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练习 17、《公输 》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 ),邻有敝( )而欲窃之;舍其( )( ),邻有短( )而欲窃之;舍其( )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起.
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 墨子起 ,再拜 4、不可谓知类 5、然 胡 不已 乎 6、胡不见 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 之 8、守圉 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矣 12、方 五千里 13、舍其文轩
14、吾义 固 不杀人 15、夫子 何命焉为 16、请 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 木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此为何若人?——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1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四、文意把握:
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 。2、第一段的作用:
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 ,又表现出了 的精神。(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 。) 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 (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析:○
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 ”这句话。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 ”,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 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2、一句“ ”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 、不 、不 、不 、不 ”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 ”一类的话来。 (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析:
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 ”,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析:
○1、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 ,用“ ”,“ ”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 。
○2、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 的语气。
○3、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
4、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 。
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 ,并 。 5、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如: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 6、学过的课文中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 7、文中形象概括:
墨子: 楚王:顽固狡诈,骄横,傲慢
公输盘:阴险狡诈,仗势欺人
8、说出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9、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张,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如: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18、《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2环 ○ 而攻之而不胜 3管夷吾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 ○ 5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 人也 6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锇 其体肤,空乏 其身, 行 拂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 3池4兵革○ 非不深也 ○ 非不坚利也○7人恒过8困于心,衡 ○ 于虑,而后作 。 5委6域○ 而去 之 ○ 民不以封疆之界 9征○ 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 7固国8寡助之○ 不以山溪之险 ○ 至 ,亲戚 畔 之 ○10入11生于 则无法家 拂士 ,出 则无敌国 外患者 ○ .○9多助之 至 ,天下顺 之 1○0故君子 有不战,城 非不高也 2、翻译下列句子:
○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3、文意把握:
①、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
②、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
3、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 , 第二论述 。
○
4、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 论证、 论证、 论证。 ○5、联系学过的课文,举一个事例论证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观点。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 于畎亩 之中 ○2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忧患 2、翻译下列句子
○
1、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3、文意把握: ○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
2、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 ○3、本文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孟子认为,人才是 造就的; 二是 ,孟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 。由此而导出本章的中心思想————“ ”。
○4、对于人才造就的问题,孟子既从客观因素上论述,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心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又从主观因素上论述,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论述严密。 ○
5、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 论证, 论证。 ○6、文中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一( )食,一豆(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路之人弗受;( )尔而与之,译: 乞人不( )也。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不为苟得..
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 也 ③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④贤者能勿丧 耳 ⑤一箪 食,一豆 羹 ⑥呼尔 而与 之 ⑦蹴 尔而与之
⑧乞人不屑..
也 ⑨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⑩万钟于我何加.. 焉 ⑪妻妾之奉.
⑫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⑬乡 为身死而不受 ⑭是. 亦不可以已. 乎 ⑮此之谓 失其本心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 5、是故所为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四、文意把握:
1、将一段划分为三个层次,说明其划分理由: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2、第一段运用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巧妙形象,浅近易懂。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向善羞恶之心,即文中所说的“ , ”。在孟子看来,在“ ”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祸也会挺身而出。(填原文) 4、就论证方法看,课文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 论证、 论证,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 论证。
5、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又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举例,而写有人不辩礼义贪求万钟之俸是从 举例。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一顺中“此”指的是原文中像“ ”这样的行为。 7、由全文看,本文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在任何情况下,人应该保有‘本心’”(或“舍生而取义”)。
8、出自文的一个成语是 ,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 。作者在本
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赞扬了 的人,批评了 的人。
9、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其中的一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惠子相 梁 .
2、或 谓惠子曰 .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21、《曹刿论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三而竭。彼竭我( ),故克之。夫大国,难( )也,
3、非梧桐不止 4、非醴泉 不饮..
( )有伏焉。吾视其( )乱,望其旗( ),故( )之。
5、于是 鸱得腐鼠 6、是 鱼之乐也 ...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 8、请循 其本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译: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译: 。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 5、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 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 三、文意把握: 1、《惠子相梁》
○1、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 的厌恶鄙弃。○
2、人物形象的特点: 惠子: 庄子: ○
3、文中的比喻: 鹓鹐: 。 腐鼠: 鸱:
○4、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时的神态表情,用一个词描摹出来: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1、理解: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正是他 愉悦心境 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本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1、十年春,齐师伐我 。 2、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
焉。 3、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 4、何以. 战 5、衣食所安. ,弗敢专. 也。 6、小惠未徧. ,民弗从. 也。 7、牺牲.. 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 8、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9、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 10、忠 之属. 也,可以. 一战。 11、公将鼓. 之。 12、齐师败绩..
13、公将驰.
之。 14、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之。 15、遂 齐师。
16、既 克 ,公问其故 。 17、夫 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
。 18、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 焉。 19、望其旗靡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
1写庄公,○以“将鼓”“将驰”同上文“将战”相应,表现 ;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 2“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1“既克,析:○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印证了开头所说的“ ”
2曹刿认为作战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是“ ”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之时。 ○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译: 10、既克,公问其故。。。。。。(最后一段)——译: 四、文意把握:
1、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之一,中国历史上如这样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有如: 等。
2、全文分三段,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 ”和“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庄公的对话说明 。 可分二层:A: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析:“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作战性质。 揭示“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 , 一个“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远谋”二字又为下文描写曹刿的深谋远虑张本,成为全篇文眼。“请见”二字表现出
B: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是围绕“可以战”一问展开的,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措施是“ ”并以“忠之属也”进行了评价肯定,实则也是肯定了庄公这一措施做到了 。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析:文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3揭示“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原因的句子是“ ;揭示曹刿在“齐师败绩”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的句子是“ ”。 ○4本段论述中可见曹刿的才能: 。 3、人物形象:
曹刿:是个 的人。 鲁庄公:是个 , 。
4、详略安排: 5、启示:
A:关于战争的启示:
B: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给人的启发:如:
6、归纳: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的哪些呢?其中让你感受最深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讽 齐王纳谏 2、邹忌修 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这进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这耳者,受下赏。
译: 3、朝服. 衣冠,窥. 镜。 4、忌不自信..
5、旦日..
,客从外来 6、明日.. 徐公来,孰. 视之。 7、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
8、吾妻之美 我者,私. 我也。 9、皆以. 美. 于徐公。 10、今齐地 方. 千里
11、王之蔽.
甚矣 12
.
者 13、能谤讥.. 于市朝 ,闻 寡人之耳者14、门庭若.
市
15、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 进 16、期.
年之后。
17、皆朝. 于.
齐。18、此所谓战胜于. 朝廷。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译: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 。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妾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 三、文意把握:
1、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 。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 ,而是从中悟出 的道理。
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介绍邹忌的 、 ,这是邹忌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
2对邹忌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区别为: 妻:回答中多了“君美甚”三个字, ,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 , 。
妾: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仍用反问句,表现出她 的心理。 客:回答中无“君美甚”三个字,不用反问,只平淡地肯定,表示出一种 的态度。 ○
3“忌不自信”一句既写出了邹忌 的态度,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4邹忌两次“窥镜”的心理分别是A: B: ○
5此段表现出邹忌 的品质。 第二部分:写 。 析:○
1邹忌怎样成功说服齐王———— 。(即从 ) ○
2邹忌的劝说方式(成功说服齐王的原因)————邹忌采取了 的方式,巧妙 ,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
3邹忌的劝说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部分:写 。
1此部分先写齐王纳谏的 ,然后分 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析:○
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2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 “令初下,门庭若市”说明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了 一、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方 七百里。 .
23、《愚公移山》
2、年且 九十,面山而居 。 3、惩 山之塞,出入之迂 也。 ..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
○
3齐王接受邹忌的劝谏后,齐国出现的局面———— ○
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 ,二是齐威王 。
3、由全文看,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 4、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可受到的启示如: A: B:
C: 。 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难,需要气度和胸怀,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4、聚室. 而谋,吾与汝. 毕力平险. ,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 5、杂然 相许.
。 6、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 太行、王屋何 ?且. 焉. 土石? 7、投诸 渤海之尾。 8、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9、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 。 11、寒署易. 节,始一反.
焉。 12、甚矣,汝之不惠. 13、其 如土石何? 14、北山愚公长息.. 曰:“„„固. 不可彻 „„子子孙孙无 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 而不平?” 15、惧其不已.
也
16、帝感. 其诚.
。 17、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 朔东。 18、无陇断.. 焉。
19、河曲智叟亡.
以应。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 愚公:
4、杂然相许。——译: 5、且焉置土石?——译: 智叟: 6、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译: 6、课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7、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
8、寒署易节,始一反焉。——译: 9、甚矣,汝之不惠。——译: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 三、文意把握:
1、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2、第一段作用:交待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 ,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他的移山目标是“ ”,他自信能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 ”
4、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是 的语气;智叟则是 。这两个人物都起到了 的作用,也分别从 了愚公精神的伟大。 5、人物形象:
○
1对比: A:
B: 。 ○
2衬托: A: B: 7、人物命名:
愚公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 的色调,反衬出 的效果。
8、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如: 9、神话结尾: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
九下文言文练习 17、《公输 》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 ),邻有敝( )而欲窃之;舍其( )( ),邻有短( )而欲窃之;舍其( )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起.
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 墨子起 ,再拜 4、不可谓知类 5、然 胡 不已 乎 6、胡不见 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 之 8、守圉 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矣 12、方 五千里 13、舍其文轩
14、吾义 固 不杀人 15、夫子 何命焉为 16、请 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 木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此为何若人?——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1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四、文意把握:
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 。2、第一段的作用:
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 ,又表现出了 的精神。(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 。) 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 (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析:○
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 ”这句话。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 ”,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 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2、一句“ ”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 、不 、不 、不 、不 ”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 ”一类的话来。 (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析:
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 ”,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析:
○1、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 ,用“ ”,“ ”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 。
○2、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 的语气。
○3、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
4、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 。
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 ,并 。 5、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如: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 6、学过的课文中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 7、文中形象概括:
墨子: 楚王:顽固狡诈,骄横,傲慢
公输盘:阴险狡诈,仗势欺人
8、说出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9、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张,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如: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18、《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2环 ○ 而攻之而不胜 3管夷吾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 ○ 5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 人也 6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锇 其体肤,空乏 其身, 行 拂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 3池4兵革○ 非不深也 ○ 非不坚利也○7人恒过8困于心,衡 ○ 于虑,而后作 。 5委6域○ 而去 之 ○ 民不以封疆之界 9征○ 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 7固国8寡助之○ 不以山溪之险 ○ 至 ,亲戚 畔 之 ○10入11生于 则无法家 拂士 ,出 则无敌国 外患者 ○ .○9多助之 至 ,天下顺 之 1○0故君子 有不战,城 非不高也 2、翻译下列句子:
○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3、文意把握:
①、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
②、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
3、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 , 第二论述 。
○
4、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 论证、 论证、 论证。 ○5、联系学过的课文,举一个事例论证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观点。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 于畎亩 之中 ○2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忧患 2、翻译下列句子
○
1、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3、文意把握: ○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
2、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 ○3、本文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孟子认为,人才是 造就的; 二是 ,孟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 。由此而导出本章的中心思想————“ ”。
○4、对于人才造就的问题,孟子既从客观因素上论述,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心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又从主观因素上论述,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论述严密。 ○
5、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 论证, 论证。 ○6、文中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一( )食,一豆(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路之人弗受;( )尔而与之,译: 乞人不( )也。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不为苟得..
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 也 ③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④贤者能勿丧 耳 ⑤一箪 食,一豆 羹 ⑥呼尔 而与 之 ⑦蹴 尔而与之
⑧乞人不屑..
也 ⑨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⑩万钟于我何加.. 焉 ⑪妻妾之奉.
⑫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⑬乡 为身死而不受 ⑭是. 亦不可以已. 乎 ⑮此之谓 失其本心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 5、是故所为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四、文意把握:
1、将一段划分为三个层次,说明其划分理由: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2、第一段运用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巧妙形象,浅近易懂。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向善羞恶之心,即文中所说的“ , ”。在孟子看来,在“ ”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祸也会挺身而出。(填原文) 4、就论证方法看,课文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 论证、 论证,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 论证。
5、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又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举例,而写有人不辩礼义贪求万钟之俸是从 举例。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一顺中“此”指的是原文中像“ ”这样的行为。 7、由全文看,本文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在任何情况下,人应该保有‘本心’”(或“舍生而取义”)。
8、出自文的一个成语是 ,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 。作者在本
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赞扬了 的人,批评了 的人。
9、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其中的一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惠子相 梁 .
2、或 谓惠子曰 .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21、《曹刿论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三而竭。彼竭我( ),故克之。夫大国,难( )也,
3、非梧桐不止 4、非醴泉 不饮..
( )有伏焉。吾视其( )乱,望其旗( ),故( )之。
5、于是 鸱得腐鼠 6、是 鱼之乐也 ...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 8、请循 其本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译: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译: 。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 5、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 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 三、文意把握: 1、《惠子相梁》
○1、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 的厌恶鄙弃。○
2、人物形象的特点: 惠子: 庄子: ○
3、文中的比喻: 鹓鹐: 。 腐鼠: 鸱:
○4、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时的神态表情,用一个词描摹出来: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1、理解: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正是他 愉悦心境 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本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1、十年春,齐师伐我 。 2、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
焉。 3、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 4、何以. 战 5、衣食所安. ,弗敢专. 也。 6、小惠未徧. ,民弗从. 也。 7、牺牲.. 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 8、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9、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 10、忠 之属. 也,可以. 一战。 11、公将鼓. 之。 12、齐师败绩..
13、公将驰.
之。 14、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之。 15、遂 齐师。
16、既 克 ,公问其故 。 17、夫 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
。 18、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 焉。 19、望其旗靡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
1写庄公,○以“将鼓”“将驰”同上文“将战”相应,表现 ;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 2“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1“既克,析:○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印证了开头所说的“ ”
2曹刿认为作战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是“ ”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之时。 ○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译: 10、既克,公问其故。。。。。。(最后一段)——译: 四、文意把握:
1、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之一,中国历史上如这样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有如: 等。
2、全文分三段,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 ”和“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庄公的对话说明 。 可分二层:A: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析:“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作战性质。 揭示“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 , 一个“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远谋”二字又为下文描写曹刿的深谋远虑张本,成为全篇文眼。“请见”二字表现出
B: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是围绕“可以战”一问展开的,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措施是“ ”并以“忠之属也”进行了评价肯定,实则也是肯定了庄公这一措施做到了 。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析:文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3揭示“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原因的句子是“ ;揭示曹刿在“齐师败绩”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的句子是“ ”。 ○4本段论述中可见曹刿的才能: 。 3、人物形象:
曹刿:是个 的人。 鲁庄公:是个 , 。
4、详略安排: 5、启示:
A:关于战争的启示:
B: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给人的启发:如:
6、归纳: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的哪些呢?其中让你感受最深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讽 齐王纳谏 2、邹忌修 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这进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这耳者,受下赏。
译: 3、朝服. 衣冠,窥. 镜。 4、忌不自信..
5、旦日..
,客从外来 6、明日.. 徐公来,孰. 视之。 7、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
8、吾妻之美 我者,私. 我也。 9、皆以. 美. 于徐公。 10、今齐地 方. 千里
11、王之蔽.
甚矣 12
.
者 13、能谤讥.. 于市朝 ,闻 寡人之耳者14、门庭若.
市
15、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 进 16、期.
年之后。
17、皆朝. 于.
齐。18、此所谓战胜于. 朝廷。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译: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 。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妾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 三、文意把握:
1、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 。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 ,而是从中悟出 的道理。
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介绍邹忌的 、 ,这是邹忌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
2对邹忌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区别为: 妻:回答中多了“君美甚”三个字, ,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 , 。
妾: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仍用反问句,表现出她 的心理。 客:回答中无“君美甚”三个字,不用反问,只平淡地肯定,表示出一种 的态度。 ○
3“忌不自信”一句既写出了邹忌 的态度,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4邹忌两次“窥镜”的心理分别是A: B: ○
5此段表现出邹忌 的品质。 第二部分:写 。 析:○
1邹忌怎样成功说服齐王———— 。(即从 ) ○
2邹忌的劝说方式(成功说服齐王的原因)————邹忌采取了 的方式,巧妙 ,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
3邹忌的劝说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部分:写 。
1此部分先写齐王纳谏的 ,然后分 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析:○
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2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 “令初下,门庭若市”说明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了 一、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方 七百里。 .
23、《愚公移山》
2、年且 九十,面山而居 。 3、惩 山之塞,出入之迂 也。 ..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
○
3齐王接受邹忌的劝谏后,齐国出现的局面———— ○
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 ,二是齐威王 。
3、由全文看,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 4、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可受到的启示如: A: B:
C: 。 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难,需要气度和胸怀,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4、聚室. 而谋,吾与汝. 毕力平险. ,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 5、杂然 相许.
。 6、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 太行、王屋何 ?且. 焉. 土石? 7、投诸 渤海之尾。 8、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9、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 。 11、寒署易. 节,始一反.
焉。 12、甚矣,汝之不惠. 13、其 如土石何? 14、北山愚公长息.. 曰:“„„固. 不可彻 „„子子孙孙无 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 而不平?” 15、惧其不已.
也
16、帝感. 其诚.
。 17、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 朔东。 18、无陇断.. 焉。
19、河曲智叟亡.
以应。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 愚公:
4、杂然相许。——译: 5、且焉置土石?——译: 智叟: 6、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译: 6、课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7、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
8、寒署易节,始一反焉。——译: 9、甚矣,汝之不惠。——译: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 三、文意把握:
1、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2、第一段作用:交待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 ,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他的移山目标是“ ”,他自信能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 ”
4、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是 的语气;智叟则是 。这两个人物都起到了 的作用,也分别从 了愚公精神的伟大。 5、人物形象:
○
1对比: A:
B: 。 ○
2衬托: A: B: 7、人物命名:
愚公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 的色调,反衬出 的效果。
8、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如: 9、神话结尾: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