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周1、《找春天》
《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是本学期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布置让学生提前观察。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天空下着雪,学生难以观察。因此上课时我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观察和想象力,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而后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春天的美景。再结合《找春天》的课件把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
不过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觉得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些欠缺。于是,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在组内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把自主权让给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我发现有的小组把课文一起朗读一遍。有的每人读一遍,剩下的段落小组成员合读。也有的边读边加动作表演。还有的三人读课文一人表演。
学生朗读得形式多样,并且学生的兴趣也特别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2、《古诗两首》
说句实话,从教这么多年来,我最怕教学古诗。虽然我本人比较喜爱古诗文,但如何让孩子们也能品味出诗的韵味,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却一直是我的苦恼。
今天又是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是宋朝杨万里的名作,他以白描的手法从正侧面描绘了暮春的美丽,一句“飞入菜花无处寻”,
极生动、传神地勾画出漫天的黄花,弥散着浓浓的晚春的美。全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是美极了,但如何使学生体会这种美 ,融入这种美却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任务一布置,一直略显沉闷的课堂一下炸开了锅,各个小组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活动起来。 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演绎着平时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诗,我不禁沉思:我们之所以总觉得古诗难教,是我们没有找准一个突破口,没有给孩子们一个适当的平台让他们施展,仅仅局限于对每个字词的机械的理解,自然气氛难以调动。而本课我的这个编演情景剧的小环节的设计,给孩子们提供了“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
第二周1、《小鹿的玫瑰花》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由于生活积累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中,我非常感激这位同学,是他的这个疑问让全班同学对于小鹿兄弟间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是他的这个疑问让我更深
刻地感受到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让我感受到了仔细聆听学生心声的重要性。有时精彩就在那刹那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当中那稍纵即逝的瞬间,让精彩的火花处处绽放。
2、《口语交际·写一写》
第一单元快学完了,《语文园地一》里有一个写话训练是观察并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北方的春天来得慢,初春已过,焦急的等待中,春天却一点影子也没有。缺乏形象的感知,写话无疑成了命题作文。二年级的孩子,回忆写话实在有些为难他们,但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试一试了。
早上一上课,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吧!”话一出口,许多同学皱起了眉头,教室里异常安静,我分明感觉到气氛的压抑。
“我们写不出来。”不知谁嘀咕了一句,有几个同学们面面相觑,接着传出窃窃私语。
我想:“这堂课肯定糟了!不如顺着他们的思路溜溜。”我立刻扭转了话题:“那你们说说,怎么完成这次写话训练呢?”
“要是有一副画就好了。”班长说。
“可是,现在我们没有画呀!”学习委员孙艺舒立刻接了过去:“我们可以自己画呀!”
对呀!我心头一亮,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画呢?我说:“同学们,请你们仔细想想,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景物画到黑板上来!”
教室立刻热闹起来,小画家金宗璇踮起脚在黑板上房画了个红红的太阳。接着,同学们陆续跑到讲台上,把自己喜爱的景物画上了黑板。这下可忙坏了我,只有不停地指导他们:小草应画得低一些!春天的树叶画小点!再想想,天上还有什么?春天,荷叶刚长出嫩芽,荷花还没长出来呢!„„孩子们乐呵呵的,我也俨然成了一名美术教师。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画作很快就完成了。抬头一看,孩子们的想象丰富得惊人!整张黑板色彩斑斓,生机盎然。浓浓的春意写满了黑板,写满孩子的笑脸,也充盈着整间教室。
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春天美吗?” “美!”
“哪儿美呢?”
学生的回答让人拍手叫绝:“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 “小蜜蜂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来采蜜。”
“冰融化了,小河唱着欢乐的歌奔向远方。”
“鸭爸爸带着全家出来游泳了。”
„„
最后,我不得不刹车了:“还有好多同学要说,可是时间不允许,请你们拿起笔把它们写下来给老师看。你们的画画得好,相信你们写的文章会更优美!”
不出所料,同学们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第三周1、《泉水》
课文的开头有这样段话明确指出这篇课文的设置目的:希望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自觉地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帮助他人完全解决问题,也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为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生字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希望这次的课能够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本堂课在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力争能使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始终爱读、爱说、爱想象,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由此,本人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采取轻松的、诙谐的、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从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对果树和泉水对话的想象上,本人问:“泉水,你想对梨树说什么?”,“苹果树,你想读泉水说什么?”等,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他们就是果树、就是泉水。
2、《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诗歌学习重点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和背诵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课堂导入时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的靠近雷锋叔叔,我特意要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前就已经相互交流,让雷锋形象进一步具体化,以利于后面的课堂教学。由于课文的一二小节和三四小节形式差不
多,我重点指导了课文的第一二小节。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边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他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由表达,同时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泥泞”、“冒”、“背”等,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悟雷锋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读,再引读,最后尝试背诵,以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第四周1、《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把雨衣披在了郊外纤弱的蔷薇花上。这篇课文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氛围,讲述了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不管是谁读了,都会在心灵上受到启示,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在学习这篇比较长的课文时,我从“弱小”一词找却入口,总领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初读,精读课文,通过同桌互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形式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初始,读了课题后,我引导孩子们想一想,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孩子们纷纷说,“这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弱小指什么?”让大家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读通课文,随文学习有关生字。孩子们对课文初步认识以后,再深入地问孩子们,“谁认为萨沙谁最弱小的?”,“为什么妈妈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为了照顾最弱小的萨沙,妈妈和哥哥是怎样做的?那么你认为萨沙真的是最弱小的嘛?一系
列的问题紧紧扣住“弱小”一词,使得孩子们能够有条不紊的学习课文,学得非常紧凑。
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萨沙保护了蔷薇花,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并能以此为快乐,使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谁需要温暖,我们就捧出一颗火热的心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仅理解了文章内容,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还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课为例,多下功夫研究教材,渗透新理念、新方法的教学,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2、《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情节曲折有趣,但课文内容较长。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因为学生比较少默读,所以我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速度不必过快;二次默读,画出文中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趣味;三默读,感悟、欣赏。通过这次默读练习,学生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节课下来,默读的时间比较充分。
第五周1、 《日月潭》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之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假使我们乘着小舟在这轻纱薄雾笼罩下的湖面上飘来荡去,你们是什么心情呀?”通过移情让孩子获得心理愉悦进而体会日月潭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画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进一步感悟到日月潭的风光秀丽,同时体现了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2、《葡萄沟》
《葡萄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介
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为了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尽量做到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时时走下讲台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一起交流,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游览一番后,让学生自学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好地方”。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
本文的教学中我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另外在文本的赏析中,一个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汇“五光十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把握好的话,学生的情感将被充分调动。“五
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甚至可以联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通过该词的学习孩子们对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
第六周1、《难忘的泼水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这一点。
课文导入,由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歌曲入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兴致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课件的直观性,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展示,调动了学生多种思维,轻松愉悦地进入课文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识记的过程中,利用猜字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动作演示、语言叙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生字,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2《北京亮起来了 》
正如课文所写: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但课文里的很多词语、景色学生很少
接触,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北京,我的做法是从以几个方面如手。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开头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图片,配上自己充满激情的诵读课文,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虽是第一次读课文,有的学生竟然情不自禁跟着我也读起来。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北京亮起来”,在以下的环节中,我始终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2、感悟。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
扶和点化,让孩子“感”一定有个过程,“悟”一定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从整体上感悟,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导游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其次是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如:“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让学生说说在家乡的什么地方看到过,然后用“犹如”想象说话,感悟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让北京璀璨夺目。在教学“王府井”这一段时,结合家乡的变化来感悟“王府井”的焕然一新。„„也许给孩子感悟,孩子就能在语文学习找到一片晴空!
第七周1《动手做做看》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
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
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
2《邮票齿孔的故事》
本课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
这篇课文告诉学生的,不仅仅是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自读,默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抓重点词句悟读、品读;老师引导读
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课文,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一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教学环节,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中心问题,抓住文章的重点,利用学生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带齿或齿孔的东西来突破难点。在理解课题“邮票齿孔”的意思时,考虑到当今是盛行电话,手机的通讯时代,孩子们对邮票,信封,齿孔了解不深。因此,课前让学生收集邮票,观察邮票及了解有关邮票的资料,效果比较好。 在感悟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阿切尔动手研究的过程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进一步体会到阿切尔发明邮票打孔机的过程需要仔细观察、需要动脑筋思考,需要动手研究,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整体而言,本课教学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第八周1、《画风》
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
“你是怎样画风的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把这样一幅作品收藏于成长记录册,无疑是给孩子留下了宝贵的成长足迹!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适当点拨,从
反馈的作业来看,“转”字的“专”的“竖折撇”有不少学生写成两笔。
2、《充气雨衣》
《充气雨衣》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主要讲小林细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发明充气雨衣的事。我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文章较长,识字量较大,字音不易读准,字形也较复杂,因此识字环节中注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有效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默读课文时思考:“小林遇到了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成了统领全文的一个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如果一次没读懂,可再次默读思考。同时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迅速地帮助学生粗知课文大意。再抓住课文重点,通过交流小林“看、想、做”的内容,学生深刻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和“勤实践”的好品质,逐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还有哪些不便之处,动手改进一下”通过这样的指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勇于实践的好品质。
第九周1、《古诗两首》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
然的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努力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
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我配乐范读,向学生展示庐山瀑布的美丽和壮观,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感染学生,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大胆充分地展开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两首古诗相比,《绝句》比《望庐山瀑布》要简单易懂,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侧重于让学生学习领略《望庐山瀑布》中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热爱大自然,欣赏瀑布的气势宏大的激情,重点指导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及诗人用词的精妙,在教学《绝句》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更鼓励学生动脑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色,并把自己想到的大胆地画一画,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只是在品味“疑似”这一词时,我只要求学生能说出 “疑似”是什么意思,诗人用这个词的好处就可以了,并没有深入去将“疑似”和“好像”轮流在诗中替换比较。
2、《 雷雨》
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学生们先自学容易学或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字,因为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
本课的生字的重点进行归类后,再到前面来自己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为他补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们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倾听的好习惯。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是为了使得他们在今后与人交流时做到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学生在讲解词义时,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表述、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等方式,(他们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激起低年级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学生们开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课前提出的难学的字应怎样写好,讨论过后,学生们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几个字怎样写好。其他学生再来点评。(学生们对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过后,再在小组内发表合理的见解,这不仅是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合作意识,及重点、难点也在互学、汇报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同时也为日后自学生字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他们写字的基本功。
第十周1、《最大的“书”》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
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比较完整,但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文字秀丽,同时包含丰富自然知识的儿童诗。旨在通过学习,让孩子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学着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肤浅,方位感很弱,虽然在数学课上学过辨别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课的实际生活中的立体感知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我把“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是“启发学生孩子要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生活走入文本,再从文本走入生活,把二者有机结合。我想,这样就是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吧。
这篇课文是以诗歌形式出现的,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但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时间短,如果只是老师在枯燥地讲解,势必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而且,课文中出现的天然指南针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与现实生活是有距离的,为避免枯燥乏味,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把
多种形式的读穿插其中,当孩子们学习到乏点时,配以一段抒情的音乐师生合作读文,既能舒缓紧张的学习情绪,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读中体味诗歌的美与魅力。
在理解天然指南针“沟渠里的积雪”时,因为学生实际感悟弱,所以,我运用比物演示来帮助孩子们理解。直观的感受化难为易,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再让孩子们变文中问为自己答,乐趣无穷。仿课文句式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读写迁移。
我想,孩子们能在趣味无穷的语文学习中领会到大自然的奥秘,增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获得知识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文本中学到的知识更有利于生活。
十一1、《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地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了解古今画家,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画家”一词的含义有了感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学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著名画家,才可以进一步感受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却能虚心听取一个小小牧童的意见,虚心之美德让人感动,同时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图片,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
最后再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2、《我为你骄傲》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伴随了“我”一个星期。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在慈爱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
—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
教学时,我抓住了小男孩的心理:开心──害怕、担心──轻松,这一主线,让学生体会三句话,理清“我”的心情变化过程。我重点放在体验描写小男孩“开心”的句子。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小男孩的开心,可在课堂上观察,这个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可能是因为情境创设得不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不多,学生说得不多。我想,大家为什么觉得开心?他们是怎么玩的?如果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玩的时候的场景。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不再是为了读而读。
第十二周1、《三个儿子》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
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它所在的第六单元课文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主人公“渴望要小汽车”和“坚决不要妈妈买”这一巨大的心理反差,强烈地向我们传达着“爱母亲”的信息。 然而,现在这些在春风雨露中长大的独生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这样的情感体验的。研读小男孩“喜欢”小汽车和小男孩的“懂事”时,我很注重文本空白的挖掘,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说话练习,实现目标的落实和情感的强化。如:“抓住“马上” “只要„„就„„”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就是眼睛都看的发亮了,这光芒里藏着小男孩的悄悄话呢!谁看懂了?谁听到了?好像在说什么?”教学“目不转睛地盯”时,我请学生表演目不转睛地盯,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你会目不转睛盯着什么东西?教学妈妈的话时,我有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兵不会让妈妈给他买什么?师提示:这次期中考试,小兵的语数都考了100分,妈妈打算给他买一件新衣服作为奖励,小兵说:“ ”!还会有什么情况?
结束环节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诗歌《写给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使学生的心灵再次得到激荡,升华了情感。
第十三周1《玲玲的画》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2、《蜜蜂引路》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
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第十四周1《揠苗助长》
教学中,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方面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男女生分读、小组、同桌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很好的领会到寓意,另外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和动作演示去体会种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长高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如:理解他在天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我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加上动作。学生的表演非常到位,正是因为学生能够体会到那个人的焦急机,所以才能演得如此到位。另外,来理解“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急忙跑道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体会筋疲力尽时,我让学生想象:“火辣辣的太阳底下,那个人正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地瓦工内高里拔,一分钟、两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直从中午拔到了晚上。终于拔好了。此时我忙问:
“小朋友,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有的说累,有的说手酸,还有的说腰酸背疼。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尽。
2《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组课文的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第十五周1《丑小鸭》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
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例: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再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课堂上我还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并借助外在的辅助手段,烘托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每次读后注意朗读评议,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通过学生表演,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并着重体会“惊奇、羡慕、冻僵、幸亏”等词。学生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课文的感情朗读,为今后的作文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2《数星星的孩子》
今天我们学了《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学习本课我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
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一气呵成。 最后一个段的生字比较集中,出现了“张衡”“汉朝”“天文学家”等几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如何让这几个词语成为孩子脑中深刻的记忆,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他们自由读,“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激起孩子的求知欲,读完之后他们有的说“张衡是汉朝人”“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等。然后通过老师的简单介绍了解汉朝年代的久远,从字面猜想“天文学家”的含义,理解“著名”的意思,并且用“著名”一词练习说话。
第十六周1《爱迪生救妈妈》
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
我的课围绕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怎样救妈妈这两点让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中感受爱迪生的爱动脑筋。抓住重点词语“直打滚”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体会妈妈当时的痛苦,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来理解 “急得团团转”的意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亲自体验爱迪生的办法,比较容易解决课文的重点:怎么样救妈妈。一堂课下来,觉得自己首先就缺少激情,导致学生的情绪不够高。自己提的问题不够明确,使学生不易回答。在上重点段落的时候,自己急了点,代替了学生的体悟。
2《恐龙的灭绝》
《恐龙的灭绝》这一课的科学性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出示了一些的有关恐龙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不光是简单的看,还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来谈恐龙,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课文。并在看图片的过程中理解“庞大”。
我们人类只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在这一自然段学习时,我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的字、词。强调在朗读时要着重读“两亿年“”短多了” “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 ”等词句。然后画一张表格分别注明“说法”“起因”等表头,在课堂上对生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 能自主选择适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十七周1《阿德的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乘坐飞船可以到火星上旅游了;月球上可以定居了;手提电话不仅能打到天上,而且能看见通话的人了;地球上购物可以不出家门,在地球上也可以预订月球上的物品了„„这是阿德的梦!这个梦多么
有趣啊!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要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等方面。
孩子们是带着笑容读完课文的,当我给孩子们讲述可视电话、网上购物、可视手机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本课很好地印证了“兴趣是孩子最大的学习动力”。孩子们就象自己在读连环画书一样,快速地吸收了课文的内容,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已经将自己变成了文中的主人翁,准备进行奇妙的旅行。
学习课文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知识补充,“小朋友们,阿德的梦真神奇,我们中华民族也有一个飞天梦,有一个人就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飞天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杨利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语文园地八》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两块内容。在教学时,我根据二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发现探索,在自主实践中积累运用。
在“我的发现”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发现,在总结规律时,我再适当地给予孩子们一定的帮助,主要让学生自已能把这三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和感情体会到位。
在“日积月累”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形声字,感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根据句子理解犹如、好像、就像等词的异同。通过仿写句子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周1、《找春天》
《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是本学期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布置让学生提前观察。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天空下着雪,学生难以观察。因此上课时我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观察和想象力,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而后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春天的美景。再结合《找春天》的课件把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
不过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觉得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些欠缺。于是,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在组内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把自主权让给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我发现有的小组把课文一起朗读一遍。有的每人读一遍,剩下的段落小组成员合读。也有的边读边加动作表演。还有的三人读课文一人表演。
学生朗读得形式多样,并且学生的兴趣也特别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2、《古诗两首》
说句实话,从教这么多年来,我最怕教学古诗。虽然我本人比较喜爱古诗文,但如何让孩子们也能品味出诗的韵味,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却一直是我的苦恼。
今天又是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是宋朝杨万里的名作,他以白描的手法从正侧面描绘了暮春的美丽,一句“飞入菜花无处寻”,
极生动、传神地勾画出漫天的黄花,弥散着浓浓的晚春的美。全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是美极了,但如何使学生体会这种美 ,融入这种美却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任务一布置,一直略显沉闷的课堂一下炸开了锅,各个小组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活动起来。 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演绎着平时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诗,我不禁沉思:我们之所以总觉得古诗难教,是我们没有找准一个突破口,没有给孩子们一个适当的平台让他们施展,仅仅局限于对每个字词的机械的理解,自然气氛难以调动。而本课我的这个编演情景剧的小环节的设计,给孩子们提供了“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
第二周1、《小鹿的玫瑰花》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由于生活积累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中,我非常感激这位同学,是他的这个疑问让全班同学对于小鹿兄弟间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是他的这个疑问让我更深
刻地感受到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让我感受到了仔细聆听学生心声的重要性。有时精彩就在那刹那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当中那稍纵即逝的瞬间,让精彩的火花处处绽放。
2、《口语交际·写一写》
第一单元快学完了,《语文园地一》里有一个写话训练是观察并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北方的春天来得慢,初春已过,焦急的等待中,春天却一点影子也没有。缺乏形象的感知,写话无疑成了命题作文。二年级的孩子,回忆写话实在有些为难他们,但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试一试了。
早上一上课,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吧!”话一出口,许多同学皱起了眉头,教室里异常安静,我分明感觉到气氛的压抑。
“我们写不出来。”不知谁嘀咕了一句,有几个同学们面面相觑,接着传出窃窃私语。
我想:“这堂课肯定糟了!不如顺着他们的思路溜溜。”我立刻扭转了话题:“那你们说说,怎么完成这次写话训练呢?”
“要是有一副画就好了。”班长说。
“可是,现在我们没有画呀!”学习委员孙艺舒立刻接了过去:“我们可以自己画呀!”
对呀!我心头一亮,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画呢?我说:“同学们,请你们仔细想想,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景物画到黑板上来!”
教室立刻热闹起来,小画家金宗璇踮起脚在黑板上房画了个红红的太阳。接着,同学们陆续跑到讲台上,把自己喜爱的景物画上了黑板。这下可忙坏了我,只有不停地指导他们:小草应画得低一些!春天的树叶画小点!再想想,天上还有什么?春天,荷叶刚长出嫩芽,荷花还没长出来呢!„„孩子们乐呵呵的,我也俨然成了一名美术教师。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画作很快就完成了。抬头一看,孩子们的想象丰富得惊人!整张黑板色彩斑斓,生机盎然。浓浓的春意写满了黑板,写满孩子的笑脸,也充盈着整间教室。
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春天美吗?” “美!”
“哪儿美呢?”
学生的回答让人拍手叫绝:“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 “小蜜蜂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来采蜜。”
“冰融化了,小河唱着欢乐的歌奔向远方。”
“鸭爸爸带着全家出来游泳了。”
„„
最后,我不得不刹车了:“还有好多同学要说,可是时间不允许,请你们拿起笔把它们写下来给老师看。你们的画画得好,相信你们写的文章会更优美!”
不出所料,同学们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第三周1、《泉水》
课文的开头有这样段话明确指出这篇课文的设置目的:希望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自觉地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帮助他人完全解决问题,也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为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生字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希望这次的课能够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本堂课在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力争能使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始终爱读、爱说、爱想象,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由此,本人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采取轻松的、诙谐的、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从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对果树和泉水对话的想象上,本人问:“泉水,你想对梨树说什么?”,“苹果树,你想读泉水说什么?”等,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他们就是果树、就是泉水。
2、《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诗歌学习重点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和背诵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课堂导入时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的靠近雷锋叔叔,我特意要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前就已经相互交流,让雷锋形象进一步具体化,以利于后面的课堂教学。由于课文的一二小节和三四小节形式差不
多,我重点指导了课文的第一二小节。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边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他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由表达,同时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泥泞”、“冒”、“背”等,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悟雷锋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读,再引读,最后尝试背诵,以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第四周1、《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把雨衣披在了郊外纤弱的蔷薇花上。这篇课文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氛围,讲述了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不管是谁读了,都会在心灵上受到启示,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在学习这篇比较长的课文时,我从“弱小”一词找却入口,总领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初读,精读课文,通过同桌互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形式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初始,读了课题后,我引导孩子们想一想,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孩子们纷纷说,“这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弱小指什么?”让大家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读通课文,随文学习有关生字。孩子们对课文初步认识以后,再深入地问孩子们,“谁认为萨沙谁最弱小的?”,“为什么妈妈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为了照顾最弱小的萨沙,妈妈和哥哥是怎样做的?那么你认为萨沙真的是最弱小的嘛?一系
列的问题紧紧扣住“弱小”一词,使得孩子们能够有条不紊的学习课文,学得非常紧凑。
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萨沙保护了蔷薇花,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并能以此为快乐,使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谁需要温暖,我们就捧出一颗火热的心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仅理解了文章内容,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还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课为例,多下功夫研究教材,渗透新理念、新方法的教学,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2、《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情节曲折有趣,但课文内容较长。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因为学生比较少默读,所以我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速度不必过快;二次默读,画出文中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趣味;三默读,感悟、欣赏。通过这次默读练习,学生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节课下来,默读的时间比较充分。
第五周1、 《日月潭》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之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假使我们乘着小舟在这轻纱薄雾笼罩下的湖面上飘来荡去,你们是什么心情呀?”通过移情让孩子获得心理愉悦进而体会日月潭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画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进一步感悟到日月潭的风光秀丽,同时体现了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2、《葡萄沟》
《葡萄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介
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为了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尽量做到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时时走下讲台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一起交流,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游览一番后,让学生自学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好地方”。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
本文的教学中我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另外在文本的赏析中,一个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汇“五光十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把握好的话,学生的情感将被充分调动。“五
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甚至可以联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通过该词的学习孩子们对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
第六周1、《难忘的泼水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这一点。
课文导入,由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歌曲入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兴致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课件的直观性,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展示,调动了学生多种思维,轻松愉悦地进入课文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识记的过程中,利用猜字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动作演示、语言叙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生字,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2《北京亮起来了 》
正如课文所写: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但课文里的很多词语、景色学生很少
接触,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北京,我的做法是从以几个方面如手。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开头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图片,配上自己充满激情的诵读课文,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虽是第一次读课文,有的学生竟然情不自禁跟着我也读起来。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北京亮起来”,在以下的环节中,我始终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2、感悟。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
扶和点化,让孩子“感”一定有个过程,“悟”一定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从整体上感悟,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导游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其次是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如:“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让学生说说在家乡的什么地方看到过,然后用“犹如”想象说话,感悟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让北京璀璨夺目。在教学“王府井”这一段时,结合家乡的变化来感悟“王府井”的焕然一新。„„也许给孩子感悟,孩子就能在语文学习找到一片晴空!
第七周1《动手做做看》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
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
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
2《邮票齿孔的故事》
本课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
这篇课文告诉学生的,不仅仅是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自读,默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抓重点词句悟读、品读;老师引导读
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课文,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一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教学环节,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中心问题,抓住文章的重点,利用学生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带齿或齿孔的东西来突破难点。在理解课题“邮票齿孔”的意思时,考虑到当今是盛行电话,手机的通讯时代,孩子们对邮票,信封,齿孔了解不深。因此,课前让学生收集邮票,观察邮票及了解有关邮票的资料,效果比较好。 在感悟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阿切尔动手研究的过程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进一步体会到阿切尔发明邮票打孔机的过程需要仔细观察、需要动脑筋思考,需要动手研究,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整体而言,本课教学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第八周1、《画风》
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
“你是怎样画风的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把这样一幅作品收藏于成长记录册,无疑是给孩子留下了宝贵的成长足迹!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适当点拨,从
反馈的作业来看,“转”字的“专”的“竖折撇”有不少学生写成两笔。
2、《充气雨衣》
《充气雨衣》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主要讲小林细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发明充气雨衣的事。我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文章较长,识字量较大,字音不易读准,字形也较复杂,因此识字环节中注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有效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默读课文时思考:“小林遇到了几次难题,是怎么解决的?”成了统领全文的一个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如果一次没读懂,可再次默读思考。同时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迅速地帮助学生粗知课文大意。再抓住课文重点,通过交流小林“看、想、做”的内容,学生深刻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和“勤实践”的好品质,逐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还有哪些不便之处,动手改进一下”通过这样的指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勇于实践的好品质。
第九周1、《古诗两首》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
然的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努力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
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我配乐范读,向学生展示庐山瀑布的美丽和壮观,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感染学生,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大胆充分地展开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两首古诗相比,《绝句》比《望庐山瀑布》要简单易懂,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侧重于让学生学习领略《望庐山瀑布》中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热爱大自然,欣赏瀑布的气势宏大的激情,重点指导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及诗人用词的精妙,在教学《绝句》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更鼓励学生动脑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色,并把自己想到的大胆地画一画,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只是在品味“疑似”这一词时,我只要求学生能说出 “疑似”是什么意思,诗人用这个词的好处就可以了,并没有深入去将“疑似”和“好像”轮流在诗中替换比较。
2、《 雷雨》
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学生们先自学容易学或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字,因为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
本课的生字的重点进行归类后,再到前面来自己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为他补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们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倾听的好习惯。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是为了使得他们在今后与人交流时做到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学生在讲解词义时,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表述、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等方式,(他们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激起低年级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学生们开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课前提出的难学的字应怎样写好,讨论过后,学生们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几个字怎样写好。其他学生再来点评。(学生们对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过后,再在小组内发表合理的见解,这不仅是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合作意识,及重点、难点也在互学、汇报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同时也为日后自学生字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他们写字的基本功。
第十周1、《最大的“书”》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
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比较完整,但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文字秀丽,同时包含丰富自然知识的儿童诗。旨在通过学习,让孩子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学着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肤浅,方位感很弱,虽然在数学课上学过辨别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课的实际生活中的立体感知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我把“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是“启发学生孩子要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生活走入文本,再从文本走入生活,把二者有机结合。我想,这样就是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吧。
这篇课文是以诗歌形式出现的,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但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时间短,如果只是老师在枯燥地讲解,势必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而且,课文中出现的天然指南针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与现实生活是有距离的,为避免枯燥乏味,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把
多种形式的读穿插其中,当孩子们学习到乏点时,配以一段抒情的音乐师生合作读文,既能舒缓紧张的学习情绪,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读中体味诗歌的美与魅力。
在理解天然指南针“沟渠里的积雪”时,因为学生实际感悟弱,所以,我运用比物演示来帮助孩子们理解。直观的感受化难为易,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再让孩子们变文中问为自己答,乐趣无穷。仿课文句式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读写迁移。
我想,孩子们能在趣味无穷的语文学习中领会到大自然的奥秘,增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获得知识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文本中学到的知识更有利于生活。
十一1、《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地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了解古今画家,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画家”一词的含义有了感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学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著名画家,才可以进一步感受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却能虚心听取一个小小牧童的意见,虚心之美德让人感动,同时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图片,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
最后再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2、《我为你骄傲》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伴随了“我”一个星期。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在慈爱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
—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
教学时,我抓住了小男孩的心理:开心──害怕、担心──轻松,这一主线,让学生体会三句话,理清“我”的心情变化过程。我重点放在体验描写小男孩“开心”的句子。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小男孩的开心,可在课堂上观察,这个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可能是因为情境创设得不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不多,学生说得不多。我想,大家为什么觉得开心?他们是怎么玩的?如果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玩的时候的场景。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不再是为了读而读。
第十二周1、《三个儿子》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
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它所在的第六单元课文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主人公“渴望要小汽车”和“坚决不要妈妈买”这一巨大的心理反差,强烈地向我们传达着“爱母亲”的信息。 然而,现在这些在春风雨露中长大的独生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这样的情感体验的。研读小男孩“喜欢”小汽车和小男孩的“懂事”时,我很注重文本空白的挖掘,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说话练习,实现目标的落实和情感的强化。如:“抓住“马上” “只要„„就„„”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就是眼睛都看的发亮了,这光芒里藏着小男孩的悄悄话呢!谁看懂了?谁听到了?好像在说什么?”教学“目不转睛地盯”时,我请学生表演目不转睛地盯,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你会目不转睛盯着什么东西?教学妈妈的话时,我有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兵不会让妈妈给他买什么?师提示:这次期中考试,小兵的语数都考了100分,妈妈打算给他买一件新衣服作为奖励,小兵说:“ ”!还会有什么情况?
结束环节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诗歌《写给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使学生的心灵再次得到激荡,升华了情感。
第十三周1《玲玲的画》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2、《蜜蜂引路》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
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第十四周1《揠苗助长》
教学中,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方面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男女生分读、小组、同桌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很好的领会到寓意,另外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和动作演示去体会种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长高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如:理解他在天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我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加上动作。学生的表演非常到位,正是因为学生能够体会到那个人的焦急机,所以才能演得如此到位。另外,来理解“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急忙跑道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体会筋疲力尽时,我让学生想象:“火辣辣的太阳底下,那个人正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地瓦工内高里拔,一分钟、两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直从中午拔到了晚上。终于拔好了。此时我忙问:
“小朋友,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有的说累,有的说手酸,还有的说腰酸背疼。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尽。
2《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组课文的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第十五周1《丑小鸭》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
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例: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再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课堂上我还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并借助外在的辅助手段,烘托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每次读后注意朗读评议,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通过学生表演,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并着重体会“惊奇、羡慕、冻僵、幸亏”等词。学生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课文的感情朗读,为今后的作文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2《数星星的孩子》
今天我们学了《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学习本课我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
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一气呵成。 最后一个段的生字比较集中,出现了“张衡”“汉朝”“天文学家”等几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如何让这几个词语成为孩子脑中深刻的记忆,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他们自由读,“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激起孩子的求知欲,读完之后他们有的说“张衡是汉朝人”“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等。然后通过老师的简单介绍了解汉朝年代的久远,从字面猜想“天文学家”的含义,理解“著名”的意思,并且用“著名”一词练习说话。
第十六周1《爱迪生救妈妈》
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
我的课围绕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怎样救妈妈这两点让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中感受爱迪生的爱动脑筋。抓住重点词语“直打滚”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体会妈妈当时的痛苦,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来理解 “急得团团转”的意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亲自体验爱迪生的办法,比较容易解决课文的重点:怎么样救妈妈。一堂课下来,觉得自己首先就缺少激情,导致学生的情绪不够高。自己提的问题不够明确,使学生不易回答。在上重点段落的时候,自己急了点,代替了学生的体悟。
2《恐龙的灭绝》
《恐龙的灭绝》这一课的科学性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出示了一些的有关恐龙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不光是简单的看,还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来谈恐龙,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课文。并在看图片的过程中理解“庞大”。
我们人类只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在这一自然段学习时,我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的字、词。强调在朗读时要着重读“两亿年“”短多了” “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 ”等词句。然后画一张表格分别注明“说法”“起因”等表头,在课堂上对生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 能自主选择适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十七周1《阿德的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乘坐飞船可以到火星上旅游了;月球上可以定居了;手提电话不仅能打到天上,而且能看见通话的人了;地球上购物可以不出家门,在地球上也可以预订月球上的物品了„„这是阿德的梦!这个梦多么
有趣啊!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要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等方面。
孩子们是带着笑容读完课文的,当我给孩子们讲述可视电话、网上购物、可视手机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本课很好地印证了“兴趣是孩子最大的学习动力”。孩子们就象自己在读连环画书一样,快速地吸收了课文的内容,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已经将自己变成了文中的主人翁,准备进行奇妙的旅行。
学习课文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知识补充,“小朋友们,阿德的梦真神奇,我们中华民族也有一个飞天梦,有一个人就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飞天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杨利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语文园地八》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两块内容。在教学时,我根据二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发现探索,在自主实践中积累运用。
在“我的发现”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发现,在总结规律时,我再适当地给予孩子们一定的帮助,主要让学生自已能把这三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和感情体会到位。
在“日积月累”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形声字,感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根据句子理解犹如、好像、就像等词的异同。通过仿写句子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