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心理学

1.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以学校情景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2.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

3. 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职业院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

4. 研究对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互动系统、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5.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整体性、理论联系实际 ①客观性原则。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的反应事物的实质。要杜绝主观臆断,防止想当然地做出结论。

②教育性原则。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内容都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有教育意义。

③整体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课题设计、材料分析、观点确立中,从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出发,防止片面、静止、孤立地分析问题。

6. 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②调查法。调查法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谈话要求学生本人做口头回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如班级鉴定、教师评语、学生的作业等)进行分析。常见的调查方式有问卷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

③实验法。实验法释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自己工作实践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作出总结,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的程度。

7.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 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感觉阈限: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是感受阈限二者关系:一般来说,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高,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二者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刚刚觉察出

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二者关系: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二者成反比例关系

9. 感觉的现象及应用(1)、感觉的后像—正后象,看烟火时产生、负后象电影运用了感觉后像(2)、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3)、感觉对比(3)、感觉的空间积累与空间融合

10.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的整体反映

11.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像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特点:先入为主

(2)、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特点:最近信息(3)、晕轮效应:当对一个人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特点:以点概面(4)、刻板印象(定势):人们对某一类人或某个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印象,也叫定势——特点:固定看法

12.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13.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有联系又有区别(2)、区别从反映对象属性来看感觉反映某一事物个体属性知觉反映某一事物整体属性(3)、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反映单一分析器活

动结果知觉反映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4)、联系:感觉是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发展

14.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5. 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16.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17.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18. 种类:(1)、就内容来说,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根据人脑对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19.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现

20. 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重现的现象

21. 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的较快,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遗忘逐渐缓慢下来,进程是先快后慢

22.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3.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4.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5. 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26. 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27.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动机(2)、问题的特征(3)、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4)、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5)、功能固着(6)、迁移影响(7)、情绪状态(8)、情绪状态(9)、个体特征

28.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29.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简言之: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学习行为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30. 学习动机的作用:引发作用(激活作用)、导向、维持、调控

31.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32. 强化理论: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的可能性。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刺激—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化的色彩。

33. 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指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归因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易、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韦纳提出三个维度对成败原因分类:(1)、内外维度(内部外部原因)(2)、稳定性维度(稳定和不稳定)(3)、可控制维度(自身控制和自身不能控制)

34.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5. 成就动机理论:是指人们在挖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

36. 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人的需要有五个等级构成。第一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是有先后顺序的,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是要首先满足,只有较低及需要满足后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7.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活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间接转化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和爱好

3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比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39.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的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安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0.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失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他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41.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42. 学习:有机体通过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的在知识、态度、行为或行为潜能上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变化

43. 分类:(1)、陈述性知识又称记忆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是难以清除陈述,只能借助某种作用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44.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5. 技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

46. 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1)、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2)、通过应用规划的变式联系,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只是转化(3)、形成技能阶段

47.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8. 分类:(1)、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影响时,为负迁移(2)、根据迁移的影响顺序,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影响后继的学习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横向迁移(水平迁移):是指知识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纵向迁移:是由简单的技能或知识的学习向复杂的高水平的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特殊迁移(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知识经验对另一种具体的、特殊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影响普遍迁移:是指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的迁移

49. 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学习迁移(措施):(1)、精选教材内容,促进普遍迁移(2)、注重理解,促建知识的保持(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情境(4)、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迁移动机(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6)、依据学习迁移,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50.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51. 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2)、情感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挫折容忍力弱、情绪体验消极(3)、人际心理问题:社会性交往萎缩、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网络交往失度(4)、择业心理问题:依赖退缩心理、紧张焦虑心理、思维定式心理

52. 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和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表现为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53. 标准:(1)、正视现实(2)、正确的自我评价(3)、和谐的人际关系(4)、情绪健康(5)、人格完整和谐(6)、智力发育正常(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8)、顽强的意志(9)、适应能力强

54.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学生主体性(4)、整体型发展原则

55.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1)、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2)、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宣传力度(3)、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

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4)、进行专门的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进行必要的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6)、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56.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与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教师心理品质的总和

57.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素:(1)、文化心理素质:学习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2)、社会心理素质:角色心理素质、社交心理素质、管理心理素质(3)、专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学心理素质、辅导心理素质

(4)、人格心理素质:教师的需要和动机特征、教师的性格、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

58. 新型教师角色的重建:民主型的组织者、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59.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教育改革、人际关系、社会因素、个体因素

60.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社会体制层面、社区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

1.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以学校情景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2.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

3. 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职业院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

4. 研究对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互动系统、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5.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整体性、理论联系实际 ①客观性原则。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的反应事物的实质。要杜绝主观臆断,防止想当然地做出结论。

②教育性原则。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内容都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有教育意义。

③整体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课题设计、材料分析、观点确立中,从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出发,防止片面、静止、孤立地分析问题。

6. 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②调查法。调查法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谈话要求学生本人做口头回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如班级鉴定、教师评语、学生的作业等)进行分析。常见的调查方式有问卷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

③实验法。实验法释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自己工作实践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作出总结,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的程度。

7.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 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感觉阈限: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是感受阈限二者关系:一般来说,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高,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二者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刚刚觉察出

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二者关系: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二者成反比例关系

9. 感觉的现象及应用(1)、感觉的后像—正后象,看烟火时产生、负后象电影运用了感觉后像(2)、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3)、感觉对比(3)、感觉的空间积累与空间融合

10.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的整体反映

11.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像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特点:先入为主

(2)、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特点:最近信息(3)、晕轮效应:当对一个人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特点:以点概面(4)、刻板印象(定势):人们对某一类人或某个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印象,也叫定势——特点:固定看法

12.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13.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有联系又有区别(2)、区别从反映对象属性来看感觉反映某一事物个体属性知觉反映某一事物整体属性(3)、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反映单一分析器活

动结果知觉反映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4)、联系:感觉是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发展

14.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5. 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16.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17.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18. 种类:(1)、就内容来说,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根据人脑对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19.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现

20. 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重现的现象

21. 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的较快,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遗忘逐渐缓慢下来,进程是先快后慢

22.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3.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4.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5. 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26. 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27.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动机(2)、问题的特征(3)、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4)、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5)、功能固着(6)、迁移影响(7)、情绪状态(8)、情绪状态(9)、个体特征

28.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29.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简言之: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学习行为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30. 学习动机的作用:引发作用(激活作用)、导向、维持、调控

31.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32. 强化理论: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的可能性。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刺激—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化的色彩。

33. 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指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归因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易、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韦纳提出三个维度对成败原因分类:(1)、内外维度(内部外部原因)(2)、稳定性维度(稳定和不稳定)(3)、可控制维度(自身控制和自身不能控制)

34.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5. 成就动机理论:是指人们在挖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

36. 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人的需要有五个等级构成。第一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是有先后顺序的,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是要首先满足,只有较低及需要满足后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7.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活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间接转化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和爱好

3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比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39.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的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安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0.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失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他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41.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42. 学习:有机体通过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的在知识、态度、行为或行为潜能上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变化

43. 分类:(1)、陈述性知识又称记忆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是难以清除陈述,只能借助某种作用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44.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5. 技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

46. 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1)、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2)、通过应用规划的变式联系,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只是转化(3)、形成技能阶段

47.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8. 分类:(1)、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影响时,为负迁移(2)、根据迁移的影响顺序,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影响后继的学习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横向迁移(水平迁移):是指知识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纵向迁移:是由简单的技能或知识的学习向复杂的高水平的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特殊迁移(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知识经验对另一种具体的、特殊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影响普遍迁移:是指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的迁移

49. 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学习迁移(措施):(1)、精选教材内容,促进普遍迁移(2)、注重理解,促建知识的保持(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情境(4)、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迁移动机(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6)、依据学习迁移,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50.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51. 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2)、情感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挫折容忍力弱、情绪体验消极(3)、人际心理问题:社会性交往萎缩、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网络交往失度(4)、择业心理问题:依赖退缩心理、紧张焦虑心理、思维定式心理

52. 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和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表现为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53. 标准:(1)、正视现实(2)、正确的自我评价(3)、和谐的人际关系(4)、情绪健康(5)、人格完整和谐(6)、智力发育正常(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8)、顽强的意志(9)、适应能力强

54.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学生主体性(4)、整体型发展原则

55.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1)、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2)、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宣传力度(3)、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

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4)、进行专门的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进行必要的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6)、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56.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与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教师心理品质的总和

57.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素:(1)、文化心理素质:学习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2)、社会心理素质:角色心理素质、社交心理素质、管理心理素质(3)、专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学心理素质、辅导心理素质

(4)、人格心理素质:教师的需要和动机特征、教师的性格、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

58. 新型教师角色的重建:民主型的组织者、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59.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教育改革、人际关系、社会因素、个体因素

60.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社会体制层面、社区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


相关文章

  •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院系名称 指导老师 考试科目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1心理学应用 02实验心理学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3社会认知与人格 04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040201 ...查看


  • 2017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www.borenedu.cn 2017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现如今我们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心理层面,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所以近几年心理学得到更多关注与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各大 ...查看


  • 心理学博士点
  • 心理学博士点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院系名称 指导老师 考试科目 备注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1心理学应用 02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系 杨治良 ①101英②266实验心理学③375认知心 ...查看


  •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本章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诞生的背景 ◆ 社会背景 ◆ 哲学背景 ◆ 心理学背景 ◆ 科学背景 ◆ 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 发展的阶段 ◆ 发展的基本特点 ◆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心理学 ...查看


  •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作者:崔景贵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 发表日期:2009年4月3日 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为学校教育服务,解决学校实践问题的产物.西方学校 ...查看


  • 南京师范大学(省属211)心理学考研相关信息
  • 教科院硕士生导师简介(040201基础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1-03-02 11:31:47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01 蔡厚德,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理学学士,教授. 1982年2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 ...查看


  •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学习笔记1
  •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 1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识记) 2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识记) 第 ...查看


  • 2015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2015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示精神,确 ...查看


  • 心理健康选择题 (1)
  •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第一章练 习 题 一.判断题 1.健康不仅是人们最珍惜的生活需要,而且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 √ ) 2.身体健康就是真正的健康.( × )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 4.一般而言, ...查看


  • 家长回音工作总结
  • 家长回音工作总结 一.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