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洋经济
DOI:10.3969/j.issn.1674-8905.2010.09.001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9期
编者按: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海洋经济,2010年国务院批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海洋经济试点省,目前浙江全省正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据预计,到2015年浙江海洋经济总值将突破6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5%。为此,本刊组稿了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聚焦海洋经济,寄厚望于在“十二五”期间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海洋经济。
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孔海英1周海芬2
(1舟山市统计局、2舟山市经济开发投资服务中心,浙江舟山316021)
摘要:海洋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已列入国家、省和舟山市的发展战略。舟山的海洋经济从传统的海岛经济起步,“十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市,2003年以后确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而快速发展,近年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在近年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舟山形成了临港工业、涉海服务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行业等若干主要海洋特色行业,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拓展了美好前景。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特色行业;增加值
1
一、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内涵界定
1.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定义
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0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将海洋经济定义为“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关于海洋产业的界定,目前最新的标准是国家海洋局出台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定义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本文研究采用的海洋产业具体为:海洋第一产业是指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涉渔服务业;海洋第二产业是指涉海工业及涉海建筑业,包括海洋采矿、海水综合利用、船舶修造、海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医药制造、海洋电力、海洋工程等;海洋第三产业是指涉海服务业,包括海洋运输、港口、海洋旅游、海洋贸易、海洋金融保险、涉海信息服务、海洋教育科研、海洋保护等。
2.海洋经济有关战略和发展状况
从国家层面看,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
济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开发海洋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此后,海洋经济在我国快速发展。 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735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2311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47∶48。
从国内沿海省市看,山东省最早确立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其后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福建、海南、广西等沿海省市也纷纷把海洋经济建设作为其经济建设的重点。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八八战略”中明确提出浙江省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2003年浙江省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海洋经济强省战略。2007年浙江省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344亿元,占GDP的12.5%。其中海洋经济核心层的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1030亿元,占GDP的5.5%;海洋经济支持层为195亿元,占GDP的1.0%;海洋经济外围层占GDP的6.0%。初步测算,2008年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677亿元,占GDP的12.5%。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轨迹和成就
(一)起步阶段(1978-1990年):传统海岛经济
注:1本文获2009年度浙江省统计系统优秀统计分析三等奖。
4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9期
舟山市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着悠久历史。长期以来,渔业在舟山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当时的海洋经济产业单一,产业层次低,主要以渔业为主。1984年,舟山市将经济工作重点从以渔业为主转为抓工业、渔业、港口业和旅游业。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舟山撤地建市,1987年4月舟山港对外正式开放,1988年4月舟山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逐渐注入活力,开始由以渔业为主向工业和涉海服务业方向发展。
(二)初具规模阶段(1991-2002年):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市
进入20世纪90年代,舟山开始改革渔业经营体制。至1992年,渔村普遍推行股份合作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1年,江泽民视察舟山并题词“开发海洋振兴舟山”,高瞻远瞩地指明了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1993年、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构想。之后在《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开始明确把开发海洋作为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则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市。
199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993年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1991年的一二三(36.2∶32.3∶31.5)转变为2000年的三一二(26.7∶29.64∶3.7)。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确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003年8月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同时,作为“八八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凸显了舟山在浙江乃至长三角区域中的战略地位。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2006年舟山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舟山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海洋经济”。2007年,中共舟山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以港兴市、服务富市”的战略目标。可见,2003年以后舟山逐步确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四)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推动和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下,舟山海洋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现实经济强势,海洋经济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8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1049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由2001年的80亿元扩大到326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9.8%提高到66.4%。7年间,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1%,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约2个百分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4年的24.64∶3.8∶34.2调整为
聚焦海洋经济
2008年的13.2∶52.43∶8.4,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快提高,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
伴随着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除海洋第一产业外,海洋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均有较大程度提高。2008年,全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4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5%,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70.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5.4%,比2004年提高9.8个百分点,其中涉海工业125.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6.1%;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2.2%,比2004年提高13.0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港口和仓储业实现增加值48.4亿元,海洋旅游业17.0亿元,两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到海洋第三产业的58.3%。
目前,舟山海洋产业结构以海洋渔业、涉海工业、交通运输港口业、海洋旅游四大产业为主体。根据国家海洋渔业局关于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目录初步计算,2008年舟山海洋及相关产业326亿元增加值中,海洋主要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为233亿元,占71.6%。
(五)海洋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
1.推动经济结构优化。1978年,舟山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为42.0∶31.8∶26.2,第一产业比重远高于第二、三产业,到1992年时三次产业比例发展到各占1/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33.0%。当时的海洋经济产业单一、产业层次低,主要以渔业和水产加工为主。近年来,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的24.1∶31.3∶44.6,演变为2008年的10.0∶46.24∶3.8。2008年,海洋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4%,加快了全市经济从以渔业为主向以工业及港航为主转变,从传统海岛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变。
2.产出效率较高。近年来,舟山市围绕船舶修造、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水淡化、海洋工程等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及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项目。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了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产出效率提高。2008年,海洋经济相关行业从业人数为30.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48.9%,而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达到了66.4%。2008年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为10.5万元/人,而同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7.8万元/人。其中,部分涉海行业经济效益较好。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5.6亿元,比2001年增长4.8倍;其中船舶修造业实现利税24.3亿元,比2001年增长144倍,船舶修造业实现利税占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2.7%提高到68.4%。
3.资源消耗较少。得益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和一系列节
5
聚焦海洋经济
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近年来舟山市较好地完成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2008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4.18%,在全省各市中下降最快。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1.3%和9.8%。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9期
到332万载重吨。海运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船舶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经营航线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海运货运周转量从2001年的119.6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89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33.3%。2008年,全市海运业法人企业185家,从业人数1.11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3亿元,比2004年增长1.7倍;实现营业利润6.9亿元,增长2.1倍。
3.海洋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旅游品位不断提升。近年来舟山市通过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佛教文化、国际沙雕、海鲜美食等三大旅游精品,加快发展休闲特色旅游,成功举办了“渔、船、佛”博览会,并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中国海鲜之都”、全国“十大节庆城市”等称号,全市旅游事业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由2001年的550.16万人次增加到1516.4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由29.32亿元增加到101.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6%和19.5%。
(三)海洋渔业稳步发展
海洋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产业,近几年来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20万吨-130万吨左右。200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25.52万吨。197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0%,到2002年下降到24.1%,2008年继续下降到10.0%。2008年,全市渔业总产值86.22亿元,比2001年增长34.5%,年均增长4.3%。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有5.82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9.2%。年末有机动渔船8851艘,总吨位82.88万吨。
(四)海洋新兴行业不断成长
近年来,舟山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滩涂围垦等项目不断推进。1997年,舟山市第一家海水淡化处理工程在嵊山投产。这是当时全国第一家采用能量回收装置的企业。2008年,普陀六横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启动,总规模日产淡水10万吨,目前一期工程即将投入生产。2008年,全市建成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2处,分别为岱山衢山岛海水淡化(日产2500吨)工程、秀山岛海水淡化(日产3000吨)工程。2008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8处,合计日生产淡水能力2.75万吨。海水淡化工程将有效缓解当地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现状,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市海水综合利用业实现增加值1408万元。舟山还具备丰富的风力和潮汐资源。目前,嵊泗县菜园镇已经建成国家级风力发电装置科研项目,岱山县的衢山岛美能达风电工程建设于2008年底完工,建成总装机容量4万千瓦的风力发电站。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需求矛盾。
上述主要海洋特色行业的建成,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也拓展了美好的前景。
(责任编辑:牛域宁)
三、主要海洋特色行业
近年来,舟山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主要海洋特色行业。
(一)临港工业发展壮大
2008年,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达到614.5亿元,为2001年的8.9倍,年均增长36.6%,高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速9.4个百分点。临港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44.8%提高到73.8%。临港工业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船舶修造业快速发展。舟山船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高强度投入下,各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相继建成,船舶修造能力不断加大。2005年全市造船能力为80万载重吨,2008年提高到500万载重吨,2009年进一步提高到650万载重吨,船舶修造业迅速崛起。2008年,全市船舶修造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9.2亿元,是2001年的39.7倍,年均增幅高达69.2%。船舶修造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5.2%,提高到2008年的38.3%。2008年全市船舶出口额达到12.94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39.4%。
(二)涉海服务业较快发展
1.港口资源有效开发。舟山地处海岛,岸线总长2444公里,约占浙江省海岸的40%,其中水深15米以上的岸线有
200.7公里,水深在20米以上的有103.7公里。通过加强与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合作,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舟山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一大批港口大项目在舟山落户建设。在嵊泗建设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马迹山建成了宝钢马迹山矿砂中转基地;老塘山建成了粮食等综合中转基地;岙山岛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用油中转基地——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基地和国家首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六横岛建成了浙能煤炭中转基地。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工程、洋山液化天然气工程、世纪太平洋液体化工品中转基地工程、六横舟山武钢矿砂物流工程等一批港口物流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之中。 2008年末,全市有生产性泊位3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7个。2008年,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5862万吨,是2001年的4.8倍,年均增长25.2%。全市仓储业法人企业拥有资产总计133.2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亿元,比2004年增长3.3倍;实现营业利润2.5亿元,增长1.7倍。
2.海运运力快速增长,海运大市地位基本确立。2008年末,全市有海上客货运输船舶1637艘,海运运力由2001年末的77万载重吨扩大到292万载重吨,2009年9月末进一步扩大6
聚焦海洋经济
DOI:10.3969/j.issn.1674-8905.2010.09.001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9期
编者按: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海洋经济,2010年国务院批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海洋经济试点省,目前浙江全省正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据预计,到2015年浙江海洋经济总值将突破6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5%。为此,本刊组稿了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聚焦海洋经济,寄厚望于在“十二五”期间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海洋经济。
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孔海英1周海芬2
(1舟山市统计局、2舟山市经济开发投资服务中心,浙江舟山316021)
摘要:海洋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已列入国家、省和舟山市的发展战略。舟山的海洋经济从传统的海岛经济起步,“十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市,2003年以后确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而快速发展,近年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在近年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舟山形成了临港工业、涉海服务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行业等若干主要海洋特色行业,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拓展了美好前景。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特色行业;增加值
1
一、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内涵界定
1.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定义
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0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将海洋经济定义为“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关于海洋产业的界定,目前最新的标准是国家海洋局出台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定义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本文研究采用的海洋产业具体为:海洋第一产业是指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涉渔服务业;海洋第二产业是指涉海工业及涉海建筑业,包括海洋采矿、海水综合利用、船舶修造、海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医药制造、海洋电力、海洋工程等;海洋第三产业是指涉海服务业,包括海洋运输、港口、海洋旅游、海洋贸易、海洋金融保险、涉海信息服务、海洋教育科研、海洋保护等。
2.海洋经济有关战略和发展状况
从国家层面看,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
济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开发海洋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此后,海洋经济在我国快速发展。 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735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2311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47∶48。
从国内沿海省市看,山东省最早确立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其后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福建、海南、广西等沿海省市也纷纷把海洋经济建设作为其经济建设的重点。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八八战略”中明确提出浙江省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2003年浙江省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海洋经济强省战略。2007年浙江省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344亿元,占GDP的12.5%。其中海洋经济核心层的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1030亿元,占GDP的5.5%;海洋经济支持层为195亿元,占GDP的1.0%;海洋经济外围层占GDP的6.0%。初步测算,2008年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677亿元,占GDP的12.5%。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轨迹和成就
(一)起步阶段(1978-1990年):传统海岛经济
注:1本文获2009年度浙江省统计系统优秀统计分析三等奖。
4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9期
舟山市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着悠久历史。长期以来,渔业在舟山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当时的海洋经济产业单一,产业层次低,主要以渔业为主。1984年,舟山市将经济工作重点从以渔业为主转为抓工业、渔业、港口业和旅游业。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舟山撤地建市,1987年4月舟山港对外正式开放,1988年4月舟山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逐渐注入活力,开始由以渔业为主向工业和涉海服务业方向发展。
(二)初具规模阶段(1991-2002年):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市
进入20世纪90年代,舟山开始改革渔业经营体制。至1992年,渔村普遍推行股份合作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1年,江泽民视察舟山并题词“开发海洋振兴舟山”,高瞻远瞩地指明了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1993年、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构想。之后在《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开始明确把开发海洋作为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则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市。
199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993年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1991年的一二三(36.2∶32.3∶31.5)转变为2000年的三一二(26.7∶29.64∶3.7)。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确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003年8月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同时,作为“八八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凸显了舟山在浙江乃至长三角区域中的战略地位。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2006年舟山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舟山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海洋经济”。2007年,中共舟山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以港兴市、服务富市”的战略目标。可见,2003年以后舟山逐步确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四)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推动和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下,舟山海洋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现实经济强势,海洋经济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8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1049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由2001年的80亿元扩大到326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9.8%提高到66.4%。7年间,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1%,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约2个百分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4年的24.64∶3.8∶34.2调整为
聚焦海洋经济
2008年的13.2∶52.43∶8.4,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快提高,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
伴随着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除海洋第一产业外,海洋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均有较大程度提高。2008年,全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4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5%,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70.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5.4%,比2004年提高9.8个百分点,其中涉海工业125.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6.1%;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2.2%,比2004年提高13.0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港口和仓储业实现增加值48.4亿元,海洋旅游业17.0亿元,两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到海洋第三产业的58.3%。
目前,舟山海洋产业结构以海洋渔业、涉海工业、交通运输港口业、海洋旅游四大产业为主体。根据国家海洋渔业局关于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目录初步计算,2008年舟山海洋及相关产业326亿元增加值中,海洋主要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为233亿元,占71.6%。
(五)海洋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
1.推动经济结构优化。1978年,舟山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为42.0∶31.8∶26.2,第一产业比重远高于第二、三产业,到1992年时三次产业比例发展到各占1/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33.0%。当时的海洋经济产业单一、产业层次低,主要以渔业和水产加工为主。近年来,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的24.1∶31.3∶44.6,演变为2008年的10.0∶46.24∶3.8。2008年,海洋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4%,加快了全市经济从以渔业为主向以工业及港航为主转变,从传统海岛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变。
2.产出效率较高。近年来,舟山市围绕船舶修造、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水淡化、海洋工程等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及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项目。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了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产出效率提高。2008年,海洋经济相关行业从业人数为30.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48.9%,而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达到了66.4%。2008年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为10.5万元/人,而同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7.8万元/人。其中,部分涉海行业经济效益较好。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5.6亿元,比2001年增长4.8倍;其中船舶修造业实现利税24.3亿元,比2001年增长144倍,船舶修造业实现利税占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2.7%提高到68.4%。
3.资源消耗较少。得益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和一系列节
5
聚焦海洋经济
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近年来舟山市较好地完成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2008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4.18%,在全省各市中下降最快。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1.3%和9.8%。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9期
到332万载重吨。海运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船舶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经营航线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海运货运周转量从2001年的119.6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89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33.3%。2008年,全市海运业法人企业185家,从业人数1.11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3亿元,比2004年增长1.7倍;实现营业利润6.9亿元,增长2.1倍。
3.海洋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旅游品位不断提升。近年来舟山市通过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佛教文化、国际沙雕、海鲜美食等三大旅游精品,加快发展休闲特色旅游,成功举办了“渔、船、佛”博览会,并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中国海鲜之都”、全国“十大节庆城市”等称号,全市旅游事业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由2001年的550.16万人次增加到1516.4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由29.32亿元增加到101.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6%和19.5%。
(三)海洋渔业稳步发展
海洋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产业,近几年来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20万吨-130万吨左右。200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25.52万吨。197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0%,到2002年下降到24.1%,2008年继续下降到10.0%。2008年,全市渔业总产值86.22亿元,比2001年增长34.5%,年均增长4.3%。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有5.82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9.2%。年末有机动渔船8851艘,总吨位82.88万吨。
(四)海洋新兴行业不断成长
近年来,舟山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滩涂围垦等项目不断推进。1997年,舟山市第一家海水淡化处理工程在嵊山投产。这是当时全国第一家采用能量回收装置的企业。2008年,普陀六横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启动,总规模日产淡水10万吨,目前一期工程即将投入生产。2008年,全市建成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2处,分别为岱山衢山岛海水淡化(日产2500吨)工程、秀山岛海水淡化(日产3000吨)工程。2008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8处,合计日生产淡水能力2.75万吨。海水淡化工程将有效缓解当地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现状,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市海水综合利用业实现增加值1408万元。舟山还具备丰富的风力和潮汐资源。目前,嵊泗县菜园镇已经建成国家级风力发电装置科研项目,岱山县的衢山岛美能达风电工程建设于2008年底完工,建成总装机容量4万千瓦的风力发电站。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需求矛盾。
上述主要海洋特色行业的建成,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也拓展了美好的前景。
(责任编辑:牛域宁)
三、主要海洋特色行业
近年来,舟山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主要海洋特色行业。
(一)临港工业发展壮大
2008年,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达到614.5亿元,为2001年的8.9倍,年均增长36.6%,高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速9.4个百分点。临港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44.8%提高到73.8%。临港工业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船舶修造业快速发展。舟山船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高强度投入下,各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相继建成,船舶修造能力不断加大。2005年全市造船能力为80万载重吨,2008年提高到500万载重吨,2009年进一步提高到650万载重吨,船舶修造业迅速崛起。2008年,全市船舶修造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9.2亿元,是2001年的39.7倍,年均增幅高达69.2%。船舶修造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5.2%,提高到2008年的38.3%。2008年全市船舶出口额达到12.94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39.4%。
(二)涉海服务业较快发展
1.港口资源有效开发。舟山地处海岛,岸线总长2444公里,约占浙江省海岸的40%,其中水深15米以上的岸线有
200.7公里,水深在20米以上的有103.7公里。通过加强与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合作,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舟山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一大批港口大项目在舟山落户建设。在嵊泗建设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马迹山建成了宝钢马迹山矿砂中转基地;老塘山建成了粮食等综合中转基地;岙山岛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用油中转基地——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基地和国家首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六横岛建成了浙能煤炭中转基地。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工程、洋山液化天然气工程、世纪太平洋液体化工品中转基地工程、六横舟山武钢矿砂物流工程等一批港口物流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之中。 2008年末,全市有生产性泊位3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7个。2008年,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5862万吨,是2001年的4.8倍,年均增长25.2%。全市仓储业法人企业拥有资产总计133.2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亿元,比2004年增长3.3倍;实现营业利润2.5亿元,增长1.7倍。
2.海运运力快速增长,海运大市地位基本确立。2008年末,全市有海上客货运输船舶1637艘,海运运力由2001年末的77万载重吨扩大到292万载重吨,2009年9月末进一步扩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