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策才能贯彻执行。唐太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有识才能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日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或疏远之人。如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使用。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当时德彝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之士时,唐太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

唐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周马“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了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那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团聚了当时的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些才能之士的协助下,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要兼听纳谏,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徵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君主兼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国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徵的关系,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徵有“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

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有关的。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他也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为此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不多见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多少得以上达。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选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策才能贯彻执行。唐太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有识才能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日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或疏远之人。如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使用。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当时德彝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之士时,唐太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

唐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周马“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了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那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团聚了当时的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些才能之士的协助下,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要兼听纳谏,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徵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君主兼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国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徵的关系,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徵有“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

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有关的。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他也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为此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不多见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多少得以上达。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选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文章

  •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 ...查看


  •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_8
  •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在历史上,与隋朝的统治类似的朝代是 A .东汉A .①②③④A .房玄龄A .唐高祖 B .秦朝B .②①③④B .姚崇B .唐太宗 C .西晋 C .③④①②C .魏征C .武则天 D .东晋 ...查看


  • [家国天下]教案
  • 家国天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两本书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查看


  • 读贞观政要有感
  • 读<贞观政要>有感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是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全面介绍的政论性专史.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 ...查看


  • 中国通史-贞观之治
  • 贞观之治解说词历史背景 1.隋朝末年,隋炀帝变本加厉,愈加骄奢,荒淫无度.官府横征暴敛,民怨沸腾. 2.公元611年,隋炀帝一意孤行,发兵远征高丽.老百姓心中长期压抑的怒火终于点燃. 山东王薄.河南李密.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到处是农民起 ...查看


  • 中国古代沟通大师
  • 中国古代沟通大师 中国古代才人辈出,不乏善于沟通之能人.在我看来,敢于犯颜进谏的魏征与春秋卿相晏婴便很好地掌握了沟通的技巧与智慧. 一.最有名谏臣--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 ...查看


  • [贞观之治]一课说课稿
  • <贞观之治>一课说课稿 425000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中学 李文君 历史教师 中二 [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查看


  • 中外政治制度的变迁
  • 专题一:中外政治制度的变迁  知识再现 封建制度:确立: 时期.确立方式:变法,其中最著名的是: 国的 变 法 :1 )最高统治者称 ,总览全国军政大权 )中央设 . .御史大夫,分 管行政.军事. 中: 朝.措施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国 ...查看


  • 17李世民
  •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