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获得诺贝尔奖的教育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差生”获得诺贝尔奖的教育启示

作者:刘新霞

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3年第04期

因为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于是我在2012年10月12日的《新闻晚报》上却看到一则有关他少年时代的旧闻:戈登15岁时,在伊顿公学上学,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生物科成绩曾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目排名也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当今全世界最为权威、影响最大的奖项,全世界的学者都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为荣。依照常理来看,能够做出重大贡献获取如此大奖的人,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也一定是非常优秀的,然而戈登在校考试成绩无疑让人大跌眼镜。其实,类似戈登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诺沃消洛夫,他在中学读书时成绩平平;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小昌柴俊在大学时期就是一个“差生”,在他的16个科目中,拿优的只有2项,而且还是那种只要去上课就能拿到“优”的实验科目;1987年诺贝尔奖得主唐纳德克姆,他在读中学时是化学成绩倒数第一名的“差生”;1981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福井谦一,他在中学期间也是一个化学不及格的“差生”;1910年诺贝尔奖得主奥托瓦拉赫读中学时,几乎门门功课不及格。甚至,有一家科研机构专门统计了近年来几十名诺贝尔奖得主上学期间的考试成绩,发现其中很少有考前几名的,不少人在中小学期间考试成绩一般,但这一切都没有妨碍他们成为科学巨人。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事实,无疑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首先,应改变对学生单一的评价观。现在,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里,学校和教师都习惯于用考试成绩、单纯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差异,导致教师和学生只把目光和心思盯在考试成绩上,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这种单一的评价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就像教育学者熊丙奇说:“一个人在学校中的学习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必然有关系,实际上,一个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是依靠他的基本能力,比如想象力、创造力等。”显然,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比如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而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考得高分。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用单一的成绩优劣评价、选拔学生,不要轻易为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不冷落、歧视和嘲笑任何一个学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基。

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报道中披露,少年时的戈登,曾被生物学深深吸引,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此举引起了老师的强烈反感。老师虽然断定他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但还是让他在学校里养了毛毛虫,还是让他快乐地看着它们变为飞蛾。这样的教育氛围无疑是值得我们的中小学校借鉴的。也许教师并不认为学生具备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的潜能,或者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成绩,但是教师依然应该尊重学生的爱好,并允许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好事情。其实每一个学生在他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像戈登一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差生”获得诺贝尔奖的教育启示

作者:刘新霞

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3年第04期

因为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于是我在2012年10月12日的《新闻晚报》上却看到一则有关他少年时代的旧闻:戈登15岁时,在伊顿公学上学,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生物科成绩曾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目排名也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当今全世界最为权威、影响最大的奖项,全世界的学者都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为荣。依照常理来看,能够做出重大贡献获取如此大奖的人,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也一定是非常优秀的,然而戈登在校考试成绩无疑让人大跌眼镜。其实,类似戈登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诺沃消洛夫,他在中学读书时成绩平平;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小昌柴俊在大学时期就是一个“差生”,在他的16个科目中,拿优的只有2项,而且还是那种只要去上课就能拿到“优”的实验科目;1987年诺贝尔奖得主唐纳德克姆,他在读中学时是化学成绩倒数第一名的“差生”;1981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福井谦一,他在中学期间也是一个化学不及格的“差生”;1910年诺贝尔奖得主奥托瓦拉赫读中学时,几乎门门功课不及格。甚至,有一家科研机构专门统计了近年来几十名诺贝尔奖得主上学期间的考试成绩,发现其中很少有考前几名的,不少人在中小学期间考试成绩一般,但这一切都没有妨碍他们成为科学巨人。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事实,无疑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首先,应改变对学生单一的评价观。现在,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里,学校和教师都习惯于用考试成绩、单纯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差异,导致教师和学生只把目光和心思盯在考试成绩上,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这种单一的评价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就像教育学者熊丙奇说:“一个人在学校中的学习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必然有关系,实际上,一个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是依靠他的基本能力,比如想象力、创造力等。”显然,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比如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而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考得高分。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用单一的成绩优劣评价、选拔学生,不要轻易为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不冷落、歧视和嘲笑任何一个学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基。

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报道中披露,少年时的戈登,曾被生物学深深吸引,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此举引起了老师的强烈反感。老师虽然断定他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但还是让他在学校里养了毛毛虫,还是让他快乐地看着它们变为飞蛾。这样的教育氛围无疑是值得我们的中小学校借鉴的。也许教师并不认为学生具备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的潜能,或者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成绩,但是教师依然应该尊重学生的爱好,并允许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好事情。其实每一个学生在他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像戈登一样


相关文章

  • 小学教育现象
  • 浅谈当今社会下存在的"差生边缘化"现象及反思 摘要:在升学考试为指挥的应试教育思想大军下,学校教育现象中对差生的边缘化日益严重,对于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尚未完全成型的学生来说,平等的对待和公平教育亟不可待,教师如何端正教育 ...查看


  • 由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家教所想到的
  • -------转自张志勇博客 一 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隆重开幕.这次论坛有几位专家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 ...查看


  • 浅谈中国的应试教育
  •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 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 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此 ...查看


  • 差生教育启示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差生教育启示录>读后感 因为是差生,他们的座位被排到了教室的最后边,因为是差生,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从来不叫他们,因为是差生,连发作业本都没他们的份,因为是差生学校的很多好事他们都沾不着边„„ &qu ...查看


  • 12大心理效应
  •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 ...查看


  • 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诗人启示是什么
  • 单士兵    发表于 2011年10月09日 时隔15年之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与诗人结缘.这一次,获得这项至高荣誉的,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没有人会质疑瑞典诺贝尔委员会"举贤不避亲".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 ...查看


  • 德国的森林教育
  • 在这里,没有雾霾,没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没有经过化学方法消毒残留的水.这里只有百年原始香樟林,高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不用化肥.不施农药.不喷除草剂而清甜爽口的蔬菜和干净无污染的井水--.在这里,课堂变天堂,石子.小草.树木.农具等作教具,天地 ...查看


  • 屠呦呦获"诺奖"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4―0031―02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外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 ...查看


  •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20道常考材料分析题
  • 1.据羊城晚报2005年9月13日报道:广州某高校学生小陈说.从开学至今.有一位专业课的老师.每逢上课必先推荐自己编写的教材."我这本教材已经卖出了3000多册了,很受欢迎的.看在你们是我的学生,原价45元.按优惠价40元卖给你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