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导弹与精确制导武器的思考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的时代,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军队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在多维空间进行的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作为高技术战争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精确制导武器,被誉为“现代兵器之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技术发展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各类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装备和广泛使用,对现代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20世纪的军事冲突中,主要国家的精确制导武器都经历了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其结果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现在,发达国家的军队正在摒弃传统的战法和装备发展战略,他们斥巨资发展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并在军事行动中依靠它来完成主要任务。现在,精确制导武器在火力毁伤中所使用的比例已从越战时期的2~4%增加到了“联盟力量”行动期间的60~90%。
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使作战行动的准备及实施特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可使军人尽可能地远离战场,从而大大降低人员的伤亡;第二,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使用使作战行动的资源消耗(时间、人员及金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在火力突击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3~5%,战役准备阶段持续了5个多月,共投送了30万名军人、200多万吨武器装备、50万吨各类物资;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战争准备只用了几周的时间,动用了很少的兵力,投送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也只有前者的几十分之一;第三,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毁伤目标时的可控性,可大大降低人们不愿看到的附带损伤——平民的伤亡和生态灾难。由此可以看出,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军进行战略攻击已经成为了现代局部战争的一个主要的特点。
近几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在精确制导武器研发和采购上的投入,精确制导武器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原有装备经过改进和改装后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升,新型精确制导武器不断涌现,使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了综合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新时期新阶段,探讨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对研究信息化战争的对抗模式和作战样式,获取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研制新一代精确制导武器、改进现有精确制导武器的性能是世界主要国家在军事技术领域角逐的焦点。从世界主要国家所采取的举措中可以看出,现代精确制导武器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进一步增大火力毁伤距离,提高弹药投送精确度和弹药威力;
2、弹药引导系统由自动化向全自主过渡,以实现“发射、不用管、摧毁”的原则;
3、实现战斗准备过程的自动化,扩大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航空兵出动和武器控制方面的使用范围;
4、实现不同作战平台、不同兵种和军种间精确制导弹药的配套和标准化。 精确制导技术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关键技术,它支持精确制导武器的远距离高精度作战、夜间作战、全天候作战、复杂战场环境下作战。目前世界上大量采用的精确制导技术有激光制导、有线制导、微波雷达制导、电视制导和红外非成像制导等。
激光制导在众多制导方式中,激光制导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激光制导方式又分为驾束制导和寻的制导。寻的制导又分为主动寻的制导、半主动寻的制导和
被动寻的制导。目前,半主动制导和驾束制导技术最为成熟,应用范围也较广。许多老旧装备一经改造,装上新型激光制导装置等,便一下子成了现代高科技武库中的“明星”。
有线制导有线制导主要用于射程为几公里的步兵携带或直升机载的反坦克导弹。有线制导又分为两种形式———人工有线指令制导和半自动有线指令制导。苏联的“萨格尔” AT-3和德国的“马姆巴”都是典型的人工有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美国的“陶”、法国的“霍特”等均是半自动有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
微波雷达制导微波雷达制导是利用雷达作为制导武器的目标捕获、探测和定位系统,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微波雷达制导技术已大量用于地对空、空对空、空对舰、舰对地导弹。其特点是作用距离远、全天候能力强,但制导精度不如光电等制导系统。微波雷达制导的方式有驾束制导、指令制导、主动寻的制导、半主动寻的制导和被动寻的制导5种。
电视制导电视制导是利用目标反射的自然可见光信息,对目标进行捕获、定位、追踪和导引的制导方式。电视制导可提供清晰的目标影像,便于鉴别真假目标,可信度高,制导精度也高。但电视制导采用光学制导,受目标颜色和光照程度的制约较大,在有烟、尘、雾等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有时不能成功地制导。电视制导武器有3种具体制导方式———电视寻的制导、电视遥控制导和电视跟踪指令制导。
红外非成像制导红外非成像制导的关键部件是装在导弹上的红外探测器。红外控制器接收到目标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时,可将其大小探测出来,作为目标识别和制导信息,进行寻的追踪。美国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就是红外非成像制导导弹。
目前,红外(中、远红外)自导引、红外成像、激光半主动自导引和激光驾束、主、被动雷达自导引(重点是毫米波)、光纤制导、计算机最优控制、星光定位等新型制导技术不断发展;这些新型制导技术在精确制导武器上的成功应用,将使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精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新技术并非完美无缺,任何一种制导体制在使用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精确制导武器的探测系统由于受弹上探测器性能和环境的影响,末端探测距离受到一定限制。多模复合制导技术可以在不同频段和不同的工作体制下工作。一部分精确制导武器已采用中末段制导复合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精确制导武器上的成功应用,使精确制导武器将不仅具有自动攻击目标,还具有逻辑判断、推理和识别能力,成为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武器装备。尤其是信息融合、识别处理技术在数据级融合处理上的突破,使得各传感器获取的目标信息实现智能识别处理,在实施攻击时,不仅可以准确的命中目标,还可以进行多目标选择和自适应抗干扰;在选择命中目标时能自动寻找目标最易损、最关键的部位以获得极高的作战效能。
再次,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提高突防能力和战场生存力 目前,国外外形隐身技术在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日趋完善,而且用于隐身设计的计算机优化设计程序或CAD/CAM技术也日趋成熟。例如,为了增强导弹的隐身性,隐形远程空空导弹吸波复合材料构成其外层,可以吸收导弹的红外线,不易被对手发现。通过综合利用雷达、红外和声学等隐身技术,未来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红外信号特征和噪声将进一步减小,使防御系统对其进行探测和跟踪更加困难,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战场生存力将显著提高。精确制导武器在走向多用途
化的同时,还将会向模块化、标准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的造价将会大幅度下降,真正发展成为经济高效的信息化主战武器。
当然仅仅靠新型的制导技术,导弹的作战效能还不能发挥到最大,导弹本身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导弹的出现是武器技术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导弹的专业化也带来巨大的困扰,尤其对于战斗机来说,每次出击可带的武器数量有限,如果品种不对路,不仅严重影响作战,还可能小命不保。但通用空射导弹则不同,不仅可以用于空战,还可以用于拦截巡航导弹,甚至在地面防空系统突然出现的时候,转换成对地攻击的导弹。这对许多使用机内武器舱的战斗机尤其重要,避免了有限带弹和任务脱节的尴尬。因此优先发展通用导弹是有必要的。
另外和现有超音速反舰导弹相对较短的射程不同的是,未来发展的导弹将具有更大的射程和更高的速度。这要求导弹使用较省油的冲压发动机。同时能从现有的通用发射装置发射,这包括舰载垂直发射系统、潜艇垂直发射模块,当然还要能从飞机上发射,有必要的话,还要包括陆上发射。
对导弹的杀伤力影响较大的就是战斗部了。在战斗部方面,未来的导弹将超越传统的破片或者连续杆设计,而采用定向战斗部,把毁伤的能量集中在目标方向。为了保证可靠杀伤,定向战斗部将在引爆前的最后时刻自动转向目标方向。战斗部还将自动扫描目标,确定最薄弱环节,然后瞄准攻击。还有一种战斗部是纯粹从动力学角度发挥作用的“铁头”:也就是说,这种导弹靠直接撞击来摧毁目标,目前美国已经开始研究此种战斗部,装备这种战斗部的导弹体积和重量仅分别为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的40%和45%,因此战斗机的载弹量由此可提高一到两倍,飞机的作战能力将会倍增。
与此同时,精确制导导弹的高速发展对反导防御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未来的反导防御体系是一个集防空、反导、太空防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作战系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重要的目标及设施、民众、军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空天保护伞。
在这一目的的指引下,未来的导弹防御体系需要完成三大作战任务。第一,监视与预警,即:对空天领域进行不间断的侦察和监测,增强本国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对敌航天器的数量增减和部署变化情况实施监测,对敌航天器的性能数据和作战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估,并确定其威胁等级;监测本国领空的安全,探测、跟踪并记录入侵领空的外国飞行器的情况;对敌空天进攻兵器的部署、变化及状态实施监测;向国家军政领导层传输关于敌向发动空天进攻的预警信息,及时敦促空防部队进入相应的战备等级。
第二,发起空天防御作战,击退来犯的敌空天进攻力量,保护己方地面部队、民众及工业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的安全。具体解释如下:对敌处于各种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的空天进攻兵器实施跟踪探测,并将预警信息和目标指示信息传输给作战指挥所和相应的空天防御部队;所有的空天防御值班部队转入战备状态,后备部队立即转为正规军;确定敌来袭空天进攻力量的数量、类型(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战役战术导弹、战术导弹或飞行器)、进攻方向及飞行路线,并运用火力打击系统消灭来犯之敌;运用歼击航空兵和远程防空导弹对敌侦察机及空中作战指挥飞机实施远程摧毁,运用电子战部队压制敌情报侦察系统、通信系统和制导系统;运用歼击航空兵和防空导弹对敌来袭的巡航导弹实施远程摧毁,运用电子战部队压制敌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对突防进来的敌空天进攻兵器和高精度武器实施近距离摧毁。
第三,摧毁敌空天进攻兵器,包括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指挥控制系统和制导系统。具体解释如下:摧毁敌停放于机场和航空母舰上的航空兵部队;摧毁敌导弹系统;运用空、海军中的突击航空兵对敌搭载巡航导弹的水面舰艇载具实施摧毁;运用空军的突击航空兵和歼击航空兵、海军、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对敌位于陆海空天基中的指挥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导航制导系统进行摧毁;运用电子战部队和新概念武器对敌通信信道、指挥控制系统、导航制导系统实施无线电干扰和压制。
未来的导弹防御体系完成作战任务离不开先进的作战体系。
首先构建多层情报侦察预警系统。构建多层情报侦察预警系统是高科技战争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反导防御情报的来源主要有这几个:导弹袭击预警系统,情报侦察系统,弹道导弹探测雷达,中高空探测雷达,低空探测雷达,空中侦察与监视系统。按照设想,未来的反导防御情报侦察预警系统将分为三层。第一层属于战略战役层,由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包括陆基和天基侦察设施)和无线电技术侦察系统组成,探测高度可达9000公里。第二层是战役层,由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只包括陆基侦察设施)、地平线外探测雷达、远程探测雷达和无线电技术侦察系统组成,探测高度可达4500公里。第三层是战术层,由情报侦察系统、空军情报侦察系统、海军情报侦察系统、统一空中交通组织系统组成,探测高度可达600公里。其中,第三层情报侦察预警系统也是“统一自动化雷达无线电侦察系统”的一部分,而后者又是“空中侦察与监视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样强大的探测能力,所有现役及未来的空天进攻导弹都将在它的面前“无所遁形”。
其次建设反导防御体系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反导防御战略战役司令部是反导防御体系指挥控制系统的核心,平时负责空天防御体系建设的诸多事宜,战时负责指挥反导防御力量。在反导防御作战中,一定要确保对反导防御力量实施统一指挥,决不能各自为战。为此,海、陆、空、天、电各作战指挥机构之间要形成统一的指挥网络,实现情报数据与作战信息之间的共用共享,使分散于各军兵种之间的反导防御力量形成整体作战合力。
如果本文所提出的畅想都得以顺利实现,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拥有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另外还会建立一个统一的综合性的反导防御体系。只有建成陆海空天电立体式反导防御体系这把保护伞,我国才能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确保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
发展导弹与精确制导武器的思考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的时代,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军队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在多维空间进行的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作为高技术战争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精确制导武器,被誉为“现代兵器之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技术发展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各类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装备和广泛使用,对现代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20世纪的军事冲突中,主要国家的精确制导武器都经历了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其结果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现在,发达国家的军队正在摒弃传统的战法和装备发展战略,他们斥巨资发展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并在军事行动中依靠它来完成主要任务。现在,精确制导武器在火力毁伤中所使用的比例已从越战时期的2~4%增加到了“联盟力量”行动期间的60~90%。
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使作战行动的准备及实施特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可使军人尽可能地远离战场,从而大大降低人员的伤亡;第二,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使用使作战行动的资源消耗(时间、人员及金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在火力突击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3~5%,战役准备阶段持续了5个多月,共投送了30万名军人、200多万吨武器装备、50万吨各类物资;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战争准备只用了几周的时间,动用了很少的兵力,投送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也只有前者的几十分之一;第三,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毁伤目标时的可控性,可大大降低人们不愿看到的附带损伤——平民的伤亡和生态灾难。由此可以看出,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军进行战略攻击已经成为了现代局部战争的一个主要的特点。
近几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在精确制导武器研发和采购上的投入,精确制导武器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原有装备经过改进和改装后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升,新型精确制导武器不断涌现,使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了综合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新时期新阶段,探讨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对研究信息化战争的对抗模式和作战样式,获取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研制新一代精确制导武器、改进现有精确制导武器的性能是世界主要国家在军事技术领域角逐的焦点。从世界主要国家所采取的举措中可以看出,现代精确制导武器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进一步增大火力毁伤距离,提高弹药投送精确度和弹药威力;
2、弹药引导系统由自动化向全自主过渡,以实现“发射、不用管、摧毁”的原则;
3、实现战斗准备过程的自动化,扩大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航空兵出动和武器控制方面的使用范围;
4、实现不同作战平台、不同兵种和军种间精确制导弹药的配套和标准化。 精确制导技术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关键技术,它支持精确制导武器的远距离高精度作战、夜间作战、全天候作战、复杂战场环境下作战。目前世界上大量采用的精确制导技术有激光制导、有线制导、微波雷达制导、电视制导和红外非成像制导等。
激光制导在众多制导方式中,激光制导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激光制导方式又分为驾束制导和寻的制导。寻的制导又分为主动寻的制导、半主动寻的制导和
被动寻的制导。目前,半主动制导和驾束制导技术最为成熟,应用范围也较广。许多老旧装备一经改造,装上新型激光制导装置等,便一下子成了现代高科技武库中的“明星”。
有线制导有线制导主要用于射程为几公里的步兵携带或直升机载的反坦克导弹。有线制导又分为两种形式———人工有线指令制导和半自动有线指令制导。苏联的“萨格尔” AT-3和德国的“马姆巴”都是典型的人工有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美国的“陶”、法国的“霍特”等均是半自动有线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
微波雷达制导微波雷达制导是利用雷达作为制导武器的目标捕获、探测和定位系统,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微波雷达制导技术已大量用于地对空、空对空、空对舰、舰对地导弹。其特点是作用距离远、全天候能力强,但制导精度不如光电等制导系统。微波雷达制导的方式有驾束制导、指令制导、主动寻的制导、半主动寻的制导和被动寻的制导5种。
电视制导电视制导是利用目标反射的自然可见光信息,对目标进行捕获、定位、追踪和导引的制导方式。电视制导可提供清晰的目标影像,便于鉴别真假目标,可信度高,制导精度也高。但电视制导采用光学制导,受目标颜色和光照程度的制约较大,在有烟、尘、雾等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有时不能成功地制导。电视制导武器有3种具体制导方式———电视寻的制导、电视遥控制导和电视跟踪指令制导。
红外非成像制导红外非成像制导的关键部件是装在导弹上的红外探测器。红外控制器接收到目标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时,可将其大小探测出来,作为目标识别和制导信息,进行寻的追踪。美国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就是红外非成像制导导弹。
目前,红外(中、远红外)自导引、红外成像、激光半主动自导引和激光驾束、主、被动雷达自导引(重点是毫米波)、光纤制导、计算机最优控制、星光定位等新型制导技术不断发展;这些新型制导技术在精确制导武器上的成功应用,将使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精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新技术并非完美无缺,任何一种制导体制在使用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精确制导武器的探测系统由于受弹上探测器性能和环境的影响,末端探测距离受到一定限制。多模复合制导技术可以在不同频段和不同的工作体制下工作。一部分精确制导武器已采用中末段制导复合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精确制导武器上的成功应用,使精确制导武器将不仅具有自动攻击目标,还具有逻辑判断、推理和识别能力,成为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武器装备。尤其是信息融合、识别处理技术在数据级融合处理上的突破,使得各传感器获取的目标信息实现智能识别处理,在实施攻击时,不仅可以准确的命中目标,还可以进行多目标选择和自适应抗干扰;在选择命中目标时能自动寻找目标最易损、最关键的部位以获得极高的作战效能。
再次,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提高突防能力和战场生存力 目前,国外外形隐身技术在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日趋完善,而且用于隐身设计的计算机优化设计程序或CAD/CAM技术也日趋成熟。例如,为了增强导弹的隐身性,隐形远程空空导弹吸波复合材料构成其外层,可以吸收导弹的红外线,不易被对手发现。通过综合利用雷达、红外和声学等隐身技术,未来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红外信号特征和噪声将进一步减小,使防御系统对其进行探测和跟踪更加困难,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战场生存力将显著提高。精确制导武器在走向多用途
化的同时,还将会向模块化、标准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的造价将会大幅度下降,真正发展成为经济高效的信息化主战武器。
当然仅仅靠新型的制导技术,导弹的作战效能还不能发挥到最大,导弹本身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导弹的出现是武器技术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导弹的专业化也带来巨大的困扰,尤其对于战斗机来说,每次出击可带的武器数量有限,如果品种不对路,不仅严重影响作战,还可能小命不保。但通用空射导弹则不同,不仅可以用于空战,还可以用于拦截巡航导弹,甚至在地面防空系统突然出现的时候,转换成对地攻击的导弹。这对许多使用机内武器舱的战斗机尤其重要,避免了有限带弹和任务脱节的尴尬。因此优先发展通用导弹是有必要的。
另外和现有超音速反舰导弹相对较短的射程不同的是,未来发展的导弹将具有更大的射程和更高的速度。这要求导弹使用较省油的冲压发动机。同时能从现有的通用发射装置发射,这包括舰载垂直发射系统、潜艇垂直发射模块,当然还要能从飞机上发射,有必要的话,还要包括陆上发射。
对导弹的杀伤力影响较大的就是战斗部了。在战斗部方面,未来的导弹将超越传统的破片或者连续杆设计,而采用定向战斗部,把毁伤的能量集中在目标方向。为了保证可靠杀伤,定向战斗部将在引爆前的最后时刻自动转向目标方向。战斗部还将自动扫描目标,确定最薄弱环节,然后瞄准攻击。还有一种战斗部是纯粹从动力学角度发挥作用的“铁头”:也就是说,这种导弹靠直接撞击来摧毁目标,目前美国已经开始研究此种战斗部,装备这种战斗部的导弹体积和重量仅分别为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的40%和45%,因此战斗机的载弹量由此可提高一到两倍,飞机的作战能力将会倍增。
与此同时,精确制导导弹的高速发展对反导防御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未来的反导防御体系是一个集防空、反导、太空防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作战系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重要的目标及设施、民众、军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空天保护伞。
在这一目的的指引下,未来的导弹防御体系需要完成三大作战任务。第一,监视与预警,即:对空天领域进行不间断的侦察和监测,增强本国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对敌航天器的数量增减和部署变化情况实施监测,对敌航天器的性能数据和作战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估,并确定其威胁等级;监测本国领空的安全,探测、跟踪并记录入侵领空的外国飞行器的情况;对敌空天进攻兵器的部署、变化及状态实施监测;向国家军政领导层传输关于敌向发动空天进攻的预警信息,及时敦促空防部队进入相应的战备等级。
第二,发起空天防御作战,击退来犯的敌空天进攻力量,保护己方地面部队、民众及工业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的安全。具体解释如下:对敌处于各种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的空天进攻兵器实施跟踪探测,并将预警信息和目标指示信息传输给作战指挥所和相应的空天防御部队;所有的空天防御值班部队转入战备状态,后备部队立即转为正规军;确定敌来袭空天进攻力量的数量、类型(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战役战术导弹、战术导弹或飞行器)、进攻方向及飞行路线,并运用火力打击系统消灭来犯之敌;运用歼击航空兵和远程防空导弹对敌侦察机及空中作战指挥飞机实施远程摧毁,运用电子战部队压制敌情报侦察系统、通信系统和制导系统;运用歼击航空兵和防空导弹对敌来袭的巡航导弹实施远程摧毁,运用电子战部队压制敌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对突防进来的敌空天进攻兵器和高精度武器实施近距离摧毁。
第三,摧毁敌空天进攻兵器,包括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指挥控制系统和制导系统。具体解释如下:摧毁敌停放于机场和航空母舰上的航空兵部队;摧毁敌导弹系统;运用空、海军中的突击航空兵对敌搭载巡航导弹的水面舰艇载具实施摧毁;运用空军的突击航空兵和歼击航空兵、海军、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对敌位于陆海空天基中的指挥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导航制导系统进行摧毁;运用电子战部队和新概念武器对敌通信信道、指挥控制系统、导航制导系统实施无线电干扰和压制。
未来的导弹防御体系完成作战任务离不开先进的作战体系。
首先构建多层情报侦察预警系统。构建多层情报侦察预警系统是高科技战争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反导防御情报的来源主要有这几个:导弹袭击预警系统,情报侦察系统,弹道导弹探测雷达,中高空探测雷达,低空探测雷达,空中侦察与监视系统。按照设想,未来的反导防御情报侦察预警系统将分为三层。第一层属于战略战役层,由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包括陆基和天基侦察设施)和无线电技术侦察系统组成,探测高度可达9000公里。第二层是战役层,由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只包括陆基侦察设施)、地平线外探测雷达、远程探测雷达和无线电技术侦察系统组成,探测高度可达4500公里。第三层是战术层,由情报侦察系统、空军情报侦察系统、海军情报侦察系统、统一空中交通组织系统组成,探测高度可达600公里。其中,第三层情报侦察预警系统也是“统一自动化雷达无线电侦察系统”的一部分,而后者又是“空中侦察与监视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样强大的探测能力,所有现役及未来的空天进攻导弹都将在它的面前“无所遁形”。
其次建设反导防御体系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反导防御战略战役司令部是反导防御体系指挥控制系统的核心,平时负责空天防御体系建设的诸多事宜,战时负责指挥反导防御力量。在反导防御作战中,一定要确保对反导防御力量实施统一指挥,决不能各自为战。为此,海、陆、空、天、电各作战指挥机构之间要形成统一的指挥网络,实现情报数据与作战信息之间的共用共享,使分散于各军兵种之间的反导防御力量形成整体作战合力。
如果本文所提出的畅想都得以顺利实现,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拥有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另外还会建立一个统一的综合性的反导防御体系。只有建成陆海空天电立体式反导防御体系这把保护伞,我国才能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确保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