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诚信与道德问题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格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然而,当前,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假文凭、假学术等现象仍呈增长趋势,这不但突显了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危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拉响警钟。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呼吁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时需建构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经调查分析,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于诚信与不诚信的分界线认识越来越模糊。大部分大学生所认为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毁约、跳槽、在履历上造假、考试作弊等行为在一部分同学的眼中属于诚信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范畴认识相当模糊不清。
2.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们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程度不高,但却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诚信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则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不相符。虽然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规范的认同度不高,但对自己的行为却予以充分的认可与肯定,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
3.在选择诚信与否时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一部分同学对于履历造假现象持中立状态,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表现,但同时也认为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可见,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选择是否诚信时带有功利色彩,在不损害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诚信不能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这一点同时也表现在就业方面。由于高校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4.诚信道德意识与行为失衡。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明确的认识到了某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有违诚信的,但却由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仍进行这种行为,出现了知行背离的现象。由此可见,一部分大学生有相应的诚信道德意识,却没有应有的诚信道德行为,明知涉及自己的道德品质,却仍然做着有违诚信道德的事情。
5.大多数大学生把不诚信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在履历造假方面,
一部分同学把造假原因归结于社会不良风气、求职压力等外界因素。可见,大学生对于自身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更多的是寻找外界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品质追寻原因。不可否认,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是存在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行为。但追根究底还是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问题,如若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十分强的话,外界因素对其也是无任何影响的。
6.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缺失是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屡出的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和各项改革深入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漠视诚信观念。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如商业领域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政治领域中的贪污腐败、虚假政绩;学术领域的假论文、假学历、假科研、剽窃;文艺、体育赛事中的“黑哨”、“潜规则”;日常生活中的毒奶粉、瘦肉精、注水猪肉等。这些恶劣的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地影响涉世不深的“90后”大学生,是造成“90后”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社会根源。
针对大学生屡禁不止的诚信道德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
1.通过教育大力灌输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在追求诚信,坚持诚信,而且是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2.利用法律来约束有违诚信道德的行为。非诚信行为不为道德所
赞成,但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杜绝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显然不能光靠舆论指导。一个失信惩罚机制,对人们的约束,绝对不仅仅是道德方面,也绝对不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有一个实质性的打击和惩罚。
3.教育者做好榜样,带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诚信。“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是时代的要求。“选择诚信、崇尚诚信、坚守诚信”的思想,应该在校园中受到推崇。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实践诚信。广大干部、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学校的正确引导及适当约束。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消费"自己的信用,积极投身于加强国民信用观念的活动中,身体力行,事事讲信用,时时守信用,推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推进社会建立信用体系,做一代有为青年,在中国社会信用化的进程中尽我们光荣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得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大学生应当在进行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开展学习活动,
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中国正在迅速的发展变化着,但诚信道德品质不能在变化中丧失,无论在任何时候,诚信道德都应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对于承担着建设祖国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诚信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为祖国迈向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当代大学生诚信与道德问题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格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然而,当前,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假文凭、假学术等现象仍呈增长趋势,这不但突显了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危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拉响警钟。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呼吁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时需建构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经调查分析,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于诚信与不诚信的分界线认识越来越模糊。大部分大学生所认为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毁约、跳槽、在履历上造假、考试作弊等行为在一部分同学的眼中属于诚信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范畴认识相当模糊不清。
2.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们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程度不高,但却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诚信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则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不相符。虽然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规范的认同度不高,但对自己的行为却予以充分的认可与肯定,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
3.在选择诚信与否时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一部分同学对于履历造假现象持中立状态,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表现,但同时也认为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可见,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选择是否诚信时带有功利色彩,在不损害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诚信不能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这一点同时也表现在就业方面。由于高校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4.诚信道德意识与行为失衡。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明确的认识到了某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有违诚信的,但却由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仍进行这种行为,出现了知行背离的现象。由此可见,一部分大学生有相应的诚信道德意识,却没有应有的诚信道德行为,明知涉及自己的道德品质,却仍然做着有违诚信道德的事情。
5.大多数大学生把不诚信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在履历造假方面,
一部分同学把造假原因归结于社会不良风气、求职压力等外界因素。可见,大学生对于自身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更多的是寻找外界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品质追寻原因。不可否认,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是存在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行为。但追根究底还是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问题,如若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十分强的话,外界因素对其也是无任何影响的。
6.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缺失是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屡出的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和各项改革深入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漠视诚信观念。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如商业领域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政治领域中的贪污腐败、虚假政绩;学术领域的假论文、假学历、假科研、剽窃;文艺、体育赛事中的“黑哨”、“潜规则”;日常生活中的毒奶粉、瘦肉精、注水猪肉等。这些恶劣的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地影响涉世不深的“90后”大学生,是造成“90后”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社会根源。
针对大学生屡禁不止的诚信道德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
1.通过教育大力灌输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在追求诚信,坚持诚信,而且是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2.利用法律来约束有违诚信道德的行为。非诚信行为不为道德所
赞成,但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杜绝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显然不能光靠舆论指导。一个失信惩罚机制,对人们的约束,绝对不仅仅是道德方面,也绝对不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有一个实质性的打击和惩罚。
3.教育者做好榜样,带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诚信。“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是时代的要求。“选择诚信、崇尚诚信、坚守诚信”的思想,应该在校园中受到推崇。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实践诚信。广大干部、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学校的正确引导及适当约束。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消费"自己的信用,积极投身于加强国民信用观念的活动中,身体力行,事事讲信用,时时守信用,推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推进社会建立信用体系,做一代有为青年,在中国社会信用化的进程中尽我们光荣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得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大学生应当在进行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开展学习活动,
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中国正在迅速的发展变化着,但诚信道德品质不能在变化中丧失,无论在任何时候,诚信道德都应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对于承担着建设祖国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诚信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为祖国迈向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