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的问题不应该太大、太难;导入语设计不能显得生硬;不能一成不变。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导入语设计 Three kinds of “NOT” of the design of the introductive words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class Guo Zhiwu 【Abstract】The problem of the introductive words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class should not be a big one and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he design of it can not look gruff and unalterable. 【Keywords】Chinese classDesign of introductive words 课堂导入语又叫开课语,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的第一步,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导入语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弱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导入语的问题不宜太大、太难。导入语的设计可以采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的方法,就是在讲新课之前先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复习旧课时,教师经常采用的做法是提问――通过提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引出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但此方法的难点是问题的设计。一位教师在讲《丑小鸭2》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昨天,我们学了《丑小鸭1》,谁能说说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此问题一出,课堂鸦雀无声。教师着急了,又重复了一遍,还是无人做答。出现这样的冷场,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大、太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如果换成“昨天,我们学了《丑小鸭1》,谁能说说丑小鸭的样子?它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是怎样对待它的?”这样具体而明确的导入语,自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有东西回答,也起到了复习旧课的作用,引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冷场。 2.导入语的设计要自然,不能显得生硬。在上新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富于感情的导入语,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求知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陶冶性情。此方法的关键是情感自然地抒发,不能有装腔作势的生硬感。一位教师在讲《雨后》时设计的导入语如下:前几天咱们焉耆的天气变化异常,一会儿阳光普照、晴空万里,一会儿就阴云密布、小雨连连。小朋友,喜欢下雨吗?由于教师非常紧张,本应该自然抒发情感的导入语变成了干巴巴的背诵,没有任何的美感,自然也无法让学生进入教师预设的情感氛围之中,无法让他们得到感情的陶冶并产生学好课文的迫切心情。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直接问小朋友:“下雨后,你们喜欢干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十分自然,不牵强、不做作。 3.导入语的设计要变化多端,不能一成不变。如果教师在每次讲课时都直接以“今天我们讲某某课”来导入新课,这就显得太呆板,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根据所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如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设置悬念的方法、提问的方法等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总之,导入语的设计不要雷同,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应该千变万化,每节课都出新。 课堂导入语就是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吸引到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上,进而触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好的课堂导入语可以使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产生“情因语动,趣由言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启发效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和运用。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的问题不应该太大、太难;导入语设计不能显得生硬;不能一成不变。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导入语设计 Three kinds of “NOT” of the design of the introductive words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class Guo Zhiwu 【Abstract】The problem of the introductive words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class should not be a big one and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The design of it can not look gruff and unalterable. 【Keywords】Chinese classDesign of introductive words 课堂导入语又叫开课语,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的第一步,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导入语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弱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导入语的问题不宜太大、太难。导入语的设计可以采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的方法,就是在讲新课之前先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复习旧课时,教师经常采用的做法是提问――通过提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引出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但此方法的难点是问题的设计。一位教师在讲《丑小鸭2》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昨天,我们学了《丑小鸭1》,谁能说说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此问题一出,课堂鸦雀无声。教师着急了,又重复了一遍,还是无人做答。出现这样的冷场,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大、太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如果换成“昨天,我们学了《丑小鸭1》,谁能说说丑小鸭的样子?它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是怎样对待它的?”这样具体而明确的导入语,自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有东西回答,也起到了复习旧课的作用,引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冷场。 2.导入语的设计要自然,不能显得生硬。在上新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富于感情的导入语,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求知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陶冶性情。此方法的关键是情感自然地抒发,不能有装腔作势的生硬感。一位教师在讲《雨后》时设计的导入语如下:前几天咱们焉耆的天气变化异常,一会儿阳光普照、晴空万里,一会儿就阴云密布、小雨连连。小朋友,喜欢下雨吗?由于教师非常紧张,本应该自然抒发情感的导入语变成了干巴巴的背诵,没有任何的美感,自然也无法让学生进入教师预设的情感氛围之中,无法让他们得到感情的陶冶并产生学好课文的迫切心情。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直接问小朋友:“下雨后,你们喜欢干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十分自然,不牵强、不做作。 3.导入语的设计要变化多端,不能一成不变。如果教师在每次讲课时都直接以“今天我们讲某某课”来导入新课,这就显得太呆板,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根据所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如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设置悬念的方法、提问的方法等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总之,导入语的设计不要雷同,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应该千变万化,每节课都出新。 课堂导入语就是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吸引到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上,进而触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好的课堂导入语可以使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产生“情因语动,趣由言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启发效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