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白了„„
王开岭 发表于 2009-3-30 23:23:00
什么时候我们能责备风,就能责备爱„„
——(爱尔兰)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你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威·勃·叶芝(1865—1939),英国象征主义诗人,剧作家,爱尔兰文艺复兴的领袖之一。
世纪之交,叶芝以饱满的激情为故土事业而忙碌。政治上他拥戴爱尔兰自治,但又是一个保守派和渐进论者,他反对暴力,主张改良,憎恶杀戮与复仇。这位物质与精神的贵族,在性情和生命实践上,堪称一个温美的理想主义者。
1889年,对诗人来说永生难忘。爱,降临了。
他与美丽的茅特·冈第一次相遇。她不仅仅是个著名女演员,更是位“朝圣者”——其时的爱尔兰民族运动领导人之一。关于那惊鸿一瞥的触电,诗人忆云:“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
《当你老了》,即叶芝于1893年献给茅特·冈的。不幸的是,诗人的痴情没有换来对等的回报,他得到的是冷遇。这一年,诗人28岁。
和那些幽幽的“静物”型美人不同,茅特·冈性格外向,追求动荡和炽烈的人生。除了灵慧的艺术细胞,上帝还在其血液中注入了旺盛的冒险因子,她是一个敏于政治、主张在外向行动中赢取生命意义的女子。
惊人的美貌和桀傲不驯的性情、温柔的躯体和狂热刚韧的意志、艺术才华和披坚执锐的欲望、舞台上的优雅婀娜和狂飙突进的政治爆发力——种种混血特征,种种不可思议的品质,一起融就了神秘的茅特·冈!注定了她在女性花园里的稀有,注定了她在爱尔兰历史上的叱咤,亦注定了她在诗人心目中的唯一与永远。
叶芝是诗卷和云层中的骑士,地面上却不然,他更多地是一个先知,一个歌手,一个社会问题的冥思者和文化旷野上的呼喊者,而非身体行动和广场风暴中的骁将,其天性决定了这点。所以现实中,他的手上不会握有射出子弹并致人死命的枪管,其鹅毛笔上也不会沾染谁的鲜血。英国诗人奥登,在《怀念叶芝》里即有“把诅咒变成了葡萄园”之说。
敏细、多情、犹豫、矛盾重重„„叶芝性格中沉淀着宁静的理性和智者的忧郁,太贵族太书卷气,无论体魄还是气质,都缺乏结实的“肌肉感”和外向扩张力。而诸如起义、暴动等物质方式的斗争,是需要易激易燃的肌肉元素做柴薪的,需要那些以狂野、粗糙、冲动、彪悍和“酒神”精神为生命特征的勇士„„
所以他永远都够不上茅特·冈倾心的那种斯巴达克式的雄性标本。虽彼此尊重和敬佩,但“朝圣者”的政治原则和独立主见,使之不会在感情上接受诗人天生的柔软。她一次次拒绝叶芝的痴情,即使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即使在对方荣誉最盛之时。
1903年,“朝圣者”最终选择了一位军人作为法律上的丈夫:麦克布莱德少校。她的婚礼也让人瞠目结舌:没有婚庆喜乐,却有军鼓、号角和火炮轰鸣;不见婚纱彩车,却飘扬着各色旌帜和指挥冲锋的三角旗„„
这确是同志的婚礼。也是诗人爱情的第一次葬礼。
从美学上看,俩人的生命气质恰好构成了一种反向的凸凹。作为理性向下深“凹”的他,无法不被对方浑身洋溢的那种“凸” 的饱胀和英勃之姿所诱惑,所俘虏。更要命的是,她美!美得罕见,美得过分!这种“凸”的攻击性竟生在一副妖姬般的肢体上。如果她长得一点不美,或美得不够,事情就简单多了。
他远离茅特·冈的战场,却一步也未走出过她的情场,走出她作为女人的雷区。
在接下的数十年光景里,从各式各样的角度,茅特·冈不断地撩动诗人的神经,他感伤、失眠、沉思、动容,为她的事业所激越,为她的安危所牵绊,为她的偏执所忧虑„„总之,他摆脱不了斯人的影子,其音容笑貌,像雪巅无人区的脚印一样,深深收藏在诗人脑海里,成为挥之不散的灵魂印章。“每当我面对死神/每当我攀登到睡眠的高峰/每当我喝得醉醺醺/我就会突然看到你的脸。”(《一个深沉的誓言》)。其一生中,至少有几十首诗是因茅特·冈而作,就连晚年最重要的诗集《幻像》也莫能外,在该书献辞中,他说:“你我已三十年没见,不知你的下落,很显然我必须将此书献给你。”
在一首题为《破碎的心》的诗中,他感慨万千:“为你一个人——认识了所有的痛苦!”这痛苦对普通人来说可谓不幸,但于诗人的艺术生涯而言,却属福祉。现实之死,正是艺术的开始。苏格兰诗人绍利·麦克兰在《叶芝墓前》里说:“你得到了机会,威廉„„因为勇士和美人在你身旁竖起了旗杆。”
“勇士”,当指爱尔兰自治运动中那些武士般的激进者。“美人”则由茅特·冈领衔主演了,她甚至身兼双职。那“机会”,指的是一个时代所能给一个天才提供的精神资源和能量。
1916年复活节,爱尔兰共和兄弟会揭杆而起。暴动失败后,包括麦克布莱德在内的众多起
义者遭处决。对于起义,叶芝虽理性上无法接受,但在喋血和绞架这些悲壮的符号前,诗人被震撼了,牺牲本身那种天然的纯洁性、所辐射出的信念硬度和恢宏的生命气势——都向诗人传递着一种高尚的悲剧美、一种礁石搏击旋涡的高潮之美„„就连麦克布莱德——这个昔日情敌兼“酒鬼”的形象也陡然高大起来,“一切都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诞生!”“我们知道他们的梦,知道/他们曾梦过,死了,就够了„„”(《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从历史的公正角度说,叶芝那些让茅特·冈不屑、甚至讥为“冷漠”“软弱”的理性,无疑是充满智慧和远见的。不仅对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爱尔兰,就是之于整个世界、之于二十世纪的无产者运动和民族激进革命,也属犀利的批评和深邃洞见。比如那首《伟大的日子》:“革命万岁!更多更多的炮声!/一个骑马的乞丐鞭打步行的乞丐,/革命万岁!更多更多的炮声!/乞丐们换了位置,但是鞭打依然。”
这种对乌托邦革命的讽喻,这种对“武器的批判”的批判,完全源于一颗赤子之心,源于对民族和同胞的深爱。“长久以来,他追随了那使他自己成为祖国的翻译者的精神——这是一个很久以来就等待着人们赋予一种声音的国家。把这样一生的工作称为伟大,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但对历史有用的,对爱情却未必。对人类整体有用的,对一个女人却未必。
爱是风。一场让人害热病害癫痫的风。她能酥化骨头,使之发痒、变软,变得飘然、恍惚、昏沉„„到头来,却是浑身发冷、牙齿打颤,丧失对事物的抵抗和分辨。
1917年,诗人竟转向茅特·冈的养女伊莎贝尔·冈求婚。
这次匪夷所思的示爱,毋宁看作一幕时隔半生的、变相甚至变态的——向“朝圣者”的再次跪拜。和三十年前一样,诗人又撞到了墙上。
1919年2月,叶芝的女儿出世(当时他已和一个追求者乔·海·利斯结婚)。此时,诗人五十四岁。激动之余,他写下了《为我的女儿祈祷》,诗中祈求女儿能够美丽,但一定不要像茅特·冈那样美!他认为那样的美反而得不到幸福和安宁,就像希腊的海伦带来的是特洛伊战争„„“愿她成为一棵树,枝影重叠/她所有的思想象一只只红雀,/没有什么使命,只是到处撒播/它们的声音辉煌又柔和,/那只是一种追逐中的欢乐,/那只是一种斗嘴中的欢乐„„”
显然,他想让女儿远离像茅特·冈的人生模型。但,这毕竟是对女儿的期许,而非对待爱人的标准。同时,是否也更佐证了那位女神对诗人的影响和主宰?
1921年,爱尔兰获得了自治领地位。叶芝出任参议员。
1923年,叶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叶芝病逝。
那些“当你老了”的诗句,那关于“勇士、美人”的故事,将替他继续生活,继续在时间中飞奔、跌宕、飘扬„„
茅特·冈,永远住在了他为其亲手搭建的诗歌积木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和她永远一起了。
(2001年)
当你老了,头白了„„
王开岭 发表于 2009-3-30 23:23:00
什么时候我们能责备风,就能责备爱„„
——(爱尔兰)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你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威·勃·叶芝(1865—1939),英国象征主义诗人,剧作家,爱尔兰文艺复兴的领袖之一。
世纪之交,叶芝以饱满的激情为故土事业而忙碌。政治上他拥戴爱尔兰自治,但又是一个保守派和渐进论者,他反对暴力,主张改良,憎恶杀戮与复仇。这位物质与精神的贵族,在性情和生命实践上,堪称一个温美的理想主义者。
1889年,对诗人来说永生难忘。爱,降临了。
他与美丽的茅特·冈第一次相遇。她不仅仅是个著名女演员,更是位“朝圣者”——其时的爱尔兰民族运动领导人之一。关于那惊鸿一瞥的触电,诗人忆云:“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
《当你老了》,即叶芝于1893年献给茅特·冈的。不幸的是,诗人的痴情没有换来对等的回报,他得到的是冷遇。这一年,诗人28岁。
和那些幽幽的“静物”型美人不同,茅特·冈性格外向,追求动荡和炽烈的人生。除了灵慧的艺术细胞,上帝还在其血液中注入了旺盛的冒险因子,她是一个敏于政治、主张在外向行动中赢取生命意义的女子。
惊人的美貌和桀傲不驯的性情、温柔的躯体和狂热刚韧的意志、艺术才华和披坚执锐的欲望、舞台上的优雅婀娜和狂飙突进的政治爆发力——种种混血特征,种种不可思议的品质,一起融就了神秘的茅特·冈!注定了她在女性花园里的稀有,注定了她在爱尔兰历史上的叱咤,亦注定了她在诗人心目中的唯一与永远。
叶芝是诗卷和云层中的骑士,地面上却不然,他更多地是一个先知,一个歌手,一个社会问题的冥思者和文化旷野上的呼喊者,而非身体行动和广场风暴中的骁将,其天性决定了这点。所以现实中,他的手上不会握有射出子弹并致人死命的枪管,其鹅毛笔上也不会沾染谁的鲜血。英国诗人奥登,在《怀念叶芝》里即有“把诅咒变成了葡萄园”之说。
敏细、多情、犹豫、矛盾重重„„叶芝性格中沉淀着宁静的理性和智者的忧郁,太贵族太书卷气,无论体魄还是气质,都缺乏结实的“肌肉感”和外向扩张力。而诸如起义、暴动等物质方式的斗争,是需要易激易燃的肌肉元素做柴薪的,需要那些以狂野、粗糙、冲动、彪悍和“酒神”精神为生命特征的勇士„„
所以他永远都够不上茅特·冈倾心的那种斯巴达克式的雄性标本。虽彼此尊重和敬佩,但“朝圣者”的政治原则和独立主见,使之不会在感情上接受诗人天生的柔软。她一次次拒绝叶芝的痴情,即使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即使在对方荣誉最盛之时。
1903年,“朝圣者”最终选择了一位军人作为法律上的丈夫:麦克布莱德少校。她的婚礼也让人瞠目结舌:没有婚庆喜乐,却有军鼓、号角和火炮轰鸣;不见婚纱彩车,却飘扬着各色旌帜和指挥冲锋的三角旗„„
这确是同志的婚礼。也是诗人爱情的第一次葬礼。
从美学上看,俩人的生命气质恰好构成了一种反向的凸凹。作为理性向下深“凹”的他,无法不被对方浑身洋溢的那种“凸” 的饱胀和英勃之姿所诱惑,所俘虏。更要命的是,她美!美得罕见,美得过分!这种“凸”的攻击性竟生在一副妖姬般的肢体上。如果她长得一点不美,或美得不够,事情就简单多了。
他远离茅特·冈的战场,却一步也未走出过她的情场,走出她作为女人的雷区。
在接下的数十年光景里,从各式各样的角度,茅特·冈不断地撩动诗人的神经,他感伤、失眠、沉思、动容,为她的事业所激越,为她的安危所牵绊,为她的偏执所忧虑„„总之,他摆脱不了斯人的影子,其音容笑貌,像雪巅无人区的脚印一样,深深收藏在诗人脑海里,成为挥之不散的灵魂印章。“每当我面对死神/每当我攀登到睡眠的高峰/每当我喝得醉醺醺/我就会突然看到你的脸。”(《一个深沉的誓言》)。其一生中,至少有几十首诗是因茅特·冈而作,就连晚年最重要的诗集《幻像》也莫能外,在该书献辞中,他说:“你我已三十年没见,不知你的下落,很显然我必须将此书献给你。”
在一首题为《破碎的心》的诗中,他感慨万千:“为你一个人——认识了所有的痛苦!”这痛苦对普通人来说可谓不幸,但于诗人的艺术生涯而言,却属福祉。现实之死,正是艺术的开始。苏格兰诗人绍利·麦克兰在《叶芝墓前》里说:“你得到了机会,威廉„„因为勇士和美人在你身旁竖起了旗杆。”
“勇士”,当指爱尔兰自治运动中那些武士般的激进者。“美人”则由茅特·冈领衔主演了,她甚至身兼双职。那“机会”,指的是一个时代所能给一个天才提供的精神资源和能量。
1916年复活节,爱尔兰共和兄弟会揭杆而起。暴动失败后,包括麦克布莱德在内的众多起
义者遭处决。对于起义,叶芝虽理性上无法接受,但在喋血和绞架这些悲壮的符号前,诗人被震撼了,牺牲本身那种天然的纯洁性、所辐射出的信念硬度和恢宏的生命气势——都向诗人传递着一种高尚的悲剧美、一种礁石搏击旋涡的高潮之美„„就连麦克布莱德——这个昔日情敌兼“酒鬼”的形象也陡然高大起来,“一切都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诞生!”“我们知道他们的梦,知道/他们曾梦过,死了,就够了„„”(《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从历史的公正角度说,叶芝那些让茅特·冈不屑、甚至讥为“冷漠”“软弱”的理性,无疑是充满智慧和远见的。不仅对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爱尔兰,就是之于整个世界、之于二十世纪的无产者运动和民族激进革命,也属犀利的批评和深邃洞见。比如那首《伟大的日子》:“革命万岁!更多更多的炮声!/一个骑马的乞丐鞭打步行的乞丐,/革命万岁!更多更多的炮声!/乞丐们换了位置,但是鞭打依然。”
这种对乌托邦革命的讽喻,这种对“武器的批判”的批判,完全源于一颗赤子之心,源于对民族和同胞的深爱。“长久以来,他追随了那使他自己成为祖国的翻译者的精神——这是一个很久以来就等待着人们赋予一种声音的国家。把这样一生的工作称为伟大,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但对历史有用的,对爱情却未必。对人类整体有用的,对一个女人却未必。
爱是风。一场让人害热病害癫痫的风。她能酥化骨头,使之发痒、变软,变得飘然、恍惚、昏沉„„到头来,却是浑身发冷、牙齿打颤,丧失对事物的抵抗和分辨。
1917年,诗人竟转向茅特·冈的养女伊莎贝尔·冈求婚。
这次匪夷所思的示爱,毋宁看作一幕时隔半生的、变相甚至变态的——向“朝圣者”的再次跪拜。和三十年前一样,诗人又撞到了墙上。
1919年2月,叶芝的女儿出世(当时他已和一个追求者乔·海·利斯结婚)。此时,诗人五十四岁。激动之余,他写下了《为我的女儿祈祷》,诗中祈求女儿能够美丽,但一定不要像茅特·冈那样美!他认为那样的美反而得不到幸福和安宁,就像希腊的海伦带来的是特洛伊战争„„“愿她成为一棵树,枝影重叠/她所有的思想象一只只红雀,/没有什么使命,只是到处撒播/它们的声音辉煌又柔和,/那只是一种追逐中的欢乐,/那只是一种斗嘴中的欢乐„„”
显然,他想让女儿远离像茅特·冈的人生模型。但,这毕竟是对女儿的期许,而非对待爱人的标准。同时,是否也更佐证了那位女神对诗人的影响和主宰?
1921年,爱尔兰获得了自治领地位。叶芝出任参议员。
1923年,叶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叶芝病逝。
那些“当你老了”的诗句,那关于“勇士、美人”的故事,将替他继续生活,继续在时间中飞奔、跌宕、飘扬„„
茅特·冈,永远住在了他为其亲手搭建的诗歌积木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和她永远一起了。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