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
LANZHOUXUEKAN
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探析
董劭伟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社科部,河北
秦皇岛066004)
[摘要]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其地位不同寻常,在仕途中多与宰相有重要关系,随政局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这与唐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内在的联系。吏部尚书职掌在法理上虽并无根本性变化,但职能发挥却与前期有所地位的衰退,不同,呈式微之态。
[关键词]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K242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1)07-0141-09
[收稿日期]2011-04-09
[作者简介]董劭伟,男,河北鹿泉人,历史学博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科部讲师,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法律史。人员,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东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研究,批号:N090423006)
唐代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官担任者是推动各种制度运行的具体实施者。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是唐代中央重要的行政部门,主责铨选为尚书省六部之首,
作为其长官的吏部尚书,任职情况等在很官员等人事职能,
大程度上反映出唐代职官制度的特点,其迁转情况与政局的变化、职官制度的调整等有着内在的联系。系统了解职官的行政制度与人事情况能加深对制度史的认识。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一文对尚书省的职权消长以及与九卿的关系作了全新论述,其影响极为深远,其中论及尚书吏部的地方很多,主要是从整体上论证尚书吏部职权与
①
地位在唐代前后期的变化。本文在借鉴参考已有成果基础
[1]
任吏部尚书迁入官的情况,占吏部尚书任数的93.02%〔120∶129〕,比例很大,表明绝大多数吏部尚书的迁入官可考。
表1机构
迁入
宰相散官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寺监东宫官属中央武官王府官使职地方长官〔120〕迁入官总计
[**************]卒官
其他迁出
致仕免官被杀
———
迁出[1**********]4———222333
迁入[1**********]29———————————————
迁出[1**********]———400130
迁入[**************]9———————————————
迁出[1**********]012———400056
吏部尚书迁入官与迁出官简表
前期
中期
后期
上,拟对吏部尚书担任者其仕途形势作尝试性考述,不足之处,敬请学术诸贤不吝赐教。
一、吏部尚书迁转概略与宰相层面的迁转
②
唐代可考的吏部尚书及兼吏部尚书事共144任。前
6任次期,李纲、高士廉②、刘洎、卢承庆、杨弘武、韦安石①,2任次兼吏部尚书事;刘滋①、高郢,为兼吏部尚书事;中期,
7后期,崔邠、赵宗儒①、崔龟从①、高元裕、崔凝、裴谂、苏涤,任次兼吏部尚书事。以上15任次属临时性质,讨论迁入官时不计,另有9任吏部尚书迁入官不可考,则考察有唐一代120
〔119〕迁出官总计
为便于分析概括与量化比较,文章将有唐一代划分为三个时间
141
段。前期从高祖元年至睿宗末年(618—712);中期从玄宗先天元年至顺宗末年(712—805);后期则从宪宗元和元年至唐亡(806—907)。这样划分,每一时间段约在一百年上下,并且基本符合唐朝的历史形势,在进行分析时可作比较参照。
这反映前后期宰相制度的变化。者,
表2
前期
官职
迁入
左、右仆唐休璟户部
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宰相衔③
中书侍郎
②张柬之郭元振韦巨源
杜审权王铎萧遘
韦昭度张濬崔胤李蔚郑从谠刘崇望①崔昭纬张濬崔远
迁出褚遂良苏瓌戴胄
迁入贾耽
迁出贾耽
崔龟从②④王晙
迁入
迁出
吏部尚书与宰相迁转表
中期
后期
吏部尚书迁入官所属机构依序为宰相机构、尚书省、地〔包括节度官等〕。其他次要者为九卿之太常、东宫官方长官
属、御史台、使职、中央武官、门下省与散官。其中宰相、尚书,24.17%〔29∶地方官属,比例分别为30.00%〔36∶120〕省、
,22.50%〔27∶120〕,,120〕三者合计为76.67%〔92∶120〕所当为吏部尚书迁入官的主要迁入机构。而占比例已为最高,
5.83%,5.00%,太常、东宫官属及御史台5.83%,比例不高,为次要迁入机构。
就迁出官而言,除15任临时兼任吏部尚书不作分析外,另有王徽①、刘崇望②授予吏部尚书而未拜,其迁入官仍作分析,而其迁出官与吏部尚书无关则不计,则考察127任吏部尚书的迁出官,其中计有119任迁出情况可考。正常迁转为他,占84.87%〔101∶119〕非正常迁出者有18任,官者为101任,
卒于任上者有10任,前期2人,中后期各4人;致仕与免官者各2人,皆属前期;因故被杀者前期3人,中期1人,后期无。由此可见前期非正常迁出者较多,之后递减,中期与后期相差不相对而言,后期非正常迁出者比例最小。大,
、吏部尚书迁出官机构较多者依序为宰相机构〔37〕地〔21〕、〔18〕、〔18〕,方官属尚书省东宫官属另有非正常迁出卒官等18任。以上比总数为112任,占可考迁出者包括致仕、
,者比例为78.99%〔94∶119〕应是迁出者的主要途径。
相对于主要迁入官途径,迁出比迁入多出东宫官属一类。其中除宰相任数略有增加外,其他尚书省与地方官各项以上主要迁出机构的比则较迁入者数量与比例相对减小。
例,各阶段又有不同,前期以宰相机构、尚书省、地方长官为主,中期以宰相机构、地方长官、尚书省、东宫官属为主,后期在中期基础上多出寺监一类官职,成为迁出官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宰相迁入官为36任,前期12任,中期8任,后期16任。数量,25.81%〔8∶31〕,是先减后增,但比例则是33.33%〔12∶36〕25.81%⑤〔16∶62〕。中期与前期比,降幅较大,后期相对中期任数却增加一倍,前期以宰相迁入比例最高,比例无大变化,
说明在前期吏部尚书迁入者中宰相比重较大。其中郭元振、苏瓌、柳奭迁为吏部尚书后不再任宰相,其他宰相迁入者仍兼任宰相。对唐后期而言,应须留意杜审权、王铎、萧遘、崔昭纬、韦昭度5人,其迁转时,宰相官称由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宰相迁入吏部应是常变为门下侍郎加平章事。总体来看,
态,从可考的吏部尚书的兼任官中宰相占绝对大比例的情况来看,吏部职位多由宰相兼任,而不轻易授予其他官员。
就宰相迁出官而言,前期与中后期较明显不同即宰相官职之差异,前期种类较多,计5种。以中书令最多,侍中次之,右仆及右仆加宰相衔再次之,户部尚书加宰相衔最少;中期亦有5种,每种数量皆不多,侍中2任,其他各1任,出现门下侍郎加平章事;后期大量出现迁转为门下侍郎加平章事
中书令官职中书令
封伦
柳奭杨师道马周来济
侍中
苏瓌
吏部侍郎右仆射
李敬玄
门下侍郎
窦参
李德裕曹確王铎刘邺萧遘
李回杨嗣复曹確
韦昭度孔纬①
郑珣瑜萧复刘邺裴枢
刘崇望①王抟
孔纬①
崔昭纬裴枢徐彦若孔纬②
①
高季辅
魏知古
武承嗣卢怀慎
韦巨源
裴光庭
刘幽求
封伦来济
李义府萧嵩
李敬玄李林甫张柬之李峤
表3
前期
宰相兼任吏部尚书表
中期
后期
侯君集②褚遂良李义府房琯李岘①吏部
李敬玄韦待价张柬之李萧复刘晏①尚书
峤韦巨源张嘉福宋璟①郑珣瑜右仆唐休璟
户尚
宰兵尚侯君集①相
衔中书
侍郎
门下
乐思晦侍郎御史
杜淹大夫侍中
杜如晦
魏知古卢怀慎宋璟②裴光庭戴胄
窦参
崔龟从②韦昭度张濬刘崇望①崔胤崔远杨嗣复李德裕李回杜审权曹確王铎萧遘刘邺孔纬①王抟崔昭纬徐彦若裴枢
贾耽
封伦杨恭仁马周杨师道
萧嵩李林甫
来济高季辅刘祥道
杨国忠
韦安石②
在宰相迁出者中有26任在之前任吏部尚书时即兼任宰相,其中李敬玄、封伦、来济、魏知古、贾耽、裴光庭、王铎、萧遘、刘崇望①、崔昭纬、曹確、刘邺、韦昭度、孔纬①、裴枢、张濬,计16任吏部尚书在迁转中,迁入迁出及兼任皆是宰相;褚遂良、戴胄、高季辅、韦巨源、李义府、张柬之、李峤、萧复、
142
12任在担任吏部尚书前不是宰李德裕、王抟、徐彦若、李蔚,相,迁入吏部尚书时即为宰相,之后卸吏部尚书时仍为宰相。
苏瓌、王晙、长孙无忌、高士廉①、武承嗣、刘幽求、萧至9人则属于纯自吏部尚书迁为宰相,孔纬、郑从谠,属于忠、
进入最高决策层的升迁。
⑥
一般而言,宰相在中国古代是最重要的职官,担任宰
衔当亦如此,上午在政事堂参预朝政,进行宰相决策,午后便“决事”。以宰相身份兼任吏部尚书事,回吏部不表示吏部相反,由于其宰相身份地位的关系,使尚书本身职务被忽视,
得好多与吏部相关的工作可以上升到极高的层次迎刃而解。《旧唐书》《杜如晦传》:“俄迁兵部尚书,卷六六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太宗贞观十九年十二月焉
“中书令马周摄吏部尚书,以四时选为劳,请复以十一月选,”至三月毕;从之。两条史料皆说明身为宰相的吏部尚书能正所谓“台阁规模及典章人极大的推动相关制度的建设,
,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后者马周例更直接表明,宰相身份推动变革的情况,当然马周既是宰相,又为吏部尚书,“四时选为劳”政务繁忙,这一点促使其改革了的铨选时间。
中期房琯、李岘①、刘晏①、萧复、郑珣瑜五人是直接以吏部尚书加宰相衔,不过他们任期都很短,而且除郑珣瑜稍基本都在平定安史之乱及乱后重建期间,如房“琯亦晚外,
自负其才,以天下为己任。时行在机务,多决之于琯,凡有大诸将无敢预言。寻抗疏自请将兵以诛寇孽,收复京都,肃事,
许之。诏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宗望其成功,
马节度等使,乃与子仪、光弼等计会进兵”之”使”
[2](P3344)
[2](P3321)
相则是臣子仕途迁转与事业进程的巅峰。而由宰相迁出为他官,如因年老致仕转为优宠类的高官,则往往属于从巅峰开始衰退的表现。自宰相迁入吏部尚书后仍兼任宰相,显示是对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增强,另以宰相增加吏部尚书一职,
外也反映着吏部尚书地位非同一般。迁入吏部尚书不再兼
⑦
苏瓌、柳奭三人。郭元振不为宰相任宰相者仅前期郭元振、
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但在唐玄宗朝初他又再单为吏部尚书,
:“知选次入相,可见其仕途较多转折。郭元振任吏部尚书时”(张说,《兵部举。嘱请不行,大收草泽,睿宗屡下诏褒美。》,《全唐文》卷二三三,中华书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
第2355-2356页)无论就职权发挥,还是在朝局1983年版,
没有迹象显示其被冷落。但从宰相位上退下,无廷信任上,
疑显示官员的机要性降低,吏部尚书和宰相参与的国政中,,《旧唐书》《柳奭传》:后者是涉及机密的卷七七
永徽三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仍监修国史。俄而后渐见疏忌,奭忧惧,频上疏请辞枢密之任,转为吏部尚书。及后废,累贬爱州刺史。
,柳奭就是因为感觉宰相任上涉及“枢密”担心被武则“疏忌”,天所以便担任吏部尚书的。这又证明,吏部尚书相“枢密之任”。对宰相而言的确不是
宰相数量的变化,似乎显示着前中后期吏部尚书职权的消减,以至其职事权力逐渐不必由宰相行使,这一状况在后期最为凸显。各时期宰相兼任吏部尚书比重较大,占比例分,45.16%〔14∶31〕,31.25%〔20∶别为57.14%〔24∶42〕
,64〕呈逐渐降低趋势,说明宰相在吏部尚书职权中发挥作用也说明宰相发挥职权逐渐不再倚仗吏部尚书的比重在降低,
的职权,这也是吏部职权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宰相类型颇有不同。唐前期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为宰相而兼任吏部尚书,以及吏部尚书直接加宰相衔为主;中期以侍中兼任吏部尚书增加为四任,与吏部除仍有此二者外,
尚书直接加宰相衔及中书令兼吏部尚书比例接近;至后期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加宰相衔兼任吏且后者多于前者,这一时期不再见有侍部尚书而成宰相为主,
中与中书令为宰相情况,其中门下侍郎兼宰相衔为宰相比例最高。这与唐后期三省长官已不为当然宰相有关,甚至中书令与侍中部门长官的地位亦不明显。
前期兼吏部尚书的宰相有十任是直接以吏部尚书加宰相衔,这种情况下,除应付宰相参政议政事务,另外便主持吏。《旧唐书》《杨国忠传》“国忠既部本职工作卷一〇六载:杨奏请铨日便定留放,不用长名。先天已前,诸司以宰臣典选,
官知政事,午后归本司决事,兵部尚书、侍郎亦分铨注拟。开”元已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吏部尚书若加宰相
。“岘位望
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由是諲等衔稍高,
。而刘晏在任吏部尚书期间仍充盐铁等使,“宝。其最主要工作应是其兼领的使职,这种情况其
应二年,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
[2](P3511)
,“时新承兵戈之后,后亦然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畿县百姓乃挼穗以供之。晏受命后,以转运为己任,凡所经历,必究利病之由”
[2](P3511-3512)
。
这一阶段朝廷忙于战事,铨选等正常工作已不如前期有序,故而不能发挥本职工作。这与前期宰相兼任吏部多能促进。《全唐文》吏部工作进展比已是另一番情景了卷五六二韩《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考功以闻,愈迁尚书驾部郎中。数以事犯尚书李巽,巽时主盐铁事,富骄恃以语丞相,由是退公为凤翔少尹。巽死,迁少大理,改少势,
詹事。元和十二年,朝廷以公年老能自祗力,事职不懈,可”嘉,拜少府监,兼知内中尚。明年以病卒。可见盐铁使是一担任该职者会增加其本官之权威,李巽个极其重要的使职,
在下属驾部郎中胡珦对其有所侵犯时,即依靠其盐铁使而“富骄恃势”,“以语丞相”,直接从而使胡被贬为凤翔少尹。
二、仕途形势:与宰相比较
吏部尚书作为重要官职,有唐一代多与宰相关系密切。宰相是朝中职权地位皆极高的官职,一般来说,担任宰相是,“宰相之职,其仕途的最高峰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3](P1182)
因此与皇帝关系也较密切。以下比较吏部尚书
担任者在任职前后的变化,这里比较并非单指之前担任宰相,随之迁为吏部尚书,而是指担任吏部尚书前曾(也包括
143
由宰相迁为者)担任宰相,之后任宰相亦指在吏部尚书后或迁为宰相或辗转而迁为宰相。主要目的是以宰相为参照点,以吏部尚书为基点,分析吏部尚书在职官体系中的位置。翰参与中枢决策的机会甚至林学士等官职有时因其地位特殊,
考虑翰林学士的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唐中后期,多于宰相,
故此处不以其为坐标。
唐前期四十二任吏部尚书中仅三任仕途中未曾任宰相,比例为7.14%。而四十任吏部尚书担任者仕途中曾任职宰相,其中二十七任是以宰相兼任吏部尚书,二十七任为吏部二十六任为担任吏部尚书后曾任宰相。尚书前曾担任宰相,
因宰相一般为仕途之高峰,故前期二十七任宰相兼任者应属于在其仕途高峰而兼领吏部尚书。
,“高祖践祚,其他三任未任宰相者,李纲为领选事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典选如故”
[2](P2374)
督”
[2](P3335-3336)
。据此可知任吏部尚书为其仕途高峰,这时
“宰相之望”,甚至有因故终未称相,侧面反映吏部尚书是其,“上因杜甫上表论房琯事担任的极为重要的官职。韦陟①,
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
(韦)陟御史大夫,颜真卿代,授吏部尚书。自后任事宠臣,皆后来初用,望风畏忌,道竟不行。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
[2](P2961)
,可见其仕途开始走下坡路,直至
“出为绛州刺史”。韦陟第二次任吏部尚书情况为,乾元二“吕諲再入相,年,自绛州刺史入朝为太常卿。时荐为礼部尚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兼东京畿观察处置等使。逆贼史书、
思明寇逼河洛,副元帅李光弼议守河阳,令陟率东京官属入乃领兵守陕州。有诏迁吏部尚书,留守如故,令止于关回避,
不许至京,候光弼收复河洛,令陟依前居守。陟早有台永乐,
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陟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吾道穷于此乎,乃叹曰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因遘志,
上元元年八月,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疾,督”
[2](P2961)
,其政治作用主要表
,“典选”现在武德朝时便是以本官礼部尚书这一重要官职,“高宗即位,检校吏兼任。唐临在高宗朝开始不入高官行列
迁大理卿。……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部侍郎。其年,
……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
[2](P2812-2813)
。又据《旧唐书》“金紫本传记载,其职官情况为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东京留守、兼判留司尚,书省事、东京畿观察处置使、上柱国”职务较多亦较为重,然“明主见疑,。这时对他来说应是仕途的常郁郁不得志”自
。崔寓,衰退期,并不能发挥其“经纬之器”两《唐书》无传,其任职时曾发挥吏部职能,
[3](P5742)
直到被贬官前,唐临仕途一直很顺,担任吏部尚书时亦处于,“拜户部尚书,转吏部尚仕途高峰。毕构在唐玄宗即位前
,书,并遥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达到仕途高峰,之后稍有下,“玄宗即位,滑累拜河南尹,迁户部尚书。开元四年,遇疾,上手疏医方以赐之。时议户部尚书为凶官,遽改授太子詹事,冀其有瘳。寻卒,赠黄门监,谥曰景”
[2](P3115)
此前曾为节度使,
[2](P276)
后自吏部尚书迁为太子少傅,
[2](P283)
吏部尚书为其仕途高
。因吏部尚,《新唐书》《颜真卿传》:“杨绾荐之,卷一五三载峰。颜真卿
擢刑部尚书,进吏部。帝崩,以为礼仪使。因奏列圣谥繁,请袁傪固排之,罢不报。时丧乱后,典法湮放,真从初议为定,
卿虽博识今古,屡建议厘正,为权臣沮抑,多中格云。杨炎当”国,以直不容,换太子少师,然犹领使。吏部尚书为其仕途高《唐书》《新唐书》《宰相世系峰。李彤,两无传。据卷七二上,“相玄宗”,“彤,,表》李日知曾孙吏部尚书”可见吏部尚书,《新唐书》卷一六二《顾少连为李彤仕宦的高峰。顾少连
:“历吏部侍郎。……改京兆尹。政尚宽简,传》载不为灼灼名。先是,京畿租赋薄厚不能一,少连以法均之。迁吏部尚书,封本县男,徙兵部。为东都留守,表禁苑及汝闲田募耕以阅武力,利铠仗,号良吏。卒,年六十三,赠尚书右仆便民,
”射,谥曰敬。顾少连任职京兆尹表现突出,后迁为吏部尚书,徙兵部,又任东都留守。吏部尚书为其政治作为显著阶段的应是其仕途高峰。以上八任除韦陟两次出任吏部尚书官职,
属于衰退期外,其他六任则为高峰期。加上十四任以宰相兼则中期有二十任吏部尚书乃处于仕途高峰时。其他十任者,
一任中王晙为趋于高峰发展阶段,萧至忠则是在仕途转折期另外七任当为趋于仕途衰退期。所任官职,
唐后期可考吏部尚书为六十九任中有四十八任吏部尚书在仕途中曾担任宰相,其中十九任以宰相兼任,处于仕途四十二任之前担任宰相,这其中十七任在任宰相时兼高峰,
领吏部尚书,另有二十二任此前任宰相,之后包括出任吏部尚书直到病卒不再为相,为仕途衰退期。不以宰相兼任吏部
书地位之高,此三任当亦处于仕途高峰。则前期有三十任吏其一为部尚书处于其仕途高峰。其他十二任分属三种情况,长孙无忌、卢承庆①、杨弘武和武三思四任趋于高峰发展阶段;其二为柳奭与卢承庆②二任为趋于仕途衰退期,任吏部尚书前曾任宰相;其三为高士廉①、武承嗣、苏瓌、刘幽求和郭元振五任,其前后皆曾任宰相,而任职吏部尚书时却不兼则吏部尚书是其仕途转折期所任官职,李景谌任职时亦任,
⑧属过渡阶段。
唐中期共三十三任吏部尚书,其中八任吏部尚书仕途中未曾担任宰相,比例为24.24%。有二十五任吏部尚书担任其中十四任是以宰相兼任吏部尚书,者仕途中曾任职宰相,
二十一任为吏部尚书前曾担任宰相,七任为担任吏部尚书后曾任宰相。十四任宰相兼任者属于仕途高峰而兼领吏部尚书。
,《旧唐其他八任未任宰相者,其情况需分别考察。裴漼《裴漼传》:“开元五年,卷一〇〇载迁吏部侍郎,典选数书》
年,多所特拔。再转黄门侍郎,代韦抗为御史大夫。漼早与时说在相位,数称荐之。漼又善于敷奏,上亦张说特相友善,
”嘉重焉。由是擢拜吏部尚书。可见任职吏部尚书为其仕途,“转太常卿,高峰,之后转为太子宾客。李暠,开元中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
144
尚书而前后皆曾为相有四任,处于过渡期。其他未曾任职宰相的吏部尚书有二十一任(见下文分析),比例为30.43%,其中十七任处于高峰期,有二任处于仕途衰退期与过渡期。综合以上可知处于高峰期为三十六任,衰退期为二十五任,过渡期和趋于高峰各为四任。
试分析后期未任职宰相之二十一任吏部尚书。李巽任吏部尚书前接任杜佑担任度支盐铁使,这是其此前担任最重要职任,后“迁兵部尚书,明年改吏部尚书,使任如故”
[2](P3522)
《宰相世系表》:崔氏“璀,。判断其任吏部尚二下吏部尚书”书为其仕途高峰。裴谂乃以吏部侍郎兼吏部尚书事,之后左,“大中朝,迁,则兼职时为其仕途高峰无疑。李景让为襄州山南道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十一年,转御史大夫。刺史、
[2](P4891-4892)
……景让复为吏部尚书,,卒”则其首任时前后官
此次则为仕途高峰。次任时不久迁为太子少保职皆为重要,
分司,已属散官性质,其分司前应短期为第二任吏部尚书,任原本宣宗曾属意其为宰相,因故未成,由此其御史大夫时,
“即拜西川节度使。以病丐致仕……辄还东都。以太子少保”分司。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孝。
[3](P5288)
,后卒于任上,亦即其担任吏部尚书并兼领度支
,“上亦器重之。裴曾为吏部侍郎盐铁使乃仕途巅峰。崔邠,
垍将引为相,病难于承答,事竟寝。……后改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事”
[2](P4117)
可见他
任吏部尚书时处于仕途衰退期。苏涤,两《唐书》无传,而《新唐书》《艺文志二》《穆宗实录》“二十卷五八载著录注谓卷,苏景胤、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撰,路隋监修。涤,字。可见苏涤仕途重要冕子也,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玄献,
职官当为荆南节度使与吏部尚书,应为仕途高峰。归仁晦,《唐书》两无本传,又不为宰相,吏部尚书为其仕途高峰。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牛僧孺子“藂,藂,据卷七五上字表,龄,吏部尚书”则吏部尚书为其仕途显官。薛贻矩,据《新《唐六臣·薛贻矩传》:“仕唐为兵部侍郎、五代史》卷三五翰林学士承旨。昭宗自岐还长安,大诛宦者,贻矩时为中尉韩坐左迁。贻矩乃自结于梁太祖,太祖言之全诲等作画像赞,
”拜吏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之后为官不为唐朝,就仕唐于朝,
吏部尚书与御史大夫皆为重要官职,则其处于仕途情况看,
高峰。崔凝,判吏部尚书事前后任职迁转为刑部尚书、判户“户部尚书,部事,后兼判吏部三铨选事,改依前判户部,修奉不移。岁久迁御史大夫。……复转刑部尚书,兼知贡举”(狄归昌,《唐故刑部尚书崔公府君(凝)墓志并序》,《全唐文1999年,第六辑,三秦出版社,第201—203页),可见补遗》
其判吏部尚书事时处于仕途高峰。
表4
姓名
职官之前任
宰相
兼任宰相
,据此知吏部尚书事为其仕途高峰。韩皋
第一次自忠武军节度等使“入为吏部尚两次出任吏部尚书,
书,兼太子少傅,判太常卿事。元和十一年三月,皇太后王氏,崩,以皋充大明宫使”此次兼职与本职皆为重要,属于仕途“师保之旧,之后直至第二次,又以穆宗加检校右高峰无疑,
以铨司考科目人失实,与刑部侍郎知选事李仆射。十二月,
正拜尚书右仆射。二年四建罚一月俸料。长庆元年正月,
月,转左仆射,赴尚书省上事,命中使宣赐酒馔,及宰臣百僚”送上,皆如近式。
[2](P3605)
此间曾以检校右仆射兼领吏部尚
,《授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全唐文》卷书(元稹
六四八),转为正拜尚书右仆射后转左仆射时,地位很高,甚“宰臣百僚送上”,至在礼仪上达到不过,这时的左右仆射已不具备前期的职事权位,检校与正拜的区别接近荣誉性质,
主要是地位上的,并无职权变化。故亦可认为以左仆射兼领,“检校左仆射、吏部尚书是其仕途第二个高峰。王起东都留判东都尚书省事。会昌元年,征拜吏部尚书,判太常卿守,
事。三年,权知礼部贡举。明年,正拜左仆射,复知贡”举。
[2](P4280)
王起任吏部尚书时还职掌太常卿事并权知礼部
贡举,是其仕途后期的高峰。高元裕三任出任吏部尚书,第本官为左丞,则以下级官而一次是以他官权知吏部尚书事,
掌高级官之职事,自然是对其重用,处于仕途上进期,第三次“会昌中,未上任便病卒,此前为京兆尹。大中初,为刑部尚书。二年,检校吏部尚书、襄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渤海郡公、山南东道节度使”
[2](P4452)
任职位置表
之后任
宰相前
期
√√√√√√√√
∨
√√√√√
√√
趋于高峰
是否衰退
过渡阶段∨
是否高峰√
李纲封伦杨恭仁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侯君集①高士廉①侯君集②高士廉②杨师道刘洎马周卢承庆①高季辅褚遂良柳奭
――相高祖相高祖――――――――――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
――相高祖相高祖――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高宗
――相高祖――相太宗卒位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被诛相太宗相太宗赐死卒位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
。则为仕途末期,趋于衰退。
第二次任吏部尚书时,迁转乃由宣歙节度使迁为吏部尚书,
⑨
任期不长又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此处吏部尚书为其过渡
,“三为太官职。孙简,仕途重要高官曾任吏部尚书与太常卿检校右仆射。又为之加银青光禄大常卿相……加正议大夫,
夫,又封安乐县郡男,又进封乐安县侯,出为东都留守,检校”又为东都留守,检校左仆射如故。左仆射。再为吏部尚书,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司□□上柱国,乐安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孙公(简)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1997年,第四辑,三秦出版社,第213页)可见其任吏部尚书是其仕途高峰时期职任。卢钧两次出任吏部两次任职时间皆不长,第一次迁出为节度使,第二次自尚书,
节度使迁入,则可归为仕途高峰。崔璀任职情况不详细,不过根据其未任宰相,而对于其官职记载见于《新唐书》卷七
相太宗相高宗
高宗相高宗
――
145
唐临李义府刘祥道杨弘武卢承庆②李敬玄韦待价武承嗣武三思乐思晦李景谌韦安石①张柬之韦安石②唐休璟李峤韦巨源苏瓌张嘉福宋璟①刘幽求郭元振毕构
――――――――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武后相武后相武后相武周相武后
――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武后――相武后相中宗相中宗
――――――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武后、中宗被杀――相武后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被诛――相睿宗相玄宗――中
期
∨∨∨∨∨
∨
√√√
郑余庆崔邠韩皋①赵宗儒①张弘靖
相德宗――
宪宗――――相德宗相宪宗
――――――――
――――――――――――――――――――――――相文宗――――――相宣宗――相武宗――――――――――――――――――卒――――――――――――――――――相懿宗相懿宗――相懿宗――相懿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
√√
√
∨
√√√√√√√
∨
√√
√√√
√
√
√
√
√√
∨
√√√
√
√√√√
∨
√√√
√√
赵宗儒②韩皋②萧俛李绛
相德宗――
――――相宪宗相宪宗
――――――
√√√√√√√√√
相宪宗――〔〕赵宗儒③郑絪②王涯崔群令狐楚李程崔龟从①杨嗣复李德裕王起高元裕①孙简卢钧①
相宪宗相宪宗相宪宗相宪宗相敬宗――相文宗――――――――――相宣宗――相文宗――相宣宗――――――――相宣宗――
――――――――――――相武宗相武宗――――――――相宣宗――――――相宣宗――――――――――――
郑絪①
相武周相中宗
相中宗相武周相中宗相中宗――――相睿宗相睿宗――
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相睿宗――――――
√李回高元裕②李珏卢钧②崔龟从②高元裕③崔璀裴谂
萧至忠魏知古√崔日用卢怀慎宋璟②王晙裴漼宋璟③裴光庭萧嵩李暠李林甫杨国忠房琯韦陟①李岘①韦陟②刘晏①李岘②刘晏②崔寓裴遵庆颜真卿乔琳萧复刘滋①刘滋②窦参李彤顾少连贾耽郑珣瑜高郢
相中宗――
睿宗相玄宗相睿宗相玄宗相睿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代宗――――相代宗――相代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
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肃宗――――――相代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
相玄宗相玄宗――病免,旬日而卒――相玄宗――――相玄宗――――卒位被杀――――――――――――――――――――――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后
期
√√√√√√√√
李景让①魏谟苏涤李景让②杜审权裴休崔慎由曹确萧倣徐商王铎萧邺刘邺
――――、相懿宗相宣宗相宣宗相懿宗――相懿宗
――――相懿宗――――
相懿宗相懿宗、――相懿宗――――――
相懿宗――――――
√√√√√√√√√√√
李蔚归仁晦郑从谠崔安潜赵隐萧遘韦昭度牛藂王徽①孔纬①王徽②张浚刘崇望①崔昭纬徐彦若孔纬②刘崇望②王抟
相代宗――
――――、――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僖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
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
相德州――
顺宗――
――
李巽卒官√崔胤崔远
146
陆扆薛贻矩崔凝
相昭宗――――
――――――
――――――
√
√
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经济等发生巨大变化自开元时期开始的中枢政治体制的变化也影响到唐后期尚书省的职权和地位,但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虽吏部职权每每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不断消长,但主管人事的工作却一直并未因之消除。只不过,有时候吏部铨选的工作被其他部门侵占,却也从未彻底侵占。从史料透露信息看,唐后期吏部尚书对于吏部工作的贡献虽不及前期大,但也有很多工作是围绕吏部而作。
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分三铨掌选,因此唐后期吏部尚书,“冠六卿,(白居易,《萧俛除吏部的地位仍然很高统百职”》,《全唐文》卷六六二),而且职掌也很重要,有诸多尚书制
“选曹簿书烦杂”。如在宪宗、正所谓穆宗朝事务需要处理,
,“日者铨核群才,之际,吏部尚书一职职务繁重兼劳揆务,颇(元稹,《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全唐文》卷六四烦伦拟”
在宪宗朝末,韩皋被委任接替年龄较长者赵宗儒,又开八),
,“夫铨镜万品,始吏部尚书一职不无倦勤,箫韶九成,颇延颐养,更用旧老,以均劳逸。至于官业,非予敢知,祗听法仪,庶用咨禀。换保傅之重,仍端揆之荣,唯恐不多,无以优异。皋(元稹《授韩皋吏部尚书赵可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
》,《全唐文》“罢去职卷六四八)。之后韩皋又宗儒太常卿制
劳,正名端揆,俾绝积薪之叹,且明尚齿之心。凡百庶僚,无(元稹,《授韩皋尚书左忘咨禀。可守尚书左仆射,余如故”》,《全唐文》仆射制卷六四八),可能考虑韩皋年龄较高,免去其职,这亦反映出这时吏部尚书人选的缺乏。在穆宗朝,韩皋已在职位上表现出不堪其任的状态,特别是元和十五,“十五年闰正月,年,因铨选事宜而被朝廷处以罚俸一月充宪宗山陵礼仪使。三月,穆宗以师保之旧,加检校右仆射。十二月,以铨司考科目人失实,与刑部侍郎知选事李建罚一月俸料”
[2](P3605)
表5任职位置简表
趋于高峰[%]是否衰退[%]过渡阶段[%]是否高峰[%]合计前期中期后期
4[9.52]1[3.03]4[5.80]
2[4.76]11[33.33]24[34.78]
6[14.29]1[3.03]4[5.80]
30[71.43]20[60.61]36[52.17]
423369
趋于高峰发展以及处于高峰及过渡时的吏部尚书,其职权应属于能较为充分发挥者,而处于衰退期者,反映了吏部尚书职权即便能发挥,但总体也是不及前几种情况。综合以上来看,处于衰退期者,前期二任,中期十任,后期二十六任,43.48%,38.24%。其他占各时期任数比例分别为4.76%,
任数为四十任、二十二任与四十二任,所占比例为95.23%,56.52%及61.76%。此统计显示前期吏部尚书职权总体发挥较好,中期后期有所衰退。由于各时期任数基数差距较大,以比例分析则难免有所偏差,再单从实际任数占总任数处于衰退期的吏部尚书呈逐渐增多状态,后期最比例来看,
多。单就处于高峰的比例来看,前期、中期至后期呈逐渐减少的比例,表明吏部尚书在担任者个人仕途中的位置。前期吏部尚书随时期变化逐渐不处于重要地位,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地位的衰退。另外,综合前期、中期比较,则前期吏部尚书仕途中与宰相关系较大,中后期基本一致,后期稍多,但都不如前期高。
综论:吏部尚书职掌与其地位变迁
《唐六典》《尚书吏部》:“吏部尚书、卷二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封爵策勋”权衡殿最之法,悉以咨之。唐前期吏部尚书职权比较之制,
广泛,一般来说吏部本身的职掌皆与吏部尚书有关联,不过这样作为长官的吏部尚书则对本部门的吏部四司各有分工,
工作进行调整,以便使本部门的工作更加有效能。吏部尚书直接参与吏部铨选这项重要工作。吏部尚书对官员的铨选,唐初主要是进行六七品的流内官的铨选,宋璟任吏部尚书后进行了调整,开始和吏部侍郎通掌文官六品到九品的流内官的铨选工作,除了通过铨选程序进行选官外,由于其熟知职也可通过上表直接向朝廷官系统以及对官员情况比较熟悉,
推荐人才。吏部尚书作为朝廷人事部门的主管,会对朝廷的官员选任提出建议等。由于唐前期还进行了针对与职官密切相关的族姓谱牒的修撰,吏部尚书多在皇帝的安排下主持此项工作。吏部尚书作为吏部的长官,对于与吏部有关的一些公文书如奏抄、制书等,应在相关位置署名。以上基本属于与吏部密切相关的职能。同时身为朝官的吏部尚书亦参议朝政,以宰相兼任则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会议),进行宰相决策。总之,吏部尚书在唐前期参与朝中政务较多,政治表现很突出。
。对于此事朝廷同时任命白居易对韩皋与
,“今李建所试选人重新进行考覆。不过白居易认为不必考吏部只送十人,数且非广,其中更重黜落,亦恐事体不宏。以兼请不考,已得者不妨侥幸,不得者所胜无多,贵收臣所见,
人材,务存大体。伏乞以臣等此状宣付宰臣,重赐裁量。伏”(《论重考科目人状》,《全唐文》听进旨卷六六八)。
除主持参与正常铨选外,自唐中期吏部铨选开始宏词科,“选人有格限未至,与拔萃科等科目选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拔萃’,‘超绝’。词美者,谓之亦曰得不”拘限而授职。
[4](P362)
参与科目选的选人只要符合条件即不
必守选,在唐后期的铨选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往往由朝廷组织进行。吏部尚书与侍郎作为吏部长官职能之一即负责吏部科目选,另外还有吏部或其他部门官员被委任担任考官。其他部门官员作为考官,主要对考试内容如“判”文等负责,具体铨选仍由吏部官员负责。并且考官的设置曾有过,“初,调整,史载吏部试判,别差考判官三人校能否,元和初罢之。七年,吏部尚书郑余庆以疾请告,乃复置考判官,以兵屯田员外张仲素、太学博士陆亘等为之。于部员外郎韦顗、
147
陵自东都来,言曰:本司考判,自当公心。非次置官,不知曹内公事。考官只论判之能否,不计阙员,本司只计员阙几何,定其留放。置官不便”
[2](P4293)
,“国朝旧制,乾元之后不能像前期那样每年进行吏部选人,每年调集,自乾元已后,属宿兵于野。岁或凶荒,遂三年一置选”
[2](P3803)
。吏部尚书郑余庆主持吏部。由于铨选三年进行一次,积累的问题逐渐增
,“请复置吏部考官三员,科目选吏部郎中杨于陵执奏以为”不便。然而设置考官协助吏部长官有助于科目铨选,因此“乃诏考官韦顗等三人只考及第科目人,最终仍其余吏部侍郎自定”部”
[2](P444)
多,这种现状导致曾多次掌握铨选工作的刘滋在其最后一次
瑏瑦
“六年,铨选时亦出现问题,贞元迁吏部尚书。窦参以宰相
为吏部尚书,换刑部尚书。无何,御史台劾奏滋前在吏部选。刘滋任吏部侍郎时进行南选,人渝滥,诏夺金紫阶”能做到“时称举职”,而之后主持中央铨选却被弹劾,究其主观原因“有经学,在于其善持论,性廉洁刻苦,嫉恶,掌选多所发擿更代,诈伪者尤畏之”调者”
[2](P3804)
[2](P3752)
。不过其他考官主要负责科目选方面的考
,“于是有诏三考官止较科目选,至常调悉还吏察
[3](P5029)
。乾符三年“三月,以吏部尚书归仁晦、吏部侍郎
[2](P695)
孔晦、吏部侍郎崔荛试宏词选人,考功郎中崔庾、考功员外郎周仁举为考官”
。乾符“四年春正月癸酉朔。丁丑,
降制赦天下系囚及徒流人放还。以谏议大夫李汤为给事中,以兵部郎中崔厚为谏议大夫。大理少卿王承颜为盐州刺史,明州刺史殷僧辩为大理卿。以吏部尚书郑从谠、吏部侍郎孔吏部侍郎崔荛考宏词选人”晦、顼为考官”较大。
唐后期一直存在着以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职掌的三铨“安史乱后,铨选,不过由于尚书省各部之职权普被剥夺、分割与转移;吏部所掌铨选之权上为君相所侵夺,下为诸司诸使诸道州府所分割”
[1](P381)
瑏瑤
[2](P703)
[2](P698)
。现实原因即“选人停拥,其数猥
多,文书不接,真伪难辨,吏缘为奸,注授乖滥,而有十年不得
。针对这一问题,刘滋继任者窦参担任吏部尚
书时似乎并未察觉,故未见有关其采取何种措施的记载,加自贞元八年正月二十二至该年四月十一,不足之任期较短,
“上所亲信,三个月,其间多非毁参”
[2](P3734)
,乾符六年“三月,以
。窦参正逐渐为
吏部侍郎崔沆、崔澹试宏词选人,驾部郎中卢蕰、刑部郎中郑
。吏部职权自唐中后期有所削弱,但就科
目选来看,仍以吏部主持为主,其中吏部尚书、侍郎发挥作用
皇帝疏远,最终导致贬为郴州别驾。如此背景之下,恐怕窦:参无暇顾及吏部之事务。据《旧唐书》卷一三《德宗纪下》贞元八年夏四月“乙未,贬中书侍郎、平章事窦参为郴州别驾,窦申景州司户。寻杖杀申。诸窦皆贬。以尚书左丞赵。则陆贽憬、兵部侍郎陆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是在夏四月,此时吏部尚书无确考之人,可视为阙员,则身为宰相的陆贽很可能于此时着手对朝廷政事进行改革,“贽奏吏部分而关于官员选任的改革即是调整铨选时间,陆内外官员为三分,计阙集人,每年置选,故选司之弊,十去七
瑧瑏
。这里还需注意的是,天下称之”唐德宗对于官员选任八,
,这样三铨铨选官员的范围受
到限制。安史之乱后,吏部尚书铨选权其中之一即为与侍郎通掌之三铨。而吏部铨选权的削弱,同时即吏部尚书铨选权
瑏瑥
的削弱,在铨选范围上表现亦很明显。在安史之乱前,天宝
,“贞元已后,一直有畸形重视的倾向虽立辅臣,至于小官除拟,上必再三详问,久之方下”
[2](P3801)
“已收重要七品地方官员之铨选权由宰相奏授,九载不由吏,而天宝九载直至天宝末安史乱起,李林甫与杨国忠部矣”
先后担任宰相,并一直以宰相兼任吏部尚书,因此,虽则七品重要官不由吏部铨选但兼任宰相之吏部尚书仍有对其选拔。《大唐新语》《厘革》:“肃宗于灵武即大位,的权力卷一〇”以强寇在郊,始令中书以功状除官,非旧制也。肃宗时忙于平定安史之乱,属特殊情况,导致吏部职能难以发挥。之后“贞元二年三月,唐德宗吏部奏:伏准今年二月十三日敕,除”(《唐台省常参官,余六品已下,并准旧例,都付本司处分者《选部上》“吏曹条例”会要》卷七四条),说明这时吏部铨选已得到恢复,而对于包括县令等在内的六品以下的官员,除台省常参官外,吏部有铨选权。但是由于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势力形成,加上各种使职差遣的出现,使得吏部铨选往往受到各种限制,中央与地方争夺官阙的现象时有出现。“大历以后,诸道率性自写官告,吏兵两部更无所事于铨选矣。其后诸道节镇日强,离心力日甚,奏授官者日众,而中央诸司诸使奏官判案之风亦炽”
[1](P495)
。这种试图独揽权力
的统治方式,可能使得这一阶段的吏部尚书不能发挥职权,并且贞元期间吏部尚书可考者仅六人,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唐德宗控制吏部的举措效果。综合来看,这次调整吏部铨选时是吏部尚书权力被临时转移间由时任宰相的陆贽提出进行,
由于身体原因,对吏部铨的结果。郑余庆担任吏部尚书时,
,“初,选的工作有所调整吏部试判,别差考判官三人校能否,元和初罢之。七年,吏部尚书郑余庆以疾请告,乃复置考判官,以兵部员外郎韦顗、屯田员外张仲素、太学博士陆亘等为。对此,之”时任吏部侍郎的杨于陵颇有看法,认为吏部在铨选时要试判文,并结合判文的水平及员阙情况进行铨选,而“非次置官,不知曹内公事。考官只论判之能否,不计阙员;。杨于陵所言亦本司只计员阙几何,定其留放。置官不便”“已置顗等,有道理,不过此事由宰相进行裁断,最终认为只令考科目选人,其余常调,委本司自考”注
释
[2](P429318)
。
,这样吏部铨选官员的
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这也是吏部职权削弱的体现。唐安史之乱后,铨选制度亦有变动,但大体继承唐玄宗时期形成的制铨选在度。在铨选时间上发生过几次调整。因为政局影响,
①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唐代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中《隋唐五代史对三省六部制整体研究也较为充分,参见:张国刚主编,1996年;胡戟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
148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唐仆尚丞郎表》,②严耕望先生曾考订120位吏部尚书(参见中华2007年),:《唐代吏书局,董劭伟补充考订二人:崔凝、崔安潜。参见》,《碑林集刊》部尚书籍贯详论第十五辑,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2009年。社,
③指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预朝政等。
④唐代担任吏部尚书者亦不乏再任及三任情况出现,为清晰明了,本文表中统一用加圈数字表示其任职次序,用①表示首任,用②表示再任,用③表示第三次出任。此处即指崔龟从第二次出任吏部尚书。⑤由宰相迁入吏部尚书者,前期为12任,中期8任,后期16任,若以可考迁入者为基数,则其占各时期可考迁入官比例分别为37.50%〔12/32〕,,,中期为27.59%〔8/29〕后期为27.12%〔16/59〕数字显示,迁入官中宰相比例前期至中期有所下降,中期至后期基本不变。
⑥其品级未必是最高级别,就唐初来看,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位居一品,而三省长官都在其下。但就实际职能而言宰相则是最为重要,《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一章,中国社的。参见:祝总斌1998年。会科学出版社,
⑦此处仅讨论迁入者为宰相的情况,或许其在迁入之前也可能担任过宰相,但不是以吏部尚书为主的迁转。
《新唐书》《宰相年表》,“十月丁亥,⑧据卷六一光宅元年凤阁舍人李景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左肃政台御史大夫骞味道检校内史、同凤景先贬辰州刺史,弘敏贬汾州刺史,景谌罢阁鸾台三品。……丁酉,
守司宾少卿。守右史沈君谅、著作郎崔詧并为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第1650页),平章事”可见其任职宰相时间不长,而其后由任宰相时本官凤阁舍人辗转迁至吏部尚书。则吏部尚书当为其仕途重要时刻。不过,因有短暂任职宰相参照,定其任吏部尚书为过渡阶段似更适宜。
,《唐仆尚丞郎表》,⑨此次出任史载不祥。参见:严耕望第522-525页。
⑩本表中人名用加粗字体格式者表示其未曾担任过宰相。《新唐书》《睿宗皇帝纪》:先天二年六月“丙辰,瑡瑏据卷五郭元振同中
,书门下三品”第120页。
瑢李岘②在第一次任吏部尚书前曾为宰相,瑏故之后应属于仕途衰退期。
,《旧唐书》《王起传》瑣王起在吏部尚书之后,瑏曾任使相卷一六四:“其年秋,载出为兴元尹,兼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赴镇:‘卿国之耆老,日,延英辞,帝谓之曰宰相无内外,朕有阙政,飞表以’宴赐颇厚。在镇二年,以老疾求代,不许。大中元年,卒于镇,闻。
”(第4280页)虽称宰相,时年八十八。但终归异于在朝宰相,故不计入。
“沿用三铨注唱的铨选程序”瑤刘海峰在论述唐后期铨选情况时对瑏
:《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有所论述,参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第136-139页。
“吏部铨选权之日消”瑥严耕望对唐后期瑏已有较为详尽论述,此处笔:《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严耕望者多有借鉴其观点。参见,史学论文选集》第493-505页。
《旧唐书》《刘滋传》:“兴元元年,瑦瑏卷一三六载改吏部侍郎,往洪州天下蝗旱,谷价翔贵,选人不能赴调,乃命知选事。时京师寇盗之后,
”滋江南典选,以便江、岭之人,时称举职。据此可知,刘滋较为胜任吏部铨选职责。
《旧唐书》《陆贽传》,。《唐会要》《选瑧瑏卷一三九第3804页卷七五》“选限”:“贞元八年春,载中书侍郎平章事陆贽始复令吏部每部下
”《册府元龟》《铨选部·条制第二》年集选人。云云及卷六三〇记载时间上与陆贽任宰相于夏四月略有差异,按,八年春,其尚未任同此,
。《唐会要》《选部下》宰相,故其改革事宜必不为此时进行卷七五及《册府元龟》《铨选部·条制第二》卷六三〇有误。
参考文献
[1]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欧阳修、M].北京:中华书局,1975.宋祁.新唐书[[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责任编辑:贺永泉〕
149
2011.07
LANZHOUXUEKAN
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探析
董劭伟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社科部,河北
秦皇岛066004)
[摘要]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其地位不同寻常,在仕途中多与宰相有重要关系,随政局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这与唐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内在的联系。吏部尚书职掌在法理上虽并无根本性变化,但职能发挥却与前期有所地位的衰退,不同,呈式微之态。
[关键词]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K242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1)07-0141-09
[收稿日期]2011-04-09
[作者简介]董劭伟,男,河北鹿泉人,历史学博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科部讲师,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法律史。人员,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东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研究,批号:N090423006)
唐代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官担任者是推动各种制度运行的具体实施者。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是唐代中央重要的行政部门,主责铨选为尚书省六部之首,
作为其长官的吏部尚书,任职情况等在很官员等人事职能,
大程度上反映出唐代职官制度的特点,其迁转情况与政局的变化、职官制度的调整等有着内在的联系。系统了解职官的行政制度与人事情况能加深对制度史的认识。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一文对尚书省的职权消长以及与九卿的关系作了全新论述,其影响极为深远,其中论及尚书吏部的地方很多,主要是从整体上论证尚书吏部职权与
①
地位在唐代前后期的变化。本文在借鉴参考已有成果基础
[1]
任吏部尚书迁入官的情况,占吏部尚书任数的93.02%〔120∶129〕,比例很大,表明绝大多数吏部尚书的迁入官可考。
表1机构
迁入
宰相散官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寺监东宫官属中央武官王府官使职地方长官〔120〕迁入官总计
[**************]卒官
其他迁出
致仕免官被杀
———
迁出[1**********]4———222333
迁入[1**********]29———————————————
迁出[1**********]———400130
迁入[**************]9———————————————
迁出[1**********]012———400056
吏部尚书迁入官与迁出官简表
前期
中期
后期
上,拟对吏部尚书担任者其仕途形势作尝试性考述,不足之处,敬请学术诸贤不吝赐教。
一、吏部尚书迁转概略与宰相层面的迁转
②
唐代可考的吏部尚书及兼吏部尚书事共144任。前
6任次期,李纲、高士廉②、刘洎、卢承庆、杨弘武、韦安石①,2任次兼吏部尚书事;刘滋①、高郢,为兼吏部尚书事;中期,
7后期,崔邠、赵宗儒①、崔龟从①、高元裕、崔凝、裴谂、苏涤,任次兼吏部尚书事。以上15任次属临时性质,讨论迁入官时不计,另有9任吏部尚书迁入官不可考,则考察有唐一代120
〔119〕迁出官总计
为便于分析概括与量化比较,文章将有唐一代划分为三个时间
141
段。前期从高祖元年至睿宗末年(618—712);中期从玄宗先天元年至顺宗末年(712—805);后期则从宪宗元和元年至唐亡(806—907)。这样划分,每一时间段约在一百年上下,并且基本符合唐朝的历史形势,在进行分析时可作比较参照。
这反映前后期宰相制度的变化。者,
表2
前期
官职
迁入
左、右仆唐休璟户部
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宰相衔③
中书侍郎
②张柬之郭元振韦巨源
杜审权王铎萧遘
韦昭度张濬崔胤李蔚郑从谠刘崇望①崔昭纬张濬崔远
迁出褚遂良苏瓌戴胄
迁入贾耽
迁出贾耽
崔龟从②④王晙
迁入
迁出
吏部尚书与宰相迁转表
中期
后期
吏部尚书迁入官所属机构依序为宰相机构、尚书省、地〔包括节度官等〕。其他次要者为九卿之太常、东宫官方长官
属、御史台、使职、中央武官、门下省与散官。其中宰相、尚书,24.17%〔29∶地方官属,比例分别为30.00%〔36∶120〕省、
,22.50%〔27∶120〕,,120〕三者合计为76.67%〔92∶120〕所当为吏部尚书迁入官的主要迁入机构。而占比例已为最高,
5.83%,5.00%,太常、东宫官属及御史台5.83%,比例不高,为次要迁入机构。
就迁出官而言,除15任临时兼任吏部尚书不作分析外,另有王徽①、刘崇望②授予吏部尚书而未拜,其迁入官仍作分析,而其迁出官与吏部尚书无关则不计,则考察127任吏部尚书的迁出官,其中计有119任迁出情况可考。正常迁转为他,占84.87%〔101∶119〕非正常迁出者有18任,官者为101任,
卒于任上者有10任,前期2人,中后期各4人;致仕与免官者各2人,皆属前期;因故被杀者前期3人,中期1人,后期无。由此可见前期非正常迁出者较多,之后递减,中期与后期相差不相对而言,后期非正常迁出者比例最小。大,
、吏部尚书迁出官机构较多者依序为宰相机构〔37〕地〔21〕、〔18〕、〔18〕,方官属尚书省东宫官属另有非正常迁出卒官等18任。以上比总数为112任,占可考迁出者包括致仕、
,者比例为78.99%〔94∶119〕应是迁出者的主要途径。
相对于主要迁入官途径,迁出比迁入多出东宫官属一类。其中除宰相任数略有增加外,其他尚书省与地方官各项以上主要迁出机构的比则较迁入者数量与比例相对减小。
例,各阶段又有不同,前期以宰相机构、尚书省、地方长官为主,中期以宰相机构、地方长官、尚书省、东宫官属为主,后期在中期基础上多出寺监一类官职,成为迁出官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宰相迁入官为36任,前期12任,中期8任,后期16任。数量,25.81%〔8∶31〕,是先减后增,但比例则是33.33%〔12∶36〕25.81%⑤〔16∶62〕。中期与前期比,降幅较大,后期相对中期任数却增加一倍,前期以宰相迁入比例最高,比例无大变化,
说明在前期吏部尚书迁入者中宰相比重较大。其中郭元振、苏瓌、柳奭迁为吏部尚书后不再任宰相,其他宰相迁入者仍兼任宰相。对唐后期而言,应须留意杜审权、王铎、萧遘、崔昭纬、韦昭度5人,其迁转时,宰相官称由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宰相迁入吏部应是常变为门下侍郎加平章事。总体来看,
态,从可考的吏部尚书的兼任官中宰相占绝对大比例的情况来看,吏部职位多由宰相兼任,而不轻易授予其他官员。
就宰相迁出官而言,前期与中后期较明显不同即宰相官职之差异,前期种类较多,计5种。以中书令最多,侍中次之,右仆及右仆加宰相衔再次之,户部尚书加宰相衔最少;中期亦有5种,每种数量皆不多,侍中2任,其他各1任,出现门下侍郎加平章事;后期大量出现迁转为门下侍郎加平章事
中书令官职中书令
封伦
柳奭杨师道马周来济
侍中
苏瓌
吏部侍郎右仆射
李敬玄
门下侍郎
窦参
李德裕曹確王铎刘邺萧遘
李回杨嗣复曹確
韦昭度孔纬①
郑珣瑜萧复刘邺裴枢
刘崇望①王抟
孔纬①
崔昭纬裴枢徐彦若孔纬②
①
高季辅
魏知古
武承嗣卢怀慎
韦巨源
裴光庭
刘幽求
封伦来济
李义府萧嵩
李敬玄李林甫张柬之李峤
表3
前期
宰相兼任吏部尚书表
中期
后期
侯君集②褚遂良李义府房琯李岘①吏部
李敬玄韦待价张柬之李萧复刘晏①尚书
峤韦巨源张嘉福宋璟①郑珣瑜右仆唐休璟
户尚
宰兵尚侯君集①相
衔中书
侍郎
门下
乐思晦侍郎御史
杜淹大夫侍中
杜如晦
魏知古卢怀慎宋璟②裴光庭戴胄
窦参
崔龟从②韦昭度张濬刘崇望①崔胤崔远杨嗣复李德裕李回杜审权曹確王铎萧遘刘邺孔纬①王抟崔昭纬徐彦若裴枢
贾耽
封伦杨恭仁马周杨师道
萧嵩李林甫
来济高季辅刘祥道
杨国忠
韦安石②
在宰相迁出者中有26任在之前任吏部尚书时即兼任宰相,其中李敬玄、封伦、来济、魏知古、贾耽、裴光庭、王铎、萧遘、刘崇望①、崔昭纬、曹確、刘邺、韦昭度、孔纬①、裴枢、张濬,计16任吏部尚书在迁转中,迁入迁出及兼任皆是宰相;褚遂良、戴胄、高季辅、韦巨源、李义府、张柬之、李峤、萧复、
142
12任在担任吏部尚书前不是宰李德裕、王抟、徐彦若、李蔚,相,迁入吏部尚书时即为宰相,之后卸吏部尚书时仍为宰相。
苏瓌、王晙、长孙无忌、高士廉①、武承嗣、刘幽求、萧至9人则属于纯自吏部尚书迁为宰相,孔纬、郑从谠,属于忠、
进入最高决策层的升迁。
⑥
一般而言,宰相在中国古代是最重要的职官,担任宰
衔当亦如此,上午在政事堂参预朝政,进行宰相决策,午后便“决事”。以宰相身份兼任吏部尚书事,回吏部不表示吏部相反,由于其宰相身份地位的关系,使尚书本身职务被忽视,
得好多与吏部相关的工作可以上升到极高的层次迎刃而解。《旧唐书》《杜如晦传》:“俄迁兵部尚书,卷六六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太宗贞观十九年十二月焉
“中书令马周摄吏部尚书,以四时选为劳,请复以十一月选,”至三月毕;从之。两条史料皆说明身为宰相的吏部尚书能正所谓“台阁规模及典章人极大的推动相关制度的建设,
,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后者马周例更直接表明,宰相身份推动变革的情况,当然马周既是宰相,又为吏部尚书,“四时选为劳”政务繁忙,这一点促使其改革了的铨选时间。
中期房琯、李岘①、刘晏①、萧复、郑珣瑜五人是直接以吏部尚书加宰相衔,不过他们任期都很短,而且除郑珣瑜稍基本都在平定安史之乱及乱后重建期间,如房“琯亦晚外,
自负其才,以天下为己任。时行在机务,多决之于琯,凡有大诸将无敢预言。寻抗疏自请将兵以诛寇孽,收复京都,肃事,
许之。诏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宗望其成功,
马节度等使,乃与子仪、光弼等计会进兵”之”使”
[2](P3344)
[2](P3321)
相则是臣子仕途迁转与事业进程的巅峰。而由宰相迁出为他官,如因年老致仕转为优宠类的高官,则往往属于从巅峰开始衰退的表现。自宰相迁入吏部尚书后仍兼任宰相,显示是对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增强,另以宰相增加吏部尚书一职,
外也反映着吏部尚书地位非同一般。迁入吏部尚书不再兼
⑦
苏瓌、柳奭三人。郭元振不为宰相任宰相者仅前期郭元振、
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但在唐玄宗朝初他又再单为吏部尚书,
:“知选次入相,可见其仕途较多转折。郭元振任吏部尚书时”(张说,《兵部举。嘱请不行,大收草泽,睿宗屡下诏褒美。》,《全唐文》卷二三三,中华书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
第2355-2356页)无论就职权发挥,还是在朝局1983年版,
没有迹象显示其被冷落。但从宰相位上退下,无廷信任上,
疑显示官员的机要性降低,吏部尚书和宰相参与的国政中,,《旧唐书》《柳奭传》:后者是涉及机密的卷七七
永徽三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仍监修国史。俄而后渐见疏忌,奭忧惧,频上疏请辞枢密之任,转为吏部尚书。及后废,累贬爱州刺史。
,柳奭就是因为感觉宰相任上涉及“枢密”担心被武则“疏忌”,天所以便担任吏部尚书的。这又证明,吏部尚书相“枢密之任”。对宰相而言的确不是
宰相数量的变化,似乎显示着前中后期吏部尚书职权的消减,以至其职事权力逐渐不必由宰相行使,这一状况在后期最为凸显。各时期宰相兼任吏部尚书比重较大,占比例分,45.16%〔14∶31〕,31.25%〔20∶别为57.14%〔24∶42〕
,64〕呈逐渐降低趋势,说明宰相在吏部尚书职权中发挥作用也说明宰相发挥职权逐渐不再倚仗吏部尚书的比重在降低,
的职权,这也是吏部职权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宰相类型颇有不同。唐前期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为宰相而兼任吏部尚书,以及吏部尚书直接加宰相衔为主;中期以侍中兼任吏部尚书增加为四任,与吏部除仍有此二者外,
尚书直接加宰相衔及中书令兼吏部尚书比例接近;至后期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加宰相衔兼任吏且后者多于前者,这一时期不再见有侍部尚书而成宰相为主,
中与中书令为宰相情况,其中门下侍郎兼宰相衔为宰相比例最高。这与唐后期三省长官已不为当然宰相有关,甚至中书令与侍中部门长官的地位亦不明显。
前期兼吏部尚书的宰相有十任是直接以吏部尚书加宰相衔,这种情况下,除应付宰相参政议政事务,另外便主持吏。《旧唐书》《杨国忠传》“国忠既部本职工作卷一〇六载:杨奏请铨日便定留放,不用长名。先天已前,诸司以宰臣典选,
官知政事,午后归本司决事,兵部尚书、侍郎亦分铨注拟。开”元已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吏部尚书若加宰相
。“岘位望
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由是諲等衔稍高,
。而刘晏在任吏部尚书期间仍充盐铁等使,“宝。其最主要工作应是其兼领的使职,这种情况其
应二年,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
[2](P3511)
,“时新承兵戈之后,后亦然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畿县百姓乃挼穗以供之。晏受命后,以转运为己任,凡所经历,必究利病之由”
[2](P3511-3512)
。
这一阶段朝廷忙于战事,铨选等正常工作已不如前期有序,故而不能发挥本职工作。这与前期宰相兼任吏部多能促进。《全唐文》吏部工作进展比已是另一番情景了卷五六二韩《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考功以闻,愈迁尚书驾部郎中。数以事犯尚书李巽,巽时主盐铁事,富骄恃以语丞相,由是退公为凤翔少尹。巽死,迁少大理,改少势,
詹事。元和十二年,朝廷以公年老能自祗力,事职不懈,可”嘉,拜少府监,兼知内中尚。明年以病卒。可见盐铁使是一担任该职者会增加其本官之权威,李巽个极其重要的使职,
在下属驾部郎中胡珦对其有所侵犯时,即依靠其盐铁使而“富骄恃势”,“以语丞相”,直接从而使胡被贬为凤翔少尹。
二、仕途形势:与宰相比较
吏部尚书作为重要官职,有唐一代多与宰相关系密切。宰相是朝中职权地位皆极高的官职,一般来说,担任宰相是,“宰相之职,其仕途的最高峰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3](P1182)
因此与皇帝关系也较密切。以下比较吏部尚书
担任者在任职前后的变化,这里比较并非单指之前担任宰相,随之迁为吏部尚书,而是指担任吏部尚书前曾(也包括
143
由宰相迁为者)担任宰相,之后任宰相亦指在吏部尚书后或迁为宰相或辗转而迁为宰相。主要目的是以宰相为参照点,以吏部尚书为基点,分析吏部尚书在职官体系中的位置。翰参与中枢决策的机会甚至林学士等官职有时因其地位特殊,
考虑翰林学士的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唐中后期,多于宰相,
故此处不以其为坐标。
唐前期四十二任吏部尚书中仅三任仕途中未曾任宰相,比例为7.14%。而四十任吏部尚书担任者仕途中曾任职宰相,其中二十七任是以宰相兼任吏部尚书,二十七任为吏部二十六任为担任吏部尚书后曾任宰相。尚书前曾担任宰相,
因宰相一般为仕途之高峰,故前期二十七任宰相兼任者应属于在其仕途高峰而兼领吏部尚书。
,“高祖践祚,其他三任未任宰相者,李纲为领选事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典选如故”
[2](P2374)
督”
[2](P3335-3336)
。据此可知任吏部尚书为其仕途高峰,这时
“宰相之望”,甚至有因故终未称相,侧面反映吏部尚书是其,“上因杜甫上表论房琯事担任的极为重要的官职。韦陟①,
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
(韦)陟御史大夫,颜真卿代,授吏部尚书。自后任事宠臣,皆后来初用,望风畏忌,道竟不行。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
[2](P2961)
,可见其仕途开始走下坡路,直至
“出为绛州刺史”。韦陟第二次任吏部尚书情况为,乾元二“吕諲再入相,年,自绛州刺史入朝为太常卿。时荐为礼部尚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兼东京畿观察处置等使。逆贼史书、
思明寇逼河洛,副元帅李光弼议守河阳,令陟率东京官属入乃领兵守陕州。有诏迁吏部尚书,留守如故,令止于关回避,
不许至京,候光弼收复河洛,令陟依前居守。陟早有台永乐,
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陟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吾道穷于此乎,乃叹曰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因遘志,
上元元年八月,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疾,督”
[2](P2961)
,其政治作用主要表
,“典选”现在武德朝时便是以本官礼部尚书这一重要官职,“高宗即位,检校吏兼任。唐临在高宗朝开始不入高官行列
迁大理卿。……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部侍郎。其年,
……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
[2](P2812-2813)
。又据《旧唐书》“金紫本传记载,其职官情况为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东京留守、兼判留司尚,书省事、东京畿观察处置使、上柱国”职务较多亦较为重,然“明主见疑,。这时对他来说应是仕途的常郁郁不得志”自
。崔寓,衰退期,并不能发挥其“经纬之器”两《唐书》无传,其任职时曾发挥吏部职能,
[3](P5742)
直到被贬官前,唐临仕途一直很顺,担任吏部尚书时亦处于,“拜户部尚书,转吏部尚仕途高峰。毕构在唐玄宗即位前
,书,并遥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达到仕途高峰,之后稍有下,“玄宗即位,滑累拜河南尹,迁户部尚书。开元四年,遇疾,上手疏医方以赐之。时议户部尚书为凶官,遽改授太子詹事,冀其有瘳。寻卒,赠黄门监,谥曰景”
[2](P3115)
此前曾为节度使,
[2](P276)
后自吏部尚书迁为太子少傅,
[2](P283)
吏部尚书为其仕途高
。因吏部尚,《新唐书》《颜真卿传》:“杨绾荐之,卷一五三载峰。颜真卿
擢刑部尚书,进吏部。帝崩,以为礼仪使。因奏列圣谥繁,请袁傪固排之,罢不报。时丧乱后,典法湮放,真从初议为定,
卿虽博识今古,屡建议厘正,为权臣沮抑,多中格云。杨炎当”国,以直不容,换太子少师,然犹领使。吏部尚书为其仕途高《唐书》《新唐书》《宰相世系峰。李彤,两无传。据卷七二上,“相玄宗”,“彤,,表》李日知曾孙吏部尚书”可见吏部尚书,《新唐书》卷一六二《顾少连为李彤仕宦的高峰。顾少连
:“历吏部侍郎。……改京兆尹。政尚宽简,传》载不为灼灼名。先是,京畿租赋薄厚不能一,少连以法均之。迁吏部尚书,封本县男,徙兵部。为东都留守,表禁苑及汝闲田募耕以阅武力,利铠仗,号良吏。卒,年六十三,赠尚书右仆便民,
”射,谥曰敬。顾少连任职京兆尹表现突出,后迁为吏部尚书,徙兵部,又任东都留守。吏部尚书为其政治作为显著阶段的应是其仕途高峰。以上八任除韦陟两次出任吏部尚书官职,
属于衰退期外,其他六任则为高峰期。加上十四任以宰相兼则中期有二十任吏部尚书乃处于仕途高峰时。其他十任者,
一任中王晙为趋于高峰发展阶段,萧至忠则是在仕途转折期另外七任当为趋于仕途衰退期。所任官职,
唐后期可考吏部尚书为六十九任中有四十八任吏部尚书在仕途中曾担任宰相,其中十九任以宰相兼任,处于仕途四十二任之前担任宰相,这其中十七任在任宰相时兼高峰,
领吏部尚书,另有二十二任此前任宰相,之后包括出任吏部尚书直到病卒不再为相,为仕途衰退期。不以宰相兼任吏部
书地位之高,此三任当亦处于仕途高峰。则前期有三十任吏其一为部尚书处于其仕途高峰。其他十二任分属三种情况,长孙无忌、卢承庆①、杨弘武和武三思四任趋于高峰发展阶段;其二为柳奭与卢承庆②二任为趋于仕途衰退期,任吏部尚书前曾任宰相;其三为高士廉①、武承嗣、苏瓌、刘幽求和郭元振五任,其前后皆曾任宰相,而任职吏部尚书时却不兼则吏部尚书是其仕途转折期所任官职,李景谌任职时亦任,
⑧属过渡阶段。
唐中期共三十三任吏部尚书,其中八任吏部尚书仕途中未曾担任宰相,比例为24.24%。有二十五任吏部尚书担任其中十四任是以宰相兼任吏部尚书,者仕途中曾任职宰相,
二十一任为吏部尚书前曾担任宰相,七任为担任吏部尚书后曾任宰相。十四任宰相兼任者属于仕途高峰而兼领吏部尚书。
,《旧唐其他八任未任宰相者,其情况需分别考察。裴漼《裴漼传》:“开元五年,卷一〇〇载迁吏部侍郎,典选数书》
年,多所特拔。再转黄门侍郎,代韦抗为御史大夫。漼早与时说在相位,数称荐之。漼又善于敷奏,上亦张说特相友善,
”嘉重焉。由是擢拜吏部尚书。可见任职吏部尚书为其仕途,“转太常卿,高峰,之后转为太子宾客。李暠,开元中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
144
尚书而前后皆曾为相有四任,处于过渡期。其他未曾任职宰相的吏部尚书有二十一任(见下文分析),比例为30.43%,其中十七任处于高峰期,有二任处于仕途衰退期与过渡期。综合以上可知处于高峰期为三十六任,衰退期为二十五任,过渡期和趋于高峰各为四任。
试分析后期未任职宰相之二十一任吏部尚书。李巽任吏部尚书前接任杜佑担任度支盐铁使,这是其此前担任最重要职任,后“迁兵部尚书,明年改吏部尚书,使任如故”
[2](P3522)
《宰相世系表》:崔氏“璀,。判断其任吏部尚二下吏部尚书”书为其仕途高峰。裴谂乃以吏部侍郎兼吏部尚书事,之后左,“大中朝,迁,则兼职时为其仕途高峰无疑。李景让为襄州山南道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十一年,转御史大夫。刺史、
[2](P4891-4892)
……景让复为吏部尚书,,卒”则其首任时前后官
此次则为仕途高峰。次任时不久迁为太子少保职皆为重要,
分司,已属散官性质,其分司前应短期为第二任吏部尚书,任原本宣宗曾属意其为宰相,因故未成,由此其御史大夫时,
“即拜西川节度使。以病丐致仕……辄还东都。以太子少保”分司。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孝。
[3](P5288)
,后卒于任上,亦即其担任吏部尚书并兼领度支
,“上亦器重之。裴曾为吏部侍郎盐铁使乃仕途巅峰。崔邠,
垍将引为相,病难于承答,事竟寝。……后改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事”
[2](P4117)
可见他
任吏部尚书时处于仕途衰退期。苏涤,两《唐书》无传,而《新唐书》《艺文志二》《穆宗实录》“二十卷五八载著录注谓卷,苏景胤、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撰,路隋监修。涤,字。可见苏涤仕途重要冕子也,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玄献,
职官当为荆南节度使与吏部尚书,应为仕途高峰。归仁晦,《唐书》两无本传,又不为宰相,吏部尚书为其仕途高峰。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牛僧孺子“藂,藂,据卷七五上字表,龄,吏部尚书”则吏部尚书为其仕途显官。薛贻矩,据《新《唐六臣·薛贻矩传》:“仕唐为兵部侍郎、五代史》卷三五翰林学士承旨。昭宗自岐还长安,大诛宦者,贻矩时为中尉韩坐左迁。贻矩乃自结于梁太祖,太祖言之全诲等作画像赞,
”拜吏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之后为官不为唐朝,就仕唐于朝,
吏部尚书与御史大夫皆为重要官职,则其处于仕途情况看,
高峰。崔凝,判吏部尚书事前后任职迁转为刑部尚书、判户“户部尚书,部事,后兼判吏部三铨选事,改依前判户部,修奉不移。岁久迁御史大夫。……复转刑部尚书,兼知贡举”(狄归昌,《唐故刑部尚书崔公府君(凝)墓志并序》,《全唐文1999年,第六辑,三秦出版社,第201—203页),可见补遗》
其判吏部尚书事时处于仕途高峰。
表4
姓名
职官之前任
宰相
兼任宰相
,据此知吏部尚书事为其仕途高峰。韩皋
第一次自忠武军节度等使“入为吏部尚两次出任吏部尚书,
书,兼太子少傅,判太常卿事。元和十一年三月,皇太后王氏,崩,以皋充大明宫使”此次兼职与本职皆为重要,属于仕途“师保之旧,之后直至第二次,又以穆宗加检校右高峰无疑,
以铨司考科目人失实,与刑部侍郎知选事李仆射。十二月,
正拜尚书右仆射。二年四建罚一月俸料。长庆元年正月,
月,转左仆射,赴尚书省上事,命中使宣赐酒馔,及宰臣百僚”送上,皆如近式。
[2](P3605)
此间曾以检校右仆射兼领吏部尚
,《授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全唐文》卷书(元稹
六四八),转为正拜尚书右仆射后转左仆射时,地位很高,甚“宰臣百僚送上”,至在礼仪上达到不过,这时的左右仆射已不具备前期的职事权位,检校与正拜的区别接近荣誉性质,
主要是地位上的,并无职权变化。故亦可认为以左仆射兼领,“检校左仆射、吏部尚书是其仕途第二个高峰。王起东都留判东都尚书省事。会昌元年,征拜吏部尚书,判太常卿守,
事。三年,权知礼部贡举。明年,正拜左仆射,复知贡”举。
[2](P4280)
王起任吏部尚书时还职掌太常卿事并权知礼部
贡举,是其仕途后期的高峰。高元裕三任出任吏部尚书,第本官为左丞,则以下级官而一次是以他官权知吏部尚书事,
掌高级官之职事,自然是对其重用,处于仕途上进期,第三次“会昌中,未上任便病卒,此前为京兆尹。大中初,为刑部尚书。二年,检校吏部尚书、襄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渤海郡公、山南东道节度使”
[2](P4452)
任职位置表
之后任
宰相前
期
√√√√√√√√
∨
√√√√√
√√
趋于高峰
是否衰退
过渡阶段∨
是否高峰√
李纲封伦杨恭仁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侯君集①高士廉①侯君集②高士廉②杨师道刘洎马周卢承庆①高季辅褚遂良柳奭
――相高祖相高祖――――――――――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
――相高祖相高祖――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高宗
――相高祖――相太宗卒位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相太宗被诛相太宗相太宗赐死卒位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
。则为仕途末期,趋于衰退。
第二次任吏部尚书时,迁转乃由宣歙节度使迁为吏部尚书,
⑨
任期不长又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此处吏部尚书为其过渡
,“三为太官职。孙简,仕途重要高官曾任吏部尚书与太常卿检校右仆射。又为之加银青光禄大常卿相……加正议大夫,
夫,又封安乐县郡男,又进封乐安县侯,出为东都留守,检校”又为东都留守,检校左仆射如故。左仆射。再为吏部尚书,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司□□上柱国,乐安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孙公(简)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1997年,第四辑,三秦出版社,第213页)可见其任吏部尚书是其仕途高峰时期职任。卢钧两次出任吏部两次任职时间皆不长,第一次迁出为节度使,第二次自尚书,
节度使迁入,则可归为仕途高峰。崔璀任职情况不详细,不过根据其未任宰相,而对于其官职记载见于《新唐书》卷七
相太宗相高宗
高宗相高宗
――
145
唐临李义府刘祥道杨弘武卢承庆②李敬玄韦待价武承嗣武三思乐思晦李景谌韦安石①张柬之韦安石②唐休璟李峤韦巨源苏瓌张嘉福宋璟①刘幽求郭元振毕构
――――――――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武后相武后相武后相武周相武后
――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武后――相武后相中宗相中宗
――――――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高宗相武后、中宗被杀――相武后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被诛――相睿宗相玄宗――中
期
∨∨∨∨∨
∨
√√√
郑余庆崔邠韩皋①赵宗儒①张弘靖
相德宗――
宪宗――――相德宗相宪宗
――――――――
――――――――――――――――――――――――相文宗――――――相宣宗――相武宗――――――――――――――――――卒――――――――――――――――――相懿宗相懿宗――相懿宗――相懿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
√√
√
∨
√√√√√√√
∨
√√
√√√
√
√
√
√
√√
∨
√√√
√
√√√√
∨
√√√
√√
赵宗儒②韩皋②萧俛李绛
相德宗――
――――相宪宗相宪宗
――――――
√√√√√√√√√
相宪宗――〔〕赵宗儒③郑絪②王涯崔群令狐楚李程崔龟从①杨嗣复李德裕王起高元裕①孙简卢钧①
相宪宗相宪宗相宪宗相宪宗相敬宗――相文宗――――――――――相宣宗――相文宗――相宣宗――――――――相宣宗――
――――――――――――相武宗相武宗――――――――相宣宗――――――相宣宗――――――――――――
郑絪①
相武周相中宗
相中宗相武周相中宗相中宗――――相睿宗相睿宗――
相中宗相中宗――相中宗相睿宗――――――
√李回高元裕②李珏卢钧②崔龟从②高元裕③崔璀裴谂
萧至忠魏知古√崔日用卢怀慎宋璟②王晙裴漼宋璟③裴光庭萧嵩李暠李林甫杨国忠房琯韦陟①李岘①韦陟②刘晏①李岘②刘晏②崔寓裴遵庆颜真卿乔琳萧复刘滋①刘滋②窦参李彤顾少连贾耽郑珣瑜高郢
相中宗――
睿宗相玄宗相睿宗相玄宗相睿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代宗――――相代宗――相代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
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玄宗相肃宗――――――相代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
相玄宗相玄宗――病免,旬日而卒――相玄宗――――相玄宗――――卒位被杀――――――――――――――――――――――相德宗相德宗――――――――相德宗――――后
期
√√√√√√√√
李景让①魏谟苏涤李景让②杜审权裴休崔慎由曹确萧倣徐商王铎萧邺刘邺
――――、相懿宗相宣宗相宣宗相懿宗――相懿宗
――――相懿宗――――
相懿宗相懿宗、――相懿宗――――――
相懿宗――――――
√√√√√√√√√√√
李蔚归仁晦郑从谠崔安潜赵隐萧遘韦昭度牛藂王徽①孔纬①王徽②张浚刘崇望①崔昭纬徐彦若孔纬②刘崇望②王抟
相代宗――
――――、――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僖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
相僖宗相僖宗――――相僖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相昭宗
相德州――
顺宗――
――
李巽卒官√崔胤崔远
146
陆扆薛贻矩崔凝
相昭宗――――
――――――
――――――
√
√
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经济等发生巨大变化自开元时期开始的中枢政治体制的变化也影响到唐后期尚书省的职权和地位,但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虽吏部职权每每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不断消长,但主管人事的工作却一直并未因之消除。只不过,有时候吏部铨选的工作被其他部门侵占,却也从未彻底侵占。从史料透露信息看,唐后期吏部尚书对于吏部工作的贡献虽不及前期大,但也有很多工作是围绕吏部而作。
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分三铨掌选,因此唐后期吏部尚书,“冠六卿,(白居易,《萧俛除吏部的地位仍然很高统百职”》,《全唐文》卷六六二),而且职掌也很重要,有诸多尚书制
“选曹簿书烦杂”。如在宪宗、正所谓穆宗朝事务需要处理,
,“日者铨核群才,之际,吏部尚书一职职务繁重兼劳揆务,颇(元稹,《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全唐文》卷六四烦伦拟”
在宪宗朝末,韩皋被委任接替年龄较长者赵宗儒,又开八),
,“夫铨镜万品,始吏部尚书一职不无倦勤,箫韶九成,颇延颐养,更用旧老,以均劳逸。至于官业,非予敢知,祗听法仪,庶用咨禀。换保傅之重,仍端揆之荣,唯恐不多,无以优异。皋(元稹《授韩皋吏部尚书赵可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
》,《全唐文》“罢去职卷六四八)。之后韩皋又宗儒太常卿制
劳,正名端揆,俾绝积薪之叹,且明尚齿之心。凡百庶僚,无(元稹,《授韩皋尚书左忘咨禀。可守尚书左仆射,余如故”》,《全唐文》仆射制卷六四八),可能考虑韩皋年龄较高,免去其职,这亦反映出这时吏部尚书人选的缺乏。在穆宗朝,韩皋已在职位上表现出不堪其任的状态,特别是元和十五,“十五年闰正月,年,因铨选事宜而被朝廷处以罚俸一月充宪宗山陵礼仪使。三月,穆宗以师保之旧,加检校右仆射。十二月,以铨司考科目人失实,与刑部侍郎知选事李建罚一月俸料”
[2](P3605)
表5任职位置简表
趋于高峰[%]是否衰退[%]过渡阶段[%]是否高峰[%]合计前期中期后期
4[9.52]1[3.03]4[5.80]
2[4.76]11[33.33]24[34.78]
6[14.29]1[3.03]4[5.80]
30[71.43]20[60.61]36[52.17]
423369
趋于高峰发展以及处于高峰及过渡时的吏部尚书,其职权应属于能较为充分发挥者,而处于衰退期者,反映了吏部尚书职权即便能发挥,但总体也是不及前几种情况。综合以上来看,处于衰退期者,前期二任,中期十任,后期二十六任,43.48%,38.24%。其他占各时期任数比例分别为4.76%,
任数为四十任、二十二任与四十二任,所占比例为95.23%,56.52%及61.76%。此统计显示前期吏部尚书职权总体发挥较好,中期后期有所衰退。由于各时期任数基数差距较大,以比例分析则难免有所偏差,再单从实际任数占总任数处于衰退期的吏部尚书呈逐渐增多状态,后期最比例来看,
多。单就处于高峰的比例来看,前期、中期至后期呈逐渐减少的比例,表明吏部尚书在担任者个人仕途中的位置。前期吏部尚书随时期变化逐渐不处于重要地位,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地位的衰退。另外,综合前期、中期比较,则前期吏部尚书仕途中与宰相关系较大,中后期基本一致,后期稍多,但都不如前期高。
综论:吏部尚书职掌与其地位变迁
《唐六典》《尚书吏部》:“吏部尚书、卷二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封爵策勋”权衡殿最之法,悉以咨之。唐前期吏部尚书职权比较之制,
广泛,一般来说吏部本身的职掌皆与吏部尚书有关联,不过这样作为长官的吏部尚书则对本部门的吏部四司各有分工,
工作进行调整,以便使本部门的工作更加有效能。吏部尚书直接参与吏部铨选这项重要工作。吏部尚书对官员的铨选,唐初主要是进行六七品的流内官的铨选,宋璟任吏部尚书后进行了调整,开始和吏部侍郎通掌文官六品到九品的流内官的铨选工作,除了通过铨选程序进行选官外,由于其熟知职也可通过上表直接向朝廷官系统以及对官员情况比较熟悉,
推荐人才。吏部尚书作为朝廷人事部门的主管,会对朝廷的官员选任提出建议等。由于唐前期还进行了针对与职官密切相关的族姓谱牒的修撰,吏部尚书多在皇帝的安排下主持此项工作。吏部尚书作为吏部的长官,对于与吏部有关的一些公文书如奏抄、制书等,应在相关位置署名。以上基本属于与吏部密切相关的职能。同时身为朝官的吏部尚书亦参议朝政,以宰相兼任则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会议),进行宰相决策。总之,吏部尚书在唐前期参与朝中政务较多,政治表现很突出。
。对于此事朝廷同时任命白居易对韩皋与
,“今李建所试选人重新进行考覆。不过白居易认为不必考吏部只送十人,数且非广,其中更重黜落,亦恐事体不宏。以兼请不考,已得者不妨侥幸,不得者所胜无多,贵收臣所见,
人材,务存大体。伏乞以臣等此状宣付宰臣,重赐裁量。伏”(《论重考科目人状》,《全唐文》听进旨卷六六八)。
除主持参与正常铨选外,自唐中期吏部铨选开始宏词科,“选人有格限未至,与拔萃科等科目选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拔萃’,‘超绝’。词美者,谓之亦曰得不”拘限而授职。
[4](P362)
参与科目选的选人只要符合条件即不
必守选,在唐后期的铨选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往往由朝廷组织进行。吏部尚书与侍郎作为吏部长官职能之一即负责吏部科目选,另外还有吏部或其他部门官员被委任担任考官。其他部门官员作为考官,主要对考试内容如“判”文等负责,具体铨选仍由吏部官员负责。并且考官的设置曾有过,“初,调整,史载吏部试判,别差考判官三人校能否,元和初罢之。七年,吏部尚书郑余庆以疾请告,乃复置考判官,以兵屯田员外张仲素、太学博士陆亘等为之。于部员外郎韦顗、
147
陵自东都来,言曰:本司考判,自当公心。非次置官,不知曹内公事。考官只论判之能否,不计阙员,本司只计员阙几何,定其留放。置官不便”
[2](P4293)
,“国朝旧制,乾元之后不能像前期那样每年进行吏部选人,每年调集,自乾元已后,属宿兵于野。岁或凶荒,遂三年一置选”
[2](P3803)
。吏部尚书郑余庆主持吏部。由于铨选三年进行一次,积累的问题逐渐增
,“请复置吏部考官三员,科目选吏部郎中杨于陵执奏以为”不便。然而设置考官协助吏部长官有助于科目铨选,因此“乃诏考官韦顗等三人只考及第科目人,最终仍其余吏部侍郎自定”部”
[2](P444)
多,这种现状导致曾多次掌握铨选工作的刘滋在其最后一次
瑏瑦
“六年,铨选时亦出现问题,贞元迁吏部尚书。窦参以宰相
为吏部尚书,换刑部尚书。无何,御史台劾奏滋前在吏部选。刘滋任吏部侍郎时进行南选,人渝滥,诏夺金紫阶”能做到“时称举职”,而之后主持中央铨选却被弹劾,究其主观原因“有经学,在于其善持论,性廉洁刻苦,嫉恶,掌选多所发擿更代,诈伪者尤畏之”调者”
[2](P3804)
[2](P3752)
。不过其他考官主要负责科目选方面的考
,“于是有诏三考官止较科目选,至常调悉还吏察
[3](P5029)
。乾符三年“三月,以吏部尚书归仁晦、吏部侍郎
[2](P695)
孔晦、吏部侍郎崔荛试宏词选人,考功郎中崔庾、考功员外郎周仁举为考官”
。乾符“四年春正月癸酉朔。丁丑,
降制赦天下系囚及徒流人放还。以谏议大夫李汤为给事中,以兵部郎中崔厚为谏议大夫。大理少卿王承颜为盐州刺史,明州刺史殷僧辩为大理卿。以吏部尚书郑从谠、吏部侍郎孔吏部侍郎崔荛考宏词选人”晦、顼为考官”较大。
唐后期一直存在着以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职掌的三铨“安史乱后,铨选,不过由于尚书省各部之职权普被剥夺、分割与转移;吏部所掌铨选之权上为君相所侵夺,下为诸司诸使诸道州府所分割”
[1](P381)
瑏瑤
[2](P703)
[2](P698)
。现实原因即“选人停拥,其数猥
多,文书不接,真伪难辨,吏缘为奸,注授乖滥,而有十年不得
。针对这一问题,刘滋继任者窦参担任吏部尚
书时似乎并未察觉,故未见有关其采取何种措施的记载,加自贞元八年正月二十二至该年四月十一,不足之任期较短,
“上所亲信,三个月,其间多非毁参”
[2](P3734)
,乾符六年“三月,以
。窦参正逐渐为
吏部侍郎崔沆、崔澹试宏词选人,驾部郎中卢蕰、刑部郎中郑
。吏部职权自唐中后期有所削弱,但就科
目选来看,仍以吏部主持为主,其中吏部尚书、侍郎发挥作用
皇帝疏远,最终导致贬为郴州别驾。如此背景之下,恐怕窦:参无暇顾及吏部之事务。据《旧唐书》卷一三《德宗纪下》贞元八年夏四月“乙未,贬中书侍郎、平章事窦参为郴州别驾,窦申景州司户。寻杖杀申。诸窦皆贬。以尚书左丞赵。则陆贽憬、兵部侍郎陆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是在夏四月,此时吏部尚书无确考之人,可视为阙员,则身为宰相的陆贽很可能于此时着手对朝廷政事进行改革,“贽奏吏部分而关于官员选任的改革即是调整铨选时间,陆内外官员为三分,计阙集人,每年置选,故选司之弊,十去七
瑧瑏
。这里还需注意的是,天下称之”唐德宗对于官员选任八,
,这样三铨铨选官员的范围受
到限制。安史之乱后,吏部尚书铨选权其中之一即为与侍郎通掌之三铨。而吏部铨选权的削弱,同时即吏部尚书铨选权
瑏瑥
的削弱,在铨选范围上表现亦很明显。在安史之乱前,天宝
,“贞元已后,一直有畸形重视的倾向虽立辅臣,至于小官除拟,上必再三详问,久之方下”
[2](P3801)
“已收重要七品地方官员之铨选权由宰相奏授,九载不由吏,而天宝九载直至天宝末安史乱起,李林甫与杨国忠部矣”
先后担任宰相,并一直以宰相兼任吏部尚书,因此,虽则七品重要官不由吏部铨选但兼任宰相之吏部尚书仍有对其选拔。《大唐新语》《厘革》:“肃宗于灵武即大位,的权力卷一〇”以强寇在郊,始令中书以功状除官,非旧制也。肃宗时忙于平定安史之乱,属特殊情况,导致吏部职能难以发挥。之后“贞元二年三月,唐德宗吏部奏:伏准今年二月十三日敕,除”(《唐台省常参官,余六品已下,并准旧例,都付本司处分者《选部上》“吏曹条例”会要》卷七四条),说明这时吏部铨选已得到恢复,而对于包括县令等在内的六品以下的官员,除台省常参官外,吏部有铨选权。但是由于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势力形成,加上各种使职差遣的出现,使得吏部铨选往往受到各种限制,中央与地方争夺官阙的现象时有出现。“大历以后,诸道率性自写官告,吏兵两部更无所事于铨选矣。其后诸道节镇日强,离心力日甚,奏授官者日众,而中央诸司诸使奏官判案之风亦炽”
[1](P495)
。这种试图独揽权力
的统治方式,可能使得这一阶段的吏部尚书不能发挥职权,并且贞元期间吏部尚书可考者仅六人,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唐德宗控制吏部的举措效果。综合来看,这次调整吏部铨选时是吏部尚书权力被临时转移间由时任宰相的陆贽提出进行,
由于身体原因,对吏部铨的结果。郑余庆担任吏部尚书时,
,“初,选的工作有所调整吏部试判,别差考判官三人校能否,元和初罢之。七年,吏部尚书郑余庆以疾请告,乃复置考判官,以兵部员外郎韦顗、屯田员外张仲素、太学博士陆亘等为。对此,之”时任吏部侍郎的杨于陵颇有看法,认为吏部在铨选时要试判文,并结合判文的水平及员阙情况进行铨选,而“非次置官,不知曹内公事。考官只论判之能否,不计阙员;。杨于陵所言亦本司只计员阙几何,定其留放。置官不便”“已置顗等,有道理,不过此事由宰相进行裁断,最终认为只令考科目选人,其余常调,委本司自考”注
释
[2](P429318)
。
,这样吏部铨选官员的
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这也是吏部职权削弱的体现。唐安史之乱后,铨选制度亦有变动,但大体继承唐玄宗时期形成的制铨选在度。在铨选时间上发生过几次调整。因为政局影响,
①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唐代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中《隋唐五代史对三省六部制整体研究也较为充分,参见:张国刚主编,1996年;胡戟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
148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唐仆尚丞郎表》,②严耕望先生曾考订120位吏部尚书(参见中华2007年),:《唐代吏书局,董劭伟补充考订二人:崔凝、崔安潜。参见》,《碑林集刊》部尚书籍贯详论第十五辑,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2009年。社,
③指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预朝政等。
④唐代担任吏部尚书者亦不乏再任及三任情况出现,为清晰明了,本文表中统一用加圈数字表示其任职次序,用①表示首任,用②表示再任,用③表示第三次出任。此处即指崔龟从第二次出任吏部尚书。⑤由宰相迁入吏部尚书者,前期为12任,中期8任,后期16任,若以可考迁入者为基数,则其占各时期可考迁入官比例分别为37.50%〔12/32〕,,,中期为27.59%〔8/29〕后期为27.12%〔16/59〕数字显示,迁入官中宰相比例前期至中期有所下降,中期至后期基本不变。
⑥其品级未必是最高级别,就唐初来看,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位居一品,而三省长官都在其下。但就实际职能而言宰相则是最为重要,《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一章,中国社的。参见:祝总斌1998年。会科学出版社,
⑦此处仅讨论迁入者为宰相的情况,或许其在迁入之前也可能担任过宰相,但不是以吏部尚书为主的迁转。
《新唐书》《宰相年表》,“十月丁亥,⑧据卷六一光宅元年凤阁舍人李景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左肃政台御史大夫骞味道检校内史、同凤景先贬辰州刺史,弘敏贬汾州刺史,景谌罢阁鸾台三品。……丁酉,
守司宾少卿。守右史沈君谅、著作郎崔詧并为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第1650页),平章事”可见其任职宰相时间不长,而其后由任宰相时本官凤阁舍人辗转迁至吏部尚书。则吏部尚书当为其仕途重要时刻。不过,因有短暂任职宰相参照,定其任吏部尚书为过渡阶段似更适宜。
,《唐仆尚丞郎表》,⑨此次出任史载不祥。参见:严耕望第522-525页。
⑩本表中人名用加粗字体格式者表示其未曾担任过宰相。《新唐书》《睿宗皇帝纪》:先天二年六月“丙辰,瑡瑏据卷五郭元振同中
,书门下三品”第120页。
瑢李岘②在第一次任吏部尚书前曾为宰相,瑏故之后应属于仕途衰退期。
,《旧唐书》《王起传》瑣王起在吏部尚书之后,瑏曾任使相卷一六四:“其年秋,载出为兴元尹,兼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赴镇:‘卿国之耆老,日,延英辞,帝谓之曰宰相无内外,朕有阙政,飞表以’宴赐颇厚。在镇二年,以老疾求代,不许。大中元年,卒于镇,闻。
”(第4280页)虽称宰相,时年八十八。但终归异于在朝宰相,故不计入。
“沿用三铨注唱的铨选程序”瑤刘海峰在论述唐后期铨选情况时对瑏
:《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有所论述,参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第136-139页。
“吏部铨选权之日消”瑥严耕望对唐后期瑏已有较为详尽论述,此处笔:《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严耕望者多有借鉴其观点。参见,史学论文选集》第493-505页。
《旧唐书》《刘滋传》:“兴元元年,瑦瑏卷一三六载改吏部侍郎,往洪州天下蝗旱,谷价翔贵,选人不能赴调,乃命知选事。时京师寇盗之后,
”滋江南典选,以便江、岭之人,时称举职。据此可知,刘滋较为胜任吏部铨选职责。
《旧唐书》《陆贽传》,。《唐会要》《选瑧瑏卷一三九第3804页卷七五》“选限”:“贞元八年春,载中书侍郎平章事陆贽始复令吏部每部下
”《册府元龟》《铨选部·条制第二》年集选人。云云及卷六三〇记载时间上与陆贽任宰相于夏四月略有差异,按,八年春,其尚未任同此,
。《唐会要》《选部下》宰相,故其改革事宜必不为此时进行卷七五及《册府元龟》《铨选部·条制第二》卷六三〇有误。
参考文献
[1]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欧阳修、M].北京:中华书局,1975.宋祁.新唐书[[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责任编辑:贺永泉〕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