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研讨材料
榆树市培英小学 于泓 《秋天的怀念》这节公开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从文本生动感人的
细节描发会母亲坚韧无私宽容的品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 从整体感受而言,在热烈的课堂气氛,起伏跌宕的情节体验中,教师用流畅的口头语言
和恰当的肢体语言,顺利自然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在师生感动而不感伤的氛围中沐浴人
间真爱,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心灵受到陶冶。在选择这篇课文时,肯定是被文本
打动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
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备课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
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
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
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
爱对史铁生的影响。
同时,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每一次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出示相应课
件。这一定是在课前不仅备了课,也同时备了学生,提前思考了学生各种可能性的回答。 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老师从本文的细节描写出发,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推敲
品味,归纳儿子残疾后沮丧、绝望、愧疚的思想感情及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无私的爱,由
此感悟“秋天的怀念”这一主题。 问题设计得有梯度,学生参与面广。老师没有将结论强抛给学生,而是由浅入深地设计
问题,让学生交流、归纳,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符
合课改的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迁移恰当与现实生活结合得紧密。例:“作者在结尾说,他和妹妹都懂了,那么你们懂了
吗?当一个遇到困难和不幸时你们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是解决本文难点的途径,又
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得科学规范,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生动流畅,这些都展示出一位语文老师的语
言功底。篇二:《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广西北海国际学校 吕建杉 《秋天的怀念》这节公开课由陆声齐老师讲授,课堂通过“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从文
本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发会母亲坚韧无私宽容的品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
不幸。
从整体感受而言,在热烈的课堂气氛,起伏跌宕的情节体验中,教师用流畅真挚的朗读
和恰当的肢体语言,顺利自然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在师生感动而不感伤的氛围中沐浴人
间真爱,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心灵受到陶冶。在选择这篇课文时,教师肯定是被
文本打动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
很容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备课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
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
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
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
爱对史铁生的影响。
同时,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每一次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出示相应课
件。这一定是在课前不仅备了课,也同时备了学生,提前思考了学生各种可能性的回答。
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老师从本文的细节描写出发,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推敲
品味,归纳儿子残疾后沮丧、绝望、愧疚的思想感情及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无私的爱,由
此感悟“秋天的怀念”这一主题。 问题设计得有梯度,学生参与面广。老师没有将结论强抛给学生,而是由浅入深地设计
问题,让学生交流、归纳,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符
合课改的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迁移恰当与现实生活结合得紧密。例:“作者在结尾说,他和妹妹都懂了,那么你们懂了
吗?当一个遇到困难和不幸时你们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是解决本文难点的途径,又
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得科学规范,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生动流畅,这些都展示出一位陆老师的语言
功底。篇三:《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为我镇提供这样的一个展现的平台,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平台
中,展现我们在近一阶段以高效课堂为主旨,所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与困惑,下面我就
针对曹老师的课进行简单的评述: “远山初见疑无路”
曹老师首次执教《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文本解读有其深邃的思想融入其中,这种思
想的弥盖,使我们最终失去了方向,只是感到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受牵制,致使在一阶段,
整个教研小组都陷入迷茫中,百思不得解。 “曲径徐行香引路”
就在曹老师陷入这样的漩涡时,刘老师、朱主任对存在的问题,大胆予以提出,尤其是
教研室高主任,竟不惜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帮助我们寻找症结,就是高主任的“刮骨疗毒”,
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对语言形式的教学理解的偏激,没能做到培养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联
系中去读懂语言的能力,致使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一环节的片面性,具体表现为:如暴躁无常
一词,我们却生硬的将其从文本中搬出来,独独理解词语的意思,没有将其投放到一篇文章
中,联系上下文去解读它,方法上的缺失致使一些语言支离破碎、彼此孤立存在的。 高主任
还在文本整体解读上,引导我们去发现史铁生独具匠心的地方,这恰恰成为我们对学生在头
脑中建构写作模型有意识的培养。 “花明柳暗又一村”
在各位专家的悉心引领下,宝华老师克服了首次执教的不足,并且有了新的突破。这次
执教,教师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大胆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文中的三个“三”为
切入点,统领全文,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关键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在语文
的教学中,老师做到了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写作模型,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写作
特点和表达方法,揣摩表达顺序,这真正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语文工具性
这一积极影响的同时,人文性的影响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使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印在心中。
不仅如此,曹老师在这节课还将一篇文章投放到史铁生的相关作品中去解读的这节课由
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到阅读他的作品《我与地坛》,实现了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
阅读,这样的投射,不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做了一
次引领。
“白璧尚有微瑕”
我们在看到优点的同时,也深知存在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一些环节的把握和问题处理
存在不当,学生积极性亦未充分调动,期待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做的不到之处加以指导。
最后,我感谢各位领导昔日来对我镇教师在教学成长的道路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
在座的领导和同仁们的热情参与,同时也真诚的期待市教研室领导为曹老师这一课做精彩的
点评!谢谢大家!篇四: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和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
单元课文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
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
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
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七年级
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
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
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
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
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
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
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赏
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
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
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
新课的方式。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
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
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
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
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
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
模。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
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我从网上下载了本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因为本篇课文作者是以“看菊花”为线索 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来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
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
一读。
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
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第二次(第2自然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
“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
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和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
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
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
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
表现呢?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
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觉。 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
走出心理上阴影。
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脾气暴躁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己身患身病的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
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
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源于她对儿子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
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明确: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 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 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
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
(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呢? 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
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还要为儿子日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
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的负担,这一
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对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
与第一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第一次时,作者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可以从动作与语言的描写中看出来。
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四周的墙壁。”“我狠命捶打??我可活什么劲!” 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
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
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 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下: 示例: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 “我”在生病时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母亲却忍受着病痛
和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和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
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
得了重新生活的动力和信心。
四、总结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的、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
解、宽容和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
五、作业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板
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看菊花 二看菊花 三看菊花 我: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母亲: 听说北海??去走走 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爱:伟大、无私、细腻
我: 怀念 愧疚篇五:《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探索“生本”语文课堂 《 秋天的怀念》 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秋天的
怀念》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依据。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给大家。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
意在让学生感受一段段故事中饱含的深情,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2、教学目标
a. 体会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b. 掌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难点:通过从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七年级的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
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
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通过“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咀嚼语言,感
悟感情。
三、说学法
本课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尝试体验
“生本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设计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五大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自主学习:快速读文,整
体感知;(三)小组合作:精读课文,感悟母爱;(四)交流展示:反馈信息,适时点拨;(五)
升华情感,荡涤心灵;(六)课后练习。下面我对这几个环节做详细说明。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哪些景色最美?看着这些美景勾起了哪些回忆?
2.师:那么,菊花与母亲有何联系?他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里又主要写了什么呢? 3,走近本文作者史铁生。(简介作者) 出示史铁生简介,师:看,这就是史铁生,一位令人敬佩的伟大的作家。是母爱的光辉
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他有缺陷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设计思路:设置悬念,让学生更好地 “走进文本”。
(二)自主学习: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怀念?
3、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三)小组合作:精读课文,感悟母爱
1. 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自己先思考,
再在小组内交流。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3.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设计思路:
通过自读,自悟,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在自
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感悟能力。
(四) 交流展示:反馈信息,适时点拨
1、学生展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母爱?(语言赏析) 2、体会最深刻的是哪些句子?
你所代表的小组是怎么理解的?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看法,各抒己见。
(五)教师精讲:升华情感,荡涤心灵
1、 师:投影出示菊花与母亲的联系(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去感受,体验。)
2.你能用“母亲你是——”的句式说一句话来赞美母爱吗?
4、你觉得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悔恨 悲痛 怀念)
5.归纳文章主旨:本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
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设计思路:学习全文后,再回到课题,使学生理解“秋天的怀念”的深刻含义。
(五)、课后练习(2分钟) 小练笔:给母亲写一封信。题目:母亲,我想对你说。 设计思路:诉说心声,笔尖生情。使课文在课后得到延伸。
五、说板书(略)
12.秋天的怀念
咱娘儿俩
你俩好好活
我俩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
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秋天的怀念》研讨材料
榆树市培英小学 于泓 《秋天的怀念》这节公开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从文本生动感人的
细节描发会母亲坚韧无私宽容的品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 从整体感受而言,在热烈的课堂气氛,起伏跌宕的情节体验中,教师用流畅的口头语言
和恰当的肢体语言,顺利自然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在师生感动而不感伤的氛围中沐浴人
间真爱,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心灵受到陶冶。在选择这篇课文时,肯定是被文本
打动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
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备课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
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
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
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
爱对史铁生的影响。
同时,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每一次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出示相应课
件。这一定是在课前不仅备了课,也同时备了学生,提前思考了学生各种可能性的回答。 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老师从本文的细节描写出发,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推敲
品味,归纳儿子残疾后沮丧、绝望、愧疚的思想感情及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无私的爱,由
此感悟“秋天的怀念”这一主题。 问题设计得有梯度,学生参与面广。老师没有将结论强抛给学生,而是由浅入深地设计
问题,让学生交流、归纳,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符
合课改的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迁移恰当与现实生活结合得紧密。例:“作者在结尾说,他和妹妹都懂了,那么你们懂了
吗?当一个遇到困难和不幸时你们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是解决本文难点的途径,又
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得科学规范,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生动流畅,这些都展示出一位语文老师的语
言功底。篇二:《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广西北海国际学校 吕建杉 《秋天的怀念》这节公开课由陆声齐老师讲授,课堂通过“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从文
本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发会母亲坚韧无私宽容的品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
不幸。
从整体感受而言,在热烈的课堂气氛,起伏跌宕的情节体验中,教师用流畅真挚的朗读
和恰当的肢体语言,顺利自然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在师生感动而不感伤的氛围中沐浴人
间真爱,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心灵受到陶冶。在选择这篇课文时,教师肯定是被
文本打动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
很容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备课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
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
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
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
爱对史铁生的影响。
同时,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每一次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出示相应课
件。这一定是在课前不仅备了课,也同时备了学生,提前思考了学生各种可能性的回答。
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老师从本文的细节描写出发,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推敲
品味,归纳儿子残疾后沮丧、绝望、愧疚的思想感情及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无私的爱,由
此感悟“秋天的怀念”这一主题。 问题设计得有梯度,学生参与面广。老师没有将结论强抛给学生,而是由浅入深地设计
问题,让学生交流、归纳,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符
合课改的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迁移恰当与现实生活结合得紧密。例:“作者在结尾说,他和妹妹都懂了,那么你们懂了
吗?当一个遇到困难和不幸时你们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是解决本文难点的途径,又
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得科学规范,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生动流畅,这些都展示出一位陆老师的语言
功底。篇三:《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为我镇提供这样的一个展现的平台,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平台
中,展现我们在近一阶段以高效课堂为主旨,所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与困惑,下面我就
针对曹老师的课进行简单的评述: “远山初见疑无路”
曹老师首次执教《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文本解读有其深邃的思想融入其中,这种思
想的弥盖,使我们最终失去了方向,只是感到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受牵制,致使在一阶段,
整个教研小组都陷入迷茫中,百思不得解。 “曲径徐行香引路”
就在曹老师陷入这样的漩涡时,刘老师、朱主任对存在的问题,大胆予以提出,尤其是
教研室高主任,竟不惜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帮助我们寻找症结,就是高主任的“刮骨疗毒”,
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对语言形式的教学理解的偏激,没能做到培养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联
系中去读懂语言的能力,致使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一环节的片面性,具体表现为:如暴躁无常
一词,我们却生硬的将其从文本中搬出来,独独理解词语的意思,没有将其投放到一篇文章
中,联系上下文去解读它,方法上的缺失致使一些语言支离破碎、彼此孤立存在的。 高主任
还在文本整体解读上,引导我们去发现史铁生独具匠心的地方,这恰恰成为我们对学生在头
脑中建构写作模型有意识的培养。 “花明柳暗又一村”
在各位专家的悉心引领下,宝华老师克服了首次执教的不足,并且有了新的突破。这次
执教,教师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大胆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文中的三个“三”为
切入点,统领全文,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关键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在语文
的教学中,老师做到了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写作模型,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写作
特点和表达方法,揣摩表达顺序,这真正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语文工具性
这一积极影响的同时,人文性的影响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使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印在心中。
不仅如此,曹老师在这节课还将一篇文章投放到史铁生的相关作品中去解读的这节课由
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到阅读他的作品《我与地坛》,实现了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
阅读,这样的投射,不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做了一
次引领。
“白璧尚有微瑕”
我们在看到优点的同时,也深知存在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一些环节的把握和问题处理
存在不当,学生积极性亦未充分调动,期待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做的不到之处加以指导。
最后,我感谢各位领导昔日来对我镇教师在教学成长的道路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
在座的领导和同仁们的热情参与,同时也真诚的期待市教研室领导为曹老师这一课做精彩的
点评!谢谢大家!篇四: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和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
单元课文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
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
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
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七年级
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
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
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
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
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
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
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赏
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
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
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
新课的方式。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
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
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
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
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
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
模。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
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我从网上下载了本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因为本篇课文作者是以“看菊花”为线索 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来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
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
一读。
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
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第二次(第2自然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
“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
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和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
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
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
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
表现呢?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
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觉。 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
走出心理上阴影。
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脾气暴躁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己身患身病的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
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
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源于她对儿子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
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明确: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 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 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
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
(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呢? 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
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还要为儿子日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
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的负担,这一
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对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
与第一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第一次时,作者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可以从动作与语言的描写中看出来。
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四周的墙壁。”“我狠命捶打??我可活什么劲!” 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
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
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 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下: 示例: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 “我”在生病时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母亲却忍受着病痛
和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和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
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
得了重新生活的动力和信心。
四、总结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的、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
解、宽容和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
五、作业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板
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看菊花 二看菊花 三看菊花 我: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母亲: 听说北海??去走走 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爱:伟大、无私、细腻
我: 怀念 愧疚篇五:《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探索“生本”语文课堂 《 秋天的怀念》 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秋天的
怀念》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依据。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给大家。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
意在让学生感受一段段故事中饱含的深情,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2、教学目标
a. 体会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b. 掌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难点:通过从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七年级的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
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
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通过“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咀嚼语言,感
悟感情。
三、说学法
本课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尝试体验
“生本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设计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五大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自主学习:快速读文,整
体感知;(三)小组合作:精读课文,感悟母爱;(四)交流展示:反馈信息,适时点拨;(五)
升华情感,荡涤心灵;(六)课后练习。下面我对这几个环节做详细说明。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哪些景色最美?看着这些美景勾起了哪些回忆?
2.师:那么,菊花与母亲有何联系?他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里又主要写了什么呢? 3,走近本文作者史铁生。(简介作者) 出示史铁生简介,师:看,这就是史铁生,一位令人敬佩的伟大的作家。是母爱的光辉
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他有缺陷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设计思路:设置悬念,让学生更好地 “走进文本”。
(二)自主学习: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怀念?
3、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三)小组合作:精读课文,感悟母爱
1. 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自己先思考,
再在小组内交流。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3.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设计思路:
通过自读,自悟,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在自
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感悟能力。
(四) 交流展示:反馈信息,适时点拨
1、学生展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母爱?(语言赏析) 2、体会最深刻的是哪些句子?
你所代表的小组是怎么理解的?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看法,各抒己见。
(五)教师精讲:升华情感,荡涤心灵
1、 师:投影出示菊花与母亲的联系(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去感受,体验。)
2.你能用“母亲你是——”的句式说一句话来赞美母爱吗?
4、你觉得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悔恨 悲痛 怀念)
5.归纳文章主旨:本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
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设计思路:学习全文后,再回到课题,使学生理解“秋天的怀念”的深刻含义。
(五)、课后练习(2分钟) 小练笔:给母亲写一封信。题目:母亲,我想对你说。 设计思路:诉说心声,笔尖生情。使课文在课后得到延伸。
五、说板书(略)
12.秋天的怀念
咱娘儿俩
你俩好好活
我俩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
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