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第31卷第1期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ForeignLanguages(Quarterly)
February2008Vol.31No.1
不同熟练水平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
语言依赖效应*
华南师范大学
李利莫雷潘敬儿
提要:本研究采用词汇命名的研究范式,探讨不同熟练水平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被试为64名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自变量是词汇类型(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和反应语言(粤语和普通话),因变量是被试词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一使用熟练双语者被试,结果发现,词汇命名任务中表现了一定的语言依赖效应: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实验二使用非熟练双语者被试,结果发现,词汇命名任务中表现出了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快于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总的结果表明,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影响其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
语言依赖效应、二语熟练水平、词汇命名关键词:双语、[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8)01-0076-07
示词说出一些关键事件。该研究的被试为熟
1.前言
自1973年Tulving和Thomson第一次提出记忆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specificity
练的俄语-英语双语者,早期生活在俄国,移民到美国的平均年龄为14.2岁,参加实验时平均年龄为21.8岁。该研究的被试存在着三个时段的记忆:俄语记忆(被试回忆出来的事件发生所采用的语言为英语)、英语记忆(被试回忆出来的事件发生所采用所语言为英语)和混合记忆(被试回忆出来的事件发生时所采用的语言既含俄语又含英语)。其研究结果发现,与主试使用英语向被试提问相比,当主试使用俄语提问时,被试能回忆出更多俄语记忆;相反地,与主试使用俄语向被试提问相比,当主试使用英语提问的时候,被试能回忆出更多英语记忆。概括地说,当提取语言与编码语言一致时,被试能回忆出更多的事件;双语者在复述事件时更偏向于采用该事件编码时的语言。
毋庸置疑,语言依赖效应是双语言语产生研究领域中比较有意义的研究发现。这一发现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有着重要的
principle)的假设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在多
个领域对情境依赖记忆(context-dependentmemory)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记忆
的有效提取依赖于提取环境与编码环境的相似程度,程度越高,记忆就越容易(Davies&Thomson1988)。根据这一规则,Marian等人首次将语言作为记忆提取的线索,发现双语者自传记忆回忆中存在语言依赖效应(languagedependenteffect),并提出,当提取语言与编码语言相一致而非不一致时,记忆更容易通达(Marian&Neisser2000)。
Marian等人(2000)的研究所发现的语言依赖效应支持了编码特定原则的假设,其实验任务采用了词汇提示(word-prompt)技术,实验中主试分别用两种语言要求被试根据提
*
衷心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所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本研究分别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现代外语》
项目(05JZD00034)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7JCXLX002)
李利莫雷潘敬儿
77
启发,因此,语言依赖效应需要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事实上,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是影响双语表征和加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先前大量关于双语词汇表征的研究(如Potteretal.1984;Chen&Leung1989;Chen1990;Kroll&Stewart1994)表明,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模型因其第二语言熟练水平而异。非熟练双语者的词汇表征模型为词汇连接模型,双语者需要经由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来通达第二语言的概念表征;而熟练双语者的词汇表征模型则为概念调节模型,双语者可以直接通达第二语言的概念表征,无需经由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先前在双语言语产生的研究中,关于双语者词汇提取机制的问题一直存在着特定语言提取和非特定语言提取的争论。Costa等人(2004)在分析前人研究(如Costa&Santesteban2004)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实验证明,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词汇提取机制因其第二语言熟练水平的不同而不同,非熟练双语者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词汇提取机制为非特定语言提取,而熟练高水平双语者为特定语言提取。
既然第二语言熟练水平是影响双语加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是否受双语者第二语言熟练水平的影响?尽管之后的研究者运用了同样的研究范式,对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进行了重复验证(张积家、张倩秋
复杂。那么,他们实验中所得出的语言依赖效应是否与实验任务的强情境性有关?或者说,语言依赖效应是否只在事件回忆这种强情境性的任务中才能发现呢?先前研究者在以双语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语言与记忆的关系时,所采用的实验任务大都是诸如命名、翻译、联想等词汇水平的任务,反应时为最基本的考察指标(Schreuder&Weltens1993;deGroot&Kroll1997;莫雷等人2005,李利等人2006)。特别是,先前关于揭示和探讨编码特征假设的几个经典研究,比如Tulving和Pearlstone(1966)、Thomson和Tulving(1970)以及
Morris(1978)等都是使用词汇作为实验材料
进行的。因此,本研究准备采用介于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之间的词汇命名任务、以反应时为考察指标对这一问题进行检验。
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分为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两种类型。生活词汇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词汇,包括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事件等等(比如拖鞋、牛奶);学术词汇是指在学习上运用的词汇,包括各科教科书的专业词汇等等(比如斜率、原子)。在广州生活着大量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特别是对于大量在校大学生来说,6岁之前即获得粤语或粤语方言,很多生活词汇都是在粤语情境中获得的,因此,对生活词汇的加工可以代表对粤语记忆类型的加工;他们6岁之后在学校获得普通话,很多学术词汇都是在普通话情境中获得的,因此,对学术词汇的加工可以代表对普通话记忆类型的加工。但是,大量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6岁之前运用粤语交流,存在单纯的粤语记忆阶段;他们入学以后,在学校里既会用普通话,又会用粤语进行交流,他们6岁之后的语言记忆则要称为混合记忆,不存在单纯的普通话记忆阶段。并且,对非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来说,他们倾向于在生活中用粤语交流,在课堂上则使用普通话;对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来说,还经常发生语码转换的现象,两种语言可以交替使用。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拟以熟练和非熟
2006),然而,这些研究都重在揭示双语言语
产生中语言依赖效应的存在,其研究结果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这种效应是否会受到双语者第二语言熟练水平的影响。那么,语言依赖效应在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身上的表现是否不同?本研究拟选取不同熟练水平的双语者为被试来回答这一问题。
此外,先前研究关注的是双语者的事件记忆(episodicmemory),以事件回忆数量作
为最重要的考察指标,其所使用的事件回忆的任务也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加工过程较为
78
不同熟练水平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
练粤语-普通话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词汇命名的任务,通过比较反应语言和编码语言一致和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进一步考察第二语言熟练水平对双语言语产生中语言依赖效应的影响。
验材料在粤语和普通话中的书面形式是一致的,都在电脑上视觉呈现。
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使用E-prime软件编制实验程序。电脑与连接了麦克风的
SRBox相连,每个被试在安静的个体实验室
中单独进行实验。屏幕上一次只呈现一个词汇。每个词呈现之前,屏幕中央先呈现黑色紧接着呈现词汇刺激,要求“+”,持续500ms。被试在看到词汇后尽快用相应的语言对准麦克风大声命名词汇。其中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各24个分别要求被试用粤语和普通话命
名,词汇随机呈现,电脑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被试反应后,屏幕呈现一个问题:被试是否采用正确的语言对词汇进行命名?此时由主试做按键反应,但不给予被试反馈,记录被试的反应正确率。
2.实验一2.1目的
采用词汇命名任务,探讨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存在语言依赖效应。
2.2研究方法2.2.1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共32名,均为广州人。所有被试都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出生后获得粤语,6岁以后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学习普通话,已全部通过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成绩都在二级甲等以上。实验前通过问卷调查,被试自评普通话熟练;对被试进行面试,主试分别用粤语、普通话和被试交流,被试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
2.3结果与分析
我们只对每种条件下被试正确回答的反应时间进行统计。首先删除所有命名正确率低于90%的被试的数据,据此删除1名被试;另外删除被试反应时间在2个标准差以外的
极端数据,据此删除了5.66%的数据。使用
2.2.2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2被试内设计,自变量是
词汇类型和反应语言,词汇类型包括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两个水平,反应语言包括粤语和普通话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词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两种统计处
理,一种以被试为随机变量(F1),另一种以项目(即实验材料)为随机变量(F2)。被试每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
生活词汇
粤语命名普通话命名
学术词汇
2.2.3实验材料与程序
正式实验材料包括96个词汇,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各48个;填充词8个,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各4个。为保证实验材料熟悉度的一致性,实验之前由30名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进行5分等级评定(1-很不熟悉,2-不熟悉,3-一般,4-熟悉,5-很熟悉),本实验所有实验词熟悉度均在4分以上。为了平衡顺序效
应,将材料分为两个系列,其中一个是当呈现词汇的颜色是绿色时,要求被试用粤语命名,而当呈现词汇的颜色为红色时,要求被试用普通话命名;另一个系列则正好相反。所有实
658±56653±58
706±92687±64
对反应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词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30)=
31.524,p=0.000,F2(1,94)=14.007,p=
0.000,双语者对生活词汇的反应时显著快于
对学术词汇的反应时。语言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1(1,30)=3.611,p=0.067,F2(1,94)=3.334,p=0.071,双语者用普通话命名词汇的反应时稍快于用粤语命名词汇的反应时。
李利莫雷潘敬儿
79
词汇类型和反应语言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30)=1.020,p=0.321,F2(1,94)=1.869,p=0.175。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t1(30)=0.609,p=0.547,t2(47)=0.416,p=0.679;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稍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二者的差异检验达到边缘显著,t1(30)=1.842,p=0.075,t2(47)=
汇时不存在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在命名学术词汇时则表现出了一定的语言依赖效应。那么,为何熟练的双语者没有表现出全面的、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呢?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被试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有关。如果被试为普通话不熟练的非熟练双语者,可能在命名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时都会表现出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可能性,我们继续设计了实验二,探讨非熟练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同样的词汇命名任务中是否会出现语言依赖效应。
1.913,p=0.062。
表2粤语命名普通话命名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正确率(%)
生活词汇
学术词汇
3.实验二3.1目的
采用词汇命名任务,探讨非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存在语言依赖效应。
96.4±4.396.9±3.6
94.5±5.696.4±4.3
对正确率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词汇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30)=
2.714,p=0.110,F2(1,94)=1.398,p=0.240,
对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命名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1,30)=
3.2研究方法
3.2.1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共32名,均为广州人。所有被试都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出生后获得粤语,6岁以后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学习普通话,均没有达到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规定的最低等级水平。实验前通过问卷调查,被试自评普通话不熟练,在课堂上主要用普通话交流,在生活中则主要使用粤语;对被试进行面试,主试分别用粤语、普通话和被试交流,被试能熟练运用粤语,不能熟练运用普通话。
2.125,p=0.155,F2(1,94)=2.019,p=
0.159,用粤语命名词汇的正确率与用普通话
命名词汇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30)=0.740,p=0.396,F2(1,94)=0.897,p=0.346。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t1(30)=
0.583,p=0.564,t2(47)=0.401,p=0.690;
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正确率差异也不显著,t1(30)=1.423,
这说明不p=0.165,t2(47)=1.467,p=0.149。存在反应时和正确率的权衡问题。
实验一运用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为被试,在词汇命名的任务条件下,结果发现,被试用粤语命名生活词汇的反应时与用普通话命名生活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被试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的反应时稍微快于用粤语命名学术词汇的反应时。这一结果表明,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命名生活词
3.2.2实验设计
同实验一。
3.2.3实验材料与程序
同实验一。
3.3结果与分析
首先按实验一的方法删除数据,所有被试的总体正确率均在90%以上,没有被试被
剔除,另外删除了5.34%的数据。使用
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两种统计处理,一种以被试为随机变量(F1),一种以项目
80
不同熟练水平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
(即实验材料)为随机变量(F2)。被试每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分别列于表3和表4。
表3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
生活词汇
粤语命名普通话命名
学术词汇
差异。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31)=
0.818,p=0.373,F2(1,94)=1.738,p=0.191。
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t1(31)=0.870,p=0.391,t2(47)=0.904,p=0.371;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正确率差异也不显著,t1(31)
657±74675±89
734±100705±90
=0.678,p=0.503,t2(47)=0.961,p=0.341。
表4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正确率(%)
生活词汇
粤语命名普通话命名
学术词汇
这说明不存在反应时和正确率的权衡现象。
实验二的重要发现是,非熟练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被试在词汇命名任务中存在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被试用粤语命名生活词汇要显著快于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要显著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影响其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
95.7±5.894.7±6.7
91.9±8.993.2±6.1
我们对反应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词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
31)=64.675,p=0.000,F2(1,94)=22.198,
p=0.000,被试对生活词汇的反应时显著快
于对学术词汇的反应时。反应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1,31)=0.701,p=0.409,F2(1,94)=0.808,p=0.371,被试用粤语命名词汇的反应时和用普通话命名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词汇类型和反应语言的交互作用显著,F1(1,31)=8.536,p=0.006,F2(1,94)=16.638,p=0.000。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生活词汇来说,被试用粤语命名要显著快于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t1(31)=2.208,p=0.035,t2(47)=2.483,p=0.017;对学术词汇来说,被试用普通话命名要显著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t1(31)=2.449,p=0.020,t2(47)=3.241,p=0.002。这一结果说明,非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全面的、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
我们对正确率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词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
4.讨论
在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过程中,提取线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编码特定原则主要说明的是提取线索的有效性问题。Marian等人(2000)首次将语言作为提取线索,指出编码时的语言情境对双语者复述该事件时所采用的语言有重要的影响,双语者复述事件时倾向于采用事件发生时的语言。事实上,语言情境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一些语言学研究者也指出语言的使用依赖于语境,语言在语境中使用(王初明
2003)。可见,语言情境的作用以及这一作用
的影响因素的确是语言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然而,关于双语言语产生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机制问题,对双语言语产生中到底是采用特定语言提取机制抑或非特定语言提取机制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Costa
31)=5.536,p=0.025,F2(1,94)=5.494,p=0.021,被试对生活词汇命名的正确率显著高
于对学术词汇命名的正确率。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1,31)=0.019,p=0.891,F2(1,94)=0.021,p=0.884,用粤语命名词汇的正确率与用普通话命名词汇的正确率没有显著
etal.1999;Costa&Caramazza1999;Lee&Williams2001;Costa&Santesteban2004;
李利莫雷潘敬儿
81
Rodriguez-Fornellsetal.2005;李利等人2006),但对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语言依赖效应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然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特别是对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是否影响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尚未涉及。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思考进行的。
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非熟练双语者被试的结果表现出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而熟练双语者被试的结果则只表现出局部的语言依赖效应。具体说来,熟练双语者被试用粤语和普通话命名生活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时的反应时才快于用粤语命名;而非熟练双语者被试则用粤语命名生活词汇显著快于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显著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我们认为,两种被试之间结果的差异是因其第二语言(即普通话)的熟练水平不同所致。对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来说,其两种语言的熟练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都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生活方面和学术方面的交流。因此,他们用普通话命名词汇的反应时和用粤语命名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对于非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来说,粤语是优势语言,普通话是弱势语言,其多数情况下用粤语进行交流,只有在必需的学习状态下才使用普通话。因此,他们命名生活词汇时倾向于使用粤语,命名学术词汇时倾向于使用普通话。也就是说,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会影响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这一结果正是本研究最有意义之所在。
本研究实验一的结果与同样以熟练的双语者为被试的Marian等人(2000)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Marian等人(2000)研究的反应时结果在二语记忆类型上表现出了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在一语记忆类型上的效应不显著;而本研究实验一中的反应时结果在二语
记忆类型上的效应达到了边缘显著,在一语记忆类型上的效应不显著。另外,本研究中实验二以非熟练双语者为被试的结果足以说以反应时为考明,运用词汇命名的实验任务、
察指标,能够有效地考察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问题。Marian等人(2000)也假设当反应语言和编码语言一致时,被试通达记忆的速度要快;反之,则慢。但他们又进一步解释说,采用事件回忆的任务范式不容易测量被试的反应时间。
本研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结果是,无论对熟练的还是非熟练的双语者来说,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稍快于用粤语命名,熟练双语者的这种差异甚至达到了边缘显著。对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被试获得普通话的方式有关。本研究所有实验材料都是视觉呈现的,被试要命名词汇首先得有一个视觉通达的过程。而本研究中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6岁之前主要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粤语,口头表达是最主要的获得途径。他们入学以后学习普通话,书本材料是最主要的获得途径。因此,他们的普通话对视觉呈现的书面语言要比粤语更加敏感,其视觉通达过程要更快。
也有专家认为,从双语词汇表征的角度来说,概念层与语言的联系强度因语言而异。在本研究中,对生活词汇来说,概念层跟粤语的联系力度要强于跟普通话的联系力度,所以用粤语命名日常词汇的反应时快于用普通话命名;而对于学术词汇来说,概念层跟普通话的联系力度要强于跟粤语的联系力度,所以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的反应时快于用粤语命名。上述观点从双语词汇表征的角度解释了本研究中语言依赖效应的加工过程。
5.结论
本研究运用词汇命名任务,考察了不同熟练水平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结果发现,熟练双语者只表现出局部的语言依赖效应,而非熟练双语者
82
不同熟练水平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
所表现出的语言依赖效应则是显著的、全面的。总的结果表明,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影响其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
参考文献
Chen,H-C.&Y.Leung.1989.Patternsoflexical
processinginanonnativelanguage[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5:316-325.
Chen,H-C.1990.Lexicalprocessinginanon-native
language:effectsoflanguageproficiencyandlearningstrategy[J].MemoryandCognition18:279-288.
CostaA,M.Miozzo&A.Caramazza.1999.Lexical
selectioninbilinguals:Dowordsinthebilingual’stwolexiconscompeteforselection?[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41:365-397.
CostaA.&A.Caramazza.1999.Islexicalselectionin
bilingualspeechproductionlanguage-specific?FurtherevidencefromSpanish-EnglishandEnglish-Spanishbilinguals[J].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2:231-244.
CostaA.&M.Santesteban.2004.Bilingualword
perceptionandproduction:twosidesofthesamecoin?[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8,6:253.
CostaA.&M.Santesteban.2004.Lexicalaccessin
bilingualspeechproduction:EvidencefromlanguageswitchinginhighlyproficientbilingualsandL2learners[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50:491-511.
Davies,G.M.&D.M.Thomson(eds.).1988.
MemoryinContext:ContextinMemory[C].Chichester,England:Wiley.
DeGroot,A.M.B.&L.F.Kroll.1997.Tutorialsin
Bilingualism:PsycholinguisticPerspectives[M].Hillsdale,NJ:Erlbanm.
Kroll,J.F.&E.Stewart.1994.Categoryinterference
intranslationandpicturenaming:Evidenceforasymmetricconnectionsbetweenbilingualmemoryrepresentations[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33:149-174.
LeeMW&J.N.Williams.2001.Lexicalaccessin
spokenwordproductionbybilinguals:evidencefromthesemanticcompetitorprimingparadigm[J].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4,3:
233-248.
Marian,V.&U.Neisser2000.Language-dependent
recallofautobiographicalmemori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29,3:361-368.
Morris,C.D.1978.Acquisition-testinteractions
betweendifferentdimensionsofencoding[J].MemoryandCognition6,4:354-363.
Potter,M.C.,K.F.So,B.VonEckhart,L.B.
Feldman.1984.Lexicalandconceptualrepresentationinbeginningandproficientbilinguals[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23:23-38.
Rodriguez-Fornells,A.,A.VanderLug&M.Rotte.
2005.Secondlanguageinterfereswithwordproductioninfluentbilinguals:Brainpotentialandfunctionalimagingevidence[J].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17:422-433.
Schreuder,R.&B.Weltens.1993.TheBilingual
Lexicon[M].Amsterdam:JohnBenjamins.
Thomson,D.M.&E.Tulving,1970.Associative
encodingandretrieval:Weakandstrongcu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86:255-262.
Tulving,E.&Z.Pearlstone.1966.Availabilityversus
accessibilityofinformationinmemoryforwords[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5:381-391.李利、莫雷、王瑞明、罗雪莹,2006,非熟练中-英
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38(5):672-680。李利、莫雷、王瑞明、潘敬儿,2006,双语言语产
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14(5):648-653。莫雷、李利、王瑞明,2005,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
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科学28(6):1288-1293。
王初明,2003,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
(1):1-5。张积家、张倩秋,2006,普通话和粤语记忆中的语言
依赖效应[J]。心理学报38(5):633-644。
收稿日期:2007-04-12;
作者修改稿,2007-09-01本刊修订,2007-12-08
通讯地址:510631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心
理应用研究中心
<molei@scnu.edu.cn>(莫)
110
EFLlisteningcomprehensionabilitiesweredifferentindirectedforgettingefficiency.Oneexperimentadoptedalist-methodtaskofdirectedforgettingwithabetween-subjectsdesignandtheotherusedalist-methodtaskofdirectedforgettingwithawithin-subjectsdesign.TheresultsindicatedthatdirectedforgettingefficiencyisnotrelatedtoEFLlisteningcomprehension,which,instead,significantlycorrelateswithdirectedrememberingability.
Language-dependenteffectinwordproductionofCantonese-Mandarinbilingualsofdifferentproficiency,byLiLi,MoLeiandPanJingBer,p.76
Thispaperreportsontwoword-namingexperimentsaimedtoexplorethelanguage-dependenteffectinCantonese-Mandarinbilingualsofdifferentproficiency.Participantswere64studentsfrom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Theindependentvariableswerelexicaltype(dailyvocabularyandacademicvocabulary)andlanguageconditions(CantoneseandMandarin).Responsetimeandaccuracyofnamingwererecorded.InExperiment1,forproficientCantonese-Mandarinbilingual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responsetimebetweenthetwolexicaltypesinthetwolanguages.InExperiment2,forlessproficientCantonese-Mandarinbilinguals,therewassignificantlanguage-dependenteffect.Specifically,responsetimefordailyvocabularynaminginCantonesewassignificantlyfasterthanthatinMandarin,andresponsetimeforacademicvocabularynaminginMandarinwassignificantlyfasterthanthatinCantonese.Theresultsfromthetwoexperimentsindicatethatthelanguage-dependenteffectinbilinguallanguageproductionisinfluencedbybilingualsBsecondlanguageproficiency.
AnempiricalstudyoforalEnglishproficiencyofChinesecollegestudents,byLiuQin,p.83
ThispaperanalysesanddiscussestheresultsofanoralEnglishtestwithaviewtoassessingtheoralEnglishproficiencyofChinesecollegestudentsandinformingEnglishteachingpracticeattheuniversitiesinChina.Thetestwasadministeredto180Chinesecollegestudentsthatweresampledfromsixdifferenttypesofuniversities.TesttakersBresponseswereratedaccordingtoananalyticevaluationsystemthatencompassedbothlanguagecompetence(e.g.pronunciation,grammar,textualcoherence,illocutionarypragmaticcompetence,sociolinguisticpragmaticcompetence)andstrategiccompetence(e.g.flexibleinteraction,bodylanguage,paralanguage).AnanalysisofthetestresultsshowsthatafairlyhighpercentageoftesttakersfailedtoattainasatisfactoryleveloforalEnglishproficiencyasmanifestedinpoor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inadequatecommunicativeskillsandlackofnonverbalcommunicativeabilities.Itissuggestedthatdueattentionshouldbegiventotheseproblemsinclassroominstruction.
,byRuiXiaosongandGaoYihong,p.90Areviewofsecondlanguage“investment”
Thispaperreviewstheconceptofsecondlanguage“investment,”asproposedbyBonnyNorton,basedonPierreBourdieuBssociologicaltheory.Thereviewcoversdefinitionofthe
,concept,itsdistinctionfrom“motivation”theoreticalsourcesandempiricalgrounds,
applicability,andrelatedcomments.Theoreticalimplicationsandlimitationsoftheconceptarediscussed.“Investment”researchrepresentsanewtrendofSLAresearch,asocialculturalparadigmascontrastedwiththepsychological.Foracapitalistsocialcontextfullofpower
,notamodelforthestruggles,thenotionprovidesaninsightfulmodelofthe“realperson”
“idealperson”.Groundedina“secondlanguage”contextasnarrowlydefined,“investment”isalsoapplicableinChinaBsforeignlanguagecontext,butcautionshouldbetakennottoequateitwith“instrumentalmotivation.”
2008年2月第31卷第1期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ForeignLanguages(Quarterly)
February2008Vol.31No.1
不同熟练水平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
语言依赖效应*
华南师范大学
李利莫雷潘敬儿
提要:本研究采用词汇命名的研究范式,探讨不同熟练水平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被试为64名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自变量是词汇类型(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和反应语言(粤语和普通话),因变量是被试词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一使用熟练双语者被试,结果发现,词汇命名任务中表现了一定的语言依赖效应: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实验二使用非熟练双语者被试,结果发现,词汇命名任务中表现出了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快于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总的结果表明,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影响其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
语言依赖效应、二语熟练水平、词汇命名关键词:双语、[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8)01-0076-07
示词说出一些关键事件。该研究的被试为熟
1.前言
自1973年Tulving和Thomson第一次提出记忆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specificity
练的俄语-英语双语者,早期生活在俄国,移民到美国的平均年龄为14.2岁,参加实验时平均年龄为21.8岁。该研究的被试存在着三个时段的记忆:俄语记忆(被试回忆出来的事件发生所采用的语言为英语)、英语记忆(被试回忆出来的事件发生所采用所语言为英语)和混合记忆(被试回忆出来的事件发生时所采用的语言既含俄语又含英语)。其研究结果发现,与主试使用英语向被试提问相比,当主试使用俄语提问时,被试能回忆出更多俄语记忆;相反地,与主试使用俄语向被试提问相比,当主试使用英语提问的时候,被试能回忆出更多英语记忆。概括地说,当提取语言与编码语言一致时,被试能回忆出更多的事件;双语者在复述事件时更偏向于采用该事件编码时的语言。
毋庸置疑,语言依赖效应是双语言语产生研究领域中比较有意义的研究发现。这一发现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有着重要的
principle)的假设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在多
个领域对情境依赖记忆(context-dependentmemory)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记忆
的有效提取依赖于提取环境与编码环境的相似程度,程度越高,记忆就越容易(Davies&Thomson1988)。根据这一规则,Marian等人首次将语言作为记忆提取的线索,发现双语者自传记忆回忆中存在语言依赖效应(languagedependenteffect),并提出,当提取语言与编码语言相一致而非不一致时,记忆更容易通达(Marian&Neisser2000)。
Marian等人(2000)的研究所发现的语言依赖效应支持了编码特定原则的假设,其实验任务采用了词汇提示(word-prompt)技术,实验中主试分别用两种语言要求被试根据提
*
衷心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所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本研究分别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现代外语》
项目(05JZD00034)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7JCXLX002)
李利莫雷潘敬儿
77
启发,因此,语言依赖效应需要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事实上,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是影响双语表征和加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先前大量关于双语词汇表征的研究(如Potteretal.1984;Chen&Leung1989;Chen1990;Kroll&Stewart1994)表明,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模型因其第二语言熟练水平而异。非熟练双语者的词汇表征模型为词汇连接模型,双语者需要经由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来通达第二语言的概念表征;而熟练双语者的词汇表征模型则为概念调节模型,双语者可以直接通达第二语言的概念表征,无需经由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先前在双语言语产生的研究中,关于双语者词汇提取机制的问题一直存在着特定语言提取和非特定语言提取的争论。Costa等人(2004)在分析前人研究(如Costa&Santesteban2004)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实验证明,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词汇提取机制因其第二语言熟练水平的不同而不同,非熟练双语者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词汇提取机制为非特定语言提取,而熟练高水平双语者为特定语言提取。
既然第二语言熟练水平是影响双语加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是否受双语者第二语言熟练水平的影响?尽管之后的研究者运用了同样的研究范式,对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进行了重复验证(张积家、张倩秋
复杂。那么,他们实验中所得出的语言依赖效应是否与实验任务的强情境性有关?或者说,语言依赖效应是否只在事件回忆这种强情境性的任务中才能发现呢?先前研究者在以双语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语言与记忆的关系时,所采用的实验任务大都是诸如命名、翻译、联想等词汇水平的任务,反应时为最基本的考察指标(Schreuder&Weltens1993;deGroot&Kroll1997;莫雷等人2005,李利等人2006)。特别是,先前关于揭示和探讨编码特征假设的几个经典研究,比如Tulving和Pearlstone(1966)、Thomson和Tulving(1970)以及
Morris(1978)等都是使用词汇作为实验材料
进行的。因此,本研究准备采用介于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之间的词汇命名任务、以反应时为考察指标对这一问题进行检验。
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分为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两种类型。生活词汇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词汇,包括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事件等等(比如拖鞋、牛奶);学术词汇是指在学习上运用的词汇,包括各科教科书的专业词汇等等(比如斜率、原子)。在广州生活着大量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特别是对于大量在校大学生来说,6岁之前即获得粤语或粤语方言,很多生活词汇都是在粤语情境中获得的,因此,对生活词汇的加工可以代表对粤语记忆类型的加工;他们6岁之后在学校获得普通话,很多学术词汇都是在普通话情境中获得的,因此,对学术词汇的加工可以代表对普通话记忆类型的加工。但是,大量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6岁之前运用粤语交流,存在单纯的粤语记忆阶段;他们入学以后,在学校里既会用普通话,又会用粤语进行交流,他们6岁之后的语言记忆则要称为混合记忆,不存在单纯的普通话记忆阶段。并且,对非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来说,他们倾向于在生活中用粤语交流,在课堂上则使用普通话;对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来说,还经常发生语码转换的现象,两种语言可以交替使用。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拟以熟练和非熟
2006),然而,这些研究都重在揭示双语言语
产生中语言依赖效应的存在,其研究结果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这种效应是否会受到双语者第二语言熟练水平的影响。那么,语言依赖效应在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身上的表现是否不同?本研究拟选取不同熟练水平的双语者为被试来回答这一问题。
此外,先前研究关注的是双语者的事件记忆(episodicmemory),以事件回忆数量作
为最重要的考察指标,其所使用的事件回忆的任务也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加工过程较为
78
不同熟练水平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
练粤语-普通话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词汇命名的任务,通过比较反应语言和编码语言一致和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进一步考察第二语言熟练水平对双语言语产生中语言依赖效应的影响。
验材料在粤语和普通话中的书面形式是一致的,都在电脑上视觉呈现。
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使用E-prime软件编制实验程序。电脑与连接了麦克风的
SRBox相连,每个被试在安静的个体实验室
中单独进行实验。屏幕上一次只呈现一个词汇。每个词呈现之前,屏幕中央先呈现黑色紧接着呈现词汇刺激,要求“+”,持续500ms。被试在看到词汇后尽快用相应的语言对准麦克风大声命名词汇。其中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各24个分别要求被试用粤语和普通话命
名,词汇随机呈现,电脑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被试反应后,屏幕呈现一个问题:被试是否采用正确的语言对词汇进行命名?此时由主试做按键反应,但不给予被试反馈,记录被试的反应正确率。
2.实验一2.1目的
采用词汇命名任务,探讨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存在语言依赖效应。
2.2研究方法2.2.1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共32名,均为广州人。所有被试都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出生后获得粤语,6岁以后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学习普通话,已全部通过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成绩都在二级甲等以上。实验前通过问卷调查,被试自评普通话熟练;对被试进行面试,主试分别用粤语、普通话和被试交流,被试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
2.3结果与分析
我们只对每种条件下被试正确回答的反应时间进行统计。首先删除所有命名正确率低于90%的被试的数据,据此删除1名被试;另外删除被试反应时间在2个标准差以外的
极端数据,据此删除了5.66%的数据。使用
2.2.2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2被试内设计,自变量是
词汇类型和反应语言,词汇类型包括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两个水平,反应语言包括粤语和普通话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词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两种统计处
理,一种以被试为随机变量(F1),另一种以项目(即实验材料)为随机变量(F2)。被试每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
生活词汇
粤语命名普通话命名
学术词汇
2.2.3实验材料与程序
正式实验材料包括96个词汇,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各48个;填充词8个,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各4个。为保证实验材料熟悉度的一致性,实验之前由30名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进行5分等级评定(1-很不熟悉,2-不熟悉,3-一般,4-熟悉,5-很熟悉),本实验所有实验词熟悉度均在4分以上。为了平衡顺序效
应,将材料分为两个系列,其中一个是当呈现词汇的颜色是绿色时,要求被试用粤语命名,而当呈现词汇的颜色为红色时,要求被试用普通话命名;另一个系列则正好相反。所有实
658±56653±58
706±92687±64
对反应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词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30)=
31.524,p=0.000,F2(1,94)=14.007,p=
0.000,双语者对生活词汇的反应时显著快于
对学术词汇的反应时。语言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1(1,30)=3.611,p=0.067,F2(1,94)=3.334,p=0.071,双语者用普通话命名词汇的反应时稍快于用粤语命名词汇的反应时。
李利莫雷潘敬儿
79
词汇类型和反应语言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30)=1.020,p=0.321,F2(1,94)=1.869,p=0.175。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t1(30)=0.609,p=0.547,t2(47)=0.416,p=0.679;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稍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二者的差异检验达到边缘显著,t1(30)=1.842,p=0.075,t2(47)=
汇时不存在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在命名学术词汇时则表现出了一定的语言依赖效应。那么,为何熟练的双语者没有表现出全面的、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呢?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被试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有关。如果被试为普通话不熟练的非熟练双语者,可能在命名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时都会表现出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可能性,我们继续设计了实验二,探讨非熟练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同样的词汇命名任务中是否会出现语言依赖效应。
1.913,p=0.062。
表2粤语命名普通话命名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正确率(%)
生活词汇
学术词汇
3.实验二3.1目的
采用词汇命名任务,探讨非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存在语言依赖效应。
96.4±4.396.9±3.6
94.5±5.696.4±4.3
对正确率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词汇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30)=
2.714,p=0.110,F2(1,94)=1.398,p=0.240,
对生活词汇和学术词汇命名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1,30)=
3.2研究方法
3.2.1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共32名,均为广州人。所有被试都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出生后获得粤语,6岁以后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学习普通话,均没有达到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规定的最低等级水平。实验前通过问卷调查,被试自评普通话不熟练,在课堂上主要用普通话交流,在生活中则主要使用粤语;对被试进行面试,主试分别用粤语、普通话和被试交流,被试能熟练运用粤语,不能熟练运用普通话。
2.125,p=0.155,F2(1,94)=2.019,p=
0.159,用粤语命名词汇的正确率与用普通话
命名词汇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30)=0.740,p=0.396,F2(1,94)=0.897,p=0.346。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t1(30)=
0.583,p=0.564,t2(47)=0.401,p=0.690;
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正确率差异也不显著,t1(30)=1.423,
这说明不p=0.165,t2(47)=1.467,p=0.149。存在反应时和正确率的权衡问题。
实验一运用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为被试,在词汇命名的任务条件下,结果发现,被试用粤语命名生活词汇的反应时与用普通话命名生活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被试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的反应时稍微快于用粤语命名学术词汇的反应时。这一结果表明,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命名生活词
3.2.2实验设计
同实验一。
3.2.3实验材料与程序
同实验一。
3.3结果与分析
首先按实验一的方法删除数据,所有被试的总体正确率均在90%以上,没有被试被
剔除,另外删除了5.34%的数据。使用
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两种统计处理,一种以被试为随机变量(F1),一种以项目
80
不同熟练水平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
(即实验材料)为随机变量(F2)。被试每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分别列于表3和表4。
表3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
生活词汇
粤语命名普通话命名
学术词汇
差异。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31)=
0.818,p=0.373,F2(1,94)=1.738,p=0.191。
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对于生活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t1(31)=0.870,p=0.391,t2(47)=0.904,p=0.371;对于学术词汇来说,用粤语命名和用普通话命名的正确率差异也不显著,t1(31)
657±74675±89
734±100705±90
=0.678,p=0.503,t2(47)=0.961,p=0.341。
表4
不同条件下的平均正确率(%)
生活词汇
粤语命名普通话命名
学术词汇
这说明不存在反应时和正确率的权衡现象。
实验二的重要发现是,非熟练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被试在词汇命名任务中存在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被试用粤语命名生活词汇要显著快于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要显著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影响其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
95.7±5.894.7±6.7
91.9±8.993.2±6.1
我们对反应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词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
31)=64.675,p=0.000,F2(1,94)=22.198,
p=0.000,被试对生活词汇的反应时显著快
于对学术词汇的反应时。反应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1,31)=0.701,p=0.409,F2(1,94)=0.808,p=0.371,被试用粤语命名词汇的反应时和用普通话命名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词汇类型和反应语言的交互作用显著,F1(1,31)=8.536,p=0.006,F2(1,94)=16.638,p=0.000。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生活词汇来说,被试用粤语命名要显著快于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t1(31)=2.208,p=0.035,t2(47)=2.483,p=0.017;对学术词汇来说,被试用普通话命名要显著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t1(31)=2.449,p=0.020,t2(47)=3.241,p=0.002。这一结果说明,非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全面的、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
我们对正确率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词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
4.讨论
在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过程中,提取线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编码特定原则主要说明的是提取线索的有效性问题。Marian等人(2000)首次将语言作为提取线索,指出编码时的语言情境对双语者复述该事件时所采用的语言有重要的影响,双语者复述事件时倾向于采用事件发生时的语言。事实上,语言情境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一些语言学研究者也指出语言的使用依赖于语境,语言在语境中使用(王初明
2003)。可见,语言情境的作用以及这一作用
的影响因素的确是语言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然而,关于双语言语产生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机制问题,对双语言语产生中到底是采用特定语言提取机制抑或非特定语言提取机制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Costa
31)=5.536,p=0.025,F2(1,94)=5.494,p=0.021,被试对生活词汇命名的正确率显著高
于对学术词汇命名的正确率。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1,31)=0.019,p=0.891,F2(1,94)=0.021,p=0.884,用粤语命名词汇的正确率与用普通话命名词汇的正确率没有显著
etal.1999;Costa&Caramazza1999;Lee&Williams2001;Costa&Santesteban2004;
李利莫雷潘敬儿
81
Rodriguez-Fornellsetal.2005;李利等人2006),但对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语言依赖效应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然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特别是对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是否影响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尚未涉及。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思考进行的。
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非熟练双语者被试的结果表现出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而熟练双语者被试的结果则只表现出局部的语言依赖效应。具体说来,熟练双语者被试用粤语和普通话命名生活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时的反应时才快于用粤语命名;而非熟练双语者被试则用粤语命名生活词汇显著快于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显著快于用粤语命名的反应时。我们认为,两种被试之间结果的差异是因其第二语言(即普通话)的熟练水平不同所致。对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来说,其两种语言的熟练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都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生活方面和学术方面的交流。因此,他们用普通话命名词汇的反应时和用粤语命名词汇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对于非熟练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来说,粤语是优势语言,普通话是弱势语言,其多数情况下用粤语进行交流,只有在必需的学习状态下才使用普通话。因此,他们命名生活词汇时倾向于使用粤语,命名学术词汇时倾向于使用普通话。也就是说,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会影响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这一结果正是本研究最有意义之所在。
本研究实验一的结果与同样以熟练的双语者为被试的Marian等人(2000)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Marian等人(2000)研究的反应时结果在二语记忆类型上表现出了显著的语言依赖效应,在一语记忆类型上的效应不显著;而本研究实验一中的反应时结果在二语
记忆类型上的效应达到了边缘显著,在一语记忆类型上的效应不显著。另外,本研究中实验二以非熟练双语者为被试的结果足以说以反应时为考明,运用词汇命名的实验任务、
察指标,能够有效地考察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问题。Marian等人(2000)也假设当反应语言和编码语言一致时,被试通达记忆的速度要快;反之,则慢。但他们又进一步解释说,采用事件回忆的任务范式不容易测量被试的反应时间。
本研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结果是,无论对熟练的还是非熟练的双语者来说,用普通话命名的反应时稍快于用粤语命名,熟练双语者的这种差异甚至达到了边缘显著。对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被试获得普通话的方式有关。本研究所有实验材料都是视觉呈现的,被试要命名词汇首先得有一个视觉通达的过程。而本研究中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6岁之前主要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粤语,口头表达是最主要的获得途径。他们入学以后学习普通话,书本材料是最主要的获得途径。因此,他们的普通话对视觉呈现的书面语言要比粤语更加敏感,其视觉通达过程要更快。
也有专家认为,从双语词汇表征的角度来说,概念层与语言的联系强度因语言而异。在本研究中,对生活词汇来说,概念层跟粤语的联系力度要强于跟普通话的联系力度,所以用粤语命名日常词汇的反应时快于用普通话命名;而对于学术词汇来说,概念层跟普通话的联系力度要强于跟粤语的联系力度,所以用普通话命名学术词汇的反应时快于用粤语命名。上述观点从双语词汇表征的角度解释了本研究中语言依赖效应的加工过程。
5.结论
本研究运用词汇命名任务,考察了不同熟练水平的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结果发现,熟练双语者只表现出局部的语言依赖效应,而非熟练双语者
82
不同熟练水平粤语-普通话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言依赖效应
所表现出的语言依赖效应则是显著的、全面的。总的结果表明,双语者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影响其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语言依赖效应的表现。
参考文献
Chen,H-C.&Y.Leung.1989.Patternsoflexical
processinginanonnativelanguage[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5:316-325.
Chen,H-C.1990.Lexicalprocessinginanon-native
language:effectsoflanguageproficiencyandlearningstrategy[J].MemoryandCognition18:279-288.
CostaA,M.Miozzo&A.Caramazza.1999.Lexical
selectioninbilinguals:Dowordsinthebilingual’stwolexiconscompeteforselection?[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41:365-397.
CostaA.&A.Caramazza.1999.Islexicalselectionin
bilingualspeechproductionlanguage-specific?FurtherevidencefromSpanish-EnglishandEnglish-Spanishbilinguals[J].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2:231-244.
CostaA.&M.Santesteban.2004.Bilingualword
perceptionandproduction:twosidesofthesamecoin?[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8,6:253.
CostaA.&M.Santesteban.2004.Lexicalaccessin
bilingualspeechproduction:EvidencefromlanguageswitchinginhighlyproficientbilingualsandL2learners[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50:491-511.
Davies,G.M.&D.M.Thomson(eds.).1988.
MemoryinContext:ContextinMemory[C].Chichester,England:Wiley.
DeGroot,A.M.B.&L.F.Kroll.1997.Tutorialsin
Bilingualism:PsycholinguisticPerspectives[M].Hillsdale,NJ:Erlbanm.
Kroll,J.F.&E.Stewart.1994.Categoryinterference
intranslationandpicturenaming:Evidenceforasymmetricconnectionsbetweenbilingualmemoryrepresentations[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33:149-174.
LeeMW&J.N.Williams.2001.Lexicalaccessin
spokenwordproductionbybilinguals:evidencefromthesemanticcompetitorprimingparadigm[J].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4,3:
233-248.
Marian,V.&U.Neisser2000.Language-dependent
recallofautobiographicalmemori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29,3:361-368.
Morris,C.D.1978.Acquisition-testinteractions
betweendifferentdimensionsofencoding[J].MemoryandCognition6,4:354-363.
Potter,M.C.,K.F.So,B.VonEckhart,L.B.
Feldman.1984.Lexicalandconceptualrepresentationinbeginningandproficientbilinguals[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23:23-38.
Rodriguez-Fornells,A.,A.VanderLug&M.Rotte.
2005.Secondlanguageinterfereswithwordproductioninfluentbilinguals:Brainpotentialandfunctionalimagingevidence[J].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17:422-433.
Schreuder,R.&B.Weltens.1993.TheBilingual
Lexicon[M].Amsterdam:JohnBenjamins.
Thomson,D.M.&E.Tulving,1970.Associative
encodingandretrieval:Weakandstrongcu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86:255-262.
Tulving,E.&Z.Pearlstone.1966.Availabilityversus
accessibilityofinformationinmemoryforwords[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5:381-391.李利、莫雷、王瑞明、罗雪莹,2006,非熟练中-英
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38(5):672-680。李利、莫雷、王瑞明、潘敬儿,2006,双语言语产
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14(5):648-653。莫雷、李利、王瑞明,2005,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
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科学28(6):1288-1293。
王初明,2003,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
(1):1-5。张积家、张倩秋,2006,普通话和粤语记忆中的语言
依赖效应[J]。心理学报38(5):633-644。
收稿日期:2007-04-12;
作者修改稿,2007-09-01本刊修订,2007-12-08
通讯地址:510631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心
理应用研究中心
<molei@scnu.edu.cn>(莫)
110
EFLlisteningcomprehensionabilitiesweredifferentindirectedforgettingefficiency.Oneexperimentadoptedalist-methodtaskofdirectedforgettingwithabetween-subjectsdesignandtheotherusedalist-methodtaskofdirectedforgettingwithawithin-subjectsdesign.TheresultsindicatedthatdirectedforgettingefficiencyisnotrelatedtoEFLlisteningcomprehension,which,instead,significantlycorrelateswithdirectedrememberingability.
Language-dependenteffectinwordproductionofCantonese-Mandarinbilingualsofdifferentproficiency,byLiLi,MoLeiandPanJingBer,p.76
Thispaperreportsontwoword-namingexperimentsaimedtoexplorethelanguage-dependenteffectinCantonese-Mandarinbilingualsofdifferentproficiency.Participantswere64studentsfrom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Theindependentvariableswerelexicaltype(dailyvocabularyandacademicvocabulary)andlanguageconditions(CantoneseandMandarin).Responsetimeandaccuracyofnamingwererecorded.InExperiment1,forproficientCantonese-Mandarinbilingual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responsetimebetweenthetwolexicaltypesinthetwolanguages.InExperiment2,forlessproficientCantonese-Mandarinbilinguals,therewassignificantlanguage-dependenteffect.Specifically,responsetimefordailyvocabularynaminginCantonesewassignificantlyfasterthanthatinMandarin,andresponsetimeforacademicvocabularynaminginMandarinwassignificantlyfasterthanthatinCantonese.Theresultsfromthetwoexperimentsindicatethatthelanguage-dependenteffectinbilinguallanguageproductionisinfluencedbybilingualsBsecondlanguageproficiency.
AnempiricalstudyoforalEnglishproficiencyofChinesecollegestudents,byLiuQin,p.83
ThispaperanalysesanddiscussestheresultsofanoralEnglishtestwithaviewtoassessingtheoralEnglishproficiencyofChinesecollegestudentsandinformingEnglishteachingpracticeattheuniversitiesinChina.Thetestwasadministeredto180Chinesecollegestudentsthatweresampledfromsixdifferenttypesofuniversities.TesttakersBresponseswereratedaccordingtoananalyticevaluationsystemthatencompassedbothlanguagecompetence(e.g.pronunciation,grammar,textualcoherence,illocutionarypragmaticcompetence,sociolinguisticpragmaticcompetence)andstrategiccompetence(e.g.flexibleinteraction,bodylanguage,paralanguage).AnanalysisofthetestresultsshowsthatafairlyhighpercentageoftesttakersfailedtoattainasatisfactoryleveloforalEnglishproficiencyasmanifestedinpoor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inadequatecommunicativeskillsandlackofnonverbalcommunicativeabilities.Itissuggestedthatdueattentionshouldbegiventotheseproblemsinclassroominstruction.
,byRuiXiaosongandGaoYihong,p.90Areviewofsecondlanguage“investment”
Thispaperreviewstheconceptofsecondlanguage“investment,”asproposedbyBonnyNorton,basedonPierreBourdieuBssociologicaltheory.Thereviewcoversdefinitionofthe
,concept,itsdistinctionfrom“motivation”theoreticalsourcesandempiricalgrounds,
applicability,andrelatedcomments.Theoreticalimplicationsandlimitationsoftheconceptarediscussed.“Investment”researchrepresentsanewtrendofSLAresearch,asocialculturalparadigmascontrastedwiththepsychological.Foracapitalistsocialcontextfullofpower
,notamodelforthestruggles,thenotionprovidesaninsightfulmodelofthe“realperson”
“idealperson”.Groundedina“secondlanguage”contextasnarrowlydefined,“investment”isalsoapplicableinChinaBsforeignlanguagecontext,butcautionshouldbetakennottoequateitwith“instrumental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