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
马克锋
内容提要, 、“五四”运动以及
20世纪30, 全盘西化不会丧失民族特性是
, , 要求中西的文化自由接触与冲突是其基本追求; , 冲破了国情的阻力, 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
关键词 全盘西化 文化思潮 激进主义 现代化
全盘西化作为一种冲击力和震撼力颇大的近代文化思潮, 是对复古保守、折衷调和中西文化论调的一大反动。他们主张彻底否定固有文化, 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力图使中国文化发生一场全面革命, 用西方先进文化取代传统文化。这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从而在近代文化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 轰动一时, 影响颇大。在此, 我们就全盘西化思潮做一历史考察和理论剖析, 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观念主要表现是:首先, 谭嗣同认为, 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政治制度, 是一种专制制度, 强盗政治; 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文化学术, 是一种荀学文化、乡愿文化。两千年来的政治与文化, 是强盗政治与乡愿文化的结合, 从而全面否定和批评了中国的传统政治和文化。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 秦政也, 皆大盗也; 二千年来之学, 荀学也, 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 惟
①其次, 谭嗣同在道德伦理层面崇乡愿工媚大盗。”
新黜旧, 主奢反俭, 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惊世骇俗
一、全盘西化思潮演变的历史考察
笔者认为, 全盘西化作为一种文化思潮, 经历了三个阶段。它萌发于戊戌维新时期, 兴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 而比较有理论、有体系的则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 维新志士中比较激进的谭嗣同诸辈, 不但要求彻底的政治改革, 而且主张全面的文化变革, 已经表现出全盘西化的姿态。谭嗣同的全盘西化
的思想言论。比如,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 反对奢侈。谭嗣同却反其道而行之, 主张奢侈, 反对节俭。他认为, 将“俭”视为人类美德, 实属误解。在谭嗣同看来, “俭至于极, 莫如禽兽。穴土木以为居, 而无宫室; 毛羽蒙茸以为暖, 而无衣裘; 恃爪牙以求食, 而无耕
②。因此, 谭嗣同认为, 人类品德, 绝不作贩运之劳”
能用俭奢来分高下, 划美丑。节俭与奢侈是相对而言
(下) ,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337、①②《谭嗣同全集》322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21
的, 节俭与奢侈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关键是扩大再生产, 即“开源”。谭嗣同说:“故理财者慎毋言节流
①在也, 开源而已。源日开而日亨, 流日节而日困。”
一。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 樊锥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盘西化的鼓吹者。樊锥的全盘西化方案是:“洗旧习, 从公道。则一切繁礼细故, 猥尊鄙贵, 文武名场, 恶例劣范, 铨选档册, 谬条乱章, 大政鸿法, 普宪均律, 四民学校, 风情土俗”都应该淘汰删除, 而惟一出路便是“一革从前, 搜索无剩, 唯泰西者是效”。具体方略有两方面:一是大规模向西方派遣留学生, “求智识于寰宇”; 二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议会制度,
⑥“一切用人行政, 付之国会议院, 而无所顾惜”。同
谭嗣同看来, 面对日新月异的西方工业化浪潮, 国人不思进取, 还一味沉浸在“工价之廉, 用度之俭, 足以制胜于欧美”迷梦中, 结果很可能是亡国灭种。他说:“中国守此不变, 不数十年, 其醇其庞, 其廉其俭, 将有食槁坏, 饮黄泉, 人皆饿殍, 而人类灭亡之一日。何则? 生计绝, 则势必至于此也。惟静故惰, 惰则愚; 惟俭故陋, 陋又愚。兼此两愚, 固将杀尽含生之类, 而无不足。故静与俭, 皆愚黔首之惨术, 而挤之于死
②再次, 对中国传统文人羞于出口、也。”谈虎色变的
时代人易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在《湘报》发表了《中国宜以弱为强说》, 主张中国“若欲毅然自立于五洲之间, 使敦之会以平等待我, 则必改正朔, 易服色, 一切制度, 悉从泰西。, 遵万国公法。庶, 。是欲
⑦, 。此后直到辛
“性”、“欲”、“淫”等一直贬义处置的概念, 谭嗣同都予以正名, 并赋予新的解释。谭嗣同认为, 中国传统礼教严重束缚了民族生机, 将本来司空见惯的男女性事神秘化, 并加以抑制和禁锢, 犯。谭嗣同主张, , , 新认识。科学之上。女性事, 其渊源显然来自西方。他说:“苟明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 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 平等相均, 初非为淫而始生于世, 所谓色者, 粉黛已耳, 服饰已耳, 去其粉黛服饰, 血肉聚成, 与我何异, 又无色之可好焉。则将导之使相见, 纵之使相习, 油然相得, 澹然相忘, 犹朋友之相与往还, 不觉有男女之异, 复何有于淫?
③这是从平等观来考察。再从淫然后及今可止也。”
、三纲革命、家庭, 公开向传统文化挑战⑧, 这一时期成为全盘西化思潮的萌发期。
“五四”时期,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展开, 全盘西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易白沙、丁文江、吴稚晖等人。他们认为政治制度等只是枝叶, 应该将种种枝叶抛开, 直截了当地去探求最后的根本。而所谓最后的根本, 就是中国的文化。在他们看来, 中国不如西方的, 不只是物质文明、政治制度, 而是整个的文化。因而, 只采用西方的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 必须全盘西化, 主要是接受西方的民主意识与科学思想。要从观念与思想上西化, 便必须反对传统文化, 将中国的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文学、旧宗教等铲除干净。陈独秀指出, 为了全面西化, 就要“破坏礼法, 破坏国粹, 破坏贞节, 破坏旧伦理(忠、孝、节) , 破坏旧艺术
(中国戏) , 破坏旧宗教(鬼神) , 破坏旧文学, 破坏旧
⑨政治(特权人治) ”。
科学层面来看, “男女构精, 特两机之动, 毫无可羞丑, 而至予人间隙也。中国医家, 男有三至、女有五至之说, 最为精美, 凡人皆不可不知之。若更得西医之精化学者, 详考交媾时筋络肌肉如何动法, 涎液质点如何情状, 绘图列说, 毕尽无余, 兼范蜡肖人形体, 可拆卸谛辨, 多开考察淫学之馆, 广布阐明淫理之书, 使人人皆悉其所以然, 徒废一生嗜好, 其事乃不过如
④。此如此”同时, 谭嗣同明确宣称, 要彻底冲破各种
“五四”运动前后全盘西化论的主要表现是:第一, 彻底否定孔子与儒家经典。陈独秀说:“全部十三
束缚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 即“初冲决利禄之网罗, 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 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 次冲决君主之网罗, 次冲决伦常之网罗, 次冲决天之网罗, 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 终将冲决佛
⑤。法之网罗”冲破传统政治、社会、宗教、伦理、学术
(下) , 第324、①②③④⑤《谭嗣同全集》325、304、305、290页。
⑥《樊锥集》, 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11~12页。
(上) , 中华书局1965年版, 第153页。⑦《湘报》
⑧参见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册(下) ,
的网罗, 就是要否定传统, 超越传统, 走向西方。
樊锥是戊戌时期湖南维新运动中的激进人物之
三联书店1963年版, 第978、1015页。
⑨《独秀文存》,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42页。
122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经, 不容于民主国家者盖十之九, 此物不遭焚禁, 孔
①陈独秀在庙不毁, 共和招牌, 当然持不长久。”《孔
时代, 全盘西化进入第二阶段。
进入20世纪30年代, 全盘西化思潮达到顶峰,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序经、胡适等人。“五四”以后, 复古势力卷土重来, 重新宣扬传统文化, 复古空气又弥漫中华大地。在这期间, 胡适连续发表了《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请大家来照照镜子》、《漫游的感想》等文章, 在竭力批判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喊出了“往西去”的口号, 要求“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 全部仿效欧美资本主义文明。1929
(Ch ina Ch rist ian Year 年, 胡适在《中国基督教年鉴》(T he Conflict 《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Book ) 发表了
) , 其中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两个of Cu ltu re in Ch ina ”
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指出, 孔子思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因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 所提倡之道德, 封建时代之道德也; 所垂示之礼教, 即生活状态, 封建时代之礼教, 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 所主张之政治, 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 所心营目注, 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 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
②。吴稚晖思想更是激进, 他对中国社会所长期焉”
尊崇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贤, 极尽讽刺、挖苦、嬉笑怒骂之能事, 将其称为“周秦间几个死鬼”、“几根枯骨头”。吴稚晖在批评守旧者将孔子等奉若神明时说:“惟有二千年前天地生才, 精华为之殚竭, 无论亿万斯年, 止要把什么都交给周秦间几个死鬼, 请他们永远包办, 便万无一失了。”③吴稚。”
概念, 即W ho lesale W estern izat i 与W ho lehearted , 意译为M i 。; , 意译是的演讲, 侧面攻击复古运动, 正式喊出“全盘西化”的口号, 力主彻底西化为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陈序经指出:“救治目前中国的危亡, 我们不得不要全盘西洋化。但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 是要彻底的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 而给个性以尽量发展其所能的机会。但是要尽量去发展个性的所能, 以为改变文化的张本, 则我们不得不提倡我
⑧陈们所觉得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的:个人主义。”
晖提议:“, 非再把他丢在毛厕里三十年, 现今鼓吹成一个干燥无味的物质文明。人家用机关枪打来, 我也用机关枪对
④。打, 把中国站住了, 再整理什么国故, 毫不嫌迟”
第二, 主张彻底废除中国古文化。这里的古文化, 主要包括古籍、习俗、节日, 甚至文字、姓氏。钱玄同说:“我要请你们千万不要拜那宗法遗毒的祖宗牌位! 千万不要拜那主张忠孝的孔丘! 千万不要再拜那杀人
⑤钱玄同魔王的关羽和尽忠报国(君的国) 的岳飞! ”
序经的演讲, 引起“五四”以后又一次文化论战, 全盘西化的呼声达到极致。
还说:“我的意思, 以为端午、中秋, 正该废除。若要吃箬壳包的糯米, 玫瑰白糖馅儿的圆饼, 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现在特别定了这两个日子来吃这两样东西, 白白的耗费了两天的光阴, 已觉荒唐。何况端午还要挂什么没有做过人的鬼的鬼脸, 叫做什么钟馗; 中秋还要供什么‘兔儿爷’, 磕上一阵子头。这简直是疯子胡
⑥第三, 一心一闹, 当然应该废除, 当然应该禁止。”
二、近代全盘西化思潮的理论
依据与文化主张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 以陈独秀、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 他们主张彻底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地位, 全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不但科学技术要西化, 政治制度要西化, 甚至
意向西方学习, 丝毫不能犹豫彷徨。钱玄同说:“既在二十世纪建立民国, 便该把法国美国做榜样; 一切‘圣功王道’、‘修、齐、治、平’的鬼话, 断断用不着再说。”“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 彼此相待, 止有博爱, 断
⑦这样便为当断没有什么‘忠、孝、节、义’之可言。”
①②《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20、
235页。
③④《吴稚晖学术论著》, 上海出版合作社1925年版, 第124页。⑤⑥⑦《钱玄同文集》第2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
时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扫清了道路, “五四”时期西方思潮源源输入, 成为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
45、17、14~15页。
⑧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第123
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23
文化、思想观念也要西化, 将“论语式”的头脑换成“柏拉图式”的头脑。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在争辩中产生的, 因而带有一定的论战色彩。
其一, 文化难以取长补短。本位文化派和折衷调和派站在文化自我中心的角度, 认为文化是可分的, 可以按需引进, 取长补短。全盘西化派运用文化社会学的方法, 对此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 文化难以分离, 更不能调和, 每一种文化本身都有其完整的体系。第一, 当今的文化, 只有世界性文化一种, 而中国目前所需要的也就是一种世界文化。因为“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闭关自守的中
①国, 它是要生存于国际之林的”。加上近代科学的
西方文明是物质的文明, 或唯物的文明。这是夸大狂的妄人捏造出来的谣言, 用来遮掩我们的羞脸
⑤他们的结论是, 吸收和排斥文化都必须是全的。”
部的而非部分的, 那种“取人之长舍己之短”等折衷论调, 我们至少已唱了七十年, 结果还是“老生常谈,
⑥无济于事”, “并不见得有过相当的成绩”。因此, 必
须使文化从体系上根本上发生变革, 这样文化发展才有希望。
其二, 文化具有优劣之分。折衷调和派认为, 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各种文化的消长完全以能否
⑦适应环境为标准, 无所谓优劣问题”。在他们看来,
西方物质文化优于中国,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却超过西方。全盘西化派则认为, , 文化“的竞争, 有进, 。陈, 我们无论在文化, 都没有人家那样的进步。从文化本身的各方面的连带关系来看, 我们不能随意的取长去短。从东西文化的内容来看, 我们所有的东西, 人家统统有, 可是人家所有的很多东西, 我们却没有。从文化的各方面的比较来看, 我们所觉为最好的东西, 远不如人家的好, 可是我们所觉为坏的东西, 还坏过人家
⑧具体来说, 无论是物质文化所觉为坏的千万倍。”
进步, 交通的发达, 学术的交流, 民族间的交往, 人类已朝着“世界同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所以, 文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种世界体系, 各个国家文化之精华已纳入世界文化之轨道, 发展的方向。第二, 割。进一步讲, 独立的系统, , 连带和密切的关系使文化变动的趋势成为整个的而非部分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批驳了折衷派要改变中国的物质文明, 而死抱住精神文明不放的所谓的“取长补短”的调和思想。这个理论的提出, 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 正因为文化具有其完整性、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 所以, 我们要接受西方文化, 必须是
②, 系统的而非支离破碎的“全部的而非部分的”。应
还是精神文化, 西洋都高于中国, “具有超越中国文
⑨化的高超价值”。胡适公开表示:“我们可以大胆地
宣言:西洋近代文明绝不轻视人类精神上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大胆地进一步说: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 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在这一方面看来, 西洋近代文明绝非唯物的, 乃
该像“五四”运动建设新文化那样, “介绍西方文化尚不至零星批发, 而有整个的认识, 一面既向中国的旧的一切投以炸弹, 一面又灌输中国青年以新的思想, 从而发出新的精神”, 以达到“使中国人思想一变之
③目的”。其次, 正因为文化具有这种特质, 所以, 对
于传统文化要全盘否定。于是, 对当时流行的西方物质、中国精神的文化调和论进行了批判, 指出他们实质上不过是近代“器的文化与道的文化”和“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另一种表述罢了。胡适说:“凡一种文明的造成, 必有两个因子, 一是物质的
(M aterial ) , 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 一是精
①马芳若:《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附录, 上海经纬书局1935年版,
第20页。
②陈序经:《东西文化观》, 《社会学刊》第2卷第3期。③沈昌晔:《论文化的创造》, 《国闻周报》第12卷第14期。④《胡适文集》第4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3页。⑤《胡适文集》第5卷, 第513页。
⑥⑧《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神的(Sp iritual ) , 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 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 没有一种文化是精神的, 也没有一种文明
④“人们常说东方文明是精神的文明, 单是物质的。”
1995年版, 第258、255~256页。
⑦何炳松:《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并答胡先生》, 《文化建设》第1卷
第8期。
⑨王青云:《论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 《济南通俗日报》1935年4
月21日。
124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是理想主义的(Idealist ic ) , 乃是精神的
①这样就对中国精神文化优越论造成(Sp iritual ) 。”
⑦的春药, 满纸的洋八股, 何处不是‘中国的特征’? ”
因此, 胡适正告人们, 不要为此而杞人忧天, 提心吊胆, 不要保守, 而要放大胆子, “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 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 自由切磋琢磨, 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 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 那是毫无可疑的。如果我们的老文化里真有无价之宝, 禁得起外来势力的洗涤冲击的, 那一部分不可磨灭的文化将来自然会因这一番科学文化的淘洗
⑧。而格外发辉光大的”因此, 他们认为, 只有全盘西
极大冲击。接着, 胡适坦率地警告国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 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 并且道德不如人, 知识不如人, 文学不如人, 音乐不如人, 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 方
②陈序经通过对文化的才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
比较研究, 认为西方文化远远高于中国文化。他说:“凡是平心静气的人, 总不能不承认中国文化, 无论
③正因为努力采在那一方面, 都比不上西洋文化。”
纳西洋文化, 并诚心诚意地全盘接受它, 才是中国文化的新出路, 所以, “全盘西化, 实为中国创造别一种
④。新文化的张本了”在这里,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全
化, 才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惟一出路。王青云说:“我以为唯有从根西化, , 若抱残守缺, , , 是非亡国不
“百分之一百的盘西化论者敢于承认自己文化的落后, 并不是民族虚无主义态度, 而是一种敢于正视现实、充满自信的表现。这对于历来狂妄自大、, 无疑是一可喜的进步其三, 针对本位文, 全盘西化派做了明确答复。他们认为, 文化本身自有其稳定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一定特性, 而这种特性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因为文化的“惰性力”在起作用。从历史上看, 罗马人接受希腊文化, 北欧野蛮民族接受罗马及希伯来文化, 中国接受印度文化, 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及西方文化, 都“未见到接受旁人
⑤文化的将自己的个性完全失掉”。因为“物质生活
, 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较少
κ从而号召中国文化界, “应放β。”
大了胆来做采纳整个西洋文化以培养中国的新精神的运动, 不应怕全盘西化有成为西洋文化的附庸的危险而不敢, 却应以大的魄力驾驭整个的西洋文化, 使中国采纳后的消化有良好的经过, 这是创造中国
λβ新的文化的出路”。“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 经过欧
风美雨全盘冲刷, 两大文化接触冲突的结晶物, 必定是灿烂光辉、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新文化。
三、近代全盘西化思潮的检讨
全盘西化是中国人近代以来痛苦思索和艰辛探求的结果。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 可以说是我国文化讨论的一大成就, 在时人喜谈中庸、热衷调和的气氛中, 提出这一文化主张, 的确难能可贵。
第一, 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既是对复古保守、折衷调和势力的一大反动和冲击, 又是近代文化发展
无论如何骤变, 思想学术无论如何改观, 政治制度无论如何翻造, 日本人还是日本人, 中国人还只是中国
⑥。人”也就是说, 无论社会发生什么变迁, 文化发生
多大的飞跃, 每个民族的特征都不会消失。况且, 中国文化的“惰性力”很大, 具有无穷的同化力和吸融性, 西方文化一入中国, 便很快被封建文化所同化, 失去了其进步性。胡适说:“中国今日最可令人焦虑的, 是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 处处都保持中国旧有种种罪孽的特征, 太多了, 太深了, 所以无论什么良法美意, 到了中国都成了逾淮之橘, 失去了原有的良法美意。政治的形态, 从娘子关到五羊城, 从东海之滨到峨眉山脚, 何处不是中国旧有的把戏? 社会的组织, 从破败的农村, 到簇新的政党组织, 何处不具有‘中国的特征’? 思想的内容与形式, 从读经祀孔, 国术国医, 到满街的性史, 满墙
①《胡适文集》第4卷, 第6页。
②⑥⑦⑧《胡适文集》第5卷, 第515、451、451、452页。
③④βκ《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第252、259、287页。⑤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大公报》1935年3月
31日。
⑨王青云:《论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 《济南通俗日报》1935年4
月21日
λ沈昌晔:《论文化的创造》β, 《国闻周报》第12卷第14期。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25
的必然结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潮水般涌入中国, “文化热”在中国第一次出现, 反映了人们渴求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却是一股复古势力回光返照, 向新文化运动猛烈反扑。反映在政治上, 便是
(五四”洪宪帝制、张勋复辟“前) 、何健、陈济棠的“读
西方文化, 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以后所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化。在这个文化体系中, 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成为时代精神,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人人具有个性, 大家互相竞争, 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气氛中, 创造出了世界文明的楷模, 成为落后国家现代化的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全盘西化派认为, 礼仪、廉耻、信义、和平作为农业社会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 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 中国有的, 西方国家也有。而随着近代社会的来临, 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个性与竞争等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而这些西方国家有, 中国却没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实际上是更大程度上、更高意义上的现代化。:“其实西化就是现代化, , 便非学他们这
③, 并不仅仅局经运动”、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等复古活动, 猖獗一时; 在文化上, 从辜鸿铭、林纾、梁漱溟的中国精神文化的优胜论, 到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或极力鼓吹固有文化, 或力主调和东西文化, 企图将西方资本主义整个的物质文明、部分的精神文化纳入固有文化的体系中去, 将欧美资本主义文明封建化。全盘西化派正是在此种文化背景下, 斗胆喊出“向西走”的口号, 要求全盘西化, 走出东方, 想把西方真正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引进中国, 以西学为武器, 冲破那个自我的封建的、。, 提出全盘西化, 。代洋务、维新、, 指出正是由于将西学封建化, 传统文化包袱过重而导致了历次改革与革命的失败。胡适说:“他们(指康梁) 的失败是萨何诸先生(十教授) 在今日所应该引为鉴戒的。他们的失败只是因为他们的主张里含的保守的成份多过于破坏的成份, 只是因为他们太舍不得心所欲而口不能言的‘中国本位’。他们舍不得那个‘中国本
①陈序经位’, 所以他们的维新主张到后来失败了。”
, 而且还包括思想观念与精神风貌的现代化。
1. 要求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所在。提倡民主与科学, 是“五四”时期全盘西化思潮的主要课题。陈独秀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健将。要兴民主, 倡科学, 新道德, 就必须打倒专制与迷信, 新旧难以融会, 更不能共存。陈独秀说:“因为新旧两种法子, 好像水火冰炭, 断然不能相容; 要想两样并行, 必至弄得非牛非马, 一样不成。中国目下一方面既采用立宪共和政体, 一方面又采唱尊君的礼教, 梦想大权政治, 反对民权; 一方面设立科学的教育, 一方面又提倡非科学的祀天, 信鬼, 修仙, 扶乩的邪说; 一方面提倡西洋实验的医学, 一方面又相信三焦, 丹田, 静坐, 运气的卫生; 我国民的神经颠倒错乱, 怎样到了这等地步! 我敢说, 守旧或革新的国是, 倘不早早决定, 政治上社
④所以, 会上的矛盾, 紊乱, 退化, 终久不可挽回! ”
也说:“事实上采纳西洋之长来调和中国之长的折衷论调, 我们至少已唱了七十年。然而七十年来, 这种论调, 除了一般时代的投机者, 用为采纳所谓西洋文化之短来加上中国文化之短的护符外, 我们不见得
②这样, 屡次的失败使人们看到有过相当的成绩。”
了传统文化的沉重负担, 逐渐认识到不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不把人们从古代美梦中唤醒, 想实现中国文化的新生, 只能是空中楼阁, 引进的西方文明便成了逾淮之橘, 将失去其积极意义。因此, 矫枉必须过正, 否则, 在这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和复古保守空气异常浓厚的情况下, 一点一滴的西学东渐, 只能被传统文化所同化, 不但没有对封建主义文化发生冲击, 而且成了它的保护剂。因此, 只有全盘西化, 才能对固有文化发动全方位、广角度的冲击。
第二, 全盘西化实质是广义现代化。这里所讲的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 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
⑤。因此, 态子, 绝对是两样, 断断不可调和牵就的”
度必须鲜明, 旗帜必须高扬, “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礼法, 贞节, 旧伦理, 旧政治; 要拥护
①《胡适文集》第5卷, 第451页。
②《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第256页。
③严既澄:《〈我们的总答复〉书后》, 《大公报》1935年5月23日。④⑤《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第386~387、386页。
126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那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 旧宗教; 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①学”。一方面猛烈抨击旧文化, 一方面热烈讴歌新
好恶为标准, 实际上便是主张打破文化垄断和思想控制, 实行全方位的文化开放。
第三, 全盘西化冲破了国情的阻力。“国情”这个字眼,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 尤其是在人们要求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 一直是保守复古者的挡箭牌、紧箍咒, 也成为学习西方者的心理障碍和思想包袱。你要修铁路, 他们说不合国情, 有伤风水; 你要穿西服, 他们说不合国情, 伤风败俗; 你要学外语, 他们认为不合国情, “以夷变夏”。你要学民主, 兴民权, 那更和国情水火不容, 横遭排斥。近代主张学西方的魏源、郭嵩焘、曾纪泽的结果就是:“魏默深则诬其疯狂, 郭筠
⑤仙骂其书懵, 曾刚以瓦片掷之, 以非种詈之”。近百
文化, 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成功之所在。
2. 要求个性和自由竞争。
富有个性和自由竞争, 可以说是创造西方文化的两大法宝。西方智慧和才能的发挥, 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具有个性的人互相竞争而产生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的个性被扼杀在专制意识之中, 内耗心理到处作祟。因而要全盘现代化, 就必须在观念上有重大突破。西化派认为, 西方文化派别复杂、繁多, 互相诋毁, 具有竞争性, 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所缺少的。陈序经说:“我却以为所谓‘诋毁’大概恐怕就是争竞, 至少含有争竞的意义。西洋文化, 不但宗教方面是如此, 就是别的方面也都如此。又况派别繁多, 互相诋毁或争竞, , , 要求个乃可发展, , 。”
年来, 国情这个字眼不知坑害了多少有志改革者, 成。只有, 对保守。他们认为, 所、地理、物产、人种以及文化状况, 其实质主要表现在文化上。虽然各国自然环境不同, 但对文化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几乎是微乎其微。而且, 事实上, 中国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和西方的差别不是很大, 况且, 中国人的人种智商和脑力, 也不比西方人差多少。保守派口口声声不离国情, 其实并不在于表层的什么国情, 什么人种, 而是中国人观念深处离不开那个“固有文化”。所谓的“固有文化”, 传统的民族心态, 便是保守者所念念不忘的“国情”、“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这就是“国情”的实质所在⑥。因此, 铲除固有文化, 荡涤特权人治, 全盘西化就有可能成为现实。陈独秀说:“若是决计革新, 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 不必拿什么国粹, 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譬如既然想改用立宪共和制度, 就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 什么大
⑦陈独秀权政治, 什么天神, 什么圣王都应该抛弃。”
性和自由竞争, 化观。
3. 中西文化自由接触与冲突。
他们认为, 文化是自由发展的, 两种文化的冲突也是很自然的。政府实行文化统制, 违背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 因为文化本身便是优胜劣败的结果。文化是否能够发展或再生, 都必须以文化内部诸因素之生命力所定, 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不是制定文化政策, 大肆弘扬国粹所能保住的。胡适说:“在这个优胜劣败的文化变动的历程之中, 没有一种完全可靠的标准可以用来指导整个文化的各方面的选择
③, 即使去取”“政府无论如何圣明, 终是不配做文化
的裁判官的, 因为文化的淘汰选择是没有‘科学方
④。法’能做标准的”事实上, 文化的发展是自由接触
融合的结果。中国文化本身的几大演变, 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汉代佛学传入, 打破了儒家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过魏晋、隋唐的融会, 到宋代建立了富有思辨色彩的、博大精深的理学; 明末西学东渐到近代源源不断涌入, 从而产生了中国的近代文化。这些并不是统治阶级提倡和鼓励的结果。恰恰相反, 凡是统治阶级所钦定、所标榜、文化统制极为严密的时期, 文化的发展便出现萎缩、僵化的局面。因此, 全盘西化派要求文化的自由接触和融会, 不以统治者本人的
对所谓的“国情”论, 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1919年2月陈独秀针对议员景耀月关于制定宪法要按照一国的历史、习惯、民情、风俗加以特别制定, 不可模仿欧美的成法的言论, 指出:“我看什么共和, 什么宪法, 都欧美人特有的制度。按照我们中国的历史、习惯、
①⑦《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第442~443、387页。
②⑥《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第286~287、257页。③④《胡适文集》第5卷, 第450、450~451页。⑤《樊锥集》, 第2~3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27
民情、风俗, 都不必勉强学他。我劝景某还是拿古德诺‘特别国情’的话头, 去鼓吹帝制罢; 何苦谈什么共
①这就对国情论给了当头一棒, 在和国的宪法呢? ”
他们看透了文化接触是优者胜, 劣者败, 所以主张应使中西文化有接触的完全自由。他们又认清了这其中的障碍是中国文化的惰性, 所以他们与折衷派不同, 不畏惧中国本位之动摇, 而是焦虑着中国保守性
②因此, 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复古之太大。”、折衷、全
学习西方的道路上,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如何评价全盘西化思潮
全盘西化迥然不同于折衷调和, 这在以中庸为信条的中国人看来, 是过于武断和极端了。但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 往往走极端也是一条文明进步的路子。在世界政体模式上, 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各走极端, 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理论, 皆是走了极端的, 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走极端往往带来偏激和错误, 但世界文明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理性飞跃, 无不经过极端阶段。一百个全面肯定(, , 说, , 就难以引进新的东西, 不破旧难以立新。只有破除旧的文化模式, 才能建立新的文化结构。尤其是深重、落伍的中国旧文化, 它已经成为中国迈进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障碍和桎梏。如果不彻底摧毁它, 还是常常陶醉于自我传统文化圈子之中, 沾沾自喜, 津津乐道, 后果不堪想象。
因而, 我们应当公正而客观地评价全盘西化思潮。因为,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复古折衷老调重弹, 无关痛痒, 对于解决中国文化的危机, 毫无裨益。只有全盘西化论的提出, 才像一颗重型炸弹, 震撼了中国文化界,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深思, 使人们从故纸堆里醒悟过来,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全盘西化论在当时就赢得人们的喝彩, 尤其是青年学子。陈序经在中山大学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演讲后, 岭南大学的《岭南周报》、《南风》等刊物, 群起为全盘西化呐喊。这多少反映了人们的要求和认同。时人王虚如便系统地总结了当时流行的三种思潮, 认为复古论不值一谈, 而全盘西化的认识水平要比折衷派高明得多。他说:“这一派主张把中国文化连根扫荡, 而来全盘接受西洋文化。这个见解当然比那折衷派高明得多。因为西洋资本主义的文化正比中国封建式的文化高着一个阶级, 拿人家的好的来代替我们的坏的, 当然是合理的主张。
盘西化各打三十大板, 而应实事求是地肯定它在中国新文化史上的进步作用。客观而论,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思想普遍转向西方, 或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 或宣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与全盘西化思潮的冲击密切关联。
全盘西化虽然在当时破产了, 但并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是一条死胡同。主因在于当时人们的观念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 难以割舍, 诸如现在人们常。, 。全方。同时, 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演变也给了我们启示。历史上, 与我们同时起步的近邻日本, 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远远甩掉我们, 关键在于日本的全盘欧化。打开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我们可以看到, 日本明治时期, 他们不仅全力引进欧美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 而且在文化风俗上也来了一个大的突破; 他们不仅开舞厅、吃西餐、穿西服, 而且要废除汉字, 甚至主张与外国女子结婚以改良人种。总之, “明治时期的日本, 就是这样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加以改变。这里不可避免地要附带产生一些弊病, 但毫无疑问, 它会使日本更容易引
③进西方文明”。因此, 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糟
粕, 全盘引进西方先进文明, 全方位的文化开放, 才是中国文化的新出路。
(本文作者:马克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
授)
责任编辑:王 贞
①《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第477页。
②王虚如:《中国文化建设的途径》, 《青年文化月刊》第2卷第1
期。
③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第13页。
128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
马克锋
内容提要, 、“五四”运动以及
20世纪30, 全盘西化不会丧失民族特性是
, , 要求中西的文化自由接触与冲突是其基本追求; , 冲破了国情的阻力, 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
关键词 全盘西化 文化思潮 激进主义 现代化
全盘西化作为一种冲击力和震撼力颇大的近代文化思潮, 是对复古保守、折衷调和中西文化论调的一大反动。他们主张彻底否定固有文化, 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力图使中国文化发生一场全面革命, 用西方先进文化取代传统文化。这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从而在近代文化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 轰动一时, 影响颇大。在此, 我们就全盘西化思潮做一历史考察和理论剖析, 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观念主要表现是:首先, 谭嗣同认为, 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政治制度, 是一种专制制度, 强盗政治; 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文化学术, 是一种荀学文化、乡愿文化。两千年来的政治与文化, 是强盗政治与乡愿文化的结合, 从而全面否定和批评了中国的传统政治和文化。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 秦政也, 皆大盗也; 二千年来之学, 荀学也, 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 惟
①其次, 谭嗣同在道德伦理层面崇乡愿工媚大盗。”
新黜旧, 主奢反俭, 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惊世骇俗
一、全盘西化思潮演变的历史考察
笔者认为, 全盘西化作为一种文化思潮, 经历了三个阶段。它萌发于戊戌维新时期, 兴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 而比较有理论、有体系的则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 维新志士中比较激进的谭嗣同诸辈, 不但要求彻底的政治改革, 而且主张全面的文化变革, 已经表现出全盘西化的姿态。谭嗣同的全盘西化
的思想言论。比如,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 反对奢侈。谭嗣同却反其道而行之, 主张奢侈, 反对节俭。他认为, 将“俭”视为人类美德, 实属误解。在谭嗣同看来, “俭至于极, 莫如禽兽。穴土木以为居, 而无宫室; 毛羽蒙茸以为暖, 而无衣裘; 恃爪牙以求食, 而无耕
②。因此, 谭嗣同认为, 人类品德, 绝不作贩运之劳”
能用俭奢来分高下, 划美丑。节俭与奢侈是相对而言
(下) ,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337、①②《谭嗣同全集》322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21
的, 节俭与奢侈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关键是扩大再生产, 即“开源”。谭嗣同说:“故理财者慎毋言节流
①在也, 开源而已。源日开而日亨, 流日节而日困。”
一。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 樊锥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盘西化的鼓吹者。樊锥的全盘西化方案是:“洗旧习, 从公道。则一切繁礼细故, 猥尊鄙贵, 文武名场, 恶例劣范, 铨选档册, 谬条乱章, 大政鸿法, 普宪均律, 四民学校, 风情土俗”都应该淘汰删除, 而惟一出路便是“一革从前, 搜索无剩, 唯泰西者是效”。具体方略有两方面:一是大规模向西方派遣留学生, “求智识于寰宇”; 二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议会制度,
⑥“一切用人行政, 付之国会议院, 而无所顾惜”。同
谭嗣同看来, 面对日新月异的西方工业化浪潮, 国人不思进取, 还一味沉浸在“工价之廉, 用度之俭, 足以制胜于欧美”迷梦中, 结果很可能是亡国灭种。他说:“中国守此不变, 不数十年, 其醇其庞, 其廉其俭, 将有食槁坏, 饮黄泉, 人皆饿殍, 而人类灭亡之一日。何则? 生计绝, 则势必至于此也。惟静故惰, 惰则愚; 惟俭故陋, 陋又愚。兼此两愚, 固将杀尽含生之类, 而无不足。故静与俭, 皆愚黔首之惨术, 而挤之于死
②再次, 对中国传统文人羞于出口、也。”谈虎色变的
时代人易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在《湘报》发表了《中国宜以弱为强说》, 主张中国“若欲毅然自立于五洲之间, 使敦之会以平等待我, 则必改正朔, 易服色, 一切制度, 悉从泰西。, 遵万国公法。庶, 。是欲
⑦, 。此后直到辛
“性”、“欲”、“淫”等一直贬义处置的概念, 谭嗣同都予以正名, 并赋予新的解释。谭嗣同认为, 中国传统礼教严重束缚了民族生机, 将本来司空见惯的男女性事神秘化, 并加以抑制和禁锢, 犯。谭嗣同主张, , , 新认识。科学之上。女性事, 其渊源显然来自西方。他说:“苟明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 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 平等相均, 初非为淫而始生于世, 所谓色者, 粉黛已耳, 服饰已耳, 去其粉黛服饰, 血肉聚成, 与我何异, 又无色之可好焉。则将导之使相见, 纵之使相习, 油然相得, 澹然相忘, 犹朋友之相与往还, 不觉有男女之异, 复何有于淫?
③这是从平等观来考察。再从淫然后及今可止也。”
、三纲革命、家庭, 公开向传统文化挑战⑧, 这一时期成为全盘西化思潮的萌发期。
“五四”时期,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展开, 全盘西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易白沙、丁文江、吴稚晖等人。他们认为政治制度等只是枝叶, 应该将种种枝叶抛开, 直截了当地去探求最后的根本。而所谓最后的根本, 就是中国的文化。在他们看来, 中国不如西方的, 不只是物质文明、政治制度, 而是整个的文化。因而, 只采用西方的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 必须全盘西化, 主要是接受西方的民主意识与科学思想。要从观念与思想上西化, 便必须反对传统文化, 将中国的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文学、旧宗教等铲除干净。陈独秀指出, 为了全面西化, 就要“破坏礼法, 破坏国粹, 破坏贞节, 破坏旧伦理(忠、孝、节) , 破坏旧艺术
(中国戏) , 破坏旧宗教(鬼神) , 破坏旧文学, 破坏旧
⑨政治(特权人治) ”。
科学层面来看, “男女构精, 特两机之动, 毫无可羞丑, 而至予人间隙也。中国医家, 男有三至、女有五至之说, 最为精美, 凡人皆不可不知之。若更得西医之精化学者, 详考交媾时筋络肌肉如何动法, 涎液质点如何情状, 绘图列说, 毕尽无余, 兼范蜡肖人形体, 可拆卸谛辨, 多开考察淫学之馆, 广布阐明淫理之书, 使人人皆悉其所以然, 徒废一生嗜好, 其事乃不过如
④。此如此”同时, 谭嗣同明确宣称, 要彻底冲破各种
“五四”运动前后全盘西化论的主要表现是:第一, 彻底否定孔子与儒家经典。陈独秀说:“全部十三
束缚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 即“初冲决利禄之网罗, 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 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 次冲决君主之网罗, 次冲决伦常之网罗, 次冲决天之网罗, 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 终将冲决佛
⑤。法之网罗”冲破传统政治、社会、宗教、伦理、学术
(下) , 第324、①②③④⑤《谭嗣同全集》325、304、305、290页。
⑥《樊锥集》, 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11~12页。
(上) , 中华书局1965年版, 第153页。⑦《湘报》
⑧参见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册(下) ,
的网罗, 就是要否定传统, 超越传统, 走向西方。
樊锥是戊戌时期湖南维新运动中的激进人物之
三联书店1963年版, 第978、1015页。
⑨《独秀文存》,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42页。
122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经, 不容于民主国家者盖十之九, 此物不遭焚禁, 孔
①陈独秀在庙不毁, 共和招牌, 当然持不长久。”《孔
时代, 全盘西化进入第二阶段。
进入20世纪30年代, 全盘西化思潮达到顶峰,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序经、胡适等人。“五四”以后, 复古势力卷土重来, 重新宣扬传统文化, 复古空气又弥漫中华大地。在这期间, 胡适连续发表了《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请大家来照照镜子》、《漫游的感想》等文章, 在竭力批判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喊出了“往西去”的口号, 要求“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 全部仿效欧美资本主义文明。1929
(Ch ina Ch rist ian Year 年, 胡适在《中国基督教年鉴》(T he Conflict 《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Book ) 发表了
) , 其中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两个of Cu ltu re in Ch ina ”
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指出, 孔子思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因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 所提倡之道德, 封建时代之道德也; 所垂示之礼教, 即生活状态, 封建时代之礼教, 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 所主张之政治, 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 所心营目注, 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 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
②。吴稚晖思想更是激进, 他对中国社会所长期焉”
尊崇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贤, 极尽讽刺、挖苦、嬉笑怒骂之能事, 将其称为“周秦间几个死鬼”、“几根枯骨头”。吴稚晖在批评守旧者将孔子等奉若神明时说:“惟有二千年前天地生才, 精华为之殚竭, 无论亿万斯年, 止要把什么都交给周秦间几个死鬼, 请他们永远包办, 便万无一失了。”③吴稚。”
概念, 即W ho lesale W estern izat i 与W ho lehearted , 意译为M i 。; , 意译是的演讲, 侧面攻击复古运动, 正式喊出“全盘西化”的口号, 力主彻底西化为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陈序经指出:“救治目前中国的危亡, 我们不得不要全盘西洋化。但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 是要彻底的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 而给个性以尽量发展其所能的机会。但是要尽量去发展个性的所能, 以为改变文化的张本, 则我们不得不提倡我
⑧陈们所觉得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的:个人主义。”
晖提议:“, 非再把他丢在毛厕里三十年, 现今鼓吹成一个干燥无味的物质文明。人家用机关枪打来, 我也用机关枪对
④。打, 把中国站住了, 再整理什么国故, 毫不嫌迟”
第二, 主张彻底废除中国古文化。这里的古文化, 主要包括古籍、习俗、节日, 甚至文字、姓氏。钱玄同说:“我要请你们千万不要拜那宗法遗毒的祖宗牌位! 千万不要拜那主张忠孝的孔丘! 千万不要再拜那杀人
⑤钱玄同魔王的关羽和尽忠报国(君的国) 的岳飞! ”
序经的演讲, 引起“五四”以后又一次文化论战, 全盘西化的呼声达到极致。
还说:“我的意思, 以为端午、中秋, 正该废除。若要吃箬壳包的糯米, 玫瑰白糖馅儿的圆饼, 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现在特别定了这两个日子来吃这两样东西, 白白的耗费了两天的光阴, 已觉荒唐。何况端午还要挂什么没有做过人的鬼的鬼脸, 叫做什么钟馗; 中秋还要供什么‘兔儿爷’, 磕上一阵子头。这简直是疯子胡
⑥第三, 一心一闹, 当然应该废除, 当然应该禁止。”
二、近代全盘西化思潮的理论
依据与文化主张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 以陈独秀、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 他们主张彻底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地位, 全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不但科学技术要西化, 政治制度要西化, 甚至
意向西方学习, 丝毫不能犹豫彷徨。钱玄同说:“既在二十世纪建立民国, 便该把法国美国做榜样; 一切‘圣功王道’、‘修、齐、治、平’的鬼话, 断断用不着再说。”“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 彼此相待, 止有博爱, 断
⑦这样便为当断没有什么‘忠、孝、节、义’之可言。”
①②《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20、
235页。
③④《吴稚晖学术论著》, 上海出版合作社1925年版, 第124页。⑤⑥⑦《钱玄同文集》第2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
时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扫清了道路, “五四”时期西方思潮源源输入, 成为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
45、17、14~15页。
⑧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第123
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23
文化、思想观念也要西化, 将“论语式”的头脑换成“柏拉图式”的头脑。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在争辩中产生的, 因而带有一定的论战色彩。
其一, 文化难以取长补短。本位文化派和折衷调和派站在文化自我中心的角度, 认为文化是可分的, 可以按需引进, 取长补短。全盘西化派运用文化社会学的方法, 对此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 文化难以分离, 更不能调和, 每一种文化本身都有其完整的体系。第一, 当今的文化, 只有世界性文化一种, 而中国目前所需要的也就是一种世界文化。因为“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闭关自守的中
①国, 它是要生存于国际之林的”。加上近代科学的
西方文明是物质的文明, 或唯物的文明。这是夸大狂的妄人捏造出来的谣言, 用来遮掩我们的羞脸
⑤他们的结论是, 吸收和排斥文化都必须是全的。”
部的而非部分的, 那种“取人之长舍己之短”等折衷论调, 我们至少已唱了七十年, 结果还是“老生常谈,
⑥无济于事”, “并不见得有过相当的成绩”。因此, 必
须使文化从体系上根本上发生变革, 这样文化发展才有希望。
其二, 文化具有优劣之分。折衷调和派认为, 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各种文化的消长完全以能否
⑦适应环境为标准, 无所谓优劣问题”。在他们看来,
西方物质文化优于中国,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却超过西方。全盘西化派则认为, , 文化“的竞争, 有进, 。陈, 我们无论在文化, 都没有人家那样的进步。从文化本身的各方面的连带关系来看, 我们不能随意的取长去短。从东西文化的内容来看, 我们所有的东西, 人家统统有, 可是人家所有的很多东西, 我们却没有。从文化的各方面的比较来看, 我们所觉为最好的东西, 远不如人家的好, 可是我们所觉为坏的东西, 还坏过人家
⑧具体来说, 无论是物质文化所觉为坏的千万倍。”
进步, 交通的发达, 学术的交流, 民族间的交往, 人类已朝着“世界同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所以, 文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种世界体系, 各个国家文化之精华已纳入世界文化之轨道, 发展的方向。第二, 割。进一步讲, 独立的系统, , 连带和密切的关系使文化变动的趋势成为整个的而非部分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批驳了折衷派要改变中国的物质文明, 而死抱住精神文明不放的所谓的“取长补短”的调和思想。这个理论的提出, 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 正因为文化具有其完整性、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 所以, 我们要接受西方文化, 必须是
②, 系统的而非支离破碎的“全部的而非部分的”。应
还是精神文化, 西洋都高于中国, “具有超越中国文
⑨化的高超价值”。胡适公开表示:“我们可以大胆地
宣言:西洋近代文明绝不轻视人类精神上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大胆地进一步说: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 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在这一方面看来, 西洋近代文明绝非唯物的, 乃
该像“五四”运动建设新文化那样, “介绍西方文化尚不至零星批发, 而有整个的认识, 一面既向中国的旧的一切投以炸弹, 一面又灌输中国青年以新的思想, 从而发出新的精神”, 以达到“使中国人思想一变之
③目的”。其次, 正因为文化具有这种特质, 所以, 对
于传统文化要全盘否定。于是, 对当时流行的西方物质、中国精神的文化调和论进行了批判, 指出他们实质上不过是近代“器的文化与道的文化”和“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另一种表述罢了。胡适说:“凡一种文明的造成, 必有两个因子, 一是物质的
(M aterial ) , 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 一是精
①马芳若:《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附录, 上海经纬书局1935年版,
第20页。
②陈序经:《东西文化观》, 《社会学刊》第2卷第3期。③沈昌晔:《论文化的创造》, 《国闻周报》第12卷第14期。④《胡适文集》第4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3页。⑤《胡适文集》第5卷, 第513页。
⑥⑧《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神的(Sp iritual ) , 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 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 没有一种文化是精神的, 也没有一种文明
④“人们常说东方文明是精神的文明, 单是物质的。”
1995年版, 第258、255~256页。
⑦何炳松:《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并答胡先生》, 《文化建设》第1卷
第8期。
⑨王青云:《论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 《济南通俗日报》1935年4
月21日。
124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是理想主义的(Idealist ic ) , 乃是精神的
①这样就对中国精神文化优越论造成(Sp iritual ) 。”
⑦的春药, 满纸的洋八股, 何处不是‘中国的特征’? ”
因此, 胡适正告人们, 不要为此而杞人忧天, 提心吊胆, 不要保守, 而要放大胆子, “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 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 自由切磋琢磨, 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 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 那是毫无可疑的。如果我们的老文化里真有无价之宝, 禁得起外来势力的洗涤冲击的, 那一部分不可磨灭的文化将来自然会因这一番科学文化的淘洗
⑧。而格外发辉光大的”因此, 他们认为, 只有全盘西
极大冲击。接着, 胡适坦率地警告国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 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 并且道德不如人, 知识不如人, 文学不如人, 音乐不如人, 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 方
②陈序经通过对文化的才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
比较研究, 认为西方文化远远高于中国文化。他说:“凡是平心静气的人, 总不能不承认中国文化, 无论
③正因为努力采在那一方面, 都比不上西洋文化。”
纳西洋文化, 并诚心诚意地全盘接受它, 才是中国文化的新出路, 所以, “全盘西化, 实为中国创造别一种
④。新文化的张本了”在这里,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全
化, 才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惟一出路。王青云说:“我以为唯有从根西化, , 若抱残守缺, , , 是非亡国不
“百分之一百的盘西化论者敢于承认自己文化的落后, 并不是民族虚无主义态度, 而是一种敢于正视现实、充满自信的表现。这对于历来狂妄自大、, 无疑是一可喜的进步其三, 针对本位文, 全盘西化派做了明确答复。他们认为, 文化本身自有其稳定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一定特性, 而这种特性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因为文化的“惰性力”在起作用。从历史上看, 罗马人接受希腊文化, 北欧野蛮民族接受罗马及希伯来文化, 中国接受印度文化, 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及西方文化, 都“未见到接受旁人
⑤文化的将自己的个性完全失掉”。因为“物质生活
, 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较少
κ从而号召中国文化界, “应放β。”
大了胆来做采纳整个西洋文化以培养中国的新精神的运动, 不应怕全盘西化有成为西洋文化的附庸的危险而不敢, 却应以大的魄力驾驭整个的西洋文化, 使中国采纳后的消化有良好的经过, 这是创造中国
λβ新的文化的出路”。“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 经过欧
风美雨全盘冲刷, 两大文化接触冲突的结晶物, 必定是灿烂光辉、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新文化。
三、近代全盘西化思潮的检讨
全盘西化是中国人近代以来痛苦思索和艰辛探求的结果。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 可以说是我国文化讨论的一大成就, 在时人喜谈中庸、热衷调和的气氛中, 提出这一文化主张, 的确难能可贵。
第一, 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既是对复古保守、折衷调和势力的一大反动和冲击, 又是近代文化发展
无论如何骤变, 思想学术无论如何改观, 政治制度无论如何翻造, 日本人还是日本人, 中国人还只是中国
⑥。人”也就是说, 无论社会发生什么变迁, 文化发生
多大的飞跃, 每个民族的特征都不会消失。况且, 中国文化的“惰性力”很大, 具有无穷的同化力和吸融性, 西方文化一入中国, 便很快被封建文化所同化, 失去了其进步性。胡适说:“中国今日最可令人焦虑的, 是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 处处都保持中国旧有种种罪孽的特征, 太多了, 太深了, 所以无论什么良法美意, 到了中国都成了逾淮之橘, 失去了原有的良法美意。政治的形态, 从娘子关到五羊城, 从东海之滨到峨眉山脚, 何处不是中国旧有的把戏? 社会的组织, 从破败的农村, 到簇新的政党组织, 何处不具有‘中国的特征’? 思想的内容与形式, 从读经祀孔, 国术国医, 到满街的性史, 满墙
①《胡适文集》第4卷, 第6页。
②⑥⑦⑧《胡适文集》第5卷, 第515、451、451、452页。
③④βκ《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第252、259、287页。⑤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大公报》1935年3月
31日。
⑨王青云:《论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 《济南通俗日报》1935年4
月21日
λ沈昌晔:《论文化的创造》β, 《国闻周报》第12卷第14期。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25
的必然结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潮水般涌入中国, “文化热”在中国第一次出现, 反映了人们渴求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却是一股复古势力回光返照, 向新文化运动猛烈反扑。反映在政治上, 便是
(五四”洪宪帝制、张勋复辟“前) 、何健、陈济棠的“读
西方文化, 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以后所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化。在这个文化体系中, 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成为时代精神,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人人具有个性, 大家互相竞争, 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气氛中, 创造出了世界文明的楷模, 成为落后国家现代化的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全盘西化派认为, 礼仪、廉耻、信义、和平作为农业社会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 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 中国有的, 西方国家也有。而随着近代社会的来临, 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个性与竞争等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而这些西方国家有, 中国却没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实际上是更大程度上、更高意义上的现代化。:“其实西化就是现代化, , 便非学他们这
③, 并不仅仅局经运动”、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等复古活动, 猖獗一时; 在文化上, 从辜鸿铭、林纾、梁漱溟的中国精神文化的优胜论, 到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或极力鼓吹固有文化, 或力主调和东西文化, 企图将西方资本主义整个的物质文明、部分的精神文化纳入固有文化的体系中去, 将欧美资本主义文明封建化。全盘西化派正是在此种文化背景下, 斗胆喊出“向西走”的口号, 要求全盘西化, 走出东方, 想把西方真正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引进中国, 以西学为武器, 冲破那个自我的封建的、。, 提出全盘西化, 。代洋务、维新、, 指出正是由于将西学封建化, 传统文化包袱过重而导致了历次改革与革命的失败。胡适说:“他们(指康梁) 的失败是萨何诸先生(十教授) 在今日所应该引为鉴戒的。他们的失败只是因为他们的主张里含的保守的成份多过于破坏的成份, 只是因为他们太舍不得心所欲而口不能言的‘中国本位’。他们舍不得那个‘中国本
①陈序经位’, 所以他们的维新主张到后来失败了。”
, 而且还包括思想观念与精神风貌的现代化。
1. 要求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所在。提倡民主与科学, 是“五四”时期全盘西化思潮的主要课题。陈独秀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健将。要兴民主, 倡科学, 新道德, 就必须打倒专制与迷信, 新旧难以融会, 更不能共存。陈独秀说:“因为新旧两种法子, 好像水火冰炭, 断然不能相容; 要想两样并行, 必至弄得非牛非马, 一样不成。中国目下一方面既采用立宪共和政体, 一方面又采唱尊君的礼教, 梦想大权政治, 反对民权; 一方面设立科学的教育, 一方面又提倡非科学的祀天, 信鬼, 修仙, 扶乩的邪说; 一方面提倡西洋实验的医学, 一方面又相信三焦, 丹田, 静坐, 运气的卫生; 我国民的神经颠倒错乱, 怎样到了这等地步! 我敢说, 守旧或革新的国是, 倘不早早决定, 政治上社
④所以, 会上的矛盾, 紊乱, 退化, 终久不可挽回! ”
也说:“事实上采纳西洋之长来调和中国之长的折衷论调, 我们至少已唱了七十年。然而七十年来, 这种论调, 除了一般时代的投机者, 用为采纳所谓西洋文化之短来加上中国文化之短的护符外, 我们不见得
②这样, 屡次的失败使人们看到有过相当的成绩。”
了传统文化的沉重负担, 逐渐认识到不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不把人们从古代美梦中唤醒, 想实现中国文化的新生, 只能是空中楼阁, 引进的西方文明便成了逾淮之橘, 将失去其积极意义。因此, 矫枉必须过正, 否则, 在这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和复古保守空气异常浓厚的情况下, 一点一滴的西学东渐, 只能被传统文化所同化, 不但没有对封建主义文化发生冲击, 而且成了它的保护剂。因此, 只有全盘西化, 才能对固有文化发动全方位、广角度的冲击。
第二, 全盘西化实质是广义现代化。这里所讲的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 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
⑤。因此, 态子, 绝对是两样, 断断不可调和牵就的”
度必须鲜明, 旗帜必须高扬, “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礼法, 贞节, 旧伦理, 旧政治; 要拥护
①《胡适文集》第5卷, 第451页。
②《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第256页。
③严既澄:《〈我们的总答复〉书后》, 《大公报》1935年5月23日。④⑤《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第386~387、386页。
126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
那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 旧宗教; 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①学”。一方面猛烈抨击旧文化, 一方面热烈讴歌新
好恶为标准, 实际上便是主张打破文化垄断和思想控制, 实行全方位的文化开放。
第三, 全盘西化冲破了国情的阻力。“国情”这个字眼,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 尤其是在人们要求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 一直是保守复古者的挡箭牌、紧箍咒, 也成为学习西方者的心理障碍和思想包袱。你要修铁路, 他们说不合国情, 有伤风水; 你要穿西服, 他们说不合国情, 伤风败俗; 你要学外语, 他们认为不合国情, “以夷变夏”。你要学民主, 兴民权, 那更和国情水火不容, 横遭排斥。近代主张学西方的魏源、郭嵩焘、曾纪泽的结果就是:“魏默深则诬其疯狂, 郭筠
⑤仙骂其书懵, 曾刚以瓦片掷之, 以非种詈之”。近百
文化, 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成功之所在。
2. 要求个性和自由竞争。
富有个性和自由竞争, 可以说是创造西方文化的两大法宝。西方智慧和才能的发挥, 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具有个性的人互相竞争而产生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的个性被扼杀在专制意识之中, 内耗心理到处作祟。因而要全盘现代化, 就必须在观念上有重大突破。西化派认为, 西方文化派别复杂、繁多, 互相诋毁, 具有竞争性, 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所缺少的。陈序经说:“我却以为所谓‘诋毁’大概恐怕就是争竞, 至少含有争竞的意义。西洋文化, 不但宗教方面是如此, 就是别的方面也都如此。又况派别繁多, 互相诋毁或争竞, , , 要求个乃可发展, , 。”
年来, 国情这个字眼不知坑害了多少有志改革者, 成。只有, 对保守。他们认为, 所、地理、物产、人种以及文化状况, 其实质主要表现在文化上。虽然各国自然环境不同, 但对文化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几乎是微乎其微。而且, 事实上, 中国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和西方的差别不是很大, 况且, 中国人的人种智商和脑力, 也不比西方人差多少。保守派口口声声不离国情, 其实并不在于表层的什么国情, 什么人种, 而是中国人观念深处离不开那个“固有文化”。所谓的“固有文化”, 传统的民族心态, 便是保守者所念念不忘的“国情”、“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这就是“国情”的实质所在⑥。因此, 铲除固有文化, 荡涤特权人治, 全盘西化就有可能成为现实。陈独秀说:“若是决计革新, 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 不必拿什么国粹, 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譬如既然想改用立宪共和制度, 就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 什么大
⑦陈独秀权政治, 什么天神, 什么圣王都应该抛弃。”
性和自由竞争, 化观。
3. 中西文化自由接触与冲突。
他们认为, 文化是自由发展的, 两种文化的冲突也是很自然的。政府实行文化统制, 违背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 因为文化本身便是优胜劣败的结果。文化是否能够发展或再生, 都必须以文化内部诸因素之生命力所定, 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不是制定文化政策, 大肆弘扬国粹所能保住的。胡适说:“在这个优胜劣败的文化变动的历程之中, 没有一种完全可靠的标准可以用来指导整个文化的各方面的选择
③, 即使去取”“政府无论如何圣明, 终是不配做文化
的裁判官的, 因为文化的淘汰选择是没有‘科学方
④。法’能做标准的”事实上, 文化的发展是自由接触
融合的结果。中国文化本身的几大演变, 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汉代佛学传入, 打破了儒家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过魏晋、隋唐的融会, 到宋代建立了富有思辨色彩的、博大精深的理学; 明末西学东渐到近代源源不断涌入, 从而产生了中国的近代文化。这些并不是统治阶级提倡和鼓励的结果。恰恰相反, 凡是统治阶级所钦定、所标榜、文化统制极为严密的时期, 文化的发展便出现萎缩、僵化的局面。因此, 全盘西化派要求文化的自由接触和融会, 不以统治者本人的
对所谓的“国情”论, 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1919年2月陈独秀针对议员景耀月关于制定宪法要按照一国的历史、习惯、民情、风俗加以特别制定, 不可模仿欧美的成法的言论, 指出:“我看什么共和, 什么宪法, 都欧美人特有的制度。按照我们中国的历史、习惯、
①⑦《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第442~443、387页。
②⑥《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第286~287、257页。③④《胡适文集》第5卷, 第450、450~451页。⑤《樊锥集》, 第2~3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127
民情、风俗, 都不必勉强学他。我劝景某还是拿古德诺‘特别国情’的话头, 去鼓吹帝制罢; 何苦谈什么共
①这就对国情论给了当头一棒, 在和国的宪法呢? ”
他们看透了文化接触是优者胜, 劣者败, 所以主张应使中西文化有接触的完全自由。他们又认清了这其中的障碍是中国文化的惰性, 所以他们与折衷派不同, 不畏惧中国本位之动摇, 而是焦虑着中国保守性
②因此, 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复古之太大。”、折衷、全
学习西方的道路上,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如何评价全盘西化思潮
全盘西化迥然不同于折衷调和, 这在以中庸为信条的中国人看来, 是过于武断和极端了。但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 往往走极端也是一条文明进步的路子。在世界政体模式上, 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各走极端, 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理论, 皆是走了极端的, 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走极端往往带来偏激和错误, 但世界文明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理性飞跃, 无不经过极端阶段。一百个全面肯定(, , 说, , 就难以引进新的东西, 不破旧难以立新。只有破除旧的文化模式, 才能建立新的文化结构。尤其是深重、落伍的中国旧文化, 它已经成为中国迈进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障碍和桎梏。如果不彻底摧毁它, 还是常常陶醉于自我传统文化圈子之中, 沾沾自喜, 津津乐道, 后果不堪想象。
因而, 我们应当公正而客观地评价全盘西化思潮。因为,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复古折衷老调重弹, 无关痛痒, 对于解决中国文化的危机, 毫无裨益。只有全盘西化论的提出, 才像一颗重型炸弹, 震撼了中国文化界,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深思, 使人们从故纸堆里醒悟过来,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全盘西化论在当时就赢得人们的喝彩, 尤其是青年学子。陈序经在中山大学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演讲后, 岭南大学的《岭南周报》、《南风》等刊物, 群起为全盘西化呐喊。这多少反映了人们的要求和认同。时人王虚如便系统地总结了当时流行的三种思潮, 认为复古论不值一谈, 而全盘西化的认识水平要比折衷派高明得多。他说:“这一派主张把中国文化连根扫荡, 而来全盘接受西洋文化。这个见解当然比那折衷派高明得多。因为西洋资本主义的文化正比中国封建式的文化高着一个阶级, 拿人家的好的来代替我们的坏的, 当然是合理的主张。
盘西化各打三十大板, 而应实事求是地肯定它在中国新文化史上的进步作用。客观而论,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思想普遍转向西方, 或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 或宣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与全盘西化思潮的冲击密切关联。
全盘西化虽然在当时破产了, 但并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是一条死胡同。主因在于当时人们的观念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 难以割舍, 诸如现在人们常。, 。全方。同时, 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演变也给了我们启示。历史上, 与我们同时起步的近邻日本, 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远远甩掉我们, 关键在于日本的全盘欧化。打开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我们可以看到, 日本明治时期, 他们不仅全力引进欧美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 而且在文化风俗上也来了一个大的突破; 他们不仅开舞厅、吃西餐、穿西服, 而且要废除汉字, 甚至主张与外国女子结婚以改良人种。总之, “明治时期的日本, 就是这样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加以改变。这里不可避免地要附带产生一些弊病, 但毫无疑问, 它会使日本更容易引
③进西方文明”。因此, 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糟
粕, 全盘引进西方先进文明, 全方位的文化开放, 才是中国文化的新出路。
(本文作者:马克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
授)
责任编辑:王 贞
①《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第477页。
②王虚如:《中国文化建设的途径》, 《青年文化月刊》第2卷第1
期。
③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第13页。
128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