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成都巨变]作文教学实录

灵动和谐 寓情习文

——小语教学专家支玉恒《成都巨变》作文教学实录

成都市花牌坊小学 廖翠 芳阳 琼华 整理

一、 课前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师:主持人公布的作文上什么?

  生:想象作文。

  师:喜欢想象作文吗?

  生:喜欢。

  师:谁喜欢?(师举起右手,学生全举起右手)都喜欢呀!都会做吗?

  生:会。

  点评:尊重学生,还应该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支老师亲切的话语,带头举手,这些都在学生的心中漾起了温暖的涟漪。

  师:都会做了,我们还做它干什么!今天我们就不做了。咱们做别的作文,做一个更难的,行吗?

  生:行。

  师:如果怕难,咱们就还做想象作文。

  生:不怕。

  师:那做个什么作文呀。这得从我这次来成都的一个感受说起。我最早一次来成都到今年正好是16年。16年间,我又来过几次成都,最后一次来距这次有四、五年了。就这四、五年间,成都的街道、建筑完全变了样,到处都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我很有感触。你们住在成都有这种感受吗?

  生:有!

  师:肯定感触比我还……

  生:深!

  师:所以我想,今天的作文就写成都的变化,行吗?

  生:行。

  师:那我就写题了,行吗?(板书作文题:成都巨变)读一下。

  点评: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要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支老师的“导”,体现在兴趣的自然激发,课伊始即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 创设贴近生活话题,激发写作欲望

  师:“巨变”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可能是很大的变化。

  师:挺会说话。她加了一个“我认为”,加了“可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巨变”就是很大的变化。写这篇文章的要点在哪儿?还读这四个字,把要写的文章的要点强调出来。

  (生齐读)

  师:对!重点写一个变,是吗?想写哪些方面的变化,把你要写的概括成一个词语,一个成语或一句话说说。

  生:我想写成都街道的变化。

  (学生上讲台把说的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

  生:我想写成都风景的变化。

  生:风景?该说环境是吧!写上去。

  生:我想写成都人的变化。

  师:非常好!没有人,街道变不变得了,建筑变不变得了,环境变不变得了?一切变化都来自于人!写上,大大的写一个人!(学生非常自信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

大的“人”字。)还想写什么?

  生:还想写商业变化。

  生:还可以写成都的美食。

  生:还可以写成都吃喝玩乐的变化。

  (众笑)

  师:吃喝玩乐,吃她已经写了,你可以写玩乐。“玩乐”不好,写“休闲”怎么样?人劳动一天了,休闲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就从哪儿来?有两个,一个是勤奋,一个是会休息”,所以写休闲也很重要!去,写上去。还有什么可写的?

  生:还有成都的科技变化。

  生:人的经济变化。

  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写上社会经济。

  生:我想写成都天气的变化。

  师:整个成都变化了,气候也变化了,变没变?

  生:变了,因为成都很久没下雪了,今年下雪了。

  师:哦,成都下雪了。你先写上。这么多内容可写,可见成都真是巨变,是吗?

  生:还可以写成都的交通变化。

  师: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交通。

  生:还可以写成都风土人情的变化。

  生:我认为还可以写人们的竞争。

  师:竞争,过去谁跟谁都不搭关系,现在竞争激烈了,是这意思吧?可以写“竞争”两个字。

  师:刚才举手的同学你要觉得自己的非常独特,就来说一下。我提一句,你说出的保证是别人想不到的,很独特的,有没有啊?

  生:还有成都人观念的变化。

  生:还有成都人头型的变化。

  (众笑)

  师:头型?过去是圆的,现在是方的?你这头型的变化指什么?

  (众笑)

  生:头发。

  师:哦,发型,那不叫头型呀。发型的变化穿戴的变化,归到一块儿,这就是她说的什么?

  生:就是成都现在变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追求时髦了。

  师:对,就写“时尚”两个字,会写这两个字吗?哪个“时”?

  生:时间的“时”。

  师:哪个“尚”?

  生:高尚的“尚”。

  师:没错儿,写上去。

  师:你还有独特的吗?

  生:还有成都的年龄变化。

  师:年龄变化,什么意思?你讲讲看。

  生:原来是2000年,现在已经变成2005年了。

  (众笑)

  师:哦,这不但成都在变,小山村里也在变,全世界都在变,从2000年变到现在的2005年了。你们说,她说的和今天说的变化有关系吗?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谁说没关系,请举手。你们俩说没关系,为什么没关系?

  生:因为时间的变化是所有地方都在变,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成都巨变”,可以归在成都的变化。

  师:那倒是有关系没有?(众笑)我问你,如果成都

老停留在2002年不动了,如果时间没有变化,成都能变吗?

  生:不能。

  师:那还是有关系。(手指板书)现在看一看,黑板上这么多可写的内容,你要写哪一个,自己选择。上面没有的你想写也可以,自己决定。你对哪一个最有体会,哪一样变化你心中最有感触,你就选择哪一个,不用举手自己心里默默地选择。

  点评:支老师从自己情真意切的感触中引出话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中谈开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好似“信手拈来”,却又是“有意为之”。学生思维活跃,兴致勃勃地进入角色,素材的积累让学生作文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觉。

  三、 独立思考,体会方法与要求

  师:选好了,我还要问一问,关键是要写什么?

  生:变!

  师:如果要写这个变字,在一般情况下,哪种写作方法最好用?你还没发过言,你讲。

  生:我觉得应该是对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我一般都用举例的方法,先写成都没变的时候,然后写变化以后的样子,这也是一种对比。

  师:你通过什么来对比呀,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对比,是不是?这是我要给大家说的第一个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板书:事例对比)。如果你不想用它,也能写出成都的变化,当然也可以,听明白没有?这一对比呢,可能就要写写过去的事情,然后再写写现在的情况,是吧?

  生:是。

  师:那这两大块还有重点吗,详略怎么安排?没举过手、没发过言的同学说,发过言的学生手放下。(抽一没发过言的学生)

  生:我认为过去诼略写,现在应该详细介绍。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写,再加上生动的例子,你的文章就实现了两个字?具体!内容就不空洞了。好了,他的意思是详略的安排要分明(板书:详略分明)。我就提醒这两点,你们认为在写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

  点评:支老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思考,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和司出写作方法与基本要求,不显“教”的痕迹。从抽学生发言中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

  生:我觉得用词语和用标点要正确。

  师:这点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知道吗?我的意思是,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我认为善恶要分清楚。

  师:他的意思是说成都在某些方面变得不如以前了,你们说这该不该写?

  生:不该。

  师:说不该的写的举手,认为该写可以写的举手,我也举手(老师把手高高举起)。这就叫反映生活的真实情况,

明白没有?那我们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真实。

  师:(板书:真实)我们说出缺点来,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是吗?还有什么提议,你没说过话,你来。

  点评:支老师的“导”体现在作文价值的取向,让学生思想的交锋、碰撞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正确的结果、结论。

  生:结合成都的实际变化来写。

  师:那叫举出事例,要真实举例。

  生:写文章用例子对比的话,举例应该是对比鲜明的。

  师:也就是变化确实是巨大的,它的变化才会鲜明。

  生:在写事例鲜明对比的时候,要详写,在略写的时候要写重点,不要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口水话。

  点评:支老师的“导”体现在作文方法的选择,让作文方法服从作文内容的需要。

  四、 合作交流,明确写作主旨

  师:现在我就让你们写,能不能写?

  生:不能。-

  师:还不能写,有什么困难?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再讨论一下我们想写的主题。

  师:她的意思是让大家互动一下,基础好的同学给稍微差一点的同学说一说,全班同学各自互相交流一下,你们觉得需要不需要?

  生:需要!

  生:两分钟。

  师:两分钟太少,既然是交流,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

  生:5分钟。

  师:好!现在你们开始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巡视,和学生亲切交流。)

  师:我们既要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之谈,更重要的是四个字,独立思考。现在我想让你们开始写行不行?

  生:行!

  师:拉钩。

  (师伸出手和周围的学生拉钩,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开始作文。)

  五、 师生互评,以改代写,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好,现在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写完了,可以开始展示你们的作品了。没写完的就需要一心二用,抬一下头,先停一下。人的注意力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注意力,比如刚才我说我的,你写你的,我说话你听不见,这中注意力的集中;还在注意力的分配能力,我既能把没写完的写完,又能注意到同学的发言和教师伯讲话,这叫注意力的分配。实际上一心能二用,对我们学习大有帮助。刚才练了集中注意力,现在练一心二用。没写完的同学既要写,又要侧耳听,甚至于给他提提意见,夸夸他,能做到吗?

  生:能。

  点评:支教师根据行课的环境与进程,激发学生专心作文,限时完成作文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向自己能力极限挑战的勇气和品格,鼓励学生创造奇迹。

  师:谁先展示自己的作文呢。你第一个举手(牵学生手上讲台)。你有没有另外写一个主题?

  生

:我写的是成都的美食巨变。

  师:去掉“世变”一词,改成“成都的美食”。读的时候,要像朗读诗歌一样,琅琅上口,字字让大家听真切,速度慢一点,好吗?

  生:(点头)好!

  师:就像朗诵课文一样读,开始!(面向全班)该听的听,该写的写,一心二用哦!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学生读得比较快)

  师:要是我读你这篇文章,就这样读,“成都的美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大家才能从你的文章里不仅听出你写的内容,而且听出味儿来。“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这样来读。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成都现在正一步步走向崭新。成都这几年的变化……

  师:停一停。你读完这一句,再读读第二句,看看有什么毛病,谁能听出来?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成都现在正在一步步走向崭新……

  师:听出来了吗?(对读的同学说)你先说,你发现毛病没有?

  生:我第一句和第二句连在中间的那个句号用错了。

  师:不是句号,同学们没听出句号来。

  生:是名字?

  师:你觉得这两句连上没连上?你再读读,修改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读!不读、不多读你就找不到哪里有毛病,你再读一读。

  点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不应以教师的修改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支老师让学生自主改作文,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生再读)

  师:体会出来没有?我再提醒你一下,如果你第一句是这么写的,“成都这个名字太亲切了,是因为……”这们就好了,毛病是不是在这儿?你把“是因为”去掉,再读一读。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现在正一步步走向崭新。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什么意见?

  生:有一个地方用词也重复了,“现在正在”我觉得有点重复。

  师:你的意思是把“现在”去掉,“正在”就是“现在”的意思。你的意见很对!好,再读一遍,把“现在”两个字也去掉。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它正在步步走向崭新。成都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比如建筑,商业,休闲美食……(学生越读越快)

  师:哎,等等。“如建筑、商业、美食、休闲等”,(老师示范读)这么读多有味道。

  生:(再读)建筑、商业、美食、休闲等。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成都的美食巨变。

  师:这是你写的第一段?

  生:是。

  师:你们觉得第一段有什么特点?先夸她。

  生:总写了成都的变化。

  

师:又引到了——

  生:又引到了一个方面来写,是分写。

  师:又引到了她要写的两个字“美食”,这就是先概括写,再具体写,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你再把它们读一读,让同学们体会一下。

  (学生再读第一段)

  师:听出她从这么多的变化引到了要写的“美食”变化上来没有?很好,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点评:“课标”指出,“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学生在相互评改作文中实现了优势互补,竞争激励,共同提高。

  生: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成都好吃嘴。

  师:这句话有用没有?

  生:有用,因为她喜欢吃,她才会知道成都的食品在哪些变化。

  师:她对美食有好多好多的亲身感受,因为她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者。好了,美食者,就继续读。

  生:我吃过很多的小吃,很多地道的川菜及成都人最喜欢吃的麻辣火锅。我就大概介绍一下成都的火锅。

  师:听出她这一段和第一段的相似之处没有?

  生:她又从美食引出“火锅”。

  师:从好多好多的小吃,最后又引上了她要重点表现的火锅!这们既照顾了面上的多,又重点突出。继续读。

  生:在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

  师:去掉“在”,再读。

  生: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

  师:你也辣怕了?为什么读得那么胆怯?

  生: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现在可不同了,有海鲜火锅,牛蛙火锅,还有泥鳅火锅,真的让人一看,口水就流下八尺长。

  师:你们觉得这们写合理吗?

  生:合理。

  师:为什么可以?

  生:她这样写起到了夸张的作用。

  师:对了,李白说过“白发三千丈”,他有那么高的个子吗?

  生:没有。

  师:什么说法?

  生:夸张。

  师:好了,接着读。

  生:不是我夸张,真的,大家都知道电视里每天都要播放一个节目叫“美食成都”,这是好吃嘴们最爱看的节目……

  师:慢一点儿,别一听见吃就着急了(学生读快了,提醒学生慢一点儿)。

  生:在火锅店里,我们原来最常见的就是圆形锅底,但现在不仅有方形的了……

  师:停停,你们听得有点儿糊涂没有?

  生:有点儿。

  师:念得有点快了,别着急,慢慢儿念,好吗?

  (师再次范读)

  生:有的是方形的,还有的是多边形的……这就是变化,看得见的变化。还有一次,省展览馆举办了火锅节,很多有名气的火锅店都到展览馆去推销自己的

火锅,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个社会都很重视美食,要不然,成都为什么叫美食成都呢!是因为我们成都的美食也可以看出成都的百姓生活也提高了很多,因为人们的生活提高了,才有钱去消费美食,所以,我认为成都的美食应该是巨变的。

  师:听完了,你们觉得她讲成都美食,以火锅为例,写出了哪些变化,谁来评评?我可记住她写了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怎么联系的,以哪个为重点。你说说有哪几个方面?

  生:她第一个方面写的是成都原来只有一种火锅,就是麻辣烫,而现在却有许多种火锅。

  师:那就是品种增多了,还有第二个呢?

  生:第二个就是锅底的形状,原来只有圆形,现在却有正方形、三角形……

  师:第一个变化是火锅煮的东西的变化,是不是?第二个火锅本身锅底变化,第三个是——

  生:第三个变化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了。

  师:这是她讲完三个变化以后作的总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化呀?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第三个变化——

  生:我认为第三个变化就是成都的火锅宣传。

  师:举办火锅节说明火锅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再把你三个变化以后的总结读一下。

  生:从成都的美食就可以看出来,成都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许多。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有剩余的钱去消费。

  师:你们觉得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对别人表扬要毫不吝啬。

  生:首先好在写作的方法。先总写成都的变化,引述到美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又从成都美食的变化引到了火锅,而写火锅分述了三个方面,又从美食方面进行总结,拓展开去想到了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体会到成都的巨变。我认为,这篇文章好在总写和分写非常鲜明。

  师:她认识得很好,但我要纠正的不是总写和分写,是面上的概括介绍和重点内容的引入。还有什么话说?

  生:我认为她第一段写了“成都是个十分亲切的名字”,使人一目了然,很好。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了成都的美食,让人寻味。

  师:他主要谈了她文章的结构,谈了文章的开头对后文的作用。

  生:我觉得(师插话:我的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让我听清楚,慢一点,别着急!)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地方是真实,具有真实性。

  师:对,她说内容真实。

  生:夸张用得好。不仅介绍了火锅,还吸引外来的人。

  师:而且还让人知道成都人真的流口水。

  (生笑)

  生:事例对比方面写得很好!她是用一些具体细节拿出来和以前比,这样就显得更加细腻一些。

  师

:大家想一想,她用对比没有?

  生:用了。

  师:但对于过去她写了多少,简略到什么程度?

  生:一句话。

  师:一句“只有麻辣烫”,把现在有什么都列出来了,那意思是现在这些过去都怎么样?

  生:没有。

  师:这样对比行不行?

  生:行!

  师:我还要问一点,你们说她这篇文章仅仅写的是成都的美食,写的是美食中的火锅吗?

  生:我认为她这样写,写的是成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从美食、从火锅这一点悄悄地反映出成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从社会上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点扩展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你们认为这一点怎么样?(生:很好!)你们认为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再值得思考的地方吗?

  生:文章结尾“我认为”好像是回答问题一样,应该改一改,首尾呼应。

  师:你再读一读你结尾的地方。(生读)你们感觉怎么样?(生:不太出色。)谁给她换一个结尾?

  生:啊,成都的美食真是巨变啊!

  (生笑)

  师:这个结尾你们满意吗?

  生:可以。

  师:你说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就是不出色,但也可以用一下。

  师:如果再没有别的了,用这也行,意思就是凑合着用吧。谁还有别的?你好久没说话了,你说。

  生:成都的美食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

  师:这个行吗?不满意的继续说。

  生: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说,成都的美食有没有巨变呢?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在结尾?用反问的方法结尾,比较有力,还有什么方法结尾?

  生:成都真不愧是美食之都啊!

  师:你说用这个方法结尾行不行?(生:行)我说不行,因为在前一个自然段说过同样的话了,有没有?(生:有)谁还有结尾?

  生:成都的美食带领着成都人生活的变化,创新。

  师:还没想好,你的意思是成都人的生活变化了,成都的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再找一个同学给她结尾,你来。

  生:成都的美食变化又可以让“好吃嘴”们大饱口福了。

  师:说“好吃嘴”不好,说“美食家”吧。

  点评:支老师引导学生修改文章中的错误,从错误中认识什么是正确的,在修改中掌握方法。从一点一滴的修正积累中,学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作文能力,真正达到了以改促写的目的。

  师:你对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有什么看法?

  生:阅读上有很大进步,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

  师:你用过去怎样,现在怎样说清楚,写一个作文后记。

  点评:在交流展示这个

平台上,支老师与学生一道追求完美,享受学习。支老师时而点拨,时而发问,时而范读,进而鼓励,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到时间了。告诉你们一个方法,你们回去后可以召开一个笔会,像今天这样交流,共同评议。

  (该下课了,但学生们仍不愿离去,支老师作了交谈后,终于下课了。)

  [感悟]整堂作文课行课90分钟,集指导、习作、讲评于一体,课堂情感真挚,气氛浓烈,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充分体现了支老师幽默风趣、开放有序、以读为本、重在参与、点拨智慧、享受教学的行课风格。学生不仅学到了习作的方法,激发了情感,激活了思维,培养了习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体验了习作的欢愉,成功的欢愉,增强了作文的信心,从学会作文中去学会做人。

                                     ——摘自2005.7—8期《四川教育》

灵动和谐 寓情习文

——小语教学专家支玉恒《成都巨变》作文教学实录

成都市花牌坊小学 廖翠 芳阳 琼华 整理

一、 课前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师:主持人公布的作文上什么?

  生:想象作文。

  师:喜欢想象作文吗?

  生:喜欢。

  师:谁喜欢?(师举起右手,学生全举起右手)都喜欢呀!都会做吗?

  生:会。

  点评:尊重学生,还应该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支老师亲切的话语,带头举手,这些都在学生的心中漾起了温暖的涟漪。

  师:都会做了,我们还做它干什么!今天我们就不做了。咱们做别的作文,做一个更难的,行吗?

  生:行。

  师:如果怕难,咱们就还做想象作文。

  生:不怕。

  师:那做个什么作文呀。这得从我这次来成都的一个感受说起。我最早一次来成都到今年正好是16年。16年间,我又来过几次成都,最后一次来距这次有四、五年了。就这四、五年间,成都的街道、建筑完全变了样,到处都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我很有感触。你们住在成都有这种感受吗?

  生:有!

  师:肯定感触比我还……

  生:深!

  师:所以我想,今天的作文就写成都的变化,行吗?

  生:行。

  师:那我就写题了,行吗?(板书作文题:成都巨变)读一下。

  点评: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要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支老师的“导”,体现在兴趣的自然激发,课伊始即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 创设贴近生活话题,激发写作欲望

  师:“巨变”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可能是很大的变化。

  师:挺会说话。她加了一个“我认为”,加了“可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巨变”就是很大的变化。写这篇文章的要点在哪儿?还读这四个字,把要写的文章的要点强调出来。

  (生齐读)

  师:对!重点写一个变,是吗?想写哪些方面的变化,把你要写的概括成一个词语,一个成语或一句话说说。

  生:我想写成都街道的变化。

  (学生上讲台把说的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

  生:我想写成都风景的变化。

  生:风景?该说环境是吧!写上去。

  生:我想写成都人的变化。

  师:非常好!没有人,街道变不变得了,建筑变不变得了,环境变不变得了?一切变化都来自于人!写上,大大的写一个人!(学生非常自信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

大的“人”字。)还想写什么?

  生:还想写商业变化。

  生:还可以写成都的美食。

  生:还可以写成都吃喝玩乐的变化。

  (众笑)

  师:吃喝玩乐,吃她已经写了,你可以写玩乐。“玩乐”不好,写“休闲”怎么样?人劳动一天了,休闲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就从哪儿来?有两个,一个是勤奋,一个是会休息”,所以写休闲也很重要!去,写上去。还有什么可写的?

  生:还有成都的科技变化。

  生:人的经济变化。

  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写上社会经济。

  生:我想写成都天气的变化。

  师:整个成都变化了,气候也变化了,变没变?

  生:变了,因为成都很久没下雪了,今年下雪了。

  师:哦,成都下雪了。你先写上。这么多内容可写,可见成都真是巨变,是吗?

  生:还可以写成都的交通变化。

  师: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交通。

  生:还可以写成都风土人情的变化。

  生:我认为还可以写人们的竞争。

  师:竞争,过去谁跟谁都不搭关系,现在竞争激烈了,是这意思吧?可以写“竞争”两个字。

  师:刚才举手的同学你要觉得自己的非常独特,就来说一下。我提一句,你说出的保证是别人想不到的,很独特的,有没有啊?

  生:还有成都人观念的变化。

  生:还有成都人头型的变化。

  (众笑)

  师:头型?过去是圆的,现在是方的?你这头型的变化指什么?

  (众笑)

  生:头发。

  师:哦,发型,那不叫头型呀。发型的变化穿戴的变化,归到一块儿,这就是她说的什么?

  生:就是成都现在变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追求时髦了。

  师:对,就写“时尚”两个字,会写这两个字吗?哪个“时”?

  生:时间的“时”。

  师:哪个“尚”?

  生:高尚的“尚”。

  师:没错儿,写上去。

  师:你还有独特的吗?

  生:还有成都的年龄变化。

  师:年龄变化,什么意思?你讲讲看。

  生:原来是2000年,现在已经变成2005年了。

  (众笑)

  师:哦,这不但成都在变,小山村里也在变,全世界都在变,从2000年变到现在的2005年了。你们说,她说的和今天说的变化有关系吗?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谁说没关系,请举手。你们俩说没关系,为什么没关系?

  生:因为时间的变化是所有地方都在变,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成都巨变”,可以归在成都的变化。

  师:那倒是有关系没有?(众笑)我问你,如果成都

老停留在2002年不动了,如果时间没有变化,成都能变吗?

  生:不能。

  师:那还是有关系。(手指板书)现在看一看,黑板上这么多可写的内容,你要写哪一个,自己选择。上面没有的你想写也可以,自己决定。你对哪一个最有体会,哪一样变化你心中最有感触,你就选择哪一个,不用举手自己心里默默地选择。

  点评:支老师从自己情真意切的感触中引出话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中谈开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好似“信手拈来”,却又是“有意为之”。学生思维活跃,兴致勃勃地进入角色,素材的积累让学生作文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觉。

  三、 独立思考,体会方法与要求

  师:选好了,我还要问一问,关键是要写什么?

  生:变!

  师:如果要写这个变字,在一般情况下,哪种写作方法最好用?你还没发过言,你讲。

  生:我觉得应该是对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我一般都用举例的方法,先写成都没变的时候,然后写变化以后的样子,这也是一种对比。

  师:你通过什么来对比呀,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对比,是不是?这是我要给大家说的第一个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板书:事例对比)。如果你不想用它,也能写出成都的变化,当然也可以,听明白没有?这一对比呢,可能就要写写过去的事情,然后再写写现在的情况,是吧?

  生:是。

  师:那这两大块还有重点吗,详略怎么安排?没举过手、没发过言的同学说,发过言的学生手放下。(抽一没发过言的学生)

  生:我认为过去诼略写,现在应该详细介绍。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写,再加上生动的例子,你的文章就实现了两个字?具体!内容就不空洞了。好了,他的意思是详略的安排要分明(板书:详略分明)。我就提醒这两点,你们认为在写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

  点评:支老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思考,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和司出写作方法与基本要求,不显“教”的痕迹。从抽学生发言中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

  生:我觉得用词语和用标点要正确。

  师:这点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知道吗?我的意思是,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我认为善恶要分清楚。

  师:他的意思是说成都在某些方面变得不如以前了,你们说这该不该写?

  生:不该。

  师:说不该的写的举手,认为该写可以写的举手,我也举手(老师把手高高举起)。这就叫反映生活的真实情况,

明白没有?那我们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真实。

  师:(板书:真实)我们说出缺点来,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是吗?还有什么提议,你没说过话,你来。

  点评:支老师的“导”体现在作文价值的取向,让学生思想的交锋、碰撞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正确的结果、结论。

  生:结合成都的实际变化来写。

  师:那叫举出事例,要真实举例。

  生:写文章用例子对比的话,举例应该是对比鲜明的。

  师:也就是变化确实是巨大的,它的变化才会鲜明。

  生:在写事例鲜明对比的时候,要详写,在略写的时候要写重点,不要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口水话。

  点评:支老师的“导”体现在作文方法的选择,让作文方法服从作文内容的需要。

  四、 合作交流,明确写作主旨

  师:现在我就让你们写,能不能写?

  生:不能。-

  师:还不能写,有什么困难?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再讨论一下我们想写的主题。

  师:她的意思是让大家互动一下,基础好的同学给稍微差一点的同学说一说,全班同学各自互相交流一下,你们觉得需要不需要?

  生:需要!

  生:两分钟。

  师:两分钟太少,既然是交流,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

  生:5分钟。

  师:好!现在你们开始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巡视,和学生亲切交流。)

  师:我们既要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之谈,更重要的是四个字,独立思考。现在我想让你们开始写行不行?

  生:行!

  师:拉钩。

  (师伸出手和周围的学生拉钩,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开始作文。)

  五、 师生互评,以改代写,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好,现在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写完了,可以开始展示你们的作品了。没写完的就需要一心二用,抬一下头,先停一下。人的注意力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注意力,比如刚才我说我的,你写你的,我说话你听不见,这中注意力的集中;还在注意力的分配能力,我既能把没写完的写完,又能注意到同学的发言和教师伯讲话,这叫注意力的分配。实际上一心能二用,对我们学习大有帮助。刚才练了集中注意力,现在练一心二用。没写完的同学既要写,又要侧耳听,甚至于给他提提意见,夸夸他,能做到吗?

  生:能。

  点评:支教师根据行课的环境与进程,激发学生专心作文,限时完成作文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向自己能力极限挑战的勇气和品格,鼓励学生创造奇迹。

  师:谁先展示自己的作文呢。你第一个举手(牵学生手上讲台)。你有没有另外写一个主题?

  生

:我写的是成都的美食巨变。

  师:去掉“世变”一词,改成“成都的美食”。读的时候,要像朗读诗歌一样,琅琅上口,字字让大家听真切,速度慢一点,好吗?

  生:(点头)好!

  师:就像朗诵课文一样读,开始!(面向全班)该听的听,该写的写,一心二用哦!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学生读得比较快)

  师:要是我读你这篇文章,就这样读,“成都的美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大家才能从你的文章里不仅听出你写的内容,而且听出味儿来。“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这样来读。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成都现在正一步步走向崭新。成都这几年的变化……

  师:停一停。你读完这一句,再读读第二句,看看有什么毛病,谁能听出来?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是因为成都现在正在一步步走向崭新……

  师:听出来了吗?(对读的同学说)你先说,你发现毛病没有?

  生:我第一句和第二句连在中间的那个句号用错了。

  师:不是句号,同学们没听出句号来。

  生:是名字?

  师:你觉得这两句连上没连上?你再读读,修改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读!不读、不多读你就找不到哪里有毛病,你再读一读。

  点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不应以教师的修改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支老师让学生自主改作文,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生再读)

  师:体会出来没有?我再提醒你一下,如果你第一句是这么写的,“成都这个名字太亲切了,是因为……”这们就好了,毛病是不是在这儿?你把“是因为”去掉,再读一读。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现在正一步步走向崭新。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什么意见?

  生:有一个地方用词也重复了,“现在正在”我觉得有点重复。

  师:你的意思是把“现在”去掉,“正在”就是“现在”的意思。你的意见很对!好,再读一遍,把“现在”两个字也去掉。

  生:成都是多么亲切的名字,它正在步步走向崭新。成都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比如建筑,商业,休闲美食……(学生越读越快)

  师:哎,等等。“如建筑、商业、美食、休闲等”,(老师示范读)这么读多有味道。

  生:(再读)建筑、商业、美食、休闲等。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成都的美食巨变。

  师:这是你写的第一段?

  生:是。

  师:你们觉得第一段有什么特点?先夸她。

  生:总写了成都的变化。

  

师:又引到了——

  生:又引到了一个方面来写,是分写。

  师:又引到了她要写的两个字“美食”,这就是先概括写,再具体写,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你再把它们读一读,让同学们体会一下。

  (学生再读第一段)

  师:听出她从这么多的变化引到了要写的“美食”变化上来没有?很好,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点评:“课标”指出,“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学生在相互评改作文中实现了优势互补,竞争激励,共同提高。

  生: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成都好吃嘴。

  师:这句话有用没有?

  生:有用,因为她喜欢吃,她才会知道成都的食品在哪些变化。

  师:她对美食有好多好多的亲身感受,因为她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者。好了,美食者,就继续读。

  生:我吃过很多的小吃,很多地道的川菜及成都人最喜欢吃的麻辣火锅。我就大概介绍一下成都的火锅。

  师:听出她这一段和第一段的相似之处没有?

  生:她又从美食引出“火锅”。

  师:从好多好多的小吃,最后又引上了她要重点表现的火锅!这们既照顾了面上的多,又重点突出。继续读。

  生:在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

  师:去掉“在”,再读。

  生: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

  师:你也辣怕了?为什么读得那么胆怯?

  生:原来成都的火锅只有一种,那就是麻辣烫。现在可不同了,有海鲜火锅,牛蛙火锅,还有泥鳅火锅,真的让人一看,口水就流下八尺长。

  师:你们觉得这们写合理吗?

  生:合理。

  师:为什么可以?

  生:她这样写起到了夸张的作用。

  师:对了,李白说过“白发三千丈”,他有那么高的个子吗?

  生:没有。

  师:什么说法?

  生:夸张。

  师:好了,接着读。

  生:不是我夸张,真的,大家都知道电视里每天都要播放一个节目叫“美食成都”,这是好吃嘴们最爱看的节目……

  师:慢一点儿,别一听见吃就着急了(学生读快了,提醒学生慢一点儿)。

  生:在火锅店里,我们原来最常见的就是圆形锅底,但现在不仅有方形的了……

  师:停停,你们听得有点儿糊涂没有?

  生:有点儿。

  师:念得有点快了,别着急,慢慢儿念,好吗?

  (师再次范读)

  生:有的是方形的,还有的是多边形的……这就是变化,看得见的变化。还有一次,省展览馆举办了火锅节,很多有名气的火锅店都到展览馆去推销自己的

火锅,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个社会都很重视美食,要不然,成都为什么叫美食成都呢!是因为我们成都的美食也可以看出成都的百姓生活也提高了很多,因为人们的生活提高了,才有钱去消费美食,所以,我认为成都的美食应该是巨变的。

  师:听完了,你们觉得她讲成都美食,以火锅为例,写出了哪些变化,谁来评评?我可记住她写了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怎么联系的,以哪个为重点。你说说有哪几个方面?

  生:她第一个方面写的是成都原来只有一种火锅,就是麻辣烫,而现在却有许多种火锅。

  师:那就是品种增多了,还有第二个呢?

  生:第二个就是锅底的形状,原来只有圆形,现在却有正方形、三角形……

  师:第一个变化是火锅煮的东西的变化,是不是?第二个火锅本身锅底变化,第三个是——

  生:第三个变化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了。

  师:这是她讲完三个变化以后作的总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化呀?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第三个变化——

  生:我认为第三个变化就是成都的火锅宣传。

  师:举办火锅节说明火锅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再把你三个变化以后的总结读一下。

  生:从成都的美食就可以看出来,成都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许多。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有剩余的钱去消费。

  师:你们觉得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对别人表扬要毫不吝啬。

  生:首先好在写作的方法。先总写成都的变化,引述到美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又从成都美食的变化引到了火锅,而写火锅分述了三个方面,又从美食方面进行总结,拓展开去想到了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体会到成都的巨变。我认为,这篇文章好在总写和分写非常鲜明。

  师:她认识得很好,但我要纠正的不是总写和分写,是面上的概括介绍和重点内容的引入。还有什么话说?

  生:我认为她第一段写了“成都是个十分亲切的名字”,使人一目了然,很好。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了成都的美食,让人寻味。

  师:他主要谈了她文章的结构,谈了文章的开头对后文的作用。

  生:我觉得(师插话:我的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让我听清楚,慢一点,别着急!)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地方是真实,具有真实性。

  师:对,她说内容真实。

  生:夸张用得好。不仅介绍了火锅,还吸引外来的人。

  师:而且还让人知道成都人真的流口水。

  (生笑)

  生:事例对比方面写得很好!她是用一些具体细节拿出来和以前比,这样就显得更加细腻一些。

  师

:大家想一想,她用对比没有?

  生:用了。

  师:但对于过去她写了多少,简略到什么程度?

  生:一句话。

  师:一句“只有麻辣烫”,把现在有什么都列出来了,那意思是现在这些过去都怎么样?

  生:没有。

  师:这样对比行不行?

  生:行!

  师:我还要问一点,你们说她这篇文章仅仅写的是成都的美食,写的是美食中的火锅吗?

  生:我认为她这样写,写的是成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从美食、从火锅这一点悄悄地反映出成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从社会上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点扩展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你们认为这一点怎么样?(生:很好!)你们认为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再值得思考的地方吗?

  生:文章结尾“我认为”好像是回答问题一样,应该改一改,首尾呼应。

  师:你再读一读你结尾的地方。(生读)你们感觉怎么样?(生:不太出色。)谁给她换一个结尾?

  生:啊,成都的美食真是巨变啊!

  (生笑)

  师:这个结尾你们满意吗?

  生:可以。

  师:你说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就是不出色,但也可以用一下。

  师:如果再没有别的了,用这也行,意思就是凑合着用吧。谁还有别的?你好久没说话了,你说。

  生:成都的美食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

  师:这个行吗?不满意的继续说。

  生: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说,成都的美食有没有巨变呢?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在结尾?用反问的方法结尾,比较有力,还有什么方法结尾?

  生:成都真不愧是美食之都啊!

  师:你说用这个方法结尾行不行?(生:行)我说不行,因为在前一个自然段说过同样的话了,有没有?(生:有)谁还有结尾?

  生:成都的美食带领着成都人生活的变化,创新。

  师:还没想好,你的意思是成都人的生活变化了,成都的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再找一个同学给她结尾,你来。

  生:成都的美食变化又可以让“好吃嘴”们大饱口福了。

  师:说“好吃嘴”不好,说“美食家”吧。

  点评:支老师引导学生修改文章中的错误,从错误中认识什么是正确的,在修改中掌握方法。从一点一滴的修正积累中,学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作文能力,真正达到了以改促写的目的。

  师:你对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有什么看法?

  生:阅读上有很大进步,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

  师:你用过去怎样,现在怎样说清楚,写一个作文后记。

  点评:在交流展示这个

平台上,支老师与学生一道追求完美,享受学习。支老师时而点拨,时而发问,时而范读,进而鼓励,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到时间了。告诉你们一个方法,你们回去后可以召开一个笔会,像今天这样交流,共同评议。

  (该下课了,但学生们仍不愿离去,支老师作了交谈后,终于下课了。)

  [感悟]整堂作文课行课90分钟,集指导、习作、讲评于一体,课堂情感真挚,气氛浓烈,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充分体现了支老师幽默风趣、开放有序、以读为本、重在参与、点拨智慧、享受教学的行课风格。学生不仅学到了习作的方法,激发了情感,激活了思维,培养了习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体验了习作的欢愉,成功的欢愉,增强了作文的信心,从学会作文中去学会做人。

                                     ——摘自2005.7—8期《四川教育》


相关文章

  • 故都的秋教学视频的课堂实录
  •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作者:党红英 地点:四川成都(第二届"中华杯"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大赛)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 ...查看


  • 推荐阅读书目 王荣生 编
  • 推荐阅读书目 王荣生 编 语文学科基础 (一)语言学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 编. 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世生, 朱 ...查看


  •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集锦
  •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集锦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集锦知缘斋主人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 志明编选教学资料交流学习欢迎 blog.sina..cn/lzm0518 李镇西系列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 李镇西课堂实录--&l ...查看


  • [2017年高考作文范文]剧变下的灵魂
  • 美国最伟大的专栏作家李普曼认为:"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那就去大学里和新闻学院的学生谈谈".我愿意向你们介绍中国,顺便可以检验一下这个结论的可信度. 调查显示你们对"广场舞"和"京剧&quo ...查看


  • 最新教育类杂志投稿邮箱,欢
  • 最新教育类杂志投稿邮箱,欢 博文收藏 03-04 1539 : 最新教育类杂志投稿邮箱,欢迎补正: 本资料由宗权老师整理 1.<北京教育>(普教版) (王雪莉副主编) <人民教育> <辅导员>(教学版) ...查看


  • 作文课教学实录之美术作文
  • "导而弗牵之"美术作文课教学实录 吴老师 "导而弗牵之"美术作文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让孩子在绘画中充分想象,自由表达. 2. 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 动画导入.激发 ...查看


  • 高考作文教学实录
  •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作文教学实录 上课铃响了,邓老师走进教室对全班同学说:"有个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烦恼』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念念看."邓老师说完,便在黑板上写了下面的句子.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 ...查看


  • 积雨辋川庄作 公开课课堂实录
  •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维的生平. 2.了解王维诗歌特点,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增强分析诗歌的能力,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学习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 ...查看


  • 18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
  • 18<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课前教师播放课件,出示神话故事图片,学生说说是什么故事. 师:大家刚才说的呀都是-- 生接:神话故事. 师:什么是神话呀? 生:假的. 生:很神奇.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感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