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_胡笳十八拍_与刘商_胡笳十八拍_艺术性之比较

蔡琰《胡笳十八拍》与刘商《胡笳十八拍》 

艺术性之比较 

赵红 

 

(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   四川南充   637002)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汉末女诗人蔡琰和唐代大历诗人刘商分别写了骚体和歌行体的《胡笳十八拍》,两诗虽同吟一事,

但在艺术性上却是各有所长,各有所重,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就试图对两首诗作的艺术特色及其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作粗浅的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蔡琰 刘商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本是汉代情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而且也为下文“还乡惜别两难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分”的母子诀别的高潮场面作了必要的铺垫,使情节的凉,相传由张骞传入。唐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发展呈现出波澜起伏的戏剧性。又如在表现主人公“殊“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不适、难捱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的生活处境时,蔡诗分别于第三拍写与胡人格格不入的之手才翻成了琴曲。一直以来,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生活习惯“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遇我情。广为流传,倍受称赏,被赞为“深切动人”、“象滚滚不鞞鼓喧兮从夜达明”,展示生活处境之屈辱;于第七拍尽的海涛”、“象喷发着融岩的活火山”[1](P225),是写胡人的居无定处“逐水草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自屈原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2](P224)。羊马皆徙”,表达“恶居于此”的内心难以言说的愤怨其实唐代大历时期诗人刘商也写过一首《胡笳十八拍》,之情。而把四、五、六三个浓烈抒情的拍节间杂其中,内容与蔡诗大致相同,都叙蔡琰于汉末离乱之世,身遭虽于感情表达上显得挚烈、激荡、滚滚流泻不可遏抑,劫祸,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却终不免“子但着眼于整首诗的叙述脉络,则显出不够连贯、完整、西母东”、骨肉分离的悲惨命运。但二诗在艺术上却各流畅的缺点。刘诗在展现上述内容时,则安排五、六、有所长,各有所重,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而相映成七三拍依次从日常生活之不适应“羊脂沐发长不梳”、辉。 “狐襟貉袖腥复膻”、“毡帐时移无定居”,语言之不通

与蔡诗比较起来,刘诗最明显的长处是结构合理,“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言语传情不如情节张驰有度,情感层次也更加分明。蔡琰《胡笳十八手”,行动之不自由“男儿妇人带弓箭”、“寸步东西岂拍》在内容的叙述上只有大致的脉络和线索,每拍之间自由”三个方面来加以表现,并间杂有抒情语句,使诗的安排也较为随意,只听任感情的流动与宣泄,意之所作结构完整、内容全面、层次清晰,叙事与抒情融合得到以笔出之,显得张扬、激烈、奔腾,气势壮大、迫人。恰到好处。 而刘商《胡笳十八拍》却是严格按照主人公逢乱、被掳、当然,蔡诗在情节结构的设计、安排上并非无可取居胡、获赎、别子、归乡的生活遭遇过程和悲哀、怨愤、之处。事实上,蔡琰《胡笳十八拍》的布局是颇有匠心无奈、惊喜、痛苦、伤感的情感发展逻辑,细致、精心的。从整体角度考察,第一拍显然是全诗总括性的抒写:的设计每拍的内容、情节,使拍与拍之间联系紧密,衔“天不仁兮将乱离,地不人兮使我逢此时”是对不公平接合理,环环相扣,通篇流利畅达、浑然一体。如蔡诗命运的抗议;“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悲哀”第十一拍补叙主人公苟生的缘由,点出“胡人宠我兮有是对历史背景的描写;“志意乖兮节义亏”、“遭恶辱兮二子”,因“鞠之育之”、“愍之念之”难以抛舍,才隐当告谁”是对内心世界的展露,其意蕴之丰富,涵义之忍偷生,“不能捐身”,感情“哀响缠绵”、痛人心髓。深广足以统摄全诗。第二拍到第十拍,写主人公被掳胡第十二拍紧接着就写汉使来迎,“汉家天子兮布阳和”、地、异方殊俗、身心难自处的境遇和对故国旧乡热切、“两国交欢兮罢兵戈”、“遗千金兮赎妾身”,情感基调强烈的怀思。第十一拍是全诗的一个转折,也是全诗的骤然间就由低徊悲怨转为了欢乐高亢。两拍之间缺乏必一个过渡,托出二子的纠葛,揭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要的过渡,不免有迅急、突兀之感,让人在心理上一时隐秘,为诗下半部极写主人公内心剧烈的矛盾冲突作出难以适应。而刘诗第十拍写出“及生母子情宛然”、“心必要的铺垫和准备。第十二拍到第十七拍反复叙写、慨中不觉常相牵”之情后,又增写了表现主人公时间感受叹旧怨了结新恨又来、“悲欢并行”而“心意相尤”的的一拍,“日来月往相催迁,迢迢星岁欲周天”、“几回别子之痛和内心煎熬。第十八拍是全诗一个响亮有力的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亏又圆”,然后才在第十二拍中结尾,把主人公“浩于长空”的“怨气”作了与首章暗传达出了“宁知远使问姓名,汉语泠泠传好音”的喜悦相呼应的总括。由此可见,蔡诗在谋篇上也是匠心独运、消息。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使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感章法井然的,只是与刘诗相比,细节上不那麽完善,整 70

体上不那麽整齐划一罢了。

刘商《胡笳十八拍》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也有胜过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处。如同是写得知汉使来迎的好消息,蔡诗只以“喜得生还兮逢圣君”一句草草带过,而刘诗则以“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如今果是梦中事,喜过悲来情不任”来表现主人公十二年来魂萦梦绕、一刻也不曾消失过的渴盼重归故国乡土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的惊喜和安慰,这显然比蔡诗表现得更细腻更丰富。再如刘诗用五、六、七三拍从三个方面展示主人公在异域殊俗的处境中艰难、痛苦的生活状态后,继之以回忆往昔生活的第八拍,用昔日自由、恣意、娇宠生活的幸福、美好、欢乐反衬被掳胡地后的悲惨现实,在今昔鲜明的对比中更显出了当前“笼中鸟”般日子的屈辱、哀怨和无奈。又如刘诗第九拍中,主人公由自身的惨痛经历和现实景况,联想到西汉时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的苏武,“学他刺血写得书”,将自己内心无法倾诉的“千重万重恨”,借一纸血书宣泄出来,希望由边雁来传递,然而“漫漫胡天叫不闻”,在这绝域之地,思乡怀土的衷情又如何才能寄回“乡国”呢?

上述分析反映出刘诗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和技巧运用上确有独特之处,胜于蔡诗。然而尽管刘诗情节结构整齐划一、艺术技巧娴熟完善、歌行语言畅达流利,可读起来却觉得平板、沉闷,失去了骚体那沉郁跌宕的声情,再也表现不出蔡诗那种呼天抢地的凄绝悲号了。

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作为一首抒情诗名篇,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诗人全然摒弃纯客观的叙述和描写,而是于叙事、写景中饱含感情,将叙事抒情、写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熔为一炉。“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这些章节都突出显现了抒情诗的叙事性因素,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因由,又交待了事件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同时也为感情的抒发和宣泄提供了事实的依托。“疾风千里兮扬尘沙”、“胡风浩浩兮暗营塞”、“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这些章节都突出显现了抒情诗的写景性因素,使诗篇具备了具体的时空感和境界感以及诗意美。特别是诗的第五拍在表现主人公“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的无限乡情时,诗人以执着的深情开凿了一个淡远深邃的诗境:春日,翘首蓝天,期待北归的大雁带来故土的音讯;秋天,仰望云空,企盼南飞的大雁捎去边地的心声。但大雁却不解人的心意,只是自顾的高高飞走了,杳邈难寻,空留下“忧无忘”的伤心人心痛肠断,黯然消魂。这样的写景抒情为诗篇营造了哀婉、凄凉的意境,读来不由得令人一掬同情之泪。而诗的第八、九两拍,可以说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章节,“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诗人悲愤到极点,连连指天责神,发出质问,感情如大江之决堤、火山之爆发,气势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3](P4821),显得异常强烈和奔放。而其格调之悲怆凄

71

厉,措辞之激烈尖锐,抒情之坦诚直率,都产生出一种

震人心魄的感染力。相较之下,刘诗感情的抒发就要显得平和、掩抑许多。

蔡琰《胡笳十八拍》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是刘诗所远不及的。蔡诗善于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展示特定情况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非常生动、传神。如诗写母子分别的场面及别后相忆的情思:“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即将分离时眷眷难舍、“魂消影绝”之悲;“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是通过自然界都有荣枯的变化来反衬自己内心永远无法消歇的“愁苦”与悲伤,见其怨痛之深之久;“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则是面对“山高地阔”、“见汝无期”的冷峻现实,通过梦境表现梦中见子乍喜、醒后失子乍悲的念子之情,如“河水东流”、不可遏抑;“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是用商星和参星作比,尽管日月无私,千里可共,然而母与子却只能各在天一方,永无相间之日。经过这样的反复渲染与表现,就把母子那种骨肉相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深刻、细腻的展示了出来。回观刘诗,则显得单薄、平淡,而一句“宁弃胡儿归旧国”,让人倍觉淡情寡味。

综之发现,“刘商《胡笳十八拍》在内容、结构安排上的变化是戏剧性、叙事性上的进步,而节奏、韵律的变化却是抒情性上的退步”[4](P49)。而刘诗所短正是蔡诗所长。蔡琰《胡笳十八拍》具有浓烈的抒情性特征,将骚体那种沉郁、炽烈、跌宕的声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心灵以巨大的震动和冲激。这正是刘诗多方面看上去优于蔡诗,却就是不如蔡诗感人的原因所在。

注释:①此诗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其题下注曰:“胡笳者,蔡琰之所作也。”逯钦立认为,此诗“无论曲辞均是后人假托。证据有五。”(参见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201页,中华书局,1982年12月)本文暂录此诗为蔡琰所作。

参考文献: 

[1][2]郭沫若《谈谈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作品经典》第三卷第225、224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7年

[3]白居易《琵琶行》 《全唐诗》第4821页 中华书局 1960年

[4]唐代文学史(下册)第49页 吴庚舜 董乃斌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作者简介] 

赵红(1978-)女,辽宁沈阳市人,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研究。

收稿日期:2003-11-21

蔡琰《胡笳十八拍》与刘商《胡笳十八拍》 

艺术性之比较 

赵红 

 

(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   四川南充   637002)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汉末女诗人蔡琰和唐代大历诗人刘商分别写了骚体和歌行体的《胡笳十八拍》,两诗虽同吟一事,

但在艺术性上却是各有所长,各有所重,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就试图对两首诗作的艺术特色及其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作粗浅的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蔡琰 刘商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本是汉代情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而且也为下文“还乡惜别两难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分”的母子诀别的高潮场面作了必要的铺垫,使情节的凉,相传由张骞传入。唐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发展呈现出波澜起伏的戏剧性。又如在表现主人公“殊“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不适、难捱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的生活处境时,蔡诗分别于第三拍写与胡人格格不入的之手才翻成了琴曲。一直以来,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生活习惯“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遇我情。广为流传,倍受称赏,被赞为“深切动人”、“象滚滚不鞞鼓喧兮从夜达明”,展示生活处境之屈辱;于第七拍尽的海涛”、“象喷发着融岩的活火山”[1](P225),是写胡人的居无定处“逐水草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自屈原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2](P224)。羊马皆徙”,表达“恶居于此”的内心难以言说的愤怨其实唐代大历时期诗人刘商也写过一首《胡笳十八拍》,之情。而把四、五、六三个浓烈抒情的拍节间杂其中,内容与蔡诗大致相同,都叙蔡琰于汉末离乱之世,身遭虽于感情表达上显得挚烈、激荡、滚滚流泻不可遏抑,劫祸,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却终不免“子但着眼于整首诗的叙述脉络,则显出不够连贯、完整、西母东”、骨肉分离的悲惨命运。但二诗在艺术上却各流畅的缺点。刘诗在展现上述内容时,则安排五、六、有所长,各有所重,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而相映成七三拍依次从日常生活之不适应“羊脂沐发长不梳”、辉。 “狐襟貉袖腥复膻”、“毡帐时移无定居”,语言之不通

与蔡诗比较起来,刘诗最明显的长处是结构合理,“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言语传情不如情节张驰有度,情感层次也更加分明。蔡琰《胡笳十八手”,行动之不自由“男儿妇人带弓箭”、“寸步东西岂拍》在内容的叙述上只有大致的脉络和线索,每拍之间自由”三个方面来加以表现,并间杂有抒情语句,使诗的安排也较为随意,只听任感情的流动与宣泄,意之所作结构完整、内容全面、层次清晰,叙事与抒情融合得到以笔出之,显得张扬、激烈、奔腾,气势壮大、迫人。恰到好处。 而刘商《胡笳十八拍》却是严格按照主人公逢乱、被掳、当然,蔡诗在情节结构的设计、安排上并非无可取居胡、获赎、别子、归乡的生活遭遇过程和悲哀、怨愤、之处。事实上,蔡琰《胡笳十八拍》的布局是颇有匠心无奈、惊喜、痛苦、伤感的情感发展逻辑,细致、精心的。从整体角度考察,第一拍显然是全诗总括性的抒写:的设计每拍的内容、情节,使拍与拍之间联系紧密,衔“天不仁兮将乱离,地不人兮使我逢此时”是对不公平接合理,环环相扣,通篇流利畅达、浑然一体。如蔡诗命运的抗议;“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悲哀”第十一拍补叙主人公苟生的缘由,点出“胡人宠我兮有是对历史背景的描写;“志意乖兮节义亏”、“遭恶辱兮二子”,因“鞠之育之”、“愍之念之”难以抛舍,才隐当告谁”是对内心世界的展露,其意蕴之丰富,涵义之忍偷生,“不能捐身”,感情“哀响缠绵”、痛人心髓。深广足以统摄全诗。第二拍到第十拍,写主人公被掳胡第十二拍紧接着就写汉使来迎,“汉家天子兮布阳和”、地、异方殊俗、身心难自处的境遇和对故国旧乡热切、“两国交欢兮罢兵戈”、“遗千金兮赎妾身”,情感基调强烈的怀思。第十一拍是全诗的一个转折,也是全诗的骤然间就由低徊悲怨转为了欢乐高亢。两拍之间缺乏必一个过渡,托出二子的纠葛,揭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要的过渡,不免有迅急、突兀之感,让人在心理上一时隐秘,为诗下半部极写主人公内心剧烈的矛盾冲突作出难以适应。而刘诗第十拍写出“及生母子情宛然”、“心必要的铺垫和准备。第十二拍到第十七拍反复叙写、慨中不觉常相牵”之情后,又增写了表现主人公时间感受叹旧怨了结新恨又来、“悲欢并行”而“心意相尤”的的一拍,“日来月往相催迁,迢迢星岁欲周天”、“几回别子之痛和内心煎熬。第十八拍是全诗一个响亮有力的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亏又圆”,然后才在第十二拍中结尾,把主人公“浩于长空”的“怨气”作了与首章暗传达出了“宁知远使问姓名,汉语泠泠传好音”的喜悦相呼应的总括。由此可见,蔡诗在谋篇上也是匠心独运、消息。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使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感章法井然的,只是与刘诗相比,细节上不那麽完善,整 70

体上不那麽整齐划一罢了。

刘商《胡笳十八拍》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也有胜过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处。如同是写得知汉使来迎的好消息,蔡诗只以“喜得生还兮逢圣君”一句草草带过,而刘诗则以“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如今果是梦中事,喜过悲来情不任”来表现主人公十二年来魂萦梦绕、一刻也不曾消失过的渴盼重归故国乡土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的惊喜和安慰,这显然比蔡诗表现得更细腻更丰富。再如刘诗用五、六、七三拍从三个方面展示主人公在异域殊俗的处境中艰难、痛苦的生活状态后,继之以回忆往昔生活的第八拍,用昔日自由、恣意、娇宠生活的幸福、美好、欢乐反衬被掳胡地后的悲惨现实,在今昔鲜明的对比中更显出了当前“笼中鸟”般日子的屈辱、哀怨和无奈。又如刘诗第九拍中,主人公由自身的惨痛经历和现实景况,联想到西汉时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的苏武,“学他刺血写得书”,将自己内心无法倾诉的“千重万重恨”,借一纸血书宣泄出来,希望由边雁来传递,然而“漫漫胡天叫不闻”,在这绝域之地,思乡怀土的衷情又如何才能寄回“乡国”呢?

上述分析反映出刘诗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和技巧运用上确有独特之处,胜于蔡诗。然而尽管刘诗情节结构整齐划一、艺术技巧娴熟完善、歌行语言畅达流利,可读起来却觉得平板、沉闷,失去了骚体那沉郁跌宕的声情,再也表现不出蔡诗那种呼天抢地的凄绝悲号了。

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作为一首抒情诗名篇,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诗人全然摒弃纯客观的叙述和描写,而是于叙事、写景中饱含感情,将叙事抒情、写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熔为一炉。“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这些章节都突出显现了抒情诗的叙事性因素,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因由,又交待了事件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同时也为感情的抒发和宣泄提供了事实的依托。“疾风千里兮扬尘沙”、“胡风浩浩兮暗营塞”、“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这些章节都突出显现了抒情诗的写景性因素,使诗篇具备了具体的时空感和境界感以及诗意美。特别是诗的第五拍在表现主人公“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的无限乡情时,诗人以执着的深情开凿了一个淡远深邃的诗境:春日,翘首蓝天,期待北归的大雁带来故土的音讯;秋天,仰望云空,企盼南飞的大雁捎去边地的心声。但大雁却不解人的心意,只是自顾的高高飞走了,杳邈难寻,空留下“忧无忘”的伤心人心痛肠断,黯然消魂。这样的写景抒情为诗篇营造了哀婉、凄凉的意境,读来不由得令人一掬同情之泪。而诗的第八、九两拍,可以说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章节,“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诗人悲愤到极点,连连指天责神,发出质问,感情如大江之决堤、火山之爆发,气势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3](P4821),显得异常强烈和奔放。而其格调之悲怆凄

71

厉,措辞之激烈尖锐,抒情之坦诚直率,都产生出一种

震人心魄的感染力。相较之下,刘诗感情的抒发就要显得平和、掩抑许多。

蔡琰《胡笳十八拍》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是刘诗所远不及的。蔡诗善于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展示特定情况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非常生动、传神。如诗写母子分别的场面及别后相忆的情思:“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即将分离时眷眷难舍、“魂消影绝”之悲;“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是通过自然界都有荣枯的变化来反衬自己内心永远无法消歇的“愁苦”与悲伤,见其怨痛之深之久;“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则是面对“山高地阔”、“见汝无期”的冷峻现实,通过梦境表现梦中见子乍喜、醒后失子乍悲的念子之情,如“河水东流”、不可遏抑;“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是用商星和参星作比,尽管日月无私,千里可共,然而母与子却只能各在天一方,永无相间之日。经过这样的反复渲染与表现,就把母子那种骨肉相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深刻、细腻的展示了出来。回观刘诗,则显得单薄、平淡,而一句“宁弃胡儿归旧国”,让人倍觉淡情寡味。

综之发现,“刘商《胡笳十八拍》在内容、结构安排上的变化是戏剧性、叙事性上的进步,而节奏、韵律的变化却是抒情性上的退步”[4](P49)。而刘诗所短正是蔡诗所长。蔡琰《胡笳十八拍》具有浓烈的抒情性特征,将骚体那种沉郁、炽烈、跌宕的声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心灵以巨大的震动和冲激。这正是刘诗多方面看上去优于蔡诗,却就是不如蔡诗感人的原因所在。

注释:①此诗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其题下注曰:“胡笳者,蔡琰之所作也。”逯钦立认为,此诗“无论曲辞均是后人假托。证据有五。”(参见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201页,中华书局,1982年12月)本文暂录此诗为蔡琰所作。

参考文献: 

[1][2]郭沫若《谈谈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作品经典》第三卷第225、224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7年

[3]白居易《琵琶行》 《全唐诗》第4821页 中华书局 1960年

[4]唐代文学史(下册)第49页 吴庚舜 董乃斌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作者简介] 

赵红(1978-)女,辽宁沈阳市人,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研究。

收稿日期:2003-11-21


相关文章

  • "文姬归汉"的个人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
  • "文姬归汉"的个人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离散 精神原型" 兼论比较文学研究的视域.立场与可比性 2013-2-26 23:51:12 杨乃乔 来源:<学术月刊>(沪)2011 年 8 期第 9 ...查看


  • 林语堂经典语录 1
  • 一:天下有一知己,能够不恨. 二: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三: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四:只有愉悦 ...查看


  • _红楼梦_第二十八回双译本对比分析
  • 青年文学家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双译本对比分析 高 晖 陕西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之一,也是中国 现实主义长篇 ...查看


  • 传世名画 百家佳作 : 梁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
  • 愚雅轩祝您全家新春幸福.安康 传世名画 百家佳作 梁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 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绢本设色,纵27.5厘米,横489.7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梁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唐 梁令瓒 ...查看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简析
  • 江西诗派 桐城诗派 虞山诗派 王孟山水诗派 岑高边塞诗派 公安竟陵诗派 汉魏六朝诗派 建安七子 永嘉四灵 有一定影响的诗派: (1)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国文学 ...查看


  • 石涛"受识论"与克罗齐"直觉说"不同点的比较
  • 石涛"受识论"与克罗齐"直觉说"不同点的比较 摘要:石涛与克罗齐美学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重点放在石涛与克罗齐美学理论相同点中的不同点,以及产生不同点的原因,并探讨这些不同点对后世的美学观点产生的 ...查看


  • 大学生四进四信团日活动主题
  • 大学生四进四信团日活动主题 学校党支部"四进四信"主题团日活动方案 一. 活动主题: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四进四信"主题团日活动 二.活动目的:以"四进"为手段,以&quo ...查看


  • 戏剧梁祝分析
  • 新闻5301100108黄瑞 欣赏和对比中的中外"悲剧"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戏剧<罗 密欧与朱丽叶>有感 花间蝴蝶翩翩来,山伯永恋祝英台·······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 ...查看


  • 音乐艺术鉴赏论文
  • 论文: 音乐艺术鉴赏 姓名: 学号: 学院: 音乐艺术鉴赏 摘 要:音乐是美好的,欣赏者可从中品尝到音乐家的内心与生活.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前言: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