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处方集正文

药 品 处 方 集

前 言

现代医药学迅速发展,新药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药品已是当务之急,此外由于我国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生产厂家和品种的频繁更新调整,使临床医师选药极为不便。为此,药械科在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编写了我院《药品处方集》。相信此处方集的编写会对我院药物治疗水平的提高,对执行处方管理办法以及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起到重要作用。 《药品处方集》汇编了我院常用药品的通用名、剂型、规格、作用用途、用法用量及医保类型等内容,参考了《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新编药物学》、《时辰药理学》、《药剂学》等内容,整理了常用药品的服用方法,以及孕期及哺乳期、肝病等患者禁用或慎用的部分药物以供临床参考,最后编写了索引以便查阅。

本手册在编写时力求准确谨慎,但因时间仓促,遗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科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供再版时修订。

药事管理委员会 2010年3月21日

总 论

药物是一种可用于诊断、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或用于改善机体功能或结构的物质。药物与机体之间可相互产生影响,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药物对机体(含病原体)的作用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前者在药理学上属于药效学的范围,后者属于药代动力学的范围。药物应用后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效应)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联合应用、患者的生理因素及病理状态等,都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有时还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临床应用药物时,除应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用途外,还有必要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些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药物的作用规律,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1 剂量 药物不同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

1.2 剂型及给药途径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往往会影响药效。在吸收方面:一般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在注射剂中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或混悬液吸收快。在口服制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作用不同。例如:硫酸镁,内服导泄,肌注有解痉、镇静等作用。

1.3 联合用药 有些药物在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如使药效加强或减弱,使毒副作用减少或者出现新的毒副作用。如联合用药使药物效应加强,为协同作用;使药物各自的效应减弱或抵消,则为拮抗作用。

1.4 患者的因素

1.4.1 年龄 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老人、儿童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因而对儿童、老年使用的药物及用量要格外的给予关注。

1.4.2 性别 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特点,在以上生理周期中,用药时应适当注意。妇女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子宫对泻药或其他刺激性强的药物比较敏感,用药不慎,就有引起月经过多、流产、早产的危险。在妊娠期及哺乳期,由于某些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或经乳汁被乳儿吸收入体内,引起不良反应。性激素对男女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使用中也要加以注意。

1.4.3 精神状态 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如果能以乐观态度对待疾病,则对疾病的转归具有积极的意义。

1.4.4患者的依从性 患者的依从性好,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治疗效果就好。否则,影响疗效。 1.4.5感应性 即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由于个体差异,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表现出的疗效也不相同。

1.4.6患者的营养状态 患者的营养状况也能影响药物的作用。营养不良的患者对药物作用较敏感,对药物毒性反应的耐受性也较差。

1.4.7 患者的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有一定的影响。肝功能严重不足时,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其作用将加强;而在肝内活化的药物则作用减弱。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减慢,经肾排泄的药物须延长给药间隔或减少给药剂量以避免蓄积中毒。

1.4.8其他因素 例如,病原体的抗药性、给药时间及季节、医疗环境条件等也都对药物作用有一定影响,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相互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当一种药物改变了另一种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时,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常会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失去作用。

2.1.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a: 加速或延缓胃排空的药物,使同服药物吸收加快或减慢。b: 影响药物与

吸收部位的接触 某些药物在消化道内有固定的吸收部位。如核黄素和地高辛只能在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某一部位吸收,当其与胃复安等增强胃肠蠕动的药物合用时,可使上述药物迅速离开吸收部位而降低疗效。c:许多药物在pH 较低的条件下吸收较好,合用抑酸药则妨碍吸收。

2.1.2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经酶的催化作用,使药物由有活性转变成无活性,也有部分药物从无活性转变成有活性。酶抑制药,可使药物的代谢减慢,药效增强,同时也有引起中毒的危险。这类药有:氯霉素、氯丙嗪、异烟肼等。酶促药,可使药物的代谢加速,药效降低。对于前体药物,则酶促药可使其加速转化为活性物而加强作用。这类药有:巴比妥类、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2.1.3影响药物的排泄 a:竞争排泌 两种或两种以上通过相同机制排泌的药物联合使用,就会在排泄部位发生竞争。 b:药物的重吸收 药物进入原尿后,随尿液的浓缩,部分药物能透膜重新进入血液。当尿液pH值发生变化时会影响药物的离子状态,改变药物重吸收的程度。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当一种药物改变另一种药物的作用时,称为药效学的相互作用。这也会引起药物中毒或失效。

2.2.1协同作用 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效应增强。例如: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浓度,从而加强华发林的抗凝血功能,诱发胃出血。

2.2.2拮抗作用 作用性质相反的药物联合应用,效应减弱,其结果是药效减弱(拮抗)。例如:酚妥拉明拮抗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

3 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注意事项

3.1 药物的选择 治疗一种疾病,常有数种药物可以采用。究竟应选用哪种?主要根据两方面考虑决定。

3.1.1 从疗效方面考虑:首先要看药物对这种病的疗效如何。为了确切疗效,应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 3.1.2 从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方面考虑:对药物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有治疗疾病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有引起不良反应的一面。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反应。有的药物疗效虽好,就因能引起不良反应,在选药时不得不放弃,而改用疗效可能稍差但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

3.2 用药注意事项 ① 注意避免不合理用药,防止不良反应; ② 注意患者病史; ③ 注意选择最适宜的给药方法; ④ 注意防止蓄积中毒; ⑤ 注意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 ⑥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 ⑦谨慎使用新。

4 妊娠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用药

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生理、生化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其药代动力学参数与一般人群存在着很大差异。若应用常规的给药方案往往使某些治疗指数窄、个体差异大的药物难以进入治疗窗。也就是说,对这些特殊群体按常规方案进行药物治疗,药物在体内或不能达到最低有效浓度,使治疗失败;或超过中毒浓度,产生毒性反应。然而,几乎所有药物都缺乏对这些特殊群体系统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尚无可靠的药物治疗方案。因此,特殊人群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原则,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4.1 老年人用药原则

4.1.1 明确诊断后,选用适当药物。

4.1.2 注意用药剂量:一般情况下,60-79岁的老年人用成人量的1/2-2/3,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成人量的1/3-1/2。

4.1.3 用药种类宜少,最好不超过3-4种。

4.1.4 用法、剂量宜简单易行,用药剂量应个体化。

4.1.5 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毒副作用,随时调整药物或剂量。 4.2 儿童用药原则

4.2.1明确诊断后: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小儿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有效、可靠的药物。

4.2.2 用药剂量严格计算。 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 4.2.3 用药尽量选用适宜儿童的剂型。

4.2.4 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避免滥用某些滋补和维生素类药品。

4.3 妊娠期妇女用药原则

原则上最好不用药,若有用药的必要,则应注意以下六项原则: 4.3.1 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4.3.2 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4.3.3 用药必须注意孕周,在早孕期尤其是在妊娠的头3个月,若仅为解除一般性临床症状或病情甚轻容许推迟治疗者,则尽量推迟到妊娠中、晚期再治疗;

43.4 严格掌握剂量、持续时间。坚持合理用药,病情控制后及时停药。

4.3.5 禁止使用已肯定的致畸药物。如孕妇病情危重,慎重权衡利弊后,方可考虑用药;新药和老药同样有效时应选用老药;

4.3.6 随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必要时测定血药浓度。

第一部分:西药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第二部分:中药

18

附录Ⅰ:常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19

附录Ⅲ:妊娠妇女禁用的药物

附录Ⅳ:哺乳期妇女禁用药物

附录Ⅴ:肝病患者慎用的药物

药 品 处 方 集

前 言

现代医药学迅速发展,新药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药品已是当务之急,此外由于我国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生产厂家和品种的频繁更新调整,使临床医师选药极为不便。为此,药械科在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编写了我院《药品处方集》。相信此处方集的编写会对我院药物治疗水平的提高,对执行处方管理办法以及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起到重要作用。 《药品处方集》汇编了我院常用药品的通用名、剂型、规格、作用用途、用法用量及医保类型等内容,参考了《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新编药物学》、《时辰药理学》、《药剂学》等内容,整理了常用药品的服用方法,以及孕期及哺乳期、肝病等患者禁用或慎用的部分药物以供临床参考,最后编写了索引以便查阅。

本手册在编写时力求准确谨慎,但因时间仓促,遗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科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供再版时修订。

药事管理委员会 2010年3月21日

总 论

药物是一种可用于诊断、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或用于改善机体功能或结构的物质。药物与机体之间可相互产生影响,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药物对机体(含病原体)的作用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前者在药理学上属于药效学的范围,后者属于药代动力学的范围。药物应用后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效应)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联合应用、患者的生理因素及病理状态等,都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有时还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临床应用药物时,除应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用途外,还有必要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些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药物的作用规律,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1 剂量 药物不同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

1.2 剂型及给药途径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往往会影响药效。在吸收方面:一般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在注射剂中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或混悬液吸收快。在口服制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作用不同。例如:硫酸镁,内服导泄,肌注有解痉、镇静等作用。

1.3 联合用药 有些药物在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如使药效加强或减弱,使毒副作用减少或者出现新的毒副作用。如联合用药使药物效应加强,为协同作用;使药物各自的效应减弱或抵消,则为拮抗作用。

1.4 患者的因素

1.4.1 年龄 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老人、儿童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因而对儿童、老年使用的药物及用量要格外的给予关注。

1.4.2 性别 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特点,在以上生理周期中,用药时应适当注意。妇女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子宫对泻药或其他刺激性强的药物比较敏感,用药不慎,就有引起月经过多、流产、早产的危险。在妊娠期及哺乳期,由于某些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或经乳汁被乳儿吸收入体内,引起不良反应。性激素对男女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使用中也要加以注意。

1.4.3 精神状态 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如果能以乐观态度对待疾病,则对疾病的转归具有积极的意义。

1.4.4患者的依从性 患者的依从性好,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治疗效果就好。否则,影响疗效。 1.4.5感应性 即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由于个体差异,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表现出的疗效也不相同。

1.4.6患者的营养状态 患者的营养状况也能影响药物的作用。营养不良的患者对药物作用较敏感,对药物毒性反应的耐受性也较差。

1.4.7 患者的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有一定的影响。肝功能严重不足时,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其作用将加强;而在肝内活化的药物则作用减弱。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减慢,经肾排泄的药物须延长给药间隔或减少给药剂量以避免蓄积中毒。

1.4.8其他因素 例如,病原体的抗药性、给药时间及季节、医疗环境条件等也都对药物作用有一定影响,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相互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当一种药物改变了另一种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时,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常会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失去作用。

2.1.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a: 加速或延缓胃排空的药物,使同服药物吸收加快或减慢。b: 影响药物与

吸收部位的接触 某些药物在消化道内有固定的吸收部位。如核黄素和地高辛只能在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某一部位吸收,当其与胃复安等增强胃肠蠕动的药物合用时,可使上述药物迅速离开吸收部位而降低疗效。c:许多药物在pH 较低的条件下吸收较好,合用抑酸药则妨碍吸收。

2.1.2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经酶的催化作用,使药物由有活性转变成无活性,也有部分药物从无活性转变成有活性。酶抑制药,可使药物的代谢减慢,药效增强,同时也有引起中毒的危险。这类药有:氯霉素、氯丙嗪、异烟肼等。酶促药,可使药物的代谢加速,药效降低。对于前体药物,则酶促药可使其加速转化为活性物而加强作用。这类药有:巴比妥类、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2.1.3影响药物的排泄 a:竞争排泌 两种或两种以上通过相同机制排泌的药物联合使用,就会在排泄部位发生竞争。 b:药物的重吸收 药物进入原尿后,随尿液的浓缩,部分药物能透膜重新进入血液。当尿液pH值发生变化时会影响药物的离子状态,改变药物重吸收的程度。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当一种药物改变另一种药物的作用时,称为药效学的相互作用。这也会引起药物中毒或失效。

2.2.1协同作用 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效应增强。例如: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浓度,从而加强华发林的抗凝血功能,诱发胃出血。

2.2.2拮抗作用 作用性质相反的药物联合应用,效应减弱,其结果是药效减弱(拮抗)。例如:酚妥拉明拮抗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

3 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注意事项

3.1 药物的选择 治疗一种疾病,常有数种药物可以采用。究竟应选用哪种?主要根据两方面考虑决定。

3.1.1 从疗效方面考虑:首先要看药物对这种病的疗效如何。为了确切疗效,应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 3.1.2 从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方面考虑:对药物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有治疗疾病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有引起不良反应的一面。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反应。有的药物疗效虽好,就因能引起不良反应,在选药时不得不放弃,而改用疗效可能稍差但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

3.2 用药注意事项 ① 注意避免不合理用药,防止不良反应; ② 注意患者病史; ③ 注意选择最适宜的给药方法; ④ 注意防止蓄积中毒; ⑤ 注意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 ⑥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 ⑦谨慎使用新。

4 妊娠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用药

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生理、生化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其药代动力学参数与一般人群存在着很大差异。若应用常规的给药方案往往使某些治疗指数窄、个体差异大的药物难以进入治疗窗。也就是说,对这些特殊群体按常规方案进行药物治疗,药物在体内或不能达到最低有效浓度,使治疗失败;或超过中毒浓度,产生毒性反应。然而,几乎所有药物都缺乏对这些特殊群体系统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尚无可靠的药物治疗方案。因此,特殊人群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原则,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4.1 老年人用药原则

4.1.1 明确诊断后,选用适当药物。

4.1.2 注意用药剂量:一般情况下,60-79岁的老年人用成人量的1/2-2/3,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成人量的1/3-1/2。

4.1.3 用药种类宜少,最好不超过3-4种。

4.1.4 用法、剂量宜简单易行,用药剂量应个体化。

4.1.5 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毒副作用,随时调整药物或剂量。 4.2 儿童用药原则

4.2.1明确诊断后: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小儿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有效、可靠的药物。

4.2.2 用药剂量严格计算。 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 4.2.3 用药尽量选用适宜儿童的剂型。

4.2.4 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避免滥用某些滋补和维生素类药品。

4.3 妊娠期妇女用药原则

原则上最好不用药,若有用药的必要,则应注意以下六项原则: 4.3.1 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4.3.2 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4.3.3 用药必须注意孕周,在早孕期尤其是在妊娠的头3个月,若仅为解除一般性临床症状或病情甚轻容许推迟治疗者,则尽量推迟到妊娠中、晚期再治疗;

43.4 严格掌握剂量、持续时间。坚持合理用药,病情控制后及时停药。

4.3.5 禁止使用已肯定的致畸药物。如孕妇病情危重,慎重权衡利弊后,方可考虑用药;新药和老药同样有效时应选用老药;

4.3.6 随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必要时测定血药浓度。

第一部分:西药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第二部分:中药

18

附录Ⅰ:常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19

附录Ⅲ:妊娠妇女禁用的药物

附录Ⅳ:哺乳期妇女禁用药物

附录Ⅴ:肝病患者慎用的药物


相关文章

  •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本章学习要点 1.医疗机构的概念及分类管理制度,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组织 和药学部门. 2.医疗机构药学部门的性质.任务和管理模式. 3.药剂科人员配备的基本原则和各类人员的职责. 4.调剂.单位剂量调配.处 ...查看


  • 处方评价制度
  • 处方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处方管理及处方点评管理工作,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文件精神,在2009年制定的<处方评价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查看


  • 2014007专项处方点评
  • 处方专项点评反馈 2014年7月我院处方点评小组根据<处方管理方法>.<医疗机构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及第六师奇台医院处方管理规定的要求,对我院2014年 ...查看


  • 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
  • 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 为切实加强处方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查看


  • 处方点评制度
  • 医院处方评价制度 一.目的:建立医院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二.范围:西药处方. 三. 责任者:医务质控科.药剂科. 四.制度: 1. 处方评价的形式:对处方格式.书写规范的评价和对处方用药合理性的评价.不合格处方数为格 ...查看


  • 医院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医院处方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院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g ...查看


  • 天津市医院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及调剂规范
  • 天津市医院中药 (试行) 天津市卫生局 饮片处方管理及调剂规范 2011年1月 编 审 委 员 会 主任委员:林立军 副主任委员:陈子震 顾问:徐志尧.高元泰.刘宗昌 常务编委:崔建平.王万隆.杨新建.马瑛. 邹爱英.彭金香.孙国珍.薛爱华 ...查看


  • 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1
  • 朱保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 ...查看


  • 医院或药房麻精药品管理制度及流程
  • 湖南省**医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为严格我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 保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