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根据11月24日教研活动时问卷调查整理,也许能引发大家一些深思,也许我们能够共同寻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基础部分
1.学生在词语运用方面的能力普遍薄弱,丢失严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词语逐词分析,这一类型题该怎样去抓。
2.基础知识复习量很大,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让学生掌握?
3.古诗文默写部分,花费了很多时间来默写,而这一环节,失分很严重。
二、综合性学习
1.综合性学习该如何进行系统复习,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2.该把综合性学习分成多少种题型,以便指导学生学习。
3.综合性学习复习与不复习总觉得没多大区别。
4.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掌握和社会热点的关注,是否会上成政治课?而且逐一把社会进行分析,似乎没这个时间。
三、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篇目较多,应从何时着手复习才能达到复习效果。
2.文言文增加的篇目是否确定为四篇?
3.文言文阅读该怎样复习?
四、阅读教学
1.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记叙文阅读怎样贴近考点进行系统训练,主要分哪些专题训练?
3.阅读教学和阅读应考训练怎样结合起来?
4.学生主要失分原因是读不懂文本,如果才能教会学生读懂文本呢?
5.阅读答题是否每种类型都要给学生答题的方法、规律?是否有固定的方法、规律?
6.中考阅读与课内阅读(尤其是小说)如何链接?
7.记叙文阅读强调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年能训练成吗?
8.还需不需要教给学生答题的公式?
9.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作文教学
1.中考作文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能称得上好作文,有没有形式上的模板和其它十分具体的标准。
2.作文经常训练,但成效不大。
3.是否有短期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具体方案。
4.面对大量的要点复习,写作课的时间少了许多,老师判作文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如何有效分配初三作文课与其它课的比重。
5.作文教学的复习不知从何下手,训练的方向有些茫然。
6,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7.学生作文内容、语言到现在仍毫无新意,一年内训练出好作文可能吗?
8.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背作文应考效果好不好?
9.现在进行作文教学主要采用例文分析。例文写作的方法会让一部分同学模仿痕迹太重,主要是自己心里没有生活,缺乏心里感悟,如何解决学生“下炊之米”问题?
10.作文越往上,越难提升,如何提高优生的作文档次,作最后的冲刺。
11.作文的训练是否只强调记叙文,学生写议论文在中考评分中是否会吃亏。
12.如何把作文系列教学预设的想法与学生作文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13.如何让学生在相同的生活中,有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六、其它
1.初三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像初一、初二那样讲吗?
2.初三的课堂教学以复习为主,如此长此以往,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初三的复习,考点要逐一攻破,可是学生前面的复习点很快就忘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反复强调,让学生掌握不忘。
4.语文总复习的复习过程混乱,没有条理性。
5.语文学科不光受到家长和学生轻视,而且多数人还认为语文不用努力学习得分也不会低,努力学语文成绩也不一定高,致使语文学科成为“鸡肋”学科。到初三愈演愈烈。这种对语文的态度该怎么办?
6.如何处理新课与复习的关系。
7.如何短时间提高语文能力极差的学生成绩?
8.语文教师疲于知识点的强化,应付考试,根本没有精力带领学生去感悟语文的魅力,更谈不上让学生爱语文学科。
9.初三的语文作业到底留什么?留基础抄写,学生只抄不过脑子;留阅读练习,学生回家不认真做,效果极差;留练习卷子,老师没有过多时间批卷。
10.模拟、专项练习等,该怎么用,何时用?
11.课时过多,很多课没有时间充分准备就去上,效率低。更没有研究教学的时
间。——略谈新课标下初三语文精致课堂教学的构建
语文课上到初三,功利主义和实用性便占了上风,语文课堂不再“风花雪月”,取而代之的是老南瓜、小米饭,此时的语文又纯粹还原为“工具性”,此时的学生也完全被僵化、简单化、机械化,反复讲、反复背、反复默、反复练成了初三语文老师向学生索要成绩的“祖传秘方”,这往往会产生老师学生弄得筋疲力尽,学生成绩却不见提高的尴尬局面。因此,我认为,初三阶段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总复习,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尊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性质,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事实证明,不落实到应试的素质教育是空中楼阁,不注重素质的应试教育是无源之水。所以,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方能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一) 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构建初三语文精致课堂教学的基点。
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语文素养的大致边界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敏锐的语感;对民族语言深厚的感情和正确的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开阔的文化视野。在这如许多的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而在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一个人如若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语文素养也就自在其中了。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阅读,学会与文本对话,离不开包括教师讲授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指导,在初三阶段,这些指导还是非常必要的。指导要以教本为依托,通过一篇篇范文的阅读来体会文情、发展语感、积累语料,让学生由“规范化阅读”到“个性化阅读”,再到“创造性阅读”地渐进,而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有些人抛却课本,瞄准考试,苦苦操练,势必导致读写能力每况愈下,而架空文本,以练代讲,零敲碎打也必将破坏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死抠课本,画地自限,条分缕析,也肯定是劳而无功的。所以,初三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实效性,一要以本为本,循序渐进,不作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短视训练,二是要超越文本,授之以渔,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②注重积累,让课堂辐射积累,让积累激活课堂。
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其实质就是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积累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终身践行的过程。初三阶段,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提升语文素养,积累就显得犹为迫切。初一初二时,我们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要求学生阅读《语文报》《散文》《读者》《星星诗刊》等优秀报刊,并及时作好读书笔记,初三时间紧,这项工作由课堂退隐到课外,但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雷打不动,初一初二时读书笔记内容为词、句、段,总之是自认为值得摘录的精华,初三读书笔记要求抄录全文,注重整体的把握与欣赏,同时在摘抄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此举的目的是想借此将他人的智慧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虽有“强化”的嫌疑,但也不乏为快速内化的最好途径。
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性的拓展,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社会、人生、艺术等各个领域,大胆联系,努力拓宽文本的辐射领域,去触动学生的积累,同时让积累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体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就调动学生的积累,积极探讨佐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之一: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有的学生就讲到了王维,说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名画家,王维在作诗时,不自觉地将构图、色彩、明暗等绘画技巧融入诗中,使诗具有画意,他也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他的诗除了具有唐诗的押韵、节奏、音调等语言上的音乐美外,他还创造了许多音乐形象及具有音乐美的意境。在他的诗中,他能把多种声音组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曲交响乐,他还善于把声音与景色有机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有声画,他最擅长把动与静结合在一起,以
声衬静,创造出空灵寂静的妙境,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他们还讲到了达芬奇,讲到了《蒙娜丽莎》的成功表现还在于他精通解剖学,讲到了达芬奇被《蒙娜丽莎》掩盖在绘画之外的无数光环,医学、解剖学、动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水利学、数学、军事学、飞行原理、机器制造等等,所有这些,他都曾涉猎,也都有所建树,另外汽车,自行车,飞机,降落伞,潜水艇,汽艇,救生艇,机关枪,坦克车,天文望远镜,蒸汽大炮,巨型弩,挖泥船,机械乐器,机械狮子„„达芬奇就像一个巨形蜘蛛,其触角近乎接触到了每一个领域;还讲到米开朗基罗,讲到余秋雨,讲到自己的父亲,讲到自己的体验„„教学《乡愁》时,我就结合现在台湾的时政,品读诗中“浅浅”一词中别样的意味,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注时政,关注时代的命运;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让学生比较讨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的背景下产生的人的个性、思维、能力的差异,从而探讨整个民族文化的差异,进一步激发学生讨论是教育影响了一个民族的习惯,还是习惯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教育,最后讨论的结果可能是不甚了了,但这一讨论的过程无疑引发了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审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致,在思维火花崩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了积累反馈给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这样一种讨论本身就是格物致知精神的最好体现。
③课堂教学应有效渗透应试信息,将阅读的技巧、解题的方法、信息提炼的着眼点等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进行有意识地指导,要带领学生居高临下地看课文,举一反三地学课文。
(二)参透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全力打造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构建初三语文精致课堂教学的关键。
有人认为,训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立的,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从训练而得。这是对训练的误解,叶圣陶老先生就对训练进行了正确的定位: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学生要在阅读中学会与作者对话,要学会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养料,所有的学会,离开了“训练”都将是一句空话。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不是游离于学生听、说、读、写实践的人文教育,正确的“训练”不但与人文性并不对立,相反,恰恰是正确的“训练”,才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只是这训练并非单纯的题海战术,并非是支离破碎声东击西的零敲碎打,而是基于广泛阅读与积累基础上的能力提升与实战演练。
①夯实基础,字词训练不偏废。
结合中考题型的分析,字音与字形的考查虽然占分不多,但却是每年中考的“保留节目”,所以除了在平时学课文时做到生字、易错字的音形字字落实外,还要整理出一些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专题训练,在读音上侧重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区分ai 、 an、 e 、ou ,字形上侧重查找成语中的错字,《语文报》上有这方面的专题,可将易错的成语来一个汇编,利用早读课时进行朗读、记忆,当然,切忌死记硬背,应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
②阅读训练,观其文行其道,解题技巧要点拨。
对课外阅读文章的讲解,做到有针对性,善于总结历年中考的考查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说明文的阅读要注意信息的提炼,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几乎”“大多数”“一般来说”“必定”“可能”“左右”“有记载以来”等,同时要教给学生完整性答题的要素;议论文阅读要抓住观点和论证方法,要明白观点所在的几个位置,要懂得区分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等;散文阅读,可选一些关注人文、关注生活、与江浙有关的文质兼美
意韵深刻的文章。而且所有课外阅读文章,都必须向学生指出:答案绝大部分都在文章中,不要脱离文章由着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答案,除非是谈自己感受凸现个性化色彩的题目,否则,都要忠实于原文,尊重作者的体验和感受;文言文阅读,应充分调动已有的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注重文言常用虚词与实词的用法的归纳、总结,注意常见的通假、词类活用现象并适当拓宽范围。告诉学生,课外文言阅读不可怕,只要充分调用课内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读懂课外文言尽在掌握之中。
③作文抒写性灵,裸露真我,适当包装有必要。
记得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指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可谓一语道出了写好文章的本质因素——养气,在初三依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让学生养写文章之气,通过内在修养与外在阅历两种途径来获得,此时可能加强外在的阅历来提升文章的品位更具可行性,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层面的东西,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包装还是很有必要的。一篇文章能做到文质兼美是上品,但若两者不能兼顾,还是强调以质取胜,抒写性灵,裸露真我,象2006年市“语文报杯”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几篇雄踞榜首的作文,文笔灵秀自不待言,但更让人击节赞叹的还是文中透露出来的逼人的个性化气息,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视角,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思索,这些浓郁的个性化色彩皆因他们将写作当成了表达自我、释放自我的途径,于是毫无负担,于是毫不做作,于是自然流畅摇曳生姿。
(三)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主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是构建初三语文精致课堂教学的保证。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要让学生树立信心,抓牢语文的根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就可以不变应万变,不要为还有许多题没来得及做,还有许多文章没来得及看担忧,古人说孔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里也不过就是三本两本,可见读书并不在多寡,知识未必就是智慧,让学生明白试题和考卷并非语文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也是终身的语文。
总之,初三语文教学更应将提高教学质量与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将保证学生从容应试与全面提升素养结合起来,将盯住学生评价考试与促进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结合起来,抛却功利主义,应对考试与提升素养完全可以两全。用钱梦龙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方格”之内求“圆融”,在应试体制下游刃有余地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
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明显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一、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初三,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初三学生,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初三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二、要训练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但是长期下来,学生一个养成了惰性,二来,对听来的答案他们也难以真正掌握。
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碰到这样的选词填空的题目,也会更有信心。
三、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这样看来,我以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搞阅读文的题海战术,但是,做一篇文章,却应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技巧与规律,并能在阅读文训练中发复运用。
4,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初三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老师讲课时绝不允许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我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迁移,一见到课外文言文就懵了,
5 就是学生最没把握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了。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的唯一方法当然是老套的做题战术。但初三上半期及下半期开端,不应该是学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其实我发现初一初二时,学生基本上不明白现代文阅读得分技巧,问十个同学十个同学回答现代文阅读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学拿着笔不知道怎么表达他蒙的那点可怜的答案。所以,现代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是学生提高阅读分数的心锁。教师把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学生阅读分数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诉学生议论文、说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写景或写物的散文大胆的往人身上靠,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当然并非所有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6最后说说作文,作文可分成四等:又华又实,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
又实是任何时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这里不做赘述。具说华而不实已不再时髦,实而不华反占先机。对此我有不同理解,让学生一本正经地下工夫写实比让学生耍笔杆子写华更难,而且出力不讨好,得分往往更底。华美的文字和华美的装修一样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码体现了学生运用文字的娴熟性,如果不慎不实了,评卷老师也不忍心痛下杀手,得分往往比预想的高。这些学生已经在初三以前训练过了,初三时要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尽量在作文里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词,让评卷老师不知不觉地受你蛊惑;三是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四是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初三语文教学才总结为以上几点,尽管疏漏处很多,但很愿意与大家共享,并希冀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信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该达到的能力与目标,它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纲要性文件,更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考试说明》则是课标的具体化,它不仅为我们明确指出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还为我们指出了考试的形式以及试卷的结构、题型、难度甚至还有分值的分配等, 因此,仔细研究《课标》和《说明》,对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我们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大家在上新课之前,备课组认真组织学习,真正吃透其中的精髓,使以后的教学少做无用功。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训练思路和做法二、以教材和中考试卷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在弄清了《课标》和《说明》以后,就要认真钻研教材了。以往在这一阶段的初三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匆匆结束新课,然后大量寻找课外材料进行阅读训练,甚至进行题海战,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且不说你找来的文章是否经典,是否有训练的意义,就是寻找文章本身也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而且还要大量印发讲义,学生常常不慎就弄丢了讲义,还有,学生往往对你选的文章还不怎么喜欢,甚至厌倦这样的训练,而教材一般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内涵比较丰富,也有训练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为训练学生的能力服务。
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强调要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作为前提。阅读教学的宗旨当然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前提条件当然是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和细心揣摩。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课堂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往往用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然后就是不着边际的分析和讨论,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进一步弱化学生的阅读水平,导致学生对文本兴趣的丧失,进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何使学生能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呢,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关键,另外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也是是一种好方法。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这是由他们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驱使的一种心理指向,它了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例如,文本的题目、插图以
及社会对这篇文章的
郇庄学校 张晓华
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可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习。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经常被提醒的一句话是:教学中要时时想到你讲的内容与考试有关。可见考试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对“讲什么”有决定作用。可是对语文这个学科而言,“讲什么”和“考什么”之间的距离太遥远。学生仅仅依赖于语文老师课堂“教给”的东西,是绝对不足以用来应付考试的。我认为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训练,长期积累,要有初中三年一盘棋的整体意识。所以我们应当从课本里跳出来,从语文里跳出来,把课本放大,把语文放大,使学生的知识背景广阔一些,知识积累丰富一些,文化底蕴深厚一些。所以我认为教学备考的着力点要放在这个根本上,抓住这个根本,我在初三语文教学阅读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比重大,分值高,试题设置灵活,能力要求高,而考生得分率不高,这部分在中考备考中最头痛。许多学生认为在初三复习阶段下功夫而又最难提高的是现代文阅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阅读能力不强。一份好的中考试卷本身就是整体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的综合体,试卷几乎每一道题,都与考生的整体素质,知识背景直接相关,没有那道题、哪个考点,可以单项突破,孤军深入的,也不管它如何分解,如何变化,背后起支撑作用仍是平常说的读写经验,分析概括能力(即语文素养),考的是一个点,牵涉的却是一个面,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意义上说题海战术不如“文海战术”,少做题,多阅读,大量超量阅读,才是形成准确、敏锐语感、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就课外阅读而言,我主要有如下做法。
1,“延伸阅读”,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内延伸部分由教师担任,义不容辞,但课外延伸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完成。除老师建议订阅的《语文报》、配套读本《自读课本》外,学生全体参与推荐读本并自主阅读。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内容具有真正的开放性,满足学生
多方面的需要。二是可以更改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形成自主读书的内驱力,也便于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三是可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遍览佳作,品味比较,让他们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初中三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并且分步骤进行,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整体感知内容和中心。初二时主要从语言和思路方面作要求,初三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特色作点评析鉴赏。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养份、心灵日渐丰润,方能“下笔有神”,方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2,重视课本学习。在强调课外阅读的同时,我们没有弱化对课文的教学,相反,我们非常重视课文的学习,是因为我们重视“课文”这个例子。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本没学头,特别是现代文阅读部分,中考又不考,听不听没关系,有些老师也认为中考 阅读部分距离课本越来越远,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不如多做习题,另搞一套。
近几年来,中考阅读材料确实均来自课外,看似脱离了课本,但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何要紧扣课本呢?其实这种“脱离”是形式上的脱离,本质上没有脱离,只脱离教材的“形”,不脱离教材的“神”,只脱离其“貌”,不脱离其“魂”。题在课外,理在课内,这个“理”就是题目的理由、能力。也几就是以教材为基础而提高,以教材为导向而深化,以教材为前提而综合,以教材为起点而辐射。因此,我们主张在中考备考中不丢弃课本。
3,点拨方法,强化训练。精选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等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进行阅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强化整体阅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一是从写作意图考虑。作如下思考:(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和态度?(4)如何评价作者的看法?这样做主要是强化概括、归纳、评价能力。二是从文章的布局考虑,作如下思考:
(1)本文的思路怎样?(2)结构层次如何?(3)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做主要是强化分析、整理能力。三是从写作方面着手。文章的布局技巧、表现方法、语言特点如何?这样做主要是培养分析、评价鉴赏能力。同时要强化精读,主要抓关键词语、句子、段落进行阅读,以提高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备考,在于系统而长期的训练,方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相当大,复习时它应是重点,宁德地区的试卷大都是三大文体各一题。选材大都来自课外报纸、杂志等加以删改,且所选的内容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富有时代感,能启发人,教育人,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大纲对现代文的要求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主要从词句理解、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略读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记叙文考点及策略
考点一:词句理解及作用
宁德卷近几年都有出现此类题目,
例:08年“紧紧护住,死死护着,紧紧搂着”,“不得不含泪”09年“柏杰士从钱袋里捧出一把金币看了看, ”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结合上下文及加点词的特殊含义就可解答。对于句子的理解难度就大些:首先要弄清是否运用了修辞?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等。例:08年重庆卷“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出女儿对妈妈发自内心的关
爱,突出女儿纯洁的心灵。例:2010年南平卷“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答案是:生活中有些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是由态度决定的,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肯做每个人都能做到。又如“春风是可以种的”结合文意“春风”即是爱心, 然后抓住‘种’字. 如没有抓住就偏向说人人都要献爱心, 而结合文本及“种”字应理解为“在心中播散爱的种子”,对于这一类的题目解答时如有修辞手法就从修辞角度去解答, 然后看看句子的位置,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
考点二:要点概括
概括要点一直是各地考查的一个重点, 概括时可从几个角度考虑: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抓住语段的中心句﹑重点句,过度句等。题型大致有两大类:一是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某一个故事. 此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应抓住主要人物即;( )人干什么. 千万不要面面俱到, 例;09年宁德卷的阅读题可概括为,“一个陌生人用一袋假金币让小镇的人出丑的故事. ”二是限字填空格; 例09年南平卷, 用四字将情节补充完整:失意回家→
→
→悄悄离开。﹘答案为:发生车祸,指挥逃生﹙。
2010年宁德卷 ____放贼 送鱼 。﹘答案为:捉贼,刻鱼﹙针对这一类型题目答题时应从他的概括中找出规律就容易了。
考点三:句段的作用
开头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开篇点题等。结尾段: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中间段:承上启下。解答这一类题目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例;“冰心奶奶,您好﹗”文末这句话有何作用?“内容上进一步抒发对冰心奶奶的热爱之情,结构上呼应题目。”
考点四:描写的作用
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反映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等。例:2010年晋江卷《微笑的可乐》开头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景物描写,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考点五:标题
对于文章标题的解答可归纳为几点; ①标题有两层含义, 例;09年宁德卷《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种含义﹖②题目是线索, 贯穿全文表达情感. ③设置悬念引起注意. ④点明中心.
考点六: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写作手法:衬托﹘侧面烘托﹙,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的特点情感等;对比,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欲扬先抑,突出所写对象, 形成波澜起伏的结构;设置悬念,激起读者注意;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 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考点七:作批注即赏析文章美点.
2010年九地市有四个地方出现这类题, 这种题目自主性较大, 答题时可从字词﹑修辞﹑内容﹑写法﹑作用等方面来分析。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某一方面来作答, 答题时紧密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不能将句子脱离文本语境孤立地理解,应在整体感知中心和主题后再赏析作答。厦门卷就经常出现此类题, 复习时, 这一块也不能忽视.
考点八:拓展延伸
题型大致有:联系现实生活,提出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人物的心理;读了本文,有何启发;赞同与否;续写一个结尾等。解答续写和人物的心理时,将自己替换成文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例09年河南卷《前方遭遇塌方》第六段“车子开动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请补写出省略号中我的心理。“不用下车,我心理暗自决定。”这么答没有扣住上下文。示例:“不下吧,情况确实危险;下去吧,就剩司机一个人了,多不仗义啊。还是留下来给他做个伴儿吧,起码能给他壮壮胆。”解答启发看法类的题目时,一定要紧扣文本和中心,适当时能运用些俗语或警句也能增加亮点。这一类的题目在大多数试卷中都会出现,平时的试卷中应要求学生都要动笔写,这一类的主观题只要掌握了技巧,其实就是送分题。
当然对于记叙文考点的考查是全方位的, 还应在平时的复习中多练多积累。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根据11月24日教研活动时问卷调查整理,也许能引发大家一些深思,也许我们能够共同寻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基础部分
1.学生在词语运用方面的能力普遍薄弱,丢失严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词语逐词分析,这一类型题该怎样去抓。
2.基础知识复习量很大,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让学生掌握?
3.古诗文默写部分,花费了很多时间来默写,而这一环节,失分很严重。
二、综合性学习
1.综合性学习该如何进行系统复习,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2.该把综合性学习分成多少种题型,以便指导学生学习。
3.综合性学习复习与不复习总觉得没多大区别。
4.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掌握和社会热点的关注,是否会上成政治课?而且逐一把社会进行分析,似乎没这个时间。
三、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篇目较多,应从何时着手复习才能达到复习效果。
2.文言文增加的篇目是否确定为四篇?
3.文言文阅读该怎样复习?
四、阅读教学
1.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记叙文阅读怎样贴近考点进行系统训练,主要分哪些专题训练?
3.阅读教学和阅读应考训练怎样结合起来?
4.学生主要失分原因是读不懂文本,如果才能教会学生读懂文本呢?
5.阅读答题是否每种类型都要给学生答题的方法、规律?是否有固定的方法、规律?
6.中考阅读与课内阅读(尤其是小说)如何链接?
7.记叙文阅读强调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年能训练成吗?
8.还需不需要教给学生答题的公式?
9.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作文教学
1.中考作文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能称得上好作文,有没有形式上的模板和其它十分具体的标准。
2.作文经常训练,但成效不大。
3.是否有短期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具体方案。
4.面对大量的要点复习,写作课的时间少了许多,老师判作文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如何有效分配初三作文课与其它课的比重。
5.作文教学的复习不知从何下手,训练的方向有些茫然。
6,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7.学生作文内容、语言到现在仍毫无新意,一年内训练出好作文可能吗?
8.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背作文应考效果好不好?
9.现在进行作文教学主要采用例文分析。例文写作的方法会让一部分同学模仿痕迹太重,主要是自己心里没有生活,缺乏心里感悟,如何解决学生“下炊之米”问题?
10.作文越往上,越难提升,如何提高优生的作文档次,作最后的冲刺。
11.作文的训练是否只强调记叙文,学生写议论文在中考评分中是否会吃亏。
12.如何把作文系列教学预设的想法与学生作文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13.如何让学生在相同的生活中,有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六、其它
1.初三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像初一、初二那样讲吗?
2.初三的课堂教学以复习为主,如此长此以往,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初三的复习,考点要逐一攻破,可是学生前面的复习点很快就忘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反复强调,让学生掌握不忘。
4.语文总复习的复习过程混乱,没有条理性。
5.语文学科不光受到家长和学生轻视,而且多数人还认为语文不用努力学习得分也不会低,努力学语文成绩也不一定高,致使语文学科成为“鸡肋”学科。到初三愈演愈烈。这种对语文的态度该怎么办?
6.如何处理新课与复习的关系。
7.如何短时间提高语文能力极差的学生成绩?
8.语文教师疲于知识点的强化,应付考试,根本没有精力带领学生去感悟语文的魅力,更谈不上让学生爱语文学科。
9.初三的语文作业到底留什么?留基础抄写,学生只抄不过脑子;留阅读练习,学生回家不认真做,效果极差;留练习卷子,老师没有过多时间批卷。
10.模拟、专项练习等,该怎么用,何时用?
11.课时过多,很多课没有时间充分准备就去上,效率低。更没有研究教学的时
间。——略谈新课标下初三语文精致课堂教学的构建
语文课上到初三,功利主义和实用性便占了上风,语文课堂不再“风花雪月”,取而代之的是老南瓜、小米饭,此时的语文又纯粹还原为“工具性”,此时的学生也完全被僵化、简单化、机械化,反复讲、反复背、反复默、反复练成了初三语文老师向学生索要成绩的“祖传秘方”,这往往会产生老师学生弄得筋疲力尽,学生成绩却不见提高的尴尬局面。因此,我认为,初三阶段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总复习,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尊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性质,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事实证明,不落实到应试的素质教育是空中楼阁,不注重素质的应试教育是无源之水。所以,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方能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一) 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构建初三语文精致课堂教学的基点。
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语文素养的大致边界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敏锐的语感;对民族语言深厚的感情和正确的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开阔的文化视野。在这如许多的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而在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一个人如若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语文素养也就自在其中了。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阅读,学会与文本对话,离不开包括教师讲授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指导,在初三阶段,这些指导还是非常必要的。指导要以教本为依托,通过一篇篇范文的阅读来体会文情、发展语感、积累语料,让学生由“规范化阅读”到“个性化阅读”,再到“创造性阅读”地渐进,而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有些人抛却课本,瞄准考试,苦苦操练,势必导致读写能力每况愈下,而架空文本,以练代讲,零敲碎打也必将破坏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死抠课本,画地自限,条分缕析,也肯定是劳而无功的。所以,初三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实效性,一要以本为本,循序渐进,不作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短视训练,二是要超越文本,授之以渔,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②注重积累,让课堂辐射积累,让积累激活课堂。
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其实质就是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积累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终身践行的过程。初三阶段,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提升语文素养,积累就显得犹为迫切。初一初二时,我们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要求学生阅读《语文报》《散文》《读者》《星星诗刊》等优秀报刊,并及时作好读书笔记,初三时间紧,这项工作由课堂退隐到课外,但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雷打不动,初一初二时读书笔记内容为词、句、段,总之是自认为值得摘录的精华,初三读书笔记要求抄录全文,注重整体的把握与欣赏,同时在摘抄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此举的目的是想借此将他人的智慧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虽有“强化”的嫌疑,但也不乏为快速内化的最好途径。
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性的拓展,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社会、人生、艺术等各个领域,大胆联系,努力拓宽文本的辐射领域,去触动学生的积累,同时让积累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体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就调动学生的积累,积极探讨佐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之一: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有的学生就讲到了王维,说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名画家,王维在作诗时,不自觉地将构图、色彩、明暗等绘画技巧融入诗中,使诗具有画意,他也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他的诗除了具有唐诗的押韵、节奏、音调等语言上的音乐美外,他还创造了许多音乐形象及具有音乐美的意境。在他的诗中,他能把多种声音组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曲交响乐,他还善于把声音与景色有机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有声画,他最擅长把动与静结合在一起,以
声衬静,创造出空灵寂静的妙境,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他们还讲到了达芬奇,讲到了《蒙娜丽莎》的成功表现还在于他精通解剖学,讲到了达芬奇被《蒙娜丽莎》掩盖在绘画之外的无数光环,医学、解剖学、动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水利学、数学、军事学、飞行原理、机器制造等等,所有这些,他都曾涉猎,也都有所建树,另外汽车,自行车,飞机,降落伞,潜水艇,汽艇,救生艇,机关枪,坦克车,天文望远镜,蒸汽大炮,巨型弩,挖泥船,机械乐器,机械狮子„„达芬奇就像一个巨形蜘蛛,其触角近乎接触到了每一个领域;还讲到米开朗基罗,讲到余秋雨,讲到自己的父亲,讲到自己的体验„„教学《乡愁》时,我就结合现在台湾的时政,品读诗中“浅浅”一词中别样的意味,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注时政,关注时代的命运;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让学生比较讨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的背景下产生的人的个性、思维、能力的差异,从而探讨整个民族文化的差异,进一步激发学生讨论是教育影响了一个民族的习惯,还是习惯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教育,最后讨论的结果可能是不甚了了,但这一讨论的过程无疑引发了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审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致,在思维火花崩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了积累反馈给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这样一种讨论本身就是格物致知精神的最好体现。
③课堂教学应有效渗透应试信息,将阅读的技巧、解题的方法、信息提炼的着眼点等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进行有意识地指导,要带领学生居高临下地看课文,举一反三地学课文。
(二)参透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全力打造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构建初三语文精致课堂教学的关键。
有人认为,训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立的,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从训练而得。这是对训练的误解,叶圣陶老先生就对训练进行了正确的定位: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学生要在阅读中学会与作者对话,要学会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养料,所有的学会,离开了“训练”都将是一句空话。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不是游离于学生听、说、读、写实践的人文教育,正确的“训练”不但与人文性并不对立,相反,恰恰是正确的“训练”,才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只是这训练并非单纯的题海战术,并非是支离破碎声东击西的零敲碎打,而是基于广泛阅读与积累基础上的能力提升与实战演练。
①夯实基础,字词训练不偏废。
结合中考题型的分析,字音与字形的考查虽然占分不多,但却是每年中考的“保留节目”,所以除了在平时学课文时做到生字、易错字的音形字字落实外,还要整理出一些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专题训练,在读音上侧重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区分ai 、 an、 e 、ou ,字形上侧重查找成语中的错字,《语文报》上有这方面的专题,可将易错的成语来一个汇编,利用早读课时进行朗读、记忆,当然,切忌死记硬背,应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
②阅读训练,观其文行其道,解题技巧要点拨。
对课外阅读文章的讲解,做到有针对性,善于总结历年中考的考查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说明文的阅读要注意信息的提炼,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几乎”“大多数”“一般来说”“必定”“可能”“左右”“有记载以来”等,同时要教给学生完整性答题的要素;议论文阅读要抓住观点和论证方法,要明白观点所在的几个位置,要懂得区分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等;散文阅读,可选一些关注人文、关注生活、与江浙有关的文质兼美
意韵深刻的文章。而且所有课外阅读文章,都必须向学生指出:答案绝大部分都在文章中,不要脱离文章由着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答案,除非是谈自己感受凸现个性化色彩的题目,否则,都要忠实于原文,尊重作者的体验和感受;文言文阅读,应充分调动已有的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注重文言常用虚词与实词的用法的归纳、总结,注意常见的通假、词类活用现象并适当拓宽范围。告诉学生,课外文言阅读不可怕,只要充分调用课内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读懂课外文言尽在掌握之中。
③作文抒写性灵,裸露真我,适当包装有必要。
记得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指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可谓一语道出了写好文章的本质因素——养气,在初三依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让学生养写文章之气,通过内在修养与外在阅历两种途径来获得,此时可能加强外在的阅历来提升文章的品位更具可行性,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层面的东西,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包装还是很有必要的。一篇文章能做到文质兼美是上品,但若两者不能兼顾,还是强调以质取胜,抒写性灵,裸露真我,象2006年市“语文报杯”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几篇雄踞榜首的作文,文笔灵秀自不待言,但更让人击节赞叹的还是文中透露出来的逼人的个性化气息,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视角,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思索,这些浓郁的个性化色彩皆因他们将写作当成了表达自我、释放自我的途径,于是毫无负担,于是毫不做作,于是自然流畅摇曳生姿。
(三)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主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是构建初三语文精致课堂教学的保证。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要让学生树立信心,抓牢语文的根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就可以不变应万变,不要为还有许多题没来得及做,还有许多文章没来得及看担忧,古人说孔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里也不过就是三本两本,可见读书并不在多寡,知识未必就是智慧,让学生明白试题和考卷并非语文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也是终身的语文。
总之,初三语文教学更应将提高教学质量与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将保证学生从容应试与全面提升素养结合起来,将盯住学生评价考试与促进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结合起来,抛却功利主义,应对考试与提升素养完全可以两全。用钱梦龙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方格”之内求“圆融”,在应试体制下游刃有余地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
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明显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一、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初三,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初三学生,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初三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二、要训练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但是长期下来,学生一个养成了惰性,二来,对听来的答案他们也难以真正掌握。
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碰到这样的选词填空的题目,也会更有信心。
三、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这样看来,我以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搞阅读文的题海战术,但是,做一篇文章,却应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技巧与规律,并能在阅读文训练中发复运用。
4,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初三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老师讲课时绝不允许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我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迁移,一见到课外文言文就懵了,
5 就是学生最没把握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了。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的唯一方法当然是老套的做题战术。但初三上半期及下半期开端,不应该是学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其实我发现初一初二时,学生基本上不明白现代文阅读得分技巧,问十个同学十个同学回答现代文阅读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学拿着笔不知道怎么表达他蒙的那点可怜的答案。所以,现代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是学生提高阅读分数的心锁。教师把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学生阅读分数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诉学生议论文、说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写景或写物的散文大胆的往人身上靠,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当然并非所有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6最后说说作文,作文可分成四等:又华又实,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
又实是任何时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这里不做赘述。具说华而不实已不再时髦,实而不华反占先机。对此我有不同理解,让学生一本正经地下工夫写实比让学生耍笔杆子写华更难,而且出力不讨好,得分往往更底。华美的文字和华美的装修一样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码体现了学生运用文字的娴熟性,如果不慎不实了,评卷老师也不忍心痛下杀手,得分往往比预想的高。这些学生已经在初三以前训练过了,初三时要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尽量在作文里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词,让评卷老师不知不觉地受你蛊惑;三是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四是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初三语文教学才总结为以上几点,尽管疏漏处很多,但很愿意与大家共享,并希冀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信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该达到的能力与目标,它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纲要性文件,更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考试说明》则是课标的具体化,它不仅为我们明确指出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还为我们指出了考试的形式以及试卷的结构、题型、难度甚至还有分值的分配等, 因此,仔细研究《课标》和《说明》,对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我们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大家在上新课之前,备课组认真组织学习,真正吃透其中的精髓,使以后的教学少做无用功。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训练思路和做法二、以教材和中考试卷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在弄清了《课标》和《说明》以后,就要认真钻研教材了。以往在这一阶段的初三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匆匆结束新课,然后大量寻找课外材料进行阅读训练,甚至进行题海战,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且不说你找来的文章是否经典,是否有训练的意义,就是寻找文章本身也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而且还要大量印发讲义,学生常常不慎就弄丢了讲义,还有,学生往往对你选的文章还不怎么喜欢,甚至厌倦这样的训练,而教材一般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内涵比较丰富,也有训练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为训练学生的能力服务。
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强调要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作为前提。阅读教学的宗旨当然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前提条件当然是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和细心揣摩。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课堂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往往用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然后就是不着边际的分析和讨论,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进一步弱化学生的阅读水平,导致学生对文本兴趣的丧失,进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何使学生能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呢,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关键,另外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也是是一种好方法。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这是由他们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驱使的一种心理指向,它了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例如,文本的题目、插图以
及社会对这篇文章的
郇庄学校 张晓华
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可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习。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经常被提醒的一句话是:教学中要时时想到你讲的内容与考试有关。可见考试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对“讲什么”有决定作用。可是对语文这个学科而言,“讲什么”和“考什么”之间的距离太遥远。学生仅仅依赖于语文老师课堂“教给”的东西,是绝对不足以用来应付考试的。我认为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训练,长期积累,要有初中三年一盘棋的整体意识。所以我们应当从课本里跳出来,从语文里跳出来,把课本放大,把语文放大,使学生的知识背景广阔一些,知识积累丰富一些,文化底蕴深厚一些。所以我认为教学备考的着力点要放在这个根本上,抓住这个根本,我在初三语文教学阅读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比重大,分值高,试题设置灵活,能力要求高,而考生得分率不高,这部分在中考备考中最头痛。许多学生认为在初三复习阶段下功夫而又最难提高的是现代文阅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阅读能力不强。一份好的中考试卷本身就是整体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的综合体,试卷几乎每一道题,都与考生的整体素质,知识背景直接相关,没有那道题、哪个考点,可以单项突破,孤军深入的,也不管它如何分解,如何变化,背后起支撑作用仍是平常说的读写经验,分析概括能力(即语文素养),考的是一个点,牵涉的却是一个面,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意义上说题海战术不如“文海战术”,少做题,多阅读,大量超量阅读,才是形成准确、敏锐语感、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就课外阅读而言,我主要有如下做法。
1,“延伸阅读”,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内延伸部分由教师担任,义不容辞,但课外延伸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完成。除老师建议订阅的《语文报》、配套读本《自读课本》外,学生全体参与推荐读本并自主阅读。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内容具有真正的开放性,满足学生
多方面的需要。二是可以更改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形成自主读书的内驱力,也便于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三是可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遍览佳作,品味比较,让他们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初中三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并且分步骤进行,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整体感知内容和中心。初二时主要从语言和思路方面作要求,初三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特色作点评析鉴赏。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养份、心灵日渐丰润,方能“下笔有神”,方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2,重视课本学习。在强调课外阅读的同时,我们没有弱化对课文的教学,相反,我们非常重视课文的学习,是因为我们重视“课文”这个例子。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本没学头,特别是现代文阅读部分,中考又不考,听不听没关系,有些老师也认为中考 阅读部分距离课本越来越远,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不如多做习题,另搞一套。
近几年来,中考阅读材料确实均来自课外,看似脱离了课本,但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何要紧扣课本呢?其实这种“脱离”是形式上的脱离,本质上没有脱离,只脱离教材的“形”,不脱离教材的“神”,只脱离其“貌”,不脱离其“魂”。题在课外,理在课内,这个“理”就是题目的理由、能力。也几就是以教材为基础而提高,以教材为导向而深化,以教材为前提而综合,以教材为起点而辐射。因此,我们主张在中考备考中不丢弃课本。
3,点拨方法,强化训练。精选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等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进行阅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强化整体阅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一是从写作意图考虑。作如下思考:(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和态度?(4)如何评价作者的看法?这样做主要是强化概括、归纳、评价能力。二是从文章的布局考虑,作如下思考:
(1)本文的思路怎样?(2)结构层次如何?(3)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做主要是强化分析、整理能力。三是从写作方面着手。文章的布局技巧、表现方法、语言特点如何?这样做主要是培养分析、评价鉴赏能力。同时要强化精读,主要抓关键词语、句子、段落进行阅读,以提高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备考,在于系统而长期的训练,方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相当大,复习时它应是重点,宁德地区的试卷大都是三大文体各一题。选材大都来自课外报纸、杂志等加以删改,且所选的内容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富有时代感,能启发人,教育人,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大纲对现代文的要求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主要从词句理解、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略读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记叙文考点及策略
考点一:词句理解及作用
宁德卷近几年都有出现此类题目,
例:08年“紧紧护住,死死护着,紧紧搂着”,“不得不含泪”09年“柏杰士从钱袋里捧出一把金币看了看, ”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结合上下文及加点词的特殊含义就可解答。对于句子的理解难度就大些:首先要弄清是否运用了修辞?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等。例:08年重庆卷“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出女儿对妈妈发自内心的关
爱,突出女儿纯洁的心灵。例:2010年南平卷“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答案是:生活中有些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是由态度决定的,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肯做每个人都能做到。又如“春风是可以种的”结合文意“春风”即是爱心, 然后抓住‘种’字. 如没有抓住就偏向说人人都要献爱心, 而结合文本及“种”字应理解为“在心中播散爱的种子”,对于这一类的题目解答时如有修辞手法就从修辞角度去解答, 然后看看句子的位置,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
考点二:要点概括
概括要点一直是各地考查的一个重点, 概括时可从几个角度考虑: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抓住语段的中心句﹑重点句,过度句等。题型大致有两大类:一是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某一个故事. 此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应抓住主要人物即;( )人干什么. 千万不要面面俱到, 例;09年宁德卷的阅读题可概括为,“一个陌生人用一袋假金币让小镇的人出丑的故事. ”二是限字填空格; 例09年南平卷, 用四字将情节补充完整:失意回家→
→
→悄悄离开。﹘答案为:发生车祸,指挥逃生﹙。
2010年宁德卷 ____放贼 送鱼 。﹘答案为:捉贼,刻鱼﹙针对这一类型题目答题时应从他的概括中找出规律就容易了。
考点三:句段的作用
开头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开篇点题等。结尾段: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中间段:承上启下。解答这一类题目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例;“冰心奶奶,您好﹗”文末这句话有何作用?“内容上进一步抒发对冰心奶奶的热爱之情,结构上呼应题目。”
考点四:描写的作用
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反映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等。例:2010年晋江卷《微笑的可乐》开头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景物描写,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考点五:标题
对于文章标题的解答可归纳为几点; ①标题有两层含义, 例;09年宁德卷《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种含义﹖②题目是线索, 贯穿全文表达情感. ③设置悬念引起注意. ④点明中心.
考点六: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写作手法:衬托﹘侧面烘托﹙,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的特点情感等;对比,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欲扬先抑,突出所写对象, 形成波澜起伏的结构;设置悬念,激起读者注意;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 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考点七:作批注即赏析文章美点.
2010年九地市有四个地方出现这类题, 这种题目自主性较大, 答题时可从字词﹑修辞﹑内容﹑写法﹑作用等方面来分析。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某一方面来作答, 答题时紧密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不能将句子脱离文本语境孤立地理解,应在整体感知中心和主题后再赏析作答。厦门卷就经常出现此类题, 复习时, 这一块也不能忽视.
考点八:拓展延伸
题型大致有:联系现实生活,提出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人物的心理;读了本文,有何启发;赞同与否;续写一个结尾等。解答续写和人物的心理时,将自己替换成文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例09年河南卷《前方遭遇塌方》第六段“车子开动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请补写出省略号中我的心理。“不用下车,我心理暗自决定。”这么答没有扣住上下文。示例:“不下吧,情况确实危险;下去吧,就剩司机一个人了,多不仗义啊。还是留下来给他做个伴儿吧,起码能给他壮壮胆。”解答启发看法类的题目时,一定要紧扣文本和中心,适当时能运用些俗语或警句也能增加亮点。这一类的题目在大多数试卷中都会出现,平时的试卷中应要求学生都要动笔写,这一类的主观题只要掌握了技巧,其实就是送分题。
当然对于记叙文考点的考查是全方位的, 还应在平时的复习中多练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