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案例

寺头中学 曹阳珍

教学目标:

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雍正王朝》的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体会

教师讲解: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什么内容,换言之,你知道中考文言文会考察哪几大方面的内容?

1、解词:重点实词 典型虚词

2、翻译句子(重点句)

3、文章的理解分析(课文主旨、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

4、默写名句

三、简介孟子和《孟子》

幻灯出示相关内容 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课文预习检查

1、解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委而去之 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亲戚畔之 ...

2.翻译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

师生共同探讨

(1)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的讲解

不如

环 攻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粮多

:兵

守方 城利

池深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结构分析

攻城 :攻方 (

论点范围

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

固国

威天下

排比 施行仁政“”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3)论证语言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结A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B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很强说服力。

六、同步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2、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去国回乡,忧谗畏讥。( )

3、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4、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课文理解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七、知识小锦囊

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寺头中学 安晋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一战结束。

2、思想教育目标:

①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②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③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3、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对一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②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疯狂扩军备战? 导入新课

19C末20C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发展快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为了争霸权和殖民地,都在积极地准备战争,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一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

讲授新课

一、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导火线:(板)

1.大战的原因(板)学生学习课本寻找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的扩军备战

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争夺的一块“肥肉”,成为大战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2.巴尔干危机(板)

(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师生共同分析

(播放录像片《萨拉热窝事件》)

3.萨拉热窝事件(板)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地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奥匈帝国决心以此事件为借口吞并塞尔维亚。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的一周间,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播放录像)

(播放录像片《大战的全面爆发》)

教师给学生讲解

二、大战的进程(板)

1.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

战争爆发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们早就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的。(挂《大战形势图》)师生共同分析

(1)德奥:德国的作战计划基本是以1905年的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这个计划考虑到德国的主要敌人处于西方,决定将战争重点放到西线,采取速决战、闪电战,先发制人,计划在4~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力量到东线,在3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奥国计划大抵为了配合德军的部署而制订的。德皇威廉二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他狂妄地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落叶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认为德国稳操胜券。然而,战争一开始,德国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就花了18天时间,这就给英、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更出乎意料的是,俄国边动员边投入了战争,并很快在东线开辟了战场。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分兵两路,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2)英法俄(板)英国是岛国,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它的强大海军足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因而没有制订单独的计划。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法俄缔结了协定以后,施展了它的奸诈妓俩,企图利用法、俄同德国厮杀,自己坐受渔翁之利。虽然英、法两国参谋总长曾密商达成了大陆作战计划,但战争一开始,英国并不准备派兵到大陆作战,只是后来由于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它看出德国有可能突破法军纺线,占领法国和比利时海岸时,才决定向大陆派遣远征军。根据计划,英国远征军入法国北部,由法国统一指挥,英国制订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负责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

2.三条战线(板)

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在那里,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俄国对德、奥作战;巴尔干战场是南线,奥匈对塞尔维亚作战。西线和东线对这次战争起了决定作用。

3.重要战役:(板)

(1)马恩河战役(板)

当德军先锋逼近巴黎时,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们都以为胜局已定,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的进攻力量。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国总司令霞飞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了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150万,战斗十分激烈。9月10日,法军被迫退踞埃纳河,形成对崎局面。9月11日,小毛奇下令德军停止进攻,双方开始转入到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本部在六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了。同时,德国又陷于东西

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这也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战争拖延下去,对德国是不利的。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皇呈述:“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在东线,8月中下旬之交,俄军进入东普鲁士,提前开辟东线战场,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来东线,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8月底到9月中,德军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缺乏配合的两路俄军,进入俄境。

(2)马祖尔湖战役(板)

但同时,俄军挫败奥军,深入到奥地利的东北地区,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1915年,德军在东线集中兵力,打算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1月间,德军连续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带,但迫使俄国投降的主要目的未能达到,东线威胁没有解除。

1916年,战争重心又重新转到西线。2月和7月,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发生了两大战役。

(3)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板)

在这两大战役中,双方伤亡近200万人,结果,德国准备在西线决定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德奥困难重重,每况日下。 海上的战局对德、奥尤为不利。德奥的军舰长期被围困在港内,1916.5爆发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

(4)日德兰大海战(板)

一战中英、德两国海军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5.31下午,英国皇家海军司令杰立克率24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驶离因沃内斯,与另一支分别向东行进。不久即与由德国舰队前锋司令余伯所率领的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爆发了激烈的海战。此后,双方又各自向海战区域增援。6月1日,战役结束。在战役全过程中,英国出动舰只151艘,德国101艘,英国被击沉14艘,损失6000余人;德军被击沉舰只11艘,损失2500余人。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英国仍然控制着制海权,海战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德奥的海运几乎被全部封锁,物资日益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几次大的战役的结果,双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而且伤亡人数近300万人,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而此时俄国爆发的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三、大战的结束(板)

1.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沉重打击:(板)

(提示)为什么交战国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呢?

2.俄国革命的胜利和退出大战。(板)

(提示)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沙俄呢?

3.美国的参战(板)

学生认真学习课本了解美国参战的原因、时间等情况。

同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对同盟国宣战。

4.中国参战(板)

参战期间有17.5万华工被强迫送到欧洲和中东,供帝国主义者驱使,有2000多人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中国的参战加深了国内的政治纷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5.大战的结束(板)

苏俄退出战争后,德国主力集中于西线,决定在大批美军到达之前打败英法联军,结束战争。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发动了5次大的进攻,但无大的战果。同期,大批美军和军事物资运到西线,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从7月起,协约国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9月下旬,协约国联军发动总攻,德军防线全线崩溃,至此,德国败局已定。

同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交战国都发生了革命。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1月,德国发生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往荷兰。11日,宣布投降,在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总参谋长福煦乘坐的车厢里,双方签署了贡比涅停战协定。

6.大战的性质(板)

(提示)各帝国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7.大战的后果(板)

一战历时4年多,把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交战双方把自己的新式武器都使用出来,飞机、坦克、毒气都首次在战场上使用,远程大炮也给交战双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一小撮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战中死亡的人数达800多万人,受伤的达2000多万人,所有参战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

但是,这次战争也产生另一个最大的结果,那就是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巩固小结]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但是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这就为三十年后二战埋下了祸根。

四、板书设计

第一次 世界大战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导火线:大战爆发的原因 巴尔干危机 萨拉热窝事件 大战的进程:

1.交战双方的计划和部署

2.三条战线

3.重要战役

大战的结束

五、作业:

1.一战的原则是什么?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2.名词:萨拉热窝事件,西线,东线,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大海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案例

寺头中学 曹阳珍

教学目标:

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雍正王朝》的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体会

教师讲解: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学习文言文的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什么内容,换言之,你知道中考文言文会考察哪几大方面的内容?

1、解词:重点实词 典型虚词

2、翻译句子(重点句)

3、文章的理解分析(课文主旨、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

4、默写名句

三、简介孟子和《孟子》

幻灯出示相关内容 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课文预习检查

1、解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委而去之 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亲戚畔之 ...

2.翻译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

师生共同探讨

(1)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的讲解

不如

环 攻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粮多

:兵

守方 城利

池深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结构分析

攻城 :攻方 (

论点范围

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

固国

威天下

排比 施行仁政“”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3)论证语言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结A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B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很强说服力。

六、同步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2、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去国回乡,忧谗畏讥。( )

3、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4、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课文理解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七、知识小锦囊

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寺头中学 安晋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一战结束。

2、思想教育目标:

①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②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③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3、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对一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②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疯狂扩军备战? 导入新课

19C末20C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发展快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为了争霸权和殖民地,都在积极地准备战争,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一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

讲授新课

一、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导火线:(板)

1.大战的原因(板)学生学习课本寻找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的扩军备战

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争夺的一块“肥肉”,成为大战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2.巴尔干危机(板)

(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师生共同分析

(播放录像片《萨拉热窝事件》)

3.萨拉热窝事件(板)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地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奥匈帝国决心以此事件为借口吞并塞尔维亚。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的一周间,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播放录像)

(播放录像片《大战的全面爆发》)

教师给学生讲解

二、大战的进程(板)

1.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

战争爆发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们早就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的。(挂《大战形势图》)师生共同分析

(1)德奥:德国的作战计划基本是以1905年的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这个计划考虑到德国的主要敌人处于西方,决定将战争重点放到西线,采取速决战、闪电战,先发制人,计划在4~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力量到东线,在3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奥国计划大抵为了配合德军的部署而制订的。德皇威廉二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他狂妄地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落叶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认为德国稳操胜券。然而,战争一开始,德国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就花了18天时间,这就给英、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更出乎意料的是,俄国边动员边投入了战争,并很快在东线开辟了战场。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分兵两路,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2)英法俄(板)英国是岛国,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它的强大海军足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因而没有制订单独的计划。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法俄缔结了协定以后,施展了它的奸诈妓俩,企图利用法、俄同德国厮杀,自己坐受渔翁之利。虽然英、法两国参谋总长曾密商达成了大陆作战计划,但战争一开始,英国并不准备派兵到大陆作战,只是后来由于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它看出德国有可能突破法军纺线,占领法国和比利时海岸时,才决定向大陆派遣远征军。根据计划,英国远征军入法国北部,由法国统一指挥,英国制订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负责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

2.三条战线(板)

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在那里,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俄国对德、奥作战;巴尔干战场是南线,奥匈对塞尔维亚作战。西线和东线对这次战争起了决定作用。

3.重要战役:(板)

(1)马恩河战役(板)

当德军先锋逼近巴黎时,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们都以为胜局已定,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的进攻力量。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国总司令霞飞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了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150万,战斗十分激烈。9月10日,法军被迫退踞埃纳河,形成对崎局面。9月11日,小毛奇下令德军停止进攻,双方开始转入到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本部在六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了。同时,德国又陷于东西

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这也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战争拖延下去,对德国是不利的。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皇呈述:“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在东线,8月中下旬之交,俄军进入东普鲁士,提前开辟东线战场,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来东线,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8月底到9月中,德军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缺乏配合的两路俄军,进入俄境。

(2)马祖尔湖战役(板)

但同时,俄军挫败奥军,深入到奥地利的东北地区,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1915年,德军在东线集中兵力,打算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1月间,德军连续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带,但迫使俄国投降的主要目的未能达到,东线威胁没有解除。

1916年,战争重心又重新转到西线。2月和7月,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发生了两大战役。

(3)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板)

在这两大战役中,双方伤亡近200万人,结果,德国准备在西线决定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德奥困难重重,每况日下。 海上的战局对德、奥尤为不利。德奥的军舰长期被围困在港内,1916.5爆发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

(4)日德兰大海战(板)

一战中英、德两国海军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5.31下午,英国皇家海军司令杰立克率24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驶离因沃内斯,与另一支分别向东行进。不久即与由德国舰队前锋司令余伯所率领的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爆发了激烈的海战。此后,双方又各自向海战区域增援。6月1日,战役结束。在战役全过程中,英国出动舰只151艘,德国101艘,英国被击沉14艘,损失6000余人;德军被击沉舰只11艘,损失2500余人。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英国仍然控制着制海权,海战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德奥的海运几乎被全部封锁,物资日益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几次大的战役的结果,双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而且伤亡人数近300万人,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而此时俄国爆发的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三、大战的结束(板)

1.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沉重打击:(板)

(提示)为什么交战国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呢?

2.俄国革命的胜利和退出大战。(板)

(提示)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沙俄呢?

3.美国的参战(板)

学生认真学习课本了解美国参战的原因、时间等情况。

同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对同盟国宣战。

4.中国参战(板)

参战期间有17.5万华工被强迫送到欧洲和中东,供帝国主义者驱使,有2000多人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中国的参战加深了国内的政治纷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5.大战的结束(板)

苏俄退出战争后,德国主力集中于西线,决定在大批美军到达之前打败英法联军,结束战争。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发动了5次大的进攻,但无大的战果。同期,大批美军和军事物资运到西线,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从7月起,协约国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9月下旬,协约国联军发动总攻,德军防线全线崩溃,至此,德国败局已定。

同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交战国都发生了革命。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1月,德国发生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往荷兰。11日,宣布投降,在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总参谋长福煦乘坐的车厢里,双方签署了贡比涅停战协定。

6.大战的性质(板)

(提示)各帝国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7.大战的后果(板)

一战历时4年多,把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交战双方把自己的新式武器都使用出来,飞机、坦克、毒气都首次在战场上使用,远程大炮也给交战双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一小撮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战中死亡的人数达800多万人,受伤的达2000多万人,所有参战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

但是,这次战争也产生另一个最大的结果,那就是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巩固小结]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但是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这就为三十年后二战埋下了祸根。

四、板书设计

第一次 世界大战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导火线:大战爆发的原因 巴尔干危机 萨拉热窝事件 大战的进程:

1.交战双方的计划和部署

2.三条战线

3.重要战役

大战的结束

五、作业:

1.一战的原则是什么?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2.名词:萨拉热窝事件,西线,东线,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大海战


相关文章

  • 孟子两章教案
  • <孟子>两章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多种形式朗读, 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读 ...查看


  • 孟子两章教案 1
  •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 ...查看


  •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二
  • 教案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 ...查看


  • [孟子]两章教案.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导学目标]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导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 ...查看


  •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夏商西周的更迭](3课时)word教案
  •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 1.我国早期的国家经历了 . . 三个朝代. 2.在下列表格中填写出上古三代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国王的名字. 3.通过<成语词典>等工具书,收集一些有关夏. ...查看


  • 得道者多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过程 ...查看


  •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2)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2.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 ...查看


  • 初三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之四)(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四.综合性学习(一) 探索月球奥秘(七上)1. 人类第一次登月:1969.7.21,美国"阿波罗号",阿姆斯特朗.2. 中国探月卫星:2007.10.24,嫦娥一号.3. 日期: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查看


  • 九上文言文教案
  • 1陈涉世家 司马迁 一.中国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朝廷史官),管理朝廷史料和藏书.司马迁10岁时随父亲到长安,先后拜师于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20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了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