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真假美猴王"在[西游记]中的文本意义

浅析“真假美猴王”在《西游记》中的文本意义

虞 鹏

(咸宁学院 人文学院 湖北 咸宁 437005)

[摘要] 本文从文本解析的角度来剖析“真假美猴王”这一磨难在整个《西游记》中的地位,为何有这一难以及它所包容的现实意义,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解决几个重要问题: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真假之难的原因:魔自心生,亦自心灭。假冒悟空之难为何选择在第五十七至五十八回。从全书讽刺的风格来看,假冒之难折射出的历史如何

[关键词] 真假 美猴王 文本意义 心魔 寓意 社会现实

Analysis of the Text Meaning on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Yu Peng

(Xianning College Humanities College Hubei Xian ning 437005)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sition, the reas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ouble on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from the angle of text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closely around this central issue to solve several major problems: form the angle of religion to see the reason, the Devil is produced from heart and also is destroyed from heart; the reason that this trouble is arranged from chapter fifty-seven to fifty-eight; from the satirical style to see history what is reflected from this trouble.

[Key Words]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 text meaning devil two hearts struggle implied meaning social reality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和五十八回,出现了两个猴行者。这两猴王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自然,这其中一定有一假冒。在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你假冒我,我假冒你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假唐僧、假观音、假牛魔王、假猪八戒等。这次却假冒到了孙悟空头上,厉害!最后,还是如来揭开了真相。作者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呢?假悟空现身是不是心猿作怪?六耳猕猴为何选择此时来假冒孙悟空?这样一个情节在全书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

一、为何要编造这个“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1、从全书来看,小说《西游记》多次采用了以假乱真的创作模式。所谓以假乱真模式是指作品中原有一个人物形象,后在小说故事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一个与原有的人物形象外形相类似的形象,并与原有的人物形象产生矛盾,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大故事的容量,以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西游记》中的以假乱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并不出现真假难分的场面,假象与真象之间矛盾并不激烈,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由假象来推动。如孙悟空变成假牛魔王,观音变成假凌虚子,红孩儿变成假观音,牛魔王变成假猪八戒等。另一类就是本文所讨论的这一“真假美猴王”类型了。真假难分,假象与真象之间有激烈的斗争,故事情节的发展由假象与真象共同推动,共同起作用。

那作者又为何要运用以假乱真这一模式来创造“真假美猴王”一节呢?从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来看,我想有这么两点原因:其一,一种创作模式多次使用,往往让人有重复之感,尤其在章回体小说中。然以假乱真模式不同。从体裁上看,以假乱真模式是一个很容易翻新的命题。唐僧师徒每一次遇到的磨难和妖魔不同,以假乱真的对象便不会相同。同时,在运用此模式时,对于假真双方来说,他们所面临的都是全新的环境和完全突发的事件,故而相应人物的决策应对便是极易出彩之处。其二,读者的审美期待。对于现实中的每个人来说,谁也无法超脱其个体而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样子。对于这种人力以外的事情人们难免会怀有好奇和渴望,于是这种好奇和渴望便在一次次以假乱真中获得了满足,一次次的满足同时更是对人们好奇和渴望的再次刺激。为什么不安排一个真假美猴王互斗的情节呢?作者适时满足了读者。

2、清人雨香在《西游记叙言》中认为“《西游记》无句不真,无句不假。”然在这真假难辨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姑且选择这样几个主旨论断:

①幻中有趣。胡适就强调“《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也认为,“此书则实出于游戏”,“我们看了,但觉好玩”。

②幻中有真。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西游记》,则有诸如人民斗争说,歌颂市民说,个性解放说,诛奸尚贤说,安王医国说,破心中贼说等各种说法,这些说法此起彼伏,名目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幻中有真。

③幻中有理。李卓吾在评本《西游记总批》中说“游戏之中暗传密谛”。谢肇浙在《五杂俎》中说《西游记》“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哩存焉”。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寓言的作品,在种种滑稽中蕴涵着哲理。

这个哲理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宋明两代已经佛学化了的心学。作者的创作意图十分清楚,即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

度成佛”。

陈元之在为华阳洞主天主人校本《西游记》所作的序中引其所见“旧序”说:“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所摄”。“心生”,“心摄”的说法,是很深刻的见解。最后的“心无所摄”便是“明心见性,自度成佛”的境界。

其后谢肇浙据此加以发挥,在《五杂俎》中说:“《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马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禁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力求放心之谓,非浪作也。”

其实,我们花这么多笔墨来阐述《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要从全书的核心来找“真假美猴王”出现的真正原因。

唐僧曾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见第十三回)就是说,外边的各色魔障,都是由人内心的私欲杂念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私欲杂念是人心中之魔。唐僧师徒一路降妖除魔的过程,实际也是战胜自己的过程。西天取经的路上所遭遇的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有主观及客观的原因,绝非“祸从天降”。因此,从唐僧师徒自身来找原因,更具有现实意义。其实这也是真假美猴王在此时出现的原因。

二、为什么“真假美猴王”适时出现

“真假美猴王”之争,以致“二心搅乱大乾坤”,实质上是孙悟空内心世界正义与邪恶的“二心竟斗”,是“人有二心生祸灾”的象征。

是什么原因导致孙悟空“二心竟斗”的呢?是唐僧的三逐美猴王再次为孙悟空完善人格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有人统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共哭过二十三次,但这次孙悟空哭得最伤心。唐僧再次忘恩负义的逐走他,使他极度心寒。

我们知道,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最恨紧箍儿,他多次要求去掉,这次他更是求观音帮他去掉。《西游记》中有两种“圈子”都有神奇的功能。一个是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曾经击到过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这属于外功。另一个则属于内功,这就是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这个圈子一套,孙悟空就不敢撒泼逞性。“心猿归正”,野性转化为真神。观世音菩萨说“紧箍儿”又名“定心真言”。可见它是约束心性,使之坚定理想目标而矢志不渝。事实上,在《西游记》中紧箍咒对孙悟空皈依佛门,“使心猿驯伏”确实起到过强制作用。但是,这种强制作用仅仅表现为对孙悟空行动的外在制约,而不能形成他人格完善的内在动力并在根本上使之“至死靡他”。如果以这种外在制约取代人格的完善,势必造成逻辑和实践上的荒谬,并且常常适得其反。“二心竟斗”便是唐僧乱念紧箍咒。干扰斩妖除邪斗争,怒逐孙悟空,不但使“定心真言”难以“定心”;而且导致“自家生闲隙,外魔乘间来”,假冒几近成功,“二心竟斗”不可收拾。这也就是为什么六耳猕猴选择在此时来假冒孙悟空的原因。

我们知道六耳猕猴并不是现在才出世的,那么,它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来假冒孙悟空就值得研究了。其实,六耳猕猴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冒充孙悟空,打伤唐僧完全是因为这个时候唐僧师徒内部发生了矛盾。唐僧师徒内部的矛盾是逐渐产生的,由于不能及时化解,最后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孙悟空砍了杨老者儿子的人头时,矛盾开始激化,唐僧

怪孙悟空“凶恶”、“不仁”;孙悟空怪唐僧“背义忘恩”,最后发展到唐僧再次贬逐孙悟空。

由于那个六耳猕猴“善聆听,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所以,唐僧师徒之间所发生的这些事它肯定全了如指掌。这正如俗话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那么为什么这种“内忧”必然导致相应的“外患”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文本进行解析。 大凡内部发生矛盾之后,相互之间就会发生种种疑忌,这样,在坏人乘隙而入的时候,就会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别人身上或者嫁祸于人。同时,有矛盾就有内耗,自然就会削弱防范的力量。而由于内部矛盾所造成的真空,必然会有人乘机来填充。

孙悟空本来是个很讲义气的美猴王,即使唐僧对它“无情”,它也不会对唐僧“不义”。然而,唐僧肉眼凡胎却一口咬定打伤自己的是孙悟空,而沙僧也一直认为抢包袱的就是孙悟空。这时的真孙悟空为假孙悟空承担了全部罪责。后来真相大白时,唐僧才后悔道:“当时只说是孙悟空打我一棍,抢走包袱,岂知却是妖精假变的行者”。

孙悟空被赶走之后,就等于拆掉了一根顶梁柱。在最关键的时候,猪八戒去化斋,沙僧又去找猪八戒,唐僧身边也就再没有人保护了。这时的六耳猕猴就可以在没有任何防范的情况下随意行凶了。同时,在取经队伍中,虽然孙悟空这个人被赶走了,但是孙悟空这个“岗位”却绝对不可少。因此,在孙悟空刚刚被贬逐,唐僧他们尚未走出五十里路的时候,六耳猕猴便迫不及待地前来填充孙悟空的位置。

三、“真假美猴王”有何寓意

作者有意而为,适时安排“真假美猴王”这一情节,到底有何寓意呢?

清人尤侗《西游真诠叙》认为“《西游》者,殆《华严》之外篇也。„„盖天下无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心治则妖治。”记西游者,传华严之心法也。其实这也就是李贽的“破心中贼说”。

陈元之在为华阳洞主天主人校本《西游记》所作的序中引其所见“旧序”说:“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所摄”。

如果我们从这里还看不分明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如来的观点。如来认为一切物性根本之源毕竟空寂,而无实相,均为幻影,一无所有。即使殄伏了违理之妖猴,我也无知无识。宁要立名,便有生有死,所以是“生死始”,这就是法相。《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真相。而虚相则是法相,是有生有死。可见生死垢净、增减也是空相,亦是实相。法相,真相。原本无二,毕竟空寂,一无所有。悟得此理。即证涅磐。

我们再来看第十七回,为了收复熊罢怪,观音菩萨变作黑熊精的朋友凌虚仙子。孙悟空看了说:“妙啊!妙啊!还是菩萨妖精?还是妖精菩萨?“。观音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写到这里,作者说:“行者心下顿悟”。它领悟到了什么呢?就是领悟到了菩萨妖精全在一念之差的道理。对它来说,能护法成功,便是神;不能护法成功,就是妖。由此看来,“真假美猴王”就是对这个意思的更充分发挥。

那个冒充孙悟空的六耳猕猴,在形体与表面行为之与孙悟空毫无二致。小说渲染它们外在的“同”,意在强调其内在的“异”。内心深处的 一点真性,是猴王真假与否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说,形体是孙悟空还是六耳猕猴的,完全无关紧要。如来佛在讲经时,看到真假煤猴王打斗

而来,就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竟斗而来也。”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区别,就是“二心”而已。也就是说,从表面看来,美猴王是有真假的,真的是齐天大圣,假的是六耳猕猴;而从根本上说,无所谓真假,一心成佛,即是真;一念之差,即是假。这就是“真假美猴王”故事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这也就是古人,尤其是佛教教义,对精神的一种强调。

四、“真假美猴王”折射出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

鲁迅先生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鬼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这也就是说,“神魔世界”是以“现实世界”作为它的基础和参照系统的。也即它是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人间诸相的。“神魔世界”中折射出的是“现实世界”的影子,而“现实世界”则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神魔世界”中。

1、《西游记》一般认为创作于明嘉靖末至万历初年。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开始了缓慢的解体过程。在商品生产的刺激下,统治集团日益堕落,上层建筑日益腐朽,被黄宗羲称为“天崩地碎”的历史变化就是在这时开始的。政治现实的失败,使自明以来人们奉为圭臬的精神支柱——儒学,产生了严重危机。思想界程朱理学日益失去感召力,随着市民文化的扩张,以阳明心学为发端,掀起了一场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狂飙运动。心学中潜藏的对个性的追慕便空前高涨起来。新兴市民阶层思想试图以自己的欲望与原则来重构历史秩序,与维护原有秩序的儒家传统思想,在交融的同时,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新兴思想中的自我意识与个体欲望具有不可阻挡的诱惑;然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人千百年所信奉的精神支柱上,它所唤起的社会责任感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并与市民阶层发迹变泰的欲望相结合。这样,二者的冲突在哲学领域衍化为人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矛盾。这种矛盾作用于孙悟空身上,便表现为“二心竟斗”。其实,这也是作者“二心竟斗”的显现。紧箍儿在取经故事的发展中由“戒其凡性”的手段变成了制约他自由行动的精神枷锁。他一方面津津乐道于自己大闹天宫的光荣历史;另一方面,又经常宣扬自己改邪归正,弃道从佛的决心与正义性。由此看来,孙悟空的降妖除魔真是在跟“心魔”作斗争,“真假美猴王”的出现也就自是必然。

2、而在这一时期,工商业文明使明代中后期社会风尚习俗发生了剧烈变化。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使拥有者处于平等的地位,谁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平等,自由成为一种生存权利,人的尊严被肯定。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人的意识作为第一性,与朱熹的“天理”相对抗。因此,“真假美猴王”这一节中孙悟空因唐僧错怪自己,伤了自尊而生二心,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提倡按照人的自身秉性,自由自在的生活,强调自我,提倡自尊,要求不受外在强制,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狂放不羁,蔑视既定权威,仇视等级,要求平等竞争的权利,以及乐观的积极进取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二心竟斗”是孙悟空对自尊的追求,“心灭则魔灭”,如来还了孙悟空一个公道,自然“心猿归正”。

3、在整个《西游记》中,假冒事件时有发生,假猪八戒,假观音等等,这都还说得过去:猪八戒神通不大,易假冒;观音的神通人们不大熟悉,也没多少人有能力识别真假,也易假冒。然而孙悟空也有假冒,我以为这个总在人们视线内活动的行者却不是那么好假冒的,因此,愈

发引人深思。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有假冒,如此离谱胆大事的成立,不能不说有其极深刻的社会基础。明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急骤发展,思想领域中禁欲主义的突破和传统价值的瓦解,人们仿佛一下子被抛进了一个无所依凭的洪流中,找不到精神的立足点,人欲放纵,道德沦丧,贪淫乐祸,多欺多诈。一时成为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文化失控现象。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

总得来说,不管从哪个方面来分析,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真假美猴王”在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形象中寓有深邃的哲理内涵。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来正确看待问题。由于世界上事物的复杂性,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真的事物以假的面目出现,假的事物却以真的面目出现,一时真假混淆,难以辨清。“真假美猴王”象征着这种情况。你看,假悟空打昏唐僧,抢去包袱,被唐僧、沙僧误以为真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孙悟空却莫名其妙地顶替了假悟空,几乎吃了沙僧的宝杖。假悟空以真自居,孙悟空有口难辩:混战中,你说你是真猴、我是假猴,我说我是真猴、你是假猴。越搅越乱们;从天宫到地府,从观音到唐僧,均不能辨,即使辨了也不可宣。一时间,真的似乎成了假的,假的到像真的了。这真是一幅真假混淆社会现象的生动图画。然而,六耳猕猴最终还是在如来佛面前现出了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这就形象地告诉人们:尽管事物真假一时混淆,但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逐步推移,事物的客观真相终究大白天下。假必灭,真必存。“真假美猴王”揭示的这个普遍真理,是能给人们以深刻启示的。

参考文献:

[1]于学彬《说西游 话磨难》[M]北京:长虹出版公司 2001年5月第1版,210-220页

[2]刘耿大《西游记导读》[M]安徽:黄山书社出版 2000年9月第1版,138-142页

[3]陈文新 阎东平佛门俗影——〈西游记〉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5]刘耿大《西游记迷境探幽》[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146页

[6]傅隆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讲话》[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1年6月第1版,81页

[7]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225页

[8]超然《西游记探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53-54页

[9]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盲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0]张锦池《漫说西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87页

[11]何锡《神佛魔怪话西游》[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12]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13]成晓辉 试论《西游记》的佛学主题[J] 社会科学家 2005年3月(第2期,总第112期)

[14]许小红 放心与收心——从孙悟空形象看作者思想的时代烙印 [J]兰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总第19期)

[15]宋克夫 主体意识的弘扬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孙悟空形象塑造新论[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22卷 第2期

[16] R.帕斯卡尔.日本企业管理艺术[N].北京: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l984年

[17] 里普斯.美学·美的方式[A],北京:古典文艺理论译丛[C],第六册.

[18] 黑格尔.美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刷馆,1981年7月,237页.

[19] 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20] 圣·艾弗蒙.论古代和现代悲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浅析“真假美猴王”在《西游记》中的文本意义

虞 鹏

(咸宁学院 人文学院 湖北 咸宁 437005)

[摘要] 本文从文本解析的角度来剖析“真假美猴王”这一磨难在整个《西游记》中的地位,为何有这一难以及它所包容的现实意义,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解决几个重要问题: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真假之难的原因:魔自心生,亦自心灭。假冒悟空之难为何选择在第五十七至五十八回。从全书讽刺的风格来看,假冒之难折射出的历史如何

[关键词] 真假 美猴王 文本意义 心魔 寓意 社会现实

Analysis of the Text Meaning on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Yu Peng

(Xianning College Humanities College Hubei Xian ning 437005)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sition, the reas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ouble on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from the angle of text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closely around this central issue to solve several major problems: form the angle of religion to see the reason, the Devil is produced from heart and also is destroyed from heart; the reason that this trouble is arranged from chapter fifty-seven to fifty-eight; from the satirical style to see history what is reflected from this trouble.

[Key Words]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 text meaning devil two hearts struggle implied meaning social reality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和五十八回,出现了两个猴行者。这两猴王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自然,这其中一定有一假冒。在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你假冒我,我假冒你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假唐僧、假观音、假牛魔王、假猪八戒等。这次却假冒到了孙悟空头上,厉害!最后,还是如来揭开了真相。作者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呢?假悟空现身是不是心猿作怪?六耳猕猴为何选择此时来假冒孙悟空?这样一个情节在全书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

一、为何要编造这个“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1、从全书来看,小说《西游记》多次采用了以假乱真的创作模式。所谓以假乱真模式是指作品中原有一个人物形象,后在小说故事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一个与原有的人物形象外形相类似的形象,并与原有的人物形象产生矛盾,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大故事的容量,以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西游记》中的以假乱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并不出现真假难分的场面,假象与真象之间矛盾并不激烈,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由假象来推动。如孙悟空变成假牛魔王,观音变成假凌虚子,红孩儿变成假观音,牛魔王变成假猪八戒等。另一类就是本文所讨论的这一“真假美猴王”类型了。真假难分,假象与真象之间有激烈的斗争,故事情节的发展由假象与真象共同推动,共同起作用。

那作者又为何要运用以假乱真这一模式来创造“真假美猴王”一节呢?从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来看,我想有这么两点原因:其一,一种创作模式多次使用,往往让人有重复之感,尤其在章回体小说中。然以假乱真模式不同。从体裁上看,以假乱真模式是一个很容易翻新的命题。唐僧师徒每一次遇到的磨难和妖魔不同,以假乱真的对象便不会相同。同时,在运用此模式时,对于假真双方来说,他们所面临的都是全新的环境和完全突发的事件,故而相应人物的决策应对便是极易出彩之处。其二,读者的审美期待。对于现实中的每个人来说,谁也无法超脱其个体而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样子。对于这种人力以外的事情人们难免会怀有好奇和渴望,于是这种好奇和渴望便在一次次以假乱真中获得了满足,一次次的满足同时更是对人们好奇和渴望的再次刺激。为什么不安排一个真假美猴王互斗的情节呢?作者适时满足了读者。

2、清人雨香在《西游记叙言》中认为“《西游记》无句不真,无句不假。”然在这真假难辨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姑且选择这样几个主旨论断:

①幻中有趣。胡适就强调“《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也认为,“此书则实出于游戏”,“我们看了,但觉好玩”。

②幻中有真。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西游记》,则有诸如人民斗争说,歌颂市民说,个性解放说,诛奸尚贤说,安王医国说,破心中贼说等各种说法,这些说法此起彼伏,名目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幻中有真。

③幻中有理。李卓吾在评本《西游记总批》中说“游戏之中暗传密谛”。谢肇浙在《五杂俎》中说《西游记》“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哩存焉”。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寓言的作品,在种种滑稽中蕴涵着哲理。

这个哲理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宋明两代已经佛学化了的心学。作者的创作意图十分清楚,即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

度成佛”。

陈元之在为华阳洞主天主人校本《西游记》所作的序中引其所见“旧序”说:“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所摄”。“心生”,“心摄”的说法,是很深刻的见解。最后的“心无所摄”便是“明心见性,自度成佛”的境界。

其后谢肇浙据此加以发挥,在《五杂俎》中说:“《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马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禁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力求放心之谓,非浪作也。”

其实,我们花这么多笔墨来阐述《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要从全书的核心来找“真假美猴王”出现的真正原因。

唐僧曾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见第十三回)就是说,外边的各色魔障,都是由人内心的私欲杂念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私欲杂念是人心中之魔。唐僧师徒一路降妖除魔的过程,实际也是战胜自己的过程。西天取经的路上所遭遇的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有主观及客观的原因,绝非“祸从天降”。因此,从唐僧师徒自身来找原因,更具有现实意义。其实这也是真假美猴王在此时出现的原因。

二、为什么“真假美猴王”适时出现

“真假美猴王”之争,以致“二心搅乱大乾坤”,实质上是孙悟空内心世界正义与邪恶的“二心竟斗”,是“人有二心生祸灾”的象征。

是什么原因导致孙悟空“二心竟斗”的呢?是唐僧的三逐美猴王再次为孙悟空完善人格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有人统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共哭过二十三次,但这次孙悟空哭得最伤心。唐僧再次忘恩负义的逐走他,使他极度心寒。

我们知道,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最恨紧箍儿,他多次要求去掉,这次他更是求观音帮他去掉。《西游记》中有两种“圈子”都有神奇的功能。一个是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曾经击到过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这属于外功。另一个则属于内功,这就是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这个圈子一套,孙悟空就不敢撒泼逞性。“心猿归正”,野性转化为真神。观世音菩萨说“紧箍儿”又名“定心真言”。可见它是约束心性,使之坚定理想目标而矢志不渝。事实上,在《西游记》中紧箍咒对孙悟空皈依佛门,“使心猿驯伏”确实起到过强制作用。但是,这种强制作用仅仅表现为对孙悟空行动的外在制约,而不能形成他人格完善的内在动力并在根本上使之“至死靡他”。如果以这种外在制约取代人格的完善,势必造成逻辑和实践上的荒谬,并且常常适得其反。“二心竟斗”便是唐僧乱念紧箍咒。干扰斩妖除邪斗争,怒逐孙悟空,不但使“定心真言”难以“定心”;而且导致“自家生闲隙,外魔乘间来”,假冒几近成功,“二心竟斗”不可收拾。这也就是为什么六耳猕猴选择在此时来假冒孙悟空的原因。

我们知道六耳猕猴并不是现在才出世的,那么,它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来假冒孙悟空就值得研究了。其实,六耳猕猴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冒充孙悟空,打伤唐僧完全是因为这个时候唐僧师徒内部发生了矛盾。唐僧师徒内部的矛盾是逐渐产生的,由于不能及时化解,最后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孙悟空砍了杨老者儿子的人头时,矛盾开始激化,唐僧

怪孙悟空“凶恶”、“不仁”;孙悟空怪唐僧“背义忘恩”,最后发展到唐僧再次贬逐孙悟空。

由于那个六耳猕猴“善聆听,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所以,唐僧师徒之间所发生的这些事它肯定全了如指掌。这正如俗话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那么为什么这种“内忧”必然导致相应的“外患”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文本进行解析。 大凡内部发生矛盾之后,相互之间就会发生种种疑忌,这样,在坏人乘隙而入的时候,就会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别人身上或者嫁祸于人。同时,有矛盾就有内耗,自然就会削弱防范的力量。而由于内部矛盾所造成的真空,必然会有人乘机来填充。

孙悟空本来是个很讲义气的美猴王,即使唐僧对它“无情”,它也不会对唐僧“不义”。然而,唐僧肉眼凡胎却一口咬定打伤自己的是孙悟空,而沙僧也一直认为抢包袱的就是孙悟空。这时的真孙悟空为假孙悟空承担了全部罪责。后来真相大白时,唐僧才后悔道:“当时只说是孙悟空打我一棍,抢走包袱,岂知却是妖精假变的行者”。

孙悟空被赶走之后,就等于拆掉了一根顶梁柱。在最关键的时候,猪八戒去化斋,沙僧又去找猪八戒,唐僧身边也就再没有人保护了。这时的六耳猕猴就可以在没有任何防范的情况下随意行凶了。同时,在取经队伍中,虽然孙悟空这个人被赶走了,但是孙悟空这个“岗位”却绝对不可少。因此,在孙悟空刚刚被贬逐,唐僧他们尚未走出五十里路的时候,六耳猕猴便迫不及待地前来填充孙悟空的位置。

三、“真假美猴王”有何寓意

作者有意而为,适时安排“真假美猴王”这一情节,到底有何寓意呢?

清人尤侗《西游真诠叙》认为“《西游》者,殆《华严》之外篇也。„„盖天下无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心治则妖治。”记西游者,传华严之心法也。其实这也就是李贽的“破心中贼说”。

陈元之在为华阳洞主天主人校本《西游记》所作的序中引其所见“旧序”说:“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所摄”。

如果我们从这里还看不分明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如来的观点。如来认为一切物性根本之源毕竟空寂,而无实相,均为幻影,一无所有。即使殄伏了违理之妖猴,我也无知无识。宁要立名,便有生有死,所以是“生死始”,这就是法相。《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真相。而虚相则是法相,是有生有死。可见生死垢净、增减也是空相,亦是实相。法相,真相。原本无二,毕竟空寂,一无所有。悟得此理。即证涅磐。

我们再来看第十七回,为了收复熊罢怪,观音菩萨变作黑熊精的朋友凌虚仙子。孙悟空看了说:“妙啊!妙啊!还是菩萨妖精?还是妖精菩萨?“。观音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写到这里,作者说:“行者心下顿悟”。它领悟到了什么呢?就是领悟到了菩萨妖精全在一念之差的道理。对它来说,能护法成功,便是神;不能护法成功,就是妖。由此看来,“真假美猴王”就是对这个意思的更充分发挥。

那个冒充孙悟空的六耳猕猴,在形体与表面行为之与孙悟空毫无二致。小说渲染它们外在的“同”,意在强调其内在的“异”。内心深处的 一点真性,是猴王真假与否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说,形体是孙悟空还是六耳猕猴的,完全无关紧要。如来佛在讲经时,看到真假煤猴王打斗

而来,就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竟斗而来也。”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区别,就是“二心”而已。也就是说,从表面看来,美猴王是有真假的,真的是齐天大圣,假的是六耳猕猴;而从根本上说,无所谓真假,一心成佛,即是真;一念之差,即是假。这就是“真假美猴王”故事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这也就是古人,尤其是佛教教义,对精神的一种强调。

四、“真假美猴王”折射出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

鲁迅先生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鬼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这也就是说,“神魔世界”是以“现实世界”作为它的基础和参照系统的。也即它是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人间诸相的。“神魔世界”中折射出的是“现实世界”的影子,而“现实世界”则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神魔世界”中。

1、《西游记》一般认为创作于明嘉靖末至万历初年。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开始了缓慢的解体过程。在商品生产的刺激下,统治集团日益堕落,上层建筑日益腐朽,被黄宗羲称为“天崩地碎”的历史变化就是在这时开始的。政治现实的失败,使自明以来人们奉为圭臬的精神支柱——儒学,产生了严重危机。思想界程朱理学日益失去感召力,随着市民文化的扩张,以阳明心学为发端,掀起了一场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狂飙运动。心学中潜藏的对个性的追慕便空前高涨起来。新兴市民阶层思想试图以自己的欲望与原则来重构历史秩序,与维护原有秩序的儒家传统思想,在交融的同时,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新兴思想中的自我意识与个体欲望具有不可阻挡的诱惑;然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人千百年所信奉的精神支柱上,它所唤起的社会责任感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并与市民阶层发迹变泰的欲望相结合。这样,二者的冲突在哲学领域衍化为人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矛盾。这种矛盾作用于孙悟空身上,便表现为“二心竟斗”。其实,这也是作者“二心竟斗”的显现。紧箍儿在取经故事的发展中由“戒其凡性”的手段变成了制约他自由行动的精神枷锁。他一方面津津乐道于自己大闹天宫的光荣历史;另一方面,又经常宣扬自己改邪归正,弃道从佛的决心与正义性。由此看来,孙悟空的降妖除魔真是在跟“心魔”作斗争,“真假美猴王”的出现也就自是必然。

2、而在这一时期,工商业文明使明代中后期社会风尚习俗发生了剧烈变化。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使拥有者处于平等的地位,谁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平等,自由成为一种生存权利,人的尊严被肯定。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人的意识作为第一性,与朱熹的“天理”相对抗。因此,“真假美猴王”这一节中孙悟空因唐僧错怪自己,伤了自尊而生二心,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提倡按照人的自身秉性,自由自在的生活,强调自我,提倡自尊,要求不受外在强制,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狂放不羁,蔑视既定权威,仇视等级,要求平等竞争的权利,以及乐观的积极进取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二心竟斗”是孙悟空对自尊的追求,“心灭则魔灭”,如来还了孙悟空一个公道,自然“心猿归正”。

3、在整个《西游记》中,假冒事件时有发生,假猪八戒,假观音等等,这都还说得过去:猪八戒神通不大,易假冒;观音的神通人们不大熟悉,也没多少人有能力识别真假,也易假冒。然而孙悟空也有假冒,我以为这个总在人们视线内活动的行者却不是那么好假冒的,因此,愈

发引人深思。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有假冒,如此离谱胆大事的成立,不能不说有其极深刻的社会基础。明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急骤发展,思想领域中禁欲主义的突破和传统价值的瓦解,人们仿佛一下子被抛进了一个无所依凭的洪流中,找不到精神的立足点,人欲放纵,道德沦丧,贪淫乐祸,多欺多诈。一时成为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文化失控现象。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

总得来说,不管从哪个方面来分析,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真假美猴王”在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形象中寓有深邃的哲理内涵。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来正确看待问题。由于世界上事物的复杂性,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真的事物以假的面目出现,假的事物却以真的面目出现,一时真假混淆,难以辨清。“真假美猴王”象征着这种情况。你看,假悟空打昏唐僧,抢去包袱,被唐僧、沙僧误以为真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孙悟空却莫名其妙地顶替了假悟空,几乎吃了沙僧的宝杖。假悟空以真自居,孙悟空有口难辩:混战中,你说你是真猴、我是假猴,我说我是真猴、你是假猴。越搅越乱们;从天宫到地府,从观音到唐僧,均不能辨,即使辨了也不可宣。一时间,真的似乎成了假的,假的到像真的了。这真是一幅真假混淆社会现象的生动图画。然而,六耳猕猴最终还是在如来佛面前现出了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这就形象地告诉人们:尽管事物真假一时混淆,但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逐步推移,事物的客观真相终究大白天下。假必灭,真必存。“真假美猴王”揭示的这个普遍真理,是能给人们以深刻启示的。

参考文献:

[1]于学彬《说西游 话磨难》[M]北京:长虹出版公司 2001年5月第1版,210-220页

[2]刘耿大《西游记导读》[M]安徽:黄山书社出版 2000年9月第1版,138-142页

[3]陈文新 阎东平佛门俗影——〈西游记〉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5]刘耿大《西游记迷境探幽》[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146页

[6]傅隆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讲话》[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1年6月第1版,81页

[7]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225页

[8]超然《西游记探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53-54页

[9]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盲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0]张锦池《漫说西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87页

[11]何锡《神佛魔怪话西游》[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12]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13]成晓辉 试论《西游记》的佛学主题[J] 社会科学家 2005年3月(第2期,总第112期)

[14]许小红 放心与收心——从孙悟空形象看作者思想的时代烙印 [J]兰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总第19期)

[15]宋克夫 主体意识的弘扬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孙悟空形象塑造新论[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22卷 第2期

[16] R.帕斯卡尔.日本企业管理艺术[N].北京: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l984年

[17] 里普斯.美学·美的方式[A],北京:古典文艺理论译丛[C],第六册.

[18] 黑格尔.美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刷馆,1981年7月,237页.

[19] 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20] 圣·艾弗蒙.论古代和现代悲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相关文章

  • [西游记]班级读书会教学设计
  • <西游记>班级读书会教学设计 岷县岷阳镇东关小学 李顺平 [学生分析]: 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读通甚至读懂一本情节比较简单的童话故事并非难事,但是走进书中的世界,读懂小说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激起情感的共鸣就不那么容易了.于是 ...查看


  • 解密[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之谜
  • 万物皆由阴阳组成,人人都是邪正.善恶.正反同体,你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你的镜像反映.真假孙悟空就是孙悟空由于经历磨难,致使自身善恶邪正正反思想斗争极端化而精神和人格分裂的表现. 所以作者明确说:"二心"争斗炼" ...查看


  • 最新初中语文中考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含答案)
  • 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 主要知识点 1.<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2.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3.主要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 ...查看


  • 西游大家说|真假美猴王之谜!布局的总导演原来是他?
  • 文:小刚 提到孙悟空,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就会响起"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的旋律,那么我要问了,孙悟空真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吗?当然不是!孙悟空不但是猴界染着拉风黄毛的老炮儿,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和实力派演员.<看我 ...查看


  •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复习资料[1]
  • 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 主要知识点 1.<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2.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3.主要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 ...查看


  • 真假美猴王之谜:如来佛能看出,为何玉帝分不清真假美猴王?
  • 第104章.真假美猴王迷案之五:上天入地求证之迷 在凭空制造了一个假猴王之后,孙悟空要做的,就是证明假猴王并非自己. 那样如何证明呢?自然是要找三界之中有身份.有神通的大仙作证.只要他们证明,打唐僧的是假猴王,自然可以证明真猴王无罪. 表面 ...查看


  • 四大名著中考训练题[西游记]
  • <西游记>中考训练题 一.填空. 1.<西游记>,长篇( )小说,是( )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 2.<西游记>作者是( ),字是( ),号是( ),( )朝人. 3.全书( )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 ...查看


  • [西游记]教案
  • <西游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进一步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2.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3.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情节, ...查看


  • 小升初[西游记]测试题
  • 小升初<西游记>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是长篇_章回体神话__小说,全书共 100 回.它与<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合称我国古代四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