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学 号:
2014年06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在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背后,道德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有必要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拯救道德的衰败。
关键词:道德含义 道德影响因素 道德滑坡原因
目 录
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1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
2.1社会环境影响…………………………………………………….…. …1
2.2家庭背景影响.....................................................1 2.2.1家庭父母………………………………………………………. …1 2.2.2同辈群体………………………………………………………. …2
2.3成长教育影响……………………………………………………. …. . .2
2.4自我意识影响……………………………………………………. …. . .2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
3.1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 .3
3.2道德非法律,法律对道德没有标准..…………………………………. . . .3
3.3社会对美德的宣扬严重不足..…………………………………………. . .3 4解决道德社会化问题的措施………………………………….…. …. …. 4
4.1灌输道德知识,强化道德观念教育…………………………………….…4
4.2广开渠道,强化宣传,弘扬传统美德..………………………………. …. 4
4.3法律监督道德,法律鞭策道德..…………………………………………. 4 参考文献..………………………………………………………………….. .5
1 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美国学者R·赫什提出,人的道德并不是有抽象的道德原则所体现的,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第二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的判断。第三行为。
尽管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但道德始终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虽无形无影,却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端正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并时刻调节着自身的行为。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道德情感;第二道德判断;第三道德行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2 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它带着普遍性和共享性,一方面它脱离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渊源流长,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使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必受影响与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与生活实际自然地符合它的要求与准则,并以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而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道德社会化,因为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2.2 家庭背景影响
2.2.1 家庭父母
家庭是影响道德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交往对象。家庭父母是对个体社会化影响的因素。在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家庭父母成为核心影响源,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他们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在而通过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道德发展以及自我概念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2.2 同辈群体
儿童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同辈群体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同辈群体交往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更能满足儿童,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因而也更容易引起他们认同。
由于青少年可以在同辈群体中从事脱离成人控制的独立性活动,因而一旦群体内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相反时,那么,它将成为一股反主流价值观的历史力量,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2.3 成长教育影响
学校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作用,甚至比家庭更强。从标准定义来看,“学校是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也是个人继家庭之后社会化的第二个主要场所。”[3]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此处提出的“学校”概念范围更大,包括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和上学期间形成的同辈群体。
首先,学校担负着教育的职责。社会规范、社会主流价值观、各种学科知识,这些内容都由社会统治力量指定,通过专门编制的课本由学校进行讲授。因而,学校是个体进入社会工作前的“社会化学前班”,在学校中,个体能够完全按照统治者的意志接受社会化教育。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控制性、操作性、系统性。我个人认为,这一过程是必须的。只有接受统治阶层的特殊的价值观,才能习惯于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其次,同学、朋友间形成的同辈群体于教育形成了社会化的强势互补。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同辈群体有着相同的背景,更容易形成深层的互动。
这种作用还体现于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中。诺顿帮是一个以多克为核心的同辈群体。这个群体有固定的活动地点,成员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一起。在街角青年的群体活动中家的作用很小。[5]因而这个同辈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部分。街角青年的生活、社交都与自身所在的街角帮密切相关。
2.4 自我意识影响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
3 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在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背后,道德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生蔓延,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许多人唯利是图,社会诚信严重缺损„„面对着这一切,温家宝总理甚至愤慨地指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那么,究竟又是那些因素导致人们对道德底线失去敬畏?
3.1 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由道德诚信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渴望道德诚信而又不敢践行的怪圈。如商业道德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现象;政务道德缺失,欺上瞒下、形式主义、腐败行为等;社会生活道德缺失,老人摔倒无人救助、慈善组织不慈善和“小悦悦被轧”事件等等。
3.2 道德非法律,法律对道德没有标准
当一个社会缺乏起码的信任,当一个人时刻提防别人的误解,甚至做好事时都得穿戴好盔甲,这个社会就不仅令人感到悲哀了,而是深深的恐惧。“南京彭宇事件”颠覆社会道德的判决,对中国法律、执法者、执政者敲响了警钟。本来法律是为了维护道德,维护社会秩序,捍卫权利的,但这次案件的判决,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深思。平民的不诚信不可怕,司法不诚信才是最可怕的。人们常说,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可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英雄不仅流血,还是要流泪,辛酸的泪,无助又无奈的泪!连法律都没有扶持他们,道德已经被逼到了社会的墙角。
3.3 社会对美德的宣扬严重不足
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目前却演变成大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意识。反复纠结道德社会化这个论题似乎成了一个不符合当下“新价值观”的话题,更有些冷饭热炒的不适宜。宏观社会的不重视,加之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不断灌输和矫正过程,使得道德社会化的脚步停滞不前。
4 解决道德社会化问题的措施
4.1 灌输道德知识,强化道德观念教育
通过道德知识教育,掌握社会道德规范,明确道德的要求,理解执行这些道德准则的深刻意义,不断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进而养成优良的道德行为。强化道德观念教育,必须要把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加强道德灌输。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人民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一是晓理诱导,通过循循善诱、耐心开导,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善恶。二是以情动心。以温情感化或强烈刺激引起对方情感的震动,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三是激发自尊。通过寻找对方身上的优点,激发其自尊心,从而促进不良道德心理转变。
4.2 广开渠道,强化宣传,弘扬传统美德
虽然国家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但宣传力度明显还远远不够。应通过开设电视公益片,广播宣传,报纸、出版物专题专栏,建设道德教育基地、举行各类道德宣传活动等方式,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进一步拓展道德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4.3 法律监督道德,法律鞭策道德
道德在律己和律人时,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这也是之所以造成道德沦陷的局面的一种原因。这时就有必要用法律这个强有力的武器去监督、鞭策道德,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谁胆敢触碰道德底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3] 华西都市报.《道德滑坡时,法律更该爬坡》,2011
[4]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
[5] 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厦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7]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学 号:
2014年06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在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背后,道德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有必要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拯救道德的衰败。
关键词:道德含义 道德影响因素 道德滑坡原因
目 录
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1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
2.1社会环境影响…………………………………………………….…. …1
2.2家庭背景影响.....................................................1 2.2.1家庭父母………………………………………………………. …1 2.2.2同辈群体………………………………………………………. …2
2.3成长教育影响……………………………………………………. …. . .2
2.4自我意识影响……………………………………………………. …. . .2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
3.1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 .3
3.2道德非法律,法律对道德没有标准..…………………………………. . . .3
3.3社会对美德的宣扬严重不足..…………………………………………. . .3 4解决道德社会化问题的措施………………………………….…. …. …. 4
4.1灌输道德知识,强化道德观念教育…………………………………….…4
4.2广开渠道,强化宣传,弘扬传统美德..………………………………. …. 4
4.3法律监督道德,法律鞭策道德..…………………………………………. 4 参考文献..………………………………………………………………….. .5
1 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美国学者R·赫什提出,人的道德并不是有抽象的道德原则所体现的,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第二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的判断。第三行为。
尽管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但道德始终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虽无形无影,却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端正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并时刻调节着自身的行为。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道德情感;第二道德判断;第三道德行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2 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它带着普遍性和共享性,一方面它脱离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渊源流长,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使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必受影响与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与生活实际自然地符合它的要求与准则,并以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而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道德社会化,因为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2.2 家庭背景影响
2.2.1 家庭父母
家庭是影响道德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交往对象。家庭父母是对个体社会化影响的因素。在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家庭父母成为核心影响源,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他们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在而通过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道德发展以及自我概念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2.2 同辈群体
儿童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同辈群体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同辈群体交往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更能满足儿童,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因而也更容易引起他们认同。
由于青少年可以在同辈群体中从事脱离成人控制的独立性活动,因而一旦群体内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相反时,那么,它将成为一股反主流价值观的历史力量,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2.3 成长教育影响
学校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作用,甚至比家庭更强。从标准定义来看,“学校是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也是个人继家庭之后社会化的第二个主要场所。”[3]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此处提出的“学校”概念范围更大,包括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和上学期间形成的同辈群体。
首先,学校担负着教育的职责。社会规范、社会主流价值观、各种学科知识,这些内容都由社会统治力量指定,通过专门编制的课本由学校进行讲授。因而,学校是个体进入社会工作前的“社会化学前班”,在学校中,个体能够完全按照统治者的意志接受社会化教育。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控制性、操作性、系统性。我个人认为,这一过程是必须的。只有接受统治阶层的特殊的价值观,才能习惯于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其次,同学、朋友间形成的同辈群体于教育形成了社会化的强势互补。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同辈群体有着相同的背景,更容易形成深层的互动。
这种作用还体现于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中。诺顿帮是一个以多克为核心的同辈群体。这个群体有固定的活动地点,成员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一起。在街角青年的群体活动中家的作用很小。[5]因而这个同辈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部分。街角青年的生活、社交都与自身所在的街角帮密切相关。
2.4 自我意识影响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
3 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在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背后,道德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生蔓延,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许多人唯利是图,社会诚信严重缺损„„面对着这一切,温家宝总理甚至愤慨地指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那么,究竟又是那些因素导致人们对道德底线失去敬畏?
3.1 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由道德诚信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渴望道德诚信而又不敢践行的怪圈。如商业道德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现象;政务道德缺失,欺上瞒下、形式主义、腐败行为等;社会生活道德缺失,老人摔倒无人救助、慈善组织不慈善和“小悦悦被轧”事件等等。
3.2 道德非法律,法律对道德没有标准
当一个社会缺乏起码的信任,当一个人时刻提防别人的误解,甚至做好事时都得穿戴好盔甲,这个社会就不仅令人感到悲哀了,而是深深的恐惧。“南京彭宇事件”颠覆社会道德的判决,对中国法律、执法者、执政者敲响了警钟。本来法律是为了维护道德,维护社会秩序,捍卫权利的,但这次案件的判决,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深思。平民的不诚信不可怕,司法不诚信才是最可怕的。人们常说,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可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英雄不仅流血,还是要流泪,辛酸的泪,无助又无奈的泪!连法律都没有扶持他们,道德已经被逼到了社会的墙角。
3.3 社会对美德的宣扬严重不足
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目前却演变成大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意识。反复纠结道德社会化这个论题似乎成了一个不符合当下“新价值观”的话题,更有些冷饭热炒的不适宜。宏观社会的不重视,加之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不断灌输和矫正过程,使得道德社会化的脚步停滞不前。
4 解决道德社会化问题的措施
4.1 灌输道德知识,强化道德观念教育
通过道德知识教育,掌握社会道德规范,明确道德的要求,理解执行这些道德准则的深刻意义,不断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进而养成优良的道德行为。强化道德观念教育,必须要把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加强道德灌输。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人民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一是晓理诱导,通过循循善诱、耐心开导,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善恶。二是以情动心。以温情感化或强烈刺激引起对方情感的震动,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三是激发自尊。通过寻找对方身上的优点,激发其自尊心,从而促进不良道德心理转变。
4.2 广开渠道,强化宣传,弘扬传统美德
虽然国家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但宣传力度明显还远远不够。应通过开设电视公益片,广播宣传,报纸、出版物专题专栏,建设道德教育基地、举行各类道德宣传活动等方式,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进一步拓展道德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4.3 法律监督道德,法律鞭策道德
道德在律己和律人时,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这也是之所以造成道德沦陷的局面的一种原因。这时就有必要用法律这个强有力的武器去监督、鞭策道德,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谁胆敢触碰道德底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3] 华西都市报.《道德滑坡时,法律更该爬坡》,2011
[4]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
[5] 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厦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7]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