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彭志勇
山东省东平县规划建筑设计院,山东 泰安 271500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城镇化,“主要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由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城镇化发展要点的研究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08-0262-02
1 我国农村城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不管是发展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抑或是小城镇,都不能一概而论,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时有所侧重,突出特色,明确定位,且一定要搞好规划布局和综合配套,形成合理的完善的城镇体系,发挥协调功能。既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效应和龙头作用,又要注重发挥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小城镇的互补作用和联动效应。比如,对于不发达地区,应把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小城镇上;对较发达地区,要把发展中小城市与发展重点小城镇并重;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郊区及城镇密集区,要强化大中城市的功能,发挥区域经济的龙头作用。进而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 坚定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福利与户籍相分离的人口管理制度,加快落实稳定居住为依据的城市户籍准入制度,以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工为重点,把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具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市居民。第二,推动城市户籍准入与农民土地权利分离。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同步完善征地和土地流转制度,支持农村生产要素和资源参与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主张,使农民留乡有地有收益,离开土地也有保障,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和减少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矛盾问题,同时也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留下一定的缓冲空间。第三,加快推进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制度的改革步伐,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共治和成果共享,尊重与重视转移人口表达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逐步形成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统一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同时特别重视转移人口后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做好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以避免代际发展机会的缺失。在确保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实现城市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2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相应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及相关管理体制基本还是依赖于计划经济的那套管理规划方法,或者照抄国外的经验,没有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制定适合于我国的相应的城镇化发展管理政策和规划。同时由于地区、部门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有些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与实际情况、实际需要相去甚远,甚至面目全非,积累了各种社会矛盾,对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带来一定的环境损坏。
2.2 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首先,由于近年来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积聚与原有的生态系统承载力不适应造成环境污染。农村城镇化的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人口由农村走向城镇,然而由于发展过快,原有的小城镇并没有事先做好接纳大量人口的准备,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工业废品以及人口集中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使原来的小城镇生态恢复系统就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原有农业生产变由极少数人口生产、这些人不可能采用很科学化的耕作方式,而是采
262 2015年8期
取比原来更加粗放的方式生产经营,大量的农药和化学肥料污染了原来农村土地以及水资源。这些现象都大量存在与当前的很多农村。
2.3 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其最直接的结构就是导致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导致土地大量抛荒、农业生产不受重视;另一方面造成农业劳动人口整体素质的下降,农民主体弱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我们注意到,没有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国家却有着现代化的经济”,而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很显然,以某省农村目前的情况看,现有的“部队”,大量的老人还是其中的主力,老人是不可能符合这些要求的,这样一来,农村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就导致农业主体的弱化,直接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最终结果就是阻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4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予以支持,然而随着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及时的跟上。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在很多农村地区传统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生产、建设,轻文化、生活、管理的现象,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镇功能不全或专业化程度不高、混乱等问题,大多数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够,服务功能也不够完善,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 优化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3.1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首先,要改革城市户籍制度,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公民自由迁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主体,放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让土地依法在各个产权主体和市场主体间自由、有序地流转;第三,创新财税体制,利用财税制度对产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 合村并镇
各类城区、开发区以外的村庄,通过合村并镇建设城镇型社区。社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从道路、水、电、燃气、暖气等方面与城镇区对接;社区规划产业集聚区,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社区配备统一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村民改变身份,统一为市民,纳入统一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3.3 农民工生活福利保障
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保证。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具有城乡分离、互相排斥的现象。农民工可以接受没有城镇居民的户口,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医疗保险问题等都是当前一些很紧迫的问题,这些都严格限制住了农民工在城镇的逗留时间。没有合理的教学接纳体制,很多农民工在子女高中阶段就必须返回原来的农村,而且也造成了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的存在,这些不仅影响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而且也影响孩子的学习,导致孩
(下转第 264 页)
综述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彭志勇
山东省东平县规划建筑设计院,山东 泰安 271500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城镇化,“主要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由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城镇化发展要点的研究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08-0262-02
1 我国农村城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不管是发展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抑或是小城镇,都不能一概而论,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时有所侧重,突出特色,明确定位,且一定要搞好规划布局和综合配套,形成合理的完善的城镇体系,发挥协调功能。既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效应和龙头作用,又要注重发挥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小城镇的互补作用和联动效应。比如,对于不发达地区,应把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小城镇上;对较发达地区,要把发展中小城市与发展重点小城镇并重;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郊区及城镇密集区,要强化大中城市的功能,发挥区域经济的龙头作用。进而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 坚定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福利与户籍相分离的人口管理制度,加快落实稳定居住为依据的城市户籍准入制度,以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工为重点,把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具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市居民。第二,推动城市户籍准入与农民土地权利分离。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同步完善征地和土地流转制度,支持农村生产要素和资源参与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主张,使农民留乡有地有收益,离开土地也有保障,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和减少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矛盾问题,同时也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留下一定的缓冲空间。第三,加快推进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制度的改革步伐,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共治和成果共享,尊重与重视转移人口表达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逐步形成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统一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同时特别重视转移人口后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做好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以避免代际发展机会的缺失。在确保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实现城市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2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相应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及相关管理体制基本还是依赖于计划经济的那套管理规划方法,或者照抄国外的经验,没有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制定适合于我国的相应的城镇化发展管理政策和规划。同时由于地区、部门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有些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与实际情况、实际需要相去甚远,甚至面目全非,积累了各种社会矛盾,对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带来一定的环境损坏。
2.2 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首先,由于近年来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积聚与原有的生态系统承载力不适应造成环境污染。农村城镇化的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人口由农村走向城镇,然而由于发展过快,原有的小城镇并没有事先做好接纳大量人口的准备,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工业废品以及人口集中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使原来的小城镇生态恢复系统就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原有农业生产变由极少数人口生产、这些人不可能采用很科学化的耕作方式,而是采
262 2015年8期
取比原来更加粗放的方式生产经营,大量的农药和化学肥料污染了原来农村土地以及水资源。这些现象都大量存在与当前的很多农村。
2.3 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其最直接的结构就是导致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导致土地大量抛荒、农业生产不受重视;另一方面造成农业劳动人口整体素质的下降,农民主体弱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我们注意到,没有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国家却有着现代化的经济”,而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很显然,以某省农村目前的情况看,现有的“部队”,大量的老人还是其中的主力,老人是不可能符合这些要求的,这样一来,农村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就导致农业主体的弱化,直接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最终结果就是阻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4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予以支持,然而随着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及时的跟上。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在很多农村地区传统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生产、建设,轻文化、生活、管理的现象,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镇功能不全或专业化程度不高、混乱等问题,大多数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够,服务功能也不够完善,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 优化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3.1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首先,要改革城市户籍制度,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公民自由迁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主体,放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让土地依法在各个产权主体和市场主体间自由、有序地流转;第三,创新财税体制,利用财税制度对产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 合村并镇
各类城区、开发区以外的村庄,通过合村并镇建设城镇型社区。社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从道路、水、电、燃气、暖气等方面与城镇区对接;社区规划产业集聚区,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社区配备统一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村民改变身份,统一为市民,纳入统一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3.3 农民工生活福利保障
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保证。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具有城乡分离、互相排斥的现象。农民工可以接受没有城镇居民的户口,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医疗保险问题等都是当前一些很紧迫的问题,这些都严格限制住了农民工在城镇的逗留时间。没有合理的教学接纳体制,很多农民工在子女高中阶段就必须返回原来的农村,而且也造成了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的存在,这些不仅影响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而且也影响孩子的学习,导致孩
(下转第 2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