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太行山

  该是上苍筑起的一道长城,北起京都的西山,南至黄河的北岸,雄浑、苍茫、绵延、起伏……铜浇铁铸般,横亘在晋冀、晋豫的交界处,形成一道天然的阶梯,划出了高原和平原的界线……

  这就是太行山,凌空屹立800余里的太行山。

  曾经品味过多少高山巨岭:泰山的尊贵,华山的险峻,庐山的儒雅,黄山的奇谲……而这名不见五岳的太行山脉,同样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提起它,总情不自禁地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想起那位蔑视困难、终日挖山开路的老汉。于是,就觉得它是劳动者的山,心中顿添一种豪迈之情,也多了一份亲切感。

  明知道它的胸襟博大,气象万千。怀抱里的重峦叠嶂,横看成岭侧成峰,其中一个名叫“五台山”的峰峦最为著名吧?上面名刹古寺,蔚为大观,香火缭绕,梵音悠然,素有“天下第一佛教名山”的盛誉,不久前,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我却固执地认为,那只是劳动者创造的一叶风景,是太行山脉的一片点缀。太行的本质依然是坚强、勇敢、智慧和流汗,而且成了基因,在它的灵魂――太行儿女中世代相传。

  近日,应《散文百家》之约,走进位于太行山脉中段的天台山,我自以为看到了太行不经修饰的原貌,愈加坚定了对它的评判。

  太平凡了!它平凡得遥遥望去,就像父亲冬季束腰的粗布带子,不曾系扎,随意地那么伸开一抖,被轻风顺势隆起,吹成一痕黛色的波浪线。

  比起我浏览过的名岳大山,它实在算不得高大秀丽,也似乎不够诗情画意。如果把那里的山喻为结社吟咏的学子,或胖或瘦,或高或矮,个个一袭青衫,蕴藉风流,又文人相轻似的争相独立,炫耀着各自的奇形怪状,陡峭地傲然高耸,让人望而生畏,无路可攀;那么,天台山只能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一位不修边幅的庄稼汉,默默地坚守在太行的家族里,一点儿也不出格、不抢眼。

  乍然一瞧,我简直有些许的失望,觉得它过于朴素,缺少南方山水的妩媚和灵秀。直到深入它的怀抱,我才领悟了它独具的魅力和另类的美感。真想匍匐它的脚下,动情地喊一声“父亲!”

  是父亲――我的田间耕耘的父亲。粗糙的山石被烈日烤成赭红的肌肤,继续头顶骄阳,诠释着吃苦耐劳的内涵。一定累了热了,如此顺便地就地一蹲,――蹲成了金字塔的形状。只是没有锐锐的塔尖,上面是毗连的平台,曰“太平台”,“五谷仓”,“石柱峰”。天台山下缓上陡,上半部的确更像根柱子――刀劈斧削的柱子,直直地矗立在从山脚漫到山腰的绿树蓊郁的基座上,巍峨峨,拔地擎天。

  人说它远眺酷似一尊卧佛。我说善良即佛,它是父亲甩掉汗衫、赤裸的脊梁。大爱无疆的老人,甘愿摩顶放踵,用肩膀和头颅托起晚辈登高望远,开阔视野和理想。莫非担心攀援者乏力迷路?又播几粒鸟语,为人们消困解累;凿一挂小径,枯藤似的,袅袅娜娜,导引着攀登的方向。

  可惜时间紧迫,我无缘登上峰顶,不过,在“石柱”前,我读到了明代人乔璧星留下的诗句:“人道天台是丹丘,上有五城十二楼。今日登临无觅处,白云苍树对清秋”,仿佛已经身临其境了。可却没有仙境难觅的惆怅,因为在与它一脉相连的别个峰峦里,我寻到了一颗珍珠,远远地胜过仙境,璀璨晶莹,闪耀着无限的风光。

  这珍珠就是前南峪――太行深处一座普通又特殊的村庄。

  说它普通,因为它和北方大多的山村一样,旧时代也“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旱不保收。”多少人靠乞讨度日。直到1963年8月,一场山洪,卷跑了村里几乎所有的土地,还有18户人家拉起了要饭棍呢!

  说它特殊,因为当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抗大”曾由延安迁至它的村头,为驱逐日寇做出了重大贡献,更留下一种精神,永远照耀着太行山。所以,大灾面前,前南峪人始终骨架不倒,就像天台山的“石柱”,“天欲堕,赖以柱其间”,岿然撑起了一方天空。―― 一位叫郭成志的汉子,带领着乡亲们绝处求生、求富、求发展,重新造田植树,一口气大干了20年!移土石1700多万立方米,筑堤坝20余公里,双手搬石磨出血,两肩抬土压成趼!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苦干并不蛮干:请来专家作指导,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木则木,终于使昔日的8300亩荒山面貌一新,变成了“峰顶洋槐戴帽,半坡板栗缠腰,山麓粮棉抱脚”,绿化率达到94.6%,于上世纪末获得了联合国评选的“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村民们也集体过上了小康生活。

  进入新世纪后,他们又开始二次创业:对已有的田园设施、生态经济进行改造升级,更新老化树种,引进国内外优良果树和先进的灌溉技术;同时,建起了“抗大”纪念馆,开发红色旅游;走出条集生态、科技、观光为一体的“天堂路”,使事业再上台阶。

  站在村前的石坪上,仿佛置身于壮阔的画图中。仰观峰巅,千仞树浪;俯察山谷,树浪千仞。面对着层层叠叠、一眼不见尽头的绿,我怎么也抑制不住澎湃的心潮。

  蓦地,忆起了几年前参观红旗渠的情景。记得在太行山的南端,我第一次看到那条举世无双的“人造天河”,只激动得浑身血脉贲张。把它视为万里长城,惊叹太行儿女创造的又一人间奇迹。

  今天,我同样将满目的绿色读作一则神话,懂得了在大自然面前,人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怎样才能搬掉穷山恶水,打造幸福的生活。真想写一首诗,歌唱眼前的美景,可搜肠刮肚,却找不到一个恰切的词儿。锦绣?壮丽?妩媚?娇艳?所有的形容都显得纤巧或空洞。大象无形,大美难言。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是前南峪人神笔描绘的杰作,因此美得更惊人动魄,更富哲理内涵。和那些曲径通幽、诱人遁世怡情的山水不同,它令人壮怀激烈,给人以意志、勇气和巨大的力量。因此它虽然没有泰山的御封碑刻,少有匡庐的骚客遗墨,缺少张家界的仪态万方……我仍然要向它顶礼膜拜。

  哦,太行山,我们民族的脊梁!透过这越涌越高的梯田林涛,我分明看见了老愚公,看见了长城,看见了一条巨龙,正盘旋着,昂首飞向浩瀚的蓝天……

  该是上苍筑起的一道长城,北起京都的西山,南至黄河的北岸,雄浑、苍茫、绵延、起伏……铜浇铁铸般,横亘在晋冀、晋豫的交界处,形成一道天然的阶梯,划出了高原和平原的界线……

  这就是太行山,凌空屹立800余里的太行山。

  曾经品味过多少高山巨岭:泰山的尊贵,华山的险峻,庐山的儒雅,黄山的奇谲……而这名不见五岳的太行山脉,同样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提起它,总情不自禁地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想起那位蔑视困难、终日挖山开路的老汉。于是,就觉得它是劳动者的山,心中顿添一种豪迈之情,也多了一份亲切感。

  明知道它的胸襟博大,气象万千。怀抱里的重峦叠嶂,横看成岭侧成峰,其中一个名叫“五台山”的峰峦最为著名吧?上面名刹古寺,蔚为大观,香火缭绕,梵音悠然,素有“天下第一佛教名山”的盛誉,不久前,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我却固执地认为,那只是劳动者创造的一叶风景,是太行山脉的一片点缀。太行的本质依然是坚强、勇敢、智慧和流汗,而且成了基因,在它的灵魂――太行儿女中世代相传。

  近日,应《散文百家》之约,走进位于太行山脉中段的天台山,我自以为看到了太行不经修饰的原貌,愈加坚定了对它的评判。

  太平凡了!它平凡得遥遥望去,就像父亲冬季束腰的粗布带子,不曾系扎,随意地那么伸开一抖,被轻风顺势隆起,吹成一痕黛色的波浪线。

  比起我浏览过的名岳大山,它实在算不得高大秀丽,也似乎不够诗情画意。如果把那里的山喻为结社吟咏的学子,或胖或瘦,或高或矮,个个一袭青衫,蕴藉风流,又文人相轻似的争相独立,炫耀着各自的奇形怪状,陡峭地傲然高耸,让人望而生畏,无路可攀;那么,天台山只能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一位不修边幅的庄稼汉,默默地坚守在太行的家族里,一点儿也不出格、不抢眼。

  乍然一瞧,我简直有些许的失望,觉得它过于朴素,缺少南方山水的妩媚和灵秀。直到深入它的怀抱,我才领悟了它独具的魅力和另类的美感。真想匍匐它的脚下,动情地喊一声“父亲!”

  是父亲――我的田间耕耘的父亲。粗糙的山石被烈日烤成赭红的肌肤,继续头顶骄阳,诠释着吃苦耐劳的内涵。一定累了热了,如此顺便地就地一蹲,――蹲成了金字塔的形状。只是没有锐锐的塔尖,上面是毗连的平台,曰“太平台”,“五谷仓”,“石柱峰”。天台山下缓上陡,上半部的确更像根柱子――刀劈斧削的柱子,直直地矗立在从山脚漫到山腰的绿树蓊郁的基座上,巍峨峨,拔地擎天。

  人说它远眺酷似一尊卧佛。我说善良即佛,它是父亲甩掉汗衫、赤裸的脊梁。大爱无疆的老人,甘愿摩顶放踵,用肩膀和头颅托起晚辈登高望远,开阔视野和理想。莫非担心攀援者乏力迷路?又播几粒鸟语,为人们消困解累;凿一挂小径,枯藤似的,袅袅娜娜,导引着攀登的方向。

  可惜时间紧迫,我无缘登上峰顶,不过,在“石柱”前,我读到了明代人乔璧星留下的诗句:“人道天台是丹丘,上有五城十二楼。今日登临无觅处,白云苍树对清秋”,仿佛已经身临其境了。可却没有仙境难觅的惆怅,因为在与它一脉相连的别个峰峦里,我寻到了一颗珍珠,远远地胜过仙境,璀璨晶莹,闪耀着无限的风光。

  这珍珠就是前南峪――太行深处一座普通又特殊的村庄。

  说它普通,因为它和北方大多的山村一样,旧时代也“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旱不保收。”多少人靠乞讨度日。直到1963年8月,一场山洪,卷跑了村里几乎所有的土地,还有18户人家拉起了要饭棍呢!

  说它特殊,因为当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抗大”曾由延安迁至它的村头,为驱逐日寇做出了重大贡献,更留下一种精神,永远照耀着太行山。所以,大灾面前,前南峪人始终骨架不倒,就像天台山的“石柱”,“天欲堕,赖以柱其间”,岿然撑起了一方天空。―― 一位叫郭成志的汉子,带领着乡亲们绝处求生、求富、求发展,重新造田植树,一口气大干了20年!移土石1700多万立方米,筑堤坝20余公里,双手搬石磨出血,两肩抬土压成趼!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苦干并不蛮干:请来专家作指导,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木则木,终于使昔日的8300亩荒山面貌一新,变成了“峰顶洋槐戴帽,半坡板栗缠腰,山麓粮棉抱脚”,绿化率达到94.6%,于上世纪末获得了联合国评选的“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村民们也集体过上了小康生活。

  进入新世纪后,他们又开始二次创业:对已有的田园设施、生态经济进行改造升级,更新老化树种,引进国内外优良果树和先进的灌溉技术;同时,建起了“抗大”纪念馆,开发红色旅游;走出条集生态、科技、观光为一体的“天堂路”,使事业再上台阶。

  站在村前的石坪上,仿佛置身于壮阔的画图中。仰观峰巅,千仞树浪;俯察山谷,树浪千仞。面对着层层叠叠、一眼不见尽头的绿,我怎么也抑制不住澎湃的心潮。

  蓦地,忆起了几年前参观红旗渠的情景。记得在太行山的南端,我第一次看到那条举世无双的“人造天河”,只激动得浑身血脉贲张。把它视为万里长城,惊叹太行儿女创造的又一人间奇迹。

  今天,我同样将满目的绿色读作一则神话,懂得了在大自然面前,人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怎样才能搬掉穷山恶水,打造幸福的生活。真想写一首诗,歌唱眼前的美景,可搜肠刮肚,却找不到一个恰切的词儿。锦绣?壮丽?妩媚?娇艳?所有的形容都显得纤巧或空洞。大象无形,大美难言。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是前南峪人神笔描绘的杰作,因此美得更惊人动魄,更富哲理内涵。和那些曲径通幽、诱人遁世怡情的山水不同,它令人壮怀激烈,给人以意志、勇气和巨大的力量。因此它虽然没有泰山的御封碑刻,少有匡庐的骚客遗墨,缺少张家界的仪态万方……我仍然要向它顶礼膜拜。

  哦,太行山,我们民族的脊梁!透过这越涌越高的梯田林涛,我分明看见了老愚公,看见了长城,看见了一条巨龙,正盘旋着,昂首飞向浩瀚的蓝天……


相关文章

  • 平山记忆观后感·1 1
  • 女儿心中不倒的灯塔 小觉中学王亚南 作为平山县小觉镇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周司令公墓,我并不感到陌生.周司令公墓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进行清扫祭奠.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应该对革命者的伟大精神予以继承和传 ...查看


  • 李克林的青年时代
  • 李克林(1916-2003),曾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是参加了人民日报创建的为数不多的女编辑(记者)之一.为著名学者李银河之母.李克林辞世以来,新闻界人士经常谈起这位"李老太",称赞她敏锐的思考和她的正直.勇气与良知,希 ...查看


  • 左权将军女儿的百姓人生
  • 左太北是左权将军的独生女儿.1940年5月,八路军总部驻扎在太行山区.左太北一出生,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就对左权将军说:"刘伯承师长的儿子叫刘太行,我看是很有点纪念意义的,你的小女孩就叫左太北吧!"就这样,就有了太 ...查看


  • 李白的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 ...查看


  • 乔冠华的女儿乔松都:[母亲的眼神]
  • 乔松都:<母亲的眼神>----作者乔松都是乔冠华和龚澎的女儿.她的哥哥乔宗淮跟她爸一样,做过中国驻联合国全权代表.兄妹俩都不喜欢继母章含之.在他们的回忆文章里只字不提章. 楼主 adstt 发表于 搜房网 - 上海业主论坛 - ...查看


  • 李保国教授报告会心得体会
  • 心系群众,矢志不渝 --观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电技卓越141 朱晨宸 5月19日,省会河北会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 ...查看


  • 幼儿园园本教材小下
  • 目 录 红 色 歌 曲 篇 <在太行山上>······················································2 <二月里来>························· ...查看


  • 习近平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1969年1月我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 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 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 ...查看


  • 传承力量 | 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肖劲光之女 肖凯:我对生活的追求和理解源于父亲
  • 采访 | 刘畅 口述 | 肖凯 9月19日,在北京"不忘初心再长征"座谈活动的现场,我又一次见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肖劲光的长女肖凯. 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可以说从青年时代起,受父亲的影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