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监测统计分析

河北金融

2009.2金融论坛

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监测统计分析

作者简介:丁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在借鉴关于银行和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国际主流监测体系的

■丁攀刘亦文

21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海口

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监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运用该指标体系,分别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评分法对其经营的稳健性状况进行统计监测,并作出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稳健性较强,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稳健性很强,而未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缺乏稳健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金融脆弱性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73(2009)02-0006-04

收稿日期:2008-09-30

攀(1984-),男,浙江义乌人,湖南大学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刘亦文(1981-),男,湖南攸县人,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湖南大学统计学院。

1. 5701052.

湖南大学统计学院,湖南长沙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其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金融乃至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金融危机是否会爆发以及爆发后的破坏性有多大,主要取决于银行业。而银行业是否会爆发危机,又主要取决于银行业是否能保持稳健经营。只有保持稳健经营,才能避免因流动性和应对冲击能力等问题而引起银行危机甚至全面的金融危机,或减轻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稳健经营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规律,是任何历史阶段和制度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面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能否抵挡住冲击,以及如何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统计监测,并以此来促进和保持其稳健经营,就成了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在国内外研究银行业及金融业的文献中,直接研究银行业经营稳健性的很少,大多数研究是从银行业稳健性的反面———脆弱性着手的。

对于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他针对1877年经济危机中大量银行倒闭的现象,提出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从信用制度的角度分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费雪(Fisher )在1929~1933年的金融大危机后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从实体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出发来解释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问题。然而,一般公认系统地提出金融体系(主要是银行体系)不稳定性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Minsky )。他于1982年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做出了系统的解释,形成了“金融脆弱性假说”,并深入研究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当然,直接研究银行业稳健经营问题的,最主要是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和查理士·恩诺克等人,他们分别在《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银行业的稳健和货币政策———全球经济中的一些问题及经验教训》等著作中论述了宏观经济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业的稳健性的影响。

410079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国内也涌现出一些对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或稳健性的研究。胡祖

六(1998)认为银行体系脆弱性有着深层次的政策和体制原因,而不仅仅是经营问题,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行道德风险产生,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管七海等(2001)对商业银行非系统风险的度量及其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只是针对单个银行而不是整个银行体系。伍志文(2002)运用Probit 模型和Logit 模型,选用21个指标就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金融变量是导致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刘卫江(2002)利用多元Logit 模型选择对1985~2000年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了计量实证,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影响甚于金融变量和其他变量,还从制度层面上指出了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并非是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而是更深层次地孕育在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环境中。范洪波(2004)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t 模型对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宏微观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宏观经济因素对

6

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比微观因素显著,且宏、微观因素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龚锋(2005)根据对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全新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评估指标与模型,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估结论是缺乏稳健,而导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稳健的原因包括体制缺陷、信用缺失、资产配置不当等多个方面。袁德磊、赵定涛(2007)选择4个核心指标对1985~2005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判断,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两年的脆弱性程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表明,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均与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存在Granger 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高于宏观经济指标。

以上文献大都是以整个银行体系或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角度研究其是否稳健,很少有学者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健性进行比较分析;而且,以上文献研究的通常是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性,而非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用以监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指标体系,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分别进行考察和对比。

二、风险容忍度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监测指标体系框架

在设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监测指标体系的时候,除了要满足全面性、系统性、重要性、层次性、科学性、可获得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还应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本文对银行业稳健经营含义的理解和界定,并且确定适当的衡量稳健性程度的指标“阀值”。

笔者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监测依据其自身的表现,宏观经济变量作为既定因素不予考虑,但本文并不否认宏观经济变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影响。表1列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指标阀值或区间。其中,各指标阀值是指国际公认的警戒值;各指标的基本稳健值或区间是结合我国实际,根据《巴塞尔协议》、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督指标》以及国际先进银行的财务指标整理得出的。

(二)监测方法探讨

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都是定量指标,然而还有一些指标如内部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信用评级和同业排名难以直接用数值表示,只能通过定性的语言加以描述和说明。为了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做出定量分析,以更为准确、具体地监测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本文将采用评分法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根据重要程度确定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以及每个一级指标下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第二,根据各个二级指标的实际值与基本稳健值或区间

河北金融

金融论坛2009.2

表1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指标体系框架

的比较,确定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

第三,将各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加总,得出每个一级指标的具体得分;

第四,将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加总,即可得出商业银行体系的总体得分;

第五,根据总体得分和以下判别标准对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稳健性进行判别:以100分为满分,低于60分为不稳健,

60~70分为缺乏稳健,70~80分为比较稳健,80~90分为稳健,90分以上为很稳健。

其中,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必须符合本文对银行业稳健经营含义的理解和界定。如前所述,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首先强调的是稳定,注重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强调安全与效率兼顾,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高效运营,还要求保持较强的竞争力。由此看来,稳定性最为重要,发展性和效率性其次,竞争力再次。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在借鉴了国际先进银行的稳健性监测经验,并且参照了相关文献中其他学者对稳健经营指标的权重分配之后,本文将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如表2所示。判别准则也同样结合了国际先进银行的稳健性监测经验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表2

各级指标权重

7

河北金融

2009.2金融论坛

三、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监测实证分析

(一)国有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与比较

表4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指标得分

1.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下面利用上文设计的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指标得分

将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加总,即可得出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体得分,即:

2005年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得分=34. 5+22+26+9=91. 5

2006年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得分=34. 5+22+27+9. 5=93

按照稳健性判别标准,两年的稳健性得分均落在“很稳健”这一区间内。这表明,所考察的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的经营稳健性较强。

3. 国有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

其中,各二级指标实际值为加权平均值,以各银行资产占当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权重。市场占有率是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占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同业排名是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对全球1000大银行的总资产排名中的名次。根据各个二级指标实际值与基本稳健值或区间的比较确定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通过加总得到各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各指标得分为估计值。

将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加总,即可得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得分,即:

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整体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与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相比,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和竞争力两方面。

就稳定性指标而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性和内部控制能力均弱于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

就竞争力指标而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虽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其市场份额却在不断缩小,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恰好相反;标准普尔公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比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略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中的排名比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更靠前。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新兴的商业银行,历史较短,资本、资产规模都不是很大,所以影响了其市场占有率和同业排名。然而,我们更应关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和同业排名的动态发展,注意到其市场占有率和同业排名的稳步上升,这体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增强的竞争力。

此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略强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资本利润率这几个指标的的数值明显大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明显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安全性、发展性和盈利性三方面表现得更好。

(二)上市与非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与比较

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得分=31+21+26. 5+9. 5=88

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得分=30+21+27+9. 5=87. 5

按照稳健性判别标准,两年的稳健性得分均落在“稳健”这一区间内。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其经营状况是稳健的。

2. 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

目前,我国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有12家,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由于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未及时公布年度报告,难以获得其准确、真实、完整的稳健经营指标数据,因此,本文仅对其余八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健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表4所示。

1. 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

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共有14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

8

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将11家上市商业银行整体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与尚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相比,不难发现,两者在稳定性、发展性、效率性和竞争力各方面的差异都十分显著。

从稳定性方面来看,11家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性、内部控制能力和资产质量都明显优于中国农业银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上市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现代银行企业制度,尤其是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能够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和经营原则来运营,存在资本补充机制,能够不断补充资本,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受到的政府干预也比较小,不必像国有商业银行那样,不按商业原则,而是按政府的意愿发放贷款。

从发展性方面来看,差异主要是由中国农业银行2005年的负利润增长率导致的。另外,中国农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也明显不如上市商业银行。

从效率性方面来看,11家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都明显高于中国农业银行,成本收入率明显低于中国农业银行,这表明其经营效率远远高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较低的资产利润率,显然与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直接相关,这也表明其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不过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政府的干预,有时不得不按政府的意愿发放贷款。此外,中国农业银行还有必要进一步控制成本和费用,以降低成本收入率。

从竞争力方面来看,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明显强于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在上市的过程中,必定会提高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从而大大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评估监测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其经营状况是稳健

的,但仍需增强资本充足性、内部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来加强经营的稳健性;

2. 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的经营稳健性较强,在资本

充足性、资产安全性、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且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还应注意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经营效率,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增强经营的稳健性;

3.11家上市商业银行总体的经营稳健性很强,在资本充

足性、资产安全性、内部控制能力、发展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尚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今后的发展主要是靠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增强经营的稳健性;

4. 尚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稳健性不足,在稳定

河北金融

金融论坛2009.2

性、发展性、效率性和竞争力四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首要问题在于资本充足性不足、资产质量差、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低,这直接导致经营效率受损,从长远来看,还严重影响了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若努力在各方面加以提高和完善,今后发展的进步空间很大。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能力。改善公司治理可以遵循“股份化、股权分散化———改造董事会、提高董事会地位———上市”这条途径来进行。

其次,应提高和保持充足的资本金率,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充实银行资本金,提高和保持资本充足率。积极推进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来扩充银行资本金。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股份制改造;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市来筹集资本金,增强资本实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补充资本金;

二是通过资产业务的规模、结构、质量的调整来提高和保持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的资产扩张速度,优化资产结构,增加低风险权重的资产业务,适度降低信贷资产比重,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提高资产质量,减小风险资产总量,实施资产证券化。

再次,应调整银行的业务构成,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利润指标。具体而言,应紧跟国际潮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大力发展风险较小、收益较高、市场潜力很大的个人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通过体制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努力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增值性。

最后,应借助客户关系管理(即CRM )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份额,防范客户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K.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553-555.

[2]I. Fisher . 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M]. Econometrical 1933(10):337-357.

[3]H. Minsky . The Financial Fragility Hypothesis Capitalist Pro -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in Financial Crises[M].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32-58.

[4]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吉连·加西亚,马修·I ·萨尔. 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246-248等.

9

河北金融

2009.2金融论坛

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监测统计分析

作者简介:丁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在借鉴关于银行和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国际主流监测体系的

■丁攀刘亦文

21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海口

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监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运用该指标体系,分别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评分法对其经营的稳健性状况进行统计监测,并作出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稳健性较强,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稳健性很强,而未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缺乏稳健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金融脆弱性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73(2009)02-0006-04

收稿日期:2008-09-30

攀(1984-),男,浙江义乌人,湖南大学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刘亦文(1981-),男,湖南攸县人,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湖南大学统计学院。

1. 5701052.

湖南大学统计学院,湖南长沙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其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金融乃至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金融危机是否会爆发以及爆发后的破坏性有多大,主要取决于银行业。而银行业是否会爆发危机,又主要取决于银行业是否能保持稳健经营。只有保持稳健经营,才能避免因流动性和应对冲击能力等问题而引起银行危机甚至全面的金融危机,或减轻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稳健经营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规律,是任何历史阶段和制度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面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能否抵挡住冲击,以及如何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统计监测,并以此来促进和保持其稳健经营,就成了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在国内外研究银行业及金融业的文献中,直接研究银行业经营稳健性的很少,大多数研究是从银行业稳健性的反面———脆弱性着手的。

对于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他针对1877年经济危机中大量银行倒闭的现象,提出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从信用制度的角度分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费雪(Fisher )在1929~1933年的金融大危机后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从实体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出发来解释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问题。然而,一般公认系统地提出金融体系(主要是银行体系)不稳定性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Minsky )。他于1982年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做出了系统的解释,形成了“金融脆弱性假说”,并深入研究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当然,直接研究银行业稳健经营问题的,最主要是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和查理士·恩诺克等人,他们分别在《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银行业的稳健和货币政策———全球经济中的一些问题及经验教训》等著作中论述了宏观经济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业的稳健性的影响。

410079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国内也涌现出一些对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或稳健性的研究。胡祖

六(1998)认为银行体系脆弱性有着深层次的政策和体制原因,而不仅仅是经营问题,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行道德风险产生,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管七海等(2001)对商业银行非系统风险的度量及其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只是针对单个银行而不是整个银行体系。伍志文(2002)运用Probit 模型和Logit 模型,选用21个指标就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金融变量是导致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刘卫江(2002)利用多元Logit 模型选择对1985~2000年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了计量实证,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影响甚于金融变量和其他变量,还从制度层面上指出了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并非是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而是更深层次地孕育在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环境中。范洪波(2004)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t 模型对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宏微观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宏观经济因素对

6

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比微观因素显著,且宏、微观因素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龚锋(2005)根据对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全新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评估指标与模型,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估结论是缺乏稳健,而导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稳健的原因包括体制缺陷、信用缺失、资产配置不当等多个方面。袁德磊、赵定涛(2007)选择4个核心指标对1985~2005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判断,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两年的脆弱性程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表明,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均与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存在Granger 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高于宏观经济指标。

以上文献大都是以整个银行体系或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角度研究其是否稳健,很少有学者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健性进行比较分析;而且,以上文献研究的通常是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性,而非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用以监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指标体系,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分别进行考察和对比。

二、风险容忍度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监测指标体系框架

在设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监测指标体系的时候,除了要满足全面性、系统性、重要性、层次性、科学性、可获得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还应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本文对银行业稳健经营含义的理解和界定,并且确定适当的衡量稳健性程度的指标“阀值”。

笔者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监测依据其自身的表现,宏观经济变量作为既定因素不予考虑,但本文并不否认宏观经济变量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影响。表1列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指标阀值或区间。其中,各指标阀值是指国际公认的警戒值;各指标的基本稳健值或区间是结合我国实际,根据《巴塞尔协议》、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督指标》以及国际先进银行的财务指标整理得出的。

(二)监测方法探讨

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都是定量指标,然而还有一些指标如内部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信用评级和同业排名难以直接用数值表示,只能通过定性的语言加以描述和说明。为了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做出定量分析,以更为准确、具体地监测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本文将采用评分法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根据重要程度确定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以及每个一级指标下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第二,根据各个二级指标的实际值与基本稳健值或区间

河北金融

金融论坛2009.2

表1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指标体系框架

的比较,确定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

第三,将各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加总,得出每个一级指标的具体得分;

第四,将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加总,即可得出商业银行体系的总体得分;

第五,根据总体得分和以下判别标准对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稳健性进行判别:以100分为满分,低于60分为不稳健,

60~70分为缺乏稳健,70~80分为比较稳健,80~90分为稳健,90分以上为很稳健。

其中,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必须符合本文对银行业稳健经营含义的理解和界定。如前所述,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首先强调的是稳定,注重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强调安全与效率兼顾,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高效运营,还要求保持较强的竞争力。由此看来,稳定性最为重要,发展性和效率性其次,竞争力再次。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在借鉴了国际先进银行的稳健性监测经验,并且参照了相关文献中其他学者对稳健经营指标的权重分配之后,本文将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如表2所示。判别准则也同样结合了国际先进银行的稳健性监测经验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表2

各级指标权重

7

河北金融

2009.2金融论坛

三、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监测实证分析

(一)国有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与比较

表4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指标得分

1.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下面利用上文设计的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指标得分

将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加总,即可得出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体得分,即:

2005年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得分=34. 5+22+26+9=91. 5

2006年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得分=34. 5+22+27+9. 5=93

按照稳健性判别标准,两年的稳健性得分均落在“很稳健”这一区间内。这表明,所考察的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的经营稳健性较强。

3. 国有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

其中,各二级指标实际值为加权平均值,以各银行资产占当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权重。市场占有率是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占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同业排名是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对全球1000大银行的总资产排名中的名次。根据各个二级指标实际值与基本稳健值或区间的比较确定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通过加总得到各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各指标得分为估计值。

将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加总,即可得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得分,即:

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整体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与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相比,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和竞争力两方面。

就稳定性指标而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性和内部控制能力均弱于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

就竞争力指标而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虽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其市场份额却在不断缩小,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恰好相反;标准普尔公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比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略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中的排名比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更靠前。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新兴的商业银行,历史较短,资本、资产规模都不是很大,所以影响了其市场占有率和同业排名。然而,我们更应关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和同业排名的动态发展,注意到其市场占有率和同业排名的稳步上升,这体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增强的竞争力。

此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略强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资本利润率这几个指标的的数值明显大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明显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安全性、发展性和盈利性三方面表现得更好。

(二)上市与非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与比较

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得分=31+21+26. 5+9. 5=88

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得分=30+21+27+9. 5=87. 5

按照稳健性判别标准,两年的稳健性得分均落在“稳健”这一区间内。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其经营状况是稳健的。

2. 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

目前,我国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有12家,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由于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未及时公布年度报告,难以获得其准确、真实、完整的稳健经营指标数据,因此,本文仅对其余八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健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表4所示。

1. 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监测

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共有14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

8

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将11家上市商业银行整体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与尚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相比,不难发现,两者在稳定性、发展性、效率性和竞争力各方面的差异都十分显著。

从稳定性方面来看,11家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性、内部控制能力和资产质量都明显优于中国农业银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上市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现代银行企业制度,尤其是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能够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和经营原则来运营,存在资本补充机制,能够不断补充资本,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受到的政府干预也比较小,不必像国有商业银行那样,不按商业原则,而是按政府的意愿发放贷款。

从发展性方面来看,差异主要是由中国农业银行2005年的负利润增长率导致的。另外,中国农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也明显不如上市商业银行。

从效率性方面来看,11家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都明显高于中国农业银行,成本收入率明显低于中国农业银行,这表明其经营效率远远高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较低的资产利润率,显然与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直接相关,这也表明其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不过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政府的干预,有时不得不按政府的意愿发放贷款。此外,中国农业银行还有必要进一步控制成本和费用,以降低成本收入率。

从竞争力方面来看,上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明显强于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在上市的过程中,必定会提高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从而大大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评估监测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其经营状况是稳健

的,但仍需增强资本充足性、内部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来加强经营的稳健性;

2. 八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的经营稳健性较强,在资本

充足性、资产安全性、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且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还应注意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经营效率,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增强经营的稳健性;

3.11家上市商业银行总体的经营稳健性很强,在资本充

足性、资产安全性、内部控制能力、发展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尚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今后的发展主要是靠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增强经营的稳健性;

4. 尚未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稳健性不足,在稳定

河北金融

金融论坛2009.2

性、发展性、效率性和竞争力四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首要问题在于资本充足性不足、资产质量差、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低,这直接导致经营效率受损,从长远来看,还严重影响了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若努力在各方面加以提高和完善,今后发展的进步空间很大。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能力。改善公司治理可以遵循“股份化、股权分散化———改造董事会、提高董事会地位———上市”这条途径来进行。

其次,应提高和保持充足的资本金率,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充实银行资本金,提高和保持资本充足率。积极推进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来扩充银行资本金。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股份制改造;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市来筹集资本金,增强资本实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补充资本金;

二是通过资产业务的规模、结构、质量的调整来提高和保持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的资产扩张速度,优化资产结构,增加低风险权重的资产业务,适度降低信贷资产比重,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提高资产质量,减小风险资产总量,实施资产证券化。

再次,应调整银行的业务构成,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利润指标。具体而言,应紧跟国际潮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大力发展风险较小、收益较高、市场潜力很大的个人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通过体制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努力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增值性。

最后,应借助客户关系管理(即CRM )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份额,防范客户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K.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553-555.

[2]I. Fisher . 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M]. Econometrical 1933(10):337-357.

[3]H. Minsky . The Financial Fragility Hypothesis Capitalist Pro -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in Financial Crises[M].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32-58.

[4]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吉连·加西亚,马修·I ·萨尔. 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246-248等.

9


相关文章

  • 阅读一.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
  •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后,你将能够:    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描述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充分了解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预备知识] 为了从本课程中 ...查看


  •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 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维 护和提升我行的声誉和形象,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和我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查看


  • 中国信贷模式
  • "信贷工厂"--中小企业贷款 何文琼 41304287 摘要:贷款收入我国银行表内业务中占比90%,信贷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国普遍盛行的信贷管理模式为"贷审委"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很大的满 ...查看


  •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本政策(机密)
  •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本政策(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信用风险管理架构 第三章 信用风险偏好 第四章 信用风险识别与计量 第五章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第六章 约期与定价 第七章 信用风险缓释 第八章 资产风险分类.减值与不良处置 ...查看


  •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的通知
  •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银监发[2009]104号 [颁布日期]:2009-11-23 [生效日期]:2009-12-01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颁布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目录 * 1 href="#h ...查看


  • 美国银行业利率衍生工具应用分析与启示
  • 美国银行业利率衍生工具应用分析与启示 时间:2008-06-12 作者:信息发布 -.美国银行业利率衍生工具应用情况 20世纪80年代,在利率不断上涨且波动性增强背景下,美国大型银行开始利用利率衍生工具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规避自身利率风险.而 ...查看


  •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银监发[2013]37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查看


  • 我国信贷风险
  • 对策研究 ECONOMICOUTLOOKTHEBOHAISEA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杨福兰 内容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关键环节,本文陈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在贷前调查.对授信 ...查看


  • 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 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日趋显著.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已进入最后期限,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 一.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汇率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