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无序的井然有序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号称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和南方文学的精神领袖。他的作品卷帧浩繁,19部长篇小说和几十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为人们谱写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的编年史。他的创作依照南方世家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展开,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作品群,被后人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这些作品使福克纳成为西方文坛公认的“现代经典作家”。  评论家认为,福克纳是挖掘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高手。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精神的。他还根据自己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更深层的理解,形成了一种认知生活的独特眼光。根据这种独特的眼光,福克纳创作和采用了一系列新的小说技法,使之形成了“创作大师”所特有的叙事风格。福克纳通过多种叙事手法,使读者走出混乱无序的内心世界,进入井然有序的外部世界。  一、意识流  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种种危机对小说的表现手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小说中,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通过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来表现的,作品通常是沿着一定时间轴和因果之链来展现日常生活和活动的画面的,读者可以从这一幅幅画面中看到故事由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运动变化过程。但这种创作方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到现代主义作家的挑战,他们认为现实主义创作过于拘谨,这种机械的形式不足以表现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生活节奏,特别不适合于表现现代人那种纷乱复杂的精神世界。因此,现代小说家把眼光聚焦到了人物丰富和隐微的内心世界,力图通过自我的意识屏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而意识流就是为此目的而采用的新颖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意识流”原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这是“意识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于“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意识流的技巧在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沃尔夫、普罗斯特和乔伊斯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而福克纳在创作中也深受这些小说大家的影响。受意识流学说的影响,福克纳对时间概念产生了自己的认识:时间是一种连续的统一体,既可以从过去流进现在,又可以从现在流进过去。基于此,他认为,现实不完全是客观存在,而是过去和现在在一定的心理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事物或事件。在表现现代生活复杂性方面,他有意识地运用到了意识流这一叙事技巧,而且为发展和完善这一技巧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这突出表现在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白痴班吉和哈佛大学生昆丁的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上。作品的第一部分是全书中心,由班吉叙述,班吉虽已经33岁,但智力只相当于一个3岁的孩子。他对自己的童年和姐姐凯蒂的回忆支离破碎,读者只能模糊地从其意识流中获知康普生家族的零星信息。在描述班吉的心理活动时,福克纳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得到美国评论家欧文·豪的极度赞誉:“班吉的浮想联翩给人以迷惑的同时又使读者的感觉更加敏锐,使他们不得不做出鉴别,捕捉线索,进行比较和做出预见。”随之而来的第二部分是昆丁的叙述。这一部分的意识流揭示了昆丁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意识反映。如果说,班吉的世界完全建立在他纷乱的感官印象之上,那么昆丁的世界则以其内心的情感冲突为基础。在其自杀前的内心世界中,过去和现在、道德与堕落、荣耀与耻辱汇成种种相互抗衡的力量。千千万万的细碎的杂乱的意识在绵延中形成一股奔腾不息的生活之流。昆丁的思想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只有自由联系。传统叙事的时间顺序和因果之链已经彻底打碎,重新糅合于紊乱的意识流中。  福克纳对于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不仅表现在《喧哗与骚动》中,而且也表现在其他一些作品中,如《在我弥留之际》。小说表层的故事是写本德伦一家的送葬经历,实际上要揭示的却是南方精神文化传统的“弥留之际”。小说由15个送葬者的59段内心独白构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故事和追溯往事。人物与场景交换之频繁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每个人的内心独白并不是孤立的,各节之间相互呼应,加强了读者对其他人物的了解。其中艾迪弥留之际的内心独白与联想是福克纳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这是一种解释性的独白,依靠艾迪对她子女的地位以及他们对自己地位的反应做出的解释,使这一表面上情节复杂的故事清晰起来,显得井然有序。  二、时序错置  福克纳运用“时序错置”的手法突出了历史与现实的因果联系。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手法来发展小说的情节,而是把全文切割成5个部分。他用时序颠倒及互相渗透的意识流手法加强了故事的戏剧性效果。这种看似表面形式的杂乱无章,正是为了内容的统一有序,象征了美国南方旧传统的日益没落和不可挽救的灭亡。第一部分与最后一部分前后呼应,先讲到艾米丽的死,再讲到艾米莉的葬礼,并揭示了经年封闭的木房子的谜底。中间部分讲述对艾米莉活着时的回忆。这种时序错置的叙述使读者感到小说描写的事件好像都正在发生,使得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着,旧的与新的并列着、矛盾着、斗争着,最终倒塌。从表面上看,这五个部分杂乱无章地纠结在一起,但细读之后,便发现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都是围绕着中心,以同一种感觉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的顺序是错乱的,但故事要表达的内容却是有章有序的。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首先提供给读者的是混沌迷乱的、没有规律、没有逻辑的内心世界的活动,然后逐步带领读者穿过层层迷雾,最终走到阳光下明朗、清晰的客观世界里来。这时,读者再回过头来一看,也许会对整幅图景具有更深刻的印象与理解。难怪美国诗人兼小说家康拉德·艾肯对《喧哗与骚动》赞叹道:“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之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三、多视角叙述  叙述视角是小说叙述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视角的选择不仅规定了作品呈现的生活视野,而且也规定了作品所传达的生活感受、情感和认识。福克纳十分强调视角的转换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喧哗与骚动》中对此作了大胆的尝试。他将小说分成4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由4个人物从各自的角度来叙述康普生家族的衰败过程。每个角色都向读者讲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节和模糊不清的事件。福克纳不仅成功地让4个角色根据各自的特点叙述本人感受最深的经历,而且还使这些角色相互映衬,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在《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亦采用了多视角综合叙述的方式,由15个性格不同的人物用59节内心独白来揭示小说的主题。这些风格不同、长短不一的意识片断像一个个有意味的图案最终拼出一幅完整而又精彩纷呈的画面。福克纳通过叙述角色的频繁变换,着力捕捉了各种思绪、印象、感觉、回忆和梦幻,不但使人物绵延的意识互相渗透、彼此呼应,而且使其向四周辐射,呈现出一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景象。这些松散而杂乱的意识片断像云霞一样连绵不绝,如烟雾一般有影无踪,在人物的经验与感性生活的复杂变化和无限蔓延中此起彼伏、交相涌现。读者必须通过15个人物简短零乱、变化多端的内心独白去把握他们的心灵特征,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通过视角的转换,他逐渐使小说从朦胧的精神世界转向清晰的外部世界。  1950年,瑞典科学院院士葛斯塔夫·赫尔斯多莱姆在授予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所致的颁奖词中,对他在小说形式、艺术技巧上所作的持之以恒、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给予高度评价:“福克纳是20世纪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一可以和乔伊斯相提并论,其内容有过之。他的小说很少有相互类似的。他仿佛要借着他那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达成小说广袤的境地。”福克纳超凡脱俗的叙事能力使他为现代小说的革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采用的意识流、时序错置、多角度叙述等叙事手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我们却在享受这种形式上的混乱无序带给我们的万花筒般变幻莫测的快感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受到其内容上的井然有序和完整协调。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号称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和南方文学的精神领袖。他的作品卷帧浩繁,19部长篇小说和几十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为人们谱写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的编年史。他的创作依照南方世家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展开,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作品群,被后人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这些作品使福克纳成为西方文坛公认的“现代经典作家”。  评论家认为,福克纳是挖掘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高手。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精神的。他还根据自己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更深层的理解,形成了一种认知生活的独特眼光。根据这种独特的眼光,福克纳创作和采用了一系列新的小说技法,使之形成了“创作大师”所特有的叙事风格。福克纳通过多种叙事手法,使读者走出混乱无序的内心世界,进入井然有序的外部世界。  一、意识流  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种种危机对小说的表现手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小说中,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通过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来表现的,作品通常是沿着一定时间轴和因果之链来展现日常生活和活动的画面的,读者可以从这一幅幅画面中看到故事由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运动变化过程。但这种创作方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到现代主义作家的挑战,他们认为现实主义创作过于拘谨,这种机械的形式不足以表现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生活节奏,特别不适合于表现现代人那种纷乱复杂的精神世界。因此,现代小说家把眼光聚焦到了人物丰富和隐微的内心世界,力图通过自我的意识屏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而意识流就是为此目的而采用的新颖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意识流”原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这是“意识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于“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意识流的技巧在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沃尔夫、普罗斯特和乔伊斯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而福克纳在创作中也深受这些小说大家的影响。受意识流学说的影响,福克纳对时间概念产生了自己的认识:时间是一种连续的统一体,既可以从过去流进现在,又可以从现在流进过去。基于此,他认为,现实不完全是客观存在,而是过去和现在在一定的心理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事物或事件。在表现现代生活复杂性方面,他有意识地运用到了意识流这一叙事技巧,而且为发展和完善这一技巧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这突出表现在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白痴班吉和哈佛大学生昆丁的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上。作品的第一部分是全书中心,由班吉叙述,班吉虽已经33岁,但智力只相当于一个3岁的孩子。他对自己的童年和姐姐凯蒂的回忆支离破碎,读者只能模糊地从其意识流中获知康普生家族的零星信息。在描述班吉的心理活动时,福克纳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得到美国评论家欧文·豪的极度赞誉:“班吉的浮想联翩给人以迷惑的同时又使读者的感觉更加敏锐,使他们不得不做出鉴别,捕捉线索,进行比较和做出预见。”随之而来的第二部分是昆丁的叙述。这一部分的意识流揭示了昆丁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意识反映。如果说,班吉的世界完全建立在他纷乱的感官印象之上,那么昆丁的世界则以其内心的情感冲突为基础。在其自杀前的内心世界中,过去和现在、道德与堕落、荣耀与耻辱汇成种种相互抗衡的力量。千千万万的细碎的杂乱的意识在绵延中形成一股奔腾不息的生活之流。昆丁的思想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只有自由联系。传统叙事的时间顺序和因果之链已经彻底打碎,重新糅合于紊乱的意识流中。  福克纳对于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不仅表现在《喧哗与骚动》中,而且也表现在其他一些作品中,如《在我弥留之际》。小说表层的故事是写本德伦一家的送葬经历,实际上要揭示的却是南方精神文化传统的“弥留之际”。小说由15个送葬者的59段内心独白构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故事和追溯往事。人物与场景交换之频繁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每个人的内心独白并不是孤立的,各节之间相互呼应,加强了读者对其他人物的了解。其中艾迪弥留之际的内心独白与联想是福克纳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这是一种解释性的独白,依靠艾迪对她子女的地位以及他们对自己地位的反应做出的解释,使这一表面上情节复杂的故事清晰起来,显得井然有序。  二、时序错置  福克纳运用“时序错置”的手法突出了历史与现实的因果联系。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手法来发展小说的情节,而是把全文切割成5个部分。他用时序颠倒及互相渗透的意识流手法加强了故事的戏剧性效果。这种看似表面形式的杂乱无章,正是为了内容的统一有序,象征了美国南方旧传统的日益没落和不可挽救的灭亡。第一部分与最后一部分前后呼应,先讲到艾米丽的死,再讲到艾米莉的葬礼,并揭示了经年封闭的木房子的谜底。中间部分讲述对艾米莉活着时的回忆。这种时序错置的叙述使读者感到小说描写的事件好像都正在发生,使得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着,旧的与新的并列着、矛盾着、斗争着,最终倒塌。从表面上看,这五个部分杂乱无章地纠结在一起,但细读之后,便发现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都是围绕着中心,以同一种感觉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的顺序是错乱的,但故事要表达的内容却是有章有序的。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首先提供给读者的是混沌迷乱的、没有规律、没有逻辑的内心世界的活动,然后逐步带领读者穿过层层迷雾,最终走到阳光下明朗、清晰的客观世界里来。这时,读者再回过头来一看,也许会对整幅图景具有更深刻的印象与理解。难怪美国诗人兼小说家康拉德·艾肯对《喧哗与骚动》赞叹道:“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之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三、多视角叙述  叙述视角是小说叙述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视角的选择不仅规定了作品呈现的生活视野,而且也规定了作品所传达的生活感受、情感和认识。福克纳十分强调视角的转换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喧哗与骚动》中对此作了大胆的尝试。他将小说分成4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由4个人物从各自的角度来叙述康普生家族的衰败过程。每个角色都向读者讲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节和模糊不清的事件。福克纳不仅成功地让4个角色根据各自的特点叙述本人感受最深的经历,而且还使这些角色相互映衬,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在《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亦采用了多视角综合叙述的方式,由15个性格不同的人物用59节内心独白来揭示小说的主题。这些风格不同、长短不一的意识片断像一个个有意味的图案最终拼出一幅完整而又精彩纷呈的画面。福克纳通过叙述角色的频繁变换,着力捕捉了各种思绪、印象、感觉、回忆和梦幻,不但使人物绵延的意识互相渗透、彼此呼应,而且使其向四周辐射,呈现出一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景象。这些松散而杂乱的意识片断像云霞一样连绵不绝,如烟雾一般有影无踪,在人物的经验与感性生活的复杂变化和无限蔓延中此起彼伏、交相涌现。读者必须通过15个人物简短零乱、变化多端的内心独白去把握他们的心灵特征,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通过视角的转换,他逐渐使小说从朦胧的精神世界转向清晰的外部世界。  1950年,瑞典科学院院士葛斯塔夫·赫尔斯多莱姆在授予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所致的颁奖词中,对他在小说形式、艺术技巧上所作的持之以恒、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给予高度评价:“福克纳是20世纪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一可以和乔伊斯相提并论,其内容有过之。他的小说很少有相互类似的。他仿佛要借着他那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达成小说广袤的境地。”福克纳超凡脱俗的叙事能力使他为现代小说的革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采用的意识流、时序错置、多角度叙述等叙事手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我们却在享受这种形式上的混乱无序带给我们的万花筒般变幻莫测的快感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受到其内容上的井然有序和完整协调。


相关文章

  • 养老行业新常态--从概念驱动到需求驱动
  • "银发经济"汹涌而来,许多养老行业从业者既兴奋,又忧虑:一方面养老行业火热的发展景象,刺激着他们的神经,憧憬中的未来似乎唾手可得:另一方面,整个行业似乎还处在"混乱"状态,纷纷扰扰,如雾里看花,令人倍 ...查看


  • 相变与社会--热力学中的熵增现象
  • 热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相变."相"是指物质所处的物理状态,通常说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物理学上就被称作固相.液相和气相.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物体会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过程就叫相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H2O(水 ...查看


  • 中国式无序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 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几乎是马路上最为拥堵的时段,而各小学门口,则成了最拥堵的地方.继"中国式过马路"被热炒后,近日,"中国式接送孩子"又成为网络新热点. 除了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孩子,网友们又发掘 ...查看


  • g负熵及其应用_815006424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2卷第4期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V ol. 12N o. 42006年11月(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


  • 试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机理
  • 作者:张尚仁 学术研究 2004年11期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 ...查看


  • 系统科学概论
  •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 ...查看


  • 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水平
  • 论文辑要: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水平 [ 作者:叶进 段兴利等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点击数:140    更新时间:2008-7-16    文章录入:admin ]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 ...查看


  •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主备人:刘云 审核人:马璐 (第1课时,共1课时) 学案 [学生课前学习]阅读教材P34~36,完成下列填空. 化学反应发生与否的判断依据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一.自发过程与自发反应 1.自发过程:在自然条件下 ...查看


  • 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
  • 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 -------------------------------------------------------------------------------- 耗散结构理论建立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它对当代科学和哲学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