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技术习题
1. 化工分离过程按分离原理分为
2. 有相产生或添加的分离过程,是通过 产生第二相或 加第二相的物质分离剂 这两种途径来实现的。
3. 料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以利于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同时还除去杂质。
4.
5. 当温度升高时,气体物料的粘度
6. 巴氏杀菌法是指菌方法。
7. 解释凝聚微观机理的模型是
8. 凝聚价越大,则凝聚能力越弱。
9. 絮凝剂的长链结构上是具有大量的用,另外一个胶体又会同时与多个长链分子发生作用,从而产生 架桥作用,
形成网状结构的絮团。
10. 影响固液悬混物分离过程及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以及 固相与液相的密度差。
11. 通过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离心,可以使不同质量的物质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作
用下分级沉降,这种离心分离方法叫 差速离心法,此法使用于混合样品中 各沉降速率差别较大组分的分离。
12. 过滤是利用作用来 固液分离的。常规过
滤能够截留 10~100 μm 的固型颗粒。
13. Nc ②能量平衡式;③相平衡关系式;④化学平衡式;⑤内在关系式。
14. 不同设备的设计变量数尽管不同,但其中固定设计变量的确定原则是共同的,
既只与 进料物流数目 和 系统内压力等级数 有关。
15. 任何逆流流动的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都受到液泛的限制。若L/V越小,则液泛
气速 越大;若液泛气速增大,则说明处理能力 越强。
16. 雾沫夹带是气液两相的物理分离不完全的现象。雾沫夹带随着板间距的减小而 增加,随塔负荷的增加而 急剧上升。
17. 默弗里板效率是指实际板上的浓度变化与
18. 特殊精馏的对象是液体混合物,其各组分的沸点差并形成液,相对挥发度 低于1.1。此时用普通精馏是不经济的或不可行的。
19. 共沸精馏共沸剂至少应与待分离组分之一形成共沸物, 且最好是形成_点共沸物_,可以有较低的_操作温度_,共沸剂的沸点一般应比原料的沸点_低
_。
20. 萃取精馏的溶剂通常为且与待分离组分
21. 评价溶剂效果的标准是选择度是指体系在溶剂加入后与未加
入时_关键组分相对挥发度_之比。
22. 盐对气液平衡产生影响的首要条件是
23.
24. 且反应的温度压力条件应与精馏过程相近。
25. 从间二甲苯中分离对二甲苯的反应精馏过程中,加入的反应添加剂是 异丙苯钠。
26.
27. 时,就会形成互不溶的两个水相。
28. 和分子间作用力两个因素。
29. 生相分离所需的高聚物浓度越高。
30.
31.
32.
33. 体中重新析出,这是实现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依据。
34.
35. 用水蒸气或热空气进行活化处理后制得。
36.
37. 隙,称为凝胶孔。
38. 溶液中,多价离子的选择性随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39. 型。
40. 纳滤主要截留分子大小约为-3-1;微滤的膜孔径为
41. 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42.
名词解释:
1、凝聚:在特定电解质作用下,破坏悬浮固形颗粒、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
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2、絮凝:指使用絮凝剂(通常是天然或合成的大分子聚电解质)在悬浮粒子之间产
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3、全塔效率:完成给定分离任务所需要的理论塔板数与实际塔板数之比。
4、共沸物: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沸腾温度和生成的气相、液相组成始终不变的一类
溶液。有最低沸点共沸物和最高沸点共沸物。
5、气液平衡的盐效应:加入可溶性盐使液体混合物气液相平衡时的组成发生改变的
现象。
6、聚合物的不相容性:当两种高聚物溶液互相混合时,高聚物分子之间存在相互排
斥力,既某种分子希望在它周围聚集的是同种分子而非异种分子。于是在达到平衡
后就有可能分为两相,两种高聚物分别富集于不同的两相中,这种现象就称为聚合
物的不相容性。
7、超临界流体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即处于温度高于临界温度、压力高于临界
压力的热力学状态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出特定成分,以达到分
离的目的。
8、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某些固体接触时,气体或液体的分子会积聚在固体表面上,
这种现象称之为吸附。
9、电渗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选择性地通过离子交换膜,从
而得到分离的过程。
10、渗透汽化现象:当液体混合物与渗透汽化膜接触时,混合物中的组分通过膜并汽
化,在膜下游侧排出的气相的组成与液体混合物的组成不同,即某一个或几个组分
优先通过膜,这就是渗透汽化现象。
简答题
1、简述进行料液预处理的目的,并说明常用的料液预处理方法。
2、分别解释凝聚和絮凝的产生机理,比较二者的不同。
3、说明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的原理,并比较二者在应用中的优缺点。
4、试比较共沸腾精馏、萃取精馏 、加盐精馏和反应精馏的基本原理、基本条件及影
响因素。
5、简述超临界流体和超临界取的特点。
6、影响双水相分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判断题
1、对于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阳离子絮凝剂主要是通过分子间引力和氢键等作用产
生吸附架桥的。( )
2、在气液接触的板式塔中,若液气比减小,则塔的处理能力增强。( )
3、萃取精馏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溶剂选择问题,若加入的溶剂能使待分离组分的相对
挥发度增加至1.6~1.8,则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较理想的溶剂。( )
4、把可溶性盐加入溶液中时,若溶解度大的是易挥发组分,则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将
提高。( )
5、两种高聚物的分子量相差越大,则越容易形成双水相体系。( )
6、对于在超临界流体中的低挥发物质,高压条件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
7、恒温下降低系统的压力,进行吸附操作,然后升高压力使吸附剂解吸再生,这种
过程称为变压吸附。( )
8、选择性是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反离子亲和力强弱的反应,在低浓度和室温条件下,
等价离子的选择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如F>Cl>Br>I 。 ( )
9、根据叔米一哈第法则,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凝聚能力的次序为: Fe 3+>H+>Ca2+>Na+ ( )
10、按照原料液的流动情况,可以将过滤分为常规过滤和错流过滤,其中错流过滤也
被称为死端过滤。( )
11、任一处于平衡态的单相物流,其独立变量数 Nv=C-π+3 。 ( )
计算题
混合器是常用的化工分离设备,在绝热条件下,试求:①总变量数;②独立方程数;③设计变量数;④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
现代分离技术习题
1. 化工分离过程按分离原理分为
2. 有相产生或添加的分离过程,是通过 产生第二相或 加第二相的物质分离剂 这两种途径来实现的。
3. 料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以利于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同时还除去杂质。
4.
5. 当温度升高时,气体物料的粘度
6. 巴氏杀菌法是指菌方法。
7. 解释凝聚微观机理的模型是
8. 凝聚价越大,则凝聚能力越弱。
9. 絮凝剂的长链结构上是具有大量的用,另外一个胶体又会同时与多个长链分子发生作用,从而产生 架桥作用,
形成网状结构的絮团。
10. 影响固液悬混物分离过程及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以及 固相与液相的密度差。
11. 通过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离心,可以使不同质量的物质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作
用下分级沉降,这种离心分离方法叫 差速离心法,此法使用于混合样品中 各沉降速率差别较大组分的分离。
12. 过滤是利用作用来 固液分离的。常规过
滤能够截留 10~100 μm 的固型颗粒。
13. Nc ②能量平衡式;③相平衡关系式;④化学平衡式;⑤内在关系式。
14. 不同设备的设计变量数尽管不同,但其中固定设计变量的确定原则是共同的,
既只与 进料物流数目 和 系统内压力等级数 有关。
15. 任何逆流流动的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都受到液泛的限制。若L/V越小,则液泛
气速 越大;若液泛气速增大,则说明处理能力 越强。
16. 雾沫夹带是气液两相的物理分离不完全的现象。雾沫夹带随着板间距的减小而 增加,随塔负荷的增加而 急剧上升。
17. 默弗里板效率是指实际板上的浓度变化与
18. 特殊精馏的对象是液体混合物,其各组分的沸点差并形成液,相对挥发度 低于1.1。此时用普通精馏是不经济的或不可行的。
19. 共沸精馏共沸剂至少应与待分离组分之一形成共沸物, 且最好是形成_点共沸物_,可以有较低的_操作温度_,共沸剂的沸点一般应比原料的沸点_低
_。
20. 萃取精馏的溶剂通常为且与待分离组分
21. 评价溶剂效果的标准是选择度是指体系在溶剂加入后与未加
入时_关键组分相对挥发度_之比。
22. 盐对气液平衡产生影响的首要条件是
23.
24. 且反应的温度压力条件应与精馏过程相近。
25. 从间二甲苯中分离对二甲苯的反应精馏过程中,加入的反应添加剂是 异丙苯钠。
26.
27. 时,就会形成互不溶的两个水相。
28. 和分子间作用力两个因素。
29. 生相分离所需的高聚物浓度越高。
30.
31.
32.
33. 体中重新析出,这是实现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依据。
34.
35. 用水蒸气或热空气进行活化处理后制得。
36.
37. 隙,称为凝胶孔。
38. 溶液中,多价离子的选择性随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39. 型。
40. 纳滤主要截留分子大小约为-3-1;微滤的膜孔径为
41. 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42.
名词解释:
1、凝聚:在特定电解质作用下,破坏悬浮固形颗粒、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
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2、絮凝:指使用絮凝剂(通常是天然或合成的大分子聚电解质)在悬浮粒子之间产
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3、全塔效率:完成给定分离任务所需要的理论塔板数与实际塔板数之比。
4、共沸物: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沸腾温度和生成的气相、液相组成始终不变的一类
溶液。有最低沸点共沸物和最高沸点共沸物。
5、气液平衡的盐效应:加入可溶性盐使液体混合物气液相平衡时的组成发生改变的
现象。
6、聚合物的不相容性:当两种高聚物溶液互相混合时,高聚物分子之间存在相互排
斥力,既某种分子希望在它周围聚集的是同种分子而非异种分子。于是在达到平衡
后就有可能分为两相,两种高聚物分别富集于不同的两相中,这种现象就称为聚合
物的不相容性。
7、超临界流体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即处于温度高于临界温度、压力高于临界
压力的热力学状态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出特定成分,以达到分
离的目的。
8、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某些固体接触时,气体或液体的分子会积聚在固体表面上,
这种现象称之为吸附。
9、电渗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选择性地通过离子交换膜,从
而得到分离的过程。
10、渗透汽化现象:当液体混合物与渗透汽化膜接触时,混合物中的组分通过膜并汽
化,在膜下游侧排出的气相的组成与液体混合物的组成不同,即某一个或几个组分
优先通过膜,这就是渗透汽化现象。
简答题
1、简述进行料液预处理的目的,并说明常用的料液预处理方法。
2、分别解释凝聚和絮凝的产生机理,比较二者的不同。
3、说明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的原理,并比较二者在应用中的优缺点。
4、试比较共沸腾精馏、萃取精馏 、加盐精馏和反应精馏的基本原理、基本条件及影
响因素。
5、简述超临界流体和超临界取的特点。
6、影响双水相分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判断题
1、对于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阳离子絮凝剂主要是通过分子间引力和氢键等作用产
生吸附架桥的。( )
2、在气液接触的板式塔中,若液气比减小,则塔的处理能力增强。( )
3、萃取精馏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溶剂选择问题,若加入的溶剂能使待分离组分的相对
挥发度增加至1.6~1.8,则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较理想的溶剂。( )
4、把可溶性盐加入溶液中时,若溶解度大的是易挥发组分,则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将
提高。( )
5、两种高聚物的分子量相差越大,则越容易形成双水相体系。( )
6、对于在超临界流体中的低挥发物质,高压条件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
7、恒温下降低系统的压力,进行吸附操作,然后升高压力使吸附剂解吸再生,这种
过程称为变压吸附。( )
8、选择性是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反离子亲和力强弱的反应,在低浓度和室温条件下,
等价离子的选择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如F>Cl>Br>I 。 ( )
9、根据叔米一哈第法则,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凝聚能力的次序为: Fe 3+>H+>Ca2+>Na+ ( )
10、按照原料液的流动情况,可以将过滤分为常规过滤和错流过滤,其中错流过滤也
被称为死端过滤。( )
11、任一处于平衡态的单相物流,其独立变量数 Nv=C-π+3 。 ( )
计算题
混合器是常用的化工分离设备,在绝热条件下,试求:①总变量数;②独立方程数;③设计变量数;④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