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与五行

阴阳与五行,最初都是一种生活概念,它是唯物的,在历史上起了反神权、反迷信思想的进步作用。

医学方面:

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依存和斗争。中医应用这个观点,指导防病治病的实践,在历史上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相互关系与变化,它在历史上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限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摆脱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特别是五行学说,由于它采用了直观的“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一切事物全部分为五类,机械地纳入五行之中,从而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以五行相乘相侮来归纳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把事物本来的辩论法变成循环无端的周而复始的呆板的公式,从而掺入了形而上学的内容。所以,我们对阴阳五行学,既要懂得它的原意,更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为我国乃至世界医学作出贡献。

思想方面:

一、董仲舒的天人学说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一前104年)无疑是西汉儒学革命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早年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汉书》本传言其治学“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称其行为“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武帝时,选贤良文学之士,由武帝亲自“册问”,贤良们“对策”,董仲舒三上对策(即著名的《天人三策》),受到武帝的激赏。《汉书》本传《赞》曰:“刘向称董仲

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无)以加。„„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惟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壹统,为群儒首。”可见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享有很高地位。

然而,西汉的“儒”,是在新的观念系统及其表述体系──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儒”。董仲舒之为“儒者宗”、“群儒首”,是由于他“始推阴阳”。以这种观念反观历史,董仲舒便成了继文王“则乾坤之阴阳”(阴阳),孔子“效《洪范》之咎征”(五行)之后,融阴阳五行为一体的第三位大圣人。与此同时,文王、孔子也就被纳入阴阳五行之中。

如前所述,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系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的长期过程中,儒家思想亦随之不断被改造、同化,最终成为新的观念系统中的有机构成。其表层现象之一,是秦汉之际的“儒生”与“方士”已难以区分。

艺术方面: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一种对所认识世界简单的归纳法,我国古代认为世界万物每一种物质都有阴阳属性,一般认为凡是积极的事物都属阳,如男、刚、奇等性质的事物,凡是消极的事物都属阴,如女、柔、偶等性质的事物,阴阳二个属性不仅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互为其根,互

相转化,寒来暑往,暑往寒来,阴阳相推而成世间万物的属性。

五行一词,早见于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一学说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需要说明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并不是指具体五种物质本身,而是对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我国古代认为,阴阳五行学说,精微道妙,通过五行的生克、顺逆,相互制化的原理,运用而推转,小则身家,大则国世,三教中庸之道,皆可以有所启明。我国古代的许多学科,都把五行的原理运用其中,并成为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佚名《记白云先生书诀》),这二段文字,把书法创作主观的人与自然世界的阴阳五行联系起来,根据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禀五行之气而生,人的禀性应具有五行的特征,具有五行之德,即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然而由于各人禀气所拘,物欲所蔽,故人的气质,性格都各有所偏,这反映在书法上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创作风格,如袁昂《古今书评》中云,“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 远近瞻望,无处不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等,各形其象,就是用自然事物来比喻描述各书家不同的风格,使人联想起书法的点画精微,神变深妙的笔意

阴阳与五行,最初都是一种生活概念,它是唯物的,在历史上起了反神权、反迷信思想的进步作用。

医学方面:

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依存和斗争。中医应用这个观点,指导防病治病的实践,在历史上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相互关系与变化,它在历史上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限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摆脱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特别是五行学说,由于它采用了直观的“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一切事物全部分为五类,机械地纳入五行之中,从而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以五行相乘相侮来归纳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把事物本来的辩论法变成循环无端的周而复始的呆板的公式,从而掺入了形而上学的内容。所以,我们对阴阳五行学,既要懂得它的原意,更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为我国乃至世界医学作出贡献。

思想方面:

一、董仲舒的天人学说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一前104年)无疑是西汉儒学革命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早年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汉书》本传言其治学“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称其行为“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武帝时,选贤良文学之士,由武帝亲自“册问”,贤良们“对策”,董仲舒三上对策(即著名的《天人三策》),受到武帝的激赏。《汉书》本传《赞》曰:“刘向称董仲

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无)以加。„„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惟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壹统,为群儒首。”可见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享有很高地位。

然而,西汉的“儒”,是在新的观念系统及其表述体系──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儒”。董仲舒之为“儒者宗”、“群儒首”,是由于他“始推阴阳”。以这种观念反观历史,董仲舒便成了继文王“则乾坤之阴阳”(阴阳),孔子“效《洪范》之咎征”(五行)之后,融阴阳五行为一体的第三位大圣人。与此同时,文王、孔子也就被纳入阴阳五行之中。

如前所述,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系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的长期过程中,儒家思想亦随之不断被改造、同化,最终成为新的观念系统中的有机构成。其表层现象之一,是秦汉之际的“儒生”与“方士”已难以区分。

艺术方面: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一种对所认识世界简单的归纳法,我国古代认为世界万物每一种物质都有阴阳属性,一般认为凡是积极的事物都属阳,如男、刚、奇等性质的事物,凡是消极的事物都属阴,如女、柔、偶等性质的事物,阴阳二个属性不仅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互为其根,互

相转化,寒来暑往,暑往寒来,阴阳相推而成世间万物的属性。

五行一词,早见于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一学说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需要说明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并不是指具体五种物质本身,而是对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我国古代认为,阴阳五行学说,精微道妙,通过五行的生克、顺逆,相互制化的原理,运用而推转,小则身家,大则国世,三教中庸之道,皆可以有所启明。我国古代的许多学科,都把五行的原理运用其中,并成为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佚名《记白云先生书诀》),这二段文字,把书法创作主观的人与自然世界的阴阳五行联系起来,根据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禀五行之气而生,人的禀性应具有五行的特征,具有五行之德,即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然而由于各人禀气所拘,物欲所蔽,故人的气质,性格都各有所偏,这反映在书法上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创作风格,如袁昂《古今书评》中云,“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 远近瞻望,无处不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等,各形其象,就是用自然事物来比喻描述各书家不同的风格,使人联想起书法的点画精微,神变深妙的笔意


相关文章

  • 阴阳五行思想与[黄帝内经]
  • 阴阳五行思想与<黄帝内经> 景 红 (山东大学 马列部,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阴阳五行思想是<黄帝内经>的哲学基础,但阴阳五行思想是如何与<黄帝内经>具体结合的呢? 它体现的是一种刊·么样的思 ...查看


  • 五行思想的起源建构(上)
  • □ 谭春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将五行学说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思想基础之一,但一直以来,由于学术界对五行学说思想内涵认识的混乱,使得其在中医学中的价值作用也受到质疑.所以,重 ...查看


  • 3D---易经,五行,八卦的阴阳和数的关系
  • 易经,五行,八卦的阴阳和数的关系 一,阴阳学说及其特征 阴阳学说把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挥怎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 阴阳有以下特征: 1,阴阳互 ...查看


  • 阴阳家的生态观念及其历史地位
  • 作者:刘文英 文史哲 2005年04期 中图分类号:B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5)01-0028-06 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观念,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生态关怀和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 ...查看


  •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
  •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 张华夏 张志林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 摘要:哲学为科技文化提供特有的研究传统,而研究传统由两个核心要素组成:本 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这两者制约着特定的解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 ...查看


  • 对阴阳五行理论讨论
  • 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讨论 [摘 要]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完善阴阳五行理论,对加深理解.掌握.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乃至整套中医理论至关重要.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五行理论着重讨论了阴阳的运动规律,对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论述不足,忽视了阴阳的 ...查看


  • 阴阳宅风水之气 阴阳 五形 八卦 方位 24山法
  • 阴阳宅风水之气 气,在古代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唯物论者认为它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心论者认为它是客观精神的派生物.先哲普遍认为,气无处不存在,气构成万物,气不断运动变化.<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q ...查看


  • 中医药哲学
  • 在对"医易相通"的形而中论哲学原理进行推定之后,中医学对形而中论哲学的具体运用将是我们在这一节中讨论的内容. 在对<周易>的研究中,先哲向有"易道尚中"之论.形而中论认为,在"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