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部分和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状态。
校园文化在内容结构上由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以上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于一个协调有序、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和存在状态。
(一)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的统一体
1、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指导思想上的一元性与发展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不能多元化。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则应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和谐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犹如一车之两轮、一鸟之双翼,共同支撑和承载着学生和学校的全面而又协调的发展。坚持科学精神,才能对是与非、真与假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坚持人文精神,才能对善与恶、美与丑作出正确分析,才能抑恶扬善,拒丑求美,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3、和谐校园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校园文化是由一代代师生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而成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要面向现实和未来,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前进和发展的要求,创造和积累新的财富。传承的目的在于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富有活力。
4、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是适应社会文化的,校园文化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最先感受人类社会变化,而实现文化上的超越。没有适应性,学校难以从社会上获得发展的资源;没有超越性,社会也难以从学校获得发展的动力。适应与超越的统一,也是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状态。
5、和谐校园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反对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通过广泛交流和联系,认识和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绚丽辉煌。
6、和谐校园文化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建设应实事求是,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先进性的文化,要使校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学校精神成为指引师生前进的旗帜和火炬。同时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广泛性,校园文化整体的内涵是分层次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校园文化中除了具有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先进文化作为主旋律外,还有大量的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健康有益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从何处着力?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校园文化构成的各个层面、各种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1、培育校园精神,丰富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首先,要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审美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提高。其次,要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理应追求的目的。教育要培养创新精神,教育自身就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学校教育创新首先是教学创新。同时,学生活动也要创新,应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开拓创新;常规活动制度化,常抓常新;小型活动多样化,推陈出新。再次,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格调。学校要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视这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力度建设和培养出更多的重点学科和大师级科学家,还必须坚持倡导高雅文化,引导流行文化。
2、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进和谐校园制度文化的发展
“依法办学、公平公正”是核心,“人际关系的融洽”是基础,“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发展”是目的。在制度层面上,学校规范性文件要符合法制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在制定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校内规范性文件时,应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使学生有权参与和监督,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拓展和谐校园物质文化的空间
“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要制定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传统和培养目标,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发展学生个性,组织精品活动,搭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舞台。
总之,整个校园要展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部分和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状态。
校园文化在内容结构上由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以上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于一个协调有序、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和存在状态。
(一)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的统一体
1、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指导思想上的一元性与发展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不能多元化。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则应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和谐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犹如一车之两轮、一鸟之双翼,共同支撑和承载着学生和学校的全面而又协调的发展。坚持科学精神,才能对是与非、真与假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坚持人文精神,才能对善与恶、美与丑作出正确分析,才能抑恶扬善,拒丑求美,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3、和谐校园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校园文化是由一代代师生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而成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要面向现实和未来,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前进和发展的要求,创造和积累新的财富。传承的目的在于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富有活力。
4、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是适应社会文化的,校园文化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最先感受人类社会变化,而实现文化上的超越。没有适应性,学校难以从社会上获得发展的资源;没有超越性,社会也难以从学校获得发展的动力。适应与超越的统一,也是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状态。
5、和谐校园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反对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通过广泛交流和联系,认识和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绚丽辉煌。
6、和谐校园文化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建设应实事求是,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先进性的文化,要使校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学校精神成为指引师生前进的旗帜和火炬。同时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广泛性,校园文化整体的内涵是分层次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校园文化中除了具有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先进文化作为主旋律外,还有大量的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健康有益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从何处着力?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校园文化构成的各个层面、各种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1、培育校园精神,丰富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首先,要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审美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提高。其次,要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理应追求的目的。教育要培养创新精神,教育自身就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学校教育创新首先是教学创新。同时,学生活动也要创新,应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开拓创新;常规活动制度化,常抓常新;小型活动多样化,推陈出新。再次,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格调。学校要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视这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力度建设和培养出更多的重点学科和大师级科学家,还必须坚持倡导高雅文化,引导流行文化。
2、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进和谐校园制度文化的发展
“依法办学、公平公正”是核心,“人际关系的融洽”是基础,“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发展”是目的。在制度层面上,学校规范性文件要符合法制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在制定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校内规范性文件时,应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使学生有权参与和监督,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拓展和谐校园物质文化的空间
“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要制定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传统和培养目标,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发展学生个性,组织精品活动,搭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舞台。
总之,整个校园要展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