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社会现象的调研分析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摘自百度。 啃老族,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近年来,许多新闻栏目都竞相报道这一现象,说明它已经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暑期的调查分析中,近一成的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啃老族,大约三成的调查者知道啃老族这个词,但并不知道它的代表意义,有人认为啃老族是守一份工作不变动。由于不了解这个词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啃老族对于自身和社会有着不小的影响,所以对于“啃老族”的调研分析是很重要的。
调查中大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恰当的教育模式造成的,反映的是现代青年一种缺乏责任感、知识水平不高、无法忍受生活苦难的行为,是懦弱群体的代表。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在多次查阅资料和了解下,我认为这些观点有些偏激,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是社会上普遍的观点,其实在啃老族的背后有许多让我们思考的东西。
啃老族的形成有很多原因,自己、家庭、社会等等都是原因。但不可否认自己是造就啃老族的最大原因之一。这里我对于几种不同群
体及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在对许多媒体对啃老族的这一群体的调查和暑期调查分析后发现,几个主要组成群体大多由于自身原因而加入啃老族大军的原因如下:
一、是大学毕业生,约占20﹪;这一类人主要是由于在大学生活中没有很好的去体会大学是无限接近社会的、甚至可以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的意义,所以这些人在校期间过于注重课本的知识记忆。从幼时教育开始他们就形成书本为主的潜意识,这对他们影响不小,从而缺少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业生涯结束后对于繁杂的社会没有适应意识,使得精神状态不能适应社会而不能很好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 占10﹪左右;这些人大多数是那些从小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当然不能排除那些自身思想比较奢靡的人。他们认为父母就应该承担一切。这些人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小公主、小王子式的日子,没有干过什么活,也就是那些患有“公主病”的人群。家里的生活已经把他们的奋斗意识都磨灭殆尽了,安乐的生活也让他们应有的东西也失去了。也有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但是父母的溺爱造就的“公主病”人。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创业在这些人的字典中拥有很强地位,可惜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素质水平。其实很多创业者也是在寄人篱下中发现机会创业。所以这些人频繁的失败,但没有意识到失败所在,最终在一声声“天理不
公”中加入啃老族。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的,占10﹪。这种人没有自信,没有奋进心,只是无谓的逃避,最终沦入啃老族的大军中。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这些人是没有承受能力、也是缺乏奋进心的一类人。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的,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的一类人,占30﹪。这种人可以说是不知死活的一类人,本身素质较低,可是仍不能进取,实属悲哀。
成为啃老族真的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其实未必。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并没有像鲨鱼般成为独居动物,我们拥有我们自己的群体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里面的一份子,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会影响着别人,当然这个社会中其他个体也会影响我们的任何行为。二十一世纪是头脑风暴的时代、经济时代、物质精神时代,对于我们这些小个体的选择影响更加严重,错一步则全盘皆输。由于这些缘由,我个人来说对于啃老族给予全盘否定是不太公平的。或许是我们的社会的某个因素,家庭、社会交际造成的。
家庭教育是我们成长起来接触最长的教育,家庭影响从而也是影响我们的首要干预者。我们其实要把独生子女和啃老族的蔓延结合起来。以前一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甚至更多;由于孩子的数量多,所以父母的爱将分给众多的孩子,为了从父母那得到更多的爱和关
注,在孩子中间就有了一股竞争的意识,从而孩子们就努力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来赢得自己想要的,这种竞争就带给孩子更多的能力,在同龄人中、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能力去奋斗。现在的社会是趋近“4-2-1家庭”(4个老人,1个小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爱不再像以前一样去分将开来,所有的爱都是给了那宝贝孩子。过多的爱加上缺乏兄弟间的那种竞争力,小皇帝的日子就这样过上了。一切孩子该经历的没了,不需要提前享受的生活也享受了,体重上来了,能力下降了;温室里的苗子不经历风雨是不会长成大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温室效应”。即使长大了,貌似有大树的样子,只是臃肿了些,可是他们离不开温室;加上家长认为外面的世界太“危险”,就这样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成就了啃老族的核心人员。本来这些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有意义的人才,可是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些“废品”
啃老族的来源也来自于许多失业者及一些暂时失去工作的人。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经济的依赖绝对不下于对于谷物的需求,在现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公司都倒闭,导致失业者增多。失业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努力去寻找还是可以再就业的。可是我们也要看清一些情况,有些人也许只会一种或极少的技能,而社会上的此类工作已经饱和又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再学习技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无法就业,因而依赖父母不甘心的加入啃老族。这类人正是我们需要去鼓励去帮助的一群人。
啃老族,一个由于自身、家庭、社会、教育模式等种种影响力造
就的社会群体。我们小时候需要哺乳的时候还需要一个断乳的过程,进入社会的适应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断乳期,就像小孩子的断乳期有长有短一样,不同的人的社会断乳期也有所不同。有些人适应性强很快就度过了这断乳期,可是有些人对于不同于学校价值观、人生观的社会有种畏惧的思想,从而造成社会断乳期比较长,依赖父母而成为啃老一族。我们不能像豹子那样强制的断乳,我们要做的是在断乳过程中鼓励、适当帮扶,让他们度过这一断乳期,让啃老族人群逐步缩小。其实有很多的啃老族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是叹息不止,觉得自己的行为太对不起父母,期待有朝一日能脱离这个圈子。调查中不少人在评价后说,其实他们大多数人也是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应该多些谅解,少些指责,应该多些鼓励他们,去让涉入这圈子不深的人走出来。
总之,啃老一族对于趋近老年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祸患,对于社会发展不利。但在否定的同时我们也是要看清啃老族的本质和成员素质,不是完全封堵就会有效的,就像前不久的“番茄花园”的查封事件,只有从根本出发才能解决问题,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将啃老一族变成养老一族。
=
“啃老族”社会现象的调研分析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摘自百度。 啃老族,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近年来,许多新闻栏目都竞相报道这一现象,说明它已经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暑期的调查分析中,近一成的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啃老族,大约三成的调查者知道啃老族这个词,但并不知道它的代表意义,有人认为啃老族是守一份工作不变动。由于不了解这个词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啃老族对于自身和社会有着不小的影响,所以对于“啃老族”的调研分析是很重要的。
调查中大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恰当的教育模式造成的,反映的是现代青年一种缺乏责任感、知识水平不高、无法忍受生活苦难的行为,是懦弱群体的代表。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在多次查阅资料和了解下,我认为这些观点有些偏激,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是社会上普遍的观点,其实在啃老族的背后有许多让我们思考的东西。
啃老族的形成有很多原因,自己、家庭、社会等等都是原因。但不可否认自己是造就啃老族的最大原因之一。这里我对于几种不同群
体及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在对许多媒体对啃老族的这一群体的调查和暑期调查分析后发现,几个主要组成群体大多由于自身原因而加入啃老族大军的原因如下:
一、是大学毕业生,约占20﹪;这一类人主要是由于在大学生活中没有很好的去体会大学是无限接近社会的、甚至可以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的意义,所以这些人在校期间过于注重课本的知识记忆。从幼时教育开始他们就形成书本为主的潜意识,这对他们影响不小,从而缺少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业生涯结束后对于繁杂的社会没有适应意识,使得精神状态不能适应社会而不能很好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 占10﹪左右;这些人大多数是那些从小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当然不能排除那些自身思想比较奢靡的人。他们认为父母就应该承担一切。这些人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小公主、小王子式的日子,没有干过什么活,也就是那些患有“公主病”的人群。家里的生活已经把他们的奋斗意识都磨灭殆尽了,安乐的生活也让他们应有的东西也失去了。也有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但是父母的溺爱造就的“公主病”人。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创业在这些人的字典中拥有很强地位,可惜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素质水平。其实很多创业者也是在寄人篱下中发现机会创业。所以这些人频繁的失败,但没有意识到失败所在,最终在一声声“天理不
公”中加入啃老族。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的,占10﹪。这种人没有自信,没有奋进心,只是无谓的逃避,最终沦入啃老族的大军中。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这些人是没有承受能力、也是缺乏奋进心的一类人。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的,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的一类人,占30﹪。这种人可以说是不知死活的一类人,本身素质较低,可是仍不能进取,实属悲哀。
成为啃老族真的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其实未必。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并没有像鲨鱼般成为独居动物,我们拥有我们自己的群体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里面的一份子,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会影响着别人,当然这个社会中其他个体也会影响我们的任何行为。二十一世纪是头脑风暴的时代、经济时代、物质精神时代,对于我们这些小个体的选择影响更加严重,错一步则全盘皆输。由于这些缘由,我个人来说对于啃老族给予全盘否定是不太公平的。或许是我们的社会的某个因素,家庭、社会交际造成的。
家庭教育是我们成长起来接触最长的教育,家庭影响从而也是影响我们的首要干预者。我们其实要把独生子女和啃老族的蔓延结合起来。以前一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甚至更多;由于孩子的数量多,所以父母的爱将分给众多的孩子,为了从父母那得到更多的爱和关
注,在孩子中间就有了一股竞争的意识,从而孩子们就努力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来赢得自己想要的,这种竞争就带给孩子更多的能力,在同龄人中、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能力去奋斗。现在的社会是趋近“4-2-1家庭”(4个老人,1个小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爱不再像以前一样去分将开来,所有的爱都是给了那宝贝孩子。过多的爱加上缺乏兄弟间的那种竞争力,小皇帝的日子就这样过上了。一切孩子该经历的没了,不需要提前享受的生活也享受了,体重上来了,能力下降了;温室里的苗子不经历风雨是不会长成大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温室效应”。即使长大了,貌似有大树的样子,只是臃肿了些,可是他们离不开温室;加上家长认为外面的世界太“危险”,就这样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成就了啃老族的核心人员。本来这些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有意义的人才,可是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些“废品”
啃老族的来源也来自于许多失业者及一些暂时失去工作的人。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经济的依赖绝对不下于对于谷物的需求,在现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公司都倒闭,导致失业者增多。失业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努力去寻找还是可以再就业的。可是我们也要看清一些情况,有些人也许只会一种或极少的技能,而社会上的此类工作已经饱和又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再学习技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无法就业,因而依赖父母不甘心的加入啃老族。这类人正是我们需要去鼓励去帮助的一群人。
啃老族,一个由于自身、家庭、社会、教育模式等种种影响力造
就的社会群体。我们小时候需要哺乳的时候还需要一个断乳的过程,进入社会的适应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断乳期,就像小孩子的断乳期有长有短一样,不同的人的社会断乳期也有所不同。有些人适应性强很快就度过了这断乳期,可是有些人对于不同于学校价值观、人生观的社会有种畏惧的思想,从而造成社会断乳期比较长,依赖父母而成为啃老一族。我们不能像豹子那样强制的断乳,我们要做的是在断乳过程中鼓励、适当帮扶,让他们度过这一断乳期,让啃老族人群逐步缩小。其实有很多的啃老族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是叹息不止,觉得自己的行为太对不起父母,期待有朝一日能脱离这个圈子。调查中不少人在评价后说,其实他们大多数人也是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应该多些谅解,少些指责,应该多些鼓励他们,去让涉入这圈子不深的人走出来。
总之,啃老一族对于趋近老年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祸患,对于社会发展不利。但在否定的同时我们也是要看清啃老族的本质和成员素质,不是完全封堵就会有效的,就像前不久的“番茄花园”的查封事件,只有从根本出发才能解决问题,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将啃老一族变成养老一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