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之风误国殃民,不可不禁
——《小雅·宾之初筵》等诗篇的警示
任维哲 宋婉琴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其中,收有十二首诗明确涉及到了“酒”,而《小雅·宾之初筵》等诗则对贵族的酗酒糜烂行为进行了描述和警示,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令国人警钟长鸣。
一、简析《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小雅·宾之初筵》是一首讽刺贵族宴饮无度、失礼败德的诗篇。恰如《毛诗序》所云:“《宾之初筵》,卫武公刺时也。(周)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公既入,而作是诗也。”郑玄笺:“淫液者,饮食时情态也。武公入者,入为王卿士。”
全诗共有五章,每章均为十四句,章法结构严谨匀称,章节之间的组织精妙恰当。该诗从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第二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二部分为第三、第四两章,写违背礼制的酒宴;第三部分为末章,是总结性的言辞,连用“不”、“勿”、“无”、“匪”、“矧敢”等表示否定义的词集中凸现否定意蕴。
首先是第一章:“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今译之意为:“宾客来到初入席,主客列坐分东西。食器放置很整齐,鱼肉瓜果摆那里。既然好酒甘又醇,满座宾客快喝起。钟鼓已经架设好,举杯敬酒不停息。大靶已经张挂好,整顿弓箭尽射礼。射手已经集合好,请献你们妙射技。发箭射中那靶心,你饮罚酒我暗喜。”
接着是第二章:“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今译之意为:“持籥欢舞笙鼓奏,音乐和谐声调柔。进献乐舞娱祖宗,礼数周到情意厚。各种礼节都已尽,隆重丰富说不够。神灵爱你赐洪福,子孙安享乐悠悠。和乐欢快喜气扬,各显本领莫保守。宾客选人互较量,主人又入陪在后。斟酒装满那空杯,献给中的那射手。”
第一部分写的射礼和祭祀是合乎《周礼》规定的:“射礼,先饮后射;祭祀,先祭后饮。”所以,第一章写的是射礼酒宴,前八句写饮,后六句写射;第二章写的是祭祀酒宴,前八句写祭祀,后六句写饮。从第一部分这两章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个时候、这种场合,宾客的表现均称得上遵守秩序、彬彬有礼、稳健正经。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违背礼制的酒宴,这就是该诗篇中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
第三章:“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今译之意为:“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叹。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庄重自非凡。他们都已喝醉时,威严庄重全不见。离开座位乱跑动,左摇右晃舞蹁跹。他们还没喝醉时,庄重威严皆可观。他们都已喝醉时,庄重威严尽荡然。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规矩全紊乱。”
第四章:“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今译之意为:“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过错真荒唐。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如果醉了便离席,主客托福两无伤。如果醉了不退出,这叫败德留坏样。喝酒原为大好事,只是仪态要端庄。”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以“宾之初筵”一句起头,但是,所描述的喝酒场面却大相径庭。第二部分描述醉酒之态,而且对于滥饮酗酒的描写十分详细具体,如烂醉后的手舞足蹈,“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等醉汉吵吵嚷嚷、打杯翻盘、弄乱东西、东倒西歪、帽子歪带、衣冠不正这些情状令人厌恶至极,将那些贵族们的虚伪、丑态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些丑陋举动在与美好事物的对比中更显出其丑恶,直指其要害,这也暴露出理想状态与现实境况的尖锐矛盾,使人无法不对该诗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布局大为叹服。
第五章:“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今译之意为:“所有这种喝酒人,一些醉倒一些醒。已设酒监来督察,又设酒史来戒警。那些醉的虽不好,不醉反而愧在心。莫再跟着去劝酒,莫使轻慢太任性。不该发问别开言,不合法道别出声。依着醉后说胡话,没角公羊哪里寻。不懂饮礼限三杯,怎敢劝他再满斟?”
第五章即第三部分,是该诗的说理性、总结性文字,通过“不”、“勿”、“无”、“匪”、“矧敢”等这样的词汇,充分表达了对贵族们酗酒失态误事乱国的否定和批判。
《小雅·宾之初筵》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除了其艺术性外,其思想性更是备受国人推崇。《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韩诗云:“卫武公饮酒悔过也。”(朱熹《诗集传》引此作《韩诗序》)
宋·朱熹以为“按此诗义,与《大雅·抑》戒相类,必武公自悔之作。当从韩(诗)义”(《诗集传》)。
方玉润《诗经原始》,陈子展《诗经直解》等,认为该诗的背景是,幽王时国政荒废,君臣沉湎于酒,卫武公入为王卿士,难免与宴,见其非礼,未敢直谏,“只好作悔过用以自警,使王闻之,或以稍正其失”。
明代黄榆《双槐岁钞》录有汪广洋《奉旨讲宾之初筵叙》一文。汪广洋在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宣他讲学,他仔细地讲解了《宾之初筵》一诗后,皇帝受到震动,感触良多,立即命令将该诗缮写几十本颁赐朝中文武官员,令其悬挂在府第的厅堂上,经常能够看到,以此作为警戒。
二、“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话来自于《诗经·大雅·荡》。《大雅·荡》是《诗经》里的名篇,是大臣召穆公专为讽谏周厉王而作。《毛诗序》云:“《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然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该诗共八章,每章八句。
第一章:“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今译之意为:“上帝骄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养众百姓,政令无信尽撒谎。万事开头讲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场。”
该诗一开篇就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荡荡上帝”,用的是呼告语气,意即:“败坏法度的上帝啊!”孔颖达疏解释说:“上帝者,天之别名,天无所坏,不得与‘荡荡’共文,故知上帝以托君王,言其不敢斥王,故托之于上帝也。其实称帝亦斥王。此下诸章皆言‘文王曰咨’,此独不然者,欲以‘荡荡’之言为下章总目,且见实非殷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发其意也。”下面第三句“疾威上帝”也是呼告体,其中“疾威”二字则是“荡”的具体表现,其下各章均围绕着“疾威”做文章。
该诗从第二章开始,每章都用“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作为开头,意即:“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这是一种写作技巧,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这样做是有深刻意蕴的。周文王初年,周仍是商朝西部边陲一个小侯国,是商纣王长期沉溺于酒、荒政误国使他产生了兴周灭商的宏图远谋,他也因此对酒的杀伤力大位忌惮。据《尚书·酒诰》记载,周文王经常、反复地告诫子孙、官员说:“无彝酒!”不许经常饮酒。他严厉地规定:“饮惟祀,德将无醉。”只有祭祀时才可饮酒,饮酒必须用道德人品约束和自励。也就是说:一要少喝;二是不可随便喝;三要喝出酒德,决不能醉;四是要提升境界,饮酒时当“惟土物爱”,喝出惜物爱民之心。
该诗第二章用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这四个“曾是”营造出一种气势,增加了谴责效果。后面几章所写内容,表面上是在斥责殷纣王,实则是在指责周厉王的残暴,他“不明尔德”、“尔德不明”,败德乱政,是一个刚愎自用、恣意妄为的君王,这样做的后果终将被贤良所摈弃,国家会祸乱横生。尤其是该诗第五章着力讽刺了周厉王不思进取、酗酒败德的劣迹。“天不湎尔以酒”,上天并未让你酗酒,而你却“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你礼节举止全不顾,没日没夜灌黄汤,狂呼乱叫不像样,日夜颠倒政事荒,成何体统!
该诗最后告诫周厉王:“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殷商镜子你好好照一照,殷商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你应知夏桀商纣是何下场,千万不要等到大祸临头才知道后悔。诗人简直就是在痛彻心扉地大声疾呼:再如此不听劝谏,照这样喝下去,夏桀和殷纣的下场就是你的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可能是大禹。相传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令一个叫仪狄的女子酿造出美酒,进献给大禹,大禹品尝了美酒后觉得甘美无比,不禁心中担忧起来,就从此疏远了仪狄,并下令禁酒。大禹颁下一道手谕,诏令仪狄不要再酿酒了,说:“后世必有因酒亡其国者。”意思是以后肯定会有因为喝酒导致亡国的。后来的事情果然被大禹言中,夏、商两代末君都是因为沉湎于酒而导致国破家亡。
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高祖,大禹的禁酒令对其后世并没有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夏桀“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造了一个很大的酒池,可以让船在上面航行,想喝了就舀一瓢,结果有很多人因为喝醉而溺死在池里。夏桀最终因贪杯而丢了天下。
取代夏桀的商,当时不过是夏朝众多属国中的一个小侯国,汤继位为商侯时,方圆只有七十里。汤的七世祖亥,一次赶着牛车到有易国做生意,受到了热情接待,不料亥乘着酒兴强行与有易国舞女发生关系,有易国人深感受辱,便将亥杀死。这个亥发明了用牛驾车,对商人的畜牧业和商业发展助益很大,因而商人对亥因酒色丧身的教训没齿难忘。汤继为商侯,就把严厉戒酒作为兴商灭夏的重要决策,戒酒戒奢,最终“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管子·轻重》)。
然而,历史是惊人地相似。继任夏朝统治的殷商,也没有摆脱纵酒亡国的命运。据《史记·殷本纪》载,最后一位商帝纣比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造出“酒池肉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日夜饮酒作乐,淫乱无度,最多一次竟然连喝了七天七夜。于是,商纣最终因贪杯而丢了天下。据《逸周书·克殷解》载,当周武王军队在倒戈的商军引领下进攻商朝王宫时,纣“屏遮而自燔于火”。商纣先把自己遮挡严实,然后再引火自燔,以示自己无脸见臣民、无脸见祖先,这说明他临死之前才从酗酒的深渊中醒来了,可惜后悔药吃得太晚了!这件事对历史影响很大。
据《新序·刺奢》载,战国初年,赵奢子设下酒宴,连喝五天五夜,兴致丝毫未减,还自我夸耀道:“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在喝酒方面,他认为自己算得上是“国士”了,连喝五天五夜都没有醉倒。这时,一位叫优莫的侍者接话讥讽他说:“不及纣二日耳。纣七天七夜,今君五日。”纣滥饮的记录是七天七夜,您才五天五夜,比纣还差了两天两夜。赵襄子代表着晋国新兴势力,正在谋划大兴赵氏,听到优莫的话犹如当头棒喝,立即刹住了继续酗酒的念头,从此励精图治,最后成为赵国一代明君。
《诗经·大雅·荡》、《尚书·微子》等均认为,商朝后期政治腐败是由于“酗酒”造成的。西周初期铜器《大盂鼎》上刻的铭文,非常明确地谴责商朝百官“率肆于酒”(沉沦于酒)。在考古发掘的甲骨文里,保存有商代大臣因为“酒疾”无法处理国事的记录。据有关专家研究得出结论说,因为商朝人饮酒,无论盛酒、斟酒、喝酒都用青铜器,而青铜成分中含有7%以上的铅。如果合金熔液中铅的含量达到7%,并经常被人饮用,即可以引起慢性铅中毒,这就足以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头痛、痴呆、狂躁、妄想等症状,与甲骨卜辞中记载的商朝官员“疾首”、“疾目”、“疾耳”、“疾心”、“疾口”、“疾舌”等病症相同,其实与慢性铅中毒症状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商朝的灭亡的确与过度饮酒有很大关系。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挖掘出土的210件礼器中,酒礼器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到全部礼器的74%,也可作此明证。
三、酗酒之风误国殃民,不可不禁
在今天的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西周夔纹铜禁,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所谓夔纹,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夔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装饰。西周夔纹铜禁整体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禁面上有三个微凸起的椭圆形子口,中间的子口略小于两边子口,禁前后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十六个,左右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四个,禁的四周饰有精美的夔纹,纹饰生动,造型端庄,铸造相当精良。
所谓“禁”,即承酒尊的器座,可分为长方形与方形,有足与无足。其中,有足的称为“禁”,无足的称为“斯禁”。传世和考古发掘的青铜禁都极为罕见,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是因为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故作“禁”。郑玄在为《礼记》作注的时候说:“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作为对喝酒的劝诫,为了让大家把握住量,掌握住度,所以就把祭祀或者宴饮时置放酒器的案牍,叫“禁”。天津馆藏的这个夔纹铜禁上烙下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历史印痕,用以警示国人饮酒不要贪杯,以免因酒误国。
治乱世用重典。西周初年,为了警戒国人尤其是统治者不要像商纣王那样因酒害国,周公旦曾经颁布了一篇《酒诰》。这不仅使人断想,那时,人们对酒的偏好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尤其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酗酒误国,酗酒丧国,精神放纵得失去了控制,狂欢得忘乎了所以,因此周公才要严令禁酒。《酒诰》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并且规定,要有酒德,同时规定不许喝醉,不许群饮,一旦贵族们违反了规定,聚饮醉酒,就会被严惩,甚至处死。
《酒诰》问世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周公平定了殷商故地的“三监之乱”后,在此地建卫国,以自己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康叔为卫君,统治殷商遗民。周公当时一定在心里琢磨,为什么原本忠义双全的康叔、管叔会叛乱呢?除了权力之争以外,一定是过分的饮酒使他们昏了头。殷商虽然灭了,叛乱也被平定了,但殷商故地以往长久以来所形成的酗酒之风依然存在,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殷商移民不再趁酒作乱,酗酒之风不会影响、感染新到此地的卫国统治者呢?于是,周公颁布了《酒诰》。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公对康叔“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他要求自己年轻的弟弟康叔要“刚制于酒”,一定要强行戒酒。无论是谁“群饮”,“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即统统逮起来押回京城杀掉。于是,康叔在卫国依照周公的指令施政,“民大悦”,很受百姓欢迎和拥戴。
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长大成人的成王,成王及其子康王,对文王之规和周公之诰,不打折扣地照此办理,《周礼》之风大加弘扬,成就了“成康之治”。
但是,随着社会逐渐安定,西周贵族阶层腐化堕落日益严重,大肆饮酒之风形成并且蔓延开来,周公当年颁布的禁酒令形同虚设,失去了约束力。《小雅·小宛》记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西周统治层酒风的转变:“人之齐王,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从前那些聪明正派的君子,饮酒儒雅有风度;如今那些昏庸无耻的糊涂虫,群饮闹事日甚一日。酒风转变了,国运就会随之转变,“各敬尔仪,天命不又”,希望各位自尊自重自警自励,否则国运将如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刚愎自用的周厉王哪里听得进去劝,他“荒沉于酒,淫于妇人”(皇甫谧《帝王世纪》),结果因酒误政失国,被国人赶出京城流亡十四年而死。
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几十年发奋图强,刚刚出现了“中兴”之象,不料周宣王之子周幽王继位后,新一轮酗酒恶俗又起,《诗经·小雅·正月》就是当时大夫讥刺周幽王的诗作。“彼有旨酒,又有嘉殽。洽比其邻,昏姻孔云”,他喝的都是好酒,吃的全是美味;与他一起吃喝的,全是他周围的狐朋狗友。刘向《列女传》形容周幽王:“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其“纵酒宣淫”之态跃然纸上。最后,被酒精烧坏了脑子的周幽王竟然利令智昏地在骊山上举行欢宴,为博陪酒的美女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诓骗各地诸侯率军奔赴骊山之下又无功而返,以至失信于诸侯,最终被犬戎所杀,落得个身死国破的下场,历时257年的西周王朝轰然倒塌。
综上所诉,夏王朝、商王朝、西周王朝覆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烈酒的强力魅惑,夏桀、商纣、周幽王的狂喝滥饮、醉酒失国,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
在当今社会,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席卷社会生活每个角落,导致一些人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道德失范等诸病连发的状况,形式主义的出现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变异,官僚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享乐主义的滋生,享乐主义的蔓延导致了奢靡之风的兴起。归根结底,这“四风”都是腐败思想所衍生出来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们必须坚定信念,站稳脚跟,做到“四个坚决反对”: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牢固树立务实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牢固树立平民风;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固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之风。时时刻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一袭白袍点墨不染,在上到执政者、下到平民百姓中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让君子文化这剂传统良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工程中,发挥补气固本的独特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诗经》之《小雅·宾之初筵》《大雅·荡》《小雅·小宛》等篇。
2、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何志虎、惠瑛、王岁孝:《西周的历史与文化》,2013年版。
4、郑鼎文:《周文化丛书·三王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5、于少特:《周文化丛书·三公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6、赵柒斤:《周朝的“禁酒”与“饮酒”》,《北京青年报》2013年5月28日。
7、刘隆有:《酒与夏、商、西周王朝的命运》,《文史知识》2015年第1期。
作者简介:任维哲,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宋婉琴,宝鸡市委党校校委委员、行政管理与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联系方式:电话:[1**********],0917-2818612;qq号:2265072551;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宝鸡市金台区西关宝中路2号;邮编:721001.
酗酒之风误国殃民,不可不禁
——《小雅·宾之初筵》等诗篇的警示
任维哲 宋婉琴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其中,收有十二首诗明确涉及到了“酒”,而《小雅·宾之初筵》等诗则对贵族的酗酒糜烂行为进行了描述和警示,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令国人警钟长鸣。
一、简析《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小雅·宾之初筵》是一首讽刺贵族宴饮无度、失礼败德的诗篇。恰如《毛诗序》所云:“《宾之初筵》,卫武公刺时也。(周)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公既入,而作是诗也。”郑玄笺:“淫液者,饮食时情态也。武公入者,入为王卿士。”
全诗共有五章,每章均为十四句,章法结构严谨匀称,章节之间的组织精妙恰当。该诗从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第二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二部分为第三、第四两章,写违背礼制的酒宴;第三部分为末章,是总结性的言辞,连用“不”、“勿”、“无”、“匪”、“矧敢”等表示否定义的词集中凸现否定意蕴。
首先是第一章:“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今译之意为:“宾客来到初入席,主客列坐分东西。食器放置很整齐,鱼肉瓜果摆那里。既然好酒甘又醇,满座宾客快喝起。钟鼓已经架设好,举杯敬酒不停息。大靶已经张挂好,整顿弓箭尽射礼。射手已经集合好,请献你们妙射技。发箭射中那靶心,你饮罚酒我暗喜。”
接着是第二章:“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今译之意为:“持籥欢舞笙鼓奏,音乐和谐声调柔。进献乐舞娱祖宗,礼数周到情意厚。各种礼节都已尽,隆重丰富说不够。神灵爱你赐洪福,子孙安享乐悠悠。和乐欢快喜气扬,各显本领莫保守。宾客选人互较量,主人又入陪在后。斟酒装满那空杯,献给中的那射手。”
第一部分写的射礼和祭祀是合乎《周礼》规定的:“射礼,先饮后射;祭祀,先祭后饮。”所以,第一章写的是射礼酒宴,前八句写饮,后六句写射;第二章写的是祭祀酒宴,前八句写祭祀,后六句写饮。从第一部分这两章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个时候、这种场合,宾客的表现均称得上遵守秩序、彬彬有礼、稳健正经。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违背礼制的酒宴,这就是该诗篇中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
第三章:“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今译之意为:“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叹。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庄重自非凡。他们都已喝醉时,威严庄重全不见。离开座位乱跑动,左摇右晃舞蹁跹。他们还没喝醉时,庄重威严皆可观。他们都已喝醉时,庄重威严尽荡然。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规矩全紊乱。”
第四章:“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今译之意为:“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过错真荒唐。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如果醉了便离席,主客托福两无伤。如果醉了不退出,这叫败德留坏样。喝酒原为大好事,只是仪态要端庄。”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以“宾之初筵”一句起头,但是,所描述的喝酒场面却大相径庭。第二部分描述醉酒之态,而且对于滥饮酗酒的描写十分详细具体,如烂醉后的手舞足蹈,“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等醉汉吵吵嚷嚷、打杯翻盘、弄乱东西、东倒西歪、帽子歪带、衣冠不正这些情状令人厌恶至极,将那些贵族们的虚伪、丑态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些丑陋举动在与美好事物的对比中更显出其丑恶,直指其要害,这也暴露出理想状态与现实境况的尖锐矛盾,使人无法不对该诗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布局大为叹服。
第五章:“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今译之意为:“所有这种喝酒人,一些醉倒一些醒。已设酒监来督察,又设酒史来戒警。那些醉的虽不好,不醉反而愧在心。莫再跟着去劝酒,莫使轻慢太任性。不该发问别开言,不合法道别出声。依着醉后说胡话,没角公羊哪里寻。不懂饮礼限三杯,怎敢劝他再满斟?”
第五章即第三部分,是该诗的说理性、总结性文字,通过“不”、“勿”、“无”、“匪”、“矧敢”等这样的词汇,充分表达了对贵族们酗酒失态误事乱国的否定和批判。
《小雅·宾之初筵》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除了其艺术性外,其思想性更是备受国人推崇。《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韩诗云:“卫武公饮酒悔过也。”(朱熹《诗集传》引此作《韩诗序》)
宋·朱熹以为“按此诗义,与《大雅·抑》戒相类,必武公自悔之作。当从韩(诗)义”(《诗集传》)。
方玉润《诗经原始》,陈子展《诗经直解》等,认为该诗的背景是,幽王时国政荒废,君臣沉湎于酒,卫武公入为王卿士,难免与宴,见其非礼,未敢直谏,“只好作悔过用以自警,使王闻之,或以稍正其失”。
明代黄榆《双槐岁钞》录有汪广洋《奉旨讲宾之初筵叙》一文。汪广洋在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宣他讲学,他仔细地讲解了《宾之初筵》一诗后,皇帝受到震动,感触良多,立即命令将该诗缮写几十本颁赐朝中文武官员,令其悬挂在府第的厅堂上,经常能够看到,以此作为警戒。
二、“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话来自于《诗经·大雅·荡》。《大雅·荡》是《诗经》里的名篇,是大臣召穆公专为讽谏周厉王而作。《毛诗序》云:“《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然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该诗共八章,每章八句。
第一章:“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今译之意为:“上帝骄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养众百姓,政令无信尽撒谎。万事开头讲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场。”
该诗一开篇就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荡荡上帝”,用的是呼告语气,意即:“败坏法度的上帝啊!”孔颖达疏解释说:“上帝者,天之别名,天无所坏,不得与‘荡荡’共文,故知上帝以托君王,言其不敢斥王,故托之于上帝也。其实称帝亦斥王。此下诸章皆言‘文王曰咨’,此独不然者,欲以‘荡荡’之言为下章总目,且见实非殷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发其意也。”下面第三句“疾威上帝”也是呼告体,其中“疾威”二字则是“荡”的具体表现,其下各章均围绕着“疾威”做文章。
该诗从第二章开始,每章都用“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作为开头,意即:“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这是一种写作技巧,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这样做是有深刻意蕴的。周文王初年,周仍是商朝西部边陲一个小侯国,是商纣王长期沉溺于酒、荒政误国使他产生了兴周灭商的宏图远谋,他也因此对酒的杀伤力大位忌惮。据《尚书·酒诰》记载,周文王经常、反复地告诫子孙、官员说:“无彝酒!”不许经常饮酒。他严厉地规定:“饮惟祀,德将无醉。”只有祭祀时才可饮酒,饮酒必须用道德人品约束和自励。也就是说:一要少喝;二是不可随便喝;三要喝出酒德,决不能醉;四是要提升境界,饮酒时当“惟土物爱”,喝出惜物爱民之心。
该诗第二章用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这四个“曾是”营造出一种气势,增加了谴责效果。后面几章所写内容,表面上是在斥责殷纣王,实则是在指责周厉王的残暴,他“不明尔德”、“尔德不明”,败德乱政,是一个刚愎自用、恣意妄为的君王,这样做的后果终将被贤良所摈弃,国家会祸乱横生。尤其是该诗第五章着力讽刺了周厉王不思进取、酗酒败德的劣迹。“天不湎尔以酒”,上天并未让你酗酒,而你却“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你礼节举止全不顾,没日没夜灌黄汤,狂呼乱叫不像样,日夜颠倒政事荒,成何体统!
该诗最后告诫周厉王:“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殷商镜子你好好照一照,殷商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你应知夏桀商纣是何下场,千万不要等到大祸临头才知道后悔。诗人简直就是在痛彻心扉地大声疾呼:再如此不听劝谏,照这样喝下去,夏桀和殷纣的下场就是你的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可能是大禹。相传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令一个叫仪狄的女子酿造出美酒,进献给大禹,大禹品尝了美酒后觉得甘美无比,不禁心中担忧起来,就从此疏远了仪狄,并下令禁酒。大禹颁下一道手谕,诏令仪狄不要再酿酒了,说:“后世必有因酒亡其国者。”意思是以后肯定会有因为喝酒导致亡国的。后来的事情果然被大禹言中,夏、商两代末君都是因为沉湎于酒而导致国破家亡。
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高祖,大禹的禁酒令对其后世并没有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夏桀“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造了一个很大的酒池,可以让船在上面航行,想喝了就舀一瓢,结果有很多人因为喝醉而溺死在池里。夏桀最终因贪杯而丢了天下。
取代夏桀的商,当时不过是夏朝众多属国中的一个小侯国,汤继位为商侯时,方圆只有七十里。汤的七世祖亥,一次赶着牛车到有易国做生意,受到了热情接待,不料亥乘着酒兴强行与有易国舞女发生关系,有易国人深感受辱,便将亥杀死。这个亥发明了用牛驾车,对商人的畜牧业和商业发展助益很大,因而商人对亥因酒色丧身的教训没齿难忘。汤继为商侯,就把严厉戒酒作为兴商灭夏的重要决策,戒酒戒奢,最终“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管子·轻重》)。
然而,历史是惊人地相似。继任夏朝统治的殷商,也没有摆脱纵酒亡国的命运。据《史记·殷本纪》载,最后一位商帝纣比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造出“酒池肉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日夜饮酒作乐,淫乱无度,最多一次竟然连喝了七天七夜。于是,商纣最终因贪杯而丢了天下。据《逸周书·克殷解》载,当周武王军队在倒戈的商军引领下进攻商朝王宫时,纣“屏遮而自燔于火”。商纣先把自己遮挡严实,然后再引火自燔,以示自己无脸见臣民、无脸见祖先,这说明他临死之前才从酗酒的深渊中醒来了,可惜后悔药吃得太晚了!这件事对历史影响很大。
据《新序·刺奢》载,战国初年,赵奢子设下酒宴,连喝五天五夜,兴致丝毫未减,还自我夸耀道:“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在喝酒方面,他认为自己算得上是“国士”了,连喝五天五夜都没有醉倒。这时,一位叫优莫的侍者接话讥讽他说:“不及纣二日耳。纣七天七夜,今君五日。”纣滥饮的记录是七天七夜,您才五天五夜,比纣还差了两天两夜。赵襄子代表着晋国新兴势力,正在谋划大兴赵氏,听到优莫的话犹如当头棒喝,立即刹住了继续酗酒的念头,从此励精图治,最后成为赵国一代明君。
《诗经·大雅·荡》、《尚书·微子》等均认为,商朝后期政治腐败是由于“酗酒”造成的。西周初期铜器《大盂鼎》上刻的铭文,非常明确地谴责商朝百官“率肆于酒”(沉沦于酒)。在考古发掘的甲骨文里,保存有商代大臣因为“酒疾”无法处理国事的记录。据有关专家研究得出结论说,因为商朝人饮酒,无论盛酒、斟酒、喝酒都用青铜器,而青铜成分中含有7%以上的铅。如果合金熔液中铅的含量达到7%,并经常被人饮用,即可以引起慢性铅中毒,这就足以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头痛、痴呆、狂躁、妄想等症状,与甲骨卜辞中记载的商朝官员“疾首”、“疾目”、“疾耳”、“疾心”、“疾口”、“疾舌”等病症相同,其实与慢性铅中毒症状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商朝的灭亡的确与过度饮酒有很大关系。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挖掘出土的210件礼器中,酒礼器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到全部礼器的74%,也可作此明证。
三、酗酒之风误国殃民,不可不禁
在今天的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西周夔纹铜禁,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所谓夔纹,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夔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装饰。西周夔纹铜禁整体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禁面上有三个微凸起的椭圆形子口,中间的子口略小于两边子口,禁前后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十六个,左右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四个,禁的四周饰有精美的夔纹,纹饰生动,造型端庄,铸造相当精良。
所谓“禁”,即承酒尊的器座,可分为长方形与方形,有足与无足。其中,有足的称为“禁”,无足的称为“斯禁”。传世和考古发掘的青铜禁都极为罕见,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是因为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故作“禁”。郑玄在为《礼记》作注的时候说:“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作为对喝酒的劝诫,为了让大家把握住量,掌握住度,所以就把祭祀或者宴饮时置放酒器的案牍,叫“禁”。天津馆藏的这个夔纹铜禁上烙下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历史印痕,用以警示国人饮酒不要贪杯,以免因酒误国。
治乱世用重典。西周初年,为了警戒国人尤其是统治者不要像商纣王那样因酒害国,周公旦曾经颁布了一篇《酒诰》。这不仅使人断想,那时,人们对酒的偏好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尤其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酗酒误国,酗酒丧国,精神放纵得失去了控制,狂欢得忘乎了所以,因此周公才要严令禁酒。《酒诰》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并且规定,要有酒德,同时规定不许喝醉,不许群饮,一旦贵族们违反了规定,聚饮醉酒,就会被严惩,甚至处死。
《酒诰》问世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周公平定了殷商故地的“三监之乱”后,在此地建卫国,以自己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康叔为卫君,统治殷商遗民。周公当时一定在心里琢磨,为什么原本忠义双全的康叔、管叔会叛乱呢?除了权力之争以外,一定是过分的饮酒使他们昏了头。殷商虽然灭了,叛乱也被平定了,但殷商故地以往长久以来所形成的酗酒之风依然存在,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殷商移民不再趁酒作乱,酗酒之风不会影响、感染新到此地的卫国统治者呢?于是,周公颁布了《酒诰》。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公对康叔“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他要求自己年轻的弟弟康叔要“刚制于酒”,一定要强行戒酒。无论是谁“群饮”,“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即统统逮起来押回京城杀掉。于是,康叔在卫国依照周公的指令施政,“民大悦”,很受百姓欢迎和拥戴。
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长大成人的成王,成王及其子康王,对文王之规和周公之诰,不打折扣地照此办理,《周礼》之风大加弘扬,成就了“成康之治”。
但是,随着社会逐渐安定,西周贵族阶层腐化堕落日益严重,大肆饮酒之风形成并且蔓延开来,周公当年颁布的禁酒令形同虚设,失去了约束力。《小雅·小宛》记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西周统治层酒风的转变:“人之齐王,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从前那些聪明正派的君子,饮酒儒雅有风度;如今那些昏庸无耻的糊涂虫,群饮闹事日甚一日。酒风转变了,国运就会随之转变,“各敬尔仪,天命不又”,希望各位自尊自重自警自励,否则国运将如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刚愎自用的周厉王哪里听得进去劝,他“荒沉于酒,淫于妇人”(皇甫谧《帝王世纪》),结果因酒误政失国,被国人赶出京城流亡十四年而死。
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几十年发奋图强,刚刚出现了“中兴”之象,不料周宣王之子周幽王继位后,新一轮酗酒恶俗又起,《诗经·小雅·正月》就是当时大夫讥刺周幽王的诗作。“彼有旨酒,又有嘉殽。洽比其邻,昏姻孔云”,他喝的都是好酒,吃的全是美味;与他一起吃喝的,全是他周围的狐朋狗友。刘向《列女传》形容周幽王:“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其“纵酒宣淫”之态跃然纸上。最后,被酒精烧坏了脑子的周幽王竟然利令智昏地在骊山上举行欢宴,为博陪酒的美女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诓骗各地诸侯率军奔赴骊山之下又无功而返,以至失信于诸侯,最终被犬戎所杀,落得个身死国破的下场,历时257年的西周王朝轰然倒塌。
综上所诉,夏王朝、商王朝、西周王朝覆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烈酒的强力魅惑,夏桀、商纣、周幽王的狂喝滥饮、醉酒失国,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
在当今社会,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席卷社会生活每个角落,导致一些人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道德失范等诸病连发的状况,形式主义的出现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变异,官僚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享乐主义的滋生,享乐主义的蔓延导致了奢靡之风的兴起。归根结底,这“四风”都是腐败思想所衍生出来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们必须坚定信念,站稳脚跟,做到“四个坚决反对”: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牢固树立务实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牢固树立平民风;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固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之风。时时刻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一袭白袍点墨不染,在上到执政者、下到平民百姓中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让君子文化这剂传统良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工程中,发挥补气固本的独特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诗经》之《小雅·宾之初筵》《大雅·荡》《小雅·小宛》等篇。
2、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何志虎、惠瑛、王岁孝:《西周的历史与文化》,2013年版。
4、郑鼎文:《周文化丛书·三王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5、于少特:《周文化丛书·三公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6、赵柒斤:《周朝的“禁酒”与“饮酒”》,《北京青年报》2013年5月28日。
7、刘隆有:《酒与夏、商、西周王朝的命运》,《文史知识》2015年第1期。
作者简介:任维哲,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宋婉琴,宝鸡市委党校校委委员、行政管理与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联系方式:电话:[1**********],0917-2818612;qq号:2265072551;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宝鸡市金台区西关宝中路2号;邮编:7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