 生长的适宜温度在30~40℃之间(金德祥等,1965;周洪琪等,1996;曾艳艺等,2007)。
3.pH 值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水体的pH 值对硅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液体中CO 2在光合作用中的可用性;影响呼吸作用中有机碳源的氧化效率;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胞对环境中营养物的吸收和利用;影响细胞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影响生长环境中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从而改变营养物质的供给;影响代谢产物的再利用和毒性[11]。
天然水体中酸碱度是比较稳定的,海水的pH 值一般在8.1~8.3之间[3]
,主要取决于游离CO 2的含量及碳酸平衡:
CO 2(溶解于水中)+H 2O =HCO 3-+H +=CO 32-+2H +
但在人工培养的情况下,由于营养元素的加入,以及硅藻在生长过程中同培养液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均能使培养基的pH 值发生变化,使其不再满足硅藻细胞对酸碱度的要求,从而影响藻类细胞的生存和生长[3]。大多数硅藻的最适pH 值为7.8~8.2的微碱性环境,但不同种类之间pH 值的适宜范围也不同。比如,新月筒柱藻和新月菱形藻都适合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在适宜的范围内,培养液pH 值越高,CO 2利用率越高。但当pH 值超过一定范围时,CO 2的利用率将受到限制[11]。
4. 盐度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硅藻属于水生生物,其生活的水环境中的盐度变化也是其生存和生长的重要因子。与其他环境条件一样,硅藻只有在盐度适宜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和生长。关于盐度对硅藻生长影响的机制的研究报道不多,目前认为盐度会影响硅藻生活环境中的水活度、细胞的渗透压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等。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对硅藻的(下转第648页)
725
科技信息○建筑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年第33期
压力短管刚性,减小焊缝收缩变形。
3.2要严格控制各组合面的间隙,间隙过大是产生变形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焊接速度和焊接线能量是关键。
3.3在焊接过程中,所有焊接的顺序尽可能使焊接进展时所施加热量均衡(注:焊接线能量确定时)。
3.4在组装好的构件中,先焊收缩量较大的接头,如立环的对接焊缝,后焊收缩量较小的接头,要尽可能没有约束力或约束力较小为好。
组合焊缝焊接参数
焊层打底层填充层盖面层
焊条直径(mm )
焊接电流(A )
焊接电压(V )
层数
厚度(mm )
Ф3.2Ф4.0Ф3.2
105~120150~180110~130
22~2822~2822~28
11~21
3~43~53~4
4.伸缩节的焊接工艺
4.1纵缝的焊接
4.1.1纵缝主要有:压力短管、长环、短环和刚体环,由4名焊工对称施焊,焊接时严格控制焊接电流、焊层厚度和焊接速度。
4.1.2焊接参数:
纵缝焊接规范参数
焊层打底焊道填充焊道盖面焊道
焊条直径(mm )
5.质量检查
5.1几何尺寸和焊缝外观按照设计图纸和DL/T5013-93《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相关条款执行。
5.2几何尺寸主要项目是压力短管圆度和长环内壁与压力短管内壁的距离,在焊接过程中实时进行测量,发现超标立即调整焊接方法并采用火焰进行校正,焊接完毕各项尺寸均达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5.3焊缝按设计要求打磨,满足其它部件装配要求。
5.4在检测中发现,压力短管周向收缩量大,内径最小值均接近负极限偏差值,分析原因主要是内支撑法兰刚性不足和焊接线能量偏大,在以后制造时需注意改进。
5.5厚壁件制作完成后组装双层波壳体、导流环和波芯体,在组装过程中各部件与厚壁件组合结合间隙、几何尺寸等均符合要求,伸缩节整体水压试验一次合格。
焊接电流(A )焊接电压(V )层数厚度(mm )
φ3.2φ4.0φ3.2
90~110130~15095~110
22~2822~2822~28
11~21
3~43~53~4
4.2组合焊缝的焊接
4.2.1立环与长环和压力短管的焊缝为组合焊缝,由4名焊工按中心对称布置,焊接时采用分段多层多道退步焊接。严格控制焊接热输入,焊接速度控制在焊接热输入范围内,以保证均匀受热,并且焊完一层温度降至室温测量各项尺寸,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焊接,防止焊接收缩变形过大影响伸缩节安装精度。焊接完毕按设计要求进行打磨。
4.2..2焊接参数:
6.结束语
厚壁件现场制作,受条件限制影响因素多,操作难度大,通过认真研究技术工艺,细心操作,严格控制保证了厚壁件的质量,为以后积累了很好的经验。科
[责任编辑:张新雷]
(上接第746页)[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3]蒋仁勇.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J ].求是,
作者简介:武雪强(1976.9—),女,汉族,吉林梨树人,助理馆员,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2003(3).
[4]鞠福琴.学习型社会中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7).[5]史承业.建设学习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一流服务[J ].图书馆论坛,2003.
[责任编辑:韩铭]
(上接第725页)相对生长速率、细胞干重、胞外多糖产率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不同的硅藻对盐度的要求有显著的区别,据此可将硅藻划分为淡水种、海水种和半咸水种。底栖硅藻的最适盐度范围一般是在25~40‰。拟菱形藻和骨条藻都属于广盐性种类, 骨条藻的适盐范围从7~50‰[10],拟菱形藻的适盐范围是0~36‰[12],而披针舟形藻可在盐度8~60‰的范围内存活[13],是典型的广盐性种类。
以上单独概述了几种环境因子对硅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但生长在水环境中的硅藻是同时受到这些因子的作用,此外还有营养因子对硅藻的影响[14][15],硅藻的生长情况是这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水环境中,这几种因子也会互相影响,某种因子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在对硅藻进行人工培养时,因充分考虑到各个影响因素。科
(3):197~200.
[8]Klaus Wenderoth, Erhard Rhiel. Influence of light quality and gassing on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diatoms inhabiting the Wadden Sea [J].HelgolandMarine Research,2004(3):211~215.
[9]Michael T.Madigan, John M. Martinko.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M ]. 科学出版社,2009:215-238.
[10]金德祥,陈真奋,刘师成,等. 温度和盐度对三种海洋浮游硅藻生长繁殖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65,7(4):373-384.
[11]陈峰,姜悦. 微藻生物技术[M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46,58~68,116~124.
[12]Dortch Q,Robichaux R,Pool S,etal.Abundance and vertical flux of Pseudonitzschia in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J].MarEcol Prog Ser,1997,146:249-264.
[13]马美荣, 李朋富, 陈丽,等. 盐度和营养限制对盐田底栖硅藻披针舟形藻生长及胞外多糖产率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09(1):95-102.
[14]丁蕾,支崇远. 环境对硅藻的影响及硅藻对环境的监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13-16.
[15]邹宁,孙东红,郭小燕. 培养条件对底栖硅藻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05,25(6):11-13.
作者简介:刘杨平(197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污水的微生物治理。
黄迎春(1964—),女,土家族,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王鹤立(197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水处理技术。
●
【参考文献】
[1]于萍, 张前前, 王修林,等. 温度和光照对两株赤潮硅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38-40.
[2]钱振明, 邢荣莲, 汤宁, 等. 光照和盐度对8种底栖硅藻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成分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8,21(1):46-52.
[3]湛江水产专科学校主编. 海洋饵料生物培养[M ]. 农业出版社,1980:83~
92,127~134.
[4]庄树宏, Hendrik Sven. 光照强度和波长对底栖藻类群落的影响I ———光和色素的变化[J ].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9,12(2):108~113.
[5]Krinsky N I.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carotenoid:pigments,In:GieseA.C.ed. Photophysiology [M ].New York:AcademicPress.1986,123~195.
[6]庄树宏,Hendrik Sven. 光强和光质对底栖藻类群落影响Ⅱ. 群落和种群的动态和适应模式[J].生态学报,2001,21(12):2057~2066.
[7]王伟. 光质对中华盒形藻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
[责任编辑:翟成梁]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