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事不再罚原则
目
录
一、何为“一事” ................................................................... 2 (一)定义 .......................................................................... 3 (二)原则 .......................................................................... 3 (三)界定 .......................................................................... 3 二、导致一事再罚的原因 ....................................................... 5 三、何为“不再罚” ............................................................... 6 (一)定义 .......................................................................... 6 (二)界定: ...................................................................... 7 四、不属一事再罚的情况 ....................................................... 8 五、一事不再罚的运用 ......................................................... 11
摘要: 根据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我国行政处罚领域 应该存在一事不再罚原则,其中,一事指符合一个行政违法 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再罚指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 只能给予一个和一次处罚。复杂的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领域 也应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但基于行政处罚主体的多样性, 现行处罚种类性质上的不纯真性、过罚相当的有效性,该原 则应该存在必要的例外。
关键词:一事不再罚 行政处罚 运用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 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 处罚。一事不再罚作为行政处罚的原则,目的在于防止重 复处罚,体现过罚相当的法律原则,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 法权益。
一、何为“一事” 何为“一事”
(一)定义 “一事”即“同一个违法行为”。 所谓“违法行为” 指当事人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违反行政管理秩 序的行为,而非其他违法或违纪行为。“同一个违法行为” 是指当事人实施了一个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一 个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当事人在客观上仅有一个独 立完整的违法事实。
(二)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 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样的 规定, 使一事不再罚成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和人民法 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三)界定 准确地界定“一事”是正确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基础 和前提。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违法构成上界定。一事在构成要件上,只符合一 个违法行为的特征, 如果符合两个及以上违法行为的构成, 则不属一事。
⑵对违法既遂、未遂的界定。违法既遂指行为人实施 的行为已经具备某种
违法行为构成的全部要件。 如违法占 地建房,从准备材料到施工直至建成。对既遂行为,应将 整个过程视为“一事”, 不能再分预备, 实施数个行政处罚; 违法未遂指已着手实施违法行为, 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 的原因,而没有完成违法行为。如违法建房,已着手清理 现场开始施工被发现制止。由于行为人已开始实施行为, 构成违法,也应定“一事”处罚。 ⑶对连续违法行为的界定。连续违法行为指出于同一 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符合数个违法构成的同 一性质的违法行为,触犯同一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如出 租车司机连续违章载客。 对连续行为以行政机关发现并处 罚为界限来界定是否属“一事”。行政机关发现违法行为连 同以前数次连续行为,界定在“一事”范围内。如行为人受 处罚后再实施连续违法行为,则按上述原则界定为新的 “一事”。 ⑷对继续行为的界定。继续行为指某种违法行为从开 始到终止前,在时间上一直处于继续状态。如某饭店一年 内一直无照经营。对继续行为,不分时间长短,都界定为 “一事”; ⑸对牵连行为的界定。牵连行为指出于一个违法目的, 而违法方式或结果又牵连地构成其他违法, 对牵连行为也
宜界定为“一事”作出处罚。
二、导致一事再罚的原因
产生一事再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量的一事再罚 都由各行政主体自身违法引起。比如,某一行政主体在已经 对相对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作出处罚的前提下再次为某种 目的违法作出第二次处罚。再如,一行政主体已对相对人的 某一个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另一个行政主体基于错误的管辖 再对该相对人作出处罚。这些出于行政主体自身违法引起的 再罚直接违背处罚法定原则。纯正的一事不再罚源于立法上 的策略和法理上的考量,其中因法条竞合引起的一事再罚是 相当典型的形态。法条竞合是指同一行政违法行为因行政方 面的立法对法条的错综规定,出现数个法条所规定的构成要 件在其内容上具有从属、交叉,甚至完全重叠的关系,而这 些法条往往赋予同一、同类或不同的行政主体行使行政处罚 权的情形。如妇女卖淫屡教不改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既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治安违反, 又违反国务院劳动教养的有关规定构成违法,对此,公安机 关和劳动教养委员会都有处罚权。
从理论上分析,容易引起看似合法实有可能构成一事再 罚的情形有三类:一类是单纯一事,指违法行为实质只有一 个,根据违法构成标准应为一事,但该行为因特殊易被认为 多事。典型形态如想象竞合违法等。
一类是法定一事,指相 对人实施了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或实施一个行为产生两个 以上的违法结果,形式上已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违法构成, 但法律却将其规定为一事。典型形态如常业违法等。比如,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第 11 条规定:屡次违 反矿产资源法规的,从重处罚。第三类是处断上的一事,指 相对人的违法行为根据构成要件标准衡量应为多事,但在处 罚时却以一事处理。其典型形态如牵连违法等。以上三类情 形中如果有法律上的根据,行政主体显然无权进行再罚,尽 管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的隐蔽性;如果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仅 依据法理予以认定,当然容易引起争议,其具体分析将在本 文第三部分进行。
三、何为“不再罚” 何为“不再罚”
(一)定义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 24 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 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按此规定,“不再罚”可理解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 同类(罚款)的行政处罚。 也就是说,行为人的一个行 为无论是违反一规范,还是数个规范,受一个行政主体管 辖,还是数个行政主体管辖,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 罚,但如果是罚款,则罚款只能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 吊销营业执照或其他许可证,也可以是责令停产停业,还 可以是没收等,只是不能再罚款。
(二)界定: 界定: 不再罚指对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后, 不得 给予第二次及以上的处罚。 界定不再罚, 应把握以下几点: ⑴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后, 没有法律规定, 不得再对行为人作出第二次及以上的处罚; ⑵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处罚时, 如没有法律规定和 特殊情况, 应在法律相应规定的诸处罚种类中选择一种处 罚形式进行处罚,不得给两种以上的处罚; ⑶不再罚指不得给予行为人两次以上的罚款, 不包括 在一次处罚中给予行为人两种以上的处罚 。
四、不属一事再罚的情况
正确地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 要研究哪些情况不能再 罚,同时也要明确哪些情况允许再罚。根据法律规定和执 法实践,不列情况不属一事再罚: (1)、行为人数个违法行为应分别处罚。行为人实施 了不同性质的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 可按前述原则分别处 罚,这是原则。 (2)、 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触犯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 各有权处罚机关可同时给予行为罚或其他不同种类的处 罚。如一机关给予行为人罚款后,另一机关依据不同法律 规定给予罚款以外的其他处罚。 (3)、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一个法律规范的 两个法条,行政机关可一次作出两个处罚。如《治安管理 处罚
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的,分别裁决,合并执行。”虽然分别裁决,但属于一次 处罚。 (4)、对共同违法人,可以同时处罚。《治安管理处 罚法》第十七条规定:“共同违反治安管理的,根据违反 治安管理行为人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分别 处罚。”属一次作出两个或两个受罚个体处罚。
(5)、行为人受处罚后,又实施同性质违法行为,可 再次处罚。主要指连续违法行为,处罚原则是追溯以前数 次行为从一处罚,如处罚后行为人又实施连续行为,按上 述原则再给予处罚。 (6)、并处。指法律规定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同时 适用两种及以上的行政处罚形式。行政处罚中,在法律没 有并处规定和特殊情况时, 原则上只能对行为人适用一种 处罚形式,法律明确规定并处时,可同时适用两种及以上 的处罚形式。 《治安管理处罚法》 如 规定, 以营利为目的, 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处五日以 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 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7)、双罚。指法人或组织实施违法行为时,既处罚 直接行为人或主管人员,也要处罚法人或组织。 (8)、执行罚。指行为人不履行行政处罚规定的义务 时, 对其课以财产上新的给付义务, 以促使其履行。 《行 如 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一)项规定:“到期不缴纳罚 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9)、易科,也称换罚。指行为人不履行行政处罚规 定的义务时,对其转处其他形式的处罚。如《外国人入境 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外国人 无力缴纳罚款的,可以改处拘留。”
(10)、受申诫罚后,行为人拒不改正违法行为,可再 处较重的处罚。警告是对行为人精神上、名誉 的惩戒, 不涉及财产上利益,如行为人拒不改正违法行为,可再给 予其他较重的处罚。 (11)、责令改正违法行为,行为人拒不改正的,可再 适用其他较重的处罚。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七十条 规定: “未将营业执照置于住所或者营业场所醒目位置的, 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 处以一千元以上, 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2)、并处两种处罚,以全部消除违法状态。有的法 律规范并未明确规定并处, 但在给予行为人一次处罚不足 以全部消除违法状态时,可以同时给予两种处罚。如《食 品卫生法》有关吊销卫生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的规定, 如果不论是单独使用吊销或没收违法所得, 都不能全部消 除违法状态,可以同时使用,属一次处罚。 (13)、
并处两种处罚,以全部消除违法的危险状态。 法律规范虽未明确规定并处, 但给予行为人一种处罚不足 以消除违法的社会危害性时, 可以同时给予两种及以上的 处罚。如《食品卫生法》有关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强制销毁食品的并用,不应视为再罚。 (14)、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又裁决由行为人 承担民事责任。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条规定:“违
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 行为人或者其监护 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公安机关可以同时责令行为 人承担行政、民事两种法律责任。 (15)、行为人受到刑事处罚后,在刑罚功能不够,不 足以全部纠正违法行为时,由行政机关再给予行政处罚。 如交通肇事犯罪分子被追究刑事责任, 交警部门根据交通 管理法律规范吊销其驾驶执照。 (16)、其他可以再罚的情况。指依据法律规定而本文 没有讨论到的可以再罚的情况。
五、一事不再罚的运用 一事不再罚的运用
无论从法理,还是法律规范方面判断,一事与一次处罚 并不成简单的等于关系,其具体情形可从事数形态与法条竞 合两方面予以考察。
(一)事数形态及处罚运作规则
根据构成要件理论,典型一事与多事的区别并不困难, 困难在于:实践中存在着既非典型一事,又非典型多事,但 根据立法规定、立法精神、行政认定仍应被作为一事对待的
形态。对此类形态的正确认识和确认将直接关系到一事不再 罚原则存在的合理性。
以性质及处理对策为标准,上述非典型数事可分为三类, 即单纯一事、法定一事和处断一事。
1.单纯一事。单纯一事并不单纯,其本质含义是,实质 上只有符合一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因该行为的某些特性, 易被误认为多事。持续违法是单纯一事的典型形态。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 22 条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的违法是持续违法的适例。这一违法从行为人非法限制他人 人身自由开始,一直到恢复他人人身自由为止,其具有时间 上不间断持续性和侵害客体的同一性特点。该行为似乎可以 以时间为标准分段构成符合同一构成要件的数个违法。但是, 主观上看,这一违法出于一个过错,尽管在不同阶段有不同 动作表现,但行为具有延续性,本质上是一事,而非多事。
2.法定一事。指本来符合数个违法构成要件的多事,因 某种特别的原因,法律却将其规定为一事的形态。连续违法 是法定一事的典型形态。
连续违法是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种行政违法行为 的情形。从广义上说,连续违法包括以某种行政违法为常业 或习性的违法。比如长期出租淫秽录像带作为谋生手段尚不
够成犯罪的违法就是典型的常业违法。单独看,此类行为人 的每一次出租淫秽录像带行为均可构成一个个独立的违法 行为,但因其进行的是同种类违法,所以法律上仍规定为一 事,而不是以同类多事分别处罚。像《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 17 条关于“违反治安管理屡犯不改的,可以从重处罚”的 规定就是连续违法为法定一事的实定法例子。
连续违法每次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属于同一违法形态。 如果某一违法为单一名称,其连续违法的认定相对容易,困 难在于选择性违法是否为同一违法。比如,根据《城乡个体 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1987 年 8 月 5 日国务院发布)第 19 条和第 22 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或者销售假商品的,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警告、罚款、 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停止营业、扣缴或吊销营业执照(可以 并处)的处罚。这一规定中的生产或销售假商品行为即为选 择性违法。笔者认为,这类前一违法为后一违法作准备并最 终达成目的的具有因果连贯性的各种违法,也属于连续违法, 行政主体应根据违法种类用选择性违法名称对违法者作综 合处罚,而不是根据各违法分别对违法者进行处罚。遇几个
行政主体分别查处的时段违法,原则上应由最接近终局目的 的违法行为查处者综合处罚。如部分阶段的违法已经处罚, 其他行政主体即不可再考虑予以处罚。
3.处断一事。实为多事,但在处罚上却以一事对待。牵 连违法就是处断上一事的典型形态之一。
牵连违法是指相对人以实施某一违法为目的,但其手段 或结果又构成其他违法形式的情形。例如,利用假发票进行 逃税,该逃税行为构成逃税违法,逃税的方法则构成票据违 法,这两种违法是牵连违法。牵连违法的特征是:存在数个 符合违法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数个违法行为间具有手段与 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并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行为人只追 求一个违法意图,但他将数个行为分别确定为目的或原因、 手段或结果;直接实施违法目的的是主行为,为实现这一目 的创造条件或进行辅助的是从行为。
在行政法领域,对于牵连违法的处理,法律上无统一规 定,已存在的少量规定又很不统一;理论研究者对此重大问 题似乎并不在意;实践因缺少统一立法的遵照和理论成果的 指引显然各自为阵、缺乏公认准则。从理念上说,根据合理 性原则和信赖原则的要求,对牵连违法的处理应遵循从一重
事从重处罚原则。这样做的难题在于:(1)行政主体在处 罚时责任大增。它必须审查某违法行为是不是牵连违法;若 是,则必须进一步对牵连违法的
主、从行为进行分类,并进 一步比较两种违法不同处罚种类的轻重;最后可能把案件移 交“重事”一方的行政主体实施处罚,对方不接受移交怎么办? (2)同性质的处罚轻重尚能比较(比如先比后定,或先定 后比),不同性质的处罚轻重如何比较?如能比较,标准是 什么?(3)“重事”一方行政主体处罚后,“轻事”一方的行 政主体认为有必要再运用不同性质的罚种对相对人予以处 罚,可否进行?
(二)法条竞合及处罚运作规则
除事数形态外,法条竞合是容易引起一事能否再罚问题 的另一个难点。
法条竞合的本质是法律所规定的违法构成要件的竞合。 它的特征是:相对人只实施了一个违法行为(一事);但因 法律错综复杂的规定,出现触犯数个违法行为(多事)的状 态;数违法行为之间在构成要件上存在交叉、从属的逻辑关 系。
与事数形态不同,法条竞合只存在一个违法行为。但象 持续违法、牵连违法、连续违法等事数形态却均存在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只是定性或处罚时作为一事处理。
从理论上说, 法条竞合可分为局部竞合、 交互竞合二类。
局部竞合是指一事概念的外延是另一事概念外延的一 部分,违法行为正好符合从属部分的情形。在局部竞合中, 外延小的一事被包容在外延大的一事中,法律作这种规定意 在使外延小的一事的客体受特别的保护。对局部竞合的违法 行为,行政主体应该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排斥适用 外延大的一事对相对人进行处罚,即使普通法的处罚形式上 重于特别法。自然,适用普通法的行政主体先查处的,该行 政主体有将案件移送适用特别法行政主体的义务。
交互竞合是指一事概念的外延与另一事概念的外延各 有一部分相交,违法行为正好符合相交部分的情形。对于交 互竞合的违法行为,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应适用 谁先查处、 谁制裁的原则 .除非有必要运用具有独特性质 (即 在性质上不同于已使用的处罚种类)的制裁,后查处方不得 再行处罚。对交互竞合的违法行为人,在可能的情况下,相 关的行政主体应联合处罚。
需要强调的是,在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情形下确立的诸 多规则,只是一些原则性规则,在个案处理上应时刻牢记这 是一些策略选择,而不是机械原理,属于利益衡量范畴,而 非自然科学规律。
(三)管辖冲突及处罚运作规则
在理论上,行政管辖是指行政主体在受理行政处罚案件 方面的权限分工 .《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管辖问题实 际上只规定了一个基本原则(第 20 条、第 21 条)。由于 行政处罚的规范对象之间在多样性和
差异性上较诉讼法的 规范对象显著,外加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职能纷繁复杂,所以 因行政管辖引起的再罚极易发生,所以,有必要研究管辖冲 突及其解决规则。
通常,法学理论都把管辖分为事务(职能)、地域和层 级 (级别) 管辖三类。 解决管辖冲突也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
事务管辖是指拥有不同行政职能的行政主体之间在受 理行政处罚案件时的权限分工。对此, 《行政处罚法》第 15 条规定,行政处罚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的职权
范围内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法第 16 条规定“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指定管辖”。至于具体行政机关享有何种行政职权需仰仗具 体法律的规定。如果遇到对某一违法行为不同职能的行政主 体均有管辖权时,应首先考虑是否构成前述事数形态或法条 竞合的情形,并运用相应规则处理。
地域管辖是指同类行政主体在受理行政处罚案件时的 权限分工。对于因地域管辖引起的冲突,《行政处罚法》原 则规定为: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 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对管辖权有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 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由于违法行为发生地是一个不确 定法律概念,可能引起不同的解释,外加行为发生地可能不 在同一区域,行政区域在划分上有交叉、模糊地带等,相当 容易引起管辖冲突。 对此, 部分法规、 规章规定了处理规则。 例如:《渔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 6 条规定:“有下列情 况之一的,适用谁查处、谁处理的原则:(1)违法行为发 生在共管区、叠管区的;(2)违法行为发生在管辖处不明 确或有争议的水域的;(3)违法行为发生地与查获地不一 致的。 再如:《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 8 条规定:几 个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 由最初受理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主要违法行为地的林
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更为适宜的,可以移送主要违法行为地 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除法律有规定外,地域管辖冲突 的解决方案应坚持谁先查处谁处罚原则。原因是同类行政主 体间不存在不同罚种选择上的不公平问题;另外,由最先查 处者负责处罚也符合行政经济原理。
级别管辖是同类上下级行政主体在受理行政处罚案件 时的权限分工。对于级别管辖引起的冲突,《行政处罚法》 没有规定统一解决规则,显然立法者把这类管辖权的划分委 任给具体法律进行。具体的部门法中依不同标准通常都对级 别管辖问题进行了规定。这些标准有案件重大程度、可能被 处罚对象的身分、
案件的特殊性质等。比如《工商行政管理 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试行) 第 5 条即规定: (区) 》 “县 、 市(地、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本辖区内发生的案件; 省、 自治区、 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本管辖区内发生的重大、 复杂的案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管辖跨省区重大、复杂的 案件及根据职权应当查处的案件。”笔者认为,级别管辖冲 突处理应依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无具体法律规定的;原则 上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行政机关管辖,上级认为需要自己 管辖的必须在说明合理理由的情况下由上级管辖。说明合理 理由意在通过程序设计避免上级越厨代疱,避免上级领导和 监督权形同虚设。
参考文献: [1]李国光,行政处罚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M],人民法院 出版社 ,2006 年版 [2]罗豪才,行政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 修订第一版 [3]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9 年第二版 [4]杨海坤, 论行政处罚应遵循的若干原则[J], 政法学刊》 《 1991 年第 3 期 [5]吴祖谋、 葛文珠, 试述一事不再罚原则[J], 《法学评论》 1993 年第 5 期 [6]胡锦光,行政处罚研究[M],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30 页 [7]何乃忠,试论一事不再罚原则[J], 《现代法学》1993 年 第1期 [8]罗文燕, 行政处罚概论[M],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10 页, [9]叶必丰, 行政处罚概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40-52 页 [10]姜明安, 行政违法行为与行政处罚[J], 《中国法学》 载 1992 年第 6 期
[11]孙秋楠,受行政处罚行为的构成要件[J],载《中国法 学》1992 年第 6 期 [12]汪永清,行政处罚[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版,第 78 页
论一事不再罚原则
目
录
一、何为“一事” ................................................................... 2 (一)定义 .......................................................................... 3 (二)原则 .......................................................................... 3 (三)界定 .......................................................................... 3 二、导致一事再罚的原因 ....................................................... 5 三、何为“不再罚” ............................................................... 6 (一)定义 .......................................................................... 6 (二)界定: ...................................................................... 7 四、不属一事再罚的情况 ....................................................... 8 五、一事不再罚的运用 ......................................................... 11
摘要: 根据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我国行政处罚领域 应该存在一事不再罚原则,其中,一事指符合一个行政违法 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再罚指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 只能给予一个和一次处罚。复杂的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领域 也应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但基于行政处罚主体的多样性, 现行处罚种类性质上的不纯真性、过罚相当的有效性,该原 则应该存在必要的例外。
关键词:一事不再罚 行政处罚 运用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 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 处罚。一事不再罚作为行政处罚的原则,目的在于防止重 复处罚,体现过罚相当的法律原则,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 法权益。
一、何为“一事” 何为“一事”
(一)定义 “一事”即“同一个违法行为”。 所谓“违法行为” 指当事人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违反行政管理秩 序的行为,而非其他违法或违纪行为。“同一个违法行为” 是指当事人实施了一个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一 个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当事人在客观上仅有一个独 立完整的违法事实。
(二)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 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样的 规定, 使一事不再罚成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和人民法 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三)界定 准确地界定“一事”是正确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基础 和前提。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违法构成上界定。一事在构成要件上,只符合一 个违法行为的特征, 如果符合两个及以上违法行为的构成, 则不属一事。
⑵对违法既遂、未遂的界定。违法既遂指行为人实施 的行为已经具备某种
违法行为构成的全部要件。 如违法占 地建房,从准备材料到施工直至建成。对既遂行为,应将 整个过程视为“一事”, 不能再分预备, 实施数个行政处罚; 违法未遂指已着手实施违法行为, 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 的原因,而没有完成违法行为。如违法建房,已着手清理 现场开始施工被发现制止。由于行为人已开始实施行为, 构成违法,也应定“一事”处罚。 ⑶对连续违法行为的界定。连续违法行为指出于同一 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符合数个违法构成的同 一性质的违法行为,触犯同一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如出 租车司机连续违章载客。 对连续行为以行政机关发现并处 罚为界限来界定是否属“一事”。行政机关发现违法行为连 同以前数次连续行为,界定在“一事”范围内。如行为人受 处罚后再实施连续违法行为,则按上述原则界定为新的 “一事”。 ⑷对继续行为的界定。继续行为指某种违法行为从开 始到终止前,在时间上一直处于继续状态。如某饭店一年 内一直无照经营。对继续行为,不分时间长短,都界定为 “一事”; ⑸对牵连行为的界定。牵连行为指出于一个违法目的, 而违法方式或结果又牵连地构成其他违法, 对牵连行为也
宜界定为“一事”作出处罚。
二、导致一事再罚的原因
产生一事再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量的一事再罚 都由各行政主体自身违法引起。比如,某一行政主体在已经 对相对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作出处罚的前提下再次为某种 目的违法作出第二次处罚。再如,一行政主体已对相对人的 某一个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另一个行政主体基于错误的管辖 再对该相对人作出处罚。这些出于行政主体自身违法引起的 再罚直接违背处罚法定原则。纯正的一事不再罚源于立法上 的策略和法理上的考量,其中因法条竞合引起的一事再罚是 相当典型的形态。法条竞合是指同一行政违法行为因行政方 面的立法对法条的错综规定,出现数个法条所规定的构成要 件在其内容上具有从属、交叉,甚至完全重叠的关系,而这 些法条往往赋予同一、同类或不同的行政主体行使行政处罚 权的情形。如妇女卖淫屡教不改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既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治安违反, 又违反国务院劳动教养的有关规定构成违法,对此,公安机 关和劳动教养委员会都有处罚权。
从理论上分析,容易引起看似合法实有可能构成一事再 罚的情形有三类:一类是单纯一事,指违法行为实质只有一 个,根据违法构成标准应为一事,但该行为因特殊易被认为 多事。典型形态如想象竞合违法等。
一类是法定一事,指相 对人实施了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或实施一个行为产生两个 以上的违法结果,形式上已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违法构成, 但法律却将其规定为一事。典型形态如常业违法等。比如,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第 11 条规定:屡次违 反矿产资源法规的,从重处罚。第三类是处断上的一事,指 相对人的违法行为根据构成要件标准衡量应为多事,但在处 罚时却以一事处理。其典型形态如牵连违法等。以上三类情 形中如果有法律上的根据,行政主体显然无权进行再罚,尽 管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的隐蔽性;如果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仅 依据法理予以认定,当然容易引起争议,其具体分析将在本 文第三部分进行。
三、何为“不再罚” 何为“不再罚”
(一)定义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 24 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 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按此规定,“不再罚”可理解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 同类(罚款)的行政处罚。 也就是说,行为人的一个行 为无论是违反一规范,还是数个规范,受一个行政主体管 辖,还是数个行政主体管辖,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 罚,但如果是罚款,则罚款只能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 吊销营业执照或其他许可证,也可以是责令停产停业,还 可以是没收等,只是不能再罚款。
(二)界定: 界定: 不再罚指对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后, 不得 给予第二次及以上的处罚。 界定不再罚, 应把握以下几点: ⑴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后, 没有法律规定, 不得再对行为人作出第二次及以上的处罚; ⑵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处罚时, 如没有法律规定和 特殊情况, 应在法律相应规定的诸处罚种类中选择一种处 罚形式进行处罚,不得给两种以上的处罚; ⑶不再罚指不得给予行为人两次以上的罚款, 不包括 在一次处罚中给予行为人两种以上的处罚 。
四、不属一事再罚的情况
正确地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 要研究哪些情况不能再 罚,同时也要明确哪些情况允许再罚。根据法律规定和执 法实践,不列情况不属一事再罚: (1)、行为人数个违法行为应分别处罚。行为人实施 了不同性质的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 可按前述原则分别处 罚,这是原则。 (2)、 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触犯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 各有权处罚机关可同时给予行为罚或其他不同种类的处 罚。如一机关给予行为人罚款后,另一机关依据不同法律 规定给予罚款以外的其他处罚。 (3)、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一个法律规范的 两个法条,行政机关可一次作出两个处罚。如《治安管理 处罚
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的,分别裁决,合并执行。”虽然分别裁决,但属于一次 处罚。 (4)、对共同违法人,可以同时处罚。《治安管理处 罚法》第十七条规定:“共同违反治安管理的,根据违反 治安管理行为人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分别 处罚。”属一次作出两个或两个受罚个体处罚。
(5)、行为人受处罚后,又实施同性质违法行为,可 再次处罚。主要指连续违法行为,处罚原则是追溯以前数 次行为从一处罚,如处罚后行为人又实施连续行为,按上 述原则再给予处罚。 (6)、并处。指法律规定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同时 适用两种及以上的行政处罚形式。行政处罚中,在法律没 有并处规定和特殊情况时, 原则上只能对行为人适用一种 处罚形式,法律明确规定并处时,可同时适用两种及以上 的处罚形式。 《治安管理处罚法》 如 规定, 以营利为目的, 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处五日以 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 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7)、双罚。指法人或组织实施违法行为时,既处罚 直接行为人或主管人员,也要处罚法人或组织。 (8)、执行罚。指行为人不履行行政处罚规定的义务 时, 对其课以财产上新的给付义务, 以促使其履行。 《行 如 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一)项规定:“到期不缴纳罚 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9)、易科,也称换罚。指行为人不履行行政处罚规 定的义务时,对其转处其他形式的处罚。如《外国人入境 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外国人 无力缴纳罚款的,可以改处拘留。”
(10)、受申诫罚后,行为人拒不改正违法行为,可再 处较重的处罚。警告是对行为人精神上、名誉 的惩戒, 不涉及财产上利益,如行为人拒不改正违法行为,可再给 予其他较重的处罚。 (11)、责令改正违法行为,行为人拒不改正的,可再 适用其他较重的处罚。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七十条 规定: “未将营业执照置于住所或者营业场所醒目位置的, 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 处以一千元以上, 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2)、并处两种处罚,以全部消除违法状态。有的法 律规范并未明确规定并处, 但在给予行为人一次处罚不足 以全部消除违法状态时,可以同时给予两种处罚。如《食 品卫生法》有关吊销卫生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的规定, 如果不论是单独使用吊销或没收违法所得, 都不能全部消 除违法状态,可以同时使用,属一次处罚。 (13)、
并处两种处罚,以全部消除违法的危险状态。 法律规范虽未明确规定并处, 但给予行为人一种处罚不足 以消除违法的社会危害性时, 可以同时给予两种及以上的 处罚。如《食品卫生法》有关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强制销毁食品的并用,不应视为再罚。 (14)、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又裁决由行为人 承担民事责任。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条规定:“违
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 行为人或者其监护 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公安机关可以同时责令行为 人承担行政、民事两种法律责任。 (15)、行为人受到刑事处罚后,在刑罚功能不够,不 足以全部纠正违法行为时,由行政机关再给予行政处罚。 如交通肇事犯罪分子被追究刑事责任, 交警部门根据交通 管理法律规范吊销其驾驶执照。 (16)、其他可以再罚的情况。指依据法律规定而本文 没有讨论到的可以再罚的情况。
五、一事不再罚的运用 一事不再罚的运用
无论从法理,还是法律规范方面判断,一事与一次处罚 并不成简单的等于关系,其具体情形可从事数形态与法条竞 合两方面予以考察。
(一)事数形态及处罚运作规则
根据构成要件理论,典型一事与多事的区别并不困难, 困难在于:实践中存在着既非典型一事,又非典型多事,但 根据立法规定、立法精神、行政认定仍应被作为一事对待的
形态。对此类形态的正确认识和确认将直接关系到一事不再 罚原则存在的合理性。
以性质及处理对策为标准,上述非典型数事可分为三类, 即单纯一事、法定一事和处断一事。
1.单纯一事。单纯一事并不单纯,其本质含义是,实质 上只有符合一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因该行为的某些特性, 易被误认为多事。持续违法是单纯一事的典型形态。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 22 条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的违法是持续违法的适例。这一违法从行为人非法限制他人 人身自由开始,一直到恢复他人人身自由为止,其具有时间 上不间断持续性和侵害客体的同一性特点。该行为似乎可以 以时间为标准分段构成符合同一构成要件的数个违法。但是, 主观上看,这一违法出于一个过错,尽管在不同阶段有不同 动作表现,但行为具有延续性,本质上是一事,而非多事。
2.法定一事。指本来符合数个违法构成要件的多事,因 某种特别的原因,法律却将其规定为一事的形态。连续违法 是法定一事的典型形态。
连续违法是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种行政违法行为 的情形。从广义上说,连续违法包括以某种行政违法为常业 或习性的违法。比如长期出租淫秽录像带作为谋生手段尚不
够成犯罪的违法就是典型的常业违法。单独看,此类行为人 的每一次出租淫秽录像带行为均可构成一个个独立的违法 行为,但因其进行的是同种类违法,所以法律上仍规定为一 事,而不是以同类多事分别处罚。像《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 17 条关于“违反治安管理屡犯不改的,可以从重处罚”的 规定就是连续违法为法定一事的实定法例子。
连续违法每次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属于同一违法形态。 如果某一违法为单一名称,其连续违法的认定相对容易,困 难在于选择性违法是否为同一违法。比如,根据《城乡个体 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1987 年 8 月 5 日国务院发布)第 19 条和第 22 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或者销售假商品的,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警告、罚款、 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停止营业、扣缴或吊销营业执照(可以 并处)的处罚。这一规定中的生产或销售假商品行为即为选 择性违法。笔者认为,这类前一违法为后一违法作准备并最 终达成目的的具有因果连贯性的各种违法,也属于连续违法, 行政主体应根据违法种类用选择性违法名称对违法者作综 合处罚,而不是根据各违法分别对违法者进行处罚。遇几个
行政主体分别查处的时段违法,原则上应由最接近终局目的 的违法行为查处者综合处罚。如部分阶段的违法已经处罚, 其他行政主体即不可再考虑予以处罚。
3.处断一事。实为多事,但在处罚上却以一事对待。牵 连违法就是处断上一事的典型形态之一。
牵连违法是指相对人以实施某一违法为目的,但其手段 或结果又构成其他违法形式的情形。例如,利用假发票进行 逃税,该逃税行为构成逃税违法,逃税的方法则构成票据违 法,这两种违法是牵连违法。牵连违法的特征是:存在数个 符合违法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数个违法行为间具有手段与 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并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行为人只追 求一个违法意图,但他将数个行为分别确定为目的或原因、 手段或结果;直接实施违法目的的是主行为,为实现这一目 的创造条件或进行辅助的是从行为。
在行政法领域,对于牵连违法的处理,法律上无统一规 定,已存在的少量规定又很不统一;理论研究者对此重大问 题似乎并不在意;实践因缺少统一立法的遵照和理论成果的 指引显然各自为阵、缺乏公认准则。从理念上说,根据合理 性原则和信赖原则的要求,对牵连违法的处理应遵循从一重
事从重处罚原则。这样做的难题在于:(1)行政主体在处 罚时责任大增。它必须审查某违法行为是不是牵连违法;若 是,则必须进一步对牵连违法的
主、从行为进行分类,并进 一步比较两种违法不同处罚种类的轻重;最后可能把案件移 交“重事”一方的行政主体实施处罚,对方不接受移交怎么办? (2)同性质的处罚轻重尚能比较(比如先比后定,或先定 后比),不同性质的处罚轻重如何比较?如能比较,标准是 什么?(3)“重事”一方行政主体处罚后,“轻事”一方的行 政主体认为有必要再运用不同性质的罚种对相对人予以处 罚,可否进行?
(二)法条竞合及处罚运作规则
除事数形态外,法条竞合是容易引起一事能否再罚问题 的另一个难点。
法条竞合的本质是法律所规定的违法构成要件的竞合。 它的特征是:相对人只实施了一个违法行为(一事);但因 法律错综复杂的规定,出现触犯数个违法行为(多事)的状 态;数违法行为之间在构成要件上存在交叉、从属的逻辑关 系。
与事数形态不同,法条竞合只存在一个违法行为。但象 持续违法、牵连违法、连续违法等事数形态却均存在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只是定性或处罚时作为一事处理。
从理论上说, 法条竞合可分为局部竞合、 交互竞合二类。
局部竞合是指一事概念的外延是另一事概念外延的一 部分,违法行为正好符合从属部分的情形。在局部竞合中, 外延小的一事被包容在外延大的一事中,法律作这种规定意 在使外延小的一事的客体受特别的保护。对局部竞合的违法 行为,行政主体应该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排斥适用 外延大的一事对相对人进行处罚,即使普通法的处罚形式上 重于特别法。自然,适用普通法的行政主体先查处的,该行 政主体有将案件移送适用特别法行政主体的义务。
交互竞合是指一事概念的外延与另一事概念的外延各 有一部分相交,违法行为正好符合相交部分的情形。对于交 互竞合的违法行为,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应适用 谁先查处、 谁制裁的原则 .除非有必要运用具有独特性质 (即 在性质上不同于已使用的处罚种类)的制裁,后查处方不得 再行处罚。对交互竞合的违法行为人,在可能的情况下,相 关的行政主体应联合处罚。
需要强调的是,在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情形下确立的诸 多规则,只是一些原则性规则,在个案处理上应时刻牢记这 是一些策略选择,而不是机械原理,属于利益衡量范畴,而 非自然科学规律。
(三)管辖冲突及处罚运作规则
在理论上,行政管辖是指行政主体在受理行政处罚案件 方面的权限分工 .《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管辖问题实 际上只规定了一个基本原则(第 20 条、第 21 条)。由于 行政处罚的规范对象之间在多样性和
差异性上较诉讼法的 规范对象显著,外加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职能纷繁复杂,所以 因行政管辖引起的再罚极易发生,所以,有必要研究管辖冲 突及其解决规则。
通常,法学理论都把管辖分为事务(职能)、地域和层 级 (级别) 管辖三类。 解决管辖冲突也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
事务管辖是指拥有不同行政职能的行政主体之间在受 理行政处罚案件时的权限分工。对此, 《行政处罚法》第 15 条规定,行政处罚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的职权
范围内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法第 16 条规定“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指定管辖”。至于具体行政机关享有何种行政职权需仰仗具 体法律的规定。如果遇到对某一违法行为不同职能的行政主 体均有管辖权时,应首先考虑是否构成前述事数形态或法条 竞合的情形,并运用相应规则处理。
地域管辖是指同类行政主体在受理行政处罚案件时的 权限分工。对于因地域管辖引起的冲突,《行政处罚法》原 则规定为: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 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对管辖权有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 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由于违法行为发生地是一个不确 定法律概念,可能引起不同的解释,外加行为发生地可能不 在同一区域,行政区域在划分上有交叉、模糊地带等,相当 容易引起管辖冲突。 对此, 部分法规、 规章规定了处理规则。 例如:《渔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 6 条规定:“有下列情 况之一的,适用谁查处、谁处理的原则:(1)违法行为发 生在共管区、叠管区的;(2)违法行为发生在管辖处不明 确或有争议的水域的;(3)违法行为发生地与查获地不一 致的。 再如:《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 8 条规定:几 个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 由最初受理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主要违法行为地的林
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更为适宜的,可以移送主要违法行为地 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除法律有规定外,地域管辖冲突 的解决方案应坚持谁先查处谁处罚原则。原因是同类行政主 体间不存在不同罚种选择上的不公平问题;另外,由最先查 处者负责处罚也符合行政经济原理。
级别管辖是同类上下级行政主体在受理行政处罚案件 时的权限分工。对于级别管辖引起的冲突,《行政处罚法》 没有规定统一解决规则,显然立法者把这类管辖权的划分委 任给具体法律进行。具体的部门法中依不同标准通常都对级 别管辖问题进行了规定。这些标准有案件重大程度、可能被 处罚对象的身分、
案件的特殊性质等。比如《工商行政管理 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试行) 第 5 条即规定: (区) 》 “县 、 市(地、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本辖区内发生的案件; 省、 自治区、 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本管辖区内发生的重大、 复杂的案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管辖跨省区重大、复杂的 案件及根据职权应当查处的案件。”笔者认为,级别管辖冲 突处理应依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无具体法律规定的;原则 上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行政机关管辖,上级认为需要自己 管辖的必须在说明合理理由的情况下由上级管辖。说明合理 理由意在通过程序设计避免上级越厨代疱,避免上级领导和 监督权形同虚设。
参考文献: [1]李国光,行政处罚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M],人民法院 出版社 ,2006 年版 [2]罗豪才,行政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 修订第一版 [3]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9 年第二版 [4]杨海坤, 论行政处罚应遵循的若干原则[J], 政法学刊》 《 1991 年第 3 期 [5]吴祖谋、 葛文珠, 试述一事不再罚原则[J], 《法学评论》 1993 年第 5 期 [6]胡锦光,行政处罚研究[M],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30 页 [7]何乃忠,试论一事不再罚原则[J], 《现代法学》1993 年 第1期 [8]罗文燕, 行政处罚概论[M],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10 页, [9]叶必丰, 行政处罚概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40-52 页 [10]姜明安, 行政违法行为与行政处罚[J], 《中国法学》 载 1992 年第 6 期
[11]孙秋楠,受行政处罚行为的构成要件[J],载《中国法 学》1992 年第 6 期 [12]汪永清,行政处罚[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版,第 7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