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增强四种意识--人民日报评论员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了谆谆告诫: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为什么要增强“四个意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有忧患意识,才有清醒头脑;有创新意识,才能奋发有为;有宗旨意识,才能人民至上;有使命意识,才有政治本色。自今日起,本报评论部刊发系列文章,以推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好地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有忧患意识,才有清醒头脑

人民日报评论部

彼岸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只有几步之遥。但是,这“几步”,不是闲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一跃”。今天,我们引领的是一个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而又承受巨大压力的新兴大国,治理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相互叠加的转型社会。在忧患中清醒面对现实,在忧患中探索改革创新,在忧患中体验人民疾苦,在忧患中敢于担当使命,才能不断激发攻坚克难的力量。

随着被称为“全球最重要政治会议”的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党再次以“忧患意识”作为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从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到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在巨大成功面前,我们依然保持着清醒头脑。

这种深深的忧患,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传统的民族来说并不突兀,但在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中、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下,一些党员干部容易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忽视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模糊了今日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淡忘了繁荣背后的“不测之忧”,忧患意识突出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

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倍加自豪而又倍加清醒,十八大报告把成绩讲够,也把问题说透,展示出观察和思考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务实视角。虽然我们有着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但人均GDP 在世界排名靠后;虽然城市的夜景日益璀璨,但不少边远农村依然为温饱发愁;虽然我们党涌现了从焦裕禄到沈浩等一大批优秀干部,但“表哥”、“房叔”等不时浮出水面,引发着公众的反腐焦虑。 正是从无数个这样忧乐并存的时代片段中,我们才能更加真切地理解国情的“三个没有变”,更加深切地感受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

险”“四大考验”,更加清晰地辨别当今中国在历史坐标系中的真实位置。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站在十八大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与瞩望,经过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彼岸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只有几步之遥。但是,这“几步”,不是闲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一跃”。能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创新动力重启经济引擎?能不能彰显公平正义,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破解一系列民生难题,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再上一个大台阶?能不能避免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巩固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政治优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挑战。今天,我们引领的是一个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而又承受巨大压力的新兴大国,治理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相互叠加的转型社会。大国崛起的烦恼、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困惑,历史和人民向这一代共产党人提出的,是一道道改革发展的“攻坚题”。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今天的共产党人,尤其需要在心灵深处时刻鸣响警钟。在忧患中清醒面对现实,在忧患中探索改革创新,在忧患中体验人民疾苦,在忧患中敢于担当使命,才能不断激发攻坚克难的力量,用好发展的历史机遇、抓住改革的时间优势、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居安思危、勇于进取”成为一个党、一个民族最为激昂的时代乐章。

60多年前,我们党以“赶考心态”登上历史舞台,唱响忧患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30多年前,“开除球籍”的焦虑压在国人心头。今天,当我们与百余年来无数中国人千呼万唤的复兴梦想如此切近,“决不能掉以轻心”的告诫依然有如黄钟大吕,鞭策着8300多万共产党人:只有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才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原载11月29日《人民日报》

有创新意识,才能奋发有为

人民日报评论部

“中国的独特性”也对我们党自身建设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时代,问题出现的放大效应愈益明显,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越来越短,社会公众的期望越来越高,敦促政府付诸行动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带领世界1/5人口迈向现代化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能否在“挑战—应战”中锤炼更强大的“核心领导力”,同样需要增强创新意识。

一曲优美的“航母style”,向世界宣告“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用多种技术打造一座世界为之瞩目的航空母舰,如同中国破浪前行的一个预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锻造出一艘停泊在太平洋东海岸的巨型“经济航母”。

回望历史,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另辟蹊径开辟中国道路;瞻望未来,离开创新,就难有中国道路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在十八大报告中出现57次之多: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党,科技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的要求,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创新的意识,也与这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不是中国喜欢标新立异、刻意独树一帜、热衷于“不走寻常路”,而是基于“中国的独特性”,通往“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不可能照搬复制他国模式。8亿多农民、5亿多网民、2亿多流动人口,中国推进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这些西方国家依次经历的历史阶段,却在同一个时间点叠加于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水平却远非世界第二大强国,甚至被称为“早熟大国”。正如外国学者所言,“中国遇到的挑战,从规模来看,从复杂的程度来看,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创新”。 当“北上广”能够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比肩而立,西部还有许多孩子为营养午餐发愁;“先富起来”的群体消费让欧洲发出“谢谢中国”的感叹,大多数低收入人群还在为基本生存奔波;发展方式转变尚未完成,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新诱因„„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改革路径日益难以实现,在利益权衡中盘活改革增量,离不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

“中国的独特性”也对我们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时代,问题出现的放大效应愈益明显,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越来越

短,社会公众的期望越来越高,敦促政府付诸行动的压力越来越大。政府的具体措施还没来得及穿鞋,问题的炒作已经走遍天下,这是我们党正在面临的“信息化时差”。一个带领世界1/5人口迈向现代化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能否在“挑战—应战”中锤炼更强大的“核心领导力”,同样需要增强创新意识。

多元是创新的前提,试错是创新的路径。增强创新意识,需要培养“鼓励探索,允许失误”的宽容氛围。没有鼓励探索的政策,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就会令许多人难以承受,“搭便车”就会成为理性选择的处世哲学;缺少允许失误的雅量,“无过即功”就会成为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势必导致智者裹足、勇者止步,“萧规曹随”的惰性有余,“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不足。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政党不断保持先进性的关键。走过“钱学森之问”,行进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们就一定能用创新托举起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中国梦”。

原载12月6日《人民日报》

有宗旨意识,才能人民至上

人民日报评论部

时代场景在变,人民期待在变,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践行宗旨不但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也拥有了更高要求。做决策前要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从群众利益出发?干工作时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在为人民谋福利、呼应群众心之所愿?总结归纳时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群众利益至上、把群众满意作为检测工作效果的唯一标准?

中央政治局制定8条作风新规,各地加大查处腐败分子力度,广东试点官员财产公示,徐州推进百姓办事“零障碍”„„十八大报告中出现次数高达145次的“人民”,在这一个月中,正以各种方式写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动里。

翻开党的十八大报告,“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字字洋溢对人民的情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条条着眼于人民的利益。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在理念和实践中如此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立场。只因我们坚信,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

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表明:秉持宗旨意识,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增强宗旨意识,是近8300万党员必须始终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凝聚13亿中国人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动力之源。

身处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面临的考验更为艰巨。置身市场经济大潮,有人丧失了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面对利益群体分化,有人模糊了人民观念,“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雷人雷语,时有冒出;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有人淡化了民生情怀,对政绩工程格外热衷,对群众“小”事漠不关心。发生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无不与宗旨意识丧失直接相关。其结果是,损害人民利益,败坏党风政风,危及执政地位。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有宗旨意识,才能准确把握“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时代场景在变,人民期待在变,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践行宗旨不但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也拥有了更高要求。期盼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做决策前要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从群众利益出发?干工作时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在为人民谋福利、呼应群众心之所愿?总结归纳时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群众利益至上、把群众满意作为检测工作效果的唯一标准?常怀此问,我们才能时刻保持正确航向,做出群众满意的政绩。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遥想当年,是500多万民工用80多万辆小车,才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回望今天,我们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复杂程度世所罕见,更需要凝心聚力、胼手胝足;更需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成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智慧之本。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六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窑洞里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制胜法宝;今天,时代虽已不同,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却始终如一。践行宗旨意识,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我们永葆事业兴旺、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原载12月13日《人民日报》

有使命意识,才能永葆本色

人民日报评论部

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一起苦”有了新的含义,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作为“两个先锋队”,我们党尤需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与亿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一起过”、“一起干”。

“这个重大的责任,是对人民的责任”,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月余,不断重申责任与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90多年来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让人看到使命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意蕴。 今天,我们不再用“小米加步枪”击退侵略者,而是在世界“变平”之后参与全球竞争;不再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积累物质财富,而是既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又要解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既需号令统一、走好“全国一盘棋”,也要答好利益分众化、权利敏感期的考题。 从枪林弹雨中的生死抉择,到与看不见的欲望角力,一些人做出了不一样的回答。或是只重个人得失,好大喜功,造出“短命路”、“遮羞墙”等政绩工程;或是失去进取精神,追求个人享乐、陷入腐败泥淖,执政资源因“表哥”、“房叔”而流失。是与非、真与假、公与私、虚与实,时刻考验着党性与人格。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郑重告诫全党,“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时代场景切换,但作为一个“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使命却一以贯之。无论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为了谁?

过去,我们和群众“一起苦”。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南泥湾的大生产,一穷二白中建设社会主义,条件艰苦却矢志不渝。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要求自己“三不”:不吃肉、不吃蛋、粮食标准不超过定量。坚定的理想信仰、崇高的政治品格,让人民群众信任我们、支持我们,即便最困难时也从未离弃。

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一起苦”有了新的含义,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腰悬绳索一锤一锤凿出的红旗渠,手摁印泥拼死搏来的包产到户,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2亿农民离乡进城支撑起的“中国制造”„„中国的发展,靠的是无数人的打拼。作为“两个先锋队”,我们党尤需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与亿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一起过”、“一起干”。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我们的队伍再庞大、事业再辉煌,都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1922年,12人代表中共不足200个党员,向历史做出承诺:“我们共产党不是空谈主义者,不是候补的革命者,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努力工作的党,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并努力工作的党。”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一个曾经屈辱沉沦的伟大民族正奋发前行,亿万意气风发的人民在重绘着世界的版图。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胸怀激荡的使命?

原载12月20日《人民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了谆谆告诫: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为什么要增强“四个意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有忧患意识,才有清醒头脑;有创新意识,才能奋发有为;有宗旨意识,才能人民至上;有使命意识,才有政治本色。自今日起,本报评论部刊发系列文章,以推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好地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有忧患意识,才有清醒头脑

人民日报评论部

彼岸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只有几步之遥。但是,这“几步”,不是闲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一跃”。今天,我们引领的是一个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而又承受巨大压力的新兴大国,治理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相互叠加的转型社会。在忧患中清醒面对现实,在忧患中探索改革创新,在忧患中体验人民疾苦,在忧患中敢于担当使命,才能不断激发攻坚克难的力量。

随着被称为“全球最重要政治会议”的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党再次以“忧患意识”作为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从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到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在巨大成功面前,我们依然保持着清醒头脑。

这种深深的忧患,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传统的民族来说并不突兀,但在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中、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下,一些党员干部容易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忽视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模糊了今日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淡忘了繁荣背后的“不测之忧”,忧患意识突出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

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倍加自豪而又倍加清醒,十八大报告把成绩讲够,也把问题说透,展示出观察和思考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务实视角。虽然我们有着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但人均GDP 在世界排名靠后;虽然城市的夜景日益璀璨,但不少边远农村依然为温饱发愁;虽然我们党涌现了从焦裕禄到沈浩等一大批优秀干部,但“表哥”、“房叔”等不时浮出水面,引发着公众的反腐焦虑。 正是从无数个这样忧乐并存的时代片段中,我们才能更加真切地理解国情的“三个没有变”,更加深切地感受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

险”“四大考验”,更加清晰地辨别当今中国在历史坐标系中的真实位置。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站在十八大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与瞩望,经过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彼岸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只有几步之遥。但是,这“几步”,不是闲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一跃”。能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创新动力重启经济引擎?能不能彰显公平正义,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破解一系列民生难题,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再上一个大台阶?能不能避免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巩固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政治优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挑战。今天,我们引领的是一个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而又承受巨大压力的新兴大国,治理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相互叠加的转型社会。大国崛起的烦恼、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困惑,历史和人民向这一代共产党人提出的,是一道道改革发展的“攻坚题”。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今天的共产党人,尤其需要在心灵深处时刻鸣响警钟。在忧患中清醒面对现实,在忧患中探索改革创新,在忧患中体验人民疾苦,在忧患中敢于担当使命,才能不断激发攻坚克难的力量,用好发展的历史机遇、抓住改革的时间优势、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居安思危、勇于进取”成为一个党、一个民族最为激昂的时代乐章。

60多年前,我们党以“赶考心态”登上历史舞台,唱响忧患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30多年前,“开除球籍”的焦虑压在国人心头。今天,当我们与百余年来无数中国人千呼万唤的复兴梦想如此切近,“决不能掉以轻心”的告诫依然有如黄钟大吕,鞭策着8300多万共产党人:只有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才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原载11月29日《人民日报》

有创新意识,才能奋发有为

人民日报评论部

“中国的独特性”也对我们党自身建设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时代,问题出现的放大效应愈益明显,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越来越短,社会公众的期望越来越高,敦促政府付诸行动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带领世界1/5人口迈向现代化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能否在“挑战—应战”中锤炼更强大的“核心领导力”,同样需要增强创新意识。

一曲优美的“航母style”,向世界宣告“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用多种技术打造一座世界为之瞩目的航空母舰,如同中国破浪前行的一个预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锻造出一艘停泊在太平洋东海岸的巨型“经济航母”。

回望历史,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另辟蹊径开辟中国道路;瞻望未来,离开创新,就难有中国道路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在十八大报告中出现57次之多: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党,科技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的要求,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创新的意识,也与这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不是中国喜欢标新立异、刻意独树一帜、热衷于“不走寻常路”,而是基于“中国的独特性”,通往“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不可能照搬复制他国模式。8亿多农民、5亿多网民、2亿多流动人口,中国推进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这些西方国家依次经历的历史阶段,却在同一个时间点叠加于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水平却远非世界第二大强国,甚至被称为“早熟大国”。正如外国学者所言,“中国遇到的挑战,从规模来看,从复杂的程度来看,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创新”。 当“北上广”能够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比肩而立,西部还有许多孩子为营养午餐发愁;“先富起来”的群体消费让欧洲发出“谢谢中国”的感叹,大多数低收入人群还在为基本生存奔波;发展方式转变尚未完成,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新诱因„„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改革路径日益难以实现,在利益权衡中盘活改革增量,离不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

“中国的独特性”也对我们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时代,问题出现的放大效应愈益明显,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越来越

短,社会公众的期望越来越高,敦促政府付诸行动的压力越来越大。政府的具体措施还没来得及穿鞋,问题的炒作已经走遍天下,这是我们党正在面临的“信息化时差”。一个带领世界1/5人口迈向现代化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能否在“挑战—应战”中锤炼更强大的“核心领导力”,同样需要增强创新意识。

多元是创新的前提,试错是创新的路径。增强创新意识,需要培养“鼓励探索,允许失误”的宽容氛围。没有鼓励探索的政策,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就会令许多人难以承受,“搭便车”就会成为理性选择的处世哲学;缺少允许失误的雅量,“无过即功”就会成为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势必导致智者裹足、勇者止步,“萧规曹随”的惰性有余,“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不足。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政党不断保持先进性的关键。走过“钱学森之问”,行进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们就一定能用创新托举起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中国梦”。

原载12月6日《人民日报》

有宗旨意识,才能人民至上

人民日报评论部

时代场景在变,人民期待在变,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践行宗旨不但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也拥有了更高要求。做决策前要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从群众利益出发?干工作时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在为人民谋福利、呼应群众心之所愿?总结归纳时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群众利益至上、把群众满意作为检测工作效果的唯一标准?

中央政治局制定8条作风新规,各地加大查处腐败分子力度,广东试点官员财产公示,徐州推进百姓办事“零障碍”„„十八大报告中出现次数高达145次的“人民”,在这一个月中,正以各种方式写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动里。

翻开党的十八大报告,“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字字洋溢对人民的情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条条着眼于人民的利益。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在理念和实践中如此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立场。只因我们坚信,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

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表明:秉持宗旨意识,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增强宗旨意识,是近8300万党员必须始终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凝聚13亿中国人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动力之源。

身处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面临的考验更为艰巨。置身市场经济大潮,有人丧失了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面对利益群体分化,有人模糊了人民观念,“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雷人雷语,时有冒出;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有人淡化了民生情怀,对政绩工程格外热衷,对群众“小”事漠不关心。发生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无不与宗旨意识丧失直接相关。其结果是,损害人民利益,败坏党风政风,危及执政地位。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有宗旨意识,才能准确把握“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时代场景在变,人民期待在变,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践行宗旨不但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也拥有了更高要求。期盼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做决策前要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从群众利益出发?干工作时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在为人民谋福利、呼应群众心之所愿?总结归纳时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群众利益至上、把群众满意作为检测工作效果的唯一标准?常怀此问,我们才能时刻保持正确航向,做出群众满意的政绩。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遥想当年,是500多万民工用80多万辆小车,才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回望今天,我们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复杂程度世所罕见,更需要凝心聚力、胼手胝足;更需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成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智慧之本。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六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窑洞里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制胜法宝;今天,时代虽已不同,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却始终如一。践行宗旨意识,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我们永葆事业兴旺、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原载12月13日《人民日报》

有使命意识,才能永葆本色

人民日报评论部

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一起苦”有了新的含义,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作为“两个先锋队”,我们党尤需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与亿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一起过”、“一起干”。

“这个重大的责任,是对人民的责任”,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月余,不断重申责任与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90多年来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让人看到使命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意蕴。 今天,我们不再用“小米加步枪”击退侵略者,而是在世界“变平”之后参与全球竞争;不再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积累物质财富,而是既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又要解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既需号令统一、走好“全国一盘棋”,也要答好利益分众化、权利敏感期的考题。 从枪林弹雨中的生死抉择,到与看不见的欲望角力,一些人做出了不一样的回答。或是只重个人得失,好大喜功,造出“短命路”、“遮羞墙”等政绩工程;或是失去进取精神,追求个人享乐、陷入腐败泥淖,执政资源因“表哥”、“房叔”而流失。是与非、真与假、公与私、虚与实,时刻考验着党性与人格。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郑重告诫全党,“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时代场景切换,但作为一个“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使命却一以贯之。无论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为了谁?

过去,我们和群众“一起苦”。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南泥湾的大生产,一穷二白中建设社会主义,条件艰苦却矢志不渝。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要求自己“三不”:不吃肉、不吃蛋、粮食标准不超过定量。坚定的理想信仰、崇高的政治品格,让人民群众信任我们、支持我们,即便最困难时也从未离弃。

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一起苦”有了新的含义,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腰悬绳索一锤一锤凿出的红旗渠,手摁印泥拼死搏来的包产到户,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2亿农民离乡进城支撑起的“中国制造”„„中国的发展,靠的是无数人的打拼。作为“两个先锋队”,我们党尤需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与亿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一起过”、“一起干”。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我们的队伍再庞大、事业再辉煌,都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1922年,12人代表中共不足200个党员,向历史做出承诺:“我们共产党不是空谈主义者,不是候补的革命者,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努力工作的党,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并努力工作的党。”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一个曾经屈辱沉沦的伟大民族正奋发前行,亿万意气风发的人民在重绘着世界的版图。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胸怀激荡的使命?

原载12月20日《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社长纵论党报评论融合发展
  • 2015-07-10 杨振武 编者按: 7月10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和全国31家省级党报的主要领导及评论业务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经验.激荡思想,共商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大计. 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杨 ...查看


  • 人民日报三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一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27日07:00 来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指南."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 ...查看


  • 2016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 人民日报评论员:军地合力 军民同心 共筑中国梦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7月2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命名表彰双拥模范,树立宣扬先进典型,倡导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社会风尚,对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保持军政军民团 ...查看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上传时间:2010-03-15 12:17:48 信息来源:党委组织部 作者:吴仕宇 编辑:吴仕宇 人民日报评论员:崇高的历史使命 重大的政治责任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之一 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 ...查看


  • 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 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4年11月01日 08:30:02 来源:<求是>2014/21 作者:黄坤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事关文艺繁荣发 ...查看


  • 申论资料--人民网评论员文章2013年5月
  • 目录 人民日报评论员:焕发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精神 ............................................................... 1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 4 月 28 日重要讲话 ...... ...查看


  •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_本报评论员
  • 青海日报/2015年/2月/27日/第001版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论学习贯彻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既要发挥好物质力量的作用,又要发挥好精神力量的作用,两手抓.两手 ...查看


  • 二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精神
  • 人民日报评论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二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查看


  • 评论员文章 1
  •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制度优势 --九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本报评论员 2015年11月08日10: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中华号列车,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我们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