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文章编号:1006—9860(2013)09—0028—07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 *
魏先龙 ,王运武①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方面,更表现在教育信息化水平
上。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仍落后于一些信息化发达国家,如邻国日本。日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文章从时间角度出发,将20世纪70年代到2013年期间的日本重大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集中阐述,通过学习和研究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借鉴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可以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支持,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经验与启示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如何将教育与信息化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自己的教育发展水平,各国都在不断探索以求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祝智庭教授在论文“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中绘制了一幅关于7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模型指标的雷达图(见图1)[1],从图1中可以看出,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处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集团行列。笔者根据这幅雷达图,从中选择了中日两国的教育信息化状况进行对比并将其整理绘制成中日两国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模型指标的柱状图(见右图2)。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中日两国间教育信息化竞争力五大方面的差距,尤其是在整合成效、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差距显得尤为明显。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如此之高?通过列出日本的教育改革和各个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基础设施
美国 英国 日本 韩国印度巴西中国
发展水平
中日国本
发展前景整合成效应用能力应用环境基础设施
比较项目
图2 中日两国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模型指标的柱状图
一、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序幕——第三次教育改革
在日本近现代的教育史上曾有过两次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改革。第一次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更多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应用和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生产经验,加速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对本国的传统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为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发生在二战后,美国倡导并且改造了日本的旧式教育,通过这次教育改革,日本国内废除了原有的军国主义教育,确立了以美国教育为代表的民主主义教育体制,这为战后的日本国内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其经济复苏与高速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前两次教育
发展前景
应用环境
整合成效
应用能力
图1 7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模型指标的雷达图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121)、2012年江苏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教师科研支持项目“高校教育信息化协同建设理论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XWR012)研究成果。① 王运武为本文通讯作者。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改革的成功既为日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储备,同时也更坚定了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决心与信心。
(一)时代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在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察觉到这种变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便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经验以求在科技争夺战中获得有利位置。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争夺战的胜败越发突出地表现在了科技人才的竞争上。人才储备量越大,科技高速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强,而人才竞争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各国教育水平的比拼。在这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如何改善教育体系,合理运用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各国寻求发展的重要难题。日本为了步入科技强国的行列,第三次教育改革不可避免。
(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内容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大臣作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正式发表之际,在这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今后学校教育的总任务,即担负培养“人格形成”的使命[2]。
为实现这一目标,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1.提倡构建终身化教育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应对各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有限的学校教育,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
2.注重个性化学习
自明治改革以来,日本教育制度的特点是:相对统一、讲究效率、提倡均等、培养标准化的人才,即实行划一化的教育[3]。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为日本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面对时代的发展,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因此,日本政府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要求重视个性化发展,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3.强调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各国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培养能服务于日本社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日本政府强调要加强日本的国际化教育。教育的国际化使得日本
学生在深刻领会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触了外国多种多样的文化,在不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各种新思维、新模式也应运而生,这极大促进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
4.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日本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迎合世界的发展潮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规定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同时,日本政府还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支撑教育的发展,这些做法都为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第三次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为日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同时也为日本国内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众多人才的不懈努力下,日本逐步摆脱了二战后的困境,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中。同时,通过第三次教育改革,也拉开了日本近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序幕,为日本的教育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受到美国的影响,将原先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变为了民主主义教育,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信息化浪潮汹涌袭来,日本政府意识到只有成为科技大国,教育强国,才能在世界强国行列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为后面日本发展教育信息化做好了充分的铺垫。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重大发展战略来提升自己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此增加新时代信息化人才储备和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一)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1984年,日本开始实施(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建设计划[4]。
1985年,日本政府将计算机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大力推进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建设。
1986年,日本政府设立了“学术信息中心”,该中心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与日本高等院校的信息网络中心、图书馆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综合性、权威性的学术信息系统中枢机构,从而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
1988年日本政府对理科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大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纲规定除了高中阶段,从初中阶段也要开始进行计
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同年,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化人才,日本通产省决定着手实施形成全国性“信息化人才育成连携机构”网络计划[5]。
1989年,日本文部省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它将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间提前到小学阶段,这样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就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加速阶段(20世纪90年代)
1990年,日本文部省提出了一项九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准备为所有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并且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相关培训,以此来支持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
1991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信息教育指南》文件。
1992年,日本文部省在一次报告中强调要多运用计算机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994年,文部省成立了多媒体规划政策室,举办了关于制定多媒体文教对策的研究会,陆续发表了多媒体教育的文教对策[6]。同年,日本还建立了专门从事教学软件开发的研究机构,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学校提供适合各种教育活动的教学软件。
1995年1月,日本文部省出台《关于推进适应多媒体发展的文教政策》的报告,明确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方向。同年5月,文部省和通产省又联合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中影响重大的试验研究项目——“百所中小学校联网试验研究”[7]。
1996年,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使用信息设备和通信网络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同时,文部省召开“义务教育适应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调研会议,重点研究了在各教育阶段开展信息教育的具体方案[8]。
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教育改革计划”,提出面向全国的互联网建设规划。同年11月,日本政府在《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文件中提出要培养学生适应计算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化影响的理解。
1998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教育课程基本走向”的咨询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教育课程的运作细则。首先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使用微机进行教学。其中,小学在“综合学习时间”课上,要适当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9]。
1999年,日本政府为了从容应对新世纪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颁布了“新千年计划”,在该计划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两阶段目标。首先,日本所有公立小学、中学、高中学校到2001年都连接因特网,公立学校教师全部都能有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05年,所有学校连接因特网,所有学年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10]。
(三)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腾飞阶段(21世纪 )2000年,日本政府内阁设置了“IT战略本部”,以此加快推进21世纪日本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日本政府在颁布的《形成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基本法》中正式提出了“IT立国”的国家战略,为日本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1]。此外,日本还实施了《信息技术基本法(法114号文件)》,该法案制定了国家教育信息化二阶段战略规划[12]。
2001年是实行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第一阶段,日本政府制定了“数字化日本战略”,即“e-Japan”战略。通过这一战略,日本希望在2005年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国家,完成信息化设施基本建设。
2002年日本建立了广播大学(专门实施远程教育的学校)[13]。
2003年7月提出“e-JapanⅡ”战略,目标是要在2005年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CT国家[14]。
2004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u-Japan”战略。该战略希望通过泛在网络,从而在日本国内形成一个信息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使得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不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
2005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面向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行动计划”,以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保证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15]。
2006年1月,日本政府又部署了第二阶段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即“IT改革新战略”。新的战略力争成为国际信息技术革命的前导,完成信息技术结构布局改革,实现信息技术规范社会[16]。同时该战略还强调要继续提升日本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水平,使国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的信息化竞争力不断向上发展。
2007年4月,日本IT战略本部制定《IT新改革战略政策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优秀人才的收入和社会价值,形成培养高层次IT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17]。同时加强产学官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IT人才。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2008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日本文部科学省特别要求增加电子计算机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教学内容,并加强对学生信息道德的指导[18]。
2009年,日本IT战略本部出台“i-Japan”战略。该战略描述了2015年将会实现的日本数字化社会蓝图,阐述了实现数字化社会的战略[19]。
2010年,日本政府启动“未来校园”项目。“未来学校”项目旨在于2015年前,利用平板电脑为所有6-15岁的在校生提供电子化图书,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20]。同时日本政府还发布了两份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即《教育信息化展望大纲》和《教育信息化指南》。这两份文件的颁布又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针对于未来10年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1年4月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远景》。2011年8月9日,日本总务省发布了2011年版的信息通信白皮书,特别指出要实现共生型网络社会,让ICT全面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为创建“包容所有人的社会”做出贡献[21]。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应文部科学大臣请求,根据2008年“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实施情况,分析日本社会的变化,于2011年12月9日提出“关于制定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基本思路”的初步报告[22]。2011年12月24日,日本总务省公布了2012年度预算草案,其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通过ICT促进日本复兴,包括五大方面的措施,总预算达1147.3亿日元[23]。
2012年7月3日,日本总务省ICT基本战略委员会发布了《面向2020的ICT综合战略》(草案),提出实现“活跃在ICT领域的日本”的目标,设置了五个重点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五大战略和具体措施[24]。2012年9月7日,日本总务省发布了2013年行动计划,介绍了2013年将采取的重点措施。在信息化方面,主要是以复苏日本为目的,推进“活跃在ICT领域的日本”ICT综合战略[25]。
2013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2013年度与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预算,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革命性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HPIC);(2)研发下一代IT基础设施;(3)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的科学技术信息共享与推广业务[26]。2013年1月29日,日本总务省公布了2013年度预算草案,10条措施中有4条涉及信息化建设,相关预算总额达1243.4亿日元[27]。
将上述各个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集中起来,绘制出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脉络图(见图
3),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在不同阶段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教育信息化重大战略比较少,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相关信息课程的学习情况。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逐步深化了对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全国性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规划。有了之前的铺垫,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相继提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信息化发展战略,使得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进行“综
设置了“I T 战略本
1984合业务数1990提出一项九年2000部”,提出了“IT立
字网”建
行动计划国”设1985计算机应
用作为教学重点1986设立“学
术信息中心”1988初中阶段
开设计算机课1989
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育
1991发布《信息教
育指南》1992 强调用计算机
媒体进行教学
2001“制定“e-Japan”
战略20022003
建立广播大学制定“e-JapanⅡ” 战略
制定“u-Japan”战略
发表“面向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行动计划”
成立多媒体规
1994划政策室和开2004
发教学软件的研究机构1995实施“百所中
小学校联网试验研究”
2005
发布《展望21
1996世纪我国教2006部署“I T 改革新战
略”育》的咨询报
告2007制定《IT新改革战略提出面向全国政策纲要》1997
的互联网建设规划
增加电子计算机与
提出所有学科2008 信息通信网络的教1998都要使用微机学内容
进行教学
2009 制定“i-Japan”战
1999颁布了“新千略
年计划”
2010 启动“未来校园”
项目
2011 2012
颁布《教育信息化远景》
发布了《面向2020的ICT综合战略》(草案)
公布2013年度与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预算腾飞阶段
2013
起步阶段加速阶段
图3 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脉络图
三、重大战略: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
日本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中制定了许多的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政策战略,但是真正发挥脱胎换骨作用的只有
“e-Japan”“u-Japan”和“i-Japan”这三大战略。日本通过实施这三个重大国家信息化战略,稳步推进,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综合实力走在了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不可小觑的一股强大势力。
(一)“e-Japan”战略
进入21世纪,人们深切感受到网络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捷性,因而对于网络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随着需求的增加,基础设施不完善、IP地址资源有限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极大阻碍了当时日本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日本政府为了打破这一发展瓶颈,于2001年制定了“e-Japan”战略。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为信息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中明确提出“到2005年,在全日本建成有3000万家庭宽带上网及1000万家庭超宽带(30Mbps-100Mbps)上网的环境”[28]。
(二)“u-Japan”战略
2004年,日本政府又推出了“u-Japan”战略。其中“u”指的是“Ubiquitous”,意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u-Japan”战略提出要创造新商业及新服务,如开发区域资讯平台,强化“电子政府”的服务等,通过应用的普及和多元化,建立起促进用户使用网络的软条件[29]。通过这些新兴服务及措施来吸引人们上网,使得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让所有人也都充分享受信息化的好处,最终建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社会。
(三)“i-Japan”战略
2009年,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第三个信息化重大战略——“i-Japan”战略。其中“i”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Inclusion”,意为“像用水和空气那样的应用信息技术”,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化;“i”的第二层含义是指“Innovation”,意为创新,彰显一种信息技术的活力。其目的是使日本国民通过因特网安全可靠地获取各种信息和进行各种手续的申请,如通过因特网对自己的医疗健康信息进行查询等,并且对个人信息进行综合管理[30]。日本政府还计划通过“i-Japan”战略,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以此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新产业的发展,保持日本信息化产业的竞争力。
虽然,这三个战略看上去只是首字母的简单变化,但其所取得的成就和意义是非同一般的。“e-Japan”战略是日本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起点,
它完善了日本国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信息化发展初期暴露的问题,既解决了人们对于网络的需求问题,又为后面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u-Japan”战略着眼于应用,以需求考虑信息社会的架构[31]。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战略普及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力。“i-Japan”战略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富有生机的数字化社会,让信息技术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同时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给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短短几年时光,通过这三次重大战略的洗礼,日本的信息化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也一跃进入了世界教育信息化强国的行列。
四、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日本信息化水平的飞速提高不是一个偶然过程。通过上述对日本历史上三次重大教育改革以及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各个时期教育信息化主要战略的论述,不难发现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量变不断积累最终发生质变的过程。这给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大”——国家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始起步。1982年,教育部要求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附中开始计算机选修课的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32]。从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其重视,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策略更新比较频繁,这充分表现出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密切关注,同时也反映了日本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之大。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应顺势而上,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力度,面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应该要总结成功经验,积累量变,积极促成最后的质变。同时,在建设资金使用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现有状况做好详细的规划,抓住教育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的重点,不能盲目跟风。只有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紧密配合,双管齐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才会有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二)“抢”——抢抓世界国际化、信息化的发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展机遇
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晚,水平还比较低,但是,可以借助于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总结出的发展经验,加以改进,为我所用。当前,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的联系也是日益密切,从最开始的经济领域,现在已经发展到教育、文化等领域,各国的发展不再是像过去那样,自己吃着自己盘中的“自助餐”,跟周围的人缺乏联系,现在的国家发展更像是一个集体性的宴会,各国之间交流协作增多,美酒佳肴大家也是各取所需。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各国的发展要想快人一步,就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觉察时代进步的气息,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2001年,日本政府决策者敏锐地察觉到新兴事物——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发展前景,抢抓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推行了著名的“e-Japan”战略,这为后期日本教育信息化其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日本也由此进入了信息化强国的行列。面对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发展潮流,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与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接轨,找到发展的切入点,积极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三)“快”——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每一个宏伟蓝图的实施都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教育信息化水平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2001年实行了“e-Japan”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加强了日本国内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为日本后来的“u-Japan”战略和“i-Japan”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要想有质的提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是受制于一些特定因素的限制,例如:我国国土面积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太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紧行动,制定出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应用前沿技术进行合理架构,总结建设中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国,这样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才可以走得更加长远。没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持,那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始终不会有质的提高。
(四)“新”——战略的制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纵观日本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战略的重视。尤其在90代以后,基本上每年日本政府都会出台一系列战略以促进日本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90年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日本的决策者并没有满足取得的成绩,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断向前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进入21世纪,日本先后制定了三大战略,即“e-Japan” “u-Japan”和“i-Japan”。面对“e-Japan”战略取得的成就,日本政府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又提出了后两个战略,日本政府正是凭借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其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就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依据现有发展状况,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战略,在总的战略背景下,提出若干发展政策来支持我国重大战略的实施并根据时代发展状况进行不断调整,推陈出新。在这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没有一个政策是永恒不变的,它总要接受时代发展的熏陶,不断优化,最终为国家的发展谋划出一条正确道路。
(五)“强”——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国家的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高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注重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日本的教师要想真正上岗,除了必要的专业学习外,还需要接受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考核,工作10年后,在教师资格证更新时,还需选择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进行学习。日本教师队伍的选拔要求看似有些苛刻,但是保证了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的高水平,从而推动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也开展了“国培计划”,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效果比较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全力支持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不仅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兼具科技信息和人才这两大特点的信息化人才就是国家培养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信息化人才可以在微观层面上,缓解那些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的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可以为那些教师提供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教学视频和做好后期答疑工作,促进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宏观层面上,信息化人才也是我国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更能为全中国的信息化飞速发展勾勒蓝图,添砖加瓦。我国的发
展不仅要培养国内的信息化人才,更要走出国门,
迈向世界,力求创设稳定繁荣的环境,吸纳国外优秀信息化人才加入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去,为着“中国梦”,世界人民的梦而努力奋斗。
(六)“深”——深化教育信息化服务理念
面对当前我国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言,资源节约不仅仅意味着前期建设时要“多快好省”,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完成后要能够为全社会服务,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所以必须要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理念。信息化建设既要为教育服务,同时其相关设施也能为其他有需要的行业提供信息化支持服务,这样就由教育信息化这个发展点推广到中国信息化社会发展这个面,点面相结合的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中国的信息化道路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另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早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学习知识不再单纯地依靠课堂,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大家共同分享知识的宝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七)“创”——开创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
过去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照搬照抄和全盘否定外来经验都是错误的做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也是一样,全盘接纳别国的经验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全盘否定别国的成功同样不利于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面对邻国日本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之处,应果断学习,取其精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这条路首先得由政府起主导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政府的周围,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反映了大多数人民的心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就注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政府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宏伟蓝图并利用各种形式对其进行推广,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关注度,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后,全社会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与之相关的企业或有志于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出力的企业,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技术支持,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都是一种有力的促进。这样在国家的统筹安排下,既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又保证了资源建设的质量。社会的广泛支持既缓解了国家建设的压力,又使企业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政府
主导,社会支持,加强推广,互利共赢”的模式应该可以使得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深入,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左右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准。日本由于二战的失利,国家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但其通过不断转变传统思想,迎合世界发展潮流,革新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春天。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比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但是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断借鉴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现有国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必将会进入信息化大国的行列,真正实现我国的教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5. [2] 刘建宁,吴妙榕.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和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00-103. [3] 王桂兰.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7-69. [4] 张建武,赵国庆,张榕玲.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2):103-106. [5][6][7][10][15][32] 王运武,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95-98.
[8][17][18] 王玉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3):83-86.
[9] 项骏.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之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9):46-48.
[11] 刘菊霞.中日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29-33.
[12][16] 衷克定.中日韩三国教育信息化状况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34-40.
[13] 胡欣.二战后中日教育策略及其比较[D].湘潭:湘潭大学,2011. [14] 李克东.日本IT新改革策略的启示——第二届中日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抢坛的关注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38-41.
[19] 王喜文.日本:i-Japan描绘国家信息化新战略[EB/OL].http://www. cww.net.cn/opera/html/2009/10/30/[***********]. htm,2009-10-30.
[20]张鹤.日本教育信息化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12,(7):46-58. [21]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发布2011年版信息通信白皮书 [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83684/ml/xxhzlyzc /201111/t20111114_3395913.html,2011-11-14.
[2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2010-2011年国际教育战略与政 策趋势研判[J].教育研究,2012,(9):11-20.
[23]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总务省公布2012年度信息化建设 相关预算[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84964/ml/
(下转第38页)
范管理、有效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8.创建多元评价的新机制
信息化设施的规范管理和良好运行,信息化资源的优化聚合和高效应用,就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举足轻重。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创建多元评价激励机制,要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常规工作管理,把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学校、与师生的绩效考核、晋级升学、评先选优挂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强投入、重应用、求实效的良好氛围。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评价,还应注重发展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个体性评价与集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以及有效融入创新、发展、成果转化等评价元素,并严格兑现考评结果,做到有章可循、不断激进和持之以恒。
三、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腾飞的一个平台映入人们的眼帘时,当电脑鼠标撞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腰的时候,我们已没有理由回避与
拒绝信息时代的到来赋予教育的使命——倾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让我们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充满智慧地去点燃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师生的智慧之火,点燃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激发活力,不断关照他们的人生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进.基层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学校信息化软环境建设之路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2) :13.[2] 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EB/OL].http://www.ncet.edu.cn/html/news/leader/[1**********]6.html,2012-09-05.[3] 何克抗. 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EB/OL]. http://www.edu.cn/20031126/3094951.shtml, 2013-03-06.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EB/OL]. http://ntdjg.ntjy.cn/15/70.html, 2013-04-10.
作者简介:
高方银: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email protected]) 。
收稿日期:2013年6月6日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上接第34页)
xxhzlyzc/201201/t20120117_3429082.html,2012-01-17.
[24]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制定面向2020年的ICT综合战略 [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90008/ml/ xxhzlyzc/201209/t20120904_3637779.html,2012-09-04.[25]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总务省发布2013年行动计划
[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91508/ml/xxhzlyzc/ 201209/t20120929_3654702.html, 2012-09-29.
[26]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2013年度信息科 学技术相关预算[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
201115_94630/ml/xxhzlyzc/201303/t20130311_3789587.html, 2013-03-11.
[27]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总务省公布2013年度信息化建设 相关预算[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94409/ml/ xxhzlyzc/201302/t20130225_3782713.html,2013-02-25.[28][29] 俞悦.日本信息化建设“三级跳”[N].中国计算机报,2009-09-21(3).[30] 海群,乌日娜.日本“i-Japan 战略2015”中的电子政务战略[J].办公室业务,2010,(4):52-54.[31] 杨立军,刘陈.美、日、德、印四国信息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45-51.
作者简介:
魏先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email protected])。
王运武:博士,讲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与技术、数字校园、战略规划([email protected])。
收稿日期:2013年4月15日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文章编号:1006—9860(2013)09—0028—07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 *
魏先龙 ,王运武①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方面,更表现在教育信息化水平
上。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仍落后于一些信息化发达国家,如邻国日本。日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文章从时间角度出发,将20世纪70年代到2013年期间的日本重大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集中阐述,通过学习和研究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借鉴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可以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支持,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经验与启示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如何将教育与信息化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自己的教育发展水平,各国都在不断探索以求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祝智庭教授在论文“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中绘制了一幅关于7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模型指标的雷达图(见图1)[1],从图1中可以看出,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处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集团行列。笔者根据这幅雷达图,从中选择了中日两国的教育信息化状况进行对比并将其整理绘制成中日两国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模型指标的柱状图(见右图2)。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中日两国间教育信息化竞争力五大方面的差距,尤其是在整合成效、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差距显得尤为明显。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如此之高?通过列出日本的教育改革和各个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基础设施
美国 英国 日本 韩国印度巴西中国
发展水平
中日国本
发展前景整合成效应用能力应用环境基础设施
比较项目
图2 中日两国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模型指标的柱状图
一、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序幕——第三次教育改革
在日本近现代的教育史上曾有过两次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改革。第一次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更多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应用和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生产经验,加速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对本国的传统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为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发生在二战后,美国倡导并且改造了日本的旧式教育,通过这次教育改革,日本国内废除了原有的军国主义教育,确立了以美国教育为代表的民主主义教育体制,这为战后的日本国内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其经济复苏与高速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前两次教育
发展前景
应用环境
整合成效
应用能力
图1 7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模型指标的雷达图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121)、2012年江苏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教师科研支持项目“高校教育信息化协同建设理论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XWR012)研究成果。① 王运武为本文通讯作者。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改革的成功既为日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储备,同时也更坚定了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决心与信心。
(一)时代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在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察觉到这种变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便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经验以求在科技争夺战中获得有利位置。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争夺战的胜败越发突出地表现在了科技人才的竞争上。人才储备量越大,科技高速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强,而人才竞争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各国教育水平的比拼。在这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如何改善教育体系,合理运用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各国寻求发展的重要难题。日本为了步入科技强国的行列,第三次教育改革不可避免。
(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内容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大臣作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正式发表之际,在这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今后学校教育的总任务,即担负培养“人格形成”的使命[2]。
为实现这一目标,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1.提倡构建终身化教育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应对各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有限的学校教育,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
2.注重个性化学习
自明治改革以来,日本教育制度的特点是:相对统一、讲究效率、提倡均等、培养标准化的人才,即实行划一化的教育[3]。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为日本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面对时代的发展,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因此,日本政府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要求重视个性化发展,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3.强调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各国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培养能服务于日本社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日本政府强调要加强日本的国际化教育。教育的国际化使得日本
学生在深刻领会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触了外国多种多样的文化,在不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各种新思维、新模式也应运而生,这极大促进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
4.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日本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迎合世界的发展潮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规定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同时,日本政府还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支撑教育的发展,这些做法都为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第三次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为日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同时也为日本国内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众多人才的不懈努力下,日本逐步摆脱了二战后的困境,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中。同时,通过第三次教育改革,也拉开了日本近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序幕,为日本的教育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受到美国的影响,将原先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变为了民主主义教育,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信息化浪潮汹涌袭来,日本政府意识到只有成为科技大国,教育强国,才能在世界强国行列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为后面日本发展教育信息化做好了充分的铺垫。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重大发展战略来提升自己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此增加新时代信息化人才储备和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一)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1984年,日本开始实施(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建设计划[4]。
1985年,日本政府将计算机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大力推进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建设。
1986年,日本政府设立了“学术信息中心”,该中心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与日本高等院校的信息网络中心、图书馆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综合性、权威性的学术信息系统中枢机构,从而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
1988年日本政府对理科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大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纲规定除了高中阶段,从初中阶段也要开始进行计
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同年,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化人才,日本通产省决定着手实施形成全国性“信息化人才育成连携机构”网络计划[5]。
1989年,日本文部省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它将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间提前到小学阶段,这样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就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加速阶段(20世纪90年代)
1990年,日本文部省提出了一项九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准备为所有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并且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相关培训,以此来支持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
1991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信息教育指南》文件。
1992年,日本文部省在一次报告中强调要多运用计算机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994年,文部省成立了多媒体规划政策室,举办了关于制定多媒体文教对策的研究会,陆续发表了多媒体教育的文教对策[6]。同年,日本还建立了专门从事教学软件开发的研究机构,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学校提供适合各种教育活动的教学软件。
1995年1月,日本文部省出台《关于推进适应多媒体发展的文教政策》的报告,明确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方向。同年5月,文部省和通产省又联合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中影响重大的试验研究项目——“百所中小学校联网试验研究”[7]。
1996年,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使用信息设备和通信网络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同时,文部省召开“义务教育适应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调研会议,重点研究了在各教育阶段开展信息教育的具体方案[8]。
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教育改革计划”,提出面向全国的互联网建设规划。同年11月,日本政府在《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文件中提出要培养学生适应计算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化影响的理解。
1998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教育课程基本走向”的咨询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教育课程的运作细则。首先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使用微机进行教学。其中,小学在“综合学习时间”课上,要适当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9]。
1999年,日本政府为了从容应对新世纪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颁布了“新千年计划”,在该计划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两阶段目标。首先,日本所有公立小学、中学、高中学校到2001年都连接因特网,公立学校教师全部都能有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05年,所有学校连接因特网,所有学年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10]。
(三)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腾飞阶段(21世纪 )2000年,日本政府内阁设置了“IT战略本部”,以此加快推进21世纪日本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日本政府在颁布的《形成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基本法》中正式提出了“IT立国”的国家战略,为日本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1]。此外,日本还实施了《信息技术基本法(法114号文件)》,该法案制定了国家教育信息化二阶段战略规划[12]。
2001年是实行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第一阶段,日本政府制定了“数字化日本战略”,即“e-Japan”战略。通过这一战略,日本希望在2005年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国家,完成信息化设施基本建设。
2002年日本建立了广播大学(专门实施远程教育的学校)[13]。
2003年7月提出“e-JapanⅡ”战略,目标是要在2005年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CT国家[14]。
2004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u-Japan”战略。该战略希望通过泛在网络,从而在日本国内形成一个信息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使得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不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
2005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面向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行动计划”,以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保证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15]。
2006年1月,日本政府又部署了第二阶段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即“IT改革新战略”。新的战略力争成为国际信息技术革命的前导,完成信息技术结构布局改革,实现信息技术规范社会[16]。同时该战略还强调要继续提升日本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水平,使国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的信息化竞争力不断向上发展。
2007年4月,日本IT战略本部制定《IT新改革战略政策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优秀人才的收入和社会价值,形成培养高层次IT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17]。同时加强产学官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IT人才。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2008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日本文部科学省特别要求增加电子计算机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教学内容,并加强对学生信息道德的指导[18]。
2009年,日本IT战略本部出台“i-Japan”战略。该战略描述了2015年将会实现的日本数字化社会蓝图,阐述了实现数字化社会的战略[19]。
2010年,日本政府启动“未来校园”项目。“未来学校”项目旨在于2015年前,利用平板电脑为所有6-15岁的在校生提供电子化图书,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20]。同时日本政府还发布了两份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即《教育信息化展望大纲》和《教育信息化指南》。这两份文件的颁布又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针对于未来10年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1年4月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远景》。2011年8月9日,日本总务省发布了2011年版的信息通信白皮书,特别指出要实现共生型网络社会,让ICT全面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为创建“包容所有人的社会”做出贡献[21]。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应文部科学大臣请求,根据2008年“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实施情况,分析日本社会的变化,于2011年12月9日提出“关于制定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基本思路”的初步报告[22]。2011年12月24日,日本总务省公布了2012年度预算草案,其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通过ICT促进日本复兴,包括五大方面的措施,总预算达1147.3亿日元[23]。
2012年7月3日,日本总务省ICT基本战略委员会发布了《面向2020的ICT综合战略》(草案),提出实现“活跃在ICT领域的日本”的目标,设置了五个重点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五大战略和具体措施[24]。2012年9月7日,日本总务省发布了2013年行动计划,介绍了2013年将采取的重点措施。在信息化方面,主要是以复苏日本为目的,推进“活跃在ICT领域的日本”ICT综合战略[25]。
2013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2013年度与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预算,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革命性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HPIC);(2)研发下一代IT基础设施;(3)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的科学技术信息共享与推广业务[26]。2013年1月29日,日本总务省公布了2013年度预算草案,10条措施中有4条涉及信息化建设,相关预算总额达1243.4亿日元[27]。
将上述各个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集中起来,绘制出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脉络图(见图
3),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在不同阶段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教育信息化重大战略比较少,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相关信息课程的学习情况。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逐步深化了对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全国性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规划。有了之前的铺垫,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相继提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信息化发展战略,使得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进行“综
设置了“I T 战略本
1984合业务数1990提出一项九年2000部”,提出了“IT立
字网”建
行动计划国”设1985计算机应
用作为教学重点1986设立“学
术信息中心”1988初中阶段
开设计算机课1989
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育
1991发布《信息教
育指南》1992 强调用计算机
媒体进行教学
2001“制定“e-Japan”
战略20022003
建立广播大学制定“e-JapanⅡ” 战略
制定“u-Japan”战略
发表“面向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行动计划”
成立多媒体规
1994划政策室和开2004
发教学软件的研究机构1995实施“百所中
小学校联网试验研究”
2005
发布《展望21
1996世纪我国教2006部署“I T 改革新战
略”育》的咨询报
告2007制定《IT新改革战略提出面向全国政策纲要》1997
的互联网建设规划
增加电子计算机与
提出所有学科2008 信息通信网络的教1998都要使用微机学内容
进行教学
2009 制定“i-Japan”战
1999颁布了“新千略
年计划”
2010 启动“未来校园”
项目
2011 2012
颁布《教育信息化远景》
发布了《面向2020的ICT综合战略》(草案)
公布2013年度与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预算腾飞阶段
2013
起步阶段加速阶段
图3 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脉络图
三、重大战略: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
日本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中制定了许多的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政策战略,但是真正发挥脱胎换骨作用的只有
“e-Japan”“u-Japan”和“i-Japan”这三大战略。日本通过实施这三个重大国家信息化战略,稳步推进,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综合实力走在了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不可小觑的一股强大势力。
(一)“e-Japan”战略
进入21世纪,人们深切感受到网络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捷性,因而对于网络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随着需求的增加,基础设施不完善、IP地址资源有限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极大阻碍了当时日本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日本政府为了打破这一发展瓶颈,于2001年制定了“e-Japan”战略。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为信息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中明确提出“到2005年,在全日本建成有3000万家庭宽带上网及1000万家庭超宽带(30Mbps-100Mbps)上网的环境”[28]。
(二)“u-Japan”战略
2004年,日本政府又推出了“u-Japan”战略。其中“u”指的是“Ubiquitous”,意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u-Japan”战略提出要创造新商业及新服务,如开发区域资讯平台,强化“电子政府”的服务等,通过应用的普及和多元化,建立起促进用户使用网络的软条件[29]。通过这些新兴服务及措施来吸引人们上网,使得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让所有人也都充分享受信息化的好处,最终建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社会。
(三)“i-Japan”战略
2009年,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第三个信息化重大战略——“i-Japan”战略。其中“i”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Inclusion”,意为“像用水和空气那样的应用信息技术”,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化;“i”的第二层含义是指“Innovation”,意为创新,彰显一种信息技术的活力。其目的是使日本国民通过因特网安全可靠地获取各种信息和进行各种手续的申请,如通过因特网对自己的医疗健康信息进行查询等,并且对个人信息进行综合管理[30]。日本政府还计划通过“i-Japan”战略,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以此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新产业的发展,保持日本信息化产业的竞争力。
虽然,这三个战略看上去只是首字母的简单变化,但其所取得的成就和意义是非同一般的。“e-Japan”战略是日本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起点,
它完善了日本国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信息化发展初期暴露的问题,既解决了人们对于网络的需求问题,又为后面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u-Japan”战略着眼于应用,以需求考虑信息社会的架构[31]。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战略普及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力。“i-Japan”战略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富有生机的数字化社会,让信息技术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同时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给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短短几年时光,通过这三次重大战略的洗礼,日本的信息化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也一跃进入了世界教育信息化强国的行列。
四、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日本信息化水平的飞速提高不是一个偶然过程。通过上述对日本历史上三次重大教育改革以及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各个时期教育信息化主要战略的论述,不难发现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量变不断积累最终发生质变的过程。这给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大”——国家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始起步。1982年,教育部要求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附中开始计算机选修课的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32]。从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其重视,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策略更新比较频繁,这充分表现出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密切关注,同时也反映了日本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之大。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应顺势而上,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力度,面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应该要总结成功经验,积累量变,积极促成最后的质变。同时,在建设资金使用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现有状况做好详细的规划,抓住教育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的重点,不能盲目跟风。只有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紧密配合,双管齐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才会有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二)“抢”——抢抓世界国际化、信息化的发
2013.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0期
展机遇
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晚,水平还比较低,但是,可以借助于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总结出的发展经验,加以改进,为我所用。当前,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的联系也是日益密切,从最开始的经济领域,现在已经发展到教育、文化等领域,各国的发展不再是像过去那样,自己吃着自己盘中的“自助餐”,跟周围的人缺乏联系,现在的国家发展更像是一个集体性的宴会,各国之间交流协作增多,美酒佳肴大家也是各取所需。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各国的发展要想快人一步,就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觉察时代进步的气息,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2001年,日本政府决策者敏锐地察觉到新兴事物——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发展前景,抢抓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推行了著名的“e-Japan”战略,这为后期日本教育信息化其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日本也由此进入了信息化强国的行列。面对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发展潮流,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与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接轨,找到发展的切入点,积极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三)“快”——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每一个宏伟蓝图的实施都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教育信息化水平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2001年实行了“e-Japan”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加强了日本国内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为日本后来的“u-Japan”战略和“i-Japan”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要想有质的提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是受制于一些特定因素的限制,例如:我国国土面积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太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紧行动,制定出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应用前沿技术进行合理架构,总结建设中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国,这样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才可以走得更加长远。没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持,那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始终不会有质的提高。
(四)“新”——战略的制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纵观日本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战略的重视。尤其在90代以后,基本上每年日本政府都会出台一系列战略以促进日本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90年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日本的决策者并没有满足取得的成绩,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断向前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进入21世纪,日本先后制定了三大战略,即“e-Japan” “u-Japan”和“i-Japan”。面对“e-Japan”战略取得的成就,日本政府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又提出了后两个战略,日本政府正是凭借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其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就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依据现有发展状况,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战略,在总的战略背景下,提出若干发展政策来支持我国重大战略的实施并根据时代发展状况进行不断调整,推陈出新。在这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没有一个政策是永恒不变的,它总要接受时代发展的熏陶,不断优化,最终为国家的发展谋划出一条正确道路。
(五)“强”——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国家的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高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注重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日本的教师要想真正上岗,除了必要的专业学习外,还需要接受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考核,工作10年后,在教师资格证更新时,还需选择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进行学习。日本教师队伍的选拔要求看似有些苛刻,但是保证了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的高水平,从而推动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也开展了“国培计划”,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效果比较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全力支持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助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不仅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兼具科技信息和人才这两大特点的信息化人才就是国家培养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信息化人才可以在微观层面上,缓解那些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的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可以为那些教师提供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教学视频和做好后期答疑工作,促进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宏观层面上,信息化人才也是我国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更能为全中国的信息化飞速发展勾勒蓝图,添砖加瓦。我国的发
展不仅要培养国内的信息化人才,更要走出国门,
迈向世界,力求创设稳定繁荣的环境,吸纳国外优秀信息化人才加入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去,为着“中国梦”,世界人民的梦而努力奋斗。
(六)“深”——深化教育信息化服务理念
面对当前我国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言,资源节约不仅仅意味着前期建设时要“多快好省”,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完成后要能够为全社会服务,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所以必须要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理念。信息化建设既要为教育服务,同时其相关设施也能为其他有需要的行业提供信息化支持服务,这样就由教育信息化这个发展点推广到中国信息化社会发展这个面,点面相结合的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中国的信息化道路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另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早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学习知识不再单纯地依靠课堂,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大家共同分享知识的宝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七)“创”——开创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
过去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照搬照抄和全盘否定外来经验都是错误的做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也是一样,全盘接纳别国的经验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全盘否定别国的成功同样不利于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面对邻国日本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之处,应果断学习,取其精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这条路首先得由政府起主导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政府的周围,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反映了大多数人民的心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就注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政府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宏伟蓝图并利用各种形式对其进行推广,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关注度,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后,全社会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与之相关的企业或有志于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出力的企业,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技术支持,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都是一种有力的促进。这样在国家的统筹安排下,既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又保证了资源建设的质量。社会的广泛支持既缓解了国家建设的压力,又使企业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政府
主导,社会支持,加强推广,互利共赢”的模式应该可以使得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深入,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左右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准。日本由于二战的失利,国家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但其通过不断转变传统思想,迎合世界发展潮流,革新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春天。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比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但是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断借鉴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现有国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必将会进入信息化大国的行列,真正实现我国的教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5. [2] 刘建宁,吴妙榕.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和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00-103. [3] 王桂兰.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7-69. [4] 张建武,赵国庆,张榕玲.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2):103-106. [5][6][7][10][15][32] 王运武,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95-98.
[8][17][18] 王玉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3):83-86.
[9] 项骏.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之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9):46-48.
[11] 刘菊霞.中日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29-33.
[12][16] 衷克定.中日韩三国教育信息化状况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34-40.
[13] 胡欣.二战后中日教育策略及其比较[D].湘潭:湘潭大学,2011. [14] 李克东.日本IT新改革策略的启示——第二届中日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抢坛的关注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38-41.
[19] 王喜文.日本:i-Japan描绘国家信息化新战略[EB/OL].http://www. cww.net.cn/opera/html/2009/10/30/[***********]. htm,2009-10-30.
[20]张鹤.日本教育信息化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12,(7):46-58. [21]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发布2011年版信息通信白皮书 [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83684/ml/xxhzlyzc /201111/t20111114_3395913.html,2011-11-14.
[2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2010-2011年国际教育战略与政 策趋势研判[J].教育研究,2012,(9):11-20.
[23]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总务省公布2012年度信息化建设 相关预算[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84964/ml/
(下转第38页)
范管理、有效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8.创建多元评价的新机制
信息化设施的规范管理和良好运行,信息化资源的优化聚合和高效应用,就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举足轻重。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创建多元评价激励机制,要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常规工作管理,把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学校、与师生的绩效考核、晋级升学、评先选优挂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强投入、重应用、求实效的良好氛围。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评价,还应注重发展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个体性评价与集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以及有效融入创新、发展、成果转化等评价元素,并严格兑现考评结果,做到有章可循、不断激进和持之以恒。
三、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腾飞的一个平台映入人们的眼帘时,当电脑鼠标撞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腰的时候,我们已没有理由回避与
拒绝信息时代的到来赋予教育的使命——倾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让我们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充满智慧地去点燃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师生的智慧之火,点燃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激发活力,不断关照他们的人生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进.基层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学校信息化软环境建设之路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2) :13.[2] 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EB/OL].http://www.ncet.edu.cn/html/news/leader/[1**********]6.html,2012-09-05.[3] 何克抗. 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EB/OL]. http://www.edu.cn/20031126/3094951.shtml, 2013-03-06.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EB/OL]. http://ntdjg.ntjy.cn/15/70.html, 2013-04-10.
作者简介:
高方银: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email protected]) 。
收稿日期:2013年6月6日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上接第34页)
xxhzlyzc/201201/t20120117_3429082.html,2012-01-17.
[24]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制定面向2020年的ICT综合战略 [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90008/ml/ xxhzlyzc/201209/t20120904_3637779.html,2012-09-04.[25]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总务省发布2013年行动计划
[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91508/ml/xxhzlyzc/ 201209/t20120929_3654702.html, 2012-09-29.
[26]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2013年度信息科 学技术相关预算[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
201115_94630/ml/xxhzlyzc/201303/t20130311_3789587.html, 2013-03-11.
[27] 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快报.日本总务省公布2013年度信息化建设 相关预算[EB/OL].http://www.ecas.cn/xxkw/kbcd/201115_94409/ml/ xxhzlyzc/201302/t20130225_3782713.html,2013-02-25.[28][29] 俞悦.日本信息化建设“三级跳”[N].中国计算机报,2009-09-21(3).[30] 海群,乌日娜.日本“i-Japan 战略2015”中的电子政务战略[J].办公室业务,2010,(4):52-54.[31] 杨立军,刘陈.美、日、德、印四国信息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45-51.
作者简介:
魏先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email protected])。
王运武:博士,讲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与技术、数字校园、战略规划([email protected])。
收稿日期:2013年4月15日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