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北京城看"礼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

  摘 要:本文以明清北京城平面布局、明清故宫建筑布局及北京传统四合院空间布局为例,分析了中国老北京传统建筑布局折射的礼制的思想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礼制;故宫;四合院;明清北京城

  1 明清北京城空间布局体现的礼制思想

  《周礼・考工记》中记述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营国制度的精华。解释为:匠人设计建造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陵,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这项制度反映了中国早期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古代许多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尤其是明清的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是利用元大都原有的城市建设的,元大都是自长安以后,平地起家建设的最大都城,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城市之一。城市布局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心,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陵。这种以宫城为全城中心的布局就体现了礼制思想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宫廷内前为朝后为寝,以三朝五门为中轴线,是全城规划的中轴线,全城建筑以中轴对称,通过高低错落突出主建筑。这些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城墙及城门无不反映《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2 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体现的礼制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宗法伦理制度的影响下,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构建起一系列“分尊卑”、“别贵贱”的建筑等级制度,从群体到单体,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内到室外都有严格的等级秩序,不仅有实用功能,也有象征性功能,是封建等级关系重要的标志。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两个家:一个是显贵的皇家;另一个是普通的百姓之家。

  故宫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设计思想严格遵循了“周礼”的要求。整个故宫由前朝和后宫两部分组成,前朝是帝王办公的场所,后宫是帝王日常生活的场所。故宫庭院建筑组群是按照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有规律地排列着,所有主要的建筑都排列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按中心对称的原则分布在中轴线两边。中轴部分是故宫的中心,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三大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前门、天安门等重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位于中轴线前部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重大仪式、朝见文武百官的重要礼仪场所;位于中轴线后部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大后宫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处理日常公务以及举行内朝的场所。三大殿和三大宫在故宫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突出,在建筑布局上处于整个故宫最重要的位置。大型宫殿建筑多用“轴线法则”,其特点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是封建礼制的体现之一。

  三大宫的两边是供太后、太妃、皇妃以及太子居住的东西六宫和东西六所等建筑。这些建筑围绕在中轴线的周围,并按照尊卑、亲疏、远近的封建礼制原则,由近到远而排列,形成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群星拱月般稳定而有秩序的布局。这种布局提醒并规范制约着皇宫中的帝王、臣子以及宫中所有人都要遵循中央集权制度。故宫建筑布局以特有的方式把社会的人事排列规则纳入具体的设计中,并通过具体的使用功能体现出来。像这样以建筑形体大小的对比来分主次的方法是封建礼制思想中央集权的体现之二。

  除了总体布局,从建筑单体上看等级差异还体现在单体建筑的台基屋身屋顶结构和色彩上。台基为古代建筑基础部分,是建筑三要素之一,用以承托建筑物,并防潮防腐。同时反映了统治阶级高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思想意识。古代建筑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北京故宫太和殿大殿台基为三层台基,除了寺庙大殿以外的其他任何建筑都不得有三层台基。这就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也就有了古代屋主的社会地位越高,台基越大越高。古代房屋以“间”为空间结构基本单位,间越多面阔越大,架越多,进深越深,从封建等级关系看,开间越多,进深越深,房屋主人社会地位就越高。面阔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奇数,故宫太和殿本面阔九间,在清朝时增至十一间可见皇权的不可逾越。除此以外,最明显的应该是建筑单体的屋顶了。屋顶样式众多,等级层次分别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歇山、硬山。其余几种因不用于大型建筑所以不列入等级。而北京故宫三大殿屋顶分别为重檐庑殿、单檐庑殿、重檐歇山。另外屋顶的斗拱不但有支撑屋檐、装饰建筑的作用,也有明显的等级区分。只有在皇宫宫殿和庙宇建筑中才可用斗拱。色彩上,宫殿建筑很明显都是金、黄、红色调,明亮鲜艳,民居则一般为灰墙灰瓦,这些是封建礼制思想的体现之三。

  3 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

  如果说故宫的建筑布局是从社会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中体现封建礼制的管理思想,规范着上层阶级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则是从社会平民阶级的居住环境中体现封建礼制的管理思想,规范着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在中国,最能体现封建礼制管理思想的民居当属北京四合院。早在西周时期四合院就已经形成了基本格局,它一直是中国汉族民居的基本形式。到了明清两代,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造型结构,成为典型的中国民居建筑。北京四合院分前院和后院。后院是四合院的中心部分,由正房、东西厢房、垂华门围合而成,俗称“一正两厢”,正房后面是一排罩房。前院是四合院的入口,前院之南是一排倒座南房。四合院的主要建筑放置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对称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或中心院落以外。后院的正房供家中主人居住,两边的厢房供儿孙居住。前院倒座房为客房和男仆的住房,后罩房为女仆住房。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在使用功能上满足了中国封建大家庭共居环境下长幼有序、亲疏远近、内外有别、主尊奴卑的家庭伦理秩序的要求,满足了封建家长制度的要求,不仅为四合院主人实施家庭内部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安定的家庭生活创造出舒适的日常起居条件。一家人在四合院中享受着融融的天伦之乐,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4 结语

  传统封建礼制管理制度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提醒人们时时遵守。建筑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其设计理念无疑要符合礼法制度,其布局要遵循“礼法”的要求。周代的《考工记》一书专门对建筑的形制布局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使周礼的思想体现于建筑之中。周礼的理性成分与儒家思想中人性化的感性成分共同融于庭院式建筑布局中,也融于庭院的家庭管理之中,共同制衡庭院这个环境。

  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布局设计的出现不是臆想的。中国农耕社会文化背景深深地影响着它,它也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农耕社会文化,并进一步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摘 要:本文以明清北京城平面布局、明清故宫建筑布局及北京传统四合院空间布局为例,分析了中国老北京传统建筑布局折射的礼制的思想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礼制;故宫;四合院;明清北京城

  1 明清北京城空间布局体现的礼制思想

  《周礼・考工记》中记述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营国制度的精华。解释为:匠人设计建造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陵,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这项制度反映了中国早期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古代许多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尤其是明清的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是利用元大都原有的城市建设的,元大都是自长安以后,平地起家建设的最大都城,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城市之一。城市布局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心,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陵。这种以宫城为全城中心的布局就体现了礼制思想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宫廷内前为朝后为寝,以三朝五门为中轴线,是全城规划的中轴线,全城建筑以中轴对称,通过高低错落突出主建筑。这些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城墙及城门无不反映《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2 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体现的礼制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宗法伦理制度的影响下,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构建起一系列“分尊卑”、“别贵贱”的建筑等级制度,从群体到单体,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内到室外都有严格的等级秩序,不仅有实用功能,也有象征性功能,是封建等级关系重要的标志。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两个家:一个是显贵的皇家;另一个是普通的百姓之家。

  故宫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设计思想严格遵循了“周礼”的要求。整个故宫由前朝和后宫两部分组成,前朝是帝王办公的场所,后宫是帝王日常生活的场所。故宫庭院建筑组群是按照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有规律地排列着,所有主要的建筑都排列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按中心对称的原则分布在中轴线两边。中轴部分是故宫的中心,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三大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前门、天安门等重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位于中轴线前部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重大仪式、朝见文武百官的重要礼仪场所;位于中轴线后部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大后宫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处理日常公务以及举行内朝的场所。三大殿和三大宫在故宫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突出,在建筑布局上处于整个故宫最重要的位置。大型宫殿建筑多用“轴线法则”,其特点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是封建礼制的体现之一。

  三大宫的两边是供太后、太妃、皇妃以及太子居住的东西六宫和东西六所等建筑。这些建筑围绕在中轴线的周围,并按照尊卑、亲疏、远近的封建礼制原则,由近到远而排列,形成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群星拱月般稳定而有秩序的布局。这种布局提醒并规范制约着皇宫中的帝王、臣子以及宫中所有人都要遵循中央集权制度。故宫建筑布局以特有的方式把社会的人事排列规则纳入具体的设计中,并通过具体的使用功能体现出来。像这样以建筑形体大小的对比来分主次的方法是封建礼制思想中央集权的体现之二。

  除了总体布局,从建筑单体上看等级差异还体现在单体建筑的台基屋身屋顶结构和色彩上。台基为古代建筑基础部分,是建筑三要素之一,用以承托建筑物,并防潮防腐。同时反映了统治阶级高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思想意识。古代建筑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北京故宫太和殿大殿台基为三层台基,除了寺庙大殿以外的其他任何建筑都不得有三层台基。这就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也就有了古代屋主的社会地位越高,台基越大越高。古代房屋以“间”为空间结构基本单位,间越多面阔越大,架越多,进深越深,从封建等级关系看,开间越多,进深越深,房屋主人社会地位就越高。面阔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奇数,故宫太和殿本面阔九间,在清朝时增至十一间可见皇权的不可逾越。除此以外,最明显的应该是建筑单体的屋顶了。屋顶样式众多,等级层次分别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歇山、硬山。其余几种因不用于大型建筑所以不列入等级。而北京故宫三大殿屋顶分别为重檐庑殿、单檐庑殿、重檐歇山。另外屋顶的斗拱不但有支撑屋檐、装饰建筑的作用,也有明显的等级区分。只有在皇宫宫殿和庙宇建筑中才可用斗拱。色彩上,宫殿建筑很明显都是金、黄、红色调,明亮鲜艳,民居则一般为灰墙灰瓦,这些是封建礼制思想的体现之三。

  3 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

  如果说故宫的建筑布局是从社会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中体现封建礼制的管理思想,规范着上层阶级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则是从社会平民阶级的居住环境中体现封建礼制的管理思想,规范着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在中国,最能体现封建礼制管理思想的民居当属北京四合院。早在西周时期四合院就已经形成了基本格局,它一直是中国汉族民居的基本形式。到了明清两代,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造型结构,成为典型的中国民居建筑。北京四合院分前院和后院。后院是四合院的中心部分,由正房、东西厢房、垂华门围合而成,俗称“一正两厢”,正房后面是一排罩房。前院是四合院的入口,前院之南是一排倒座南房。四合院的主要建筑放置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对称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或中心院落以外。后院的正房供家中主人居住,两边的厢房供儿孙居住。前院倒座房为客房和男仆的住房,后罩房为女仆住房。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在使用功能上满足了中国封建大家庭共居环境下长幼有序、亲疏远近、内外有别、主尊奴卑的家庭伦理秩序的要求,满足了封建家长制度的要求,不仅为四合院主人实施家庭内部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安定的家庭生活创造出舒适的日常起居条件。一家人在四合院中享受着融融的天伦之乐,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4 结语

  传统封建礼制管理制度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提醒人们时时遵守。建筑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其设计理念无疑要符合礼法制度,其布局要遵循“礼法”的要求。周代的《考工记》一书专门对建筑的形制布局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使周礼的思想体现于建筑之中。周礼的理性成分与儒家思想中人性化的感性成分共同融于庭院式建筑布局中,也融于庭院的家庭管理之中,共同制衡庭院这个环境。

  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布局设计的出现不是臆想的。中国农耕社会文化背景深深地影响着它,它也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农耕社会文化,并进一步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相关文章

  •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 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 ...查看


  •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 <中国建筑史> 绪论 1.穿斗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 ...查看


  • 故宫考察报告
  •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 报告人: 考察目的:了解过去,热爱祖国. 考察方法:到北京故宫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查阅有关书籍. 考察内容: 遗迹简介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 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 ...查看


  • 17春秋华师[中国古建筑赏析]在线作业
  • 华师<中国古建筑赏析>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的出现和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A. 铁 B. 铜 C. 瓦 D. 水泥 正确答案: 2. 汉代四象中指东 ...查看


  • 家乡的建筑陈鹏飞
  • 家乡的建筑 --河北传统民居与北京四合 院建筑特色浅析 科目:中外建筑史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系 班级:环艺1101班 姓名: 陈鹏飞 河北位于华北平原,兼跨内蒙古高原.是中 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被称为燕赵大地, 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 ...查看


  • 浅谈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 浅谈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崔浪 (湖南文理学院 城市规划07102班 中国 常德415000 指导老师:姚玲玲) 摘 要 :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等级制度,理所当然的对中国古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封建等级制度在 ...查看


  •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 屋顶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 ...查看


  • 最全最容易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考试资料
  •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 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 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 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 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 6 ...查看


  •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题库
  • 汇总一次给大家: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唐长安城和明清北京是重点 举个例子:论述为何中国古代如此长期.广泛地采用木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 作图题:举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